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吟,闻一多的品,我们准备用来参加朗诵比赛,请问这首作品需要注意些什么,希望大家指教谢谢!好的追加

太阳吟,闻一多的品,我们准备用来参加朗诵比赛,请问这首作品需要注意些什么,希望大家指教谢谢!好的追加,第1张

我从你的描述中推测应该是多人合诵,这首诗气势恢宏壮丽,情感真挚强烈。既有九曲回肠柔软又有在另一个半球的狂野暴乱。在朗诵中应该注意的是情感的把握,直接表现在高低音的起伏上。这首作品本人搜索了一下没有名家进行过朗诵,所以没有一个直观的参考。

个人朗诵推荐配乐: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3NjA5MTg4html

集体朗诵推荐配乐:http://wwwbaiducom/sie=utf-8&f=8&rsv_bp=1&tn=monline_4_dg&wd=%E8%8B%B1%E9%9B%84%E7%9A%84%E9%BB%8E%E6%98%8E&rsv_pq=84e73b810005a1fe&rsv_t=3331pvjk6PMXqr821KRw%2FRqh9np3eoXt%2BZ3zIBv7zJ69EUGod%2FX%2FnxN8SWJwLdqUdLll&rsv_enter=1&rsv_sug3=2&rsv_sug1=2&bs=%E5%A4%AA%E9%98%B3%E5%90%9F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此诗借鉴了前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中的圆周句式“我是戈雅,……我是……”,但又有创造性的发展。圆周句式大多出现在抒发强烈情绪的作品中,悲伤痛苦的情调最宜用它来渲染。舒婷写的是“我”与祖国的关系,用这种句式,增加了痛苦和挚爱的深度。第一节是对祖国历史的反思,精心选取五组意象,象征祖国千百年来落后、贫穷、灾难深重的面貌:前四行平稳深长,富有音响和色彩,给人以深思沉重之感;五、六行则短促,不事描绘;后三行又伸长,行短意紧,显示出情感的起伏,出现主词。第二节承上启下,揭示出蕴藏在中华民族灵魂中的希望之花从未消亡过,灾难虽重,理想永存,只是暂未实现。此节先短句后长句,然后主词复现,似意犹未尽,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便泻于笔端。第三节倾吐希望,激情昂扬,连用五组意象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期的祖国百废待举的面貌。每一个意象有自己独特的意义,五组连用形成博喻排比,强化了亢奋热烈的情绪,表达出诗人欢欣鼓舞的情怀。第四节头两行用“十亿分之一”与“九百六十万平方”构成小与大的对比,寓意“我”是祖国的一分子,但“我”的胸中又包容着整个祖国。接着以乳房养“我”与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又成一对照,突出“我”同祖国的血乳关系;甚至迷惘、深思、沸腾,与富饶、荣光、自由,也是性质相反的对衬,以见出痛苦和欢欣的无限。如果前三节是写“我”与祖国的关系,第四节则是反过来写祖国和“我”的关系。句法参差正是心情激动至极的表现,在对主词的双重呼唤中结束全篇,达到最高潮。

全诗无一字议论,皆以意象描绘,以情贯穿。所选意象既质朴又鲜明,既独特又贴切,每一个词也都与被描绘的景象紧密契合。抒情又非一览无余的倾泻,而很注意其波动的节奏,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昂,又由亢奋到深沉,其中纠结着悲怆、忧患、炽烈,失望与希望,叹息与追求等多种复杂而凝重的感情,体现出诗人独有的委婉幽深、柔美隽永的抒情个性

郭沫若《炉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全诗就建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炉中煤”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第一,“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第二,“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炉中煤”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诗人所代言的劳动人民;第三,“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后终于“重见天光”,象征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女郎”这一意象暗示诗人对祖国的爱有如情爱一般热烈,“年青”一词则暗示了祖国在五四革命时代里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郭沫若在《创造十年》里说过:“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本诗中比拟的意义和作用。

“炉中煤”这一意象,熔物的特性、“我”的气质和时代精神于一炉;写“煤”之燃烧,即抒“我”之激情,亦抒人民之情、时代之情。艺术形式与所抒情思十分和谐。从章法看,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取复叠形式,前后呼应,将全诗推向高潮。从格式、韵律看,每节5行,每行音节大体均齐;一、三、五行押韵,一韵到底;而各节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声亲切温柔而又深情的呼唤起唱,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美。诗情随诗律跌宕起伏,韵味深长。

闻一多《太阳吟》(节选)

太阳啊——神速的金鸟——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闻一多《太阳吟》(节选)

这是诗人在192—1925年赴美留学期间写下的诗。诗人由于对祖国的热切思念,竟产生出如此神奇瑰丽的想象。屈原《离骚》中有“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古今浪漫主义诗歌里的神奇想象一脉相承。不过,屈原还只是想象驾着凤凰鸟(“鷖’)在宇宙行车,而本诗的作者竟然要骑着太阳航行,其想象的大胆更超过了古人。

闻一多《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闻先生曾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反复咏叹,极力渲染烘托。第一节先用排比,通过“祸”与“火”的写实和比喻,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接着进一步用火山作比,它虽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这一喻象表明诗人对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满信心。第二节针对一些对中国前途悲观、不相信民众者发出警告,用“铁树开花”比喻建设“咱们的中国”来之不易但终会成事实。通过“我”坚信与“你”不相信的对比,引发出不信者可能会产生的惊慌、反感等种种诧异的表现,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民众反抗的必然性和突发性,表明诗人对民众解放自己、改造旧中国的潜在力量坚信不疑,并衷心拥护。他将民众的反抗与呐喊比喻成“青天里一个霹雳”既呼应“火”的意象,显示出无穷的威力,又是一种盛赞的口吻乙“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的两次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此诗语言平易,形式上整齐匀称,又自然天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篇开句即言“假如我是一只鸟”,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形象比附,而是一种情感上的虚拟。以鸟的种种愿望来表达诗人内心对祖国诚挚的爱,委婉的抒情手法中融汇着诗人深切的感受和真挚的情感。接着诗人排列了一组意象来表示自己歌唱的内容,诗人内心强烈激情的渗入使意象充满了生动丰富的内涵:“土地”是被暴风雨打击着的,“河流”是悲愤的,“风”是激怒的,“黎明”是温柔的。联系诗人写作的年代,我们可以意会到诗人笔下所展示的是一个山河破碎、国土沉沦的悲壮年代。可贵的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绝望,他在黑暗中仍满怀希望,所以黎明是“温柔的”。“——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句巧妙地借用鸟儿自然、被动的结局来表现诗人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最后直截了当地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和爱国之心,既点明了题旨,又与前半部分在逻辑上顺理成章地形成因果呼应。如果说前八句是感情的蓄积,最后两句便是感情闸门的打开,感情洪流的急冲而下

台湾]黄雍廉《唐人街》

是一所港湾

专泊中国人的乡音

无须叩问客从何处来

浅黄的肤色中亮着

扬州的驿马

长安的宫阙

湮远成为一种亲切之后

风是历史的萧声

倾听如

一首梦般柔细的歌

是一所永不屯兵的城堡

汇集着中国的二十四番花讯

你是不用泥土也能生根的兰草

饮霜雪的冰寒

绽东方的芬芳

鲜明矗立的旗 像

黄河的浪 东流 永远向着阳光的一面

是一座璀璨的浮雕

亮丽着殷墟仰韶的玄黄釉彩

烟云变幻

一如西出玉门关外的信使

海便是你的心中的丝路

孤帆远影

故乡的明月 是仰望北斗的磁场

你乃成为一位细心的收藏家

曾经也穷困过典当过手头的软细

就是不肯典当从祖国带过来的家私

五千年 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拍卖的古董

而是一盏会带来幸福的神灯

诗人黄雍廉浪迹海外,心系祖国,苦于不能常与祖国厮守在一起,于是把一腔爱国情思移向唐人街,并以一副纯粹“唐人”的笔墨,构筑了这座诗的“唐人街”。诗人兼诗评家的赵国泰,对此诗曾有一段精辟的艺术分析。他说:“唐人街是中华历史文化在西方的一个窗口。要完成这一高度概括与条陈,艺术上非博喻、罗列莫办。此法的施用,使作品内涵饱满而不拥塞,典丽而不板滞。臻于此,又有赖于形式结构上取乎多视角掠美,使内蕴层嵌迭呈;广植东方情调的语象,又间以主客体转换之法,使情境跳脱空灵,其中以首节尤佳。全诗给人以宽银幕效果。”

多好听,“唐人街”,一所不冻的华夏乡音的港湾,一所和平的春兰秋菊的城堡,一座摧澡的东方文化的浮雕。以中国调寄中国情,以中国墨写中国意,盛唐罢相张九龄“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叹惋,南宋遗民郑所南兰草根下无土的画意,高人王维于朝雨渭城饯别好友西出阳关的怅惘,诗仙李白立扬子江畔目送故人孤帆远影的伤感,还有扬州驿马雄姿,长安宫阙风范,南国二十四番花讯的问候,殷墟仰韶陶釉的召唤……这一系列典型的中国情结的意象群的自然叠印,华美典雅,楚楚动人。一咏三叹中,愈升愈高的是海外炎黄子孙心向祖国的七彩虹桥

庞余亮《在玉米地的中央》

在玉米地的中央

我就是一位青春的将军

看满地的红缨子翻飞绿剑乱舞

果实就藏在红缨子和绿剑之下

露出它们的牙齿

我们能读懂它们的语言

平常的日子没有故人

只有风在吹,吹玉米不尽的长发

在玉米地的中央

我们就获得了战胜明天的力量

玉米叶仍在不停地抽打我

金色的玉米棒在开水中哗哗地滚动

多么美好的日子

就想起多么美好的共和国

在玉米地的中央

玉米地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倾伏下去

无数个战斗和胜利

便永远地照耀我们

此诗借助于玉米这一普通而朴素的意象来展现爱国情怀。种玉米,看玉米,吃玉米,这是老百姓最基本的劳作和生活,很平淡,也很平静。那些习惯于在战争中挖掘爱国主题的人们,恐怕是想不到这里面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所以在诗的二、三节,作者两次直接点出“共和国”,明示主题。

其实,真正的爱国心就是一颗平常心,尤其是在和平年代里,没有敌人,没有血淋淋的厮杀,也没有豪迈的胜利与惨重的失败;没有这种种情形,而能保有爱国精神,这是不容易的,所以弥足珍贵。

最重要的战斗不是面对面的你死我活,而是没有敌人的战斗;或者说,那敌人只是时间。在和平时期,人们容易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不知不觉地被时间战胜,成为时间的俘虏。如我们总是推迟着一些行动,因为我们总是相信明天,相信明天会带来一切,会完成一切。而站在玉米地的中央,我们才有可能战胜时间,战胜自己,因为风中的玉米叶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们,使我们时刻警醒着,在和平的环境里,依然保持战斗的姿态和心态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那么敌人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刺刀

指着我们的骨头

看哪,

这是奴隶!

丘逢甲的一首爱国诗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1896年5月,台湾被日本强占一年后,诗人代表当时台湾岛上四百万同胞,写的这首以《春愁》为题的小诗,仅仅四句计二十八字,字字是血和泪写成的。

丘逢甲(公元1864年—1912年),台湾彰化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8年)进士,曾任清政府工部主事。

1894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向朝鲜发动侵略,并对中国的陆海军进行挑衅,中国军队英勇作战,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以及缺乏坚决反对侵略的准备,以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失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丘逢甲闻讯在台湾积极组织义军抗日保台,出任台湾抗日保台义军的大将军,指挥抗日。但终因寡不敌众,遭到失败,不得已离开台湾内渡到大陆。此后在广东创办学校,推行新学,并与同盟会有来往。他的诗,大多是为收复台湾、洗雪国耻而作,慷慨悲壮,雄健奋发,忧国忧民怀念台湾的心情始终未变,直到1912年临终前仍遗言:“吾不忘台湾也”,要求在他死后安葬时须面向台湾。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一句话 - 历史背景

一些论者曾根据现代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压迫的现实,指出,对觊觎中国这块“肥肉”的帝国主义来说,倡导爱国主义就是无法无天,就是犯上作乱的“祸”,这实在有些想当然,在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渗透主要还是经济形态上的,它们毕竟没有控制我们的行政大权,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对一位宣传爱国主义理论的中国知识分子进行直接的干预;掌握着中国人生杀予夺大权的终归还是中国人自己,准确地说,是中国人自己组成的政府。那么,是旧中国的腐朽政权禁止爱国言论吗?恐怕也不够确切。从本质上看,一个封建专制的政权恐惧人民的力量,害怕知识分子的自觉的充满理性精神的民族意识,这毫无疑问,因为,真正的充满理性精神的民族意识,必然引向对民族历史及现实的深刻反省,必然会将思索对准腐朽的现实统治本身(闻一多后来的确是走上了这条道路),这对他们的反动统治是莫大的威胁。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封建专制政府又往往最善于用光彩夺目的、不切实际的“爱国主义”言辞来自我打扮,在通常的情况下,他们也富有利用一般的爱国情绪的本领。——从这个意义来看,一句普普通通的感叹“咱们的中国”显然就算不上什么扰乱纲常的“灾祸”,说不定正是封建专制主义者求之不得的“敲门砖”呢!

“祸”与“火”都只能是闻一多自己的,是闻一多心理意义上的,这实际上是源于诗人自我的矛盾和冲突,某一种内在情绪酝酿已久,能量奇大,一旦冲破外壳爆发出来,就会大大地破坏外在的某些平衡关系,仿佛就是“祸”、就是“火”了。

闻一多是一个颇矛盾的诗人,以外表看,行为谨慎,严肃,在生活中保持着高度的理智,以致还自称为“东方老憨”;但是,任何熟识他的人都知道,此人感情丰富,热情洋溢,拥有一个诗人的灵魂。一内一外的这不同的生存方式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尽情发展,终究会发生剧烈的冲突。比如诗人曾对臧克家说,诗集《死水》里充满了“火气”,“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他对别人称他是“技巧专家”也很恼火,这说明,从内心情感方面讲,他是更趋向于那种外向的,冲荡的情感;但是,从整部《死水》(包括这首《一句话》)来看,他又的确是位“技巧专家”,而且特别卖力地研究和实践着他的“均齐”、“和谐”的格律化方案,这又代表了他追求客观、冷静的性格。

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结构方式,这一“矛盾”的特征在他的爱国主义问题上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美国生活给他留下的屈辱、对中国现实的感慨以及他那深厚的国学教育都使得诗人在感情世界方面不断凝聚着爱国主义的能量,燃烧着,有时真到了超乎于诗,超乎于语言艺术的局限,它似乎就要升腾起来,直立起来,逼着诗人转化为某种惊世骇俗的行动。“咱们的中国”,韵味无穷,“咱们”一词已经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那强烈的主人意识、个性意识,它的潜台词就是:这中国是我们大家的,不能任其衰弱毁灭,也不允许那些“行尸走肉”将它断送!结合《长城下之哀歌》、《死水》等篇章来看,诗人显然特别看重这“咱们”二字。于是,对祖国的热爱就凝结、转移为对某种中国同胞(包括专制统治者)的愤懑与抨击,尽管这一抨击是隐晦的,但它所需要的能量已经完全贮存在了这“青天里的霹雳”里。与之同时,闻一多实在又是一个厚道的人,往西单臭水沟里扔破铜烂铁又已经是“够意思”的了,他并没有决心努力在“咱们”一词上大作文章,他不是那种向同胞争夺地位、名份的人,至于行动上的争斗就更是不可能了。闻一多回国以后曾有机会进入更高的政治、社会圈子,有可能真正干预“咱们的中国”,但事实上他都放弃了,并在《死水》之后转入到更沉静的书斋生活中。

压制与克制并不取消冲动,相反,越是努力在理智状态下保持外在的平衡,那日益澎涨的感情一旦冲决而出,就将彻底破坏我的心理平衡,成为个人的“灾祸”,燃烧为可怕的烈焰。对此,闻一多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在他的主观感受中,这口气在他心中游走了好久好久,足足可以与我们民族五千年漫长的历史相抵。他压抑着,忍受着,沉默着,但毕竟是“火山的缄默”,终于有一天是会喷发而出的。他向某种“同胞”发出了警告,即便是铁树也可以开花,当我的“火气”爆发时,你可不要害怕!

就这样,在诗的“白日梦”里,憨直的闻一多完成了他复仇式的宣泄,尽管他最强烈的最忍无可忍的情感最终还是简化成一个偏正词组:咱们的中国。就在这一短促的感叹里,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智与情感,犹疑与果敢,现实与理想都得到了最恰到好处的表现。

一句话 - 赏析

闻先生曾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反复咏叹,极力渲染烘托。第一节先用排比,通过“祸”与“火”的写实和比喻,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接着进一步用火山作比,它虽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这一喻象表明诗人对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满信心。第二节针对一些对中国前途悲观、不相信民众者发出警告,用“铁树开花”比喻建设“咱们的中国”来之不易但终会成事实。通过“我”坚信与“你”不相信的对比,引发出不信者可能会产生的惊慌、反感等种种诧异的表现,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民众反抗的必然性和突发性,表明诗人对民众解放自己、改造旧中国的潜在力量坚信不疑,并衷心拥护。他将民众的反抗与呐喊比喻成“青天里一个霹雳”既呼应“火”的意象,显示出无穷的威力,又是一种盛赞的口吻“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的两次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此诗语言平易,形式上整齐匀称,又自然天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一句话 - 作者简介

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中国***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下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1]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刚到昆明的闻一多一心研究《诗经》、古代神话,不问时事,被人戏称为“何妨一下楼先生”。日本军队攻陷郑州长沙后,继续攻打贵阳,昆明形势十分危急,闻一多对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十分不满,开始参加学生组织的讲演会,十分善于演讲的闻一多颇受学生拥戴,并且极大鼓励了昆明的抗日热潮,闻一多也加入了改造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民主运动,极受国民党忌恨,但因云南省主席龙云支持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也奈何不得闻一多等人。

1945年日本投降,北大、清华、南开复员北上,已经参加民主同盟的闻一多被选为昆明支部宣传部长,并主持《民主周刊》。国民党政府趁日本军队受降之机,调龙云的部队到越南河内,龙云不知有诈,国民党第五军和杜聿明的部队开进昆明,包围了省政府,逼迫龙云北上重庆调任闲职。国民党军统特务控制昆明,开始迫害要求民主的进步知名人士。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三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有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其中《澳门》、《香港》二首诗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

著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二南》及《释朱》等,并有《闻一多全集》出版。

余光中

乡愁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五律·敬歌胡总书记并盼台湾早日回归 文 / 孔长河

第一风流者,精神举世尊.

和谐天下本,荣耻国家根.

壮业承先志,雄才启后孙.

神州期一统,潇洒定乾坤.

收复台湾 盼回归 作者不详

隔海相望心相牵

大陆台湾血脉连

郎儿回归母怀抱

华夏统一是必然

国防强大祖国强

何惧东洋西方狼

民族之魂震乾坤

踏死陈贼收国疆

醉汉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台湾〕非马)

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这是诗人1942年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写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抒发了诗人对灾难祖国由衷的关切和真挚的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向往。诗的前半部分写“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下的祖国广大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接着,诗人无形的手掌触到家乡一片湛蓝的湖水,现时“微凉”的湖水与昔日“堤上繁华如锦障”的美丽春光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诗人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为了使诗歌表达的主题不流于肤浅狭隘,诗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远,由北到南,从长百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诗人选择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风景加以点染,它们既是人民的苦难与不幸的象征,又是侵略者罪恶的见证。“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既是对上半段的总结,又与开头三、四行遥相呼应。

诗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描绘的是与前面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那虽是“辽远的一角”,但山河完整无损,没有阴暗和血污。而是充满了温暖、光明和生机,“那里是太阳,是春”。与前半部分的哀怨、忧伤的基调相比,这一部分跳动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快乐与激动;与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动的抒情相比,后半部分则显得安静而舒缓,使这首诗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抒情风格显得变幻多姿。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的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像一朵美丽而永不凋落的奇葩:意象高度凝炼而不晦涩,感受细腻而不暗淡,深刻的现实内容与现代抒情方式完美地交融起来。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此诗借鉴了前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中的圆周句式“我是戈雅,……我是……”,但又有创造性的发展。圆周句式大多出现在抒发强烈情绪的作品中,悲伤痛苦的情调最宜用它来渲染。舒婷写的是“我”与祖国的关系,用这种句式,增加了痛苦和挚爱的深度。第一节是对祖国历史的反思,精心选取五组意象,象征祖国千百年来落后、贫穷、灾难深重的面貌:前四行平稳深长,富有音响和色彩,给人以深思沉重之感;五、六行则短促,不事描绘;后三行又伸长,行短意紧,显示出情感的起伏,出现主词。第二节承上启下,揭示出蕴藏在中华民族灵魂中的希望之花从未消亡过,灾难虽重,理想永存,只是暂未实现。此节先短句后长句,然后主词复现,似意犹未尽,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便泻于笔端。第三节倾吐希望,激情昂扬,连用五组意象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期的祖国百废待举的面貌。每一个意象有自己独特的意义,五组连用形成博喻排比,强化了亢奋热烈的情绪,表达出诗人欢欣鼓舞的情怀。第四节头两行用“十亿分之一”与“九百六十万平方”构成小与大的对比,寓意“我”是祖国的一分子,但“我”的胸中又包容着整个祖国。接着以乳房养“我”与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又成一对照,突出“我”同祖国的血乳关系;甚至迷惘、深思、沸腾,与富饶、荣光、自由,也是性质相反的对衬,以见出痛苦和欢欣的无限。如果前三节是写“我”与祖国的关系,第四节则是反过来写祖国和“我”的关系。句法参差正是心情激动至极的表现,在对主词的双重呼唤中结束全篇,达到最高潮。

全诗无一字议论,皆以意象描绘,以情贯穿。所选意象既质朴又鲜明,既独特又贴切,每一个词也都与被描绘的景象紧密契合。抒情又非一览无余的倾泻,而很注意其波动的节奏,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昂,又由亢奋到深沉,其中纠结着悲怆、忧患、炽烈,失望与希望,叹息与追求等多种复杂而凝重的感情,体现出诗人独有的委婉幽深、柔美隽永的抒情个性

郭沫若《炉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全诗就建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炉中煤”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第一,“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第二,“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炉中煤”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诗人所代言的劳动人民;第三,“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后终于“重见天光”,象征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女郎”这一意象暗示诗人对祖国的爱有如情爱一般热烈,“年青”一词则暗示了祖国在五四革命时代里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郭沫若在《创造十年》里说过:“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炉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本诗中比拟的意义和作用。

“炉中煤”这一意象,熔物的特性、“我”的气质和时代精神于一炉;写“煤”之燃烧,即抒“我”之激情,亦抒人民之情、时代之情。艺术形式与所抒情思十分和谐。从章法看,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取复叠形式,前后呼应,将全诗推向高潮。从格式、韵律看,每节5行,每行音节大体均齐;一、三、五行押韵,一韵到底;而各节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声亲切温柔而又深情的呼唤起唱,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美。诗情随诗律跌宕起伏,韵味深长。

闻一多《太阳吟》(节选)

太阳啊——神速的金鸟——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闻一多《太阳吟》(节选)

这是诗人在192—1925年赴美留学期间写下的诗。诗人由于对祖国的热切思念,竟产生出如此神奇瑰丽的想象。屈原《离骚》中有“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古今浪漫主义诗歌里的神奇想象一脉相承。不过,屈原还只是想象驾着凤凰鸟(“鷖’)在宇宙行车,而本诗的作者竟然要骑着太阳航行,其想象的大胆更超过了古人。

闻一多《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闻先生曾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反复咏叹,极力渲染烘托。第一节先用排比,通过“祸”与“火”的写实和比喻,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接着进一步用火山作比,它虽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这一喻象表明诗人对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满信心。第二节针对一些对中国前途悲观、不相信民众者发出警告,用“铁树开花”比喻建设“咱们的中国”来之不易但终会成事实。通过“我”坚信与“你”不相信的对比,引发出不信者可能会产生的惊慌、反感等种种诧异的表现,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民众反抗的必然性和突发性,表明诗人对民众解放自己、改造旧中国的潜在力量坚信不疑,并衷心拥护。他将民众的反抗与呐喊比喻成“青天里一个霹雳”既呼应“火”的意象,显示出无穷的威力,又是一种盛赞的口吻乙“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的两次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此诗语言平易,形式上整齐匀称,又自然天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篇开句即言“假如我是一只鸟”,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形象比附,而是一种情感上的虚拟。以鸟的种种愿望来表达诗人内心对祖国诚挚的爱,委婉的抒情手法中融汇着诗人深切的感受和真挚的情感。接着诗人排列了一组意象来表示自己歌唱的内容,诗人内心强烈激情的渗入使意象充满了生动丰富的内涵:“土地”是被暴风雨打击着的,“河流”是悲愤的,“风”是激怒的,“黎明”是温柔的。联系诗人写作的年代,我们可以意会到诗人笔下所展示的是一个山河破碎、国土沉沦的悲壮年代。可贵的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绝望,他在黑暗中仍满怀希望,所以黎明是“温柔的”。“——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句巧妙地借用鸟儿自然、被动的结局来表现诗人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最后直截了当地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和爱国之心,既点明了题旨,又与前半部分在逻辑上顺理成章地形成因果呼应。如果说前八句是感情的蓄积,最后两句便是感情闸门的打开,感情洪流的急冲而下

台湾]黄雍廉《唐人街》

是一所港湾

专泊中国人的乡音

无须叩问客从何处来

浅黄的肤色中亮着

扬州的驿马

长安的宫阙

湮远成为一种亲切之后

风是历史的萧声

倾听如

一首梦般柔细的歌

是一所永不屯兵的城堡

汇集着中国的二十四番花讯

你是不用泥土也能生根的兰草

饮霜雪的冰寒

绽东方的芬芳

鲜明矗立的旗 像

黄河的浪 东流 永远向着阳光的一面

是一座璀璨的浮雕

亮丽着殷墟仰韶的玄黄釉彩

烟云变幻

一如西出玉门关外的信使

海便是你的心中的丝路

孤帆远影

故乡的明月 是仰望北斗的磁场

你乃成为一位细心的收藏家

曾经也穷困过典当过手头的软细

就是不肯典当从祖国带过来的家私

五千年 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拍卖的古董

而是一盏会带来幸福的神灯

诗人黄雍廉浪迹海外,心系祖国,苦于不能常与祖国厮守在一起,于是把一腔爱国情思移向唐人街,并以一副纯粹“唐人”的笔墨,构筑了这座诗的“唐人街”。诗人兼诗评家的赵国泰,对此诗曾有一段精辟的艺术分析。他说:“唐人街是中华历史文化在西方的一个窗口。要完成这一高度概括与条陈,艺术上非博喻、罗列莫办。此法的施用,使作品内涵饱满而不拥塞,典丽而不板滞。臻于此,又有赖于形式结构上取乎多视角掠美,使内蕴层嵌迭呈;广植东方情调的语象,又间以主客体转换之法,使情境跳脱空灵,其中以首节尤佳。全诗给人以宽银幕效果。”

多好听,“唐人街”,一所不冻的华夏乡音的港湾,一所和平的春兰秋菊的城堡,一座摧澡的东方文化的浮雕。以中国调寄中国情,以中国墨写中国意,盛唐罢相张九龄“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叹惋,南宋遗民郑所南兰草根下无土的画意,高人王维于朝雨渭城饯别好友西出阳关的怅惘,诗仙李白立扬子江畔目送故人孤帆远影的伤感,还有扬州驿马雄姿,长安宫阙风范,南国二十四番花讯的问候,殷墟仰韶陶釉的召唤……这一系列典型的中国情结的意象群的自然叠印,华美典雅,楚楚动人。一咏三叹中,愈升愈高的是海外炎黄子孙心向祖国的七彩虹桥

庞余亮《在玉米地的中央》

在玉米地的中央

我就是一位青春的将军

看满地的红缨子翻飞绿剑乱舞

果实就藏在红缨子和绿剑之下

露出它们的牙齿

我们能读懂它们的语言

平常的日子没有故人

只有风在吹,吹玉米不尽的长发

在玉米地的中央

我们就获得了战胜明天的力量

玉米叶仍在不停地抽打我

金色的玉米棒在开水中哗哗地滚动

多么美好的日子

就想起多么美好的共和国

在玉米地的中央

玉米地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倾伏下去

无数个战斗和胜利

便永远地照耀我们

此诗借助于玉米这一普通而朴素的意象来展现爱国情怀。种玉米,看玉米,吃玉米,这是老百姓最基本的劳作和生活,很平淡,也很平静。那些习惯于在战争中挖掘爱国主题的人们,恐怕是想不到这里面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所以在诗的二、三节,作者两次直接点出“共和国”,明示主题。

其实,真正的爱国心就是一颗平常心,尤其是在和平年代里,没有敌人,没有血淋淋的厮杀,也没有豪迈的胜利与惨重的失败;没有这种种情形,而能保有爱国精神,这是不容易的,所以弥足珍贵。

最重要的战斗不是面对面的你死我活,而是没有敌人的战斗;或者说,那敌人只是时间。在和平时期,人们容易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不知不觉地被时间战胜,成为时间的俘虏。如我们总是推迟着一些行动,因为我们总是相信明天,相信明天会带来一切,会完成一切。而站在玉米地的中央,我们才有可能战胜时间,战胜自己,因为风中的玉米叶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们,使我们时刻警醒着,在和平的环境里,依然保持战斗的姿态和心态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那么敌人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刺刀

指着我们的骨头

看哪,

这是奴隶!

丘逢甲的一首爱国诗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1896年5月,台湾被日本强占一年后,诗人代表当时台湾岛上四百万同胞,写的这首以《春愁》为题的小诗,仅仅四句计二十八字,字字是血和泪写成的。

丘逢甲(公元1864年—1912年),台湾彰化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8年)进士,曾任清政府工部主事。

1894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向朝鲜发动侵略,并对中国的陆海军进行挑衅,中国军队英勇作战,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以及缺乏坚决反对侵略的准备,以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失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丘逢甲闻讯在台湾积极组织义军抗日保台,出任台湾抗日保台义军的大将军,指挥抗日。但终因寡不敌众,遭到失败,不得已离开台湾内渡到大陆。此后在广东创办学校,推行新学,并与同盟会有来往。他的诗,大多是为收复台湾、洗雪国耻而作,慷慨悲壮,雄健奋发,忧国忧民怀念台湾的心情始终未变,直到1912年临终前仍遗言:“吾不忘台湾也”,要求在他死后安葬时须面向台湾。

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祖国之秋

作者 曹宇翔

今日你徒步走进秋天的广场

深秋了,天已转凉,菊花开放

风把四个湛蓝的湖泊运向空中

空中,缓缓驶过云霞船队

空中,雁翅划动季节的双桨

用歌声迎接大地起伏的歌声

在澄明的秋天你看见所有人民

城市、乡村、太平洋的波浪

甚至看到你远逝的童年,祖母

干草垛,一个孩子摇响铃铛

这原野、河流,这落叶、果实

每天,广场升起一面旗帜

每天,土地长出一轮光芒

一切都是值得的,内心幸福

你笑了,想起曾有的一个梦想

谁能不爱自己的祖国呢

“祖国”,当你轻轻说出这个词

等于说出你的命运、亲人、家乡

而当你用目光说到“秋天”

那就是岁月,人生啊,远方

屈原·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阝比〕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音“期”)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山矣〕(音“四”)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女夸〕(音“夸”)以练要兮,长〔咸页〕(音“咸”)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纟丽/td>

  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一、早期白话诗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从白话诗的写作开始的,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事”相当一部分是对诗歌革命而发的,如反对用典对仗、反对旧诗词的无病呻吟、滥用套语,主张废骈等。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也积极鼓吹诗歌革命,提出“于有韵诗之外别增无韵之诗”等具体意见,1919年胡适又发表长篇论文《谈新诗》,提出一系列新诗的建设性意见主张。在白话诗理论的指导下,白话诗的创作逐步形成风气。并涌现出第一批白话诗人,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康白情等。

  (一)胡适的《尝试集》

  胡适的《尝试集》是我国第一部新诗集,出版于1920年,与《女神》相比,其思想

  意义和美学价值大大逊色于《女神》,但是从中国现代诗歌史的角度来看,它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提供一些具有现代特色的新东西,开始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的雏形。

  从《尝试集》总体看,它是一部有进步思想内容的新诗集,其总的思想倾向和“五四”时代精神是合拍的。如《威权》表达了改变黑暗现状,冲破封建的理想和偏偏。从《人力车夫》反映了下层劳动者的悲苦凄惨的生活,并寄予人道主义的同情,《鸽子》中对鸽子的自由飞翔的赞美,表现了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的要求。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尝试集》从艺术方面看,水平不高,但对于我国新诗的开创之功是应该肯定的。它的主要价值是在诗体大解放、诗的白话语、音韵节奏等方面 ,作了开风气的大胆尝试。

  作为一名最早的叛离者,他所具有的束缚也最深,他们所要反抗的就是他们自身。胡适的初期创作,大抵都是在旧影响、旧氛围中挣扎苦斗的产物。

  附:《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二)早期白话诗的其他诗人

  在早期白话诗人中,和胡适一样,“从旧诗词曲里脱胎出来”的还有康白情写有《草儿》、沈尹默《三玄》《月夜》、刘半农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刘半农,著有《扬鞭集》,他的诗,比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他的处女作《相隔一层纸》构思巧妙,透过屋里屋外的相隔一层纸,勾画的却是贫富尖锐对立的两个不同世界,概括地揭示出旧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极端不合理现象。著名代表作还有他1920年写的《教我如何不想她》,(P211)是一首出色的抒发深深忧怨的爱恋思念之情的诗篇,著名音韵学家赵元任谱以和谐舒曼的旋律,传唱于海内外),诗情缠绵婉转,细致入微。

  在初期白话诗创作中,较早借鉴西洋诗的现代手法而彻底摆脱旧镣铐的是周作人,他的《小河》,被胡适誉为“新诗中的第一位杰作”,这是一首“融景入情,融情入理”的喻理诗。它具有两层意义:通过对家规筑堰拦水给两岸生物造成威胁的描写,主张顺应自然法则,保持生态平衡,敬重人们,如果违反自然法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深层的意义是:把“小河”比作民情,借用“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小河如不被正确引导,将泛滥成灾,诗歌写出稳稳向前流动的小河,被农夫筑起一道堰给拦住了“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乱转,后面是桑树和稻秧的忧惧,担心,石堰一旦塌毁,河水将“不认从前的朋友”从他们身上大踏步过去。表现了诗人当时的思想矛盾:既要求冲决封建罗网,实现个性解放,又担心群众运动势不可挡,过火过头。在艺术表现上,《小河》采用象征、拟人手法,形式上完全摆脱旧镣铐,追求自然的节奏。

  总的来看,“五四”早期白话诗,无论从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看,和旧诗都有着质的区别,早期白话诗在形式上主要表现散文化的倾向,基本上不用韵,不顾及平仄,随感情的起伏,交换长短句式,较多地运用“白描”手法,如实描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场景。诗的内容上,早期白话诗与五四精神是一致的,以对封建专制思想的批判与否定为基本主题,表现了争取个性解放、民主自由,反抗黑暗现实,向往光明理想的要求。早期白话诗作也许还显稚拙,还有着摸索前进的痕迹,但对于我国现代诗歌中现实主义主流的形成,无疑是具有历史贡献的。

  二、湖畔诗人与小诗派

  (一)湖畔诗人

  1921年新诗基本上站住了脚跟,但又面临新的内部危机与新的突破的内在要求。

  早期的白话诗“不重想象”的平实化倾向首先受到创造社诗人的挑战,创造社把“情感”与“想象”作为的基本要素加以突出与强调,郭沫若的》女神《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使《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

  《女神》之后,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他们都是出生于新世纪的诗人,是五四精神所催生的一代新人。与早期白话诗派的先驱者相比,他们更少旧诗词的影响和束缚。胡适即称:“我现在看着这些彻底解放的少年诗人,就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脚的妇人望着那些真正天足的女孩子们跳来跳去,妒在眼里,喜在心头。”《序》,见《蕙的风》。他们的诗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四”的产儿,是“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的老老实实的少年白话新诗。”(废名《谈新诗》)。他们对质直单纯的爱情的歌咏和内心世界的大胆剖白构成了湖畔诗人的特色。其中尤以汪静之最具代表性。

  1922年《蕙的风》的出版轰动诗坛。诗集中那些大胆直率表达爱情的诗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蕙的风》因此成为五四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叛逆性力作。

  《蕙的风》--------汪静之(P220)

  《妹妹你是水》-----应修人

  妹妹你是水----

  你是清溪里的水,

  无愁地镇日流,

  率真地常是笑,

  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

  自然、率真,如溪水般清新、纯净的情诗出自湖畔诗人应修人。

  从内容上看,大多描写爱情,这大量的爱情诗既显示了他们的共同特点,又是他们对中国新诗的独特贡献。他们敢于冲破封建伦理道德的罗网,毫无顾忌地大胆坦率地抒写男女之间的倾慕与爱情,在此之前,歌颂爱情的自由诗没有湖畔诗派这么大胆,真切、热烈而又未流入庸俗猥亵。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指出“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告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而“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

  (二)以冰心为代表的“小诗体”创作

  1923年出版了冰心的《繁星》《春水》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引起人们对小诗体的关注与兴趣。

  小诗体是从外国输入的,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等的影响下产生的,主要作家除冰心外,还有宗白华、徐玉诺等。

  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甚至一两行(最多也不过十几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感受和思索,暗示和寄寓一种人生哲理和美的情操,使读者引起丰富的联想。小诗的创作贵凝炼、含蓄、重暗示,以蕴藉隽永取胜。

  冰心是小诗派的代表诗人,她的《繁星》和《春水》两个诗集所收的346首小诗,以讴歌母爱、童心和自然美为基本主题。如《春水一零五》: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我、母亲、大海三位一体,构成间最和谐的一幅图景。在《繁星》之二中,冰心咏道: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诗中觉悟地赞美童年,把它比作“梦中的真”“真中的梦” “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年对成人世界来说往往是纯真的、洁白无瑕的,对童年的追忆就是对纯真、美好事物的依恋,体现出对真善美的渴望。但童年 又是短暂的、去而不返,只能作为记忆或梦存在于人的心灵党外,这种对童年的依恋和感叹,唤起读者亲切而真实的感受。

  母爱更是冰心信息处理哲学的核心内容,冰心把母爱看作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她的母亲曾给予她“铭心刻骨的慈怜温柔的恩福”。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在她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通过类比,赞美了母爱的伟大,一个“只“字,道出了母亲是”我“心中唯一的避难所,这种对母亲深深的依恋,把我们带进一种温柔的情感体验之中。

  另外还有一些哲理性很强的如“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他底下细小的泥沙。通过具体形象展示抽象的哲理。通过滚滚的波浪和细小的泥沙两个有着鲜明强烈对比的形象,来展示诗人的哲理思考,滚滚的波浪来势凶猛、惊心动魄,而细小的泥沙则裹挟在波浪之中,不为人所注意,这两个形象大与小、巨与微、显与隐形成鲜明对比,但创造陆地的不是那巨大醒目、气势汹涌的波浪,反而是那微波、不为人注意的泥沙。在事物外在与内在对比中,道出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冰心的小诗深受泰戈尔的影响,清新淡远,秀逸隽永。

  在小诗派中自成一格的是宗白华出版于1923年的《流云小诗》。在这个诗集中诗人最擅长的领域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以及社会人生的律动之间的契合。如:

  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

  莹然万里 随着星流

  一会儿, 又觉得我的心 是一张明镜

  宇宙的万里 在里面灿着

  在这,夏夜仰望星空时,人的自我感觉刹那间的微妙变化被诗人敏锐地抓住了,引起人们对于人在宇宙中地位的悠长的哲学思索。宗白华的小诗创作,以其玄想和形而上的色彩,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独树一帜。

  三、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文学革命”之初,在白话与文言的激烈交锋中,胡适等提出口语入诗,使诗挣脱了几千年旧诗的桎梏,但伴随着这种诗体的大解放,却出现了新诗散文化的倾向,诗人们对新诗要求在形式上打破五言七言的格式,在音节上打破平仄,废除押韵,出现大量的近式散文分行的“无韵诗”,并强调自由抒写,随心所欲,使新诗似野马脱缰,各自奔驰,没有共同遵守的格律要求,从而给当时诗坛造成一定的混乱。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开始大力提倡新格律诗,1926年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诗的三美,即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徐志摩枯《诗刊弁言》中也提出诗与音乐、美术是同性质的,应注重“新格式与新章节的发现”,因为“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现。”

  新月派这些倡导把诗歌创作的重心从早期的白话诗人所关注的“白话”的诗,转向“诗”自身,即“使诗成为诗”,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中过于 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相对规范的形式。此后格律体的新诗与自由体的新诗一直成为新诗的两种主要诗体,他们互相竞争又互相推动,对新诗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新月派诗人尽管有着大体相同的追求,但更为重视的却是个人的独特艺术个性,并涌现出了闻一多、徐志摩、朱汀等具有鲜明个人风格、自觉进行新诗试验的诗人。

  下面我们将通过对新月派主要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作品的具体分析来看他们是如何实践自己新格律诗主张的。

  一、徐志摩(1896—1931)

  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年就读于北大,1918年赴美,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0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院学政治经济学,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英美浪漫派、唯美派文艺思潮的影响。1925年回国,历任北大、清华教授,同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成为新月派盟主,后又出版《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云游》(死后由友人编辑出版)。1931年11月由上海乘飞机飞往北京途中,遇大雾,触山失事,坠机身亡,年仅36岁。

  徐志摩的一生热烈地追求爱、自由与美,企求人与人之间彼此真诚相爱,要求个人行为绝对的自由,渴求美的艺术的人生,这是他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表现,也是诗歌的思想特色。这些理想的追求与他那活泼、潇洒空灵的个性和不羁的才华和谐地统一,形成了徐志摩诗歌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下面我们通过徐志摩代表诗《再别康桥》来探讨徐诗的思想艺术。

  《再别康桥》选自《猛虎集》,作于1928年,康桥即剑桥,是英国学术、文化风景胜地。康桥寓含了诗人对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化追求,寄托了诗人对这一理想的倾慕和向往。然而回国后,国内的黑暗现实,使他的梦想破灭,1928年故地重游,归国途中,写成此诗。诗人借助康河景色,记录了诗人心灵的律动,透过空灵飘逸的诗句流露出淡淡的忧思和惆怅。

  诗的第一节诗人以自我形象入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国;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连用三个“轻轻的”,似乎唯恐满腹离情溢出,故才轻轻告别,轻轻地走,那种不无伤感的,显得含蓄委婉。“西天的云彩”既实写又虚写,它暗示了诗人对美好理想转瞬即逝的惋惜之情。

  第二-----六节是诗的主体,以诗的情境表现了诗人早年所经历的康桥生活和理想,及理想的破灭和寻梦的情形。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表现民主党 康河的倾慕。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里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面对康河柔媚的风姿,诗人“甘做水草”承受康河的爱抚,在这里康河景物人格化了,同时又将自己的感情拟物化了,在感情的互换中,使康桥的形象与诗人的情思糅为一体,显现出情由景起,景为情染,情景相生的深远的艺术境界。

  第四节 以清潭倒映的彩虹的影子的破碎写自己理想的破灭。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天上的彩虹穿过榆树浓密的绿荫,映入清澈的潭水潭中五色斑斓,象般幽美,诗人也有梦,但似乎已经破灭,于是自然引出五六节的寻梦。

  第五节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幻想如当年一样,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驶入星辉斑斓的理想境界,然后放声高歌。

  紧接着第六节,一个“但”字一转,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诗情也急转直下,从飘逸洒脱而变得抑郁深沉,“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末节,重现诗人形象,与首节呼应,又顺应第六节的抒情氛围,写诗人悄悄离去,“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轻轻换成悄悄,显示了首尾呼应,也显示了惜别之情的回宕反复,也有无限惆怅寂寞的含义。

  “不带走一片云彩”当然也带不走,让康桥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昔日的梦、昔日的情感完好地留在记忆中,表现诗人对旧梦的珍惜,同时又不无惆怅。

  总体看《再别康桥》以轻灵的文字,柔婉的情韵,抒发了诗人对康河风光一往情深的爱慕和依恋,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他创作风格的空灵、轻快、含蓄。作为新月社的灵魂此诗也具有新月派所追求的“三美”。

  首先,整齐对称的建筑美,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字数六、八相间,既体现节的匀称,句的均齐,又避免了“豆腐块”式的呆板、拘谨,独出一格;同时注意“布色”艺术,描绘康河风光,各色皆备,调配匀称,“夕阳下的金柳”“油油的青荇”“彩虹”“星辉”的斑斓等,都以绚丽色彩、柔美姿态放射出光彩四溢的绘画美;语言上,韵律和谐、节奏轻缓,全诗不是一韵到底每节自然换韵,显得灵巧自如,通脱轻盈,以韵律的流动表现情感的流动,流畅悦耳,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

  除了这首歌咏大自然,以物咏志的诗篇外,徐志摩还写了大量的经典的爱情诗,这是他诗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以自己的感情经历为基础,趋势、坦率地表现了对纯真、高尚爱情的追求和讴歌。如《雪花的快乐》以“雪花自喻,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纯洁、绵绵不断,巧妙地传达了执着追求爱情和美好理想”。同时准确不过地反映了诗人飘逸灵动的个性,读起来仿佛有一个快乐的精灵飞扬在字里行间。《翡冷翠的一夜》《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眼间消灭了踪影。等,而在《沙扬娜拉》中全诗只有四句,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三言两语地把日本姑娘那“温柔”“娇羞”的音容笑貌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令人经久难忘。而结句“沙扬娜拉”另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字面以及音乐上的审美意味。正是这种从深处来的诗句,使徐的诗独树一帜。

  这些神仙似的句子,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烟火味。-----陆小曼语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

  首先是多样的表现手法,构思精巧、意象新颖,他写了许多爱情诗,由于注意表现手法的变幻,而毫无雷同之感。意象的选择贴切而独具匠心,如《雪花的快乐》中的雪花,《婴儿》用一个行将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企望,象征作者对资产阶级共和理想的向往,不落俗套。

  其次,是轻柔的节奏美,韵律和谐,如《再》开头的四句,重复用三个“轻轻的”节奏轻盈,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

  再次,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徐是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十分讲究诗形和章法,他的诗多是四行一节,但节式、章法、韵脚等又各有变化,整饬中有变化,呈现灵活多样的体式。如《再》每节四行,隔行押韵,一三稍短,二四稍长,大抵八字,诗行长短错落,又大致整齐、匀称。

  最后是辞藻华美、风格明丽,文词丰富。

  徐的诗有力地实践着闻一多的三美,有着纯诗的惊人之美,充满激情和灵感,形成一种灵魂飘逸和清朗明丽的婉约之风。

  二、闻一多(1899-1946)

  原名闻家骅,湖北省浠水县人,早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1922-1925年在美国留学三年,主攻绘画,兼学文学戏剧,在美国深受浪漫派和唯美派诗歌影响。192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红烛》,诗集的大部分带有唯美主义倾向,重主观、重感觉、富于幻想,但也表现了诗人爱国思乡之情和憧憬光明与理想的情怀。如《忆菊》“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太阳吟》表现对故土焦灼难眠的思念之情“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月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故乡。”

  1925年闻一多回国后面对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发展,他开始抛弃了唯美主义,写了一些深刻反映现实,抨击社会黑暗的诗篇,收入第二个诗集《死水》中,并在新诗形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诗的“三美”主张。《红烛》多为自由体,《死水》则诗风明显变化,转向格律体,并以其新格律体的实践,成为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

  之后,闻一多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46年7月,在昆明各界人士悼念被国民党杀害的民主战士李公朴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凛然地发表了《最后一次的讲演》,痛斥国民党罪恶行径,会后在回家路上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47岁。完成了他诗人、学者、民主主义战士的光荣的一生。

  《死水》写于1926年4月,以十分精炼的语言,借助死水的恶臭污浊,描绘了旧中国黑暗腐败的社会面貌。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之情。

  《死水》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作者以奇特的比喻和意蕴深远的象征性形象,曲折地吐露诗人忧愤的情怀。诗的第一节,以新颖独创的比喻破题,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另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它污秽、滞塞,腐烂到“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地步。这里的“死水”“清风”“漪沦”及“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等都含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第二、三、四节,作者用讽刺和反讥的语调,具体细致地描写“死水”中的丑恶腐败现象。诗人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美好的形象,来反衬铜绿、铁锈、油腻、白沫等丑恶的事物,揭露旧中国灯红酒绿、珍珠罗绮的外表后面掩盖不了社会的腥臭和腐烂。旧中国只不“花蚊”逞凶的世界,“霉菌”繁殖的场所,几只青蛙“的鼓噪并不能为它增添半点生气。这些描写都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把中国糟蹋成一沟”死水“的反动派的极度憎恨、愤慨。

  诗的最后一节照应形状一节,强化了全诗的主旨。既然这“恶之花”并不是“美的所在”,那么与其让它存在,不如加速它的灭亡,让腐朽世界“多行不义以自毙”。

  诗人在这里尽管表露出消极的绝望的情绪,但如果进一步深入,就可发现,在讽刺、诅咒的后面,是希望死水早日死亡,从死水中更生的理想。

  《死水》的成功,还在于它是闻一多按照他的新诗理论而创作的最完美的作品,是新格律诗的样板,它为新诗在追求“三美”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第句九字,称得上是“节的匀称、句的均齐”给人以“建筑美”。

  诗中以浓丽繁密而具体的意象,创造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同时注重语言的色彩感,选用富丽华美的辞藻,如用翡翠—铜绿 桃花---铁锈 罗绮----油腻 云霞---霉菌等构成美丑迥异,对比鲜明而富有暗示性的画面,形成绘画美。

  再看它的音乐美,闻一多自己觉得这首诗是他“第一次在音节上的最满意的试验”,全诗每节一韵,二四句押韵,音节协调发展,每一行都是用三个“二字尺”和两个“三字尺”构成,字数统一,节奏鲜明、舒缓,长短相见,收尾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鲜明。(音尺----音节单位,又称顿、音步、音组,每句诗中要有相对匀称的“音尺”,最终造成的是听觉上的和谐统一、抑扬顿挫的效果。)

  闻一多的诗集最集中体现了新月社的诗歌主张,他与郭沫若一样,有着无羁的自由精神与飞腾的想象力 ,在《发现》中,诗人把感情的酝酿发展过程全部压缩掉,只从感情的爆发起笔,连声高呼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我来了”“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先声夺人地把悲愤、失望的情绪极强烈地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郁结已久的火山突然爆发,有一种灼人的美),他与郭沫若使新诗真正冲出早期白话诗的平实、冲淡的狭窄境界,并且想象丰富、神奇,比喻出人意料又贴切,如“芭蕉的绿舌头舐着玻璃窗”“铅灰色的树影,是一长篇恶梦,横压在昏睡着的小溪底胸膛)

  而闻一多又以更大的艺术力量将解放了的新诗收回到诗的规范之中,郭沫若的诗大开大阖,气派宏伟,但放开之后过于汪洋恣肆,闻一多则以整饬的形式和格律的规范收束着他那火山喷发一般的激情,因而,这种激烈的个性在艺术上就经过了冷处理,使火山化为凝聚的岩浆,尽管热度仍然,却呈现为液态的形式。形成了闻一多的沉郁的美,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29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