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两首秋词的异同点

刘禹锡两首秋词的异同点,第1张

刘禹锡两首《秋词》的异同点: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原文: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赏析:

《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两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赏析: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赏析: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贞元九年刘禹锡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吏部取士科,官授太子校书;贞元十六年,为徐州掌书记;两年后调任京兆渭南主簿;贞元十九年,擢升为监察御史。

开成三年,刘禹锡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一年后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七月卒,终年71岁。

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他又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刘禹锡精于文,善于诗。刘禹锡的诗歌雄浑爽朗,语言干净明快,节奏比较和谐响亮。

尤以律诗和绝句见长。有《刘梦得文集》40卷,现存30卷。另有外集10卷,为北宋时辑录,收有遗诗407首,杂文22篇。

参考资料:

秋词二首-

《秋词》表达了诗人刘禹锡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与豁达乐观的心境,也表达了诗人愿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秋词》一诗写于诗人被贬为朗州司马之时。《秋词》的诗人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秋词二首》

刘禹锡〔唐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

自古以来,每到秋天的时候,人们就悲叹秋天是多么寂寞萧索,我却觉得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满树的叶枝现在已经有红有黄。

试着登上高楼,冷冷清秋的凉意更是深透入骨;再没有春天的景色那样朝气蓬勃使人欣喜若狂。

注释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晴:一作“横”。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碧霄:青天。

深红:指红叶。浅黄:指枯叶。

入骨:犹刺骨。

嗾: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秦观秋词二首整组诗表达了作者以下思想感情

  对秋色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表现了作者闲适愉悦的心境。

  秦观秋词二首原文为云惹低空不肯飞,班班红叶欲辞枝。秋光未老仍微暖,恰似梅花结子时。无数青莎绕玉阶,夕阳红浅过墙来。西风莫道无情思,未放芙蓉取次开。

  秦观秋词二首译文为云在低空中停住不再随风乱飞了啊 斑斑的枫叶在秋风中想要离开树, 秋还没有完全的过去还有一点温暖,冬天未来梅花为开花蕾就像果实般。无数青色的花草环绕着台阶,浅红的夕阳穿过围墙,不要说西风没有情感,还没与开放的芙蓉花也因它依次开了。

  秦观的秋词二首语言浅近,冲淡自然。这首诗几乎没有晦涩的字词,也没有典故,选取的也是 “低云“红叶等寻常意象。用字精当、不落俗套。如“班班红叶欲辞枝句,作者不写风吹红叶落,而写红叶欲辞枝,一个“辞字平中见奇,写出了红叶对 秋色的迷恋,尽显作者的平和心态。修饰巧妙,状物传神。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惹“辞分别写出了云、红叶的情态,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灵气。想象别 致,意蕴生动。如“恰似梅花结子时句把秋天腊梅的花蕾想象成春天腊梅花期已过挂满果实的状态,自然别致,突出此时尚不是深秋,比较暖和的季节特点。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苏门四学士”之一,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史馆编修。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观祠,丽水的秦观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后于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于绍圣元年亲政后(1094年)“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

一、赏析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其二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二、原文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三、释义

其一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其二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浅**,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四、作者朝代

唐朝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贞元九年刘禹锡中进士,贞元十一年吏部取士科,官授太子校书;贞元十六年,为徐州掌书记;两年后调任京兆渭南主簿;贞元十九年,擢升为监察御史。

开成三年,刘禹锡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一年后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七月卒,终年71岁。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

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

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秋词二首

1 关于秋的诗句以及表达情感

关于秋的诗句以及表达情感 1形容秋日与情感的诗句

1、宋·叶绍翁《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两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3、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5、唐·张继《枫桥夜泊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2描写秋天情感的诗句

长相思 李煜

秋风多,雨如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白居易 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露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暮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蝶恋花 李煜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中秋夜怀 项斯

趋驰早晚休,一岁又残秋

若只如今日,何难至白头

沧波归处远,旅食尚边愁

赖见前贤说,穷通不自由

相见欢

李煜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中秋 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3有关写秋的诗句及其表达的思想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 《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释志南《绝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雨雨来风满楼 2秋风秋雨愁杀人 3长风连日做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6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7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10众人齐唱>,不日四方来贺 11钟山风雨起仓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2大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13堪恨又堪悲,风波狱 14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抛闪 15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6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 17清风明月无人管,并做南来一味凉 18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 19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20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21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22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矛 2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6子规半夜犹啼血,不信东风换不回 27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28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9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0惊风乱展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31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3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3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34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35清风识我面,扑面复绕身 3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7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9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40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4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42古观重游秋色里,冷怯西风吹帽 43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44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45严霜寒侵树木,冷风吹透外装。 46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47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

48我本楚狂人 风歌笑孔丘 49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 50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1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12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3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4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1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1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9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杜甫:《赠花卿》) 2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2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 2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4有关秋的诗句及赏析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二首 刘禹锡鉴赏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词》表达了诗人刘禹锡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与豁达乐观的心境,也表达了诗人愿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秋词》一诗写于诗人被贬为朗州司马之时。《秋词》的诗人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秋词二首》

 刘禹锡 〔唐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

 自古以来,每到秋天的时候,人们就悲叹秋天是多么寂寞萧索,我却觉得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满树的叶枝现在已经有红有黄。

 试着登上高楼,冷冷清秋的凉意更是深透入骨;再没有春天的景色那样朝气蓬勃使人欣喜若狂。

 注释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晴:一作“横”。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碧霄:青天。

 深红:指红叶。浅黄:指枯叶。

 入骨:犹刺骨。

 嗾: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33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