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艺术的真诚
梵高绘画艺术的真实感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力的追求及对灾难民众不屈于命运的关切之情,我们会为之一震。由于这种面对社会丑恶、腐朽而表现出的不屈的肉体将鼓舞后来者在艺术长河中不时地探究与追求。论及个人,梵高无疑是不幸的,他单纯的理想主义信心,痛苦的疾病折磨,孤僻、直率、执着而神经质的性格使他难以融入当时的社会,并与人为善相处。或许正是这种性格缺陷成就了梵高的不朽。他以广博的文学涵养,宽厚的人文情怀,博大的同情心,悲悯的基督肉体,炽热的创作激情,共同的绘画技巧,把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熄灭在绘画艺术中,构成了他得以不朽的艺术生命。 梵高的不朽来自于他高度盲目的自然观绘画思想。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了“返回自然”的自然观思想。自然观思想以为,艺术家只要投身自然。才干创作出美的作品,诠释美的生活。凡高的艺术创作深受自然观思想的影响,他以宗教徒般的忠诚走进自然,诠释人生。他以其孤寂的生活和楚苦的肉体世界为创作背景,运用绘画的艺术方式表达出了属于他本人的个性化的自然世界。凡高描画出的自然世界不是地道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它是内化于人的“人化自然”。他经过绘画艺术将本身的内在心灵与其所处的社会联络起来,正如梵高所说:“在见到诸多自然事物时,如当看到一片树木时,我都能看到自然的表情,以至感遭到他们的心灵。我以至奢望可以在那里找到某种斗争的方式。”于是,作为一名艺术者,梵高不断在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与自然的实质之关系,他说:“一名社会劳动者形象,一片沙滩、天空与海洋,一块犁地上的犁沟等,都理应成为艺术描画的对象。将这些自然物描绘出来都是不容易的,但由于他们都是生活之美的对象,一名艺术家终其终身从事于表现这些自然物之美,的确是值得的。”由于反映自然之美是十分值得的,所以,梵高常处于一种肉体极度亢奋的状态来停止他的艺术发明,正由于这种执着,梵高的艺术作品才真正反映出来自然的“生气与真诚”,感动了有灵性的艺术之人,并传于后世而永不退色。 梵高独立特行的创作肉体与思辨认识也促成了其不朽的艺术生命。梵高也曾震动于米勒、伦勃朗、德拉克罗瓦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但是,他更多的是汲取其创作精髓,注重本身情感的表达,强调本人的客观感受,追求方式和心理的均衡。梵高绝不故步自封地照搬传统和照实地描摹自然,他终其终身努力寻求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最终发明出了属于本人的艺术款式。梵高重复强调,艺术创作要“纵情地表现自我而不是努力地表现眼前之物”。梵高的人生是短暂的,但是,他却用短暂的终身完成了作为一位出色艺术家的共同的艺术发明图式。他用他的绘画作品表现了他共同的艺术人生和人文情怀,震动着后来的每一位酷爱艺术、酷爱生活的人们。他的艺术作品在他逝世近100年后成为了世人以天价竞购的对象,基本缘由在于他悲悯的人文情怀及猖獗的艺术情怀,并由此带来的无量的艺术价值。梵高及其艺术作品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成为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的艺术先导。梵高的艺术“是献给将来的”,他不朽的艺术肉体将在世界艺术史上永放光芒。
后印象主义杰出代表
梵高, 作为后印象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绘画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 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创作的独特风格, 他对形式的大胆追求, 强烈的色彩表达, 因此他的艺术创作也难以被大众接受, 他习惯用夸张的变形手法和大胆的色彩表达来装饰他的画面。对梵高而言, 画画只是一种纯粹化的个人表达, 在艺术创作中他非常重视个人的情感, 这让他很有动力。梵高的艺术风格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于色彩的表达, 比如他的作品 《向日葵》 , 画面的整体色调就是高纯度的色彩, 他有意识的强调色彩, 一些传统的艺术效果被他有意忽略, 将色彩表现到了极致, 金**也是梵高习惯性用的颜色, 由于他对生命的强烈的个性表达和追求的艺术个性, 使画面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 或许有时候众人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创作。他摆脱了对现实的束缚, 而注重对生命本身的表达, 用主观的情感抽象的表达着他所想表达的一切事物。总之, 他经常用鲜艳明快高纯度的颜色、还有奔放的笔触去表现, 颠覆了传统的绘画色彩, 这在西方艺术上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我不知道世间有什么是确定不变的,我只知道一看到星星就会开始做梦——文森特·梵高
有的人的生命是用来度过的;而另一些人,他们的生命是用来燃烧的,比如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人,后印象派先驱,短短一生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作品最值钱的艺术家之一。
梵高一生创作2051幅画,却只卖出1幅,生前靠弟弟接济,死后他的作品中已至少有9件以超过3500万美元天价成交。没有人能合理解释这一切。没有人能明白这些意味着什么,而无论这些意味着什么,都与已梵高无关。
世界上最热闹的喧嚣,与世界上最孤独的人无关。
文森特·梵高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
1890年7月27日,梵高用一把左轮手枪在麦田结束了自己艰难孤独的一生。
“ 孤独、信仰 ”
梵高生来特别,他出生那天也是一年前夭折的哥哥的忌日。父母就把他那夭折的哥哥的名字给了他。
在梵高的一生中,除了弟弟提奥,再没有获得其他的爱,包括父母。“家庭就是一群兴趣相左的人的致命组合,各个貌合相离。只有当其中的两个或多个需要联合起来妨碍别人时,他们才会暂时抱作一团。”这是梵高对家庭的理解。
但其实梵高家族在荷兰赫赫有名,他的其中一个叔叔就是荷兰海军最高指挥官,另三个叔叔是荷兰最成功的画商,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画廊古比尔股分的一半。
但家庭教育没有让梵高成为一个更正常的人。
母亲没有发现梵高的敏感、孤独,或者说她对这些无能为力。她认为“与上层社会交往更为妥当同下层阶级打交道则意味着将自己暴露在各种诱惑之下”。
梵高11岁之前基本被母亲关在家里,母亲给他请了家教。去公立学校很短时间即退学在家。之后被送到寄宿学校,对梵高来说这简直就是灾难。虽然他学习优异,却始终无法在学校安身。梵高的少年时代在反复的逃学、转学、退学中度过。
16岁的梵高在叔叔的安排下,进入古比尔艺术品交易公司做学徒,三年后,弟弟提奥也紧随他的脚步从事与艺术交易相关工作。提奥是梵高生命中最重要的3个人之一,他们的通信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梵高当时19岁,提奥15岁,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提奥,梵高的人生又会如何灰暗。
古北尔学徒的经历,开始锻炼出梵高对艺术品的鉴赏力,梵高成为伦敦各大博物馆和画廊热忱的常客,他常常写信给弟弟分享他对艺术日益高涨的热爱。
1873年5月,梵高被调去古北尔伦敦分部,开始受到伦勃朗、米莱、特纳、约翰·济慈的影响,并慢慢喜欢上了英国流行艺术。他在《图报》和《伦敦画报》上收集了上千幅自己喜欢的黑白印刷画,把这样的画放在一起,成为自己的艺术圣经,时时研读学习。这些印刷画的社会现实主义内容以及狄更斯笔下悲惨贫苦中的伦敦工人阶层生活,给梵高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对其后期做传教士喜欢描绘煤矿工人生活的场景有直接的关系。
后来他又被调往巴黎。在巴黎,梵高去另一家分店的时候会经过雷诺阿和马奈的画室,然而那时梵高沉溺于宗教,并不知道他们,甚至连印象主义是什么都不知道。
由于沉浸在对圣经的研究中,并嘲笑客人的欣赏水准,梵高被解雇。
梵高开始了第二段职业生涯:成为一名矿区牧师。在这期间,他开始尝试绘画创作,并将此作为后半生真正的职业。此时他已经27岁。从27岁到37岁自杀身亡,梵高度过了创作旺盛的一生,也是令人唏嘘的一生。
" 冰冷的爱情 "
梵高的爱情像他的才华一样一生不被认可,冰冷而静寂,即使有一个女人与他生活过一段时间,但也只是彼此取暖。
· 房东的女儿尤金尼亚
在古比尔伦敦分部时,梵高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尤金妮亚,可是姑娘一年前就订婚了,重要的是,她根本不爱梵高。激烈的梵高开始各种追求,以至于被房东太太赶出门。这本来是一场无关紧要的爱情,但对于敏感的梵高来讲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 表姐凯·沃斯·斯特里克
1881年梵高在老家遇上守寡两年的表姐,那时他28岁,但是他的爱并没有得到回应,反而让父母无比难堪,认为这是给家族蒙羞。
梵高写了很多信给凯,但舅舅不允许他见凯,梵高不能停止思念跑去阿姆斯特丹找凯,却被说:“你的顽固令人厌恶”。为了见一面凯,梵高把手放在烛火上烧不肯拿开直到得到允许,可他们吹灭了蜡烛,并没有让梵高见凯。
与父亲发生激烈争吵后,父母让梵高滚出荷兰,不要回家,也不想认这个儿子,梵高一气之下对父亲和对父亲所维护的整个宗教体系都十分厌恶,发誓不再跟宗教有任何联系,连夜离开荷兰,前往海牙。
·风尘女子西恩
到海牙后,梵高尽情放纵自己,不久便因为梅毒送进医院。
在冬天梵高偶遇风尘女子西恩,出于某种同情或怜惜,他和这个已经有一个5岁孩子的苦命女人同居了,西恩给了梵高家庭的温暖,也给了梵高灵感,1882年7月2日,西恩生下威廉,虽然那并不是梵高的孩子。
温暖总是短暂的,一年后梵高与西恩分分道扬镳,一方面是梵高需要大量的金钱购买颜料,梵高相信画画可以解决经济问题,但他的画却无人问津;另一方面是全家老小生活没有保障。赫赫有名的家族更不能容忍他与风尘女子交往,提奥的接济变得有限,西恩又做起了皮肉生意,把孩子寄养后,没了踪影。
1885年,梵高父亲去世,这对梵高的打击非常大,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思念。这段期间梵高创作了近200幅油画。
“ 赏与识,嫉与妒 ”
梵高因为欣赏高更而与高更相识成为挚友,但两个人却是水火不容。
梵高在阿尔勒租住了一间四室的画室命名为“南方学院”,想要建立一个艺术家相互交流的开放圈子,但并没有人来,最终他患上了焦躁症。
梵高写信邀请高更前来一同进行创作,高更接受邀请后,梵高超级无敌开心,开始紧锣密鼓的布置房间,用向日葵妆点,写信画图告诉高更他的房间是什么样子,可高更延迟了他的旅程,梵高决心专注于他的绘画,为伟大画家的到来做准备,期间画了大量的向日葵,为好友的到来充满着美好的期待。
终于几个月后,高更来到了阿尔勒,他们一起画画,一起写生。
可没多久两人的关系就紧张起来,高更的画作在巴黎热销,而梵高依旧找不到一个买家。两人从生活方式到艺术理念都产生了极大的分歧。
梵高开始酗酒,行为古怪,处于无人认可的精神崩溃中,高更说“我在阿尔勒感到十分的不知所措,一切都那么小里小气、平庸,我和文森特绝对不能和平地共处一室”。
1888年12月,高更画下《正在画向日葵的梵高》,梵高说:“这的确是我,但是是疯狂的我”。几天后,两个人产生了激烈的争吵,高更夺门走出去,却听到后面急促的脚步声,回过头看,只见梵高拿着剃刀。
一种说法是,梵高想要证明自己,自残了左耳;另一种是梵高想要杀高更,错乱中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倒在血泊中。
梵高住进了阿尔勒医院。在院期间,梵高画下了最著名的自画像,在发病间隙,他的精神状况还允许他在艺术中寻找慰藉,期间梵高阅读了莎士比亚的书籍,画了大量与草叶、松树枝、麦穗的画作,画下了这里的庭院与病房。5个月后梵高独自一人不情愿的回到了自己住的黄房子。
在弟弟提奥的帮助下,梵高自愿住进了附近的圣雷米精神病院,提奥写信给院长请求如果哥哥想离开医院外出作画,请不要反对。梵高常常几周被精神病所折磨,不能作画,但在能作画的时候,他创作力惊人,也极其高产,但是在画中已经闻到了死亡的气息。
《收割者》画面一篇金黄,灿烂美好,一个模糊的身影,像一个魔鬼,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地完成他的工作,在画里梵高感受到了死亡的形象,梵高说人最终也会像麦子一样被收割,与之前画的播种者正相反。
梵高病情渐重,他开始进入极度恐慌,失控,几次试图服毒,吞食用来作画的颜料。但弟弟提奥此时举行婚礼,对于他的病情没能及时处理。
一周后梵高独自乘火车来到离巴黎不远的欧韦,带着提奥给保罗·加歇医生的介绍信,来欧韦期间梵高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每天早上5点出门,晚上9点回家,每天必须完成一幅画。
加歇医生不但是位在精神疾病治愈经验丰富的人还是位业余的艺术家,梵高与加歇医生成为了好友,虽然与加歇医生有共同语言,但是梵高依然无法摆脱疾病的困扰。
1890年7月梵高回巴黎,看望提奥、弟媳并第一次见到了刚刚出生的侄子,提奥说他现在肩负责任,需要养家糊口,梵高担心自己成为弟弟提奥的累赘,威胁提奥的生活,当晚就回到了欧韦,全身投入绘画,在画中感受到一种伤感、嫉妒的孤独感。
梵高一直对麦田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也许是因为米勒,也许是因为麦子那金黄的颜色像燃烧的生命,他曾说:“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在麦田里,种到故乡的土里去,将于此生根发芽,别在巴黎的人行道上枯萎掉。”
给提奥写下绝笔信后四天,梵高走进麦田对自己的胸口开了一枪,他爬回了自己的阁楼,两天后死在弟弟的怀中,临终的时候,留下一句话:“ 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
《红色葡萄园》是梵高生前唯一卖出去的一幅画。在画作完成的15个月后,提奥的朋友把梵高的一些作品带到布鲁塞尔,参加1890年1月开幕的“二十人联展”。在展览期间,画家安娜·博赫以400法郎买下了《红色葡萄园》。
梵高家族在当地可以说得上是世家,梵高本人也可以说是个高富帅。弟弟提奥每月给他的生活费是150法郎。当时一个养家糊口带保姆的大学教授月入才120法郎。然而这个高富帅,除了绘画,并没有快活的人生。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
艺术特色:点彩画法。 《向日葵》、《邮递员鲁兰》、《 咖啡馆夜市 》、《星月夜》、《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 欧韦的教堂
《星光灿烂》、《梵高在阿尔勒卧室》、《阿尔附近的吊桥》等,都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凡的个性。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一般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向日葵的作者是文森特·梵高画的。
《向日葵》简介:
名画《向日葵》的作者是荷兰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这是1888年8月—1889年1月所绘画的一系列以插在瓶中向日葵为主要内容的油画。
作品分别绘制了插在花瓶中的3朵,5朵,12朵,以及15朵向日葵。分别收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英国伦敦国家画廊、日本东京兴亜美术馆、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美国费城美术馆。
1、去向:
梵高11幅向日葵中其中一幅6朵的向日葵毁于日本二战,剩余的10幅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最受世人追捧的是两幅12朵的向日葵和3幅14朵的向日葵。
2、信仰
因为出身牧师家庭他有着虔诚的信仰,12朵的向日葵代表基督教中的12圣徒,多出来的两朵代表他自己和一直鼓励资助他画画的弟弟提奥,他曾经在写给弟弟的信中提到,向日葵就是我的花。由此可见他对向日葵有多狂热。
《向日葵》的赏析:
《向日葵》打破陈规,强烈的对比颜色和厚重的色块结合得天衣无缝,更创造出新的对比色系,对往后的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笔触
在这幅作品中,再也看不到自画像里那种短促而笔触,在这里,他的笔触坚实有力,大胆恣肆,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
2、颜色
此画以**和橙色为主调,用绿色和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签名和一朵花的中心也使用了蓝色。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纤细的笔触力图表现花盘的饱满和纹理的婀娜感觉。
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
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经历之后,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美术商人,并产生了进行理论研究的愿望,进而成为比利时煤矿区的一名传教士。1880年他开始学画,后来他在布鲁塞尔、海牙和安特卫普进修。于1886年来到巴黎,他在这里见到了劳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义小组的成员。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梵的个性。这从来都是如此的。而这种色调与向日葵永远朝向太阳的精神又如此吻合。“无论多高多大,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这就是向日葵的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