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王兴儒作品欣赏

著名画家王兴儒作品欣赏,第1张

王兴儒,字中庸,号悟道轩主、华山终南山人,陕西蓝田白鹿塬人。1983年就读于西安美院,1992年再次考入该院国画系高研班,201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画院,2013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现系中国画院画家,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理事、渭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在探索中 寻找自我--------山水画作品的个性化风格的确立

2004年国庆五十五周年,我的省展国画作品《沃野三秦》获优秀奖。此幅作品我着意于意境美的艺术表现。

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省展我的国画作品,《家园》入选,家园的创作着意于在山水画的构造美上取得自我性的突破。

回顾两届作品入展,其过程是艰难的。一直在努力,在学习,在探索,静下心来思考梳理,意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已的表现语境

要确立一个自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于一个人的个性、气质、学养、阅历、环境、时代等因素有关。每个画家都有其不同的自我方法确立过程,翻开历代画卷前贤,发现有三种类型的探索求变而确立了自我:第一是技法的求变,由大自然获得灵感启示,或改造师承使个性化风格成立。北宋的范宽初学荆浩和李成已甚精秒,继而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于其师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范宽深入自然山川,长期居留与太华,终南诸山中,观察体验云烟惨淡,风月阴霁,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终于创造了与李成迥然不同的壮美景色,又擅画雪景。他所画崇山峻岭,往往一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用碎而坚实的笔墨 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山 麓 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壮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于山传神”。明代的王履师法马远,夏圭,笔墨秀劲布局茂密,洪武十六年(1383)游华山,见大自然奇秀之景,深感绘画不应局限古人陈法,必须师造化,自出意匠。经过精心的构意,创造出《华山图》四十幅,每页各取华山一景,从不不同角度生动地展现了华山奇秀雄伟的风姿。用笔秀劲凝重,墨色苍厚明润、布局茂密、富有真山水的灵气,其壮阔雄险之势气令人惊叹。二是从内容的搜新切入,今人为多数;现代画家石鲁在继承传统绘画表现形式的同时,又以新的内容和精神气质来改造传统国画,使之充满新的活力。他的以陕北生活和革命史实为主题的山水画最具独创性。三是二者兼顾,也是以现当代为多:刘海粟十上黄山,为表现黄山 的独特感受,将鲜艳明亮的色彩与水墨和线条融为一体,使画面既强劲厚重又不失典雅的韵味,富有强烈的个性。我也曾以龚贤,石涛,黄宾虹,黄秋园,何海霰为师法对象,也曾追摹恩师杨建喜,赵振川的笔墨形色,用其来改变自已,但都因似曾相识与一般化而掇笔。我也去过黄山,峨嵋山,泰山,所画之作有时连自已都难以感动,静下心来回味思索,当年只所以没离开华山原因是近水楼台,濡目染,骨子里全然是秦岭文化的浸*,还是以表现秦岭最为得手。

翻开当代画坛近几十年中国山水画的探索创新与实践,很多中国山水画家受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现代发展:吴冠中,周韶华及台湾的刘国松为现代山水画的探索创新的典范。吴冠中不拘泥于传统笔墨表现形式,他重视画面的形式美,在线面交织的画面中施以彩点和墨点,使画面呈现出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使传统的笔墨表现形式受到现代抽象主义表现形式的替代,他的山水画表现形式体现了构造美,是中国山水画探索创新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之一。周韶华的山水画用自已的话说是:“以使现代山水画具有一种吞吐古今的气度和文化意蕴,并努力以超然的心态与消极遁世的遗风决别”。他寻求的是气势浩大,天人合一的有震憾力的视觉图像。刘国松的山水画以特制的纸,采用拓墨拓彩的表现技法,极力追求视觉图象的冲击力。特殊的技法取代了传统的笔墨表现形式。

众多的艺术家因个性的差异,使中国山水画呈现出前所末有的多元表现形式,他们为创新中国画的多元性进行了努力的探索。

我也深思并从枞向流观中国山水画的传统:中国山水画是由构造,意境,笔墨构成。构造既构思构图,造型,设色,技法等构成。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优美的意境必然溶于情景交融之中。笔墨是随着中国画的诞生而成长发展的,笔墨是构成中国画特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中国的山水画创新必须从民族审美观念的角度来认识,因为民族审美观念有传统的继承性,离开传统也就谈不上创新,而传统也不是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永远处在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之中。

对传统的创新首先要明确中国山水审美取向人个人选择 。是意境美。山水画自南北朝独立成科,迄今1300年多的历史,它深刻体了中国文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理想,也就是说宗炳所说的“山水以形媚道”。它不向油画的风景那样要么如实的再现,要么是为了形式的美而把风景变形或者再抽象,是一种表现人生哲学的工具。所以宗炳才会提出“万趣融其神思”来达到“畅神”的效果与目的。这大概就是山水画历经千年而衰的根本原因,为了“媚道“与“畅神”山水画不能是某地的风景式的直接写生,而是画家心灵的再创造,是理想化后的自然,它需要“造境”而不停留在“描景 ”。造境的目的就是为了寄托思想精神感情诗意哲理等等个人的主观因素。而“境”只是“意”的载体,没有想象法的“意”和“境”便是空{}徒有其形。意境美在通过王维的“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式的制作已在历代有着牢固的地位。尽管在行进中的历代也经过对意境美有过干扰,但始终还是被肯定了下来。由青绿到水墨,是山水画艺术的一次升华。“用墨而五色具”墨色是彩色的抽象,它体现着道家由灿烂归于平淡的朴素平淡的哲学思考。平淡的山水画必然无法像青绿那样尽写真状山水之可能,它必然的更进一步要求山水画在单色的也是不完全的图像中体现意境美的要求。意境美在水墨体系较青绿更受文人仕大夫的重视,这是原因之一。再后来水墨也因重视意境美而勃兴起来取代了青绿山水画的主流地位。北宋画家 郭熙他早年画风细致秀美,晚年落笔益壮,技巧熟练构思敏锐。他重视意境,无论高山峻岭长图大障,还是平远小景,取景布置都富有新意。他的画受到当时士大夫名流的欣赏。到了北宋的米芾,用水墨横点写烟峦云树,运笔草草,自称“墨戏”,这种以墨点表现江南烟云景色的山水,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需求。

第二种审美取向为构造美,它包括山水画造型色彩与布局,是对大自然客体的主体审美表现,也是山水画作为视觉艺术的外形式。,清朝的龚贤,包括四僧之一的弘仁,以笔墨构造的设计性构成无凝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但构造美也不单纯为山水写貌传神。它应该也以画家的人品个性阅历学养等内在因素作为“背景”来充实“前景”的物质构造,才有深度与厚度。《家园》在探索中的不成熟略显免强生硬构成,“气韵”还不“生动”它总算一个阶段的探索吧。但构造美是山水画的物质基础,它可以没有意境美和另一个审美取向的笔墨美,而意境美的山水画必须讲究构造,美的构造,个性化的形式语言可以为意境的强化提供更好的视觉依据,所以再次看来我的,《沃野三秦》主重了意境美而在构造美的形式探索中只能免强算作是对自然景观模写,虽然在大视野中打破了时空限制,有效控制了画面的协调统一,但仔细考究构造还不能成型。

第三种美为笔墨美,中国画至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勃兴笔墨美被提升为山水画新的审美取向。把书法性笔墨语言的独立价值提升到与意境,构造同等的地位,到清代意境美甚至凌驾在二者之上,成为笔墨至上主义。笔墨美是在构造美的基础上演化起来的一种形式,它往往牺牲意境的视觉表达与构造的严谨追求,以笔情墨趣来传达画家对大自然的理解以及某种个性,修养,情绪与人格。有时也借助题诗来补充阐发画家所想要表现的意境,把‘画中有诗’变为‘画上题诗’使山水画变成图解诗意的挂图,从而成为绘画与文学的综合体。笔墨美的流行在清代,而集其大成者是现代的黄宾虹。笔墨美的影响相当深远,清人论画第一讲笔墨的观念至今还拥有很大的势力。

三种取向不是对立的,它们相辅相成,有时同一位画家可能采取一种以上的审美取向,也可能同时产生三种审美效果,但从总体看来,各个时代和各个画家都以一种或两种审美取向为旨。现代画家中,黄宾虹是把笔墨美推向极致的大师。意境美为李可染,他借鉴西画增强意境营造成为一代宗匠。陆严少则是现代构造美的巨匠。这些大师们末必理性地认识山水画的审美取向而自觉的选择,但均能表现出对以上审美取向上的自觉选择。所以:山水画家在确立个人风格时,如果不明确自已对这三种审美取向的选择,很容易盲目,犹豫,迷茫与见异思迁,看见什么画什么,流行什么画什么,找不到自已的艺术支点,便劳而无功。

201016 悟道轩主 终南山人

王兴儒

1、荆浩

荆浩(约850-?),字浩然,号洪谷子,河南孟州(河南济源)人,五代后梁画家,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

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著有《笔法记》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

作品还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2、关仝

关仝(约907-960),长安(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一作关同、关穜。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

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废寝忘食。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

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北宋米芾说“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

3、李成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

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

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青州),故又称李营丘。

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

4、董源

董源 (934-约 962 ),又名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进贤县)人。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董源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国主李璟以为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

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

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5、巨然

巨然,生卒年不详,江宁(江苏南京)人。五代宋初画家,僧人。

早年在南京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到汴京(河南开封),居于开宝寺。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 ,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

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

画作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

——荆浩

——关仝

——李成

——董源

——巨然

三年前 张仟的字一幅4尺的大概就是4000左右,现在北京市场上大概8000到1万。他的画比字价高,大概比字价高一倍左右。张仟出身是中医世家,所以在他的作品里有很多传统的东西,尤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的体现,这方面是一般书画家所缺乏的,应该有很大潜力。不过现在市场上有假冒张仟作品的,几百元一幅的应注意辨别。

  

  吴 修,中国籍著名公益画家,评论家,鉴定家,张大千再传弟子,著名作家。原名吴海栋,祖籍陕西凤翔人士,号雍州散人,字后山,美术学硕士,多年来公开发表数以百万篇反腐文章,文笔犀利,尖锐,斥责时政贪官,名流恶霸,为中国弱势群体呼吁受到百姓拥戴,及国内外媒体美誉,被誉为“中国反腐第一笔”“官闻愁”“反贪作家”“当代鲁迅”

 

  曾任丹麦东方雅韵吴修书画院院长,澳大利亚刘艺书法研究院名誉院长,埃及何伯群书法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西部黄土翰墨书画院院长等职,早年曾随众位恩师周游海外诸国,德国,日本,丹麦,英国,美国,新加坡,韩国等二十多个国家与国际艺术大师们学术交流学习,并多次成功举办个人书画展,捐赠作品给国外公益机构,政要,博物馆。

  吴修先生幼年受张大千弟子王康乐老先生指点学画,后受齐派画家刘永泰、崔如琢先生,张仃先生画作影响较大,著名书法名家(中国书法协会两位副主席)刘艺先生,何瑞民先生曾授业指导,何伯群先生(石鲁弟子)熏陶指导学习书画,曾启蒙于佛家高僧星云大师修行佛法多年来研习佛家碑文书法,被外国传媒誉为泼墨画怪才,曾拜师国学大师季羡林爱徒常谦和学习国学,受文学大师陈忠实先生、熏陶学习创作文章。与齐白石派,张大千派画家多年来私交甚好。

  公益画家在国外画廊吴修的作品价格不菲,且一画难求,目前国内作品15万/平尺,有许多书画家临摹他的泼墨作品,网曝2016年西班牙慈善活动上英国华裔商人曾竞价一幅吴修早年义捐的泼墨画《远山飞雁图》680万(人民币)收藏。

  (编辑:王菲/缅甸)

   张舸,字,可为,号,淼舟,半贤楼主等,先后毕业于西安文理学院美美术专业、陕西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西安美术学院。曾受教于著名山水画家崔振宽先生。开翔斋后人,自幼随父习画喜诗文、通音律、善弄金石、兼花鸟、主攻山水。

  其画风,追宋、元画格,清古野逸。近年来,闭门静心、潜心宾虹先生之山石笔意,妙悟石涛画语,受益良多。其近作求变求新,融合诸墨,即使古人,亦师今人,山水颇得“五笔七墨”之韵,笔墨灵动,洒脱自然,苍润浑厚,笔意凝炼,气韵生动,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美展并获奖,同时被多方机构收藏。作品散见于《书画鉴藏》、《随感》、《当代艺术报》、《书画名家臻品》等书画专刊,出版有,《笔随心动》个人山水画集、《妙悟张舸书画集》

1999年画作入展“陕西教育系统书法绘画大赛”,并荣获优秀奖

2000年书法作品入展“陕西省首届硬笔书法大赛”荣获青年组一等奖

2002年画作入展“中国西部书画大赛” 荣获二等奖;

2002年画作入选“陕西省山川秀美名家书画大展”荣获优秀奖;

2004年获“华夏明日之星全国青少年书画摄影大奖赛”优秀教师指导奖;

2005年书法作品入展“世界和平国际书画大展”荣获三等奖;

  2005年画作入展“世界和平国际书画大展”荣获二等奖;

  2006年作品荣获全国青年书画摄影作品大赛优秀奖

2007年绘画作品入展全国青年书画家邀请展 荣获优秀奖

2008作品荣获全国美术教师书画摄影作品大赛优秀奖

2009年作品荣获全国美术教师书画摄影作品大赛一等奖

2009作品入展陕西省庆建国60周年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展

2010年作品入展陕西亮宝楼首届网络美展荣获金奖

2010年作品荣获庆祝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金奖

2011年作品荣获、陕西省教育学会美术教学专业委员会、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组织的全国美术作品邀请展优秀奖

2011年作品荣获陕西美术家协会、陕西书法家协会、陕西摄影家协会、陕西省教育学会美术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省美展三等奖

现为:

中国教育界联合会 理事

陕西省教育学会美术教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 少儿艺委会 委员

  华夏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专职画家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 会员

  

陕西太白文化艺术研究院 院士·研究员

  长安八怪书画艺术研究馆 专职画家

陕西国风书画院 院长

陕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

西安市山水画院 研究员 画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67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