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把情感寄托在哪些物上?

李白把情感寄托在哪些物上?,第1张

你好朋友,李白把情感寄托在哪些物上,主要是月亮,

月亮

是李白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不同的诗篇中有眷不同的内涵和形象。在李白涉及月亮的诗歌中,《古朗月行》是最集中写月亮的一篇,甚至可以单纯地把它看成是咏月诗。

“朗月行”是乐府古题,鲍照作过《朗月行》,李白拟写此题,却并没有因袭鲍诗,故而题为《古朗月行》。李白借乐府古题来创作诗歌是常有的事,这只是其中的一篇。

李白的诗歌,因其豪壮狂放的性格,在诗歌中体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诗情,读起来给人一气阿成之感,令人感同身受。较其他诗人,李白诗歌的语言相对浅显而不加雕琢,读者通常不会在语言上有大的障碍。语言相对浅显和直抒胸臆的作诗风格,使人们理解李白诗歌时相对比较容易。

然而,在这首《古朗月行》中,我们对于李白诗歌的一些固有印象被打破了。我们读这首诗,语言仍然是李白式的简洁浅显,每一句诗我们都能明白它的含义。然而,当我们把这些明明白白的诗句组合在一起而成为一首完整的诗篇时,我们就会不知所措了,因为我们很难理解李白在这首诗中到底说了些什么,到底表达了什么深层次的内涵。这首诗就像一个谜一样,表面在歌咏月亮,而实际上,我们反复诵读之后,这背后却蕴含着我们所难以理解的内涵。这是一首晦涩的朦胧诗,其理解的困难程度不亚于李商隐所写的《无题》诗。

1金手镯定情信物的诗词

定情物在我国自古有之,在很多诗词歌赋中都有男女恋人赠送定情物的描 述。

不过与西方人大多以戒指、玫瑰为定情物不同,中国人在定情物上反而显 得更浪漫随性。

中国人的定情物讲究“情”而不讲究“物”。

正妻范儿:簪簪又称搔头,是古代女子常用的定情物,也有象征“正室”尊严的意味。

《鼓 吹曲辞?有所思》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精心制作一支簪子,听闻情人另有 所爱后,她把簪子烧掉后“当风扬其灰”,表达不会做小三的决心。

君子之情:玉佩 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玉在我国古代是君子的象征。

君子讲究恭敬平和、温润悠远之爱,正与玉的寓意相符。

所以古代高雅从容的谦谦君子们喜欢用玉 来作为定情物,显得节制有礼。

情香怡人: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用丝线缠成,袋中装有多种香味浓烈的中草药细末。

先秦时,年轻人见父母长辈要佩戴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

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 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作礼物相互赠送。

直截了当:花椒 花椒是香料作物,因为多籽粒,含婚后“多子”的寓意,因此春秋时的男 女有用花椒来作为定情物的习俗。

《诗经?陈风?东门》中,就讲到一个男子 在舞会上收到姑娘送的一束花椒作为定情物的故事。

定情时就说好将来要生很 多小孩。

古人在爱情上其实很直白。

对半之物:认亲证物 古装电视里常有将玉佩等物件掰成两半,各执一块以定情的桥段。

2古人定情信物的诗句

一、同心结

《诗源》里有一个故事,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文胄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信物,姜氏打开箱子,取出连理线,穿上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了,相对其他的信物,同心结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为它融入了恋人的巧思。

二、戒指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 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会面安可期, 见指环如见其人,指环之重跃然诗里。

《全唐诗与李章武赠答诗》的题解中注释说,唐时,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道:“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

“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 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早已忧思而死,指环只是空留怅惘。宋李昉《太平广记》里说后来李章武与王氏子妇的灵魂神会于王氏宅中,这应该是人们对爱情结局的美好愿望。

到了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赠馈方式是类似的。

三、手镯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 “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四、簪子

3和爱人分手定情信物还在诗句如何表达

定情信物诗句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三国时期大才子繁钦文辞俏丽,意气昂扬,是曹操颇为喜爱的主薄,他仅存的长诗《定情诗》以铺彩摛文的手法、热情奔放的词句千古流传,惊艳后世。诗中的连续对答,展现了古代男女守护爱情、见证誓言的十大定情信物。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绾臂双金环”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我国古代女性一种缠绕于臂的装饰,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早期臂钏实物多出现于北方地区,通常将金银条锤扁,并有花、素之分:镂刻有花纹的,称“花钏”,素而无纹的,称“素钏”。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以戒指作为定情物,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颇为通用,不过在古代中国用戒指定情的习俗虽由来已久,但此戒指只作为定情物,并不在婚礼上出现。据悉,戒指原本起源于古代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记事。戒指是一种“禁戒”、“戒止”的标志。当时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在后宫被皇上看上者,宦官就记下她陪伴君王的日期,并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银戒指作为记号。当后妃妊娠,告知宦官,就给戴一枚金戒指在左手上,以示戒身。由于嫔妃都将戴上戒指视为荣耀,这种习俗便流传开来,到了东汉时期民间已经非常普遍。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耳中明珠指的是耳饰,一簪一珥,可伴一生,耳饰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唐代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所说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环,也透露了耳环的确作为定情物在唐代出现,接受与否便成就了悲欢离合。不过耳环在唐代并不流行,唐代妇女几乎都不戴耳坠。唐代以前,耳饰只在少数民族中存在。宋代妇女喜戴耳环,不喜戴耳坠。明清时期是耳饰发展形制最为鼎盛的时期,明代耳环大多以金银横压出花形,然后在花瓣或花叶部位镶嵌各种宝石,有的还在花蕊中间镶嵌上一颗珍珠,这便是诗中所谓的“明珠”了。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香囊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制作各式香囊,曾是古代人们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尤其是在文化繁盛的中原,香囊是生活用品之一,却也正因人之必需,而逐渐演绎成世人表情达意的一个道具,从而具有了丰富而含蓄的内涵。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跳脱即为手镯、腕钏,古人将腕间风流称之为“跳脱”的确别具一格。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女子钟情男子后以腕间手镯相赠的情节,而古典诗词名句中,也一直有关于手镯的唯美意象。“浓淡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描写的虽然是“秋生”菊花,却有“跳脱”萦绕其间,颇见不凡性情;“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野性美一览无遗。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而彩色丝带上佩戴美玉,更是一件定情佳品,这是因为玉在古典文化中拥有非同凡响的意义。古时富贵人家、上流社会、书香门第的人,都会佩戴玉佩,这已经成为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古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在定亲的时候,双方父母往往会交换玉佩作为信物,让有婚约的孩子时刻佩戴。古人有言:“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玉佩象征着君子,有着恭敬平和、温润悠远之意,所以古代君子们喜欢用玉佩来作为定情物,显得节制有礼。

4对玉镯的赞美之词

在古诗中,常见诗人落笔于镯的诗句。唐代诗人陆龟蒙说:“好赠玉条脱,堪携紫纶巾。”

宋代诗人晏几道在《生查子》一诗中说:“今春玉钏宽,昨夜罗裙皱。”

宋代诗人周邦彦在《一剪梅》中写道:“夜渐寒深酒渐消,袖里时闻玉钏敲。”玉手镯,向来是诗人笔下女子最重要的饰物之一。

关于玉镯的传说与典故自古有之,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金陵人登六朝陵寝,得玉臂之,功侔鬼神”。

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而大家最熟悉的,当属著名的有魏晋诗人繁钦的《定情诗》中写的“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成为传诵经典。这两句诗也表明手镯在魏晋时期就成为了男女双方的定情信物。

“玉环何意两相连,环取无穷玉取坚”玉手镯意谓圆满,坚贞美好,并有传承意涵。美好玉镯子是婚嫁必需品,如中国南方一带,百年前就有“无镯不成婚”的习俗,而女性长辈将自己当年嫁妆传给儿女、子媳,翡翠手镯又成为家族亲情的延续。

玉镯,大方得体,不张扬,给人一种温婉贤淑之感。“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本已绝美,若再在腕上添加一抹,岂不是美上添美?

5古人朋友之间有互赠的习俗,举例诗句

簪子簪又称搔头,是古代女子常用的定情物。也有象征“正室”尊严的意味。周宣王的姜后有“退簪劝政”的佳话:说的是周宣王荒疏国政,姜后为了规劝他,就退去发簪长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羞愧难当,从此励精图治。《鼓吹曲词·有所思》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精心制作一支簪子,听闻情人另有所爱后,她把簪子烧掉后“当风扬其灰”,表达不会做小三的决心。

香囊香囊又名香袋、花囊,用丝线缠成,多种香味浓烈的中草药细末装入袋中。先秦时,年轻人见父母长辈要佩戴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红楼梦》中,黛玉送给宝玉一个香囊,后来误会他送给了别人,赌气把正做的一个剪了,却不知宝玉已将它贴身佩戴。恋爱中的小女儿情态跃然纸上。

罗裙裙子,在文学著作以及影视作品里,经常看见关于裙子的句子。尤其是那一句“石榴裙下……”,几乎已成不朽名句。古代的女子,都喜欢在裙子上面做装饰,以承托爱情。

罗帕罗帕是较为私密的东西,古代多用于传情,带着说不清道不尽的缠绵之意。“有女子,手执罗帕,巧笑嫣然”,想那女子,伫立于万花从中,借着帕角的飘忽,暗送秋波,既掩去露齿的尴尬,又平添了几分娇媚,让人怜爱之意顿生。

玉如意古代宫廷里的不少地方都会摆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赏。除此之外,如意还作为一种信物,在皇帝选后妃时,皇帝执如意,授予看中的女子。如意在宫中还是一种高贵的礼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后生日等喜庆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献如意。

钗子著名词人,辛弃疾在《祝英台近·晚春》中言:“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钗不仅是单一的装饰物,亦代表着寄情。古时候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时,再 合在一起。

手镯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如“跳脱”等。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有仙女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仙女萼绿华赠羊权金和玉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也有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手镯送给他留念的桥段。

玉佩“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玉在我国古代是君子的象征。君子讲究恭敬平和,温润悠远之爱,正与玉的寓意相符。所以古代高雅从容的谦谦君子们喜欢用玉来作为定情物,显得节制有礼,既不猴急,又不疏远。

互赠习俗很多,受字数限制以上供参考。

6中国古代定情信物有哪些

(1)相思豆 相思红豆芳名远播,得益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四言绝句《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烩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原本是王维写给他的好友李龟年的。

李龟年因安史之乱流落江南,王维将此诗赠与他,寄托了对友人深深的眷念之情。后来,人们用红豆色艳如血,质坚如钻的特质去诠释坚贞不渝的爱情。

于是,红豆便成了爱情的象征、相思的载体。 翻开古诗词,关于相思红豆的描述还有许多。

“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相思忆”的爱意;“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痴情;“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的沉重;“红豆尚可尽,相思无已时”的长久。红豆,隐蕴着爱的纯真与深切,承载着人们遥远的相忆相思。

(2)梳子 细数常见的爱情信物,最具浪漫意义的莫过于木梳。除了带给头皮保健,使头发健康美丽的实用功效之外,梳子代表相思,代表很想念很挂念对方;梳子还寓意把心结打开,让烦恼一扫而过;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她(他)白头偕老的意思,每天用爱人送的梳子梳理头发,代表着双方的亲密关系。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对头发的重视使木梳成为重要随身物品,有了七夕传说以后,木梳逐渐成为必须赠送的爱情信物,千百年来,传承不断。

(3)玉佩 古人爱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语。《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

《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殷殷地叮嘱女儿些私语,一面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 (4)荷包香囊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

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5)手镯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

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

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6)同心结 《诗源》里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箱,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

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萧衍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宋代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词。 (7)戒指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

伸出手让对面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者幸福的戴一辈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 《太平广记》里说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

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已忧思而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

(8)簪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

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 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9)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

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7中国古代定情信物有哪些

“青丝一缕随身寄,妾身如丝永相随”,这是怎样的托付?“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怎样的惆怅?“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谁的青丝如此浪漫?“青丝绕指诉惆怅,红颜带泪寐东床。

一梦风雪十年日,醒时鬓角发成霜”,谁的青丝如此幽怨? ——头发,这个很重点 女子送男子更多。 另外还有 折扇、佩玉、饰物、银簪 男子送女子。

古代人是送花的,送情人一般是月季花。 古代有文采的人,是很喜欢送请诗的,像陆游的钗头凤。

古代七夕有,手执兰草(“方秉蕳兮”)(芍药则是分手) 一个男子得到心爱的女子所赠送的木瓜、木桃、木李后欣喜万分,决定回赠以琼琚、琼瑶、琼玖等佩玉,以表达自己愿意跟对方永结同心。 一束花椒。

它是一种香料作物,可能还含有婚后多子的意思:“椒聊之实,藩衍盈升。”花椒因为籽多,就被人们借喻为妇女多子。

椒类中有一种结实聚成房的,一房椒叫作椒房,汉朝人借“椒房”这个词来称呼他们皇后所在的房室,正取其多子的吉祥的意义。在战国时期,楚国民间还有在农历新年饮用椒酒的风俗。

O(∩_∩)O~定情和送情人礼物还是不太一样,也未细究。

8定情信物的中国古代十大定情信物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繁钦诗里几次说起“结”, “结”是一个被赋予太多美好色彩的汉字,从远古到今天,它始终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里。

同心结也一直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信物,所谓“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诗源》里有一个故事,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文胄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作为信物,姜氏打开箱子,取出连理线,穿上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

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了,相对其他的信物,同心结有一份含蓄的深沉,因为它融入了恋人的巧思。六朝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

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结爱》:“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唐长孙佐转的妻子诗《答外》写她给戍边的丈夫做同心结,用同心结倾诉相思和离情之苦:征人去年戍边水,夜得边书字盈纸。挥刀就烛裁红绮,结作同心答千里。

君寄边书书莫绝,妾答同心心自结。同心再解不心离,离字频看字愁灭。

结成一衣和泪封,封书只在怀袖中。莫如书故字难久,愿学同心长可同。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北宋林逋所作的《相思令》: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三生石 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意涵情定终身的象征物。

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很多人的爱情是从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开始的,而相爱之后人们又一定会期待“缘定三生”。三生石的传说; 一千年以前,他和她,曾经牵手到它面前,在它身上刻下了誓言:一生相守。

它含笑把它接纳进自己的生命。从此,它的人生就有了唯一一个光荣的使命:守护爱情,守护誓言。

它目送他们步入尘世,看他们在人间烟火柴米油盐中,爱情如细水长流。 常见手链,多为金属制,特别是银制,也有矿石,水晶,宝石等制的。

区别于手镯和手环,手链是链状的,以祈求平安,镇定心志和美观为主要用途。作为定情之物中除戒指之外,是最多的赠送礼物之一,其寓义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他之爱,冠你婉间牵手终身的含义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用戒指定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 南朝刘敬叔《异苑》中记载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会面安可期, 见指环如见其人,指环之重跃然诗里。

《全唐诗与李章武赠答诗》的题解中注释说,唐时,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道:“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 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早已忧思而死,指环只是空留怅惘。

宋李昉《太平广记》里说后来李章武与王氏子妇的灵魂神会于王氏宅中,这应该是人们对爱情结局的美好愿望。到了晚唐时,戒指渐渐由男女互赠变为只由男子赠与女子,这和今天中西戒指的赠馈方式是类似的。

范摅《云溪友议》中写书生韦皋少时游江夏期间,与少女玉箫从相识到相恋的故事。韦皋临回家乡前送给玉箫一枚玉指环,发誓少则五年,多则七年后会来娶玉箫。

然而七年光阴过去了,薄幸的韦皋却不复再来,痴情的玉箫绝望地沧呼:“韦家郎君,一别七年,是不来矣!”竟绝食而死。人们怜悯玉箫这一场悲剧,就把韦皋送给她的戒指戴在她的中指上入葬。

很多年以后,韦皋官运亨通,做到西川节度使,才辗转得知玉箫的死讯,他悔恨不已,于是广修经像,以忏悔过去的负心。后来有人送给韦皋一名歌姬,名字容貌竟与玉箫一模一样,而且中指上有形似指环的肉环隐现,韦皋知道是玉箫托生又回到了他的身旁,二人终于以再生缘的形式实现了隔世的结合。

是耶非耶?为了人间有情人终局的美满,只好姑妄信之了。戒指既然是定亲之物,所以古代未字女子都不戴戒指。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 “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

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 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

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

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

9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什么表达我们之间的亲密呢?用套在我腕上的一对手镯。

出处:汉末诗人繁钦《定情诗》

原文: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白话译文:

用什么表达我的眷恋之意呢?缠绕在我臂上的一双金环。

用什么表达我对你的殷勤?套在我指上的一双银戒指。

用什么表达我的真诚呢?戴在我耳上的一对明珠。

用什么表达我的挚诚呢?系在我肘后的香囊。

用什么表达我们之间的亲密呢?套在我腕上的一对手镯。

用什么连接我们的感情呢?缀有罗缨的佩玉。

扩展资料

汉繁钦在《定情诗》中说:“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引用自诗经名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就让手镯背负上了海誓山盟的重托,一腕光泽,也是一段尘缘,无论时间走得多远,都可牢牢跳跃在手上,让内心那腔往日意今日痴的盟约与日月一起穿梭,永恒成心花、成眷侣、成神仙。

《定情诗》是繁钦传下来的四首完整的诗中的一首,也是繁钦最著名和最出色的作品,无论是写男女之情还是隐喻“君臣朋友”,这首作品都以其奇特的风格引人注目。

搜狗百科_定情诗

托物言志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tuō wù yán zhì,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的文章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 “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

如《爱莲说》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早梅(唐)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希望能够采纳

有很多,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原上草。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古人送别时候,红豆应该是离别信物的首选。

红豆,又被称为相思豆,古人常用此物寄托思念之情,也用于爱情及深厚感情的表示。

红豆为什么成为相思豆呢?传说古时候有个妇人日夜期盼丈夫归来,在山坡上时而流泪,时而望眼欲穿,时而清泪斑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泪水化成红色的血液流进土地,后来竟然生根发芽,长成大树,接满红彤彤的红豆。后人故此称其为相思豆。

红豆形状如红心,颜色如血,质地坚硬,晶莹可爱。难怪被人们赋予灵性,是吉祥神物,用于寄托对坚贞赤诚的感情的保证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不仅在送别时候,在定亲,相爱,或是成婚之后,红豆都被以装饰物或礼物的形式,赠送对方。有的藏于家中,祈保爱情长久,美满。

1 关于雁的诗句及寄托的情感

关于雁的诗句及寄托的情感 1在诗中雁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雁又叫鸿。十一、十二月南飞,六、七月到北方去。在北方繁殖。古人有鸿雁传书一说。在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往往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常与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逆旅的游子、凭栏的思妇等内容紧密相连。或渲染气氛,表现环境悲凄;或状写景物,表现高远寥廓;或代指书信,表现殷切期盼,或比拟自身,表现孤傲落寞;或触动游子思妇,寄予浓浓乡愁亲情。意象之盛,表意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如借雁抒离思:“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借雁叹孤寂:“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借雁表忠贞:“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借雁话凄凉:“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借雁抒豪情:“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等等。

雁这一极具张力的意象,以其丰富、深邃、独特的个性,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情思,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雁文化,散发着恒久的艺术魅力。

2诗中雁表达什么情感

你说的是这首词里的雁吗?

雁过也”的“雁 ”,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声声慢·寻寻觅觅》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还是这首里面的雁?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蕈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句诗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春望》-杜甫〔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

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00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