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另一面,嘴很毒,他骂死的三国名人都有谁?

诸葛亮的另一面,嘴很毒,他骂死的三国名人都有谁?,第1张

单纯的从三国演义里面来说的话,诸葛亮骂死的人只有一个是王朗,王朗之所以被诸葛亮骂死,也是因为他的承受能力太差了,诸葛亮说王司徒同谋曹操一起谋反,有愧于先帝,王司徒听到这句话后立马就受不了了,最后从马上跌落而下,吐血身亡。

但是话又说回来,身为一国的大谋士,你也必须要有这种三寸不烂之舌,要不然的话,你怎么可能去说服自己的主公去干某件事情,而且诸葛亮恰巧又是这种顶级的谋士,所以拥有这种能力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此外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诸葛亮还利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战了东吴的那些文官,可以说仅凭一人之力把他们说得哑口无言,到后来连反驳的理由都找不到,由此可见诸葛亮和人对骂的能力是多么的强,如果放在今天的话,肯定是一个非常能够吵架的主,我相信那些所谓的不讲理的妇女,在诸葛亮的面前就是弱爆的存在。

但是对于诸葛亮来说,他最厉害的并不是骂人,诸葛亮最厉害的而是在于他的谋略,比如说在一场战争当中,他往往能够把握住最好的战机,然后给予敌人致命的一击,而且他也知道自己的手下每一个人的缺点是什么,并且可以很好的把他们的缺点和优点结合起来,然后给他们分配最适合他们的职位以及任务,就比如说让关羽去守华容道,就是看中的关羽的仁义,知道他不会杀曹操,才让他去守。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神一般存在”,哪怕输了也给读者一种,“赢”的感觉。比如失了街亭后,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可经《三国演义》一描写,一个“空城计”,就抵消了所有失败。

当然,笔者并不是,也不敢,更没这资格否认诸葛亮,只是对《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表示赞佩,因为写得太精妙——大格局中,藏着小花招。同时,又不得不遗憾指出,其实历史中的诸葛亮,并非《三国演义》中的模样,起码在用人和识人上,出现过两次重大失误:重用或轻信了两位“聪明人”,下面咱就一一道来。

{!-- PGC_COLUMN --}

一、含有野心的聪明人:代表人物就是开篇所谈的“失街亭”中的马谡!《三国演义》中,对马谡失街亭,也有非常精彩的描写,堪称经典篇章,比如:挥泪斩马谡等。那么为何笔者言称:马谡含有野心这个贬义词呢?这需要先明白,历史上的马谡有两大特征!

第一:马谡的出身。皆知三国时,虽是魏、蜀、吴三国的争斗,但当曹操和刘备,这两位敢重用草根的雄主去世后,就完全变成了“门阀士族的争斗”了。诸葛亮也不能幸免,这其实就是雄主(刘备)和名相(诸葛亮)的最大区别!

在三国时,荆州有七大士族,分别是:蒯、庞、黄、蔡、马、习、杨,马谡便是马家的子弟,哥哥是马良!而诸葛亮则是蜀汉荆州派系的老大。自然他跟荆州派系,尤其是这七大士族的关系非常密切。比如,跟庞统是亲戚关系,据史料载,跟马良关系非常好!

在马良死于夷陵之战后,诸葛亮对马谡开始全力栽培。而马谡更是聪明异常,被称为:才器过人!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前,马谡曾说出过: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等。让诸葛亮赞叹不已。由此便引出了第二个特征:马谡,其实是诸葛亮最初培养的接班人!

有了这两大特征的认识,如今来看马谡为啥失去街亭!很简单,他完全把诸葛亮的叮咛弃之脑后,想玩一把大胜!那么为何要玩一把大胜?看看马谡的那两个方面,答案不言自明!

所以,马谡根本不是什么“纸上谈兵”,因为他能跟诸葛亮研讨军事,得到诸葛亮的认可和言传身教,所以他再纸上谈兵,也不至于离谱和幼稚。可马谡在街亭的表现,就完全是一次离谱的表现,幼稚得让人目瞪口呆!所以这只能说明,是他的野心毁了他!

结果正是马谡这次离谱的街亭之败,使得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曹魏,在大好局面下彻底失败了,把诸葛亮坑得自贬三级不算,此事还成了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污点。

聪明是好事,但若聪明被名利等外因“劫持”,而变得不切实际后,自然就会发生,雄心万丈演变为含有野心这现象,那这种“含有野心的聪明人”,又无不干出,一些不可思议的离谱事,显得幼稚得让人目瞪口呆。这其实就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根由所在!

二、无格局的聪明人:这类聪明人跟“含有野心的聪明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从来不会幼稚,因为都在做利己的事,却无视大局!诸葛亮身边也有一位,这就是杨仪。

跟马谡一样,杨仪是荆州七大世家中“扬”家的子弟。在马谡被诸葛亮挥泪斩首后,杨仪就迅速冒头了——马谡被斩于228年,杨仪则是230年出任丞相长史。杨仪非常聪明,凡诸葛亮交代的任务,根本不需要过多思考,很快就能顺利办成。故而诸葛亮对他非常器重,精心培养。

也正是因有世家背景和诸葛亮的器重,杨仪跟魏延产生了矛盾,且非常激烈,以至于诸葛亮都头疼不已,两人一文一武,是诸葛亮的左右手,故而只能让费祎(日后的蜀汉宰相),来调解杨仪和魏延的矛盾。

但奈何在诸葛亮落罗五丈原后,杨仪跟魏延的矛盾立刻引发,因为涉及到了谁是诸葛亮的接班人。魏延打仗厉害,但玩心眼哪里是杨仪的对手?被杨仪陷害,导致魏延被称为“谋反”,最终被马岱所杀。

就在这时,杨仪做出了一件事,用脚踩住魏延的头颅喝骂:庸奴!复能做恶不?从杨仪这个举动来言,是毫无格局和气度的!这就是为啥把杨仪定位在“无格局的聪明人”中,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实现自己的利益——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以至于忘记了魏延对于蜀汉来言,意味着什么!

因为就算要杀魏延,也应该刘禅才有资格。就更不要说斩杀魏延后,还踩着魏延的头颅,对堂堂蜀汉征西大将军如此不敬!这事也算把诸葛亮坑的“死不瞑目”,生前的左右手,一死一废,杨仪最终也被废为平民,自杀了!诸葛亮白白在他身上,付出那么多心血培养……

倘若说,马谡因野心作怪,完美诠释了啥叫“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话,那杨仪则因无格局,向我们道出了什么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若杨仪有一点格局的话,也不会跟魏延那么水火不容,你死我活,以至于诸葛亮都有些束手无策。乃至在诸葛亮去世后,给本就失去了主心骨的蜀汉,再补一刀,白白浪费了自己的聪明,最终落得自杀了事!

所以,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若遇到这两种聪明人,千万要警惕一二,免得因跟他们过于靠近,连自己也随被坑了。若您是处于“识人用人”层次上,则更要注意这两种聪明人,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典型!

  1、故事出处舌战群儒故事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2、故事背景舌战群儒是赤壁之战的前奏,当时吴国的文臣主张吴王向曹操投降,吴王虽不欲战但也不想降,诸葛亮是蜀国派去吴国说服吴王与蜀国联盟共同抗曹的人,所以诸葛亮要舌战群儒第一为了想吴王表明联合的决心和好处,第二激起吴王不想投降的意愿。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3、故事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呢。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

  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哑口无言。

  4、赏析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

  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诸葛亮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源自他的博学多闻和为民天下的胆气。

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在得到汉中以后,这位贤明的君主做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任魏延为汉中都督。都督是很大的官位,在以往除非特别优秀的顶尖将领,军事素养一流者都很少获此高位。刘备不将汉中都督的职位留给自己老弟张飞,反而提拔草根出身的魏延,这着实让人难以信服。

当初诸将开会时,刘备便在大庭广众询问魏延:如今身兼重任,日后如何打算?魏延答:倘若孟德倾举国之力相侵,我为您抵挡,若是魏国将领带着数万大军来,我就为您吞没他。魏延是兵卒出身,能说出这样狂妄的话,虽然和他超凡的军事能力挂钩,但也离不开其本人自大的性格。事实上,蜀汉集团中与魏延玩得好的没几个,只有刘玄德赏识他的才干,其他人都因为魏延骄傲自大的性格对其远之。尤其是在被封侯以后,魏延更加看不起其他人,只有刘备和诸葛亮的话他能听进去。

刘琰是蜀汉集团忠心耿耿的老臣,多年来功劳苦劳甚多,他的地位要比魏延高得多。有一次,魏延与刘琰发生分歧,因此吵架,当时魏延是什么态度?口出狂言,放肆无理。刘琰对他没有办法,最后还是诸葛亮出面亲自指责刘琰事件才得到解决。诸葛亮是个城府特别深的人,他看人很准,深知魏延是个居功自大恃宠而骄的将领,因此打着宁可得罪小人也不得罪君子的态度摆平此事,倘若诸葛亮当着他人的面责怪魏延,虽然合情合理,但很可能导致后者谋反。

这个问题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彻底暴露,当时诸葛亮病入膏肓,他生前将蜀军后来的目标以及国家要治理的方向都做了大纲,交给杨仪等人。最后又补充大军撤退由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拒绝,那就随他去。

杨仪顺着诸葛亮的意思照办,让魏延断后,当时蜀军各将无一例外都听杨仪的话,只有魏延怒发冲冠,不把杨仪放在眼里。魏延带着自己部下连夜赶程,赶到杨仪大军前面,把栈道全部烧毁。之后便有了杨仪与魏延互相指责对方谋反一事。各位想想,一个平日里以自我为中心的傲慢者会得到支持吗?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果然造反,假装投降的马岱当着两军将士的面一刀斩了魏延的头。

我感觉这个人是司马懿,因为司马懿这个人是诸葛亮的克星,在那个时候诸葛亮就说过这个司马懿是可以和他相比的。

还有就是说到这两个人的战斗,大大小小的较量有很多,尤其是在之后诸葛亮北伐的那段时间,老是被司马懿给打回去,最后身体实在不行了,死在了五丈原那里。在两个人的三次争斗中,第一次争斗其实是后世的一种比较。对于二人出仕情形的对比,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的出仕可以说的荡气回肠的,刘备三顾茅庐换得他隆中对三分天下。一时间传为美谈,可以说是高调到了极致,这也跟诸葛亮的宣传有关,当地的士族帮他宣传,卧龙岗附近的农民学他的诗歌。

还有就是这也是刘备为什么听从徐庶一说就感觉是诸葛亮,也就是必须三顾茅庐也邀请到他的因果了。相对于诸葛亮的计谋,司马懿的计谋则是要多低调就多低调。一开始他在曹操手下效命的时候就会各种推脱不愿意出仕,他害怕曹操和郭嘉看出他的野心。推脱到什么地步呢?司马懿为了不出仕不仅称病,用马车压断自己的腿,就是为了曹操放过他。

还有就是在第二次战斗上,司马懿已经掌控了魏国的很多权力,两人在战斗中却是为了夺一个人而出手。这个人就是孟达,那年的时候不开城门救关羽,怕被刘备找麻烦就献城投靠了魏国了,蜀国的人摇身一变就成了魏国的人了。

三国演义骂人语录

三国演义骂人语录,《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无论书本上还是荧屏上,都给人就下了很多的印象,里面存在的一些语录至今还非常的热门,下面为大家分享三国演义骂人语录。

三国演义骂人语录1

1、三国曹操骂公孙瓒:竖子不足与谋1、三国曹操骂公孙瓒:缺乏正气和计策。

公孙瓒集结十八路诸侯,欲击败董卓,从洛阳逃到北京长安。说白了,还不如追土匪。曹操提议三国推进进攻,消灭这种掠夺性的进攻,遭到公孙瓒等人的拒绝。三国曹操见错失良机,急得怒斥:“刚正不阿,谋!”此语源于《史记》,用于形容公孙瓒等天地诸侯国。可以说是太神奇了。

2、三国曹操骂刘皇叔:卖孩子,常使假孩子据敌。

三国曹操对刘皇叔有着深厚的感情。《三国演义》第七十二章,刘皇叔攻取汉中,追平北京长安。三国曹操率军拒敌。两军交锋,刘皇叔遣养子刘封出马。三国曹操痛骂刘皇叔:“卖儿卖女,常使假子有恃无恐!”第七十三回,三国曹操听说刘皇叔封了汉中王,又骂:“织子,竟敢如此!”

俗话说,不打人脸,可以随便骂人。这次骂可以说是暴露了刘皇叔的背景,让刘皇叔真的很没面子。

3、三国曹操骂刘表之子:刘景升之子如豚犬耳。

赤壁之战四年后,三国曹操率军再次南征。看到曹操舰队队伍的重组,他很放松,忍不住称赞“生孩子像孙仲谋,刘景升的孩子像海豚狗!”刘表的儿子软弱无能,他的品牌形象可以算是真实的。和男朋友吵架分手怎么办?10s情感分析免费应用>:

4、三国诸葛亮骂王朗:一介小人,一个大胡子老贼。你今天会跌入坟墓。你怎么能看到二十四个皇帝?

三国诸葛亮很少骂人,但这一骂却把骂的人吐血、大叫,摔下院子等死。真的很刺激,惊天动地,哭鬼神,堪称骂人的经典之作。

5、关平骂赵云:我家等了好久了。你认识村里的每个男人吗?

关平引兵来攻刘皇叔时,赵云飞马上前曰:“燕人张翼德,你知不知道?”是赵云的口语。他曾经在当阳桥让曹操从三国退兵。

没想到,关平的一句骂人的话差点把赵云噎死:“我家等了好久了,你认识农村的普通人吗?”

6、赵云骂夏侯淳:三家奴。

夏侯淳被称为三国第一将军。因为他缺乏贞操,投奔他的主子太多,经常被别人称为“奴才”。比如袁术将军李丰,在遇到夏侯淳手下的将领时,曾叫“夏侯淳,背叛了主人和奴隶!”形容夏侯淳最经典的一句话还是赵云的“三家奴”。难怪夏侯淳急得吐血,想尽办法杀了赵云。

7、陈林骂三国曹操:曹操的不道德和不道德留下了丑陋,他没有美德,所以他欺骗选票,和别人合谋,这让他很高兴。

是陈林写来求曹吉的一句话。头疼的三国曹操看过这篇文章,惊呆了,头也不疼了。好在三国曹操心切,没有同意,不然陈林就需要弄一把断刀了。

8、米衡骂三国曹操:你不知道什么是智愚,但你的眼睛是浑浊的;读书不香,但也浑浊;不出主意,耳朵就泥泞;不学天人,则浊;可不是诸侯国,也是阴着肚子;总是篡位,那是一颗浑浊的心!

米衡是三国第一狂人。在他眼里,曹操的文武官员不过是饕餮之徒,谁也入不了他的法眼。三国曹操无论走到哪里,眼、口、耳、身、腹、心都是浑浊的。米衡被骂,最后死在这张嘴里。损人的话怎么说?古代有哪些诗人名人非常擅长用反话骂人?现代有哪些相同之处?骂人的说说怎么说呢?

9、三国曹操骂袁术:冢里的骨头迟早要被俘虏。

三国时的曹操和刘皇叔以英雄的身份煮酒,将天地英雄的数量表现得淋漓尽致。淮南袁术在他眼里只是一个死人,就像打猎一样。这样霸气的话语令人敬佩。

10、关云长骂颜良:我看颜良,比如卖首尔。

那阎良也是公孙瓒的手下。谁想在管仲爵士眼里只是一只土生土长的瓦狗而被斩首。毕竟,和中尾一样,它也成为了关云长的垫脚石。

三国演义骂人语录2

1、插标卖首。《三国演义》里刘备兵败,和关羽张飞走散,被迫之下,关羽带着刘备的妻小投降了曹操,当时曹操和袁绍进行交战,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曹操。颜良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连败在曹操手下几名大将。无奈下,曹操急忙请关羽出马,关羽看了颜良的气势,轻描淡写的说:“这只不过是插标卖首罢了”。这句话完全可以体现出关羽的不屑了。

那么,插标卖首是什么意思呢?古代贫穷的人吃不上饭,为了能够活下去,将自己买卖给富贵人家,头上插一根草标,代表着贩卖自己的性命。还未交战,关羽就暗讽颜良的命,如同插标卖命的奴仆一般,可谓之狂傲之极。

2、三姓家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在虎牢关前,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这个比较好理解,吕布最初出身吕氏人家,后来被并州刺史丁原收为义子,随后却接受了,与丁原意见不合的董卓的金银贿赂,杀了丁原。吕布随即又认董卓为义父,后来董卓因王允使用了离间计,最后也被吕布杀掉。

由于吕布先后有三个父亲,张飞用这种名字暗讽吕布的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吕布听了也十分恼怒。后来吕布兵败,投奔刘备驻扎小沛,张飞对吕布非常不屑,吕布也只能忍气吞声,毕竟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后来刘备率军在淮阴等地,抵抗袁术势力的入侵,留着张飞镇守徐州,偏偏张飞喝酒惹事,打了吕布丈人曹豹,这让吕布更加生气,新仇旧恨一起算,更可恨他还窥视徐州土地,于是便直接将徐州夺下。

3、狺狺(yín)狂吠的断脊之犬。最后一个比较伤人的就是诸葛亮骂王朗的话。这将古稀之年的王朗活活气死,可见诸葛亮功力之深。王朗企图通过劝降,希望诸葛亮能够归顺曹魏,却被诸葛亮举理力争的'话骂得,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诸葛亮更是打人打脸,怒骂王朗“皓首匹夫、苍髯老贼、狺狺狂吠的断脊之犬”,还诅咒其即将“归九泉之下”。

气得王司徒一股气硬是没有顺畅通,一口血喷出来,活活气死在了两军的阵前,这对魏国的士气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原本王朗是主动请缨出阵,说服诸葛亮,没想到却被反将一军,不由得也让人啼笑皆非。这其实也体现出了罗贯中的汉家正统学术思想论。

三国演义骂人语录3

三国演义经典语录

1、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后世对的周瑜评价

2、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着鞭在先。今若不取,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关于西取蜀地,松对刘备语

3、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后世对赵子龙的评价

4、长坂桥边怒气腾,一声虎啸退曹兵。今朝江上扶危主,青史应传万载名。——后世对张飞的评价

5、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图报效。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周瑜对孙权的遗言

6、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曹操语

7、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在落凤坡,庞统被张任射死后,后世的庞统评价

8、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某童谣语

9、四白发居西蜀,清名震大邦。忠心如皎月,浩气卷长江。宁可断头死,安能屈膝降巴州年老将,天下更无双。——关于宁死不降张飞一事,后世对严颜的评价

10、生获严颜勇绝伦,惟凭义气服军民。至今庙貌留巴蜀,社酒鸡豚日日春。——关于释放严颜一事,后世对张飞的评价

11、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12、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贾诩不答,操问其故,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所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13、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老将黄忠对张合语

14、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刘备对诸葛亮语

15、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后世对赵子龙的评价

16、吾闻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今日乃我死日也。汝可努力死战——被关羽围困,庞德对顾成何语

17、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后世对华佗的评价

18、龙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被鸟欺。——关羽被孙权围困,后世的评价

19、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后世对关羽的评价

20、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线。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后世对关羽的评价

21、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关公庙前的某联

22、华佗仙术比长桑,神识如窥垣一方。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华佗交给吴押狱的《青囊书》,被其妻所烧毁一事,后世的评价

23、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乎汉室相传四百余年,延至陛下,气数已尽,宜早退避,不可迟疑;迟则生变矣。——王朗对帝语

24、臣亮等窃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关于刘备讨伐一事,诸葛亮语

25、臣请以轻重大小之事,与陛下论之:陛下乃汉朝皇叔,今汉帝已被曹丕篡夺,不思剿除;却为异姓之亲,而屈万乘之尊:是舍大义而就小义也。中原乃国内之地,两都皆大汉创业之方,陛下不取,而但争荆州:是弃重而取轻也。天下皆知陛下即位,必兴汉室,恢复山河;今陛下置魏不问,反欲伐吴:窃为陛下不取。——诸葛瑾对刘备语

26、丕览表毕,遂问咨曰:吴侯乃何如主也:咨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丕笑曰:卿褒奖毋乃太甚咨曰:臣非过誉也。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论之,岂不为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乎

27、此间皆是尊神地方。在生之日,家家侍奉,何况今日为神乎老夫只望蜀兵早早报仇。今将军到此,百姓有福矣。——某老人对关兴语

28、昔日东吴大事,全任周郎;后鲁子敬代之;子敬亡后,决于吕子明;今子明虽丧,现有陆伯言在荆州。此人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以臣论之,不在周郎之下;前破关公,其谋皆出于伯言。主上若能用之,破蜀必矣。如或有失,臣愿与同罪。——阚泽对孙权语

29、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诸葛亮语

30、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592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0
下一篇2023-09-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