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现的情感。

诗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现的情感。,第1张

你好!

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珐丁粹股诔噶达拴惮茎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是王维的《使至塞上》里的句子,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送 友 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本书卷一《独坐敬亭山》等已介绍。安旗《李白诗集编年注释》认为此诗作于南阳(今河南南阳)。诗中“青山”似指南阳西北之精山,“白水”似指南阳东之淯水(俗名白河),是开元二十六年(738)李白之行的首途之作。特录以备考。

首联对送别的地点作了概括的描述,青山横亘在外城的北面,白色的河流环绕在城的东面。青山绿水历历在目,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见作者视野十分开阔。两句对仗工整,也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郭”,外城。

颔联承上写送别,此地一别之后,友人便踏上了万里征程。“一”在这里不是数词,而是副词。“一为”与“万里”也不是对偶关系,但是“一为别”与“万里征”恰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关系,所谓一别万里,不仅一别之后,友人便踏上了万里征程,而且一别之后,朋友之间也将会相距万里之遥,何时重逢,不得而知,其有无限怅惘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蓬”,蓬草。蓬草枯萎根断后,随风飘荡。“孤蓬”比喻孤零零漂泊在外的友人。五律首联不要求对仗,此诗却对仗得十分工整;颔联要求对仗,此诗却不对仗,或者说对仗得不工整,但是读起来很流畅。这就是写诗达到最高境界的李白,为了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不惜突破格律的束缚。

颈联抒发送别之情。五句用飘动的浮云比喻漂泊的游子,下句用缓缓下沉的落日比喻依依不舍的老朋友的惜别之情。正如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卷十八所说:“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此外,太阳就要下山了,友人还要启程赶路,也反映了生活中的无奈。这两句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如日本人编《李太白诗醇》引宋严羽评语:“五、六澹荡凄远,胜多多语。”

尾联写挥手告别。七句写人挥手,末句写马悲鸣,有动作,有声音,其情其景,如在目前。“萧萧”形容马鸣声,如《诗经·小雅·车攻》说:“萧萧马鸣,悠悠旆旌。”“班”,分别。《左传·襄公十八年》:“有班马之声。”杜预注:“班,别也。”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分析道:“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畜犹如此,人何以堪。”

诗借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此诗以“浮云”形容“游子意”,以“落日”形容“故人情”,均恰到好处,所以能流传千古。而最后两句写朋友间相互挥别的场景,令人难以忘怀,这些都是诗歌形象的作用。

蓬,即蓬蒿,亦称“飞蓬”,植物名,菊科。蓬草一干分枝数十计,枝上生稚枝,密排细叶。由于外呈圆形,似草球,花开后如絮四散飘飞,或枯后往往在近根处被风折断,卷起飞旋,所以还可叫 “飘蓬”、“转蓬”、“孤蓬”“征蓬”。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游子”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身世浮沉雨打萍)、浮云(浮云游子意)、孤雁(孤烟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沙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孤鸿(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等,而“蓬”依其枯后根断,随风飘飞 ,且飘泊无依的特点,在古诗文中,常常象征着天涯游子。游子离开家乡,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断根;游子行无定点,居无定处又如同蓬草的飘泊无依,所以,一般来说,当诗人孤身在外,或送别友人,感叹自己或友人身世飘零的时候,思乡念友的时候,便用蓬草来寄托心曲。

(1)“蓬草”在古诗中大多是诗人自叹身世。

建安诗人很喜欢用这一意象传情达意。在曹植诗歌中,最为常用的物体应该是转蓬了。《杂诗》:“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被风吹去的“蓬”离了“本根”,就上天不能,落地不得,东 西南北,无所适从,命运也就十分悲惨了。

后世作者反复使用,渐渐形成了人人习见的涵义:漂泊不定,漂泊是为恶劣的环境所逼迫,漂泊的孤苦和哀伤。《文选·鲍照〈芜城赋〉》:“稜稜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沙坐飞。” 吕向注:“孤蓬,草也,无根而随风飘转者。” 这里的随风飘转的孤蓬比喻漂泊无定的自己。 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时写了《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北宋苏轼慨叹“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人的一生总是处在漂的境界,无论是身的漂离,还是心的漂移,都是无根的状态。他领悟到自己的一生恰似孤蓬飞旋,从来无处落脚。 一刻不停止幻想,一刻不放弃渴望。

(2)送别诗中,“蓬草”可指远行的漂泊的友人,或者自己和友人并举。

李白的《送友人》颈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的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中,“飞蓬”可指自己,也可指远行的友人——“行子”。

(3)“飞蓬”意象和其他意象连用,加重情感表达。

白居易《望月有感》的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将“秋蓬”与“孤雁”连用,来比兄弟因战乱而离散五处,各自飘零,像分飞千里的孤雁,形影相吊;又像是秋天里断根的蓬草,流落他方,增强了孤寂伤感的情绪。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88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