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篇报道调查过,德国居然是最反华的国家,而且不单是德国,欧洲国家大部分都有这种情况,所有有人说欧洲人反华是反到经里的,别人骨子里就这有种族歧视的倾向,所以你说的德国欧洲国家基本上排最后。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而英国HK移民也比较多,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去那边留学,所以感觉还行,能排第二,华人在那边的地位也不算好。而日本是个亚洲国家,虽然政治上敌对,但民间感觉对政治不感冒,除了右翼分子,一般很少会有那种很歧视的行为,而且同为亚洲人你走在街上别人都不会故意区分你是不是中国人,这点是我一个兄弟在日本学厨的感觉,不过日本人是外热内冷的性格,再怎么要好也会很防备,这可能是日本社会都存在的通病吧,而且据调查了解,日本对中国是没好感的比较多,但是真厌恶的比较少。
英国人给世界的印象似乎总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绅士形象,然而在和英国人加深接触后,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群。例如:英国人以保守著称于世,但英国未成年少女怀孕率竟然是世界最高的;英国人白天沉默内敛,可每当入夜,各地的英式酒吧间间爆满,充斥着欢声笑语……不和英国人交往一段时间,是很难发现他们掩藏在绅士外表下的真正性格特点的。另一方面,"英国人的民族性格"这一提法,本身也有以偏概全的问题。众所周知,英国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北爱尔兰人各有自己的传统和民族文化认同。从这个层面上讲,似乎根本就不存在同一的"英国性格";或者说,所谓的"英国性格",其实主要指的就是"英格兰性格"。不过,在整个英国范围内,不同民族的人群也表现出相当多的相似性,因此笔者采取简单化的做法,以英格兰的情况为主,结合苏格兰和威尔士,将英国人的性格总结为五点。这五点比较充分地概括了英国人性格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希望对广大计划赴英国深造的留学生有所帮助。
特点一:友善
许多外国人抱怨英国人冷漠无情,难以接近。显然,英国人不如美国人随和率真、不如法国人温情浪漫、不如意大利人热情奔放、也不如中国人体贴入微。英国人性格中的保守内敛,是和英国的岛国地理特点密不可分的。
但是,绝不能因此就认为英国人不友善。一方面,英国人注重隐私和个人空间。有一句英国谚语这样说:"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英国人从不去打探别人的私事,不侵犯其他人的空间,不将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强加在别人身上。整个英国社会的构成基础,就是对个人的体谅和尊重。英国人并不随随便便乱交朋友,但一旦和他们成为朋友,就会得到他们的真心相待和忠诚友谊。另一方面,英国人对他们不认识的人也都表现得彬彬有礼,亲切友好。在生活节奏不太快的中小城镇里,走在外面,迎面过来的路人总会和你打招呼;在公车上和店铺里,不认识的人也会和你聊上几句。当然,谈话照例是从谈论天气开始的。笔者在英国留学期间,经常乘坐长途汽车到各地观光。每当长途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只要对面有长途客车开过,不论年龄大小,每位司机都无一例外地伸出手来做手势和对方打招呼。虽然仅仅是几秒钟时间,却让人倍感温馨。在英国,向公车上的人问路而得到全车人的指点,这样的经历是很多的。
英国人的友善还表现在他们热衷慈善事业的爱心上。英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慈善商店通过售卖捐赠物品来为各种慈善工作筹款。每间商店都会源源不断受到各种物品。仅以牛津英国救济委员会(Oxfam)为例,这一英国最大的慈善机构2002年总共从金钱和实物捐赠中获得2200万英镑善款,并有 23760名志愿者无私奉献时间,参与工作。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初到英国时因为对环境不熟悉、语言表达不自如,很难和英国人交上朋友。实际上,英国人对中国人普遍怀有善意,但觉得东方人很神秘、不愿和西方人交往。因此,中国留学生首先要打破自身顾虑,主动大胆地去赢得英国人的友好,消除双方的隔阂。按笔者的经验,中国学生凭他们的诚挚,是一定可以交到英国朋友的。
特点二:文明
英国是欧洲公认的"君子国",社会文明有序,井井有条。英国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公共管理体系,在几个世纪优良风尚的积淀下,英国人不论男女老幼,都表现出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
英国人的秩序举世公认。在公车站、商店、银行,只要有排队,一定是整整齐齐的一条线,前后两个人拉开一点距离,缓缓向前移动,绝不拥挤和混乱。更可贵的是,无论队列多么长,时间多么久,所有人仍然安安静静,毫无怨言,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在英国,人们自我解嘲地打趣说,只要在街上看到两个人一前一后站在一起,就肯定有人会跟着排上去。
在英国,路上行人互相让路司空见惯,"Thank you"和"Sorry"更是挂在嘴边的用语;一旦有身体或行李的接触,被撞的人往往还抢在对方之前道歉;进出建筑时,走在前面的人永远会扶住门,等待后面的人经过;有交通灯的路口,无论有没有车,人们都等绿灯才过马路;在没有交通灯的路口,永远是小车司机微笑着挥手让行人先过;上公共汽车时,在门口买完票后,你尽可以向司机问路,时间再长,全车人也会静静地等待;再拥挤的汽车、商店,也听不到嘈杂,每个人都压低声音和别人说话……这样的社会,你也许可以说它沉闷,说它效率低下,然而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尊严和生活水准会得到最大的体现。
英国还是个讲求诚信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极少有坑蒙拐骗的事。商店售出的商品,只要顾客不喜欢,随时可以不问任何理由地退回。一些家庭经营的有两层楼的书店或杂货店,往往只有一个人在店堂里,而地下一层没有任何看护措施,就算是顾客拿些东西,店主也根本不会知道。英国的火车车厢两头和双层巴士的门口都设有摆放大件行李的架子,笔者留意到每次人们把东西一放,就到自己的位置上或是到双层巴士的上层去坐,根本不担心停站时行李会被别人拿走。久而久之,笔者自己出门坐车,也放心地扔下行李不管了。
特点三:幽默
英国人给世人的感觉经常是不苟言笑,表情僵硬的。其实,英国人个个都是顶尖的幽默大师。英国人的幽默和美国人不同,他们从来不以夸张的表情和粗俗的语言来赚取别人的笑,他们的幽默,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乍听上去似乎平淡无奇,但在有点英国文化背景的人听起来却忍俊不禁,回味无穷。
英国人是语言高手,反应之迅速、言辞之俏皮令大部分民族自愧不如。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关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生的。这两所大学一向有点互相比拼,学生也就经常借机"攻击"一下对方,长自己志气。有一次两个学校的一些学生一起参加一个活动,在洗手间,剑桥学生发现牛津学生小便后没有洗手,于是按捺兴奋,不动声色地说:"难道牛津大学的教授没有教您方便后要洗手吗?"牛津学生本已处于绝对劣势,但是他毫不慌乱,平静地反击道:"难道剑桥大学的教授没有教您方便的时候不要弄脏自己的手吗?"一来一往,还是打成平手。
英国人的幽默感最常用在自我解嘲上,他们习惯将一件本来很坏的事情用反语说成好事,充分显示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英国人经常用的两句话是"It could be worse"和"I've seen worse",轻描淡写,何必和生活计较太多?今年夏天,笔者重访英国,适逢英国有天气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气温达到39℃。当我向英国朋友抱怨天气太热时,他却说:"恭喜你,以后你可以和你孙子说,爷爷见证了英国有史以来最热的那一天。"说完后又补充一句,"这无论如何总比下雨好"。(英国人最喜欢拿下雨来开玩笑)
当然,真理往前一小步就是谬误。英国人的幽默,有时也显得刻薄。例如,有一次笔者和英国朋友在火车上,正好车厢里有一群美国游客在大声说话。车厢里的英国人不免微微皱起眉头。朋友耸耸肩说:"也不能怪他们,他们是美国人。"
特点四:自大
不可否认,英国人礼貌的表面下,有着一颗自大的心。虽然他们自己不一定承认自己的自大,但据笔者的观察,英国人普遍有一种深层次的优越感。不过,用英国人自己的话来说,也不能怪他们,他们是英国人。
英国曾经有过称霸世界的辉煌历史,这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已经成为他们性格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50年代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这样评价英国的尴尬局面:"英国失掉了一个帝国,却没有找到一个角色"。而这种政治和国际地位上的今不如昔,却在英国人的言谈举止中找到平衡。比如,很多英国人喜欢和笔者谈论香港,他们先问笔者是香港人还是中国人(他们似乎总是把香港和中国单列开来)。当笔者告诉他们自己来自中国大陆时,他们就会问香港现在的情形。言语间的那种关切口吻,总是会透露出一些淡淡的遗憾和不甘。就好像"自己家"的一间屋子现在别人住进去,问别人"那屋子还好吧?"的感觉。
英国人大多数对中国缺乏基本的了解,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总是把中国内地留学生当成日本人、韩国人、新加坡人、香港人。令笔者不满的是,英国普通民众对于发生在世界另一半的事情完全是漠然的。电视新闻和报纸甚至连报道本地一个老人的狗走失了,也不报道世界各国的大事;即使有报道,也都是和英国利益相关的美国、欧洲各国或是英国前殖民地。这也体现出英国人不屑去理会其它"低等"国家的自大心态。
更可气的是,英语是国际语言,全世界的学生都在学习英语,这无疑更加增添英国人的优越感和惰性(其实英语的通行大部分是美国的功劳)。不少英国人甚至在心里还是觉得世界都是大英帝国的领地。就这方面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位英国贵妇在一艘地中海上的西班牙豪华游轮上抱怨为什么身边的人不讲英语。有人向她指出,这是一艘西班牙船,她是个外国人。贵妇顿时勃然大怒,厉声说道:"告诉他们,我可不是什么外国人,我是英国人!"
特点五:刻板
英国人尊重法制、遵守秩序、有条不紊,这本是一件好事,不过如果走极端的话就难免显得不够灵活。英国人的象征动物是"约翰牛(John Bull)",因为约翰是最常见的英国人名,而牛的特征就是固执笨拙。英国人食古不化,保守刻板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不久前英国的全民公决否决了政府加入欧元区的提议,就说明英国人的恋旧和不愿变革。在历史上,从国家体制到王室地位,英国的革新都是慢于其它欧洲国家的。而维系整个英国社会的,恰恰是深厚的传统和刻板的风格。
今年夏天,笔者在牛津大学工作和研修时,和一些代表一起参观牛津大学出版社。当时,大家从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出发,其实走路去只要15分钟。但是由于上午下雨,组织者怕下午还有雨,为稳妥起见,就找出租车公司订了两辆出租车接大家去。为了使两辆出租车有时间来回接人,组织者特意将代表们分成两批,前后共半个小时出发。然而,第一批人出发后,因为路上交通问题,车迟迟回不到基督堂学院。第二批人就和组织者一起在大门口左等右等。这事情如果给中国人办,是很容易解决的:要么打电话马上再叫两部出租车来;要么大家就走过去,本来雨也停了。结果刻板的英国组织者完全不会转圜,一边不断道歉,一边安排大家一直等下去,最后迟到了近半个小时。 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一样,英国人的性格有优点也有缺点。不过,笔者认为英国人仍然不失为一个优秀而可爱的民族。
参考资料:
可能是老百姓的意识不大,不过英国带来的鸦片对中国造成的危害太大了, 而日本侵略时间长,破坏性大。所以仇恨感比较深。没办法,我们现在弱,世界上敌人太多,要忍气吞声,不过回顾历史,我中华统一起来的历代王朝在世界上都是最最耀眼的。这个世界终究有一天是属于我们的。
你看中国远征军就知道啦,里面的英国人说就算中国部队过来10万人也无法挽回英国人被日本狗子围攻,英国人歼灭日本人任务失败的场面,结果咱中国人有策略,来了2000人,1000人干扰日本狗子,结果另外1000人从小山坡绕过去,安排了两百个狙击手,把炮兵和十多个日本狗的大佐打了个爆头,然后剩下的人两面夹击,就这样以几个人的重伤完全碾压小日本,小日本狗完败,日本狗几千人全部被打成了筛子。
每个国家的语言都不同的,就像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国歌,不可能会有两个国家的国歌是一样的。只要你能够理解这个人说的是什么,就不会产生误会每个国家的语言都不同的,就像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国歌,不可能会有两个国家的国歌是一样的。只要你能够理解这个人说的是什么,就不会产生误会每个国家的语言都不同的,就像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国歌,不可能会有两个国家的国歌是一样的。只要你能够理解这个人说的是什么,就不会产生误会每个国家的语言都不同的,就像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国歌,不可能会有两个国家的国歌是一样的。只要你能够理解这个人说的是什么,就不会产生误会每个国家的语言都不同的,就像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国歌,不可能会有两个国家的国歌是一样的。只要你能够理解这个人说的是什么,就不会产生误会每个国家的语言都不同的,就像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国歌,不可能会有两个国家的国歌是一样的。只要你能够理解这个人说的是什么,就不会产生误会
我认为,历史不是拍给农民妇孺看的**,故事剧本是正邪两极,角色是黑白分明。一谈到鸦片战争,中国式的愤怒会莫名其妙占据理智,更加会扯上“国耻”这类情绪性的词汇,为何没有胸襟去看看西方人怎么说这段历史?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ory,清朝的历史,东西方的版本沦为“各自表述”,对于一贯以山寨和造假出名的大国,其历史可信性去到什么程度,水分有多少,大家心知肚明。对于西方,中国教科书千篇一律“妖魔化”,将过错都归咎于“西方”,得出的结论必然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鸦片战争,是一个被中国“妖魔化”得厉害的历史。中国教科书认为,鸦片是西方引入中国,目的要“搞垮中国人体质”,是英国人“侵华”的第一步。但是,中国人掩饰了一点:在十九世纪,吸鸦片是全世界的一个潮流文化,欧洲的皇室吸鸦片,中国的富二代也在吸,抽鸦片是上流和中产阶层的一种文化,如同今日年轻人个个都拿着Iphone和Ipad玩愤怒鸟一样,在那个年代,抽鸦片是最In最Fashion的产物,你不抽反而是你跟不上时代,因此鸦片店铺在中国落地开花,鸦片如同现在的红塔山香烟,出门左转就有一间。
其次,英国人在印度种植鸦片,中国人自己也在种——从陕北,到云南,乃至新疆,英国人没有用枪指着中国人的头逼他们种植,中国人自己也在种植鸦片。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国人只买英国鸦片,只认可英国产品。为什么呢?就像今日中国人喜欢开宝马奔驰而不是比亚迪一样,崇洋基因作祟,英国人的鸦片是上乘之作,制作精良,而且价钱合理,供应稳定,没有添加三聚氰胺和皮甲等工业染料。结果中国人永远购买英国鸦片,他们认为made in china的鸦片是三流货色的垃圾。于是,中国的鸦片商贩对英国鸦片恨之入骨,认为英国人抢走他们生意。
于是,中国商人向清政告状,之后派人没收了洋人的鸦片,林则徐宣布“充公”,东印度公司(即中国教科书里面所谓的英国侵华部队)派了一名也被妖魔化的“侵华头子”义律谈判,义律认为:既然你不允许我在中国售卖鸦片,无问题,但请你将鸦片还给我们,我们会转向西方销售,因为这笔财产是属于东印度公司,属于英国的。但最后结果是林则徐烧毁了所有鸦片(注意:林则徐只烧毁英国鸦片,并没有烧毁中国研制的鸦片),加上当时语言沟通出现很大问题,结果一场误会诱发的战争就开始了。
东印度公司,即渣甸洋行的前身,只是生意商,并不是中国人想像的那样,是英国侵华的先头部队,没有什么宏图大计要搞垮中国人体质,再由帝国主义派兵。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全球的鸦片提炼和运输,市场西至欧洲,东进中国,东印度公司纯粹是一个批发市场,中国商人自愿拿货在中国销售,过程中英国人从未用枪指着中国人购买,是中国人自己在荼毒自己同胞(有无看过TVB香港翡翠台的《义海豪情》?看过的人就知道“东泰公司”就是中国人在害中国人,怪不得外国人。)
英国人义律(Charles Elliot),在中国人的历史教科书里面,被称为“侵华头号人物”,但现实中,义律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人,他只是个小角色,性格有点复杂,中国历史教科书是不会叫中国儿童了解一个真实的义律:他贵族出事,因为崇拜纳尔逊而加入海军,后来奉命谴派英属圭亚那,时值1830年英国国会早就禁止黑奴买卖,义律到西印度执法,搜查英国船只,一旦发现走私黑奴者,立即逮捕。义律不是什么帝国主义者,他也信人(:-D)权。但问题来了——因为林则徐没收鸦片充公,义律认为问题不大,即使将鸦片英国的大商人颠地抓起来杀头,义律也觉得无所谓,但后来义律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将英国皇室也扯进来,他告诉颠地“清国没收了我们一千箱鸦片,英国商人也有损失,英国政府也有责任。怎样负责?叫英国政府赔钱给东印度公司,是负责;或者,出兵将鸦片抢回来,也是负责。叫英国政府拨款赔钱?No way,唯有谈判——这就是鸦片战争的关键了。因为沟通阻碍,语意不清,结果就不幸地——或者幸运地——香港就成了殖民地岁月,夺过了后期国内的种种大灾难。
盼望这段历史,不会让“爱国者”愤怒,因为历史学者的职责,是在于讲事实,分析背景,而不是洗脑和忙腔热血的泼妇骂街,历史是无需对某些心灵脆弱的⑤毛愤青有任何安抚之责,因为历史是一种事实,而不是一种情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