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

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第1张

在专家集体备课中赵冬梅老师提到:“我深刻反思了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总是以导师的身份把政治课上成说教课,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忽略了本应该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兴趣爱好。”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目标为本位的,特别是在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培养。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变革,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与实践,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特点有以下科学认识: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具有习得性和渗透性。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的内容标准常常用“体验、意识”等词语来描述、表示这些标准的习得性和渗透性,即教师不能把这些内容标准像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一样,通过讲解、演示、作业、考试等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养成态度,内化成价值观。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具有积累性和渐进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达成过程是一个积累和渐进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活动中的体现和感悟,有些学生当场感受到,并有所表示。也有些学生当场并没有马上感受到,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示,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体验和感悟,暂时积存在他们心中;随着学习的进程,这种积存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顿悟并表示出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具有整体性和完整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的体现应该是整体的、完整的。不能苟求每一个教学过程、每一个学习单元都有完整的体现,应在整个教材实施和教学过程中渗透性,渐进性地体现内容标准。

在专家集体备课中赵冬梅老师提到:“新课标主张三贴近原则,除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还有贴近实际,这个实际其中就有学生的实际。”因此,在选修课教学中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要做到:

1、尊重学生主体、理论联系实际。高中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与逆反心理明显加强,他们反感生硬的比喻、强加的结论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因此,选修课的教学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关注家庭生活,关注校园生活,教给学生有血有肉的知识,不仅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 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同化。适时的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课本知识,又从课本知识反馈向社会;身在课堂而心怀天下。例如:赵冬梅老师让学生们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去体验、去增强关心国际事务,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的意识,培养国家观念,拓展国际视野,通过探究体验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深刻感知中国的发展,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因此我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去设计知识的处理方法。努力通过备课把学生、教材和社会实际统一起来;把备学生、备教材和备方法统一起来。尊重学生主体,使教材和方法都为学生服务。如我在“政府的服务与管理”的知识点的备课中,就搜集了关于四川灾区的一些感人的事例,然后巧妙地将案例和政府的服务与管理结合,通过“演讲、讨论”等形式,归纳出知识点,从而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打下了基础。

2、创设情境,增强艺术性和感染力。这里的“情境”是指语言环境,是把言、形、情融为一体、具体生动、形象感人的语言表达场境。创设这样的情境是为了增强艺术性和感染力,促使学生能主动表达思想、积极抒发情感的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不能靠教师单纯的传授说教,它强对学生的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行为实践。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实现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如运用多媒体演示情境、借助录像再现情境、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情境、扮演相关舞台剧体会情境等等。如在“坚持中国***的领导”知识点的处理中,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了在四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是怎样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通过一系列历史情节的回放,紧紧扣住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后落实目标。

3.合作教学,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与创新的能力与精神,成为时代的需要。⑴我在分析每一个知识点,处理每一个问题时,都尊重学生的观点。学生能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表现;合作能解决的,叫学生合作解决。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与创新。⑵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⑶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机制。首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向学生讲清操作方法,并在具体实践中耐心地指导。按照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顺序,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自主感悟到共同探讨,再到走进生活,努力实现创新。在这种小组自学中合作,合作中探讨,探讨中走进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努力创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⑷实践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行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的思维可以插上自由的翅膀飞翔。只有这样,才有共同探讨的必要,才有开拓创新的可能。因此,我们做到,尊重学生发表的观点,见解,不放过学生任何一点细微的创新光点,激励学生开放性思维,多元化解决问题。

4、问题设计给学生留出思考和辨析的空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争议的历史或现实社会事件为导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分析和辩论,培养学生自主判断、决策反思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关于利比亚问题在联合国的表决,中国为什么投弃权票关于南苏丹独立,中国为什么支持其加入联合国我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对亚太经合组织乃至整个世界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努力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会辨证地去认识世界的政治风云,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阳光评价,呵护希望与成长。阳光寓意温暖、生长、闪光、照亮、透明、成熟与快乐等多种意义。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不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的评价,更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评价。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阳光评价,就是要赋予课堂这些新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潜力,给学生一个深情的学习催化剂,让课堂迸发生命活力。情趣性评价、多元性评价等都是阳光评价。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有利背景下,选修课的教学必须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现,让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感恩,做一个有责任感,爱国心的人。因此我们在选修课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与实践,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附:课堂结构流程图: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短片欣赏、自主感悟 学生谈感受 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第一阶段:小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第二阶段:共同探讨(方法:观看短片、共同讨论、教师点拨总结)

三、课堂总结:

使学生把握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政体之间的关系

四、走进国家和国际组织:

1、说说你熟悉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2、用你学到的知识谈谈对它们的认识?

五、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观看短片,听歌曲或者相关视频,由学生谈收获,教师表达结束语,实现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升华。

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道德与伦理准则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首先关注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这包括了对自身情感和态度的了解,以及学会有效地管理和表达情绪。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也需要强调道德与伦理准则。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力,明确善恶之分,以及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共同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作者: 刘智敏 初中生物学科义务教育的三维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直以来,教师们都非常重视知识目标的实现。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如实验设施的完善,实验仪器的配备等),教师们比较重视能力目标的实现。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往往被忽视。一些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不足,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性,也不知如何才能使其实现,更不知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供各位同仁参考与借鉴。 一、教学设计中贯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生物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德育教育的隐形性。即寓德育与教学中,达到自然渗透,隐而不露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因素,明确知识传授点和德育渗透点,并找到最佳结合点,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1、教学设计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关注学生的自我实现 教学设计中能够科学、合理的安排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并学会尊重不同意见,谦虚、礼貌待人。还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取长补短。例如在学习生物分类一节时,教师要求各小组学生就上的生物进行分类,简述分类依据。有的小组依据营养方式分为植物、动物、其它生物。有的小组依据生活环境分为陆生、水生等。小组汇报交流时,达成共识,同学们体会到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2、教学设计突出人的主体性 在学习“现代生物技术”一节后,学生了解了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而当地普遍种植抗虫棉,于是教学中笔者补充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尝试写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介绍一下抗虫棉。以上例子即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实现了知识的广泛迁移,融会贯通。对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3、教学设计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的教学设计中增添了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的知识。干细胞生物工程是我国同发达国家研究水平最接近的重点科学领域之一。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同应用技术紧密结合定会造福我国,进而造福全人类。在“激素调节”一节中又设计这样的环节,教师特别介绍“结晶牛胰岛素”的诞生。196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在所长王应睐的组织领导下,终于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这一重大科研成果轰动了当时的国际学术界,为祖国赢得了巨大荣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将其一一融入教学中,会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民族是智慧的、团结的、强大的。学生的爱国情感将随之得以升华。 二、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用情感感染学生 课堂教学首先创设情景,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景氛围,用真情感动学生,使学生的情与教师的情,作者的情相沟通、相交融。 例如“人的生殖”一节,教学中播放这样一段视频资料:孕妇及其日常生活。伴着婴儿清脆的啼哭声,一个健康、聪明、可爱的宝宝诞生了。笔者即刻提出问题:屏幕上宝宝的健康是谁给予的大家的健康又是谁给予的呢再次点拨,大家又该如何报答父母呢即用真情感动学生。没有灌输,没有牵强附会,学生理解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从而懂得了孝敬父母,珍爱生命。 2、用知识熏陶学生 渊博的知识是教师树立形象的必要条件,也是赢得学生尊重、树立威信的重要前提。学生常常会因崇尚教师的博学多才而把对教师的敬慕之情迁移到所学的课程上,并受教师的启发和影响确定自己人生的志向。之前人们一直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现如今,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需要一条河。即教师不仅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而且要不断更新知识。教师用广博的知识熏陶学生,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3、用哲理点拨学生 初中学生对于形象化,情感化的知识易于接受,而抽象的哲理可以巧妙地渗透在课堂活动中。例如学习“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时,学生列举了许多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同时也提出:一些生物为何会灭绝呢此时教师及时点拨,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并进一步指出,选择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生物的适应是相对的。再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学生就认识到:狼会吃羊,还会伤害人类,但人类不能将其赶尽杀绝,只能控制它的数量。狼是食物链的一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上事例教会了学生全面的看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重视学生课堂活动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各种学生活动,如观察、调查、收集并资料、模拟、探究、实验等。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训练,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扎实有效的学生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一些触摸不到的东西,要想客观地评价并非易事。教学中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实施 1、观察法 尽管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与内在心理特征并不是完全对应,但经过细致的观察,教师还是可以获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较为准确和清晰地认识。每位教师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地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要想获得客观、丰富的评价信息,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评价目的,有具体的观察指标,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 2、访谈 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访谈是评价各种情意表现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从与学生进行的个别访谈,团体座谈,公开讨论或者偶尔的闲谈中了解他们的态度,兴趣或价值观等。这种方法可以让教师观察到学生的姿势,表情,语调,还可以通过追问,要求学生澄清或具体说明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所以能更准确深入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问卷法 问卷法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在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时,教师要明确自己所要评价的具体情意变量是什么,以及这一变量的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如何,而后编写出一系列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合成一套情意评价问卷。 4、纸笔测试 纸笔测试是教学评价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教师可以把有关情意评价的内容汇入学期测中。即中的一些开放性试题中。例如近几年新疆地区初中生物结业考试中出现了如下试题:受伤的猎豹被当地牧民救治,猎豹痊愈后,牧民该怎样做呢又如,一农民把一个农药瓶随意丢弃在水渠中,半小时后,水中鱼儿相继死亡。同学们怎样看待这件事谈一谈你的看法。诸如此类的试题,就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最好评价。 总之,可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还有很多,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也是教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与学会、会学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教书与育人(教知识与教做人)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认识与情感的关系。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从实践层面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1、重认知轻情感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情意因素不仅决定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还对形成学生以学为乐、乐此不疲的良好学习态度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2、重教书轻育人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总之,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学科教学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当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特别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在教《狐狸与乌鸦》一课时,老师请同学们把狐狸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读后的感受。一学生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心”。它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到赞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老师这样引导:“这位同学读得很深入,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说的有理有据,值得大家学习。但是,狐狸的聪明和恒心用错了地方——想不劳而获,想欺骗别人,这是心术不正的聪明、是心术不正的恒心,这种‘聪明'和‘恒心'越多,害处就越大,要不得!”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但是,现在却有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之类教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

综合实践课新《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分类界定了课程具体内容目标。作为学科教师,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综合实践发展的角度理解,知识、提高能力。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精心备课,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情,确定并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预定了我们教学的方向和资料选择,如果仅以教参为依据显然是单薄、教条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教师应认识到: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课程的优先目标是课程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心理学者认为,“价值观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没有个体的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及价值观问题”。这就是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是教师通过教育的手段加到学生身上的,它是由学生自身的需要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时要能遵循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运用心理学的需求层次论方法,避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解与细化是目标落实的基础。课标中的分类目标不等于教学中的课时目标,两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我们在备课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以课标分类目标为指导,理解和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设计出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使目标真正得以落实。二、灵活应用不同教学方法,在课堂互动中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制定出来要能被学生认知和接受,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所以教学过程要讲究方法。如果教学方法运用巧妙得当,可以改变学生认为实践课无趣讲大道理的错误认识,实现在课堂互动中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课堂实效。 三、以作业为载体,检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作业质量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反映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公民素质、学习能力等。特别是情感目标型的作业较清晰的展现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情感目标类型的题目,有助于我们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但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也许仅限于作业试题中,而没有真正的道德行为表现,设计实践型作业或能弥补这一不足!综合实践教学离开生活,必然枯燥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亲情交流、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如高年级学生道德行为的实践训练,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件关心他人的事、爱心助残活动、绿色环保行动、定一个孝敬父母日、找一个家务劳动的岗位等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利于学生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深深体会到:实践型作业比之于传统的书面作业,是一种突破,较为综合的考查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能将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四、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取向,评价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实践课在学生评价上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考试评价制度),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综合实践课)和个体差异等弊端。这导致教师教学重知识目标,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重实践知识的记忆,轻实践意识的树立和培养。(如之前说的,书面作业优于实践性作业!)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综合实践课教学呼唤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首先,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考查方式要多样化。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并不能完整反映学生实际,容易挫伤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改变单向的评价制度。单向评价制度中被评价者无发言权,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应付心理。应该提倡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再次,评价要注重过程。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转变,让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历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评价的问题,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触及到教学目标中谈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因此历史教学中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记得我在讲到“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节内容时,发现了这样一幕:当我讲到“成吉思汗及后继者对欧亚各地的征战”这一内容时,学生都很感兴趣,听得聚精会神。当讲到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向西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征伐,打到中亚、西亚,打败俄罗斯,震撼了整个欧洲,向南征服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庞大的横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时,学生们脸上显现出非常自豪的表情。我趁着学生的兴致,继续往下讲:“蒙古人也曾向东进攻日本。公元1274年和公元1281年由于日本拒绝向蒙古人称臣纳贡,蒙古军队曾两次征伐日本。”学生来了兴致,听得更加入神,似乎急切的想要知道结果。我知道学生希望得到的结果是蒙古人将日本人打得惨败,将日本人变作奴隶,任由我们宰割和驱使,这是一种本能的爱国心理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学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一次是19世纪末的甲午中日战争,另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在两次战争中日军都对我国和平居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日本的侵略不仅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也令国人蒙羞,一个泱泱大国,竟被一个小小日本国宰割蹂躏,真是奇耻大辱。因此中国人对日本人向来没有什么好印象,似乎跟日本人都有仇,当日本人倒霉的时候,中国人都很高兴。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当我讲到蒙古人第二次征伐日本,元军遭到了惨败,留在日本的近10万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2万多人作了俘虏时,学生顿时变得十分沮丧,先前的自豪感片刻全无,甚至有的学生脱口而出:“怎么没把小日本灭喽”,“不会吧,连小日本都没打过”课堂上顿时一片叹息。我肯定的说:“确实没错,而且是遭到了惨败。”学生们不解,一脸的疑惑,“为什么呢?”“是啊,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呢?”我没有马上回答,学生们陷入了思考。我理解学生出现这样的情感变化的原因,知道学生的本意是好的,是出于民族的自强和自尊,是想通过蒙古人的胜利,以洗刷近代的耻辱,以使我们能够自豪的说:“元朝的时候我们也曾征服过日本。”但这一想法有悖于人类文明的正确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意识到这是该我实施情感教育的时候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日本人拿出了不怕死的精神,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捍卫了国家尊严和民族独立。”有的学生诧异,“老师你怎么替日本人说话呢?”“日本尽管在近代侵略过我们,但这个民族确实有过人之处,狭小的生存空间,有限的资源,却能跻身当今世界二号国家的位置,靠的是什么?——就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与日本相比,作为怏怏大国的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呢?”课堂一片沉寂。于是我接着讲述:“蒙古人在征战中据说屠杀了1亿人(大部分欧洲人是死于瘟疫,或者是属于间接的),如果蒙古人征服了日本他们会怎么做?”学生回答:“也是屠杀。”“如果是这样,那么蒙古人和日本人又有什么区别?”学生们沉默了。我于是趁热打铁,“蒙古人的征伐战争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学生们齐声回答“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这种战争应该肯定吗?”学生们回答“不应该”。“应该完全否定吗?”有的学生回答是,有的学生回答不是,机灵的学生反应过来,“客观上有积极作用,火药就是那时候传入欧洲的”。我高兴的回答“对了。这有利于什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中外交流”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学生的思维终于又回到了理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的感受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引导,是多么的必要。课堂上这样的事件也许会经常出现,教师若能抓住课堂上的这些生成性问题,不失时机的,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对学生的影响也必将是深刻的,这要远胜过硬性的说教。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大力倡导的。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受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必须要考虑整个时代背景的变化,才能使我们的价值观教育与时俱进,与时同变。

步入21世纪,“多元文化”、“全球化”、“信息化”、“后现代”等一连串字眼已经成为人们思想中的重要词汇。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拨动学生的情绪之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三维目标的重要方面,当前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体验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自身渗透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丰富教学手段重视课外活动对学生情感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让学生体验历史、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也是教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与学会、会学的关系;从教

这个首先需要教学者做好充分的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例如在科学教育活动认识萝卜活动中,除了科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和掌握,还有对食物的珍惜,不浪费的,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不是通过物体本身的价值,更有精神层面的价值。不挑食,不偏食的态度和习惯养成。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慢慢的把生活中的各种因素融合进去,好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也就会渐渐形成。这里教育者的引导很关键。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肯定也必须重视价值观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方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生物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现代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诸多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因此教师更要充分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艾滋病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话题,在世界艾滋病日,社会各媒体会在这几天发布与艾滋病有关的信息。因此《病毒》一节内容就安排在艾滋病日前一周讲授,课前充分搜集艾滋病的有关数据、艾滋病病人的及各种媒体推出的哪些与艾滋病有关的节目,使同学们明白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理解艾滋病的传染方式;让学生被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所震惊;对“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等产生浓厚兴趣,引发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深深思考,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情感素材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情感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讲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时候,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后,DNA重组技术迅速兴起,由此一系列农业的、医药的产品进入市场。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若利用不当,将给人类未来投下隐忧。因此在学习“人的生殖”后,向学生介绍了“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难题。在科技发展使我们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我们呼唤人文精神,我们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渗透和融合。可以列出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成绩以及我国科研水平与世界的差异,这样一发面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还需要我们几辈子人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初中生物绪论的教学时也可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在讲生物学的发展史时,可以介绍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发展史上作出的贡献。例如:李时珍,童第周等科学家的实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价值观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生物中,有很多规律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活动课和生物主题活动。例如,七年级学过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洗衣粉和清洁剂的数量,然后结合生活污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生物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研究性活动,自己制作一下生态瓶,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更谈不上对蕴涵在历史知识中丰富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挖掘和提炼。然而《历史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所呈现出一个突出变化是它大大突出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知识和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一、典型人物选取法

利用典型的人物进行教育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重要一环,选例要深刻,方法要独到,过程要优化。

1 善于运用典型案例

学生自小学阶段起,就开始接触历史,再加上经常性的爱国教育、思想教育,对历史上公认的正面典型人物了解较多,从古代史上岳飞“精忠报国”,近代史上林则徐禁烟,现代史上的黄继光、雷锋等人物及事迹颇为熟悉。因此在中学历史课中涉及的有关内容,尽可避免老调重谈,应注入新内容,赋予新的生命力。典型案例法就是一种从侧面衬托典型的教学方法,它以独特的方式,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在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一课,讲述林则徐人物形象时,向学生介绍,在一百多年前,英国伦敦蜡像馆陈列着林则徐的蜡像,并经成千上万英国人的多次投票依然当选,长期陈列(知识卡片)。从这个较为特殊的例子诱发学生系列思考和讨论:英国人了解林则徐吗?林则徐与英国人有什么关系?在禁烟时期,断了英国人财源,被其视为眼中钉的林则徐蜡像为什么长期摆放在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名人蜡像馆里?英国人器重崇拜林则徐什么品质?这个例子使学生为之动容且由衷的信服,深深地感受到人格魅力跨国界的大民族气节亘古亘今的光彩,受到触及心灵、内化情感的深刻教育。

对于反面的典型人物事件,也同样可采用典型案例法。如“火烧圆明园”,书中对这一事件的评说并没有选取中方的史料,而是采用了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英法的本国国民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即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节选,使其事件的罪恶一目了然,真相更具说服力。

2 适当选取中性人物为例

对于历史上功过各半的风云人物,我们暂把他们归属于中性人物。这类人距离我们现实中的人较近,学生对他们特别敏感,从他们思想言行中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人非完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真分析人物的得失缘由所在,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客观地了解人物,了解人物的成功及悲剧的产生,从总结历史经验的高度去认识,对于我们今天更有借鉴的意义。在上古代史讲述《秦朝》一课时,补充了秦朝丞相李斯一生得失的例子。丞相李斯在秦朝40年政治舞台上的沉浮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的成功与秦朝的统一休戚相关,而他的悲剧也和秦王朝覆亡的历史形影相随。在秦始皇死后立谁为帝的关键时刻,由于私字当头,贪恋权贵,苛刻求全,终于放弃原则被人利用,无可推诿地成为越高和胡亥等人的帮凶,跨出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一步。最后这权倾朝野的人物,竞落得腰斩于市,夷灭三族的下场。李斯一生的悲剧,使学生们触目惊心。学生讨论说,李斯如果不是为了保全自己、私利当头,结局不会那么可悲。这位开国功臣由于晚节不慎而造成个人的命运、国家前途的悲剧,永远地成为人们在回顾“秦”这个短命王朝的历史时所应吸取的教训。

除李斯之外,项羽英雄气慨中的旧时代本色,李秀成万字供词留下的遗憾,石达开在逆境考验中的错误抉择,都值得学生们去讨论、探究。这些人物的一生都曾有过显赫的地位、顶天的壮举、辉煌的历史,但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付出了抉择筹码的代价。暂时抛弃时代人物悲剧的原因,就个人因素而言,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总结这些历史人物一生中的生与死、得与失、成与败的经验教训,都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令我们永远地警醒!

二、价值取向引导法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其内在情感的反映,不同的情感态度、不同的人生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除家庭、社会的影响之外,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我们的学生在对屈原与谭嗣同等人选择死的问题上的态度几乎是一边倒,认为屈原、谭嗣同太傻,而岳飞、文天祥等人又被学生评价为非顺应历史潮流。这些问题如要一分为二的来分析,也都无可非议,但学生不一定都是站高望远地看待历史,这其中隐藏着一种令人担心的现象,在政治课中,有一课《见义勇为》,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作答,几乎是一致的,虽也不是什么袖手旁观,但做法却都是报110,只有极个别学生选择智斗。

这也许是源于课本内容的导引,因学生原本就是未成年,属于被保护对象,从这一角度来说,也是站得住脚的,但是如果这些教育一旦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一种固定模式,那么见义勇为永远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考虑换一种教学思路,先论见义勇为,再谈加强自身保护。换句话说,就如《今日说法》暑假栏目中组织小学生讨论“见义巧为”的问题一样,不论是政治课还是历史课,都应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作为已任,有如历史课在讨论屈原、岳飞、文天祥、谭嗣等问题上,要引导学生懂得爱国情操的价值、浩然正气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伟大。

三、类比对照比较法

类比对照比较法是通过情况相似的两个人物,不同的处世哲学、不同的人格气质、不同的理想走向,导致不同的结局进行对照类比,诱发学生在对照中受到启迪,在比较中得出结论,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如在上《春秋战国纷争》一课时,通过讲述勾践复国的例子,让学生把“卧薪尝胆”与他们非常熟悉的安乐公刘禅“乐不思蜀”的成语也来个类比,引出:同样的历史境遇、同样的国君,却以不同人格、不同的志向,上演了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两种不同结局的结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需要有坚定不渝的志向、锲而不舍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品格,才可能达到彼岸;反之,一辈子则只能是碌碌无为,无所事事。

综上所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是成就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千秋万代人的神圣职责,为了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

1、透过历史事件,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2、透过历史人物,可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情感经历,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3、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历史,发掘他们的历史情怀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情感价值观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而且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

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有哪些?

新课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有机整合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们知识技能的获得,而且也要满足他们的情感,审美等精神层面的渴求,让他们的心灵日渐健康,丰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76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