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和《示儿》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梅岭三章》和《示儿》的感情有什么异同?,第1张

相同点:都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激情。

不同点:

1、表现的感情不同

《示儿》表现的是至死不渝的忧国之心,悲愤、遗恨、热望交织的爱国深情。《梅岭三章》表现的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爱、革命家的乐观豁达和宏大气魄。

2、创作背景不同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梅岭三章》:

1936年冬,陈毅旧部下陈海叛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20多天。敌人因搜捕不到,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因担心不能脱险,陈毅危急时刻写下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

在以后的峥嵘岁月里,陈毅与《梅岭三章》诗词为伴,将革命进行到底。但《梅岭三章》诗词能有幸与后人见面,其夫人张茜当记一功。

扩展资料

《示儿》赏析: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导语:很多人在看古诗词时,有时觉得某首诗词很好,但真要其说出个所以然,却觉得无从下手。诗歌鉴赏对有一定文学积累的人来说有时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感性的理解,这固然和缺乏积累有关,但欣赏诗歌也是有一定方法和规律可循的。

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哪些

一、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文学是对生活的艺术反映,诗歌也不例外。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的经历不同,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艺术风格也会不同,因此走近作者、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对把握其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不无益处的。这就叫“颂其诗,读其书”要“知其人”、“论其世”。

 如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吏,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徜徉于山水田园之间。可以说田园生活是他诗作的重要题材,因此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综观陶渊明的田园诗,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有了对陶渊明的相关了解,我们便不难理解他的'诗作。

 例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全诗洋溢着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喜悦。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着***人崇高的理想和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在他们身上闪烁着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格光辉。读他们的诗便能体会到“此去泉台召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壮志雄心(陈毅《梅岭三章》),还有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抱负(毛泽东《沁园春雪》)。可以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作正是他们的崇高理想、浩然正气和人格光辉的真实写照。因此读其诗便如读其人,知其人便可知其诗。

 二、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如果说一首诗如同一棵花树,那么,诗中的文字便是枝叶,而诗中的情感才是粲然的花朵,也就是说,语言是诗情的载体,诗情才是语言的精华。读诗如不细品诗中的情感,那就如同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细品诗中的情感,便如同走进了诗人的心里,而诗情的感悟应从品味语言入手。品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从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诗句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的报国之志,而“夜阑卧听风吹雨”让我们看到的是一颗深沉的忧国之心。当然感悟诗情不能泛泛而论,就拿送别诗来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送友人西赴边陲,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要经受万里征途的跋涉,饱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那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诚挚情谊的琼浆,它里面不仅有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而且还有对友人只身赴边的牵挂,如若不信,那“西出阳关无故人”便是最好的佐证。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送友人东下扬州,扬州乃是当时的繁华之地,因此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字里行间,除了有对友人的一往深情,还有对繁华之地的无限向往。值得一提的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乃是送别诗中的奇葩,它一改往常送别诗的离情别绪,直抒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不是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正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的宽慰、劝勉之情吗这些情感都蕴含于字里行间,我们只有反复诵读,用心体会,才能得其真谛。

 三、把握意象,领略画意

 诗情与画意相伴而生。诗情是抽象的,它必须通过具体的意象来表达。因此,读诗应该抓住具体的意象并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从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首先抓住“舟”和“岸”这两个意象,展示了一幅依依不舍的送别画面,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将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继而,诗人借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这个意象,来生动形象地表现汪伦为自己送别的深厚情谊,给人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又令人陶醉的“桃花潭水”图,让人读了感觉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又如唐代诗人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诗的开头通过“雁”和“书(书信)”两个意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独处空闺的妻子,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希图凭借雁足给戍边的丈夫捎去一封深情的书信,却因时值春宵深寂,大雁都已南飞,无以传书,难以诉说衷肠而愁怨不已的情景。

 正因为“愁多”,而令思妇辗转反侧,难以入梦,以至于如古诗《明月何皎皎》中所写的那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接着诗人用“孤月影”和“伏波营”两个意象来进一步表达思妇的孤独、寂寞与愁怨,让我们如同看到了思妇处于极度的忧愁之中,却又努力地使自己从愁绪中解脱出来而走出户外仰头望着“孤月”,并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照在“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那种充满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感人画面依稀可见。

 总之,读诗,只有反复地读,用心地读,并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才能品出诗情,绘出画意,这也许是读诗所应追求的境界。

梅岭三章》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可单独成篇,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及甘愿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三首诗都以小序中“虑不得脱”四字自然生发而来,以断头为基本意象,但诗中却无一丝一毫悲切伤感的情调,而是一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豪壮之气,令人热血沸腾,斗志倍增。 第一章着重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生死不渝的坚贞气节。“断头今日意如何?”诗一开篇就径直将死亡问题提了出来,以如何面对断头之危自问,这充分显示出陈毅勇于面对死亡的大无畏气概。在生死危难面前诗人想到了革命尚未成功,理想未遂,壮志未酬,今日断头实在是死不瞑目。于是他驰骋想象,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笔法,续写了豪情四溢、气贯长虹的壮言:“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泉台,犹言泉下、地下。诗人以泉台比喻反动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以阎罗喻指祸国殃民的罪魁,表示自己一旦牺牲,就要到黄泉之下去招集先前死难的战友,组织起浩浩荡荡的十万大军,直捣阴间地府,斩下阎罗的首级。这两句诗慷慨激越,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革命斗志,令人拍案叫绝。 第二章着重写对后死诸君的期待,激励战友为人民解放的未竞事业继续奋斗下去,表达了对革命的必胜信念。首句“南国烽烟正十年”,回顾起自己从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到当时(1936年)恰好是十年所走过的革命道路。“此头须向国门悬”,化用春秋时期伍子胥临死时要求吴王把自已的头颅悬挂在吴国都城(今苏州)阊门上,以看到越国军队来把吴国灭掉的典故,表明自己即使牺牲了,也要瞪大眼睛看着国民党反动派的灭亡。突出了诗人不彻底消灭敌人,死不暝目的阶级的感情。三、四句是对战友的勉励和期待,诗人勉励战友奋勇作战,不要因为革命有牺牲而消沉,而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以歼敌胜利的捷报来慰藉牺牲战友的英灵。 第三章进一步正面抒发他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这表明诗人从参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队伍当作自己的家,并决心为革命胜利奋斗终身;虽然革命事业遭到暂时的挫折,眼前祖国大地还处于反动派的血腥残暴之中,但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将革命队伍当作自己的家,这是一个青年时代即怀忧国忧民之情的共产主义战士崇高人生观的生动写照,显示出诗人高尚广阔的胸襟。而“血雨腥风总有涯”则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和革命前途的辨证认识,这与他同年稍早所作之《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中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及与《梅岭三章》作于同期的《无题》中的“莽莽神州叹沉陆,魂兮归来大地红”,表达的是同样的信念。正因为对未来抱着坚定的信念,所以诗人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从容泰然、义无反顾地咏歌道:“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为了人类解放的美好理想早日实现,诗人甘愿将自己和无数烈士的鲜血流在一起,在祖国的大地上浇开自由之花。在这里,诗人将一个***人的崇高理想注入中华民族取义成仁的传统美德之中,对全诗第一章起句中所提出的“断头今日意如何”,作了最具体也最完美的回答。 《梅岭三章》不假雕饰、一气呵成,堪称流芳千古的黄钟大吕之作。全诗雄浑豪放,格调高昂,力透纸背,句句璀璨,字字珠玑,情文并茂,是诗人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郭沫若读到这三篇足以传世的绝唱,推崇备至:“陈老总的一辈子,只有在他艰难困苦、九死一生的时候,才写出了这样的诗。这是真正用鲜血、用生命写出来的诗!诗如其人。这几首诗,就够陈老总永垂不朽的了!”

三首诗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可单独成篇示人,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革命的信念及甘愿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

第一章着重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生死不渝的坚贞气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斗志,豪迈的英雄气概。

第二章着重写对后死诸君的期待,勉励生者为人民解放的未竞事业继续奋斗下去。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和为革命殉难的光荣感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

第三章进一步正面抒发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和甘愿为之献身的人生理想。体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65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