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三种结局哪个更好

窦娥冤三种结局哪个更好,第1张

窦娥冤的结局只有一种,就是窦娥含冤而死,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窦娥冤情得以昭彰。

第三折是窦娥临刑,也是全剧的高潮。窦娥披枷带锁被押赴刑场时,她对官府所有的幻想全都破灭了。她满腹冤屈、满腔怨愤,终于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她唱道: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她痛骂鬼神天地,斥责天地间的一切不公平。最后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一、被斩后,“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二、三伏天,“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三、从今以后,“楚州亢旱三年”。窦娥冤死后,这三种超自然的现象果然一一实现。

《窦娥冤》的故事:楔子的内容是:穷苦的书生窦天章,因为借了当地放高利贷的寡妇蔡婆婆20两银子,一年后滚成40两,无力偿还,只好答应蔡婆婆的要求,将7岁的女儿端云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改名窦娥。蔡婆婆另外又送了10两银子给窦天章作盘缠,以便他上朝应试。第一折已是13年之后。改名窦娥的端云守寡也已3年。一个浑名”赛卢医”(古代良医扁鹊住在卢,人称卢医)的庸医,也是借了蔡婆婆的高利贷还不起,结果起了杀心。他把蔡婆婆骗到郊外,要用绳子勒死她。行凶之际,被泼皮张驴儿父子碰上,无意中救了蔡婆婆。当张驴儿得知蔡婆婆家只有婆媳两个寡妇时,威逼蔡婆婆婆媳俩改嫁他父子,否则就用赛卢医的绳子勒死她。蔡婆婆无奈,只好把两人带回家中。窦娥哀叹自己不幸的命运,平时只好与婆婆相依为命,决心守寡侍奉婆婆到老。这次见婆婆不明不白把一对鳏夫父子引进家门,坚决反对,责怪婆婆糊涂,同时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张驴儿的无理要求。终究因为蔡婆婆软弱怕事,两个无赖就赖在了她们家里,被好茶好饭供养了起来。第二折里,蔡婆婆忧惧成病。张驴儿想乘机害死蔡婆婆,然后霸占窦娥。他找到赛卢医要到了毒药,下在了蔡婆婆想吃的羊肚汤里。不料因为蔡婆婆呕吐,把羊肚汤让给了张老头吃。就这样,张驴儿反倒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竟然以”药死公公”的罪名逼迫窦娥顺从他。窦娥坚决不从,自恃清白,情愿与张驴儿到衙门”官休”。贪赃枉法的楚州太守桃杌只听张驴儿的一面之词,毒刑逼供。窦娥坚持不招。最后,昏官要刑讯蔡婆婆。善良的窦娥为了救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的罪名,被判了死刑。第三折是窦娥临刑,也是全剧的高潮。窦娥披枷带锁被押赴刑场时,她对官府所有的幻想全都破灭了。她满腹冤屈、满腔怨愤,终于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她唱道: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她痛骂鬼神天地,斥责天地间的一切不公平。最后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一、被斩后,”“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二、三伏天,”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三、从今以后,”楚州亢旱三年”。窦娥冤死后,这三种超自然的现象果然一一实现。

第四折,三年后,窦娥的父亲作了肃政廉防使,到楚州审囚查卷。窦娥的冤魂投诉冤屈,终于昭雪复仇。

本折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是窦娥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大奇愿。这三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人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窦娥冤》第三折是“旦本”戏,由正旦窦娥主唱,表现她被押赴刑场处斩的情景。该折由十支曲子及相关的说白构成。在此,作家紧扣“冤”与“怨”两个字,将全剧的矛盾冲突推向高潮。从情感内容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1~2支曲子集中写窦娥的冲天大“怨”: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在传统观念中,天是公正无私的,它代表着道德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主宰。皇帝被奉为天子,正是为了突出君权神授,强调君主是秉承天的意志统御天下。就连农民起义也常伪造一部天书,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以证明揭竿造反天然合理。窦娥自然免不了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在本剧的第一折中,她曾将自己的苦难归结于“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前世里烧香不到头”,并乞求天的怜悯保佑:“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然而,亲历过如此奇冤,到了押赴刑场的时候,她再也不相信天地的神圣了,她向天提出质问,断然否定天的公正性。如果天地公正,为什么现实世界总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既然天是人类的主宰,为什么不能改变这污浊的现实?现实逼得人们去思考,要么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个公正无私的天,要么天地也在欺侮善良,庇护邪恶。“滚绣球”这支曲子将她的反抗精神张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天地、命运、整个封建统治秩序统统都被否定了。

第3~6支曲子进一步表现窦娥的“冤”。

在游街示众的过程中,窦娥披枷带锁,顶着“药死公公”的罪名,拖着遍体鳞伤的身子,其内心的冤枉、屈辱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此时此刻,她挂念的依然是婆婆。第3~4支曲子及与刽子手的对白,表明她是那么善良,那么孝顺。为了不让婆婆看到眼前的一切,她宁可延长自己的痛苦与屈辱,绕后街,走远路,免得婆婆伤心。而当婆婆前来送行时,她的说白又再次道出了这场奇“冤”的关键,同时使第三折获得了独立成篇的审美意义。5~6两支曲子是她对婆婆的最后嘱托,她舍身救了婆婆,而她的要求竟是那么低,那么微不足道!这足以令人潸然泪下。在与婆婆诀别时,窦娥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和沉着,她甚至宽慰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而这正是风暴前的平静。诀别亲人,走上刑场,窦娥的满腔怒火立刻无可遏止地熊熊燃烧起来。

第7~10支曲子提出的三桩誓愿,将她善良刚毅、至死不屈的形象永远定格于天地之间。西方的经典悲剧多写大人物或英雄的毁灭。而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既不是大人物,也非严格意义上的英雄。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她善良如斯、正直如斯、刚烈如斯,当她背负着杀人的罪名走向刑场时,整个天地都昏暗了;当她的头颅落地时,炎炎盛夏,竟然飘起了鹅毛大雪!这表明她的冤屈足以惊天地、动鬼神、超自然。

有人提出,窦娥临刑前立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干旱三年,意味着她仍然寄希望于上天,并由此认为这一形象前后矛盾。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窦娥的三桩誓愿,不是对上天乞求,而是以一种主宰天地的气派,命令天地做出反常的气象以昭示自己的冤情。临刑前的最后几支曲子慷慨激昂,满腔愤怒,像火焰一样喷射出来:“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引文中的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里反复张扬的是一个“我”字,表现的是强烈的主体精神。从情感上说,三桩誓愿的提出与断然否定天地的公正性也不矛盾,痛骂天地鬼神表达的是对污浊社会的愤慨,要求天地做出反常的气象是向现实世界提出警示,两者都是为了警醒世人,讨还公道。三桩誓愿的实现,正是她的主体精神张扬升华的结果,由此,其冤情也得到了最完美、最集中的表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71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