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第1张

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学语文处在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启蒙阶段,对其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属于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改革,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人文素养的本质。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与重要性,接着从注重情感熏陶、积极拓展资源以及语文课外实践三个方面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本身来说,属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科目,肩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任,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新时期,要全面认识到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关系,采用积极措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才能得到保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与重要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人文素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文知识修养,另一方面是人文精神修养;第一个方面主要是通过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实现,第二个方面是在人文知识获取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主要是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思想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包含的有人间真情与生活真谛等等。比如,在《将相和》中,蔺相如的那种博大的情怀,还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那种“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礼仪、人格等等,使其在语文知识学习中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具备坚定的信念,还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的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品质与个性,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人文素质教育有效结合了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实际,也结合了语文方面的教材,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情感因素,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学生的头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还能陶冶其情操,让其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对所生活的世界有个全方位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注重情感熏陶,培养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熏陶,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具体的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实现教学方法、教学主体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统一,来提高教学质量。作者的情感不是贴上的标签,需要进行充分的挖掘才能得到体现,要找出课文中蕴藏的人文内涵,把其中的审美情感带给学生。在课文内容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作品情境中,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同感,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还能净化心灵,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为学生学习创设情感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做到“动之以情”。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美文赏析活动,让大家一起体会父爱的伟大,明白课文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所要表达的情感。父爱无言却有形,这是学生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最大的感受。运用情感熏陶收到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在生活中学会感恩,能够珍惜父母陪伴在身边的日子,这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体现。

 (二)积极拓展资源,培养人文素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这些历经沉淀的名家名篇中,包含着非常深厚的民族精深,也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可以用这些文学作品来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诗文的朗诵,尤其是古诗文的朗诵,能够给小学生思想上的启迪。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包含着哲学精神,属于历朝历代文化变迁中的精华。优美的韵律与节奏,加上精美的词句,都给人很深的美感。比如,读白居易的《草》,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就要让学生理解到,失败和挫折带给人们的不只是失望或绝望,同样也给了人们重新开始的机会。学习这篇诗文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扩展资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要对课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简化,尽量给学生相对比较基础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三)语文课外实践,培养人文素养。首先,可以开展早晨诗文朗读活动,利用每天早晨的十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可以让那些具备一定的朗诵技巧的学生来进行领读,之后每星期做一次朗诵活动汇报。开展早读活动能够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其文学欣赏水平,能够促使学生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在阅读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其人文素质。其次,可以开展语文活动竞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具体活动有班级作文大赛、讲故事大赛以及课本话剧表演等等,让学生在这些比赛活动中感受深厚的文化氛围。再次,可以开展人文科学知识讲座活动。我国有很多名山大川,风景名胜,语文教师可以用讲座的形式请一些学生家长、其他学科的老师等来为大家讲述游览过的地方,也可以讲述下对某个文学作品的理解,这些方式都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直接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学语文处在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启蒙阶段,对其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智力、情感以及德行等方面的和谐,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成林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教育艺术,2015(09)

 [2]项位明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突破[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4(11)

 [3]胡忻娟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09)

;

1、引导学生多读。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贴在文章上的标签,需要学生遵循一定的路径才能有所体会。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要发挥朗读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越出纸面,学生多方面的感知教材,不假思索的感受到了文章所写事物的美。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

2、抓住关键词句,培养人文素养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进行思维活动不能离开语言这个工具,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不表达任何思想的语言,相反,也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可以不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思想的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抓住重点词语深入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注重情感的体验。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同样也不是自然常识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情

3、“自主、合作、探究”  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比较,最大的变化就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正确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策略、教学内容、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改革,以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方式。古语说“授之以渔,不如援之以渔”。

首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由的发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兴趣得以激活,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思想启迪,感受了审美乐趣。因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其次,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本身就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自主”即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一个人要想做自己的主人是有一定条件的,他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自尊、自爱、珍视自己的生命及创造的人,一个心理有障碍的人是无法做到自主的。所以自主意识体现了人文素养中的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合作”是一个人与别人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思想,必须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必须学会认同别人赞赏别人,必须有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了人文素养中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探究”是一个人对未知领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条件,只有培育出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信任,才能保证我们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探究意识”反映了一个人对自然,对科学的正确态度。以上三种意识分别从对自己,对他人,对待科学三个方面提出了人文素养的培育目标。怎样才能培养三种基本的人文素养呢?实践证明靠灌输是无法做到的,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中采取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在实践中不知不觉的把这三方面的人文素养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成习惯,并用这样的态度指导自己的一生。因此必须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4、发挥教师作用,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简单点,一是老师的人格魅力的潜移默化,二是引导学生养成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点点滴滴之中。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所以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 教师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师的情感就是对于发展主体所具备的“爱心”,是对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的情感和态度。“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唯我独尊”的圣者,而是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指挥的启迪者,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育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是理解与尊重的过程,是灵魂与灵魂分享、碰撞、体验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人文关怀。没有人文关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体验和交流;而没有真正的对话、体验和交流,教育的培养完美的人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所以,一个理想的有效的教育过程,也需要我们去实现一种充满人文情怀的教育。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凡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渗透着人文情怀理念,以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为要务的教育活动,都是温馨融融且人才辈出的成功的教育。孔子的一生中,弟子三千,堂奥之上,树荫之下,山涧之中,溪流旁侧,皆为课室;弦歌吟诵,质疑释惑,诘问辩难,默思践行,全是学习;愤悱启发,偱循诱导,学思结合,温故知新,见贤思齐,言传身教,师生关系融洽,同学之间和谐,不仅人才济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皆有杰出代表,而且其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充满着人文情怀的教育过程,均给后人以深远的影响,比如中国历代长盛不衰的书院制度,便滥觞于此,且不断发扬光大,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璀璨的华章。美国教育 家杜威先生认为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的理智与情感的过程,是与每个个体发生联系与关系的事情,他出于强调教育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观点,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指出必须以儿童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儿童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手段来看待,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提倡“活动教学”,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杜威的这种高度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把学校当做培养整齐划一的人的工厂,而忽略人的个性特征与差异性发展的工业时代以及后工业时代,尤其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因此,在教育地过程中,必须要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心交流,引导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努力做到知行统一,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学习活动中,不断促进其情感、态度、习惯、智慧等心理机能和友爱、沟通、交流、包容、坚韧等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只有坚守这种充满人文情怀的教育过程,才能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

浅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师范加上"教")的能力,又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这样,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才可能是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格健全、情感丰富的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学科要落实素质教育, 就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治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剩余1423字)

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传递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承载着传播祖国语言文化的重大意义,对富有深刻文化韵味的中国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同时担负著民族人文精神建构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的重大社会使命。中职生要想在强手如林、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不仅要具有听说读写等基础语文应用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交际应变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中职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引导式的符合学科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教学特点在于“启发”二字上,主要遵循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指导思想,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找到掌握知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亡人逸事》一文时,为了能让学生在“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妻的愧疚、自责与深挚的思念之情,笔者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讨论、理解。笔者设计了以下提问:(1)请大家阅读课文,看一看文中具体地写了亡妻生前哪些逸事?(2)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妻子具有怎样的性格、品质,作者对她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3)既然作者对妻子的情感如此之深,为什么要距离亡妻离世已经12年才写文悼念呢?(4)文章又为何要以“一丝幸福的笑容”作为结尾?通过大家的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课文的情节,能够更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中国劳动妇女身上所具有的传统美德,收获感动,收获健康的爱情观。而这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人文涵养的深度认识与思考。

二、“输出式”教学方法,引导人文素养内化

“输出式”教学是基于要素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它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精神内化体现在输出的作品之中。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中采用的“输出式”教学形式一般包括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这些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精神内化与情感因素的锻炼,更能够改善中职生交际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差的弱点。

例如在《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一文的教学中,可采用“输出式”的教法:课文中一共写了蔡元培先生待人接物上的四件小事,让学生上讲台即兴表演这四个场景。通过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达到理解蔡元培先生呕心沥血培育学生君子品格,以及亲身实践自由平等思想的大儒精神,推行学术自由不畏强权的改革家气魄的目的。这样对课文进行“输出式”的拓展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探索课文内在的人文精神的积极性,不仅使得语文课堂更富有生趣,还深化了课文的内涵学习,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使他们的口语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多媒体教学方法,营造人文环境

现代教学装置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师能够创造更多彩的学习情境,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实践过程。单纯依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口耳相传,并不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教材中所表述的那种情感,而透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法,却能够达到细化教材情境的作用,能够更加深入地传递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过程为例,笔者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来掌握婉约派和豪放派的特点,掌握宋词的鉴赏技巧,品味宋词的语言。但是如何品味诗词的风格,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更加细化诗词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容易触控诗词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和情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开端通过课件展示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播放本文的音讯朗读,配合课件展示长江波涛汹涌的浪涛声,让学生们先行感受其中的情感,然后教师再细致带领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先进行了主观的自我认知,紧接着在教师的领导下,对课文有了客观的认识,对诗词所包含的人文素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总的来说,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要首先打好扎实的语文知识功底。教师通过不断地引导、启发,设立更细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并通过“输出式”教学,强化对知识的训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整体能力上得到发展。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技巧: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指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1、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简单地说就是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教学时教师的范读能很快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去,使学生在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情节的同时产生了一个个疑问:为什么会有雪孩子?雪孩子为什么会动呢?雪孩子的鼻子为什么是红的?……这些问题之所以过于浅显,是由于学生尚未深入学习课文,因此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自由多读几遍课文。在多次诵读中,伴随着学生的思考,以上问题多半会不答自解:有雪孩子是因为课文一开头就介绍到“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有雪当然可以堆雪孩子;雪孩子会动是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读图,学生也不难发现雪孩子的鼻子原来是用胡萝卜做成的,所以是红的。学生一方面通过诵读自己寻求到了答案,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有深意的问题,像“小白兔家为什么会着火?”“雪孩子为什么要去救小白兔?”“雪孩子怎么会飞到天上变成云呢?”“雪孩子还会回来吗?”“他回来后小白兔会跟他说什么?”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仍然不用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在反复诵读中自己去寻求答案。

2、体会意境,感受美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如此,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学生还经历了情感的体验,逐渐接受到文化、审美的薰陶:“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这里描写的是下雪时银装素裹的自然美。“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兴。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这是小白兔与雪孩子和谐愉快的纯真美。“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这是雪孩子舍己为人精神美,以及雪孩子“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的意境美。《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薰陶感染、潜移默化”,在阅读时能“感受语言的优美”,“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显而易见,良好的语文素养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感悟生命的宝贵,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必定把“生命”看成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从而珍惜它,讴歌它。在教学时,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建立他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传统的教学在知识传授上往往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或思想性,在教学手段上则经常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老师引导学生质疑,再由学生回答的方法。然而,这种“为学习而学习”的“师本位”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本身已经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怀,忽视了对个体发展的关怀。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人文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多元的行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正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种林妹妹”,教师怎能限制学生的所疑所惑、所感所悟呢?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提问,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还可以回答别人的问题……总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教师不界定对错,只引导评价好坏,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老师的评判中体味到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教学《雪孩子》一课时,有学生就这样说:“我明白了睡觉时不要把柴堆放在火炉旁边,不然会着火的”,(很好,懂得了一个安全知识);“雪遇到热会化成水,水会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云”(不错,学到了一个气象知识);还有的学生注意到插图非常漂亮,细心的孩子甚至发现图上“雪孩子融化时,连小鸟都哭了”(多么善于观察啊!)。这样,在畅所欲言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被语言文字所呈现出来的情景打动:为失火时小白兔仍浑然不觉而焦急万分,为小白兔最终获救感到欢欣鼓舞,也被雪孩子的勇于献身深深感染,从而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甚至开始思考生命价值之所在。这样的教学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心生命”的要求,把语文课从以往较浓的思想教育中解脱出来,“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还语文课的真实面目──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注重体验,升华情感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同样也不是自然常识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薰陶”。在深入理解《雪孩子》的内容后,许多学生都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雪孩子明明知道自己一遇到火就会融化,他为什么还要去救小白兔呢?难道他的生命就不宝贵了吗?这时,我引导学生们把自己变成雪孩子,想象当时的情景:去救,自己会融化;不去,小白兔会被大火烧死……到底去不去呢?能不能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大火无情,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了,救人要紧,更何况小白兔是自己的好朋友啊!通过想象,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体会出友谊的美好与伟大。课文结尾写道:“雪孩子哪里去了呢?他飞到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读到这里,学生被雪孩子那美好的心灵深深打动,情感得到了升华,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语教材所选用的课文莫不包含着人的各种情感,充满了对人的关怀,体现了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如果说《雪孩子》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注,那《小熊住山洞》则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爷爷和小树》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借生日》、《平平搭积木》体现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不仅课文如此,就连拼音也不再是一个个形状古怪、刻板生硬的字母,而是充满了人的情趣:比如,红红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啊啊啊──一个多么可爱的女孩子啊!古诗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变得高雅起来。正是由于语文教材的内容具有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学科)少见的人的情感,是非常感性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从语文教材的这个特点出发,抓好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看到,语文学好了,情感也必将得到升华。这是因为在语文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被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感染,心灵受到碰撞,品格得到陶冶,获得了美的薰陶,加深了对人类的情感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感情变得更加细腻。语文教学应该担负起升华学生情感的重任。

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而语言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学科要落实素质教育, 就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治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小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引申而来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所教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把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把握,确定需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始安排什么温习内容,新授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语文教育与21世纪社会发展更紧密的结合已揭示出语文教育价值观的变化,即语文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读懂课文,它指向的是“人”。总之,初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把人文素养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初中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④发扬教学民主。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育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薰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说,语文学科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是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不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外“附加”一个培育人文素质的环节。

收藏推荐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育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是“薰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说,语文学科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是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不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外“附加”一个培育人文素质的环节。因此,人文教育的“主战场”就是课堂。一、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不断地给学生输入新的血液。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我们应该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中课堂学习资源主要以教科书为主。教师在授课时也要多给学生们讲一些我们生活中的例项,真正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紧密的联络起来。

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当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情感等,合理地加以开发,有效地加以渗透,适时“呐喊”,适度“灌注”,使人生得以感悟,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无疑是新世纪赋予语文教育的神圣职责。叶圣陶先生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不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对语文教育中人文内容的解读和吸纳,应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因为儿童的生命发展迫切需要诸如品质、情操、意志、境界、理念、抱负等这样一些有关“人文”的内容。这些“人文细胞”的“注入”,将改变人与环境的变化,改变人的生活世界,并意味着由于新质因素渗入到精神结构内部并引起结构性的变化,意味着视野的扩大,意味着能切实地感受到自我心灵力量的增长。

问题一:教学中情感目标是什么?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认知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理解关键性词语的意思,如“信息、信息高速路、便捷、网上购物、拍卖、五州四海、电子邮件、羡慕”等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章的要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

3、继续增强学生将网络成为自己学习伙伴的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能力目标:

1、能自学或是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网上合作能力。

2、能利用网络资源,查看、收集、了解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什么?进行交流。

3、能用留言板进行网上交流与学习。

问题二:心理学中什么是情感目标 中学教学所要预期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单方面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在本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很多一线教师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实践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还不够重视,本文主要对新课标中情感目标的实现进行了探究, 旨在促进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一、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内涵

在新的中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再是知识与能力的陪衬、附属,而是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既体现了中学教学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也凸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情感目标主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要素,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它们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情感学习与形成或改变态度、提高鉴赏能力、更新价值观念、培养高尚情操等密切相关。

新课标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 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态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有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求实创新的人生观, 热爱生活、学习、工作, 热爱自然、社会, 对社会有责任感、义务感,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等。态度教育对学生有终身的价值, 它有利于人的潜能释放、创造奇迹、实现自我, 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课程目标中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素质。

二、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 除了能处理在科技社会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文字、观念、数学等相关的知识能力外, 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勇于创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有对文学精粹的渴求心, 能愉快地聆听优美的音乐等。所以, 情感目标在教育中显示出了重要的地位。通过情感教育, 要调节和协调人的情绪,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 达到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中学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情感目标的实现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够在中学教学中正确体现其情感目标呢?以下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1、要转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传统教育中, 教师权威的绝对化、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冷漠化, 阻碍了情感的生成, 在教师的权威下, 学生不能自主、自由地表达。若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与学生民主、平等的关系和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基础上, 学生就能成为自己思想、情感、意志的主宰, 就能感知自身对他人的意义, 结合自身经验体验智者、仁者的思想情感, 借助文本完成审美体验, 唤醒人性的真善美, 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就会自然生成。

2、要合理设计教学的情感性。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情感目标的设计环节,教师在备课教案中要体现出情感目标的设计。但这种目标大多是知识目标的附带物,因此要求教师要认真领会教材内容,从中找到能体现情感目标的内容。

3、教师要具有关怀学生的意识。在以言语为主要中介的师生交往中,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 在很大程度>>

问题三:教学的情感目标怎么写 目前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学习的程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能力得到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本节课学习内容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培养。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学科目(学科)是教学内容的基本门类。 课程是指各个教学科目与课外活动的综合。 所谓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是在教育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里,要求每个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关注的内容。 如:信息技术学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描述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普通高中14个学科的课程目标大都是指如下的三个方面: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这绝不是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 教案 教案是课堂教学思路的提纲性方案。 什么叫做有教案?什么叫做没有教案? 一个确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拿到一节课的题目时,在头脑中立即就形成了一个教学思路方案,即使当时没有能够写出来,那也是叫做有教案! 一个徒有虚名的教师,甚至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教师,即使利用很长的时间,拼凑出了一个五花八门的二、三十页的教案,或者是什么教学设计,但是心里就没有一个完整的、正确的教学思路方案,这也叫做没有教案! 教案是常规教学中所设计使用的,是写出来的教学思路方案。不是上课时,老师自己看的,更不是给学生看的!也不是用来进行教学交流的。撰写出来的教案,主要是给教学领导检查看的。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一个更加详细的、加强版的教案而已。 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在教案的基础上,添加了“指导思想、学情分析”等栏目。其中,有的一些项目等的内容,在教案中是不用写出来的。 如:学情分析。自己的学生,自己应该很清楚。可以不用每个教案都写一遍。写出来就是一个词――嗦。 教学设计通常是在区级研究课、教学交流展示时用的。将任课教师平时在教案中,不用写出来的项目写出来。 如:“指导思想、学情分析”等。为的是给不了解您的思路的听课老师、专家、领导们看的。因为他们不会像孙悟空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那样,钻到您的脑子里去,了解您的想法。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课堂小教学目标的同时,课程需要关注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课堂教学目标在45分钟之内,是可以达到的。不是理想目标那样的遥远,可望不可及。 平时人们常说的教学目标,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实际上指的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常常被人们简化为:“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双基”。那就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后来,又勉强地加上了一个学科情感。这就是如今在教案、教学设计的>>

问题四:心理学中什么是情感目标 心理学原理出发,并在我国大量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构建较为符合我国教学实际情况的三维度四层次的课堂教学情感 目标分类框架,以冀为进一步编制有关的课堂教学的情感。

问题五:学习数学的情感目标是什么? 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数学课程目标体系中的一个子目标,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等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总目标,就作用而言,情感目标是其它目标的动力保障,它包括了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意志、态度、价值观、习惯在内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等重要作用。

问题六:认知目标 情感目标 动作技能目标 是什么意思 目标重要 速度比起来就排次要 虽然慢 只要有目标 有决心 迟早会实现!。

问题七:语法课情感目标怎么写 有点像五项管理中的生活目标。 就写上你要与某人在某时段进行某事,说到做到。 如果还没对象,那就写在多长时间内找到对象,怎么找? 然后将目标分解成细小的部分,通过朋友介绍~通过同事牵线~通过父母关系~等等。 之后往下继续分解,直到分解到你最近的情况。

  摘 要:高职生人文素养缺失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是高职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企业选择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对策是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及人文精神渗透,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人文;精神;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已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生也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加强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把高职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即做人的基本修养。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素养是后天的,是通过学习、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人文素养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传播人文知识和培养人文精神,后者是核心。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职生人文素养缺乏,人文素养状况整体下滑。表现在:一是人文知识缺乏。高职生人文知识普遍欠缺,语文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写作业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文、史、哲知识贫乏,笔者在讲课时问道:开国大典阅兵时的武器为什么是“万国牌”的?有的学生说是买的,有的学生说是借的。上课讲到“九一八”、“三大改造”时,学生也是一片茫然。

二是缺乏人文情感。有的学生不懂得对人的尊重,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对人冷漠;有的学生喜欢说粗话和脏话,与人发生矛盾时,埋怨对方并积极进行反击,甚至用暴力手段解决。

三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错位。一些高职生思想浮躁,理想信念淡漠,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意识较强,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定位在对金钱、权力、地位的追求上。由于价值追求物质化,导致高职生不思进取、碌碌无为、无所事事,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高职生这些缺乏人文素养的状况反映了人文素养教育薄弱、淡化的现实。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初中和高中阶段实行应试教育模式,衡量学生的尺度主要是分数,关心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学校的课程区分为主课和副课,为了在升学中多考一些分数,思想品德、历史、艺术等副课常常给主课让路,即使安排一些人文类课程,学校也舍不得安排优秀骨干教师,授课者也很少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由于中小学和高中阶段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就使得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人文素养先天不足。如果高职阶段再忽视人文素养教育,高职生将难以更好地立足岗位,服务社会,他们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也是一个人人格健全发展、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石,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起着支撑作用。在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文底蕴不足的人将缺少发展的后劲,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威胁,不可能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二)企业对合格人才的需要

企业录用高职生后期望他们能很快上岗,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有些高职生上岗后不受企业欢迎,表现为有些人工作缺乏责任心,缺乏合作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全大局;有些人不遵守劳动纪律,不注重文明礼貌,缺乏基本的社交礼仪;有些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在工作中做错事经不起领导的责问,遇到困难就灰心丧气;有些人人际沟通能力差,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事之间、领导之间、客户之间的关系。

这些问题不是出现在技能方面,而是属于人文素养方面的问题。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导致高职生就业后对工作岗位适应性不强,满足不了企业的用人需求。所以,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比较看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

从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企业急需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具备的人才。企业生存需要人才,企业发展需要人才,企业创新更需要人才。企业的人才资源区别于企业其它资源因素的最根本点,就在于人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一名员工掌握了专业技能之后,其人文素养就决定着他能否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尽职尽责的精神品格。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员工能爱岗敬业、不断进取,还能激发自身的创造性,勇于创新。

可见,员工要想更好地为企业做出贡献,人文素养甚至比专业素养还重要。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企业输送的不能是“机器人”、“工具人”,而应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三)培养人文素养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

在高教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高职教育不同于技能培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人才,核心任务是育人。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人文素养培养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所以,通过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在工作岗位恪守职业道德;通过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使学生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具备团队意识、具备奋斗意识、具备开拓意识、具备奉献意识。

为了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必须把技能培养与人文精神教育有机融合。没有“技能”的学生不是职业院校的合格学生,而缺乏“人文”的学生更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有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让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才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实现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发展学生的潜能,完善学生的人格,成就学生的未来,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本质需要。

二、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在现实的高职教育实践中,许多高职院校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为教育模式。由于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文素养教育,将高等职业教育蜕变为一种急功近利的职业培训,这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这种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作为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必须充分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韩愈在《师说》里曾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是解决传授专业知识的问题;“传道”、“解惑”,都是解决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肩负起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的使命,应该重视“传道”与“解惑”。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只有当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才能形成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内驱动力,才能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有所作为。

(二) 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及人文精神渗透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其教学内容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目标是育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改革创新,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使这门课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其次,开设人文社科选修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高职院校由于学习年限较短,实训任务较重,没有时间开设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但应开设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学、艺术、健康等人文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必选两三门,并将这些课程纳入学业成绩中。高职学生通过学习一定的人文知识、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在专业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有意识地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改革创新、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等品质,积极发挥专业课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

(四)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既是一个教育环境,也是一个文化氛围,构建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环境,可以让学生们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提升品位。一是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校园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还是让学生受感化熏陶的场所。建一些突出人文主题的景观,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在图书馆中也有意识地增加人文社科类图书资料,便于学生学习人文知识,鼓励学生读人文书籍;二是重视校园“软文化”建设,如开展以宣传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展板,设立体现人文精神名人名言的宣传橱窗,悬挂体现人文精神的警句格言等,营造浓厚的人文精神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接受人文教育的机会,如专题讲座、人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诵读经典、文艺演出等,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充分感受人文精神,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五)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教师应具有的人文知识和教师的做人涵养及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保证。首先,无论是公共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除了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外,都要不断加强人文知识积累,同时具有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其次,教师要具有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豁达的品格,不断修炼自己的德行,以深厚的人文精神感染受教育者,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再次,教师要对学生施以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包容学生的过失,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这不仅是一种师爱,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方式。总之,教师要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要努力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六)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在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还可以促进学生将人文素养外化为行为。

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非常广泛,如组织学生参观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开展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残疾人学校等地的自愿服务活动,可以使学生懂得传递爱心、学会感恩的意义,强化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开展春游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互相关爱的品质;利用学生顶岗实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沟通协调能力、遵纪守法观念、开拓进取精神等。

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加强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秀娥构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职业基本素养[J]文教资料,2006,(31)

[2]王锡耀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2)[3]姜宇国论高职毕业生就业后职业适应性问题和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4]栗延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就业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

[5]刘新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J]管理观察,2011,(7)

[6]杜庆君,刘波,王密高校继续教育课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融合[J]继续教育,2011,(12)

[7]金泽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培训教育之深度探究[J]继续教育,2011,(6)

责任编辑:李养正

  语文很重要。  语文,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社会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学科,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语文很受伤。

当前教育重“分数”轻“素养”的不良风气仍然盛行,我们的语文教学逐渐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大家每天做着为分数而疲于奔命的转磨活。笔者认为,要改变面目可憎的教学现状,当务之急,我们唯有重视并全面思考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深刻内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人文情感渗透,才能促进语文教学有效推进。

什么是渗透?渗透本指自然界中液体在广义多孔介质中的运动。孙春成老师说,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个运动的过程,那么其运动方式最好的莫过于“渗透”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成功地对学生进行了知识,思想与情感的有效的“渗透”。

下面试着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与实践,就教于大家。

一、注重人文情感教学环境创设,促进语文有效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在他的《论整体人的学习》中指出:教学中教师必须是“促进者”,而不是“权威者”,这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努力创造一种自由、平和、融洽的人文情感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情感经纬交互渗透,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创设人文情感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上海特级教师李春华老师在他的博文中如是说:“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创造有利于人文情感渗透的环境,我们需要激励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一书中写道,美国的教师经常把“我不知道”挂在嘴边。

创造有利于人文情感渗透的环境,我们需要赞赏学生。没有赞赏就没有教育。我们要把赏识教育当成一种教育的常态,因为“一半也是满的。”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是讨论如何看待骗子的行骗行为。一学生提出了“骗子惩罚了荒唐的皇帝,他的行为值得肯定”。面对不和谐音符,我没有给予简单的回答是肯定或否定,也没有批评学生思想认识的错误,而是冷静的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来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问题的分析研究,通过合作讨论得出一个结论:骗子虽然是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愚昧昏庸设下骗局,但其出发点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骗子的行为不能肯定,我们不能效仿骗子的行为,应该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在教学中实现的是语文教育生态关怀,关怀人的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着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情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我们的教学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整合对接人文情感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促进语文有效教学

教材是例子,但也蕴涵着挖掘不尽的人文情感资源,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的肥沃土壤。文章不是无情物:它们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体例更是体现了这一点。它设置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三个主题板块。三个板块中,人与自我是核心中的核心。以该套教材的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所选五篇课文,无论人称上还是内容上,都是紧紧抓住“我”这个核心,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个又一个五彩缤纷的“我界”。如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是以诗的形式叙述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追寻。《走一步,再走一步》则是通过叙写成长中的一次脱险经历,而自悟出一种朴素的人生哲理。《生命 生命》则通过自己对平常小事的体验和童心,试图感悟出深远的生活道理。《紫藤萝瀑布》则通过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焕发的勃勃生机,体味一种悲痛化为宁静之后的喜悦。总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着笔,这些课文都试图在你面前打开一扇又一扇天地,让你进入一个全新的“我”的天地。

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人文情感教学资源,或是在开篇介绍关于作者的人文背景资料,交给学生打开学习疑惑之门的钥匙。或是在课中对接渗透人文情感,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老师等多方的有效对话,从而更透彻更深入研读文本内容。

我在教学语文版九年级下册之“书信”单元之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信》时,整合运用教材中的人文情感教学资源,达到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问题的效果。

下面是我教学的片段:

学生:文章中父亲为何要大费周折的用讲童话故事这样的方式来解答女儿对爱情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

教师:回想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哪些是表现了父爱母爱的?(点拨大家打开记忆之门,架设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学生:比如《背影》、《永久的悔》、《小巷深处》等。(学生纷纷说出读文感受,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天下的父母没有谁不爱自己的儿女的。如果是你作为文中的父亲,面对情窦初开的女儿问到这个问题,你会采取什么方式来处理?(启发学生一叶知秋)

学生1:问题的关键首先源于父亲对儿女无尽的关怀和爱护,为了女儿的健康成长,为了女儿以后的幸福人生,父亲不但用童话故事巧妙的回答了女儿的提问,而且为女儿人生之路指明方向。

学生2:父亲如此用心良苦,父爱是如此伟大。我在不知不觉中再次读懂了父爱。

又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考虑到这是从高中下放到初中的课文,对于初中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使学生们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我分别两次引用对接关于徐志摩创作此诗的时间和缘起的两种说法。掌握契机叩动学生的心弦,将诗歌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里,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65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