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时间 --辰光 这边--个塔 那边--个头面说话--港韩话
再见--再会逃学 --邋窝 小气--爱生活,爱飚车到灶 骂人--抹拧
脖子 --头颈 猴子 --活狲 咳嗽--呛 摔--掼
失火 --火烧 凉快 --风凉 娶媳妇 --讨老婆 (石门话讨老娘)
脸盆--面盆 老头--老头子/老老头
奶奶--nia nia(第三声) 爷爷--嗲嗲 外公--阿公 外婆--阿卜
女儿 --囡五(孤娘) 儿子---恩子 手指头--节头管
我们--窝拉/啊拉(濮院话:无拉)
脸--面孔 新郎--新官拧
新娘---新娘子 傍晚--亚快边/亚特来/亚沟头
锅铲子--抢刀 小孩儿-—小拧加 吵架--岑相牟 蜈蚣--百脚
玩--白相 胳膊--臂步
脏 --邋遢/邋奚 吃零食 --吃零散(吃东西) 厉害-----结棍/力道 怎么---哪哈
舒服--夏逸 臆 洗澡----达哟 小鬼--小几 小拐才
女的朋友--**妹 男的朋友---小朋友 出事情、闯祸----擦来无 干什么-----做啥
打-----拷撒 给------贝弄 拿---乃起/待起
情人-----姘头
丢脸-----汰面子 讨厌---戳气
畜生--中丧
出去---册起 学校---握堂
热----捏撒
死---西/西特 河道、湖泊---无刚
但是/可是---别够 开水----开(降调)司 铅丝---开(第一声)司
你是谁--侬撒拧 钱--草票 恶心---泥心/泥心八机糟
不要脸----fiao(拼音)蔑孔
毒头/T头 三 猪脑(就是有点二百五,毛病兮兮的人)
一下子—— 一记头 吓死——哈撒
一。东头宁和西头宁
“那括东头宁”,这是一句海宁土话。可能好多人一下子看不明白,包括一些在普通话里长大的年轻人,而有些年纪的海宁人,基本能够明了其中意思,就是讲“你们这些海宁东片的人。”讲这种话的语境,一般有二种对象场景,一是盐官以西片区的人,对东部丁桥、袁花、黄湾片区的称呼,算是海宁中西部对东部人的称呼,而另一是在东部片区又作了细分,丁桥片区人对袁花、黄湾人的称呼,一般以南北向的新海公路为界。
“东头宁”,那是以什么为标准呢?地理位置是一个方面,其实方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东头宁”“西头宁”往往成了东西乡亲间的一种区别,也慢慢成了相互间的调侃,“侬像个东头宁”,“那括西头宁”,听到这样的话,总是忍不住莞尔一笑。
老底子老人往往讲:“东头宁”老实,“西头宁”滑头,实际上就是说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异导致脑子活络程度,“东头宁”以农业为主,“西头宁”以工商业为主,海宁西部长安许村地区与余杭、桐乡等毗邻,受杭州等周边工商业的影响,特别是大运河从杭州经长安,一直以来长安就是商贾云集的地方,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推动了西部地区工商业的蓬勃发展,“西头宁”与南来北往的商人打起了交道,脑子活络了,会做生意了。而海宁东部,特别是黄湾,地理位置靠山面江,主要与农业打交道,从事水稻、络麻、水果等种植,再加上家禽等的养殖,“东头宁”的经商意识自然跟不上“西头宁”。
“东头宁”和“西头宁”经济上有差异,土话也同样是有差异。
据史料记载“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析海盐、由拳,置盐官县,属吴郡,隶扬州,为海宁建县之始。 ”自然而然,海宁话,便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又由于语调、词义等差别,海宁话又分成硖石话、斜桥话、丁桥话、周王庙话、郭店话、袁花话、黄湾话、盐官话、长安话、许村话等。
“东头宁”一般音量单调,直起直落。“西头宁”语音平直,受杭州官话影响,多辅绕舌音,“硖石话”算是海宁话的官方话,与“东头宁”、“西头宁”有所区别,倒与嘉兴话相接近。
如吃饭,“西头宁”把“吃”变成第四声,再辅以绕音,往往发音成“切饭”。而“东头宁”把“吃”音作为吐字音,发音成“斥饭”。
无论“东头宁”还是“西头宁”,随着交通便利和经济的发展,“西头宁”在接杭融杭,而“东头宁”同样在联沪通杭,“东头宁”和“西头宁”都“否贪板”(不差劲的意思)了。
二。海宁话可能就是上海话的老祖宗
小辰光,被大人训斥最多的话,可能就是这么几句“小西尸又拆烂糊了”、“侬个小棺材做死啊”,“又否张气要吃介生了。”
而小姑娘,经常听得的话,却是“侬生来登样来”、“囡囡齐整来”、“依像个小大姑娘了”。
蛮多海宁口头禅,就这样陪伴着我们从小到大,在那种乡音里,我们咿呀学语,我们迈步奔跑,我们长大了,我们恋爱结婚了,我们生儿育女了,我们又在和子女们在唠叨着海宁口头禅了。
“搞七念三,搞弗灵清。矮端吾吾,矮拨落嗦。摇戈隆董,摇五搭六。碍路咭夹。碰石点啥。煤球烽笼。暗赤捏梦。辣石得来。精干百燥,精赤八吊,精空甏空,精挑百挑。算尽算绝。瘦骨灵灵。滚度势壮。煞光丈亮,傻逼溜秋。辣辣石石。鲜活使跳。噶头旺头。踏扁亚乌。噜哩百苏。撤头椽子。犟头倔脑。颠三倒四。壁骨落里。臂部赏子。戳侬彭甲。噱头噱脑。嚼嘴嚼舌。戆徒铁塔。”
像上面这样口头禅,能够全部读熟,全部理解的,一定要给他二个字:“结棍”。“结棍”是“海宁宁”对人最肯定的赞许,也是最佩服的表扬。这些海宁口头禅,好多年轻人也不太懂了,都宁愿学些“洋金浜”。其实,猛进如潮的“海宁宁”也早已接轨上海、杭州。
据有人考证,上海俚语(四字)很多就是盐官地区的海宁方言,历史上海宁辖区曾远至松江及金山卫地区。在上海开埠前,有三任知县是海宁人。这样看来,海宁话可能就是上海话的老祖宗,也真是讲不定的,如果算不上老祖宗,也是语系来源之一。
这里大致再罗列一些上海俚语,大家辨辨味道,供有心之人考证考证看。 陌答子里(突然)、 滑塔精光(一点也没有了)、 随便哪葛(无论如何)、 喉度气急(气喘吁吁的样子,或者是指人气急败坏的样子)、 偏生丐格:(不管别人怎么说,就是这样说、做)、 飞风发烧(做事做的很快,急促地做着)、 乌泥赤黑(黑到极点)、 蛮乌司经(说话、做事不讲理)、 硬装榫头(说话不讲理,硬指别人怎么怎么的)、 瞌冲懵懂(想睡。累了想睡了的精神状态)。
这些上海俚语基本上和海宁土话合拍,也一直在我们生活中出现,难免就出现这样的猜测了,真真假假也是难于辨析,“就当吾大头天话么好了。”
三。海宁话的“山海经”。
海宁话,是海宁的方言,从小到大,讲来多听来多,也习以为常了,如果问有啥特点么,有点接上嘴了,真一下子难倒了门外汉。
海宁话,语气助词是一个特点,经常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加上语气助词,就和杭州的“儿”类似,用意上有些不一样。
如“得来”语气助词,本身没有意思,是作强化语气所用,“单字+得来”的使用在海宁相当普遍。
如“好得来”,“坏得来”,以下二句,“你这个人,坏”和“你这个人,坏得来。”一比较,“坏得来”更显得有层次感。另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词语:
“大得来”、“多得来”、“冷得来”、“空得来”、“慢得来”、“高得来”、“痛得来”、“白得来”、“响得来”、“香得来”、“嗲得来”等等,也正因为有这样特殊的语气助词,更有魅力,反倒让海宁话在人与人沟通之间,更容易沟通交流。
有人说,东北人小二口说情话,别人也以为是吵架,而苏州人小二口吵架,看起来也好像是讲情话。在海宁土话却中和一些,虽属“吴侬软语”,却也不失刚劲的气魄。
“叠词”,在海宁土话的一个特点,如“咪咪西”(很小的意思)、“交交关”(很多的意思)、“囥囥(kàng)好”(藏藏好的意思)、“暗落落”(私下的意思)等等。
对动物的称呼,有时也会叠词,如“汪汪狗”、“鸡多多”等。叠词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海宁话的情感色彩,与其他方言有所区别。
从网上摘录一段海宁“三字经”,不妨一起来读一读,看看侬到底听得懂伐,广得来伐。
“猪猡猡,鸭嘎嘎,鸡多多,汪汪狗
冷势势,内轰轰,墨墨黑,水漉漉,
甜津津,酸滋滋,苦奇奇,淡屁屁
老茄茄,胖笃笃,笃悠悠,暗落落
吃排头,别苗头,触霉头,光空头
扮冲头,书毒头,轻骨头,贼骨头
卖相好,扎台型,压坍街,噶闹猛
门槛精,寻钞票,荡马路,做人家
焦冒气,夹生饭,吃弗落,砸肚皮,
划灵子,否来塞,拎否清,汤否牢,
煨灶猫,碰着发,骂山门,打相打,
枉东道,香面孔,馋痨胚,坍招势。”
海宁话讲起来蛮好听,细细辨别下也是蛮有意思的方言。归根到底,海宁话是自己家乡的一种情结,那种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情结,那种从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情结。
海宁话的“山海经”广广(说一说的意思),空头广广,这个海宁才是更真实了一些。
参考备注:
1、海宁话三字经来源网络
2、上海俚语来源苏宏时的文章。
3、海宁口头禅来源网络
4、参考海宁方言特色研究论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