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多少人口被新冠感染

全世界多少人口被新冠感染,第1张

截至2021年11月29日,全世界新冠感染人数已经超过263亿人。

这个数字来自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他们通过收集各国政府和卫生机构的数据来统计全球疫情情况。这个数字也只是已知感染人数的估计,实际数量可能更高。新冠疫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所以全球各国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控制疫情的传播,如限制人员流动、强制戴口罩等。但是,由于各国疫情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进度不同,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依然严峻。

为了控制疫情的传播,目前全球各国正在积极推广疫苗接种和加强疫情防控。此外,人们也应该做好自我防护,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只有全球齐心协力,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最终战胜这个疫情。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进度不同,各地区感染人数差异较大,大家需要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区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为指导全国各地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监测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及时动态掌握人群感染发病水平和变化趋势,科学研判和预测疫情规模、强度和流行时间,动态分析病毒株变异情况,以及对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及检测试剂敏感性的影响,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

病例报告监测。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照现行规定开展病例诊断报告,按照要求做好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报告与订正。根据病情变化24小时内订正临床分型,病例出院后24小时内填报出院日期,病例死亡后24小时内填报死亡日期和死因诊断。动态分析病例,特别是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病例变化趋势。对发现的重症、危重症、死亡病例和其他特殊病例,疾控机构要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按要求上传相关流调报告。

核酸和抗原检测监测。

各地要利用属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和居民自行测定抗原信息收集渠道,每日收集和逐级报告人群核酸检测和居民自行抗原检测数及阳性数。动态分析人群感染和发病情况。

哨点医院监测。

各地依托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哨点医院,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监测。每日统计门诊和住院患者人数、具有急性发热呼吸道症状人数、核酸检测数和阳性数、抗原检测数和阳性数,按照流感监测网络流程上报。要及时将病毒变异株全基因序列上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动态分析门诊和住院患者人数、急性发热呼吸道症状患者人数、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等变化趋势和病毒株变异情况。

重点机构监测。

各地对辖区内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开展疫情监测,对机构内被照护人员和工作人员开展健康监测和定期抗原或核酸检测。及时发现感染者和暴发疫情,控制机构内疫情传播。

学生症状监测。

省会城市选择城区内若干中学和小学在校学生开展哨点监测。学校对在校学生每日开展发热、干咳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监测,根据需要进行核酸和抗原检测。动态分析中小学生新冠病毒感染变化趋势。

病毒变异监测。

各地对部分陆路、航空和海港口岸城市入境人员、哨点医院就诊患者、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中核酸检测阳性标本,以及重症和死亡病例标本等开展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将序列按时报送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实时掌握病毒株变异趋势,及时捕获新变异株,分析变异对病毒特性、免疫逃逸能力等的影响。

新冠病毒污水监测。

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布点探索性开展污水监测,采集污水处理厂污水样本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对阳性样本进行病毒基因测序,动态了解环境样本阳性率和病毒量变化,跟踪污水阳性样本的病毒基因序列变化。各地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监测点。

三、监测信息报送

各地监测预警专班要按照《关于开展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要求,以及监测系统要求,按照规定时间及时上报监测信息。

四、监测预警分析

各地要组织业务能力强的专家和团队参加监测预警专班,强化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学模型等技术优势,增强数据自动分析和辅助研判能力,提高监测预警准确性和敏感性。要每日分析疫情监测信息,科学研判疫情规模、强度和范围,预测疫情变化趋势和流行时间,评估疫情风险,及时为各地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五、组织实施

监测工作由国家疾控局总体组织协调,由中国疾控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省成立监测预警专班,负责工作的组织落实。各地疾控机构、医疗机构、教育部门、部分重点机构负责完成有关监测工作和信息报告工作。

》》

》》

撰文|李岩

前不久,多个省份研判本省疫情感染高峰到达时间。根据政知道梳理,大多省份研判本省疫情高峰会出现在1月上旬或中旬。

根据央视网今天消息,近日,多省份发布调查数据,一些地方阳性感染率在60%以上。专家研判称,目前一些疫情发展较早的省份,疫情或已近尾声。

多地披露近期感染率

据央视报道,近日,海南、浙江、四川等多地通过问卷调查公布了当地新冠感染数据。

海南省疾控中心发文介绍,截至12月27日12时,共有33682人填写了第二轮海南省新冠病毒感染情况网络调查问卷。分析称,调查对象中有355%的人在12月19-25日期间感染新冠病毒,较上轮感染率上升53倍。

2022年12月30日,海南省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近日,海南省每日新增新冠感染人数处于高位波动期,全省预计感染率已达50%。三亚市、海口市整体上已过感染高峰。

近日,浙江多地召开发布会,通报感染情况。

衢州市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衢州市目前总体感染率约占总人口的30%-35%,并于2022年12月底进入感染高峰期,2023年1月初达到第一波高峰,并进入高位平台期,可能在1月底达到第二波高峰,同时,在达到感染高峰后一周左右,可能出现重症高峰。

舟山市估算全市目前感染人数比例达到30%至40%,总感染人数接近40万人,估计于去年12月底进入疫情高位平台期,高峰期维持一周左右。

数据图

日前,四川省疾控中心发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省内158506名被调查者的感染率为6352%,另外还有28%的调查人群虽未测核酸或抗原,但有发烧、咳嗽等类似新冠病毒感染症状,因此本次调查人群的新冠病毒实际感染率应高于6352%。全省阳性检出的高峰期集中在2022年12月12日至23日,目前日新增感染已处于回落阶段。

就此,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唐雪峰表示,根据调查结果综合研判,“我们认为四川省居民的整体感染发病已超过八成,全省感染发病的高峰应该已经过了,当前正处于防重症降病亡的关键时期。”

专业团队研判四地疫情感染或已近尾声

综合本轮疫情数据,有专家发表论文研判,2023年元旦前后,北京、广州、上海、重庆等城市此轮奥密克戎疫情感染接近尾声。

央视网报道披露,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陈赛娟团队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范小红团队联合攻关,在FrontiersofMedicine发表研究论文《初步分析我国2022年秋冬新冠疫情中奥密克戎亚型多样性与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人员初步判断,此轮奥密克戎疫情感染人数于2023年元旦前后在北京、广州、上海、重庆等城市接近尾声。

政知君注意到,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近日也就一些省份“达峰”做出判断。

几天前,吴尊友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吹风会上介绍称:“目前,我国新冠疫情处在高位流行,但各省份进入的流行阶段不同。像京津冀、成渝地区、华中部分省份,疫情发展相对比较早,目前可能流行的高峰时期都已经过去。安徽、湖北、湖南等省市疫情正在高位流行阶段,河南、吉林、福建等省份疫情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上海市委书记向返岗“骑手”致谢

根据《北京日报》报道,元旦假期期间北京当地的快递分拣中心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北京日报》报道称,元旦假期首日,北京市委书记尹力通过视频系统检查调度疫情防控和城市运行保障等工作。

报道介绍,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快递分拣中心占地面积四千余平方米,有从业人员三百余人,日均分拣量近五万件。节日期间的分拣中心,更是一派忙碌景象,一堆堆快件整齐码放,快递小哥们往来穿梭。

不过,在检查调度中尹力强调,当前,全市仍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持干部在岗、群众过节,认真做好节日期间各项工作。

《解放日报》报道称,2022年12月31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宝山区、普陀区调研,实地检查疫情防控工作。

陈吉宁指出,要着眼平战结合要求,完善分级分类诊疗,加快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水平,推动资源力量下沉。

视频画面

陈吉宁先后来到叮咚买菜、顺丰快递的服务网点,了解运力恢复情况。听到不少人已康复返岗、年后错峰返乡时,陈吉宁向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据《广州日报》报道,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昨天到市应急指挥中心,视频检查调度节日期间疫情防控、安全稳定等工作。

林克庆强调,要全力抓好新阶段疫情防控,聚焦“保健康、防重症”目标,对照落实“乙类乙管”要求,全力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和防护物资保供能力,强化重症救治和便民服务,突出加快补齐农村地区防疫短板,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切实保障市民群众健康安全。要规范文化旅游假日市场秩序,积极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文化文艺活动,关心关爱困难群众,营造欢乐喜庆的浓厚节日氛围。

春运将抬高感染峰值

疫情感染“达峰”并不意味着疫情防控可以松懈。

此前,多省份卫健系统披露称,春运将给农村、基层疫情防控带来冲击。

前述陈赛娟团队论文也提到,研究团队认为,疫情峰值在郊区有所延后,且其感染峰值将在春运期间因疫情扩散加速而显著增强。对于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估计在农村和中小城镇地区的感染峰值将于2023年1月中下旬出现。

政知君注意到,农村地区防疫工作在前不久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被强调为“新阶段疫情防控重点”。就此,中央和国家层面近期多次开会就农村防疫进行专门部署。

央视网报道还援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观点称,当前,“小地方”的疫情传播不像大城市这么迅猛,但是传播的持续时间会比较长。随着春节人员的返流,可能会在当地引起一波输入性高峰。目前感染率比较高的地区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原来感染率非常低的地区受到的影响就会较大。对于感染率还不高的地区,要尽量减少大规模的人群聚集。

资料|各省官网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淮安启动第二轮新冠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当前,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为动态了解我市居民的感染情况,分析疫情发展的态势和特点,更好地为公众健康服务,市疾控中心诚邀您参加居民新冠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时间:2022年12月27日10:00-12月30日10:00,后期会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动态安排。

本次调查为匿名调查,不会透露您的个人隐私,请放心参加

拓展内容

感染新冠病毒后,多久能产生抗体?重复感染的风险高吗

答:人体的免疫系统从感知到病毒进入身体,就开始启动防御功能。抗体是从免疫系统发现病毒入侵后就开始产生的,两周后抗体水平达到比较高,但不是两周后突然产生。

感染一个病毒之后,保护力在3个月到6个月以上,毒株越近,保护的时间越长,毒株越远,保护时间越短。半年后保护力下降,病毒变异得更远时感染风险确实会增加。但在半年内,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再感染风险非常小。

自11月30日广州率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至今已逾10天;其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又出台了《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措施》的“新十条”。连日来,对新冠病毒的新特征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全社会和人民群众仍心存不少困惑。

12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携其团队成员黎毅敏、杨子峰在广州接受媒体专访,作出一系列重磅解读。

钟南山受访

致病力减弱了多少?

钟南山表示,对新冠病毒,我们国家在此前采取的是严格预防感染的战略,在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但如今的奥密克戎已不可怕!”钟南山说,随着病毒一代一代变异,目前感染后病变基本在上呼吸道,极少到肺;感染者大多是无症状及轻症,即使感染了,绝大多数人都是会在5-7天好转,好转了以后就像又打了一针疫苗一样,不容易再得。

结合医院诊疗的情况,黎毅敏补充道,这一波真正的重症病人并不多,而且这些重症并不是新冠本身的病情,同时肺部的表现并不突出,跟原来因为新冠导致肺部感染的表现不一样。比较多的表现主要还是基础病的加重,才需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经过治疗也很快就恢复了。

这和病毒本身的特征相关。钟南山分析,一是传播性非常强,以前的病毒是1:3、1:4,现在是1:18,“再严格的封控,也很难控制感染”;二是致病力明显减弱,这主要体现在重症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从奥密克戎流行之后的病例统计来看,我们的感染人数中,死亡人数不到01%,“这个死亡率,跟流感差不多了”。

如何理解现在的防控政策?

就此,钟南山认为,当前我国先后出台“二十条”和“新十条”,是根据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作出的、防控措施的科学优化和调整。

调整后,我们防控政策的重点转向关注重症、预防死亡,在此基础上让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逐步回归正常;但钟南山提醒,这不代表以后就不防感染了,还是要防感染。“不论在什么地方,如果短期内大量的人集中感染,大家都居家,没人干活了”,不可避免扰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所以,还是要在现有的政策体系下预防感染。”

其中,医院和医护人员的防感染是重点。因为假如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大量感染,不管有症状无症状,感染以后自己隔离,会影响很多其他疾病的诊治。因此,钟南山说,医护人员的预防要做好一点,看病带N95口罩。“医院绝对不能关门,不光新冠,其他的病都要看!”

打疫苗防护效果好不好?安全吗?

虽然致病性大幅减弱,但由于传染性特别强,如果发生密集性的大面积感染,也会加重一些年老体弱、有基础病弱势群体的风险。对此,钟南山旗帜鲜明地呼吁,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种覆盖面。

他说,疫苗在防感染上,由于病毒变异太快,目前证明效果不好,会有很多逃逸的现象,但老年人打了疫苗,在防重症上,保护力大大加强。

钟南山还针对社会上流传的两种误区进行了澄清。一是疫苗安全性问题,他说,对比进口疫苗,国产疫苗的安全性不但不低,反而更高。“我国的灭活疫苗完成了三针接种的,对重症保护力和mRNA疫苗是一样的。”二是有些人认为有基础慢性病的老人,接种疫苗是忌讳的。实际上,他说,对有一般慢性病的老年人,是鼓励打的,国内外都有很多资料,证明是安全的。事实证明,完整接种疫苗的老年人,感染后发展成重症的几率非常少。

钟南山受访

感染后有严重后遗症吗?

钟南山解释,医学上准确来说,后遗症就是得了这个病之后,一直都存在的症状。比如感染了脊髓灰质炎后伴随终身的小儿麻痹症,以及感染天花病毒后留下的皮肤损伤。现在国内外各种所谓“新冠后遗症”大量的感受都是比较主观的,比如全身疲劳、没劲、抑郁压抑、思想不集中,现在还有一个新名词“脑雾”,记忆力下降。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嗅觉、味觉的丢失等等,但是这些都是随着一段时间的推移,可以改善和消失的。“所以这个不叫后遗症。”

钟南山说,相当多的后遗症,是由于感染后精神心理的压力过大影响造成的我们现在所谓的后遗症,比如由于家庭负担、社会负担、邻居、孩子等各方面造成的。“我相信这些变化是随着时间的偏移会改善的,和疾病原来的严重程度有关系。因此,把后遗症说的这么大,这么危险,这么绝对,这样的概念是不对的。”

个人如何防护,感染了要不要去医院?

疫情防控不光是政府和社会的事,我们每一个个人,都是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有关个人如何防护,钟南山也提醒,对于社会大众来说,还是要严格执行戴口罩、减少聚集,做好一些基础疾病的及时治疗。“现在优化调整了以后,我们看到,很多人自觉减少了社会聚集,戴口罩的人比以前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这是好现象,说明我们自我防护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至于感染了以后,钟南山建议,大多数人可以居家隔离,要注意带N95口罩,尽量减少感染家人,隔一天用抗原测试,过几天试纸阴性就可以了。如果有症状,比如发烧,一般奥密克戎引起的发烧很少超过三天,如果过三天还是发烧,就要去找医生。“如果是原来就有比较严重基础病,感染后则很容易造成基础病的加重。这样的情况,要很密切地跟医院和相应的医务人员联系,一旦有些什么情况需要立刻送院就医。”

黎毅敏说,鉴于重症主要集中在有基础病的老人或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弱势人群身上,大量的一般人群不要盲目吃药,否则风险会更高。他特别提出,有基础病的人群,特别希望他们能及时就医,有针对性的接受治疗,不要因为害怕新冠有病都不敢去医院看,“正常地接受治疗,才是对生命健康最好的保护。”

什么时候能回归正常?

对此,杨子峰回答,三年来,对疫情科学预警预测已经有了新手段,应用传播动力学模型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加上我们不断掌握的病毒变异发展的规律,可以预测疫情走势和规模。

具体到广州此轮疫情,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后,根据模型综合研判,杨子峰认为,第一,每天感染人数将在明年1月底、2月初会达到一个峰值,“但这也无须担心,因为我们有很多的压峰措施”;第二,在到明年3月中下旬左右,将能够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

对于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特别是“新十条”实施后,会不会回到2020年的严重情况,钟南山明确说,我的回答是:“不会!”我们国家的宗旨是“生命至上”,目前任何的调整优化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就算最新出来的“十条”,本质上也没有放弃对感染的预防。

有人担心,病毒会不会再往“高致病性”方向变异;或者重复感染后,病情症状会不会加重?钟南山透露,根据目前奥密克戎的发展趋势,在国外新出现的两个变异株,一个传播系数更高,但致病力更弱了;另一个虽然目前还看不太清楚,但大家的共识是“大概率致病力是减弱的”。

至于复阳,钟南山认为意义不大,同时根据国外的一些研究资料,感染后大多数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复感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46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