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听《船歌》是由于学曲式的缘故。正如一个京剧爱好者即使能把名角唱段模仿得几近乱真,但若分不清西皮、二黄或者散板、流水、快三眼,那就很难说他是个合格的票友。欣赏西方古典音乐是需要和声、曲式等知识作为基础的。《船歌》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也正因为典型,才被选中作为结构解剖的实例。当时断断续续地听它的第一部分、三声中部和再现部,然后在第一部分和再现部里分别解析出一个单三部曲式,在三声中部解析出一个单二部曲式。就像小学生在课文中先划分段落,再划分小节一样层层剖析。曲式结构是清晰了,但作品的整体美感却在这样机械的分析中淡化了。再加上当时更热衷于欣赏大型交响音乐作品,《船歌》就以一些零散的片段封存在记忆深处,直到前不久偶然又再次听到这首曲子。
船歌早先是起源于威尼斯船夫所唱的曲调,到十九世纪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浪漫抒情曲体裁,肖邦、门德尔松等不少名家都写过船歌的钢琴曲。当年,老柴应友人之邀,以一首诗代表一个月份,创作了十二首独立的标题钢琴曲,集结为著名的钢琴套曲《四季》。《船歌》是其中的六月。
作为独奏或者协奏中的主奏乐器,钢琴与小提琴一样,音乐表现张力是非常宽泛的。但钢琴似乎天然地更适宜表现水质的音乐形象。像博姆的《喷泉》、肖邦的《雨滴》,还有贝多芬的《月光》。诗人海因里希·雷尔斯塔布在听了《月光》第一乐章后评论说:就像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老柴的《船歌》也是如此。
在演奏者娴熟的指尖下,钢琴曲以柔和的小调悠然上行,再嵌几个精致绝妙的半音阶,使得曲子极富柔美的旋律性和抒情意味。织体乐句舒缓展开,主题动机渐次再现,调性节奏出现色彩对比,乐曲近乎随意地流淌行进着。此时,眼前仿佛呈现了这样的景致:空旷的湖面上,一叶小舟从氤氲雾气中静静驶来,轻轻划碎月的倒影;清风中弥散着春泥的芳香、少女的歌唱;几支船桨时疾时徐,一串涟漪摇曳荡漾······当你还沉浸在这亦静亦动、且真且幻的景象时,不知不觉地轻舟慢棹已悄然远去,湖面复归沉寂。余音萦绕中,你似乎仍不愿走出这美妙的幻境。
其实,文字是无法准确描绘这般场景的。艺术,无论是空间艺术如绘画、时间艺术如音乐,或者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结合的舞蹈,每个门类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不可能完全替代,却总能互通互动。东坡说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耳边就会响起彼得·格鲁波基雄厚的男低音《伏尔加船夫曲》,正是这个道理。《船歌》就是通过音乐的语言调动起人的各种感知器官,在美感交集中给人以通透的愉悦。
康德认为,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被视为美的对象中其实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被认识。很难说清《船歌》给人的美感和愉悦究竟是什么、来自于哪里,也许是老柴为我们描绘的这幅空灵的景象,也许是曲中那一缕淡淡的安然与怅然纠合的味道。乐曲始终徜徉在似有也无的景象和情绪之中,放纵着听者的神思自由地游移于琴声勾勒的无限空间。在短短四分钟里,它唤起了人们心底深藏已久的的莫名默契,触动了被岁月逐渐风蚀的那根心弦。使人暂时忘却城市的喧嚣和尘事的纷扰,享受超然物外、宠辱皆忘的极致体验,在音乐审美中重新返照自己的灵性。感谢老柴!
老柴是浪漫主义乐派中的世界主义者,他的音乐充满着俄罗斯深沉凝重的民族气质和文化底蕴,同时又敏锐地抚切着历史与时代的脉动,抒写人类理想与现实冲突交织中的主观体验。一些发烧友喜欢称他为老柴,开始似乎觉得总有些不恭。欣赏过他呈现于《黑桃皇后》和《天鹅湖》典雅华丽的美、《第六交响曲》深厚悲怆的美、《1812序曲》磅礴壮阔的美之后,蓦然听到这首短巧精致的《船歌》,就会惊异地发现他不同于一般印象中的另一面,体会到这位音乐巨匠细腻敏感的诗人情怀。心底感佩之余,不禁为认识了一个亲切而可爱的老柴而欣喜。
船歌》篇幅不大,结构简单,是三段曲式,虽然这种体裁在浪漫派作品中很普遍,如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但是肖邦的船歌与门德尔松的小型《无词歌》比起来,却大大地超出了这种体裁的范围,肖邦这首《船歌》的艺术特点是随想式的、任意的,即使是最小的细节也是非常迷人而富于特性的,动人的旋律和丰富多彩的和声织成了肖邦自己幻想般的形式。肖邦改变了以往船歌的6/8 节拍,而用了12/8节拍的节奏框架,在第一和第七拍上有较强的重音,并在第四和第十拍上有一个次强的重音令人意外的是其开始的三小节引子,肖邦用了一连串不协和的三度、四度、五度、七度交替和音作为色彩效果的手法,呈现了水中荧荧光亮的景象,而这却给听者模糊的印象主义作品的错觉,相同的印象在作品的第32、92 小节中还出现 肖邦的这种和声即使非常丰富、复杂,甚至带有些尖锐,但它的进行从来不失古典主义的清晰和逻辑性。我们进一步确信,作曲家渴望创造出一种“图画式”的音乐印象,这种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将听者带入诗人
无名的幻想国度。除此之外,第113、114小节中出现的五音音阶也着实令听者耳目一新:肖邦在和声、调性上的大胆运用为整部作品添加了
奇光异彩。《船歌》中最吸引听者的恐怕就是那宛如粼粼波光荡漾起伏的旋律了。呈示部第一主题(第4 —1 6小节)在升F 大调上娓娓道来,旋律纯朴温和,右手的双音进行又仿佛声乐二重唱一般优美动人。第二主题的第一线索(第39 —51 小节)则出现在A 大调上,由于呈现了复调化的织体,所以主导的高音织体形成了肖邦特有的歌唱性旋律,而其他两个声部无论在力度上或是在音色上都是从属于它的。而低音部节奏的顿音都被附在各小节的第一、四、七、十拍上面第二主题第二线索(第62 —70 小节)则又回到了主调音乐织体上来。旋律与第一主题相比除了一贯的充满温情以外,更显现出了活跃的特点,整个主题简练而浓缩,左手的伴奏旋律则微微波动,令听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现了《船歌》的“绘画性”。第一主题再现部的出现是全曲高潮的所在,肖邦音乐风格的最大特点在此时呈现了出来,那便是声乐性与器乐性的交融。凡是以从容不迫的流畅级进为主,音程比较容易唱的旋律,或是旋律的片段听起来都是歌曲性及声乐性的,凡是难唱的比较复杂的音程、有大的跳进、有急速的华彩或半音进行的旋律,我们听起来都像器乐性的。而肖邦的音乐中,最常见到的则是器乐的音调好像是从旋律的纯歌曲性的因素中引申出来的一样,也就是说,在肖邦的乐曲中,歌唱性的旋律在变奏时常常带有器乐的色彩。因此第一主题再现时一改呈示部中的委婉,取而代之的是凯旋式的“交响曲的全奏”,而紧接其后的第二主题第二线索在第一主题相同调性上的再一次出现,也毫不示弱地展现了其英雄性,与在呈示部的第一次出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船歌》中出现的装饰性因素是肖邦这部作品艺术特点中的又一个闪光点。肖邦很喜爱在多次回到主题时,每次都用其新的变体来丰富自己,虽然肖邦的装饰音带有器乐色彩,但与它的歌曲源泉仍保持密切的联系。用李斯特的话说,肖邦的音乐“装饰音很华丽,但并不妨碍基本旋律线的优美”。马捷尔也指出,肖邦的装饰变奏“大大加深了旋律的音调表现力,同时还促进了旋律的川流不息的性质”。在呈示部第一主题的变奏重复段落(第24 —35 小节)里,加入了很多颤音,使旋律线条格外柔顺平滑、美妙精致,富于更强的表现力;在第二主题第一线索(第39—51 小节)乐句结尾处(第43、47 小节)出现了带装饰音的经过句,伴随着是“印象主义”声音的逐渐消失。而在第一线索的重复段落(第52 —61小节)里,虽然也出现了带装饰的经过句,但是这里却强调了力度的爆发,体现了生命中不可轻视的力量。除了声乐性与器乐性以外,宣叙调性、朗诵调性也是肖邦的创作特点。肖邦的旋律常常是在说话,如同歌唱一样富于表现力。《船歌》最深刻动人的地方则要数插部中出现的柔和、轻盈、流畅的段落了(dolce sfogato)。 插部(第70 —83 小节)一开始在高音声部歌唱性旋律平静地掩藏下,简洁、富有节奏的其余声部则显示了一种不安的情绪,内心斗争的挣扎在这里展露无遗,最后一直将这种不安带入了升C 大调,于是第78 小节开始的乐句是情感释放和渲泄的最真诚的内心表白:《船歌》最富有表现力的作品中心出现了,同时这也是列夫·马泽尔曾提到过的音乐作品中的奇观之一,当时他提请注意其“形象的、音乐的发展内涵,这内涵可以‘加进’具体的文学—标题内容。”这六小节时而轻快流动,时而又如绵绵细语的瞬间历经了两次由弱到强的渐强,以及之后颤音的渐慢,为再现部主题辉煌的进入做了充分而又完美的准备。最后,我们在《船歌》的尾声部分(第103—116小节)看到了肖邦精心构制的固定低音的创作特点,它使听者坚定不移地在升 F 大调主音上进行联想和想象,特别是在全曲结尾的最后一句经过句:由弱到强,大有瀑布飞流、一泻千里之势,最终落音
在升F 上,让人在有着归属感的同时又思绪万千,着实令我们惊叹。
肖邦的音乐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他晚期的作品中,更是增添了戏剧性、英雄性的形象,且往往流露出沉思、刻画心理的特点。肖邦成熟期的钢琴织体与和声很丰富且非常精致,正如这首《船歌》一样,展示了肖邦在和声、旋律、织体、装饰等音乐创作手法上的天才,大大发挥了钢琴乐器的表现潜能。它的美是如此引人入胜,拉威尔对《船歌》的评价足以涵盖了它美的全部意义:“肖邦不满足于仅仅彻底改革钢琴技巧。他的音型充满灵感。透过他光彩的经过段,可以感受到深沉、迷人的和声。往往有着一种隐藏着的含义,它转化为深刻绝望的诗
句——船歌是这位伟大的斯拉夫人富有表情和豪华的艺术合成。”
谱例无法给你。你看到里面的小节数,自己贴上谱例,把你自己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删掉就好了、、、
一、钢琴曲《六月》的创作背景
1875年冬,三十五岁的柴科夫斯基正值创作的盛年。他的作品博得音乐爱好者的一致赞誉。圣彼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Nouvelliste)主编M·贝纳德从俄罗斯诗人的诗中选出十二首内容与每个月的节令相关并富于俄罗斯特色的诗歌,准备在1876年新创刊的音乐副刊上,每期刊登一首,于此同时,还要刊登一首与诗歌内容相吻合的钢琴曲。于是他向柴科夫斯基约稿,并将准备选登的诗寄给柴科夫斯基,请他每月按节令写一首钢琴曲,与诗同时发表。柴科夫斯基嘱咐他的男仆,到了每月的某日提醒他做这件事。每逢应该写这样的一首钢琴曲的那一天,他就坐下来创作,写完就寄给贝纳德。他一共写了十首这样的小曲,只有六月和十一月不能激起他的创作灵感。其中他用《船歌》作为六月的一曲,六月,俄罗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气候宜人,大地一片葱绿,野花散发着芬芳。这一时期,柴科夫斯基的心境较好,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眼望着醉人的美景,动人的旋律油然而生。柴科夫斯基根据诗歌中描写的波光粼粼、水波荡漾的意境,采用“船歌”体裁,并以之命名。这只曲现成为十二曲中最为脍灸人口的曲子之一。
二、钢琴曲《六月》的艺术特征
《四季》的十二首作品,旋律优美,织体多样,和声丰富,色彩绚丽,每一首乐曲都是一幅五彩缤纷的风俗画,生动地反映出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侧面。有些是描写人民生活的画面(二月——狂欢节,八月——收获,九月——狩猎,十二月——圣诞节),有些是描述还在劳动的俄罗斯农民(七月——割草者之歌,十一月——雪撬),有些是对大自然景色的抒写(三月——云雀之歌,四月——松雪草,五月—白夜),也有的是纯粹的抒情小曲(一月——壁炉旁,六月——船歌,十月——秋之歌)。在这些总的讲有些忧郁伤感的作品里(当然,也有欢快明朗的段落),作曲家根据时令的特点,在几幅诗意的图画里,把对逝去的青春和消磨的生命的惋惜,哲理性地表现出来。其中以盛夏六月《船歌》为代表,抒发了柴科夫斯基的充满明朗乐观、肯定生活的思想感情。船歌在最初时是指意大利水域威尼斯贡杜拉(一种黑色平底、首尾微翘的单桨狭长木船,称“贡杜拉”)船夫的歌曲,贡杜拉船夫所唱的歌曲以及模仿这种歌曲的声乐曲和器乐曲,称为“巴卡罗尔”,意译为“船歌”。最初的船歌音调悠长、优美、抒情,节拍为6/8拍,调式则为小调式,伴奏节奏型模仿船身均匀摇摆和摇桨的动作,富于律动。而柴科夫斯基则按照俄罗斯民族风格,重新处理了船歌体裁,这首船歌没有采用6/8拍子,而是用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平稳的4/4拍子的节奏,来表现俄罗斯自己的平底船均匀划分的节奏,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意境。悠长而甜美的旋律就像一首俄罗斯民歌那样带着淡淡忧郁的表情,刻划出生活在辽阔国土上的俄罗斯人民的宽厚、深沉而诚挚的性格。笔者下文以此为例,谈谈钢琴套曲钢琴曲《六月》的演奏要点和练习方法。
三、钢琴曲《六月》的演奏要点和练习方法
《六月船歌》描绘的是夏日的夜晚,人们坐在小船上在映着月光的湖水中悠闲荡漾之情景。从钢琴演奏的角度来看,若想演奏好这首作品,我认为除了了解相关的创作背景以外,还要强调一些特定的演奏技术。如:Legato(连奏)的演奏技术,具体可理解为基本的钢琴技术和歌唱性的表现方法。对于这一演奏技术的深刻理解,对演奏歌唱性音乐是很有益处的。根据笔者的经验,《六月船歌》虽然不属于那种炫技类的作品,但演奏者必须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深入分析与演奏,去感受柴科夫斯基音乐的内涵。我认为演奏这首作品首先要学会将旋律从心底悠然地唱出来,
(下转第64页)
(上接第55页)
并努力地通过指尖控制键盘,手指尽量贴键,把情深意长的旋律从手指尖“流”出来。
全曲的再现部由反向主题动机开始,并且通过属七和弦形成“承上启下”的作用将首部主题引出(52-53小节)。
再现部同首部无明显差异,只是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对位化的和声织体(56小节)。旋律声部与内声部旋律线条在进行的方向与力度的对比上,犹如两人倾心对话般地相互呼应,主题形象与首部保持统一。强调歌唱性演奏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再现部主题旋律已不再陌生,因此演奏上应强调坐手的中声部,以突出音乐的层次感。特别要注意几处同音换指(65小节),一定要遵照原有指法去演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连奏,从而达到如歌的境界。
再现部之后音乐进入尾声。该段落也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低声部与高声部主要是体现和声的色彩,中声部是通过音阶的级进下行而形成的旋律线。演奏时必须善于区分不同的音色,右手大指触键要深一些,使旋律抒展开,将高声部和弦的上方音用小指弹出明亮的质感(83-91小节,仿佛是夜幕降临时在星光的伴随下小船开始远去。
末尾乐句交替出现主与属两个和弦(92小节),和声语言变得平和起来。并且借用了插部中连续切分的节奏,将船歌的律动又一次浮现。最后,由右手的琶音将主和弦的稳定性在渐弱中做最后陈述(92-99小节)。犹如船儿渐渐远去,在微波的拍打声中消失在迷人的夜空中……
通过上述演奏,《六月船歌》就仿佛潺潺的清泉在时空彼端深遂而善感的心灵中涓涓流淌,带我们展开想像的双翅在梦幻般的世界中遨游。
2021年欧美流行歌曲《The Wellerman》不仅有完美的谱曲,歌词也很完美。唱起来会让人心潮澎湃,特别有气势。
《The Wellerman》这首歌是一个叫叫Nathan Evan的英国乡村音乐爱好者在去年年底录制了一首歌。歌词内容讲的是水手们等待澳大利亚捕鲸公司Weller Brothers供给茶叶、蔗糖和朗姆的情形。
“The Wellerman“的不同演绎版本在Youtube等视频网站上拥有上百万次的点击量。这首歌迅速走红,获得了四百四十万的观看次数,模仿人数猛增。
相关音乐视频获得了超过七千万的流量。Evan后又录制了“Drunken Sailor”一曲的视频,并在六天内获得了四十万的观看量;而他自己,也因为海歌狂潮获得了音乐公司的正式签约、发行自己的独立唱片,并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全国音乐榜前三。
忧伤。
威尼斯船歌略带一些忧伤的情绪,主要呈现在中段及后段的细波般的颤音,令人印象深刻。
《威尼斯船歌》的作者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它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船歌题材钢琴曲。乐曲开始,左手的分解和弦描绘小船在水面上荡桨的情景;右手奏出一段意大利式的旋律,仿佛把听者带到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乐曲的中段充满幸福感,一个波光粼粼的颤音进一步描绘了迷人的景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