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处理流程
语料获取 -> 文本预处理 -> 特征工程 -> 特征选择
1、语料获取
即需要处理的数据及用于模型训练的语料。
数据源可能来自网上爬取、资料积累、语料转换、OCR转换等,格式可能比较混乱。需要将url、时间、符号等无意义内容去除,留下质量相对较高的非结构化数据。
2、文本预处理
将含杂质、无序、不标准的自然语言文本转化为规则、易处理、标准的结构化文本。
①处理标点符号
可通过正则判定、现有工具(zhon包)等方式筛选清理标点符号。
②分词
将连续的自然语言文本,切分成具有语义合理性和完整性的词汇序列的过程。
一般看来英文较容易可通过空格符号分词,中文相对复杂,参考结巴分词、盘古分词、Ansj等工具。
常见的分词算法有: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和基于规则的分词方法,每种方法下面对应许多具体的算法。
③词性标注
为自然语言文本中的每个词汇赋予一个词性的过程,如名词、动词、副词等。可以把每个单词(和它周围的一些额外的单词用于上下文)输入预先训练的词性分类模型。
常用隐马尔科夫模型、N 元模型、决策树
④stop word
英文中含大量 a、the、and,中文含大量 的、是、了、啊,这些语气词、助词没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反而容易造成识别偏差,可适当进行过滤。
⑤词形还原
偏向于英文中,单数/复数,主动/被动,现在进行时/过去时/将来时等,还原为原型。
⑥统计词频
因为一些频率过高/过低的词是无效的,对模型帮助很小,还会被当做噪声,做个词频统计用于停用词表。
⑦给单词赋予id
给每一个单词一个id,用于构建词典,并将原来的句子替换成id的表现形式
⑧依存句法分析
通过分析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而捕捉到词语的句法结构信息(如主谓、动宾、定中等结构关系),并使用树状结构来表示句子的句法结构信息(如主谓宾、定状补等)。
3、特征工程
做完语料预处理之后,接下来需要考虑如何把分词之后的字和词语表示成计算机能够计算的类型。
如果要计算我们至少需要把中文分词的字符串转换成数字,确切的说应该是数学中的向量。有两种常用的表示模型分别是词袋模型和词向量。
①词向量
词向量是将字、词语转换成向量矩阵的计算模型。目前为止最常用的词表示方法是 One-hot,这种方法把每个词表示为一个很长的向量。
②词袋模型
即不考虑词语原本在句子中的顺序,直接将每一个词语或者符号统一放置在一个集合(如 list),然后按照计数的方式对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统计词频这只是最基本的方式,TF-IDF 是词袋模型的一个经典用法。
常用的表示模型有:词袋模型(Bag of Word, BOW),比如:TF-IDF 算法;词向量,比如 one-hot 算法、word2vec 算法等。
4、特征选择
在文本挖掘相关问题中,特征工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个实际问题中,构造好的特征向量,是要选择合适的、表达能力强的特征。
举个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例子来说,我们想衡量like这个词的极性(正向情感还是负向情感)。我们可以预先挑选一些正向情感的词,比如good。然后我们算like跟good的PMI,用到点互信息PMI这个指标来衡量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特征选择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过程,更多的依赖于经验和专业知识,并且有很多现成的算法来进行特征的选择。目前,常见的特征选择方法主要有 DF、 MI、 IG、 CHI、WLLR、WFO 六种。
5、模型训练
在特征向量选择好了以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根据应用需求来训练模型,我们使用不同的模型,传统的有监督和无监督等机器学习模型,如 KNN、SVM、Naive Bayes、决策树、GBDT、K-means 等模型;深度学习模型比如 CNN、RNN、LSTM、 Seq2Seq、FastText、TextCNN 等。这些模型在分类、聚类、神经序列、情感分析等应用中都会用到。
当选择好模型后,则进行模型训练,其中包括了模型微调等。在模型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由于在训练集上表现很好,但在测试集上表现很差的过拟合问题以及模型不能很好地拟合数据的欠拟合问题。同时,也要防止出现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
6、模型评估
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推荐系统完成建模之后,需要对模型的效果做评价。模型的评价指标主要有:错误率、精准度、准确率、召回率、F1 值、ROC 曲线、AUC 曲线等。
7、投产上线
模型的投产上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线下训练模型,然后将模型进行线上部署提供服务;另一种是在线训练模型,在线训练完成后将模型 pickle 持久化,提供对外服务。
三、NLP应用方向
1、命名实体识别
指识别自然语言文本中具有特定意义的实体,主要包括人名、地名、机构名、时间日期等。
传统机器学习算法主要有HMM和CRF,深度学习常用QRNN、LSTM,当前主流的是基于bert的NER。
2、情感分析
文本情感分析和观点挖掘(Sentiment Analysis),又称意见挖掘(Opinion Mining)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简单而言,是对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的过程。
情感分析技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通过大量有标注、无标注的主观语料,使用统计机器学习算法,通过提取特征,进行文本情感分析。另一类是基于情感词典的方法,根据情感词典所提供的词的情感极性(正向、负向),从而进行不同粒度的(词语、短语、属性、句子、篇章)下的文本情感分析。
3、文章标签
文章标签是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文章进行文字和语义的分析后,提取出若干个重要的词或者短语(关键短语)。关键短语是NLP基础的算法模块,有了关键短语,能为后续的搜索、推荐等更高级的应用提供有力的抓手。
适用场景:1、个性化推荐:通过对文章的标签计算,结合用户画像,精准的对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2、话题聚合:根据文章计算的标签,聚合相同标签的文章,便于用户对同一话题的文章进行全方位的信息阅读;3、搜索:使用中心词可以对query进行相似度计算、聚类、改写等,可以用于搜索相关性计算。
4、案件串并
①信息抽取
运用实体抽取、关系抽取,从案情中抽取关键信息,如从警情中可以抽取报警人项目、报警人电话、案发地址等信息
②实体对齐
相同的实体在不同的案情中会有不同的表述,会给串并带来困难。可针对地址、人名、组织名进行对齐处理。
③文本聚类
对于关键片段类信息,无法像实体那样对齐,需要借助文本聚类技术进行关联。
④构建图谱
将信息抽取结果存入图谱。每个警情id对应一个节点,实体、属性、关键片段作为节点,对齐的实体、同一类的文本存为同一个节点。
除了来自于从警情中抽取的信息,还可以将其他警务系统中存在的结构化数据导入(如来自户籍信息的人物关系),从而丰富图谱。
⑤图谱检索
完成以上工作,即完成了案件串并的必要基础建设,接下来通过图谱的查询功能自动完成案件的串并。首先需要设定串并的条件,案件串并的条件在警务实战中已有很多的积累,如“具有相似的作案手段”,又如“相似作案手段,嫌疑人有共同联系人”,只需要将这些条件用图谱查询语言表达出来。
以新浪舆情通-政企舆情大数据监测系统为例,应用到了以下5大核心技术:
1)大数据采集、挖掘技术
网络舆情主要通过新闻、论坛、微博、公众号、博客等渠道形成和传播,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依靠强大的大数据计算能力实现了全网信息的实时收集、挖掘和智能检索,保障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2)大数据处理技术
快速将数据去重、内容分类,噪音识别等,保障数据的精准度。
3)自然语言处理、图文智能分析等技术
通过词法分析、语义分析等先进技术,判断内容的情感属性,并优先展示涉及敏感的信息,让舆情监测系统在分析方式、分析对象、分析能力等方面更加“智能”,数据更加精准。
4)音视频处理技术
通过通过语音识别、视频处理等技术,将音视频信息转化为文本,实现对音视频信息的分析、分类与检索。对字幕和弹幕的提取和处理能更进一步了解用户的关注点以及情绪。
5)OCR 技术
通过 OCR 技术将中的信息识别为文本,实现对信息的分类与检索。用户只需要设置监测内容的关键词方案,即可实时获得相关的全网内容信息。
文本数据挖掘 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从文本数据中抽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应用驱动型学科。(文本挖掘是抽取有效、新颖、有用、可理解的、散布在文本文件中的有价值知识,并且利用这些知识更好地组织信息的过程)
文本数据挖掘处理的数据类型是文本数据, 属于数据挖据的一个分支 ,与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数理统计等学科具有紧密联系。
文本挖掘在很多应用中都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智能商务(例如客户关系管理)、信息检索(例如互联网搜索)等。
文本数据挖掘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
自然语言处理(NLP) 关注的是人类的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设备之间的相互关系。NLP是计算机语言学的重要方面之一,它同样也属于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而 文本挖掘 和 NLP 的存在领域类似,它关注的是识别文本数据中有趣并且重要的模式。
但是,这二者仍有不同。首先,这两个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就像“数据挖掘”和“数据科学”一样),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二者相互交叉。
如果原始文本是数据,那么 文本挖掘就是信息 , NLP就是知识 ,也就是语法和语义的关系。
文本挖掘利用智能算法,如神经网络、基于案例的推理、可能性推理等,并结合文字处理技术,分析大量的非结构化文本源(如文档、电子表格、客户电子邮件、问题查询、网页等),抽取或标记关键字概念、文字间的关系,并按照内容对文档进行分类,获取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文本挖掘是一个多学科混杂的领域,涵盖了多种技术,
信息检索 是指文献等信息资源的整理和搜索,其主要目的可以概括为:按照用户的具体需要,采用一些检索方法,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检索出来,同时摒弃掉那些看似相关实则不符合要求的文档。
我们能否为文本数据的处理制作一个高效并且通用的框架呢?我们发现,处理文本和处理其他非文本的任务很相似
以下就是处理文本任务的几大主要步骤:
1 数据收集
获取或创建语料库,来源可以是邮箱、英文维基百科文章或者公司财报,甚至是莎士比亚的作品等等任何资料。
2 数据预处理
在原始文本语料上进行预处理,为文本挖掘或NLP任务做准备
数据预处理分为好几步,其中有些步骤可能适用于给定的任务,也可能不适用。但通常都是标记化、归一化和替代的其中一种。
文本挖掘预处理 :文本挖掘是从数据挖掘发展而来,但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到大量文本的集合上就可以实现文本挖掘,还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
文本挖掘的准备工作 由 文本收集 、 文本分析 和 特征修剪 三个步骤组成
文本分析 是指对文本的表示及其特征项的选取;文本分析是文本挖掘、信息检索的一个基本问题,它把从文本中抽取出的特征词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文本(text)与 讯息(message)的意义大致相同,指的是由一定的符号或符码组成的信息 结构体 ,这种结构体可采用不同的表现形态,如语言的、文字的、影像的等等。文本是由特定的人制作的,文本的语义不可避免地会反映人的特定立场、观点、价值和利益。因此,由文本内容分析,可以推断文本提供者的 意图 和目的。
特征选择
将它们从一个无结构的原始文本转化为结构化的计算机可以识别处理的信息,即对文本进行科学的抽象,建立它的数学模型,用以描述和代替文本。使计算机能够通过对这种模型的计算和操作来实现对文本的识别。由于文本是非结构化的数据,要想从大量的文本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就必须首先将文本转化为可处理的结构化形式。目前人们通常采用向量空间模型来描述文本向量,但是如果直接用分词算法和词频统计方法得到的特征项来表示文本向量中的各个维,那么这个向量的维度将是非常的大。这种未经处理的文本矢量不仅给后续工作带来巨大的计算开销,使整个处理过程的效率非常低下,而且会损害分类、聚类算法的精确性,从而使所得到的结果很难令人满意。因此,必须对文本向量做进一步净化处理,在保证原文含义的基础上,找出对文本特征类别最具代表性的文本特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特征选择来降维。
目前有关文本表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本表示模型的选择和特征词选择算法的选取上。用于表示文本的基本单位通常称为 文本的特征或特征项 。特征项必须具备一定的特性:
在中文文本中可以采用 字、词或短语 作为表示文本的特征项。相比较而言,词比字具有更强的表达能力,而词和短语相比,词的切分难度比短语的切分难度小得多。因此,目前大多数中文文本分类系统都采用词作为特征项,称作特征词。这些特征词作为文档的中间表示形式,用来实现文档与文档、文档与用户目标之间的相似度计算 。如果把所有的词都作为特征项,那么特征向量的维数将过于巨大,从而导致计算量太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完成文本分类几乎是不可能的。
特征抽取的主要功能是在不损伤文本核心信息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要处理的单词数,以此来降低向量空间维数,从而简化计算,提高文本处理的速度和效率。文本特征选择对文本内容的过滤和分类、聚类处理、自动摘要以及用户兴趣模式发现、知识发现等有关方面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常根据某个特征评估函数计算各个特征的评分值,然后按评分值对这些特征进行排序,选取若干个评分值最高的作为特征词,这就是 特征选择(Feature Selection) 。
特征选取方式
常见的有4种:
随着网络知识组织、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发展,文本特征提取将向着数字化、智能化、语义化的方向深入发展,在社会知识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努力消除歧义 是文本预处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希望保留原本的含义,同时消除噪音。为此,我们需要了解:
3数据挖掘和可视化
无论我们的数据类型是什么,挖掘和可视化是探寻规律的重要步骤
常见任务可能包括可视化字数和分布,生成wordclouds并进行距离测量
4模型搭建
这是文本挖掘和NLP任务进行的主要部分,包括训练和测试。在适当的时候还会进行特征选择和工程设计
语言模型 :有限状态机、马尔可夫模型、词义的向量空间建模
机器学习分类器 :朴素贝叶斯、逻辑回归、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
序列模型 :隐藏马尔可夫模型、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s)
5 模型评估
评价模型是否达到预期?其度量标准将随文本挖掘或NLP任务的类型而变化。
语法分析是文本挖掘的关键技术之一。文本挖掘是处理和分析大量文本数据的过程,而语法分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法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文本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从而将文本转化为机器可读的形式。这样,文本挖掘系统就可以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语义分析、情感分析、关键词提取等。
语法分析还可以用来提取文本中的实体和关系,并将其映射到知识图谱中,以便进行更复杂的查询和分析。
总之,语法分析是文本挖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将文本转化成机器可读的形式,为文本挖掘提供基础。
新课标把语文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无疑是对语文学科认识的一次重大超越。语文学科积淀着太多人类文明的结晶,富有浓郁的人文特色,较之于其它学科,有更多的文学、艺术,有更多的幻想、想象,也有着更多的情和爱。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笔者致力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不断探索和总结,让学生对语文课堂、语文课本、每一篇文章都能情有独钟,从中获取快乐,体味真情。
一、倾注真情,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应情意相通。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一门学科,没有感情的契合和移入,是无法体验到作品的情感之美的。而这种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良好的情感氛围作保证。在课堂上,老师应多对学生进行“激励、“呼唤”、“鼓舞”,要积极创造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处在一种身心解放、无拘无束的空间下,才会乐于参与,自由表达,才会勇于求知,寻根究底,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才不会流于表面,而会向纵向深入,横向扩展,最终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反之,学生如果处于刻板呆滞或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中,要激活他们的思维及创造力,唤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拨动情弦,创境激趣,精心设计导语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其中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导语的设计,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顺利走进作品,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会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字、画面的理解揣摩,充分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精心设计好导语,当好学生的导游。从而使学生在和谐活跃的情境中兴致盎然的去探索、解疑,既从感官形式上,又从内心深处感受“情动而辞发”的各个方面。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
总之,教师要努力做到以情导入,导之入情,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
三、精心挖掘筛选,多元化设计情感目标
阅读的材料是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在 教学设计 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在诱发不同的情感目标时可根据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其迅速进入情感氛围。如可采用设疑引趣法,《卖炭翁》一诗中的“系向牛头充炭值”,就可以提问:为什么用“系”呢一个极寻常的“系”就可使学生看到卖炭翁的反抗精神,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还可采用朗读感悟法、辨析讨论法、情感互动法、情境联想法、情感升华法等方式来实现情感的移植,使教学情感目标顺利达标。
四、构建对话平台,拓展思维空间,达到情感共鸣
情感教育不是独立的,也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以外的,它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显现于听说读写及实践活动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牛鼻子”,不囿于读读――议议――说说――想想这个浅层次上,还要抓住文中情、作者情、自我情、社会情的四位一体的联系桥梁,构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侧重于诵读吟悟,把平铺直叙的文字化作立体的形象,从而体味作者的喜怒哀乐。在迁移训练中,可构建与作者对话的平台,或赞扬,或驳斥,或补充材料,或倾吐心声,让学生自由倾吐情感,尽情施展才华。如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本中的《挖荠菜》,可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封书信给作者,表达对老一辈人的理解、感激之情及新一代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新的价值观;学了《两小儿辩日》,可写一篇随感式日记,论述人不可能全知全能、没有必要嘲笑别人,或者论述人不应迷信权威,要敢于像两小儿那样向权威挑战等。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实施情感教育,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这就需要教师倾注真情,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多方的对话平台,用心灵去诱导学生,使情感目标能顺利达成。
可以进行文本挖掘。文本挖掘是指对大规模自然语言文本进行智能分析、理解和提取知识的一项技术。在采集商家在线评论中,我们可以使用文本挖掘技术进行情感分析、词频统计、主题提取等操作,从而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文本挖掘时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不能侵犯他人的隐私权等。
与其他的人工智能技术相比,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显得有些特殊,因为其他的领域都是根据客观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和预测,但情感分析则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因素。情感分析的目标是从文本中分析出人们对于实体及其属性所表达的情感倾向以及观点,这项技术最早的研究始于2003年Nasukawa和Yi两位学者的关于商品评论的论文。
随着推特等社交媒体以及电商平台的发展而产生大量带有观点的内容,给情感分析提供了所需的数据基础。时至今日,情感识别已经在多个领域被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商品零售领域,用户的评价对于零售商和生产商都是非常重要的反馈信息,通过对海量用户的评价进行情感分析,可以量化用户对产品及其竞品的褒贬程度,从而了解用户对于产品的诉求以及自己产品与竞品的对比优劣。在社会舆情领域,通过分析大众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点评可以有效的掌握舆论的走向。在企业舆情方面,利用情感分析可以快速了解社会对企业的评价,为企业的战略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金融交易领域,分析交易者对于股票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的态度,为行情交易提供辅助依据。
目前,绝大多数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都具备情感分析的能力,如图所示是玻森中文语义开放平台的情感分析功能演示,可以看出除了通用领域的情感分析外,还有汽车、厨具、餐饮、新闻和微博几个特定领域的分析。
那么到底什么是情感分析呢?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角度来看,情感分析的任务是从评论的文本中提取出评论的实体,以及评论者对该实体所表达的情感倾向,自然语言所有的核心技术问题,例如:词汇语义,指代消解,此役小气,信息抽取,语义分析等都会在情感分析中用到。因此,情感分析被认为是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的子任务,我们可以将人们对于某个实体目标的情感统一用一个五元组的格式来表示:(e,a,s,h,t)
以图为例,e是指某餐厅,a为该餐厅的性价比属性,s是对该餐厅的性价比表示了褒义的评价,h为发表评论者本人,t是19年7月27日。所以这条评论的情感分析可以表示为五元组(某餐厅,性价比,正向褒义,评论者,19年7月27日)。
情感分析根据处理文本颗粒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级别的任务,分别是篇章级、句子级和属性级。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1 篇章级情感分析
篇章级情感分析的目标是判断整篇文档表达的是褒义还是贬义的情感,例如一篇书评,或者对某一个热点时事新闻发表的评论,只要待分析的文本超过了一句话的范畴,即可视为是篇章级的情感分析。
对于篇章级的情感分析而言有一个前提假设,那就是全篇章所表达的观点仅针对一个单独的实体e,且只包含一个观点持有者h的观点。这种做法将整个文档视为一个整体,不对篇章中包含的具体实体和实体属性进行研究,使得篇章级的情感分析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局限,无法对一段文本中的多个实体进行单独分析,对于文本中多个观点持有者的观点也无法辨别。
例如评价的文本是:“我觉得这款手机很棒。”评价者表达的是对手机整体的褒义评价,但如果是:“我觉得这款手机拍照功能很不错,但信号不是很好”这样的句子,在同一个评论中出现了褒义词又出现了贬义词,篇章级的分析是无法分辨出来的,只能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
不过好在有很多的场景是不需要区分观点评价的实体和观点持有者,例如在商品评论的情感分析中,可以默认评论的对象是被评论的商品,评论的观点持有者也是评论者本人。当然,这个也需要看被评论的商品具体是什么东西,如果是亲子旅游这样的旅游服务,那么评论中就很有可能包含一个以上的观点持有者。
在实际工作中,篇章级的情感分析无法满足我们对于评价更细致,如果需要对评论进行更精确,更细致的分析,我们需要拆分篇章中的每一句话,这就是句子级的情感分析研究的问题。
2 句子级情感分析
与篇章级的情感分析类似,句子级的情感分析任务是判断一个句子表达的是褒义还是贬义的情感,虽然颗粒度到了句子层级,但是句子级分析与篇章级存在同样的前提假设是,那就是一个句子只表达了一个观点和一种情感,并且只有一个观点持有人。如果一个句子中包含了两种以上的评价或多个观点持有人的观点,句子级的分析是无法分辨的。好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句子都只表达了一种情感。
既然句子级的情感分析在局限性上与篇章级是一样的,那么进行句子级的情感分析意义何在呢?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先解释一下语言学上主观句与客观句的分别。在我们日常用语当中,根据语句中是否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可以将句子分为主观句和客观句,例如:“我喜欢这款新手机。”就是一个主观句,表达了说话人内心的情感或观点,而:“这个APP昨天更新了新功能。”则是一个客观句,陈述的是一个客观事实性信息,并不包含说话人内心的主观情感。通过分辨一个句子是否是主观句,可以帮助我们过滤掉一部分不含情感的句子,让数据处理更有效率。
但是在实操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分类方法似乎并不是特别准确,因为一个主观句也可能没有表达任何的情感信息,知识表达了期望或者猜测,例如:“我觉得他现在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这句话是一个主观句,表达了说话人的猜测,但是并没有表达出任何的情感。而客观句也有可能包含情感信息,表明说话者并不希望这个事实发生,例如:“昨天刚买的新车就被人刮花了。”这句话是一个客观句,但结合常识我们会发现,这句话中其实是包含了说话人的负面情感。
所以,仅仅对句子进行主客观的分类还不足以达到对数据进行过滤的要求,我们需要的是对句子是否含有情感信息进行分类,如果一个句子直接表达或隐含了情感信息,则认为这个句子是含有情感观点的,对于不含情感观点的句子则可以进行过滤。目前对于句子是否含有情感信息的分类技术大多都是采用有监督的学习算法,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工标注数据,基于句子特征来对句子进行分类。
总之,我们可以将句子级的情感分析分成两步,第一步是判断待分析的句子是否含有观点信息,第二步则是针对这些含有观点信息的句子进行情感分析,发现其中情感的倾向性,判断是褒义还是贬义。关于分析情感倾向性的方法与篇章级类似,依然是可以采用监督学习或根据情感词词典的方法来处理,我们会在后续的小节详细讲解。
句子级的情感分析相较于篇章级而言,颗粒度更加细分,但同样只能判断整体的情感,忽略了对于被评价实体的属性。同时它也无法判断比较型的情感观点,例如:“A产品的用户体验比B产品好多了。”对于这样一句话中表达了多个情感的句子,我们不能将其简单的归类为褒义或贬义的情感,而是需要更进一步的细化颗粒度,对评价实体的属性进行抽取,并将属性与相关实体之间进行关联,这就是属性级情感分析。
3 属性级情感分析
上文介绍的篇章级和句子级的情感分析,都无法确切的知道评价者喜欢和不喜欢的具体是什么东西,同时也无法区分对某一个被评价实体的A属性持褒义倾向,对B属性却持贬义倾向的情况。但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一个句子中可能包含了多个不同情感倾向的观点,例如:“我喜欢这家餐厅的装修风格,但菜的味道却很一般。”类似于这样的句子,很难通过篇章级和句子级的情感分析了解到对象的属性层面。
为了在句子级分析的基础上更加细化,我们需要从文本中发现或抽取评价的对象主体信息,并根据文本的上下文判断评价者针对每一个属性所表达的是褒义还是贬义的情感,这种就称之为属性级的情感分析。属性级的情感分析关注的是被评价实体及其属性,包括评价者以及评价时间,目标是挖掘与发现评论在实体及其属性上的观点信息,使之能够生成有关目标实体及其属性完整的五元组观点摘要。具体到技术层面来看,属性级的情感分析可以分为以下6个步骤:
关于文本中的实体抽取和指代消解问题,我们已经在知识图谱的相关章节中做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针对篇章级、句子级、属性级这三种类型的情感分析任务,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分类的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基于词典和基于机器学习两种,下面我们进行详细的讲解。
做情感分析离不开情感词,情感词是承载情感信息最基本的单元,除了基本的词之外,一些包含了情感含义的短语和成语我们也将其统称为情感词。基于情感词典的情感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一个包含了已标注的情感词和短语的词典,在这个词典中包括了情感词的情感倾向以及情感强度,一般将褒义的情感标注为正数,贬义的情感标注为负数。
具体的步骤如图所示,首先将待分析的文本先进行分词,并对分词后的结果做去除停用词和无用词等文本数据的预处理。然后将分词的结果与情感词典中的词进行匹配,并根据词典标注的情感分对文本进行加法计算,最终的计算结果如果为正则是褒义情感,如果为负则是贬义情感,如果为0或情感倾向不明显的得分则为中性情感或无情感。
情感词典是整个分析流程的核心,情感词标注数据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情感分类的结果,在这方面可以直接采用已有的开源情感词典,例如BosonNLP基于微博、新闻、论坛等数据来源构建的情感词典,知网(Hownet)情感词典,台湾大学简体中文情感极性词典(NTSUSD),snownlp框架的词典等,同时还可以使用哈工大整理的同义词词林拓展词典作为辅助,通过这个词典可以找到情感词的同义词,拓展情感词典的范围。
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业务的需要来自己训练情感词典,目前主流的情感词词典有三种构建方法:人工方法、基于字典的方法和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对于情感词的情感赋值,最简单的方法是将所有的褒义情感词赋值为+1,贬义的情感词赋值为-1,最后进行相加得出情感分析的结果。
但是这种赋值方式显然不符合实际的需求,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存在着非常多的表达方式可以改变情感的强度,最典型的就是程度副词。程度副词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加强情感词原本的情感,这种称之为情感加强词,例如“很好”相较于“好”的情感程度会更强烈,“非常好”又比“很好”更强。另外一种是情感减弱词,例如“没那么好”虽然也是褒义倾向,但情感强度相较于“好”会弱很多。如果出现了增强词,则需要在原来的赋值基础上增加情感得分,如果出现了减弱词则需要减少相应的情感得分。
另一种需要注意的情况是否定词,否定词的出现一般会改变情感词原本的情感倾向,变为相反的情感,例如“不好”就是在“好”前面加上了否定词“不”,使之变成了贬义词。早期的研究会将否定词搭配的情感词直接取相反数,即如果“好”的情感倾向是+1,那么“不好”的情感倾向就是-1。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规则无法对应上真实的表达情感,例如“太好”是一个比“好”褒义倾向更强的词,如果“好”的值为+1,那么“太好”可以赋值为+3,加上否定词的“不太好”变成-3则显然有点过于贬义了,将其赋值为-1或者-05可能更合适。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对否定词也添加上程度的赋值而不是简单的取相反数,对于表达强烈否定的词例如“不那么”赋值为±4,当遇到与褒义词的组合时褒义词则取负数,与贬义词的组合则取正数,例如贬义词“难听”的赋值是-3,加上否定词变成“不那么难听”的情感得分就会是(-3+4=1)。
第三种需要注意的情况是条件词,如果一个条件词出现在句子中,则这个句子很可能不适合用来做情感分析,例如“如果我明天可以去旅行,那么我一定会非常开心。”,在这句话中有明显的褒义情感词,但是因为存在条件词“如果”,使得这个句子的并没有表达观点持有者的真实情感,而是一种假设。
除了条件句之外,还有一种语言表达也是需要在数据预处理阶段进行排除的,那就是疑问句。例如“这个餐厅真的有你说的那么好吗?”,虽然句子中出现了很强烈的褒义情感词“那么好”,但依然不能将它分类为褒义句。疑问句通常会有固定的结尾词,例如“……吗?”或者“……么?”,但是也有的疑问句会省略掉结尾词,直接使用标点符号“?”,例如“你今天是不是不开心?”,这个句子中含有否定词和褒义词组成的“不开心”,但不能将其分类为贬义情感。
最后一种需要注意的情况是转折词,典型词是“但是”,出现在转折词之前的情感倾向通常与转折词之后的情感倾向相反,例如:“我上次在这家酒店的住宿体验非常好,但是这次却让我很失望。”在这个转折句中,转折词之前的“非常好”是一个很强的褒义词,但真实的情感表达却是转折词之后的“很失望”,最终应该将其分类为贬义情感。当然,也存在出现了转折词,但语句本身的情感并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例如“你这次考试比上次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觉得你可以做得更好”,这里的转折词没有转折含义,而是一种递进含义。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所以需要先判断转折句真实的情感表达到底是哪个,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计算。
构建情感词典是一件比较耗费人工的事情,除了上述需要注意的问题外,还存在精准度不高,新词和网络用语难以快速收录进词典等问题。同时基于词典的分析方法也存在很多的局限性,例如一个句子可能出现了情感词,但并没有表达情感。或者一个句子不含任何情感词,但却蕴含了说话人的情感。以及部分情感词的含义会随着上下文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问题,例如“精明”这个词可以作为褒义词夸奖他人,也可以作为贬义词批评他人。
尽管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但基于字典的情感分析方法也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那就是这种分析方法通用性较强,大多数情况下无需特别的领域数据标注就可以分析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对于通用领域的情感分析可以将其作为首选的方案。
我们在机器学习算法的章节介绍过很多分类算法,例如逻辑回归、朴素贝叶斯、KNN等,这些算法都可以用于情感识别。具体的做法与机器学习一样需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根据训练数据构建算法模型,第二步是将测试数据输入到算法模型中输出对应的结果,接下来做具体的讲解。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训练用的文本数据,并人工给这些数据做好情感分类的标注,通常的做法下,如果是褒义和贬义的两分类,则褒义标注为1,贬义标注为0,如果是褒义、贬义和中性三分类,则褒义标注为1,中性标注为0,贬义标注为-1
在这一环节中如果用纯人工方法来进行标注,可能会因为个人主观因素对标注的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为了避免人的因素带来的影响,也为了提高标注的效率,有一些其他取巧的方法来对数据进行自动标注。比如在电商领域中,商品的评论除了文本数据之外通常还会带有一个5星的等级评分,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的5星评分作为标注依据,如果是1-2星则标注为贬义,如果是3星标注为中性,4-5星标注为褒义。又比如在社区领域中,很多社区会对帖子有赞和踩的功能,这一数据也可以作为情感标注的参考依据。
第二步是将标注好情感倾向的文本进行分词,并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前文已经对分词有了很多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过多的赘述。第三步是从分词的结果中标注出具备情感特征的词,这里特别说一下,如果是对情感进行分类,可以参考情感词典进行标注,也可以采用TF-IDF算法自动抽取出文档的特征词进行标注。如果分析的是某个特定领域的,还需要标注出特定领域的词,例如做商品评价的情感分析,需要标注出商品名称,品类名称,属性名称等。第四步根据分词统计词频构建词袋模型,形成特征词矩阵,如表所示。在这一步可以根据业务需要给每个特征词赋予权重,并通过词频乘以权重得到特征词分数。最后一步就是根据分类算法,将特征词矩阵作为输入数据,得到最终的分类模型。
当训练好分类模型之后,就可以对测试集进行分类了,具体的流程与建模流程类似,先对测试的文本数据进行分词并做数据预处理,然后根据特征词矩阵抽取测试文本的特征词构建词袋矩阵,并将词袋矩阵的词频数据作为输入数据代入之前训练好的模型进行分类,得到分类的结果。
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进行情感分析有以下几个不足之处,第一是每一个应用领域之间的语言描述差异导致了训练得到的分类模型不能应用与其他的领域,需要单独构建。第二是最终的分类效果取决于训练文本的选择以及正确的情感标注,而人对于情感的理解带有主观性,如果标注出现偏差就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
除了基于词典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也有一些学者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弥补两种方法的缺点,比单独采用一种方法的分类效果要更好,另外,也有学者尝试使用基于LSTM等深度学习的方法对情感进行分析,相信在未来,情感分析会应用在更多的产品中,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使用智能产品的体验。
随着深度神经网络等算法的应用,情感分析的研究方向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展,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难题是目前尚未解决的,在实操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种类型数据:
情绪轮在用户体验设计上被广泛的应用,很多情感化设计都是基于情绪轮进行的。但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将情绪进行多分类比情感分析的三分类任务要难得多,目前大多数分类方法的结果准确性都不到50%。这是因为情绪本身包含了太多的类别,而且不同的类别之间又可能具有相似性,一个情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可能表达的是不同的情绪类别,算法很难对其进行分类。即使是人工对文本进行情绪类别标注也往往效果不佳,因为情绪是非常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文本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这使得人工标注情绪类比的过程异常困难。如何让机器可以理解真实的情绪目前还是一个未能攻克的难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