《窦娥冤》教案设计

《窦娥冤》教案设计,第1张

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3认识窦娥开始对天地神鬼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课文释义

(1)亲眷(眷

juàn)亲属。

(2)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3)杳无音信:(杳,yǎo)〈书〉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4)古陌荒阡:(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阡,qiān田间南北方向的路)古远而荒凉的田间的路。

(5)昏聩:(聩,kuì,耳聋)眼花耳聋。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6)嫁祸:把祸患转移给别人。

内容主旨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窦娥》揭示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实,正是通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体现的。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写作手法

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 。这一折描述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被绑赴刑场,以“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为核心,痛陈了窦娥心中的怨愤之气。第二部分写婆媳诀别,窦娥诉冤,通过窦娥对婆婆的牵记表现了主人公心地善良的品德,通过窦娥的长篇独白,陈述了主人公的满腹冤屈。善而蒙冤,悲剧愈悲。第三部分写窦娥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一桩桩将窦娥怨而生悲,悲而生恨的情感变化推向顶峯。就这点看,又展现作品积极浪漫的一面。

重点语段研读

课文: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由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惊天动地”。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在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但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对于这样不平的命运、不公的天地又能奈何呢?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作结,抒发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悲伤而已。

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一个冤屈至深,怨愤至极的窦娥出现在眼前。

课文: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分析:是窦娥的第一个誓言。她发这誓,是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她的第二个誓愿是,希望自己的冤屈将像古代的邹衍那样得到上天的反应。是她的第三个誓愿,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这三个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这三桩誓愿又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是全剧的 ,也塑造窦娥这个形象最成功的一笔。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立在观众的面前。

解题指导

一、参见写作手法

二、参见重点语段研读

三、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窦娥要求去后街避开前街是怕自己的婆婆看出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作者就此展现了窦娥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个侧面。使窦娥形象更为完整丰满。

四、1生,深甚,2糊突,混淆。3行,加在称呼别人的词后面,意为“这边”“那边”或“这里”,“那里”。4则,只。

五、略。

 资料窗

(一)有关元杂剧:元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塑造一系列被压迫者形象、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具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生活气息。现实主义是创作的主流,不少优秀作品又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以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创作为舞台演出紧密结合,构成动人的戏剧冲突。结构上一般为四折一楔。“折”是音乐组织单元,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一折相当于现在戏曲的一场或一幕。“楔”,篇幅短,位置不定,一般放第一折前对故事做简单介绍,或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起衔接作用。角色,每本只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音乐,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只由“正旦”或“正末”独唱。宫调即曲调,表声音的高低,“曲牌”即曲谱,韵律要求严格,实际是按谱填词。

剧本,由“曲词”和“宾白”组成。“曲调”抒情强烈,起喧染和贯穿作用。“宾白”含对白(对话)和独白。“独白”具叙事性,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作用重大。剧本还规定了角色的动作表情,“称范”或“介”及舞台效果。

(二)有关作者,吴汉卿号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婆婆)甚谨。姑欲嫁之,终于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

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法场)赏析《窦娥冤》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前两折写窦娥由童养媳到寡妇到被人陷害、成为死囚的悲惨命运,在此过程中,她是一个顺从命运的弱女子,到张驴儿逼婚时,才开始反抗。到第三折,当她被推上刑场,即将经受她生命中最后也是最大一次灾难时,她的反抗终于强烈爆发出来。以此为契机,关汉卿写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戏剧场面。前两折时间跨度大,写了窦娥由七岁到二十岁共十三年的命运变迁,这一折却只写一个短时间的事件――法场问斩。中国戏曲创作中有讲究重点突出的传统,所谓“传中紧要处,须重着精神,极力发挥使透”(王骥德《曲律》),这种传统正是从关汉卿这样的作家那里开始的。如果作为折子戏,《窦娥冤》第三折又是后代“法场”戏的蓝本。这一折的开始,监斩官吩咐把住巷口,断绝行人;鼓三通,锣三下;披枷带锁的窦娥,被挥旗提刀的刽子手押着上场,戏剧氛围突然紧张,窦娥唱第一支[端正好]曲,把气氛转向高亢,她勇敢而愤恨地抨击了“王法”、“刑宪”和“皇天后土”:“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紧接着的[滚绣球]曲又将悲愤情绪和反抗精神汇成排山倒海的巨澜,狂怒地冲向在封建社会里被认为是神圣威严、至高无上的天地日月鬼神。“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明代朱权说元曲中有“不讳体”,其主要特点是“字句皆无忌惮”。这[滚绣球]曲可算得是最无忌惮的呐喊与控诉,它指向了“永命之本”的天与地,也即所谓“皇天后土”,她指责它们混淆了恶(盗跖,春秋时著名的“盗”,名跖)与善(颜渊,孔子弟子),实际上表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这就将作品提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窦娥形象深化了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在[滚绣球]曲以后,戏剧气氛陡然一转,描写婆媳见面,法场诀别,低回泣诉,敦拖呜咽。嗣后,戏剧场面又转入第三个阶段,窦娥临死前发出三桩誓愿:血不溅地、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耍孩儿][二煞]和[一煞]三支曲分别表达了她的三个誓愿。对于窦娥的三桩誓愿,常有用艺术上的浪漫主义手法来作解释的,这当然是对的。但又可视为我国传统中“天人感应”观的一种反映。窦娥还用了“东海孝妇”的故事说明并非“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汉书•于定国传》说汉东海郡有孝妇被郡守枉判死刑,该郡大旱三年。后冤狱昭雪,天立降大雨。关汉卿的这些描写在深层意义上已突破了“天人感应”的观点,它们为作家对黑暗势力的愤懑、抗议所充实,成为强烈的对正义呼唤的感情依托,化为一种复仇愿望的象征,一种揭露和谴责的深沉力量。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窦娥誓愿六月飞雪,不仅要求证明她的冤屈,还要求“免着我尸骸现”,白雪葬身,胜过埋在古陌荒阡,这同不要血洒红尘一样,表示了对那个污浊社会的最后决裂,也表现了她品格的高洁。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山阳书生窦天章因借了蔡婆婆20两作为盘缠,经过高利贷变成了40两,无力偿还高利贷,无奈之下把自己的七岁的女儿端云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她为端云取了一个小名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卢医师索债,卢医师口头答应,后蔡婆婆被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救了一媳一婆。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看她们一媳一婆,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为了与窦娥成婚,张驴儿想毒死蔡婆要挟她屈从。蔡婆有病想吃羊肚儿汤,张驴儿趁着窦娥去厨房拿盐之际,把毒药倾在羊肚儿汤里,蔡婆因呕吐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耍起无赖以“药死公公”为名把窦娥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是非不分屈斩窦娥,窦娥砍出血滴白旗,天飘大雪,官人屈斩窦娥此时天上下起鹅毛大雪,血滴上了一丈二尺白旗,从此三年大旱粒米无收。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至山阴考察吏治。半夜看折子睡着,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舞台上常演的有《斩娥》一折。

散文标题: 《窦娥冤》的戏剧情节发展

关 键 词: 发展 情节 戏剧

散文分类: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摘要《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而窦娥是悲剧典型。窦娥的性格复杂,有自觉高尚和伦理精神也有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天与骂天等都在窦娥身上贯穿和发展。关键词窦娥悲剧性格情节发展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的很多杂剧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关汉卿在剧中塑造了窦娥这一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女主人公窦娥三岁丧母,七岁时犹被父亲卖给蔡家做童养媳,十七岁与丈夫完婚,不久丈夫去世,自己成了寡妇。在剧中出场时她已守寡三年了。她承受了现实社会强加给她的深重苦难,但她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事事为他人着想。她的身世之悲品格之善已让人同情。当蔡婆引狼入室,将泼皮张驴儿父子领回家时,她虽不愿意,但碍于婆婆的面子忍下了。当张驴儿欲行无礼时,她严守妇道,坚决拒绝。当张驴儿诬她毒死公公时,她不怕威胁,相信王法,毅然与张驴儿去见官。但王法愚弄了她,庸官酷吏听信了张驴儿的诬告,对她滥施杖刑,她昏死三次仍不屈服。但看到婆婆要受刑时,她不得不屈招投毒一事。她这种孝顺\贞节的高尚品行却把她推上了刑场。她临死叱天骂地,发下三桩誓愿,且三桩誓愿一一应验,其冤可谓感天动地,但她死后,泼皮张驴儿依然逍遥法外,贪赃枉法的官吏加官晋爵。面对人间力量无法伸诉的冤枉,窦娥的鬼魂只能去求其父亲,最后才使冤案得以昭雪。可见《窦娥冤》确实是人间悲剧,社会悲剧。《窦娥冤》情节紧凑,矛盾冲突不断尖锐化,而又环环相扣。全剧以窦娥的悲剧命运为中心来组织戏剧矛盾,写了形形色色的矛盾冲突,但作者把构思布局的重点放在两条主线上:一条是窦娥与以张驴儿为代表的社会恶势力的冲突;另一条是窦娥与以桃杌为代表的封建官府的冲突,其中又以后者为主,其它的矛盾冲突都服从于主线的安排。这样就使得情节集中,结构谨严。《窦娥冤》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写窦娥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写窦娥临刑发下三大奇愿,三个部分贯串了一个“冤”字,由冤生怨——由冤生悲——由冤生誓。前两个部分显示了窦娥性格中坚贞刚烈和善良敦厚的不同侧面,第三个部分进一步表现了窦娥对含冤而死的不甘心,不瞑目,从而更集中更充分地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三个部分层相递进,逐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了窦娥的叛逆精神。作者的匠心独具,剧情发展既层次分明,给人以移步换形的紧凑感,又高潮迭出,给人以变幻莫测的紧张感,这就使整个剧情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就比如在第三折里面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婆媳诀别”是这折戏中的第二个部分,大幕拉开时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重的锣鼓声,舞台上笼罩着阴森紧张的气氛,而披枷带锁的窦娥的登场以及呼天振地的倾诉悲愤又加剧了悲剧的氛围。顷刻之间,窦娥就要作刀下之鬼,观众的心弦绷得紧紧的。然而此时作者却宕开一笔,没有立即写刑场处决,却描绘了婆媳诀别这催人泪下的场面。如果说我们从前一场景中看到的是窦娥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那么这一场景中听到的便是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不仅人物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剧情的发展至此也是明显地一顿,形成了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然而这“弛”是为一个“张”蓄势,是为了把情节递送到一个更高的浪峰——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大奇愿,也就是全剧的高潮,让人物性格和主题得到集中体现。因此说作者在本折戏中别具匠心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使剧情波澜起伏,跌宕多致,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随着情节的发展,窦娥的感情更加激越奔放,窦娥的反抗精神达到高潮,这一切是由窦娥临刑前发出的誓愿表现出来的。我们从监斩官的反应一次比一次强烈可以看出窦娥的三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的三愿是“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她发第一桩誓愿是希望刑场围观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窦娥的第二桩誓愿是希望自己的冤屈将像古代的邹衍那样得到上天的反应。她的第三个誓愿不仅是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她的斗争锋芒已指向了贪赃枉法、草管人命的昏官污吏。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这是戏剧的高潮,是矛盾冲突最明显的时候,也是窦娥反抗性格的最高点,从这里更加塑造了窦娥的形象。 喜欢

窦娥这些表白是为了劝慰悲痛欲绝的婆婆,也宁愿自己心头流血来减少婆婆内心的痛苦,这种自我牺牲精神正是窦娥善良性格的体现。 (此题对把握窦娥的思想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不能认为窦娥相信天命,如果这样就无法把握窦娥反抗的一面。其次,要知道窦娥开始要求走后街,是因为怕让婆婆看到自己伤心难过,现在却遇上了婆婆。因此,对婆婆讲这番话的用意就很明显了)

豫剧《窦娥冤》是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它秉承关汉卿的人文情怀,最大程度地沿用了原著的情节,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著中窦娥的形象特点,最大程度地保留并发挥了原著的悲剧精神。同时,着力表现窦娥与窦天章的父女深情、窦娥与婆婆的婆媳深情是如何被无情的社会毁灭的,窦娥这样一个平民女子“和亲人相依为命过平静安宁生活”的心愿是如何“化成灰”的。

在关汉卿《窦娥冤》的楔子中,也写到了窦天章为赴京应举把女儿送到蔡家做童养媳、父女分离时的无奈与不舍,但所用笔墨不多。在第四折中,也写到了窦天章考中功名后因为寻不到女儿的下落而“啼哭的眼目昏花,忧愁的须发斑白”,但因为把主要篇幅用于表现窦娥的鬼魂向父亲诉冤及窦天章对案件重审、为女儿雪冤上面,父女亲情便成了非常次要的东西。 豫剧《窦娥冤》把父女亲情当成非常重要的东西去表现,父女亲情的被剥夺是窦娥人生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窦天章功成名就的意义。

豫剧《窦娥冤》把“父女分离”当成窦娥短暂人生中的重要事件,扩展篇幅去极力表现贫贱生活中“相依为命”十几年的父女二人面对不得已的离别时的痛苦伤感。穷儒窦天章欲上京应试,但“临行却又愁万千”,一方面因为“川资短缺难上路”,另一方面因为“幼女分离心不安”。尽管由于“蔡妈妈敦厚良善”,把端云收为儿媳解决了窦天章的后顾之忧,但把这件事情给自己的女儿讲清楚、劝说女儿到蔡家去生活却也让窦天章颇费周折:“当儿面我把她百般安慰,背转身禁不住热泪暗垂。”窦天章因为家境贫困无力为女儿置办妆奁,只好买了两朵草花表达对女儿的祝福。把女儿送到蔡家、见过蔡婆后,窦天章对女儿今后在蔡家的生活依然放心不下,他一方面期望蔡婆能体谅女儿“孤苦伶仃,自幼丧母”而“该打时你就骂上几句,该骂时你就责备几声”,一方面嘱咐女儿“侍婆母首孝敬要克勤克俭,奉箕帚要谨慎你且莫偷闲”。剧作把穷儒窦天章的拳拳爱女之心表现得非常充分,读来令人热泪盈眶。窦娥尽管对和父亲分离、到蔡家去生活感到很难接受,但懂事、善良的她还是非常体谅父亲的苦衷,她一方面在父亲面前“忍泪止悲”,一方面对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殷切期盼:“愿父京城风云会,快马归来加鞭催。莫叫女儿心盼碎,莫叫儿一片心愿化成灰。”父亲窦天章也向女儿表示“无论中与不中,都赶快回来看望我女。”对父女两人而言,亲情是他们苦难生活的重要支撑。然而人生无常,父亲走后便音断信杳。当父亲“一举及第居谏台,加封提刑使两淮”,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时候,窦娥已蒙冤而死三年之久了。当窦娥的鬼魂向父亲申明自己的冤屈,父亲表示为女儿雪冤的问题解决以后,父女二人面对的却是“阴阳两隔,无期再见”的永久的痛楚。 当初父女分离之时,窦娥期望“莫叫儿一片心愿化成灰”,如今,父亲见到的却是女儿的鬼魂,女儿的期盼最终化成了灰。这不仅是窦娥自己的现实生命、人生愿望落空的悲剧,在善良、懂事明理的窦娥看来,也是父亲的人生悲剧:“爹爹半生坎坷路,转眼霜雪挂眉须。可怜碌碌空养女,膝下寂寂无所依”。剧作用一个长句来表达窦娥的鬼魂拜别父亲时的复杂心绪:“千拜万拜也拜不尽这死别生离相见无期此时此地千头万绪难以诉说的一片心意啊!”

豫剧《窦娥冤》与关汉卿杂剧《窦娥冤》在对“父女分离”情节的处理上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杂剧《窦娥冤》写窦娥是为了抵父债到蔡家做童养媳的,而豫剧《窦娥冤》则写窦娥是因为父亲即将赴京而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被善良的蔡婆收留的,剧作在窦天章走后的一个细节处理上尽显蔡婆的善良,关汉卿的《窦娥冤》这样写:“媳妇,你在我家,我是亲婆,你是亲媳妇,只当自家骨肉一般。你不要啼哭,跟着老身前后执料去来。”豫剧《窦娥冤》这样写:“儿呀,不必悲伤,……来来来,随为娘到后边用饭。儿啊,来呀!”称呼由“媳妇”变为“儿”,前者招呼窦娥随她去处理家务,后者招呼窦娥去“用饭”,细微之处显示了感情色彩的差异。正是蔡婆象自己的“儿”一样对待窦娥,窦娥也象对待自己的“亲骨肉”一样时时处处体谅婆婆。当婆婆讨债晚归时,窦娥翘首盼望,心里牵挂不已:“我殷殷悬心似水流”;当婆婆因张驴儿父子的欺压忧虑成病时,窦娥劝婆婆“且宽心养病莫怠”;当窦娥在问斩之际见婆婆最后一面时,她心疼婆婆“人憔悴白发又添”,她感激婆婆“冒死来祭奠”的情义,她表达了“愿婆婆暮年得平安”的心愿。剧作也用一个长句表达窦娥在临死之际对婆婆的感念之情:“我那相依相傍慈爱善良死不能舍生不能忘的苦命婆婆,亲,亲,亲娘啊 。” 窦娥所无比珍惜的“情如亲骨肉”一样的婆媳情谊并没有随着窦娥的冤死完全消失,蔡婆在窦娥屈死后尽管“沿门乞讨度日艰难”,也没有停止走州串县为窦娥雪冤的努力。这样的婆媳情谊无法在现实中持续,让读者感到深深的悲凉。

剧作象关汉卿的《窦娥冤》一样,写出了张驴儿恃强凌弱的无赖行径,对张驴儿的“无赖”,窦娥以她的正直去对抗:“窦娥居孀有志气,一身清白谁敢欺”,“张驴儿父子虽属无赖,正直人何惧他奸邪狼豺”。但对和张驴儿沆瀣一气的师爷及昏聩的县令桃杌,窦娥的清白与正直却毫无力量,面对窦娥“毒药从哪里来”的质疑,师爷竟然暗示张驴儿诬陷窦娥“因奸害命”,面对窦娥提供证据的要求,师爷竟然拿“判案经典”上的教条给县令桃杌出主意,昏聩的县令桃杌竟然根据“判案经典”上的教条,认为“少年寡妇情难按,因奸害命理当然”,于是窦娥便蒙上了“药死公公”的不白之冤。一身正气的窦娥当然不愿意蒙受这样的冤垢,她在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以此来昭示自己的清白与冤屈:“ 并非妄发无头愿,只因冤情大如天”,“雪花飘飘把尸掩,且看我一身清白留人间”,“誓愿应在这山阳县,苍天它也知我窦娥冤”。天地异象虽然昭示了窦娥的清白与冤屈,但在现实世界,窦娥身死三年以后,虽然她婆婆不断地为她鸣屈叫冤,却没有人理会窦娥的冤情。最后只能由窦娥的冤魂亲自出面,向手握重权的父亲申诉自己的冤屈,冤情才得以昭雪。

窦娥被诬陷何其容易,冤情的昭雪又何其艰难,整个官僚系统对人命的漠视、对公平正义的践踏,使窦娥生活的世界暗夜沉沉!

窦娥冤中心思想: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主题思想: 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黑暗。成功地塑造了悲剧女主人公窦娥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主要内容: 窦娥自幼丧母,结婚后不久,丈夫病故,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

不料,他准备的毒药误被其父饮下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处死刑。窦娥死后,应其誓言,血溅素练,三伏时节瑞雪纷飞,楚州地面干旱三年。

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金榜提名,考取了状元,路过山阳。当日深夜,他正在审阅案卷,忽然见到女儿窦娥前来,求父亲代女儿伸冤昭雪。第二天,窦天章开堂审案,终于使冤案大白。结果,张驴儿和县令被判处死刑,赛芦医被发配充军,窦娥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31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