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周南·卷耳》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原文译文赏析,第1张

 《国风·周南·卷耳》

 先秦:佚名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寘通:置)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译文

 采呀采呀采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我啊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

 攀那高高土石山,马儿足疲神颓丧。且先斟满金壶酒,慰我离思与忧伤。

 登上高高山脊梁,马儿腿软已迷茫。且先斟满大杯酒,免我心中长悲伤。

 艰难攀登乱石冈,马儿累坏倒一旁,仆人精疲力又竭,无奈愁思聚心上!

 注释

 ⑴采采:采了又采。卷耳:苍耳,石竹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子可入药。

 ⑵盈:满。顷筐:斜口筐子,后高前低。一说斜口筐。这句说采了又采都采不满浅筐子,心思不在这上头。

 ⑶嗟:语助词,或谓叹息声。怀:怀想。

 ⑷寘(zhì):同“置”,放,搁置。周行(háng):环绕的道路,特指大道。索性把筐子放在大路上,于是眼前出现了她丈夫在外的情景。

 ⑸陟:升;登。彼:指示代名词。崔嵬(wéi):山高不平。

 ⑹我:想象中丈夫的自称。虺隤(huītuí):疲极而病。

 ⑺姑:姑且。酌:斟酒。金罍(léi):金罍,青铜做的罍。罍,器名,青铜制,用以盛酒和水。

 ⑻维:发语词,无实义。永怀:长久思念。

 ⑼玄黄:黑色毛与**毛相掺杂的颜色。朱熹说“玄马而黄,病极而变色也”,就是本是黑马,病久而出现黄斑。

 ⑽兕觥(sìgōng):一说野牛角制的酒杯,一说“觥”是青铜做的牛形酒器。

 ⑾永伤:长久思念。

 ⑿砠(jū):有土的石山,或谓山中险阻之地。

 ⒀瘏(tú):因劳致病,马疲病不能前行。

 ⒁痡(pū):因劳致病,人过劳不能走路。

 ⒂云:语助词,无实义。云何:奈何,奈之何。吁(xū):忧伤而叹。

 赏析

 《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上。旧说如“后妃怀文王”“文王怀贤”“妻子怀念征夫”“征夫怀念妻子”诸说,都把诗中的怀人情感解释为单向的;另外,日本的青木正儿和中国的《诗经》专家孙作云还提出过《卷耳》是由两首残简的诗合为一诗的看法。这些看法反映出对《卷耳》篇章佳妙布局认识不足的缺陷。

 《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诗人坚决地隐去了“女曰”“士曰”一类的提示词,让戏剧冲突表现得更为强烈,让男女主人公“思怀”的内心感受交融合一。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通向远方的大路的一旁。顺着女子的呼唤,备受辛苦的男子满怀愁思地出现;对应着“周行”,他正行进在崔嵬的山间。一、二两章的句式结构也因此呈现着明显的对比和反差。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复沓,带有变化的复沓是《诗经》中最常见的章法结构特征,这种复沓可以想象为是一种合唱或重唱,它强有力地增加了抒情的效果,开拓补充了意境,稳定地再现了音乐的主题旋律。第四章从内容分析仍是男子口吻,但与二、三章相差很大。这类《诗经》中经常用的手法称为单行章断,比如《召南·采蘩》《召南·行露》《周南·葛覃》《周南·汉广》《周南·汝坟》等诗中都有此类手法。这类手法是合唱形式的遗存,可以想像这是幕后回荡的男声合唱。其作用是渲染烘托诗篇的气氛,增强表演的效果。

 《卷耳》的语言是优美自然的。诗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当时的民谣套语。《周易·归妹三·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女承筐,无实”正与《卷耳》首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对应。把民谣用作套语,像一个套子一样放在诗章句首,为诗奠定韵脚、句式的基础和情感思绪的习惯性暗示,这是《诗经》的起兴手法的一例。诗人善于用实境描画来衬托情感。旅途的艰难是通过对山的险阻的描摹直接反映出来的:诗人用了“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而旅途的痛苦则是通过对马的神情的刻画间接表现出来的:诗人用了“虺隤”“玄黄”“瘏矣”等词语。而描摹山、刻画马都意在衬托出行者怀人思归的惆怅。“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以酒浇愁,便是正面对这种悲愁的心态提示。全诗的最后是以一种已类化的自问自答体收场的:“云何?吁矣!”它既是对前两章“不永怀”“不永伤”的承接,也是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的总结,点名“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怀人是世间永恒的情感主题,这一主题跨越了具体的人和事,它本身成了历代诗人吟咏的好题目。《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徐陵《关山月》、张仲素《春归思》、杜甫《月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好问《客意》等抒写离愁别绪、怀人思乡的诗歌名篇,多多少少体现了与《卷耳》一脉相承的意味。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1、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2、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

 4、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5、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8、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10、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扩展阅读:诗经内容简介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10]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颔联是律诗中第二联的别称。从第一联开始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所以《七律·长征》的颔联就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修辞手法,第一是对偶。因为律诗颔联对仗是通则,而对偶是对仗格式的必然条件。所以这一联对偶的手法很明显。“五岭”对“乌蒙”,“逶迤”对“磅礴”,“腾”对“走”,“细浪”对“泥丸”,是相当工整的对仗句式。

除了使用了夸张、比喻之外,这一联还用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写法,即以甲写乙,此显彼藏,变静为动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人将静止的景物写成活的,“五岭腾细浪,乌蒙走泥丸”——本来是红军在沿着五岭、乌蒙山攀登、前进、翻越,是动态的,而五岭、乌蒙山是处于静止状态的。现在诗人不写红军之动,而写五岭、乌蒙山之动,这种想法就很奇妙又符合想象。

这种独特的文法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增强了诗句的表达能力。

读完《诗经·国风·周南》,为其中充溢着的美好情感感动着。

“周南”是当时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范围包括洛阳以南,直到江汉一带地区,具体地方包括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地区。

《国风·周南》是《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包括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11首诗。

第一篇《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写“君子”对“淑女”的追求,男子日思夜想,梦中与该女子鼓琴、弹瑟、起舞,不亦乐乎,醒来黄粱一梦。

第九篇《周南·汉广》: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永矣,不可方思。

描写主人公偶遇“游女”产生感情,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

第六篇《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在最美好的年华,遇见最好的你。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女子嫁到丈夫家才算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意味着夫妻要把共同构成的家当做自己的家,生儿育女,和睦相处。

第三篇《周南·卷耳》:丈夫外出服兵役,常年不在家,妻子日思夜盼丈夫能早日平安回家。丈夫凯旋而归,在归途中表现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十篇《周南·汝坟》: 丈夫外出为朝廷服劳役,常年不回家,妻子在家劳心劳苦,无依无靠,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回来。但回来后却不能久待,还要离家。

时光在流失,但人类的美好情感是永存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238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