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古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

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古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第1张

《马诗》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志向。《石灰吟》表达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竹石》表达了诗人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三首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马诗》赏析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的成功因素。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借物喻理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以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

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诗人爱国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

骨气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

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

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 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早年家贫,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任山东潍县等地县令。因岁饥为民请赈,得罪显宦高门,以病乞归,寄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工诗词,尤以书画名世。其诗反映生活面较宽,感情真挚,文笔清新,很少用典,平白如话。许多诗篇同情人民疾苦,憎恨贪官污吏,充满愤世嫉俗之情。有《郑板桥集》。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咏物以抒情,表达坚定的人格理想。竹子虽不能迎风直立,但狂风过后总要重新挺起腰杆,因为它根植于岩石之中,故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诗人的人格理想也是如此。尽管人生世上,难免种种逆境与磨难,但只要坚持为人之本,就能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63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