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民歌具有一脉传承性,而在句式、语言、词藻的运用上,时代的印记十分彰显。《诗经》句子凝练,内韵深刻,雅气十足,以四字句为主。到乐府时代,依然承继了前代的这般句式。到南北朝时期,这种绵亘的陇东民歌体,又有所突破,普遍成了约有长短的句子。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启始和普及,从汪庭有、孙万福们起,陇东民歌口语的痕迹深重,通俗的味道更浓郁。
陇东民歌,蕴涵了三种内容,一是生活的艺术写照、反映;一是朴素情感的自然流露;再一类便是爱之烈的激情表达。 公元17-20世纪初的清、民两代,陇东民歌极为兴盛,并逐渐有了书面记录,民间一些闲散文人、民间艺人偶尔有手抄本。《林则徐禁鸦片》、《打老袁(袁世凯)》、《刮民党》等时政歌谣层出不穷,反映劳动人民平凡生活的歌谣更加广泛。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陇东地区,大小军阀相互混战,争夺地盘,加上地方土匪势力的危害,陇东人民更加痛苦不堪。由中国***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到陇东地区后,人民群众被压抑的情感得以发泄。反映到民歌上,人民群众以鲜明的阶级性,饱满的热情颂唱革命,颂唱中国***;以刀与剑的尖锐与激愤控诉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一直传唱不衰的《绣金匾》、《军民大生产》、《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就是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杰作。并成为陇东民歌发展史上的一座引人注目的里程碑。
陇东民歌的艺术风采吸引了众多的知名人士的视线。20世纪40年代,周扬、贺敬之、艾青等文坛前辈为培养它的健康成长,作出了辛勤的关怀和扶持。马可、李焕之、张寒晖、柯仲平、清宇一批作家、音乐家、评论家来陇东采风,与民间艺人一道挖掘、整理、创造,使其思想性、艺术性都得到了一定的升华,成为祖国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部分珍贵的遗产。
十大经典陕北民歌有:《黄土高坡》、《东方红》、《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兰花花》、《绣金匾》、《三十里铺》、《赶牲灵》、《翻身道情》、《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等。
1、《黄土高坡》
范琳琳演唱的《黄土高坡》使这首歌曲风靡大街小巷,流行一时。以至于当年的很多女歌手纷纷效仿,除著名歌手外,各种群众自发性的文艺活动,都能听到很多的女歌手大声演唱《黄土高坡》,从而引发西北风歌潮,堪称中国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
2、《东方红》
中国民歌中有许多经典的爱国歌曲,《东方红》就是其中的典型作品,歌曲以朴实的语言,歌词简单,情感真实,旋律好记。该曲不仅是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也是人民情感的真挚表达。走进新时代,这首诞生于黄土高原民间音乐沃土,表达人民朴素心声的歌,又通过民歌新唱等形式被演绎为多种版本。
3、《信天游》
传统民间歌谣《信天游》在陕北大地有两千年以上的流布史,在20世纪80年代,这首动听的陕北民谣在全国歌坛刮起一股“西北风”,浓厚的黄土风情将中华民族魂演绎得淋漓尽致,由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加之摇滚节奏的配乐,摇滚或流行歌手的现代唱法等处理演绎,使西北风歌曲成为家喻户晓风靡海内外的流行风潮。
4、《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最经典的陕北民歌之一,由经典民歌《信天游》和陇东民歌《揽工调》改编而成,两首民歌交替演唱,前者悠扬高亢,后者激情奔放,全曲有变化对比,又相互融合,浑然一体,这是一首颂扬中共红色政权的歌曲,以陕甘民歌作为为表现形式,原唱人为著名的老艺术家郭兰英,曾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5、《兰花花》
《兰花花》是陕北最好听的十首经典民歌之一,歌曲的旋律属于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两句组成,曲调悠扬柔美,节奏舒缓自由,歌词口语化,很具地方特征,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兰花花,先后由朱逢博、郭兰英、王昆、李波、阿宝等多人传唱,其歌唱家朱逢博的演绎被认为是最成功的改编。
#教案# 导语无论是一首简单的歌曲,还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交响乐,都渗透着作者的创作思维与灵感。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中国音乐的品种及其基本风格。
2、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3、教育学生应热爱祖国大家庭,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播放一段“少数民族服饰展”片断,请同学们抢答他们分别属
哪个少数民族?将学生说的各种答案总结归纳,并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鼓励表扬。
二、引入新课:
1、由学生的回答引入:
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那么谁知道三峡在哪儿呢?
2、学生发言引入教学。
三、激情参与(视唱):
1、播放歌曲。
2、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轻声哼唱:
注意:(1)强调正确坐姿。
(2)可先放慢速度练习,较熟练后将速度还原。
(3)老师将其有休止符的地方用连音来弹奏,请学生感受效果有何不同?因此,演唱时应把握好连音与休止符的细致要求。
(4)唱“啦”,演唱时注意声音的弹性及气息的支持。
四、学唱歌曲:
1、师:除了我们以前了解过的汉族歌舞音乐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歌舞音乐等待着我们去了解,那么首先我们就来完整欣赏一首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想不想听老师为大家演唱一遍啊?
(1)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齐唱
(2)歌曲的风格特点:少数民族音调
2、师:请同学们试着跟琴轻声哼唱一遍(或者二到三遍),可分为三部分哼唱,注意:a、休止符b、装饰音。
3、引导学生发现前面的发声练习就在歌曲之中,由此分析此首歌曲的结构。
4、教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一歌
(1)完整视唱旋律。
(2)根据感觉分析的歌曲结构特点,分段学习此歌,特别注意B段衬词的演唱。
(3)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此歌,
(4)完全熟练以后,三段作对比,进行力度、表情、速度变化。让学生感觉力度、表情、速度变化。对音乐表现的影响。
(6)通过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内容: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教学目标:
(一)能够用豪迈、乐观的情绪背唱《上去高山望平川》,演唱时努力表现出这首歌曲豪放的陕北风格。
(二)用听唱法来领会、表现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唱出陕北民歌的特殊“韵味”。
(三)通过欣赏男声独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能够对西北民歌感兴趣,喜欢演唱西北民歌。
教学重点:
(一)用不同的方式有创造性有表现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二)通过西北民歌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体验和掌握西北歌曲的风格特点,用歌声来表现船工们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和自豪、乐观性格。
教学难点:
如何领会、表现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同学们,下面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首歌曲,请同学们听完后,说出这首歌的歌名(多媒体播放《西部放歌》)
(2)师生总结:这首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西部,听完后你们会联想到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对西部有哪些了解,能举出几首西部歌曲,你会演唱吗?
生:联想到了西部开发和他们的窑洞生活,以及黄河船工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黄河大合唱》、《绣金匾》、《拥军秧歌》、《信天游》、《脚夫调》、《横山上下来游击队》、《赶牲灵》、《见面容易拉话难》。并哼唱旋律。
二、学习新课:
(一)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1、乐曲简析:
这是一首的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知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这首歌是“花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
2、欣赏并展开想像回答问题:
这首歌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像,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乐句悠扬、宽长,起伏较大,旋律高亢、自由舒缓,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情调。极富西北地方色彩,经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罹和倾慕之情。
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二)创作活动:(以体验风格特征为主)
对于陕北民歌,先凭一、两首歌曲是不能对其音乐风格进行定论概括的,同学们在课下要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通过上网、电视等途径来从各个文献了解陕北的人文特点、音乐风格、民俗风情。以更好地来体验陕北民歌的韵味。下面,老师为大家播放几首西部歌曲,大家随着音乐用肢体语言来感受陕北民歌的魅力。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用歌声和肢体语言感受到了西北民歌的风格及其韵味,并且对陕北民歌感兴趣。以后我们在生活中应继续去体验。
依马呀吉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依马呀吉松》体验西藏民族风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高远深邃的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课时:共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
(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陕北最好听的十首歌如下:
1、《信天游》
这首动听的陕北民谣在全国歌坛刮起一股西北风,浓厚的黄土风情将中华民族魂演绎得淋漓尽致。
2、《黄土高坡》
说到陕北最好听民歌,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这句经典歌词。之后大家把陕北民歌的风格称之为西北风,也是因为这首歌曲。
3、《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最经典的陕北民歌之一,由经典民歌《信天游》和陇东民歌《揽工调》改编而成,两首民歌交替演唱,前者悠扬高亢,后者激情奔放,全曲有变化对比,又相互融合,浑然一体,这是一首颂扬中共红色政权的歌曲。
4、《东方红》
该曲不仅是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也是人民情感的真挚表达。走进新时代,这首诞生于黄土高原民间音乐沃土,表达人民朴素心声的歌。
5、《兰花花》
曲调悠扬柔美,节奏舒缓自由,歌词口语化,很具地方特征。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
6、《三十里铺》
陕北的民歌中有不少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其中《三十里铺》就是一首流传很广、脍炙人口的优秀陕北爱情民歌。
7、《绣金匾》
流行于陕甘宁边区后来传至全国的陕北传统民歌,歌曲结构短小。全曲共上下两乐句,下句的曲调骨架是上句的下四度变化模进。旋律的进行明快流畅、起伏自然、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8、《赶牲灵》
是一首陕北的地方经典民歌,广袤厚重的西部大地,自古就是民歌的摇篮。这里流传着许多与赶牲灵和赶牲灵的脚夫们有关的民歌。
9、《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陕北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源于米脂县,是女子对上前线的丈夫的思念与揪心,于是就唱出了这首歌曲。
10、《翻身道情》
《翻身道情》是一首根据陕北道情音调,填词而成的陕北风民歌。1942年在延安的鲁艺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了一大批流行于陕北各地的民间音乐。
(1)表示上面提着作为标记或表示赞扬文字的长方形的方牌(也有用绸布做成的),挂在门或墙的上部:横匾,匾额,横匾,光荣匾,绣金匾。
(2) 一种用竹篾编成的器具,圆形的下底,边框很浅,用来养蚕、盛粮食等。
(3)上面绣字的丝制横幅 [a silk banner embroidered with words of praise]
扩展资料:
匾额简介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字,《说文解字》作“额”字。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说,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因此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横着的叫匾额或牌匾,竖着的叫对联,或抱柱“瓦联”。
中文名:匾额
价值: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
应用位置: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
历史地位: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材料:石刻匾额和木刻匾额及灰制匾额等
参考资料:-匾额
我国的民间音乐是其他类型传统音乐的基础,就数量而言占有最大的比重,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也最为广泛。主要由民间歌曲、歌舞、说唱、戏曲和器乐五大类组成。一、民间歌曲的主要体裁(一)汉族民歌的主要类型民歌产生发展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歌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民歌的音乐形式简明朴实,短小精悍,平易近人,生动灵活,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按照民歌的体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小曲)。1.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
号子的音乐风格粗犷豪迈,句幅短小,律动性较强,反复出现固定的、周期性的节奏型,一领众和是最常见和最基本的歌唱形式。劳动号子比较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带有某种即兴性,细分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作坊号子等类型。
2.山歌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传统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爱情和苦难。山歌常在户外歌唱,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山歌的歌词具有纯朴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等特点,生动鲜活,真切感人。
一般山歌的常见种类有:信天游,主要流行于陕北和与之接壤的宁夏、甘肃、山西及内蒙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音乐为上下两句体结构,基本曲调有上百种,多为情歌和诉苦歌。山曲,主要流传于山西西北部和陕西榆林地区,内容多为情歌。
山曲结构短小,多为上下旬结构,旋律起伏度较大,歌词表白直露,表达的情感真挚而粗犷。花儿,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汉、藏、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口头的一种民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
它的声调既高亢嘹亮,又委婉动听:内容既有繁复的叙事,又有即兴的抒情;形式既有四句为主的,也有同时辅之以两小短句而成为前后对称的六句式;既可独唱,又可合唱。客家山歌,客家指那些历代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闽、粤、赣山区居住的人群,他们长期保留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是在山间野外抒发内心感情、为广大客家群众所喜闻乐唱的一种短小的山歌。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西南山歌,流传于四川、云南、贵州,在当地的山区到处可闻悠长连绵的山歌,其中以云南的山歌最为丰富多彩,不同风格的山歌回荡于崇山峻岭间。
四川的山歌刚劲幽默,贵州山歌则古朴深沉。3.小调小调又叫小曲,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因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并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
小调又可以细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其中时调在这类民歌中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不仅具有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节奏样式,一般还有乐器伴奏。现今依然流行的时调有以下几种:孟姜女调,用此曲调填词的民歌众多,故影响最大。
内容以诉说离情别怨者居多,如《月儿弯弯照九州》《尼姑思凡》《送情郎》《盼情人》《白娘子》等。贺绿汀创作的**《马路天使》插曲《四季歌》就是以这一时调为基础的。剪靛花调,又名剪剪花。用这个曲调填词的民歌众多,基本上都是表现欢快喜悦情绪的。
如《放风筝》《丢戒指》《回娘家》等,它还成为北方许多戏曲和说唱艺术的主要曲牌。鲜花调即闻名世界的“茉莉花”调。自清代以来流行全国,甚至在19世纪初其乐谱就已经见诸于西方人的著作。这一曲调变休甚多,但填入其他内容的较少。
绣荷包调,专指流传于西北、华北地区的时调,其情绪大多缠绵哀婉,如《走西口》等。革命历史民歌《绣金匾》也是这一时调的变体。(二)少数民族的主要民歌类型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牧歌的特征,气息宽广、句幅较长,常伴有颤音和装饰音,给人以历史沧桑感。
藏族箭歌,多流行于西藏东南部,是猎手夸耀箭术时所唱的。歌唱时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广泛流行的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就是一首箭歌。朝鲜族抒情谣,表现题材广泛,以表现爱情者居多,旋律流畅,多采用该民族特有的三拍子节奏,著名的抒情谣有《阿里郎》《道拉基》等。
苗族飞歌,苗族的一种山歌,在山间或田野歌唱,音调高亢,气息悠长,节奏自由,常有滑音,句尾惯用甩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