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妈妈说农村人可怕 我还不信 后来自己嫁到农村去 确实领教了 农村人的厉害,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为了一点点小钱打得头破血流 我的吗 骂人骂的我都张不开嘴骂 我郁闷啊 呵呵没办法 只要在这个环境里 就得每天上演这样的事情 当然农村的环境我很喜欢的
对于你提到家在村里无地位,且父母常吵架,你说话没底气主要原因是家庭不和睦、父母不和以及家中经济条件差,所以作为子女应劝说父母各自收敛脾气,共同努力让家里经济条件提高,家里成员增强自信心、劲向一处使。
我和他婶子就不合。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说话,什么都事都不沾边。我老公就弟兄两个,两套房子是盖在一起所以就住在一起了。
年轻的时候婆婆受她婆婆的气,所以对她的两个儿子好的很他兄弟俩关系更很好,对我们就更好了。刚来到这个家,我和婆婆闲聊时她对我说当老大的就得吃亏,以后再一起相处有什么不愉快的就让这点,我就觉得有什么不好相处的呢,都是同龄人会很投机的。当然我也应了婆婆的话。我娘家人团结的都很好,一直都是主张家和万事兴。
结婚都三年了,他弟比我们先结婚半年,我们结婚的时候,她怀孕有3个月了,之后我们两家关系很好。她叫我姐。我们各干各的生意,跟婆婆吃喝,早上想睡到几点就几点,做好饭喊吃饭,来晚了在给热饭。每天都是4个菜一个汤,营养搭配饭菜可口样品很丰富。我们都很喜欢婆婆做的饭,来家里3年了,从来没让我们下厨房做过饭,没让我们干过活,两口吵架也都是向着我们。很疼我们。
她生了一个闺女,婆婆给他连续搂了4个月家里人都很喜欢很疼爱,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半年后我怀孕了,(她很难受)可惜一个月后没保住流产了。(她很高兴)一年后我怀孕了,心情很好好吃好喝好开心。
可是我们的关系开始有变化了,不叫我姐,改口叫嫂了。开始提意见说婆婆公公不疼她闺女了,两口经常吵架,都是因为婆婆公公偏向我们不疼他们了。(她个人认为)一直到我生(她闺女都是婆婆公公照看,他们做生意)。我生了个男孩,她的反常举动明显了,每次吃完饭就走了不刷碗不收拾,我坐月子的时候还要去洗碗,收拾,老公不让我做,婆婆而不让。但是我还是去做。
我做的是服装生意,每次去进货回来都去叫她选衣服,不要钱,随便穿。她每次也不客气的拿去穿了。我从来没计较过,总想我们关系好的话,婆婆公公不更省心吗。最后一次拿过我刚进来的衣服后,我去她店里了拿了据他说一共是58元的东西。我给他钱,她接着了。连让都没让。你说我能不伤心吗?
她孩子的衣服穿小的更别提给我们了,她怕你要,提前就说小孩的衣服收藏起来很有意义,她都打包收藏好了。等孩子长大了拿出来看看很有意义。一件两件你收藏,所有的你都收藏可不是收藏了。
孩子没有尿不湿了,没急时去买,当婆婆的面去拿了她两片,回头她发现了说我偷拿,我很生气,平时婆婆就说当老大的就让这点别跟她一样,我就没理她。但是心里很不舒服,偷拿你什么了?我给老公说了,老公认为该找他说说,她居然不承认,发 毒誓说没说过。骂我,凶我,指着我要打我。恶毒的女人。
(我们的生意门挨门是邻居)老公公来了,说不要吵了,有什么回家再说。我和老公回了家,把事情的经过给婆婆说了以后,婆婆很生气,也认为她说了这话,因为三年的相处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她也回来了,一付盛气凌人的样子,脸红脖子粗要吃了我一样的骂我,当面对质她不让我说话,她只检无关键要的话说,一家人见她欺负我看不下去,就都说她的不是,说理,我基本在跟前都没说话。一直都说我怎么怎么怎么占了她的便宜,说出了都觉得他这个人才是小气之母。说儿子玩她女儿的小电车了,吃她的零食了,玩她的玩具了,穿她的衣服了,等等等,,,都是婆婆公公去拿的,再说了住在一个屋檐下,怎么能不沾这一点点?你也不想想你拿我的衣服拿了多少次又拿了多少件算起来拿了多少钱呢????
说实在的,我嘴很笨见这样的事脑子一片空白了,什么都记不得了。傻了。很怕事的一个人。我也很恼自己。朋友说,是我看得很淡,不在乎,是没把我惹恼。惹恼也会像泼妇一样吵得。我想我宁愿不沾边,也不愿去吵架。
事后,她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这个家里依然变现的很潇洒。我很听老公的话,很听婆婆公公的话。虽然不像那么会做事的人,但是我确实是个很实诚,很老实,很本分,很善良的一个人。
但是她受不了,我们生意好的时候他们两口就吵架,我们生意不好的时候他们就好的跟一个人似的。我怀孕了她难受,我流产了她高兴。我生男孩了她更难受,吵架我老公向着我说话,她难受,(都是她自己说的)
婆婆公公给我看小孩时,她找事说没看过她闺女,大家都说她不凭良心。生下儿子的时候一夜没让婆婆帮我搂睡。婆婆一直都腰疼,我怕搂孩子睡的不踏实对腰不好。自己照看到10个月,然后我出了意外腿粉碎性骨折了,无奈就断了宝宝的奶没办法我住院了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这很正常理所当然。但是她找事,她到医院去看我给了500块钱,在微薄里说打了水漂连个响都没听见。去他微薄里逛了逛,她又说,我以为是谁呢,原来是你个逼养的,万人操的货。(本来互相都有微薄,后来把我删了)呵呵,,,,当时是真的生气。
我出院回家,她没跟我说话,无所谓,虽然我曾失去的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但我依然很幸福,也很坦然得去接受。你在我眼里其实就像一丝掉了地上的头发,我会在去精心护理爱护有加了。我连捡起丢在垃圾桶都省了。任人随意践踏。之后之后之后,,,还是找事,基本意思还是嫉妒我,已经走火入魔,急火攻心了。编造各种理由各种原因,挑战我。不好意思,我是不会怒的。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就让你一个人去难受吧。
图文:红艳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这个时节也是苏北乡村最美的时光。无论你走在哪里,都能够发现让自己心灵为之一震的东西。对农村长大的人而言,那些最美好的事物,不是楼台亭阁,也是别墅香车,而是那些能让人找回记忆的东西。
农村的老人,在晴朗的日子,习惯坐在门口晒太阳,或许他们晒的不是太阳,是寂寞,是孤独,是老无所依,是有心无力的无奈。六七十岁,是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年纪,家中的子女基本上都在外地工作,晒暖拉呱,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种方式。
光阴荏苒,逝者如斯,一转眼离开家乡已经多年。那村后池塘边的柳树,总是每每嵌入人们依依惜别的场景,她那纤纤身姿、缕缕长丝,也总是屡屡牵动着无数离人的绵绵情思,嵌入人们绵长的记忆。然而,我们为了生活,却终将要告别这乡村陪伴我度过整整十几个春秋的乡间柳树。
麦田绿了,坟却荒芜着,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我们还得活。人,一代代,就像地里的庄稼,一茬一茬,赶到了时候,就要收割,就要倒下。我站在爷爷奶奶的坟前,和他们对话,但却没有任何回应,每个人都会老去。我设想,我百年之后,我希望儿孙们,拿着一束花来看我,就够了。
在老家的农村,每年的三四中旬,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到乡下看油菜花成了城里人的一种 时尚 。而对于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相比油菜花我更关心油菜本身。
父母种了一辈子地,他用最朴实的劳动诠释了油菜一生的价值,在四季轮回里演绎着关于播种和收获和故事。
如今,在农村,能够看到一家人聚在一块包饺子的画面,已经变得是一种奢侈。我们赚的钱越来越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却发现和最亲近的人越来越远了。
不知为何,看到眼前的场景,我忽然很羡慕在农村生活的人,在家前院后,可以随心所欲地种菜,可以不打农药,自给自足,那该是何等幸福的事啊!
乡村的野葱,被春风唤醒。三月,不少的野菜,纷纷探出头来,一丛丛的荠菜和面条子稞,虽不怎么大片地集中生长,却随处可见,几乎每个来自农村的孩子,都曾挎着篮子挖过,家乡的野葱,你吃过吗?
乡村的老人,呆在屋里,总感觉冷清无聊,而出去走走,到田间地头转转看看,是他们每天必备的课题,似乎,每天看到庄稼的长势,他们的心里才会有真正的满足。
几乎每家都是这样,偌大的院子里,空空荡荡。看着小狗狗孤单的样子,我的心里忍不住一阵阵酸楚。
这个时候,在乡村的沟渠边,随时可以看到茅咕的影子,我便倍感亲切,就如同看见了一起长大的玩伴那样亲切。同时,也让我特别怀念那些带着青草味的年少时光。
又到了杨毛虫挂满树的季节。“毛毛虫”虽然在大风中猛烈摇摆,却极少有被刮掉下来的。我拿起一个石块,向树上砸去,终于满足了我仔细观察杨毛虫的愿望。
阳光伸出多情的手,轻轻地抚过麦子嫩靥的脸庞。三月的麦田是最让人痴迷的。
我喜欢乡间的小路, 幽远而深长耐人寻味。远离了城市的喧嚣, 没有了思想的低俗, 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让人的心胸也变得清澈透明。
卖咸鱼干的画面,也许今后再也无法看到,但这一幕,却没有任何过度地走入我的心坎,这种熟悉,温暖而热烈,像春日的暖阳,直接入怀。
天气转暖,那些藏在塑料棚内的幼苗,终于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它们被农人们一一买去,妆点乡村的颜色。
这位老人的手艺,是老家乡村的最后持守者。我想在若干年后,这些画面会成为一个永远的记忆。 社会 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些老手艺,应该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给它们留个位置。
每年的三四月份,卖小鸡的商贩们开始遛乡,“小鸡了,买小鸡”的吆喝声回荡在村庄的上空,这时,总会吸引年幼的孩子们集体围观,他们又抓又摸,开心异常。
小鸡们“唧唧唧”地叫个不停,你挤我我挤你,很是可爱。记得小时候,小鸡买回家后,在筐子里或纸箱子里垫一层麦穰,晚上蒙上一件旧褂子,天明用折子绕一圈,里面撒点小米,把盛小鸡的家什一歪,它们就扑扑楞楞抢食吃。那些过往的记忆,如今在我的眼前再次变成了现实。
在这服装店“遍地开花”的时代,没想到居然还看到了这样的布摊。摊主说,目前在农村,依然有一些老人习惯于自己扯布做衣裳。
这个洋灰缸,也是农民们装粮食的。现在,洋灰缸已经退出了 历史 的舞台,它的辉煌留在了那个时代。也许用不了多久,它将从我们的身边永远消逝。有时候,看到角落里沉默不语的它,会突然觉得它又像一位尝尽人生百味的垂暮老人,在一旁静观世事变幻。
这些年,渐渐老去的我们,不知是生活的压力,还是 社会 快速进步的原因,对于赶集,总是感觉一年比一年少了些曾经的味道。但如今走在乡村的集市,它同样让我们记忆的篝火“死灰复燃”。
乡村这些攫取人心的场景,它在那里以飘渺细微的触角,勾画着旧日岁月的难忘情愫;以模糊久远而低调的光晕,渲染着生命长廊中淡淡的寥寞、幸福或感伤。
这几年从农村来到城里,对红白喜事的看法确实深有体会,红白事的重要程度确实不同。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大家族中,在过去那些年,也就是我还没有成家时,我们家每年至少办两回喜事,叔叔伯伯婶子大娘都忙的不亦乐乎,近几年来,由于上一辈都到了古稀之年,岁月不饶人,白事接蹱而来。
我在城里确实很忙,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小孩需要接送。遇到家里有事,我就要进行一番惦量,基本都是白事回去,红事不回去。为什么呢?我觉的白事比红事更加严肃、更加讲究,主要是你的回去给你的已故的亲人穿孝,这样才显得你孝顺长辈,不参加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而红事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你可以提前在电话里送上祝福,稍去礼钱,主家绝对不会怪怨。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农村有一个现象,红事不帮忙,白事多远都要去,这是为什么?
每年正腊月的时候,村里的红白喜事往往会出奇的多,很多家庭甚至都没办法所有的红白喜事都参加上,就只能托别人把礼带过去,这也是应该有的礼数。喜事多主要是因为很多人都在外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时间回家相亲结婚;白事多的原因主要是,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冬天的时候,因为气温、自身身体素质等导致身体的各项机能严重下降,最终去世,冬天对很多老人来说,很难熬过去。
红事不帮忙,白事必须去
很多人因为自己的事情比较多,也没有很多时间去参加完所有的红白喜事,也不可能家家户户都去帮忙,但是白事一般都是要去参加的。毕竟“死者为大”,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即使身体不方便,也要去送自己的老亲戚朋友一程。红事总的来说帮忙的人也不少,现在很多喜事都已经放到酒店去办了,但白事却基本都是在自己家办,而且用的时间比较久,所以需要的人就会多很多,需要亲戚朋友来帮忙。
参加红白喜事有哪些因素影响
有些红事即使相隔千里都要去参加,有些白事即使在家门口也没人去参加,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第一关系的远近,所谓关系都有远近亲疏,同一个家族都会用亲或者不亲之分,更何况同村的朋友关系,关系近的就要去参加,关系选的就可以不用参加;第二和自己有没有利益关系,有句俗语说的好“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识”,如果你有足够的价值,别人肯定会来你家参加红白事,这也是巴结你的一种方法。
在农村想要把红白喜事办好,村里人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平时一定要和村里人把关系搞好,这样办事的时候愿意帮忙的人也多,不然恐怕会十分尴尬。白事一般只要请了别人,肯定是会有人去的,因为毕竟家里发生了丧事,所以亲戚朋友也都会给予支持,红事也就成了看平时关系了。
农村有一个现象,红事不帮忙,白事多远都回去,这是为什么?
我国地域辽阔,民俗各异。但是“红事叫,白事到”的习俗几乎是全国通用。红事白事都要办酒席,为啥区别这么大呢?
一点老丈人是广西的,在福建上班多年。几乎每年都要因为村里的白事来回折腾,来回两天两夜的车程,在加上村上帮忙,至少要请四五天的事假。车费来回七八百,加上误工费算起来都将近小两千的损失,而且人还累得够呛。而回家的白事礼金才不到200元。
一次我也好奇,问老丈人不能不回去多给些钱代替么?老丈人生气地说:不是钱的事,死者为大,去送最后一程是人情!如果村里或者亲戚办的是红事,寄礼金回去然后年底回去再去人家家里串串门,倒也还说得过去。
其实,在一点福建老家也差不多,红事不叫不去不帮忙,白事不请自来。
如果家里办喜事,主家至少要提前半月亲自上门通知,或者是正式些就挨家挨户送请柬。如果没通知到位肯定是主家的礼数不周,有些亲戚通知晚了些主家都要被挑毛病。如果是要请到家里帮忙执事的,更是要提前打好招呼,不然是没有人主动凑上门来帮忙的。
如果是家里办白事,只要祠堂鞭炮一响,哭声一片,村里人就知道了。村里同族的人家自己就过来帮忙了,借碗借盆缝孝衣,各自忙碌。都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往往几天的功夫,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都知道了,都会上门吊孝,提香油,包烛礼(白事礼金)。
值得一提的是:红事的礼金是可以后补的,就是说在喜宴当日忘了,后面也可以补上的;白事的烛礼必须是出殡前给的,绝对不能后补,如果后面再去人家补白事礼金,就有诅咒主家还有人去世的意思,不被主家用扫帚打出来才怪!
为什么会出现“红事叫,白事到”这种情况呢?一点认为一则是死者为大的传统文化影响;二则是主家有亲人去世,家里的人手本来就不够用,走不开。
以上是一点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对于“红事叫,白事到”的民俗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
——END——(完)
一哥“俗眼看 社会 ”之——
白事何以不请自到
北方农村有句俗话叫“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到”,再简单点说是“红事请、白事到”,“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其实说的都是一个理,谁家老人去世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最好去人上礼帮忙,不要等人家请或者正式通知。各地风俗虽说不一,但大多是约定俗成,其中原因恐怕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是尊重,人死为大入土为安,亲自前往吊唁帮忙都是对老人和家人的尊重,农村是个人情 社会 ,同姓的上追几辈都是一家,五服以内的自是孝子贤孙,必须去,略远一点的也是一个姓氏,追不到五百年前,不同姓的也是人老几辈子抬头不见低头见,相帮相扶多少年,辈分已经在异姓间打上了记号,对他人老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老人的尊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 社会 普遍的认可,甚至有些恩恩怨怨在一次葬礼中已经化解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请同时也是对你的尊重,人家身戴重孝,到你家门前也要避嫌的。
其二、是聚力,葬礼这事是个集体合作分工才能干好的活,一句骂人话说出了其中原因,“您爹死了哪可不是一个人杀的猪”,话糙理不糙,一般人家老人去世,从主事的“大总理”、到礼宾、迎客、知客、司仪、礼桌等“白领”,管厨、菜买、大厨、帮厨、洗菜、蒸馍、上菜等“餐饮部”,打墓坑的“工程部”,桌椅板凳、茶水、散烟、卫生、清洁等“后勤人员”,再有回礼、撕孝布、发孝布的“内勤人员”,通知跑腿查报客人数量、车辆数量的“情报人员”,算下来最少也得十几个人,少了不行啊。
其三、是声望,农村老人葬礼实际上是全村人或者附近几个村的人全力办的一件隆重的大事,也是对死者及其家人声望的一次肯定,虽说现在流传“金钱万能”,但在葬礼这事上真的不能,我们这里有个至今还传播的例子,一大官做事从不顾及家乡面子,大队干部、左邻右舍去拜访从来都吃“闭门羹”,连打发要饭的心都没有,老爹去世,人家是鞭炮一响,不请自到,他家是鞭炮三响,远远观望,最后挨门叩头,家家落锁,后来真的花钱雇人把他爹给草草埋了。
其四,是买路,国人讲究个礼尚往来,你敬我一尺,我回你一丈,谁家也没有高挂免事牌,人人都得走这一遭,其实说白了是给自己家买条路,自己也有老人,自己也有驾鹤之时,为他人的忙碌也是对自己的回报,是为自己筑一条路。
红事预期,提前相请,白事天降,炮响必到,低沉的哀乐中流淌的是亲情、友情、乡情、人情,是传统、是文化也是血脉的交融。
喜事叫,白事到。这是农村的一个习俗,一个村就那么大,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就即使关系不好,家里有白事他也必须去,因为你也有老的那一天,你不到别人也不会到。这就是农民的情意。如果你家有喜事就要挨家挨户去叫人家,让人家去喝你家喜酒,抽喜烟,当然你不叫别人也不会去。白事大部分都是男人去,主要的还是帮忙,至于去了干什么活,做什么事,都有总管安排,安排不到的都属于机动人员,哪里需要哪里搬,。我在我村是炮手,大事小情,都是我放炮。
农村有一个现象,红事不帮忙,白事多远都回去,这是为什么?
这话有两个地方说的不对,一个是红事不帮忙,这不对,农村只要红事办喜酒的,像娶媳妇,村里人也会过来帮忙,都能整的热热闹闹,所以这么绝对的说不帮,是有些武断。另外一个就是白事多远都回去,这也不对,现在的农村人,也开始有些铜臭味, 不是宗亲白事,多随礼而人不回 ,但要是宗亲,一般人都会回,这是目前农村的一个现状。
题主可能更想表达的是,为什么农村人更倾向于去帮助白事忙而轻红事?这是什么原因呢?农人分析,可能是下面几个原因导致。
一、人死为大
最近不知大家是不是看过《大江大河》这部电视剧,剧中的老书记,为小雷家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从开始的分田,到后面村里的窑厂,再到小雷家的辉煌,都有老书记浓重的一笔,之后因为侵吞砖厂利益,被四宝举报,晚年极为悔恨自责,最终选择自己结束了生命。
之后, 雷书记以人死为大,不在追究老书记生前的过错 。村里也给置办了厚重的葬礼。个人特别喜欢这部剧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把农村的一些人文情怀演绎的极为真实,把小雷家刻画的就如现实里的农村一样,有闲聊嚼舌根的村妇,有爱管“闲事”的一帮老爷子,有村痞子老猢狲,也有很多有想法的年轻人, 这样的农村,过于真实。真实的连人死为大的农村情怀也刻画的淋淋尽致。
是的,农村人死为大, 全村人就算彼此平常再怎么斗嘴吵架,可一旦谁家有白事,大多都会抛开彼此的恩怨 ,过来帮忙,而且整个白事井然有序,各种习俗,礼节,一点都不见手忙脚乱,再远的宗亲,也会赶在老人下葬那天前回来,送老人最后一程,这也是对死者的尊重。不关乎随礼,而红事,人不回来,礼到就行。
所以说,白事再远也回去,是对死者的尊重,人死为大。
二、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如果一个农村人,常年在外,村里的老人去世,总以工作或者其他原因为由不回去,连随礼都不随,将来此人家里有什么事,还会有谁去帮忙?说的难听点, 你家老人去世,你自己扛出去不成? 红事无所谓,没人帮忙还可以在酒店摆酒,白事肯定不得。
三、习俗,一种传承
有句老话这么说的“ 红事请,白事到 ”,从古至今,农村对白事的看重程度远远高于红事,这是 一种传承,是对生命的敬畏,对逝者的缅怀 ,在外打工的人,红事人不到,村里人谁也不会说,白事不到,就算你随的红包大,村里人也会有闲话,只要你有家人还在村里,就会被嚼舌根。
总结:农村重视白事的根本原因有三点:人死为大、帮别人就是帮自己、一种传承,个人感觉,这样的习俗还是非常好的,起码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对久居农村的人来说,非红白事是大事莫属。不论谁家有红白事,都是村里亮丽的一道风景。只要生活在农村,你会发现,办红事的不被邀请有些人还会不来帮忙;若是丧事了,家里没留下人的,就是多远还是要赶回家来,去丧主家忙前忙后,总要把后事办完了才离去。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其一,是农村一种被传承的习俗
毕竟乡里乡亲几代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怎么说也会有交往。 村里也就那些人家,谁家老人久病了也早有耳闻,就是发生了意外的事,转瞬间都会传遍整个村子。做为丧主劳顿于病中侍候,也忙乱于缮后事宜的安排。即使想请乡邻,也暂时抽不出身来。乡邻们也许也经历过丧事,有过亲身的感受,也就不请自来了。谁家还没有亲人故世乡邻帮过忙,说是帮忙,还不是在还那份人情,代代相传,渐渐的成了一种习俗被延续下来。
其二,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
生活、生存在一个村子里,彼此都十分了解和熟悉,也许还有过帮衬。即使也有一些小小的恩怨,这些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人世两隔,一切都化为乌有,还有啥放不下的。既然同居住在一个村子,免不了同姓氏的居多,上溯几代,也还是有点血脉的。“死者为大”,亲自前往,是帮忙也是吊唁,见上最后一面,送上最后一程。既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逝者的尊重。
其三,是为以后“铺路架桥”
丧事大都折腾得家人们精疲力竭,就没有精力和太多的时间去安排一些事情;有时候也事出突然,都会陷于极大的悲痛中,但是好多事就要有人来帮忙处理,这样挨门逐户去请乡邻条件不允许。再说了, 每个人来到世上,生命总会有终结的那一天。人人也会遇到同样的事情发生,与其说这个时候主动去帮助别人,还不如说为方便以后的自己。
其四,白事不能补礼金
过事了,流传久远的随个份子钱的习俗亘古不变。凡是红事,若过事没有赶上趟,没有及时随上份子钱,或让人代替,或发个红包,或事上补上,这叫有心后补,事主家也不会责怪,还挺高兴的。倒觉得喜气不断,是个好兆头。白事就不同了,讲究的是“人到情到”。将份子钱捎给了,觉得对逝者不够尊重;后补吧,又是重提伤心的事;发个微信红包,更不合适。白事就是这样,情不到这事就结了,那欠下的这份“情”何时去还?还能不愧疚?于是,是白事说啥也要亲自回去一趟。
其实,在农村,并不是红事“不帮忙”,而是要帮忙,主人必须亲自登门去请。而白事不用请,只要村里一传开,村里人都会主动帮忙。这也就是农村红白事的一种默契和规矩,即“喜事要请,丧事不请自到”。那么遇到了白事多远都要回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 为生活而提神
红喜事可做可不做,白喜事死者为大不做也得做,所有亲朋好友都要回去!
为什么在农村喜事可以不来但是白事多大困难都要回去 ?
喜事是锦上添花,丧事是雪中送炭。喜事是高兴的事需要大家来捧场,共同分享主家的快乐,如果确实有要紧事不能回去,托人送去祝福主家也不会介意,因为本来就高兴的事不会因为某一个人不来而不高兴。丧事就不同了,是悲事,家里有人离世,正是需要亲朋安慰的时候,正需要有人说宽心话的时候,而且主家这时候都沉浸在悲痛之中,需要亲朋帮助料理丧事,这时候如果要紧的亲戚朋友不回来那就会更加心寒。
停灵的照片
中国以孝为尊,农村人更是重感情,一是每个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思想,虽然在城里打工,但是根永远在农村,自己的亲戚或者自己认识的人过事了回家去送一程也是寄托自己的感情,也是怀念乡情。二一个是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一家有事千家帮的生活习惯。一家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谁家都有老人,谁家都会遇上伤心事,这就需要互相帮衬着。
即将出殡的照片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农村办丧事的习俗;有奠酒一说,老人去世,先是停灵数天,老少几辈的亲戚朋友都会在下葬的前一两天来灵前磕头奠酒,不管是老一辈的亲戚还是下一辈子孙的亲戚都会去,要好的朋友也必然会到,来给过世的人告别,这期间孝子孝孙也会行跪拜礼感谢亲朋来为过世的人上这一柱香奠这一杯酒,感谢亲朋的情谊。
下葬时的照片
红事就是喜事,人多人少都可以,一般也没有什么必须帮忙的地方,妇女儿童都可以。白事就不一样了,必须人多,人少了不够,还必须有棒劳力,我姑姑那里就是,他们村的人都外出打工做生意了,遇见白事必须全部回家才可以,本来村子小,几十几户人家,土葬抬棺材上山,要先把通往墓地的路平整一遍,当天抬棺时一帮人,不少与两倍的人在后面推着才能走动的,差不多要40-50个人才能完成,所以不管你在外面多么牛逼,遇见白事必须回去帮忙,要不以后自己家里有事没有人帮你。
和家人吵架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体验,因为和家人吵架的话,你们俩人之间的感情就会变得非常的脆弱。刚才和家人吵架之后,你们每天都是在一起生活的,吵架之后你们感觉到非常的尴尬。你会想到你在吵架的时候自己做错了很多事情,但是碍于面子,也不会去和他说些什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