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流派纷呈,唱腔优美,"角儿"鲜明,脸谱出众,曾深受观众喜爱,票友不少。
据说京剧起源于徽班进京,初时不过是一些民间小调而矣!巧遇慈禧老佛爷作寿,被人荐入宫中演出,受到老佛爷的喜欢。老佛爷喜欢那皇上也不得不喜欢了。皇上喜欢那朝中大臣,王公贵族也喜欢了,继而八旗弟子,富家商贾,达官文人也跟风而至了!有人喜欢有人给线,那艺人当然卖力,不断改革发展,面对这些上层这些极难伺候的观众,表演,戏词也不得不集众家之长,精亦求精,便诞生了这种文化底蕴极高宫廷艺术——京剧!
这种宫廷艺术,平常百姓是看不到的。戏文多是帝王将相,唱词生涩难懂。年轻人是不喜欢的!以至到现代,年轻人喜欢京剧的也不多!
少时到庙会上看戏,爬到树杈上,吩着戏台上演翻筋头,对花枪!不料那个穿黑衣服的娘们,咿咿吖吖唱个没完,竞睡着了掉下来。要不是正巧掉在人家身上,如今也上许是个瘸子了!一次看完戏回家,娘问:你看的啥玩意儿!我说:“红脸要上椅子,黑脸不让上,红脸揍跑了黑脸”!娘笑的眼泪都下来了!可见年轻人、小孩子只喜欢戏中的武打,热闹!
过了五十岁,就逐步喜欢起京剧来。特别是那名家唱的名段,如:周信芳,方荣翔,童祥岺,马长礼,于奎智,张火丁,李胜素!爱不释手,录音下来时时欣赏!看来这种宫廷艺术备受中老年人群喜爱!有人说京剧没人看快消亡了!我认为有这么中老年人群喜欢,怎会消亡呢?杞人忧天而矣! 有年轻人看了几段郭德纲,张云雷唱的京剧,又热闹又好玩!就认为是老郭拯救了京剧,使年轻人喜欢上了京剧?其实那些不过是京剧中的翻筋斗,对花枪之类,招小孩子喜欢而已!与京剧艺术差得远着呢!!
不过如何使京剧这种来源于宫廷的艺术,让年轻人喜欢,确实是个难题!样板戏尝试了些,效果良好。但由于现代戏的局限性,不能展现京剧艺术的全部!古装戏,传统戏虽然能展现京剧的艺术的表演形式,又不能获得年轻欢众喜欢!
艺术家们努力吧!
京剧《趣谈》主要表达的感情就是作者对于京剧这种传统的艺术的喜爱之情,还有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对于我们中国这些传统国粹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豪的感情。这部作品是非常优秀的,而且让人感觉非常的有认同感。
京剧是我们国家一个非常传统的艺术,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国粹,京剧他的这种表现形式和其他的电视剧**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同的,京剧它基本上都是现场表演的,在京剧里面有生旦净末丑这些角色,而且他们这些角色都是不分主角或者是男一号男2号的,每个主角都是非常重要,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现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会让整个作品变得好看。而且这些角色他们的表现形式都是不一样的,不论是腔调还是穿着打扮都是非常不同的,不像我们电视剧或者**之友很简单的正派角色和反派角色,而京剧的表现形式则比较复杂了,而且他们化妆打扮也是比较有特点和夸张的。
而且如果想让某一个作品表现的非常好的话,是非常考验京剧演员的技术的,比如我们在电视剧里面也看过描述穆桂英打仗的一些作品,在电视剧里面,如果想要表现穆桂英非常厉害英勇神武的话,只需要拍一个穆桂英骑在马上,直接从马上拿出武器将敌人打败就可以了,而京剧里真没有这么大的发挥场地,就是舞台那么大的一个地方,穆桂英只能在这么小的地方去展现英勇和神武,而她如果想要表现自己正在骑马的话,只能自己手里面拿着一个道具,然后一摇一摆,这就代表自己正在骑马,所以如果想让观众看明白的话,还是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力的。
京剧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文化,京剧趣谈这部作品也比较好地向我们展现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京剧《玉堂春》看完了,看完以后还觉得意犹未尽!
《玉堂春》只记得在冯梦龙编订的《警世通言》卷24《玉堂春落难逢夫》里有过。是写苏三和王三公子的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说的是明朝名妓苏三从6岁卖入娼门,16岁接客(第一个客人就是吏部尚书之子王金龙),三郎挥金如土,最后囊中财尽,被鸨儿赶出妓院,流落乞讨,直到后来得官,钦放山西巡按,调审此案,知犯妇即为苏三。一直没有见到苏三的主审王金龙得知苏三一直信守当初和他誓偕白首的诺言。鸨儿把苏三骗卖给山西商人沈燕林作妾。沈妻妒,订计害之,不料却让沈燕林误食毒面而死,苏三被诬。定为死罪。起解途中,解差崇公道同情苏三,认为义女,受尽磨难。苏三一诺千金,至死不渝!最后,通过三堂会审,在潘司潘必正、臬司刘秉义两位大人的协助之下,终于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剧情曲折而凄婉,催人泪下!
其实,京剧的欣赏可不完全是剧情,更重要的是他的艺术。我在这里谈京剧艺术,肯定是班门弄斧,因为我实在不懂京剧。可是,《玉堂春》之后,我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有一种想把我所感、所悟说出来的冲动。让朋友们知道我的感悟,哪管它只是京剧以外的沧海一粟,被内行看来会笑为小儿科。还是想有感而发,不吐不快!
对京剧艺术,虽然我是个外行中的外行,但是演员的京腔京韵,却越听越有滋味。如果单纯去看剧情,那可真是大大的辜负了京剧的精华。京剧的唱腔需要你慢慢的咀嚼,细细的品味才行(难怪一些老人会闭起眼睛,手在膝盖上打着拍节听京剧)。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出演员深厚的功底和曲牌的优美婉转。它毕竟不是那种快节奏的流行歌曲,旋律五花八门、一词一曲。京剧的唱腔只有那几个曲牌,但是,曲调和唱词的配合紧密而贴切,简直让你分不清是曲调为唱词而谱,还是唱词为曲式而写。京剧的唱词,尤其古装戏,虽然是白话文,却又古香古色,精雕细琢。听起来十分过瘾!曲调和剧情的跌宕起伏、凄婉悲切紧紧相扣,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尤其她的拖腔,几乎囊括了京剧旦角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尤以《女起解》、《三堂会审》二折精彩备至,声腔艺术成就极高。真是把人物的感情拖出得真真切切,淋漓尽致!
还有它的动作。京剧中的武打动作气势磅礴,宏伟壮观,但在《玉堂春》里没有武打,算是文戏吧!但那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就是一个眼神,简单而细腻,都好像是内心感情的涌动,不夸张、不炫耀,却对人情感的触动有着雷霆万钧的震撼力!
《玉堂春》肯定是使京剧里的一个有名的段子,是中国戏曲中流传最广的剧目之一。要不然,怎么会如此的精雕细刻,引人入胜!
2005年5月15-17日,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了“京剧的历史、
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京剧研究领域内引起众多专家学者们非常强烈的反响。因为这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研讨会,其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意在提供一个纯粹的研究平台,聚合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与京剧相关的学术问题,同时更试图通过这个大型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正式提出“京剧学”这个学科称谓;它意味着中国戏曲学院面对海内外京剧研究界的所有同行公开且正式推出“京剧学”学科建构计划,这将是戏曲学院面向未来的规模庞大的学术发展计划的重要开端。一次学术研讨会承担了那么多的功能,这是学术研究领域并不多见的学术现象;这也是京剧界从专家学者到表演艺术家和剧团管理者都对这次研讨会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原因。
学科称谓的来源以及分类法千差万别,就某个大学科内的分支而言,分类最常见的方法大致是两种,或以研究对象区分,如汉语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分,中国文学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之分,它们分别研究中国语言文学范畴内不同时段的内容;或以研究方法和特色区分,如经济学领域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等,它们所研究的对象可以基本一致,由于方法与学术取向上的差异,就明显地形成多个分支。作为一个学科的“京剧学”假如能够成立,它的分类学依据显然属于前者。毋庸赘言,它将会是归属在戏剧学(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设置称为“戏剧戏曲学”)门类下的一个分支,与戏剧的基础理论研究、外国戏剧研究相并立,也可以与戏剧文学、戏剧舞台美术、戏曲音乐等六类相交错,并且与戏剧学领域其他剧种的专门研究相区别。从这个角度考虑,京剧学的学科定位,在理论上是非常清晰的。
如果京剧学作为戏剧学门类里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可能成立,那么,以京剧在中国戏剧领域的重要性,尤其是它在20世纪以来中国戏剧现实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它极有可能成为戏剧这一学术领域内的一门显学。而京剧学这一分支学科的出现,还会进而带动中国戏剧的其他剧种的专门研究,刺激昆曲、秦腔、川剧、粤剧和越剧等等有影响的剧种的专门研究,而一旦京剧研究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分支学科的学术地位得到普遍承认,各地方剧种的研究,也就很容易随之构成学术上相对独立的分野。
正因为京剧在中国戏剧乃至于中国文化整体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提出“京剧学”这样一个学科分支,推动这一学科的建设计划就成为非常严肃的学术研究事件。
如果从学科称谓上看,正在建构中的京剧学可以称之为一个“新”学科。新学科不断涌现是晚近学术研究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学术现象,无论是1980年代中期大量的所谓“交叉学科”,还是最近各地专以地方文化现象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地域性学科,倡言者均不乏其人。然而,学科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个学科是否确实形成,并不能以是否已经有人正式提出这个学科称谓为衡量的标志,即使倡言者为之做出了具体的学科内涵与外沿的界定,也还不能满足学科成立所需的充分条件。学科成立的真正要件,在于它必须得到业内外人士自然的承认,因此,一个学科何时成熟,一个大学科内的分支学科何时从它所属的学科中相对独立出来,并非人为可以设定。更重要的是一个学科之形成,需要有相当数量为学界公认的重要研究成果以及可以持续开展的研究项目与课题为支撑,逐渐形成一个以这一学科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群体,而返观1980年代红极一时的不少所谓“新学科”和“交叉学科”,由于并不具备上述条件,即使拥有倡言者振臂一呼时的学科建设遐想,终究只能耸人听闻于一时,所谓“新学科”也就徒具其名并无其实。
京剧学的现状与这类“新学科”不能混为一谈。京剧诞生两百多年来,有关京剧研究的文献汗牛充栋,即使以它之成为现代学术研究对象的晚近数十年计,自齐如山以下迄今,专门的研究成果也难以计数。在当下中国戏剧研究范畴内,京剧研究的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剧种的专门研究,其研究的触角也已经深入到京剧的文学、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而且,近代以来,尤其是中国戏曲学院这所以京剧研究与教学为主要特色的高等院校组建以来,早就已经有相当一批资深学者长期从事京剧领域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专门研究者群体;而除了这个人员相对集中的群体以外,多年来,无论是在北京还是中国其他城市,包括台湾地区,无论在日本还是在欧美和澳洲各国,在文化部所属的各专门艺术研究机构还是在高等学校,从事京剧专门研究的都不乏其人,而每年都有多位以京剧研究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生,更说明京剧研究的学术内涵与价值,早就已经在海内外学术界得到普遍认同。京剧史、论等多方面的研究,在中国戏剧研究这个重要学术领域内的影响以及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但京剧研究之得到学术界关注和引发海内外众多学者兴趣的原因还不限于此。除了京剧艺术本身的研究价值以外,一方面由于京剧最集中地代表了中国戏剧20世纪发展的路径与成就,同时也由于京剧在中国现当代社会进程中曾经起到过非同一般的重要影响,京剧研究领域的学术空间,更因为这些超越剧种本身甚至超越纯粹艺术层面的意义而得以大大拓展。
因此,“京剧学”这个学术称谓的提出,并非灵机一动的突发奇想,也不是欲以白手起家的毅力平地起高楼式地开创某个学科,只是以新的学科建设的自觉,借大学这一特殊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专门机构之力,致力于更好地整合、完善与提升京剧研究这个已然存在的学术领域。它并不求石破天惊的效果,更接近于一种新的学术策略。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就不难明白何以中国戏曲学院提出建构京剧学这个学科时,并不急于在理论与概念上为它做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像京剧学这样的学科,确定它的内涵与外延固然是重要的,然而,正因为无论是过去是当下,京剧研究都已然拥有相当的成就和规模,它的存在早就已经是不争的现实,因此,对于学科建设而言,更重要的和更为迫切的任务,不是学究式地思考“什么是京剧学”或“京剧学究竟应该研究什么”这类早就已经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而应该更多地着眼于为相关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框架,希望立足于现有厚实的研究基础,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由一代又一代研究者和新的研究成果自然地充盈其内容,促使这一分支学科清晰而健康地立足于学术之林。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京剧学的学科建设方面,正在努力倡导和推动这一学科发展的中国戏曲学院将完全无所作为地静候着京剧学自己走向独立和成熟。事实上,提出有关京剧学学科建设的这次研讨会之所以在京剧研究领域引起强烈反响,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个学科称谓有多么令人激动,而更多地是由于学者们通过这一举措,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戏曲学院决定将京剧学作为学院学术发展的主导方向这种学术上的自觉意识。因为学科建构的自觉意识,将有助于让京剧研究朝更具系统性与完整性的方向发展,而像京剧这一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研究对象,如果不能考虑到研究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其研究成果很容易成为一盘散沙。举例而言,中国戏剧有包括京剧在内的三百多个剧种,至少有一百多个剧种历史地形成了自身较完备与独立的音乐声腔系统、剧目系统、表演技法系统,但是长期以来,不同剧种对这三个相辅相成的系统的研究往往各有偏重,包括在资料的积累方面,也存在非常之明显的差异,比如,1950年代初各地曾经搜集整理了数以几万计的京剧和各地方戏的演出剧目,但是在各剧种音乐方面的资料搜集整理方面就远不如剧目那样受重视,而表演艺术方面的资料积累,则更是严重缺乏。显而易见,无论是哪个方面的研究和资料积累的缺失,都足以影响到今人与后人对于研究对象完整准确的认识与把握。即使以表演艺术方面而言,不同行当乃至于不同流派的研究,更会因许多偶然因素的作用呈现极不平衡的状态,部分行当和流派可能受到较多的关注,而同样重要的行当或流派,却有可能遭到不应有的忽视,甚至完全缺乏研究,致使剧种研究限于一端。学术研究当然需要给所有研究人员充分的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如果同时考虑到研究的完整与系统性,就需要有影响的、有学术自觉的学术机构,通过有组织的、更客观的全面研究防止种种偏颇的出现。
通过某种学术自觉以组织与整合京剧学研究是一个方面,通过大学这种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组织推动学科的核心课题的深入研究,则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虽然京剧研究的成果颇丰,在京剧学的学科建构方面,依然任重道远。除了对京剧内部不同方面的研究的还不均衡,还有相当多新的研究领域值得去努力开拓,如学者们曾经提及的京剧文化、京剧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自有其重要价值。但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京剧史论研究领域尚有很多关键性的学术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较完满的、足以为京剧界内外所公认、并且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解决。从史的角度看,极左思潮的影响余温尚存,对京剧历史与现实的评价往往因此丧失应有的客观性,对历史和现实有意无意的误解甚至曲解比比皆是;从论的角度看,苏俄化的西方戏剧理论框架仍然在相当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对京剧的认知模式与评价尺度,京剧自身的特色与魅力往往因此被遮蔽。有关京剧研究的历史资料,除了张次溪的《清代燕都梨园资料汇编》以外,自民国以来至今的大量基本史料,都还没有得到完整的搜集与整理。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开拓固然重要,但是,只有位居学科核心的上述主干课题研究方面的明显突破,才足以充分体现一个学科之进步与发展水平,而要想在这些方面取得满意的成就,就特别需要一个有学术自觉的机构、团队以及学科带头人倾力以赴,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赢得学术界乃至世人对于学科之成立和成熟的自然承认。
在学术研究领域,没有什么比一个学科的草创更困难,但也没有什么比它更具挑战性。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我深知在京剧学学科建构这一学术设想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承担哪些重任。如何凝聚现有的研究力量,组建和培养新的研究队伍,通过数年的集体努力,尽可能弥补现有的较大和较明显的学术缺失,使这一学科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并且在史、论和资料建设这三个学科核心的研究方向有所突破,藉此明显提升学科研究水平,都将成为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最优先考虑的目标。完成这些重要工作之后,“京剧学”将不再只是一个称谓和设想,它作为一个单独学科的存在,将成为不言而喻的现实。对此,我深信不疑并将为此持续努力。
京剧趣谈通过介绍“马鞭”和“亮相”这两种京剧表演中的表现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艺术,不同于古装电视剧。京剧里有生、旦、争、丑主角,每一个角色的唱腔,走的步伐,表演都是不同,而且很注重心理活动的表现。
比如电视剧里的穆桂英挂帅出征,骑着高头大马抓住坏蛋一枪结果,而京剧里面的穆帅是手拿一根带子一摇一摆的就代表骑了马。这是戏剧跟电视剧的不同。
扩展资料:
段落大意:
《马鞭》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马鞭代替马匹在京剧舞台上表演。
第二部分(2-3自然段):介绍并列举京剧中其他虚拟的道具。
第2自然段:介绍绱鞋底时使用的虚拟道具-针线。
第3自然段:写宴席上使用的虚拟道具-酒壶酒杯。
《亮相》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京剧舞台上“静”的表演。
第1自然段:写京剧的静态亮相。
第2自然段:写京剧中静态亮相的艺术效果。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京剧舞台上“动”的表演。
左起:裘盛戎、谭富英、马连良、张君秋
在漫长的京剧史上, 作为流派创始人的一些杰出艺术家, 由于他们对待继承和创造的辩证关系的正确态度以及他们的艺术实践所展示给人们的典范行动, 我们大致可以把他们分成四种类型:
( 一) 扬长避短型
程砚秋《青霜剑》
构成一个真正的艺术流派( 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被公众承认的流派), 要具备很多条件, 如: 广博精湛的艺术师承, 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鲜明的艺术个性特色, 能表现独特风格的剧目, 拥有数量众多赞许欣赏的观众和爱好传习者, 具有比较强烈的流传广远的艺术魅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具备艺术个性特色。这一个性特色是区别于其他流派, 是其它流派所不具备的, 也就是这一流派独擅胜场的优胜之处。但这里面有个辩证法, 即任何流派既有其优长之处, 也必然有其先天的不足之处。有时其艺术个性特点,也恰恰就是它的局限性。因为流派的构成因素主要是个人的素质, 所以流派创始人常常是( 即使不一定每个人都是) 在克服自己先后天各种弱点和缺陷后, 扬长避短( 更高明者是化短为长), 经过艰苦探索, 多年锤炼积淀, 才创出了独特的超过前人的流派艺术,同时也产生一批有特色的流派剧目。老生中的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 旦行中的程砚秋, 净行中的裘盛戎, 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人物。例如言菊朋初学谭派, 被称为旧谭派的代表人物, 但在那个时期, 言菊朋的艺术成就并不显著, 更未超越谭鑫培的艺术造诣。只有在他嗓子失去宽音亮音以后, 在继承谭派的道路上显然已失去优势, 甚至无法与后起的谭富英等人争衡了, 他却反而勇于自辟蹊径, 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言派演唱艺术。他特别讲求唱念音韵的准确性, 重视语言的抒情性和唱腔委婉跌宕、一波三折之间的内涵联系, 善于运用唱句之间的顿挫间歇、抑扬虚实的对比, 揭示出人物心灵深层的情绪活动, 因此不仅是音乐旋律听起来回肠荡气,更主要是在情绪感染上予人以无穷回味, 耐人咀嚼。当时正是无腔不谭的一统世界, 但后来真正以谭派艺术名世, 卓有成就者实寥寥无儿, 十九都被时代浪潮淹没无闻了。言菊朋如果不是化短为长, 自出机杼, 在京剧史上也不会占有今天这样的位置。他的创造道路甚至创作方法( 如精研字韵, 着重抒情,以节奏、呼吸、抑扬顿挫取胜等), 都与程砚秋之创造程派有异曲同工之妙。程砚秋也正是在嗓子出了毛病以后, 穷中求变, 才开放了旦行演唱中的这朵奇葩。
( 二) 广撷博采型
谭鑫培、王瑶卿《南天门》
有些艺术家师承多门, 并不专宗某一流派, 其结果完全超脱前人巢臼, 成为空前的一代艺术大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谭鑫培和梅兰芳。谭鑫培曾经师法程长庚, 借鉴余三胜, 私淑王九龄, 但他创制的谭派唱腔, 几乎已经听不出那些古朴的徽调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汉调的痕迹了。尤其他的念白和表演,更是远远超越了前一时代艺术大师的樊篱。他演过武生和武丑, 嗜爱大鼓书, 生活上受过艰苦的磨炼, 这些都为他创造新的流派艺术提供了丰厚的基础。象这样创造流派对于京剧艺术的巨大贡献, 就远非希图用邯郸学步式地继承流派的方法来发展京剧艺术所能企及的了。梅兰芳曾经向众多的前辈习艺请教, 从开蒙的吴菱仙, 到陈德霖、王瑶卿、路三宝、乔蕙兰, 他的师承多至数十位, 每一位的长处他都汲取, 汲取了来就融化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之中, 终于成为文武昆乱熔铸一身, 空前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成就和对于京剧艺术发展的巨大影响, 已经远非创造一个艺术流派所能概括的了。
( 三) 跳出窠臼型
余叔岩(王平)、杨小楼(马谡)《失空斩》
有一些艺术家, 开始时似乎是某一艺术流派的忠实继承者, 但在他们艺术实践的过程中, 并未局限于这种继承, 而是遵循着更为严谨的艺术规律, 根据剧情和塑造人物的需要, 进行艰苦地艺术探索, 结果是远远超越了前人的成规, 出现了艺术上的飞跃, 形成了崭新的影响深远的艺术流派。余叔岩、杨小楼、郝寿臣、侯喜瑞等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人物。余叔岩早年承袭祖父余三胜的衣钵, 后来潜心学谭, 被称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所谓新谭派, 就是说他在宗谭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若干新的创造。等到中年以后, 嗓音塌中, 演唱已失去谭派音色甜亮的特点,但他结合自己的生理条件,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长之处, 同时弥补自己的禀赋缺陷,在唱念做打各方面苦心钻研, 终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余派, 余派唱腔虽从谭派蜕化而来,但他以苍劲醇厚的嗓音, 充分而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唱法上的技巧, 空灵多变, 苍沙而蕴藉的声音中渗透着震憾人心的激情, 因此听了余派演唱, 如饮醇醪, 如沐春风, 既感到有一种拂触心灵的浓烈情韵, 又感到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新之气。余叔岩讲求音韵, 念白富有韵律节奏之美, 在字音的讲究上, 余叔岩超过了谭鑫培。余叔岩的表演细腻传神,靠把戏工架优美, 武功娴熟, 所以在说到余派艺术的时候, 并不仅指余派的唱腔和演唱方法, 作为一个艺术流派, 从总体来看, 尤其是近四五十年来对于京剧老生艺术的影响, 余派的成就应该说是超过了谭派的, 杨小楼也是如此。杨小楼是宗俞( 菊笙)派的,但俞派的主要特点是剽悍勇猛, 而杨派的艺术成就, 人所共知, 已远远超过了俞派的成规。杨小楼把京剧武生艺术从着重武功技巧,升华到塑造有血有肉的鲜明的艺术形象, 这是个了不起的飞跃。杨派的代表剧目《霸王别姬》、《野猪林》、《林冲夜奔》、《连环套》、《甘宁百骑劫魏营》等, 不仅完全摆脱了俞派的痕迹, 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武戏文唱的方法, 以其富有独特艺术个性的唱、念和表演, 为京剧武生艺术开拓了一条新路。郝寿臣和侯喜瑞都是宗黄( 润甫) 派的, 但从他们的艺术实践来考察, 谁能看得出他们的表演风格有任何雷同之处呢 现在京剧的各个行当中, 架子花脸是个薄弱环节, 如何学习和继承架子花脸的表演艺术, 倒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不是从研究流派入手, 而是从总体上, 从基本表现方法上研究整个架子花脸的表演艺术, 然后才能谈得到继承和体现郝派或侯派的表演特点。
( 四) 博大超脱型
梅兰芳、萧长华《一捧雪》
有些人被公认为艺术大师, 或是富有创造性的文武全材的艺术家, 博大精深, 不宗一脉, 但他们一生始终没有以某某流派自相标榜, 人们也没有因为他们未形成系列的流派而不承认他们是艺术大师。萧长华和李少春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人物。如果把流派比作具体的溪沼江河, 那么萧老的艺术则是汪洋宏肆的大海, 或深不可测的渊潭, 人们无法以某一种艺术手段( 如唱腔) 作为流派特征来概括或标定萧老的艺术成就。我个人认为, 要想繁荣和发展京剧, 应该多有几位象萧老这样的艺术家, 萧老对于京剧艺术的推动作用, 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 超过了任何一个重要流派所起的作用。杨小楼和梅兰芳对于京剧事业的巨大贡献, 也绝不仅仅局限于杨派和梅派的影响范围, 而在于他们为京剧表演艺术开拓了一条广阔的新路。
来源: 戏剧报1983-01
京剧国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京剧艺术的队伍,让京剧传播到世界各地。国粹能够后续有人,是所有京剧大师共同的愿望,愿我们一起努力,创造最开阔燎广的梨园大舞台,让充满无限魅力的京剧艺术遍地开花!!!
走进京剧,感受国粹魅力 ——学习京剧国粹有感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和灵魂。京剧又 是我国的国粹,文化的瑰宝,学了它不但能提高你的艺术修养,还能 让你更有别人所没有的内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京剧是国粹,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学习京剧不仅可以发扬民族文 化,还可以增强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我们通过听唱、模仿、合作、创 造感受和体验到了京剧的魅力和浓郁的氛围。 它不但激发了我们的学 习兴趣,还拉近了我们与国粹的距离。 如今,科技发达,好听的流行歌曲成百上千,大家都说要更上时 代的步伐。既然京剧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京剧 呢?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 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 现在的校园流行音乐倍受欢迎,生活节 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在我们心中站稳脚 跟,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国粹发扬光大。 京剧作为国粹, 是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的, 京剧的美, 无论在服饰, 在唱,还是在舞姿,身段,服饰……都能体现出来。所以,我们要学 会发现这种美,欣赏这种美,从而学习这种美,为我们的祖国增添一 处美!
关于参加“济南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 心得与体会 关于参加“济南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心得与体会 参加首先,我要感谢各位领导,给了我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我于 2009 年的 11 月到 2010 年的 1 月份, 参加了由济南市教育局主办的 “济 南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 。通过短短八周的京剧艺术知识的学习,使我受益 匪浅。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民族文化资源浩瀚精深、源远流长。作为国粹 艺术的京剧正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享有“东方歌剧” 的美称。 下面我对具体的来谈谈这次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 200 年的历史,京剧更 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京剧舞台艺术在 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 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 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 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京剧在发 展,在创新,在与时俱进,并没有安于现状,安常处顺;京剧在推陈出新,并在 不断的推陈出新中,弘扬安和、安稳、安详的风貌,才能安坐戏剧舞台“国粹”的 王座安然不动! 在老师们详细的讲解和介绍中,我知道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更加详细 的专业知识。比如生这个角色,在教学中,我只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生大体的分 为了武生、老生和小生,在让学生欣赏时,只是让学生通过角色在装扮、行头上 来区分,通过京剧院老师的讲解和示范,我知道了在老生的演唱时,是用了本嗓 演唱的,而小生是运用的真假声结合来演唱的。像这样的京剧知识,我就运用在 了教学中,通过看、听,亲自感觉到生这个行当的分类及特点。在王老师讲解旦 角时,王老师加入了很多旦角的代表动作和唱段,通过学习和模仿,我更加深切 的体会到了旦角这个行当。在我的京剧旦角教学当中,我不仅加入了学生唱段的 学习,让学生从最基本的练声,开嗓,到身段的学习,渐渐的我发现学生对京剧 的兴趣提高了很多。在学习开门和关门这两个动作中,学生把开锁的手总是朝下 拿的,我想起王老师给我们当时形象比喻的古代门锁,讲给学生们,发现学生们 很快的能接受并掌握,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这个行当的理解。在各位老师的 讲解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身临其境,真正的把自己投入了进去。我认为老师们教 学的知识, 我不仅可以运用到常规的教学当中, 还可以让学生从京剧中了解历史, 得到很多的道德教育学习。比如在马老师讲解的净角常识中,马老师亲自为我们 做了很多角色的示范, 从马老师精彩的表演中我深刻的能体会到京剧不仅是美的 享受,其实还可以学习到许多的传统文化知识,甚至是传统伦理道德。光从京剧 脸谱上看, 黑代表刚直, 不正是包拯的典故吗?而白脸代表奸馅, 蓝脸代表贫贱, 都各有各的来历。而服饰的类型、颜色等,也可从中体会封建时代的等级森严。 道具等等也是有某种象征或缘故的,这中间蕴藏的知识,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吸 收。而京剧也可以反映历史,情节更能体现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欣赏京剧,可 不仅是历史知识教育,其实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听王老师说起《春闺梦》是程砚 秋为反对内战而作,我也为戏剧大师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动之余,更感受到句句唱 词都是对战争的控诉与痛斥。一句话,京剧放映的,就是整个中国最美的部分! 学生应该去接受,去学习,更应该传承我们祖先留给我们最美艺术。 通过京剧进校园活动,我只感性的认识了京剧,认为京剧艺术课程只是单纯 的讲给学生京剧的知识,唱几个唱段就可以了。但是通过参加“济南市中小学骨 干教师培训班”中,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弘扬、普及京剧艺术要充分利用社 会资源,引导学生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 情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索这一古老文明文化艺术的兴趣,充分挖掘、发挥 京剧文化的教育价值,通过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 了他们的知识,也让学生对京剧产生感性认识,并逐步感受京剧艺术的内在美, 从而对京剧产生兴趣。通过这次学习,我通过自己在京剧上的教学,深深的体会 到在京剧艺术课程的教学上, 京剧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 它内容丰富, 流派众多, 如果毫无选择性的随意讲解和教授,学生会感到即陌生又乏味,也难以消化。因 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注意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筛选了浅显易懂的知识, 尽量是学生较熟悉的京剧故事或代表性京剧人物,如京剧《三岔口》中的焦赞、 《长坂坡》中的“赵云”等,使京剧艺术更为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探索京 剧的愿望。我还将这些京剧曲目中的主要情节改编成易于学生接受的京剧故事, 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以便学生可以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其中的京剧人物形象, 让“关 羽”、“张飞”、“曹操”这些艺术形象深入脑海;在音乐活动中我组织学生欣赏京 剧的唱腔,学唱京歌、京剧;在美术活动中学习绘制京剧脸谱,在谈话活动中引 导学生讨论京剧人物角色,了解生旦净末丑的含义,知道男人叫生、女人叫旦、 花脸好人叫净、小丑叫丑;在欣赏活动中发现京剧脸谱的不同,知道了不同颜色 的脸谱代表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以及各自的代表人物,如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包 拯,白脸的曹操等等。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不仅要让学生了解 京剧,认识京剧,学唱京剧,还要把这个高尚而伟大的艺术让学生深入的理解, 把它蕴含的哲理运用到他们的一生做人做事当中去。 通过京剧进校园活动的开始,学生们对京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立 了京剧社团,利用中午休息时间通过对京剧唱段的学习和对京剧艺术的理解,同 学们饶有兴趣的编排了大量的京剧节目。我校老师们也积极起来,由校长亲自挂 帅,成立了济南 20 中学票友会。老师们通过课余时间,集体学习和训练,老师 们唱的有模有样。我也把在通过 “济南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老师们教 的唱腔,身段教给老师们,引起老师们的广泛兴趣。终于在 2009 年的 12 月 17 日我校在省委党校礼堂内举行了 “济南二十中学首届京剧艺术节” 在艺术节上, 。 京剧社团学生们表演了《浑身是胆雄赳赳》、《表花》、《三家店》等节目,获 得了领导的好评,由校长亲自领唱,教师票友会带来的《你待同志亲如一家》和 《我是中国人》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其中《表花》和《浑身是胆雄赳赳》两个节 目还被选入了槐荫区京剧艺术汇演的节目当中,并获得了专家的好评。从这一系 列的相关活动中使学生动手动脑、 想象力、 道德教育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我们的主题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促进了师生和家长的互动。 通过这次“济南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中,京剧院的老师亲自辅导 了我很多的曲目。从动作的一招一式到唱段中每个字的发音和吐字,还有发声的 方法和运用。京剧院老师们耐心的指导,我感觉到自己在京剧的演唱方面有了很 大的提高。以前老师们听我唱戏像唱歌,现在有了些京剧的韵味,从这里我就觉 得很不容易。 在结业回报演出中我和营市东街小学的董庆峰书记对唱了现代京剧 《白毛女》选段《紧皱的眉头得舒展》唱段。真正感受到自己在京剧演唱中有了 质的提高和飞越。在这里,我要再次感谢领导们组织的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感 谢京剧院老师们的耐心指导!我要亲自向你们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京剧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做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有责任将这门艺 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并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更加热爱京剧,热爱这 个伟大的民族。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京剧艺术,在今后的工 作中要继续创新教学思路,将这闪光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谢谢! 辞职 敬礼 济南市二十中学 李 扬 2010 年 1 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