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感的意思是:指彼此的感想或感受相同,可视为“感同身受”的简写版,使用时较为口语化。
词语:同感
拼音:tóng gǎn
一、同感的基本释义:
指彼此的感想或感受相同。
二、同感的引证解释:
1、指同样的感想或感受。
鲁迅《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大概明敏的读者,所得必当更多于我,而且由读时所产生的诧异或同感,照见自己的姿态的罢?”
2、同感,又译作“移情”、“共情”、“神入”“同理心”等。其含义是指设身处地、像体验自己精神世界那样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即同感包括态度和能力两个方面,其核心是理解。
3、专业名词。同感是指感受他人的感受,特别强调主题应动用自己心理的情感区域去感受对方的情感和情绪。当对方描述对某件事情的感受时,自己好像也能感受到同样的感觉。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沟通中,“设身处地”是第一步,就是我们所要强调的同理心,先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感受和体会,“会痛”就是我们心中的感受,即所谓的“感同身受”;然后,在这基础上加以“表达”,也就是让别人明白“我感同身受”。只要有心,不管从大处还是小处均可以学习和运用同理心,不知不觉中你会变成沟通高手,你的人际关系会变得和谐。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萨尔森默说:“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要有机器人这个说法。只要词语中带有人字,无疑意味着人为地拔高了物质的高度。我认为应该把机器人称为机器鬼,这样就不至于把机器和人搅和在一起。反正机器人这个说法令人觉得别扭。”
既然他人不是机器人,他人理所当然应该受到你的尊重。而尊重他人的基础应该是将心比心。将心比心就是推己及人,是一种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推断他人的情况的沟通技巧,是为了保全他人自尊时采取的一种比较含蓄的不直接指责、指使他人的方法,也就是间接地让人做出你希望他做的事。将心比心可以让人心甘情愿地和你沟通。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求得到承认。我们有情感,希望被喜欢、被爱、被尊重。要求别人不把我们看作是个机器人。作为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抱负、渴望和情感。你的下级会说:“我没有你那么高的权位,没挣你那么多的钱,没有你那么大的房子,也没受过你那么高的教育程度,但和你一样,我也是人。我有家庭,当和孩子闹翻后,我心里难过,心猿意马,无法专心工作。当孩子获得奖学金时,我感到自豪,想站在屋顶上大喊。”
因此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别人的心理需要,将心比心,这样才不至于在别人眼里成为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
例如,你的同事小陈,是个很优秀的业务员,在公司业绩领先。但他最近有点消沉。下班以后,在办公室,他找你聊天。
小陈说:“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做这个客户,但客户的销售量还是不高。”
这时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怎样来回应呢?你是建议他怎么做吗?你是点头倾听吗?你是一起来抱怨销售政策吗?其实表达同样的这句话,其中蕴藏了很多种不同的感情成分,有抱怨、无奈、表达建议、征求建议、希望指导等。能听懂他表面的意思是初级水平,关键的是听懂他说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的内容。下面是用不同的方式说“用了一周的时间,客户的销量还是不高”的事实。看看不同的说话方式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
小陈说:“嗨,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做这个客户,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客户的销售量还不高。”这样的说法,对方可能表达的是无奈,小陈不知道怎样来做这个客户,他已经没有办法了。
小陈说:“看来是麻烦了,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做这个客户,客户的销量还是不高。”这样的说法,可能对方是想切换这个客户了,可能小陈心中已经有候选客户了。
小陈说:“说来也奇怪,我用了一周的时间做这个客户,销量还是不高。”这样的说法,可能小陈想从你这里得到建议,希望和你探讨一下,怎样做这个客户。
也就是说,对方表达的“信息”是同样的,但是因为表达的语气不同,所以带给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给对方回应最多的是“给出建议”。当对方仅仅是向你抱怨的时候,你给出了指导的建议。这时小陈心里会怎么想呢?他可能想:“就你厉害,就你能,难道我不知道怎么做业务吗?你又不是销售经理,上个月你的销售额还没我的高呢,凭什么指导我?”但是他不会和你说,表面上他会附和你的说法,很可能其中有很多不耐烦。最后的结果是你好心帮他,可是还落下了坏的印象和一个“好为人师”的绰号,这样是很不值得的。
当小陈在抱怨时,他其实自己知道怎么做,就只是想发泄一下而已。这个时候他需要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你只要听着就可以了,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发表一些无关痛痒的抱怨。
当对方无奈的时候,可能对客户的能力有怀疑,可能需要和你分析一下客户的实际情况和公司的策略,这个时候你只要安慰和一起分析就可以了。当对方想切换客户时,可能是对直接切换的信心不足,需要你给他鼓励。这个时候你只要鼓励他,并分享你曾经切换客户的经验就可以了。
当对方是真正寻求你的帮助的时候,你可以和他一起来分析这个市场的情况,给出你的建议。但是要说明,仅仅是你的建议而已。
生活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一些话语“我能理解你 / 对于这个,我深有同感 / 我懂你的意思……”用一个大家所熟知并被高频率使用的词语来形容这种说法,就是“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 ,顾名思义,这种感觉如同自己正在亲身经受。可事实上,扪心自问,对于别人的遭遇,并非作为当事人在那个时间段去亲身体验的我们,就真的能够做到感别人所感,受别人所受吗?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
同情这事,与其说是由于看见别人的感情而起的, 还不如说是由于看见引起这种感情的那个情境而起的。
深以为然,抛却一些温情,以凉薄的观念来看,就像很多时候所说:世界上,哪有什么真正的感同身受,不过是冷暖自知而已。
而之所以会有感同身受这个说法,在心理学中被称之为 “共情” 。
共情,又译作同理心、同感、投情等。是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的一种能力。
刚升入高三的表妹打电话过来抱怨,说最近老师父母在学习上逼得太紧,压力骤增,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对于她的情绪,同为过来人,我当然能够理解。年龄相差不大,又能从我这里得到某些情感的共鸣,让压力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得到短暂的安慰与放松。所以每当表妹遇到什么烦心事,都会很愿意和我这个早已不是学生,距离也相差千里的远房亲戚沟通,而不是找身边的同学、老师或家里人等。
这就是共情的力量。处理的好,它能让彼此的关系不断拉近,发展成为亲密的知己。可在现实中,身边真正的知己能有三五个,就已经非常满足,而很多人甚至一个知心朋友都难以找到。那么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能让我们感受到对方真正与我们达到共情的时刻,其实是占了少数。
既然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到实实在在的喜别人喜而喜,忧别人忧而忧,那又该如何在人际交往这门课程中,去充分发挥优势,达到一份更好的共情,从而找到自己的挚友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1 学会倾听
多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谈话中,很多人所扮演说话者的次数比扮演倾听者的次数,其实要多很多。尤其是主题围绕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开展,或者是碰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擅长的话题时,往往嘴巴会大于思考先做出反应。
在心理世界中,我们常常提及的要多爱自己,直面内心,在这一方面也算是得到了体现。对于涉及到与自身相关或者无关却放了时间精力的事情,我们的注意力与兴趣度会比其他普通事情格外高,也因此会常常不由自主在言语和行动中“先人一步”,做出及时的回应。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影响不大的小事一般也很少在意,但还是要想想看,当别人正说的兴起时,你忽然插进话来,即使话题并没有转移,可于说话者而言,不管是否真的介意,那种侃侃而谈的劲头确实是没有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就算你说完后对方继续补充,之前的感觉也会稍有波动性的回落。
稍微懂点人情世故的人,都会知道,突然打断别人说话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别人的话语不管是合理亦或不合理,都应当让对方说完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有急事或认为必须要先说的事情,也应当先表示歉意,得到对方的许可与认同之后,再行表达,这才是一份让人舒服的沟通之道。
只有通过认真倾听,融入到情境当中去,你才能更好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与做法,更容易与对方产生共情,这样,你们的关系在无形中又会更亲密一步。
学会倾听,是一门艺术,做的好,我们既能够在“感同身受”中收获喜爱与情谊,又能通过对方的经验,结合自身思考加工,做借鉴或警示作用都不会错。而不懂得倾听,不为别人考虑,只顾着展示自己的人,在团体中既不会受欢迎,也会被认为是没有修养的体现。
2 学会尊重
也许别人的想法,你认为太过幼稚,别人的做法你认为太过矫情,觉得没有办法去理解,更不用说去感同身受了,可这并不能成为你将自认为“为Ta好”的思想强加给对方的理由。
朋友失恋了,很伤心的来找你哭诉,结果你摆出一副“看吧,我就知道会这样,当初和你说了这个人不靠谱,你不听,非要和他在一起,结果呢,还是被甩了吧……”这些话语,也许你自认为是为了对方着想才会说得直接,可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可能使本来就委屈的心情更加沉闷,也许你们友谊的小船也会说翻就翻。
朋友就是那个即使很多人都不看好你,即使可能结果不会太好,可因为你的坚持,你强烈的愿望,还是会愿意支持你,失败了也会陪你渡过难关的那个人。它的首要前提,就是尊重。
即使是三观特别相合的双胞胎,也会有想法不同的时候,更何况一般人呢?对于别人的想法,我们未必认同,但要去尊重。有一句话说得好“你不知道别人的经历,就请不要妄加评议。”
在彼此尊重中,你们的言行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不会让自己的失控伤害到别人,在一种平和的状态下去认真思考、理解,久而久之,你们会更容易产生共情,在感同身受中达到相知相惜。
3 学会换位思考
我一直认为,能时刻做到换位思考的人,与他们相处一定会特别舒服,最起码他们的言行举止不会让人生厌。
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拥有,可实际中,现实的社会,人心难测,既怕好心当成驴肝肺,又怕帮倒忙。所以真心难得,有幸遇见更应珍惜。
如果你是坐公交地铁上下班,有没有发生过这样一种情况:当你处于拥挤满人的车厢内时,希望司机中途不要在进口载人,觉得那些使劲往车里挤的人真讨厌,不能多等几分钟坐下一辆车吗?而当你在车门外,眼看就要上班迟到,这个月辛苦积累的全勤奖即将泡汤,而目测车内挤挤还可以多站下两个人,可车门口的人就是不愿意往里面再走一点,觉得他们怎么这么不会体谅车外等着的人。
无论是车内还是车外的人,都会觉得彼此不懂得换位思考,没有同情心。可我们自己认真反思下,别人不理解自己,那自己又理解了别人吗?如果你是已经顺利上车的,想想如果自己也怕挤不上车,耽误了事情,在外面急得想哭时,会是什么感受。而车外的人想想,如果你在车内站的好好的,旁边的人一直往你这边靠,逼你不得不和别人前胸贴后背,你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很多事情,当你在抱怨、指责时,稍微换位思考下,就能多一份理解与包容,也许心情也不会如此烦躁了。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感同身受”如此困难?我想,也许正是缺少了这份换位思考的主动性吧。
的确,这个世界,不是每个人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人,看很多文章都倡导“谁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这样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只是若是能主动给自己和他人一份理解与尊重,也许在心里上你就会更愿意去做到倾听,然后更好地换位思考,那时,共情的作用自然就会发挥出来,你的朋友,包括你自己,会感受到这种“感同身受”的暖心。
余生还长,希望我们都能在学会共情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enging~
或许你还想看:
1 关于九型人格性格心理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2 一名水瓶座和一位处女座的对话
3 突如其来的嫉妒心理,让人无所适从?也许你该这样做
4 请记住:生而为人,不要让你的脾气,大于你的本事
5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前一句,你知道吗?
6 九型人格性格心理学—9号平和型,温顺却又淡漠的性情
7 九型人格性格心理学—8号领导型,你是一名“成功”的领袖吗?
共情
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①、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②、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③、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补充一点,共情需要理性,而不能代替当事人做感性判断。举例来说,不能出于对于理解犯罪人的用意,而产生边际情绪,那是十分不理智的。“共情”不代表乱用同情心,那只是为了帮助他人导入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进而获得高PCA。
“他与别人感同深受”意思是他能够理解其他人的情感并与他们共情,感同身受。该短语通常用于描述某个人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能力强,他能够理解并分享他人的情感,与他们产生共情关系。这种共情能力是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良好的重要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