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富春山居图》观后感

影片《富春山居图》观后感,第1张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作。分前后两段。原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带的山水景

色。所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几十个峰,一峰一状;几十棵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多端。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令人目不暇接,丰富而自然。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温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井西老人,江苏常熟人(一说富阳人)。本姓陆,名坚,父母早逝,家贫无依,过继永嘉(今温州)黄氏,遂改姓名。自幼聪敏勤学。及壮,博览群书,经、史、九流之学无不通晓。工书法,通音律,能作散曲。年轻时在浙西廉访使署充当书吏,因经办田粮征收事被诬下狱。出狱后,改号“大痴”,从此不问政事,浪迹江湖。其后信奉全真教,成为清修道士,卖卜云游于杭州、松江等地。50岁始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晚年酷爱富春山水,在春茗筲箕泉(今富阳新民乡庙山坞)结庐定居。黄公望所作山水画,继承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又受宋末、元初赵孟颊薰染,溶合自身对自然实景之感受,加以发展,自成一家。其特点在于:作浅绛色,山头多矾石,笔势雄伟;作水墨,皴纹稀少,笔意简远,超逸有致。论者以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年七旬时,在富春江畔“小洞天”居所,创作《富春山居图》,以水墨披麻皴描绘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构思之时,足迹遍及富春江两岸,越六七年而画成。长636.9厘米,高33厘米。满纸空灵秀逸,气度沉雄,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据记载黄公望画作逾百幅,现存除《富春山居图》外,还有《江山胜览图》、《雨岩仙观图》等。

元代最著名的画家黄公望创用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是我国艺林的瑰定。它取材于风景秀丽的富春山水。这位国画大师和富春山水结下了为解之缘,据《县志》记载,黄公望晚年“放浪江湖,爱富春山水之胜,泼墨画大岭山图,遂结庐山于鸡笼山之稍箕泉,以终老焉”。他死后坟葬霄箕泉附近的庙山坞。这里可以看出,黄公望和晚年,长期在富春江两崖从事创作,而且定居于富春江畔。

记载中所讲的大岭山图,就是富阳大岭山的写生画。这大岭山,距县城只有四、五华里,位于县城东面东洲沙的大坝旁边。所提到的鸡笼山、稍箕泉和庙山坞,均离大岭山二、三华里,现属东洲公社的白鹤大队。这一带,确实是具有曲型富春山水风味的好地方,跨过古老的白鹤桥,脚踏绿树的浓荫,耳听丁冬的泉声,眼看累累果实,步行在林间平坦的山径上,陶醉在芳草的馨香中,令人忘记了署热,忘记了疲劳。约走一华里左右,便到庙山坞口,登上右边的一道山梁,眼前展视一片平地。这便是黄公望晚年居住过的筲箕泉,当地人叫稍箕大坪。这里三面坏山,一面临江,酷似筲箕。放眼环视,只见鹳山树木葱笼,大岭峰峦起伏,鸡笼山孤峰独秀,东洲沙如水中翡翠。碧玉似的富春江从脚下缓缓而过,江流尽处,去波相

BAIDU_CLB_fillSlot( '920314' );

接,杭州在望。“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真是名不虚传,怪不得历尽名山大川的黄公望爱上了这个地方。

黄公望的晚年生活是安定的,但50岁以前却是穷途潦倒,扁尝辛酸。1269年,黄公望出生在江苏常熟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他本姓陆,不幸自幼父母双亡,过继姓黄的人家做养子,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黄公望幼年聪颖好学,善诗歌,爱绘画,董源的山水画特别使他爱不释手。以后又博览群书,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这为他以后来在绘画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奠好基础。

黄公望的一生中,曾经做过地方小官。那时元朝统治者蒙古贵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汉族处于奴隶地位。黄公望痛感世道不平,疾恶如仇,正直敢言,被统治者视为眼中钉,多次遭到迫害,坐了好几年的监牢,几乎被置于死地。出狱后,他没人屈服,便采取与元朝不合作的态度,自称大痴道人。隐居山林,或浪迹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间。50岁左右,他开始专心致力于绘画艺术创作,用笔墨歌颂祖国的大好山河,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元代的绘画,水墨山水画是主流。能够代表元代山水画成就的重要山水画家有4人。即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在我国绘画史上,被称为“元四家”。“元四家”中黄公望诞生最早,寿命最长(活了86岁),绘画上的影响也最大,。明清两代不少的山水画家把黄公望的真迹当作神品,奉为曲范,刻意临摹。

黄公望在从事山水画创作以前,曾游历了不少名山大中川,长时间生活在山林之中,深入观察、研究山水的特色。他住在江苏松江时,在松江通海的地方,看激流轰浪,风雨交加,也不在乎,住在常熟虞山的时候,经常观察虞山早晨和黄昏,阴天、雾天与晴天的不同景象,注意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山色变化。这一些,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黄公望从事绘画创作,非常重实写生练习,尽力使自己的作品来自现实,高于现实。这一点在古代画家中是不多见的。黄公望来到富阳以后,沉浸在富春江美丽的自然景色之中,江畔留下了他不少的足迹。他每到一处游览,总是带着笔墨纸张,一发现优美的自然景色,就把它素下来。他在80高龄的时候还坚持这样做。这一些,为他创作著名的《富春山居图》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从长期的写生实践中,黄公望还独创了“赭墨山水”画法。这种用水墨略加赭色的画法,与传统的山水画技法相比,别有风味,独具一格,被子人称为“大痴法”。他的《江山游览图》就是用这种手法画成的。黄公望还以他丰富的山水画创作经验,写了一本书叫《写山水诀》,充实了我国绘画艺术的理论宝库。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幅7米长、30多厘米高的山水画长卷,向来被认为是黄公望的山水画的代表作。创作这幅画时,他年近80,费了几年时间才画成。值得高兴的是,经历了630年漫长的岁月,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这件著名的山水长卷的一部分。它能流传到现在,有一过不平凡的经历。据说,这幅画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画家辗转收藏,后来,到了一个姓吴的收藏家手里。他临死时,嘱咐家人将《富春山居图》等书画烧掉,作为他的殉葬品。幸亏他的儿子不忍这幅名画成灰,从火中救出此画,保存下来。但画的开头和中间部分已被烧毁。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成为前后两段。画的后半段,以后为清皇室收藏。全国解放前夕被运往台湾。画的前半部分,又经过了不知多少次的辗转收藏,到1956年10月间,上海中国画院举办宋元清名画展览时,第一次和人民群众见了面。 展开局部的《富春山居图》,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两岸的秋天景色:几十个峰峦,形状各异的数百棵树木,姿态万千。山间江畔,有村落、有亭台,有小桥,有渔舟,有飞泉,有茂林,雄秀苍莽,动静结合,幽雅兼蓄。全卷用笔洗练、流畅,气韵高远,具有雅洁淡逸的绘画风格。这给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带来民很大的影响。

600多年的风雨霜雪,使黄公望的遗址的坟墓无处可寻,但他的名字和《富春山居图》却名扬中外,富阳人民为这位卓越绘画大师描绘的富春山水引为自豪,并将继承他的美好愿望,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富春山水图景。

《富春山居图》高一尺余,长约二丈。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色。画面峰峦平坡,丛林树舍,渔舟小桥。草木台石等回旋转辗,疏密有致,姿态各异,丰富而自然。整幅的绘画效果,给人以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步步可观的艺术感受。

在这幅画里,黄公望用笔干净利落,无轻浮之感。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湿笔披麻皴,也有长短干笔皴擦,在波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氏云山的笔法。墨色透明而凝重,笔势萧洒而秀润。全图只用少有的淡墨渲染,突出了笔墨意趣的发挥。黄公望的山水画的主要风格有两种:一是浅绛山水,山头多矾头,笔势雄伟;二是水墨山水,皴擦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山峰具有那种如玉的圆润透明的效果。

黄公望曾寓居富春山,常常云游在外,遇山水就随意画画,此图始作于至正七年(1347年),差不多画了10年才完成,是黄公望最得意的作品,而后代画家也对此画有着极高的评价。明代收藏家、大画家董其昌说,他在长安看这画时,竟觉得心脾俱畅,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而这幅伟大的作品的确让人有咫尺千里的感觉,叹为观止。

《富春山居图》的历史背景

1347年,元代书画大师黄公望创作了《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也被认为是元代文人画的最高杰作,中国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幅画用更自由、多变化的笔墨来描绘山水,透过山石的起伏与笔墨的变化,表现山水内在的生命。

在元朝,汉族知识分子一直难以获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他们把时间、精力和思想情感寄托在文艺上,与这种思潮密切相关的山水画,也就成为这种情感寄托的重要的领域之一。尤其到了元朝末期,战乱风起,更多的文人逃避仕达,处于半隐居状态的生活,慢慢形成了元代文人画。

《富春山居图》六百年流传简史

《富春山居图》有两幅,一幅至正七年开始起稿,经过三四年之后才题款,历经十年完成,是绘赠无用师(据考证为 郑无用道士)的。另一幅被认为是伪迹,称为子明卷。图上款识:子明隐君将归钱唐,需画山居景,此赠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一三三八) 秋。从这段题款可以知道此画是为子明隐君画的,公望年70岁。上幅无用师卷公望年82岁。从这两幅题款看,相差12年。

《富春山居图》的子明卷曾被清乾隆所得,并被认定是黄公望真迹,爱不释手。每观赏一次就题诗一首,先后题了48年、50多处,而且仍然意犹未尽,最后在前隔水题有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的识款。此子明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被认为是真迹的无用师卷,自郑无用道士收藏后,经过一百余年,到了明朝在苏州重现,最初由大画家沈周收藏,大约在成化年间被董其昌在北京购到,并珍藏于书禅堂。董其昌在万历年间将此画卖给了吴正志;吴正志又将此画传给他三子吴洪裕。

吴洪裕是当时著名的文人雅士。他一生到死最喜两件宝,一件是《智永千字文真迹》,另一件则是《富春山居图》,于是,在他临终时,他叮嘱他儿子把这幅画烧了炎殉,使他在九泉之下仍可持有此画。在烧完永智的真迹千字文后,他的侄儿吴子文不忍名画被毁,急从火中抢救出来,可惜画的前段已被烧坏数处 (卷首部分经过修补后,题为《剩山图》,也保留下来)。

大约在1730年间,画卷的主要部分流落到了中国绘画重要的收藏家安岐手上。他先是收藏了仿本,才又收藏了真品。当时安岐一心想找到《富春山居图》,所以一收到仿本,就马上在空白处品评题字,一共题了55处,整幅画变得面目全非,而真品却由此逃过一劫。从此,这幅长卷分为两段,后段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一段在抗日战争时期由现代名画家吴湖帆先生收藏,后由浙江博物馆收购珍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56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