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在一次招待会上,有位美国记者向赫鲁晓夫发问:“赫鲁晓夫,听说您在我国匹兹堡一个机床上参观时,您曾经送给一位工人一只手表,有这么一回事吗?”
“有的。”赫鲁晓夫从容不迫地说。
“这使我想起了一件有关联的事:尼克松先主到贵国莫斯科访问时,要给您的一个工人一笔钱,你们的报纸斥责他,指责他企图收买那个工人。现在,您送的虽然不是钱,而是手表,但这手表据说也相当值钱的,您说对吗?”
“手表当然很值钱,但是,我会见的那个工人给了我一支雪茄烟,而且很友好地拍拍我的肩膀。说明美国人民对我很友好。我送给他一只手表,仅仅是答谢贵国工人的好意。请问,相互友好的表示和收买是一回事吗?因此,我的行动和尼克松先生给我的工人钱所想达到的目的是毫无共同之处的。”那位美国记者顿时哑口无言。
1960年5月,苏、美、英、法在巴黎召开四国首脑会议。
会上,赫鲁晓夫突然和艾森豪威尔争执了起来。起因是美国u—2高空侦察机侵入苏联领空,赫鲁晓夫要艾森豪威尔道歉并承认是“侵略行径”。艾森豪威尔坚持不肯承认。赫鲁晓夫一拍桌子,起身要走。
东道主戴高乐总统也发火了,但他脸露,说:“昨天,就在你离开莫斯科前,你们发射的那颗卫星,未经我们的许可,已飞越法国上空18次了,我怎么知道卫星上没有机对我国拍照呢?”
赫鲁晓夫说,“我们最新发射的卫星上没有照相机。”
“那你们是怎么拍下月球背面的那些照片的呢?”戴高乐穷追不舍。赫鲁晓夫灵机一动,诡辩道:“那不是照相机,那叫红外线探测扫描器。”戴高乐心里很气,但辩不过赫鲁晓夫,愣在那儿了。
赫鲁晓夫
原因:
赫鲁晓夫上台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事务,甚至动用武力的行为。苏联还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时时制造挑衅事件。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党对马列主义一些理论问题、国际共运某些原则问题以及当代世界形势若干重大问题,出现一些不同看法。对于这些分歧,毛泽东始终主张通过内部讨论来解决,而不应影响两国正常关系。
但赫鲁晓夫从追求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外交战略出发,一心想把中国纳入他的战略体系,并为此不断对中国施加种种压力,致使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中苏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
面对苏方不尊重中国主权的对抗态度,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毛泽东不再争取同苏联维持友好关系,他毅然放弃联苏抗美的“一边倒”的国际战略,逐步把苏联作为当时所称的修正主义确定为中国的对立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帝、反修”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最初中苏矛盾的萌芽期是1930年代额土地革命时期,当时中国***的毛泽东和一些***认为当时的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指示是有些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的,因为当时的中国是缺少工人阶级的,所以中国决定发定农民进行革命,这就导致代表苏联路线的二十八个布尔维克就要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在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苏联的斯大林当时是想和中国的国民党合作,所以在1954年,苏联和中国的国民党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但是当时的中国***是没有接受苏联的指示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是向苏联阵营靠拢。
1953年斯大林去世第二年赫鲁晓夫访问中国,还把军港旅顺还给了中国。当时的毛泽东因为担心美国进攻所以要求苏联先不撤军,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联***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迷信,还提出了三和路线。
而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后,又对马列主义中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冲突进行了修改,这就让中苏双方都不愉快起来。
-社会帝国主义
“美国皮凉鞋”敲桌子
赫鲁晓夫曾在回忆录中谈及“凉鞋敲桌子”的来龙去脉。在离开莫斯科前往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之前,西班牙******伊瓦拉里请他帮忙,让他“找个机会让佛朗哥政权难堪”。因此,他在联合国大会上谈到殖民主义时,强烈谴责佛朗哥的“反动野蛮的政权”。当西班牙代表上台答辩时,苏联代表团“开始大喊大叫,争论不休”,赫鲁晓夫“甚至脱鞋敲桌子”。赫鲁晓夫还说,“当西班牙代表回到座位上时,我们互相说了一些粗鲁的话”,陷入了激动的争吵。所以“一个警察来找我们”“他是个大人物,他来找我们,像雕像一样站在我和西班牙人之间”,防止双方“拳脚相加”。
赫鲁晓夫的女婿阿珠贝对此有更精彩的说法。1961年10月,阿朱北在中共第二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正式发言中说:“当一位西方外交官在联合国论坛上发表挑衅性讲话时,赫鲁晓夫同志脱下皮鞋,用皮鞋拍桌子。也许这让西方世界的外交**们觉得很可耻,但这简直太棒了!”“还有皮鞋的鞋尖几乎碰到了佛朗哥外长的脖子,但没有完全碰到。这显示了外交的灵活性!
因为敲桌子收到罚单
赫鲁晓夫的儿子引用苏联代表团成员日沃托夫斯基在《超级大国的崛起》一书中的话:当时赫鲁晓夫手里拿着一只“胶底拖鞋”,“环顾四周,微笑着,开始用脚后跟拍桌子”;“赫鲁晓夫逐渐加快了速度,他需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后来,他“用脚后跟敲桌子”。书中还说“苏联代表团被罚款”是因为赫鲁晓夫的鲁莽行为。至于罚款金额,“有人说是几百万甚至更多”,而“最可靠的消息来源说是1万美元。”
2005年1月,谢尔盖赫鲁晓夫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说,“他敲门,但他父亲用的是美国皮鞋”,是39号鞋,“这双鞋在我们家放了很久了”。
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政治笑柄”和“皮鞋拍桌子”的“丑闻”不是捏造的,而是历史事实。
“埋葬西方”
关于赫鲁晓夫的“埋葬西方”至少有两种流行说法:一种是1959年赫鲁晓夫与正在苏联访问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展开“厨房辩论”时说的话;还有一种说法是赫鲁晓夫在196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说“皮鞋敲桌子”。这两种说法显然是牵强附会、毫无根据的捏造。
赫鲁晓夫说,“这里只有几个美国人。如果我想埋葬你们每一个人,我不能一辈子都这样。我确实是这么说的,但是有人故意歪曲我的发言。这不是说什么时候埋葬一个人,而是说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
然而,无论赫鲁晓夫如何为自己辩护,他都无法为自己辩护。即使涉及到社会发展规律,一个严肃的政治家也绝不会在这样的外交场合用这样粗鲁的语言谈论这样敏感的问题。
越南共和国(南越)及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也是美国完败的一场战争(虽然美国政府自称是“光荣的撤退”)。越战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希望统一越南的北越***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击队“民族解放阵线”反对南越吴庭艳政府。美国则出兵帮助南越。最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Dwightd David Eisenhower(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John Fitzgerald Kennedy(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Richard Milhous Nixon(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北越军和南越共军最终打败了南越政府军队,统一了越南全境。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则被日本占领。1945年二战结束前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称“北越”)。法国则挟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贡立国。为争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北越和法国进行了长达9年的法越战争/印度支那战争。195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援助下,北越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北部。根据日内瓦会议(1954年)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统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吴庭艳在西贡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称“南越”)。
日内瓦会议(1954年)规定,统一国家的选举定于1956年7月举行,但是这场选举从来没有举行。在冷战的环境中,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开始将东南亚看成冷战中潜在的关键战场,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选举将使共产主义的影响进入南越政府,因此吴庭艳得到美国的支持,在南越行个人独断独行的威权统治,这也使北越赢得公共关系战的胜利。北越实现了大规模的农业改革,将土地分发给农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向往。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艾森豪威尔才在其备忘录中写道,如果全国选举举行,共产主义将会获胜。(不过另外一个解释是,北方的共产主义者不可能允许自由的选举在他们那一半越南举行。)最后,美国和两越都没有签署协议中的选举条款。这样看来,分裂的越南似乎将成为常态,就像分裂的朝鲜一样。
1959年,越共中央委员会决定武装统一越南,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南越组织武装颠覆。1960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它由反吴庭艳政府的各派组成,事实上由越共中央委员会控制。同年,“中苏论战”爆发,中国和苏联都需要在“国际共运”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积极支持北越对南方进攻。
1961年6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和苏联***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面。赫鲁晓夫肆意欺凌这位年轻的美国总统,试图通过恫吓的方式使他在某些关键争端上向苏联让步。特别是柏林,那里大量的技术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鲁晓夫的恫吓行动步步升级,8月,“柏林墙”在一夜间修成,西柏林被东德封锁,9月,苏联恢复核试验。严峻的形势使肯尼迪认为,“如果美国从亚洲撤退,就可能打乱全世界的均势(施莱辛格语)。”这时候中南半岛的冲突是当时冷战中唯一的热战。肯尼迪和他的顾问很快决定,要在越南问题上显示出美国的力量和对抗共产主义的决心。同时认为,冲突最好遵循朝鲜模式,只局限在通过代理方使用常规武器,作为减轻两超级强权间直接核战争威胁的一种方式。
此时,民族解放阵线已经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乡村,虽然有美国的军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威权与腐败导致吴庭艳政府民心丧尽,无力阻止民族解放战线扩大势力。1961年5月,为了进一步帮助吴庭艳政府,肯尼迪派遣一支特种部队进驻南越,开启了美军战斗部队进入越南的先河。这一事件也常被认为是越战开始的标志
1972年3月,武元甲动员了几乎全部北越军事力量,发动了比1968年春节攻势更大规模的“复活节攻势”。尼克松下令美国B-52战略轰炸机对北越进行全面轰炸。北越的复活节攻势以失败告终,损失超过10万人,武元甲也因此被撤职,文进勇接任越南人民军司令。复活节攻势的失败,美国B-52战略轰炸的威力,以及急于同美国改善关系的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压力迫使北越回到谈判桌前。1973年1月27日,参加“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会议”四方(越南、美国、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西贡政权)在巴黎正式签定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即巴黎和平协约)。随后两个月内,美军全部撤出越南。
越南战争最后是美国失败了!~
第一阶段:50--60年代初
特征: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
事件:缓和(签定对奥和约,承认联邦德国,赫鲁晓夫访美)紧张(柏林墙修筑,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特征:苏攻美守
事件:苏联-欧洲缓和,侵略亚非扩大中间地带,美-越南撤军,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三阶段:80年代
特征:美强硬,苏全面收缩
事件:苏联裁减军备,从阿富汗撤军,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放弃70年代扩张所获得的势力范围放松对东欧的控制并退出这些地区
决定成败的因素:经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