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包括很多感情,包括母爱)从本质上讲就是多巴胺和羟色胺对神经系统的欺骗,和其他感情没有什么不同。
男女第一次渴望对方的时候,会分泌所谓的性荷尔蒙的睾丸素和雌激素,当这个渴望持续进而坠入情网的时候,会分泌多巴胺和羟色胺,羟色胺是男女相爱最重要的化学物质,它会让一个人暂时失去理智。
如果到了下一个阶段,男女因为关系持续而渴望更加亲密,进而发展性爱或结婚。这时候大脑会分泌出催产素和垂体后叶荷尔蒙,催产素不只是在男女发生情爱关系,甚至在母亲喂乳时也会分泌出来。
而且研究发现对女性而言,母爱和爱情是一样的。更有趣的就是羟色胺,羟色胺,会让一个人看不清楚对方的缺点,因此让爱情变得很盲目。刚才说的那些荷尔蒙维持高浓度的时间是两年左右,最长也是三四年。一般来说三个月是峰值期,而后缓慢维持2年左右。
研究显示:
人类具有通过一系列信号特征——性魅力要素,如体味、第二性征、男性获取生存资源的能力特征、女性照顾婴儿的能力特征、对自身的兴趣度等等,本能地识别与自己合适的异性的能力。
一旦“感到”对方与自己合适,即与之结合生出具有更优基因的后代几率更高,长期共同努力抚养好后代的可能性高,就会自然地激起身体荷尔蒙的浪潮,于是便有了彼此相爱的感觉。
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就有的一种感觉。
相由心生,因为人的感情总是或多或少的在脸上无意或者有意的表露出来。
所以细心观察的会看出来的。
比如恋爱了,她就可能无意中容光焕发,精神面貌一新。幸福感满满的样子。
快乐时心花怒放,烦恼时愁眉苦脸。这不就是吗。
科研人员在《科学报告》中撰文说:“由于悲观情绪与神经质不利于恋爱关系的构建、品质提升与稳定,所以等位基因G与心理障碍的挂钩可能导致携带者的约会机会减少,或者恋情失败。”
研究人员说,学生比其它群体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来构建恋爱关系。
报道称,在人生的其它阶段,别的因素比如父母对于结婚的压力恐怕更有影响力。
尽管如此,他们认为,这项研究“佐证了遗传因素对一定条件下社会关系的构建存在影响”。
有些研究人员说,虽然基因不可避免会影响情感关系,但是它们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比较小。
婚恋专家帕姆·斯珀尔说,不必让我们的基因来统治我们的生活。
她说:“我知道我们继承的基因会决定我们的一些行为,但是我们总是有选择余地。”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基因作用的专家蒂姆·斯佩克特教授对这项研究的说服力提出质疑。
但是,很多研究表明,我们结婚、维系婚姻的几率与拥有的性伴侣的数量通通受到DNA的影响。
尽管如此,基因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这一点只需看看同卵双胞胎就可以了。
他们最开始通常会受到同一类型人的吸引,但是最终确立关系的对象往往是迥然不同的人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