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病毒隔离时期,人们很容易感到无助和绝望。下面这些小贴士可以帮助改善你的情绪,缓解抑郁。
1、打开自己的手机,搜索一首比较欢愉的歌曲,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
2、可以选择看书、看**等方式,还原故事里的情节,身临其境。
3、选择拍照,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是选择烹饪美食、插画等兴趣爱好。
4、与家人可以在室内进行娱乐性的活动,如健身或瑜伽等。
5、趋于疫情的大环境,积极并客观地面对自己的处境,要对自己有所宽容,把这次经历当做回忆,适当的情绪可以缓解压力,但应记住不能因为极度的情绪低落造成对自己的否定。
这是一种心理防御,它虽然能隔离掉不好的事情,但代价也很大,会丧失很多,重度隔离以后,感觉就是没有任何喜欢的东西、对任何事情都不在意,失了爱一个人的能力。感觉被一个透明的罩子罩了起来,能看见外面的一切,却感受不到。
先看见和允许自己的这些心身反应,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认识、理解和接纳自己,学会表达,尝试在生活中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随着情感的释放和心身需求的满足,负面情绪、躯体反应和强迫症状就都会逐步减退。
情感隔离顾名思义也就是将一切情感隔离出去。没有快乐,没有感动,没有害怕,没有内疚,没有愤怒……总之,一切情感都不复存在,你与这个世界就像多了一层隔膜,隔膜会过滤所有的情感。性的快感,满足感……也不会存在。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生活中总无法从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抱持,难过的时候没有人愿意给个肩膀给点温暖,那宁愿把这些统统压抑进去。去找一个这个世界还能给你一些情感流动和安全港的地方吧,哪怕是在专业的设置里。有时我们需要感谢有心理咨询的出现,至少这种心理问题和痛苦有一个地方可以得到帮助。
对于有情感隔离的那些朋友,总体来说,你的理智发展的很好,情感没有发展起来,急需发展。没错,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是一种心灵上的残疾,因为你理智非常强悍,同时情感非常孱弱,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打破了你整体生命的平衡。
慢慢的轻轻触碰自己,感受感觉自己,用身体体验自己,你沉睡的情感会慢慢苏醒。如果有一个温暖、贴心、耐心的陪伴,将对你大有好处。用你的情感,体验你的情感,而不是表演你的情感,你的生命将渐渐丰满。
现在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都选择了所谓的情感隔离,其实情感隔离这个术语,是近代的著名心理学家鲍文提出的家庭治疗的核心概念,它包括了所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不仅仅是情侣之间,它往往是人们在遇到问题后自我建立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比如离开伤心的地方,不在和家人或者爱人联系等等,虽然在很多时候确实能够帮你隔离掉很多的不开心,但是要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的大,同时你也会失去很多重要的东西。
这些选择情感隔离的人,他们往往不会再有任何喜欢的东西、对身边任何的事情都不会在意,失去了爱情亲情。那种感觉就像无菌隔离罩一样,所有的事情都能看到但是却永远的摸不到,感受不到。
情感隔表面上看,简单的讲也就是将一切情感隔离出去。不需要快乐,不需要感动,不再有害怕,更没有内疚等等总之,一切情感在他心中都不复存在,完完全全的与这个世界之间用一层透明的薄膜隔离开来,隔膜会过滤所有的情感。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难过不开心的时候如果没有人愿意给个肩膀或者温暖,那就宁愿把这些不开心统统忘记。然后去找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避风港,在这里空间时间都只有自己。其实这个时候,心理咨询师才是我们真正要选择的方向,其实真正的想要打开心结,不应该是去隔离,而是敞开胸怀去接受现实。
对于有情感隔离的那些朋友我要说一句,你们选择这种心理隔离,只能给自己一时的心里安慰,但是你失去的真的太多了。因为你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准确的说这是一种心理疾病,长时间的这样做你将会陷入到无尽的黑暗深渊中无法自拔,希望每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大胆的去面对,理性的去解决他。
一、“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是一条自我探索的路。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我们年轻的时候,都会想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就是我们的自我探索。就像你所说的自己的这些特点,其实就表明自己是怎么样的。你说“不知怎么感知别人的情绪”, “不喜欢过于亲蜜的接触”,那么,每当你难受,不愉快时,得到过别人的关怀和理解吗?
如果我们小时候,当我们有脆弱情绪,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情感比较淡漠、没有温柔地回应我们,我们没有得到过理解和关爱,我们可能就慢慢把自己的感受压抑起来,渐渐地我们可能也不太会感知别人的情绪,很难与人交心。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经验。
二、认识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情感隔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情感隔离表现为觉察不到他人的情感。也被称之为缺乏共情能力。
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可能觉得太过亲密是不安全的,会让自己焦虑,所以为了有效缓解焦虑情绪,获得一种“置身事外”的解脱感。就不去感知别人的情绪,以一个局外人,旁观者的样子,让自己免受因为亲密而带来的伤害。
但隔离时间过长,容易变麻木。也不容易感知别人。所以,一般而言,既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完全隔离。
三、如果想改变,可以大胆尝试。
隔离虽然让我们与每个人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感觉很安全。同时,我们可能也隔离了美好的情感,抑制和剥夺了自己感受快乐和爱的能力。如果想改变,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梳理自己的过往经历。想想自己是否得到过别人的反馈,是否曾被理解,自己的感受如何?
就像自己在高兴时,如果有人与你一同高兴,这时,高兴会加倍。当自己难过时,如果被别人安慰,理解,这时,难过好像也不再那么难过了。可以尝试一点点打开自己的心,去感受。比如,你说自己会难受,不愉快,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多长时间之后,自己就不再那样难受了。可以设想一下别人如果遇到和你类似的事情,会不会也难受?
这样一点点练习,我们就能慢慢恢复我们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我们其实一直都有,就像几个月大的孩子,都能觉察到父母的情绪。我们只是把这部分感知能力压抑下来了。
四、慢慢感知自己,然后去与他人交往。
如果自己一个人还是觉得很难共情他人,不想继续这样,可以找心理咨询师陪你,咨询师能够为你提供示范的作用。
情感解离症是精神分裂的一个类别,和恋人相处对方一定要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否则,只会带给患者更大的伤害。
分裂症,是一个医学上的名词,是指性格的多重性,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双重人格。 人格分裂在学名上称为 "解离症(Dissociative Disoders)"; 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Identity)的整体性此类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而常见于戏剧,小说中 分类 人格分裂(解离症)可简单分成下面两类:
1心因性失忆症(Psychogenic Amnesia) 概述:反应性精神病是指一组在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伤下引起的精神障碍。 其临床症状特点和病程经过与创伤体验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可见急性应激反应及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通常通过变换环境、支援性心理治疗及镇静安眠治疗,效果较好。 症状体症:
1意识恍惚及意识朦胧状态;
2感知迟钝、运动减少,呆滞;
3情感淡漠、心境抑郁;
4睡眠障碍、类似痴呆样表现;
5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心悸、多汗、潮红。
诊断依据:
1强烈过一性或持续性的精神刺激因素,出现于起病前数日至3个月以内;
2有敏感(对声音,光等)、紧张(将会引发自我保护心理导致极端行为)、不稳定素质(各种人格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临床症状直接反映或重演精神创伤情境的内容;
4在刺激消除,适应能力改善或转换环境之后,可迅速获得完全缓解。但当原环境恢复后,主次之间会不会发生未可知的转换。 2多重人格症 多重人格症(Multiple-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此类患者行为的差异无法以常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为来解释,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每个人格有其个别的姓名,记忆,特质及行为方式通常原来的人格并不知晓另一个人格的存在,而新出现的人格则对原来的人格有相当的了解新人格的特质通常与原人格特质相当不同,如原人格是害羞,压抑的,新人格可能是开放,外向的 多重人格(MultiplePersonality)一种心因性身人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
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的主体人格刚开始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业已发生过的事情。 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多重人格的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持,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后继的人格通常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为客体(“他”、“她”或“它”),而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我”),当分离尚未全面时,主体人格还有可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作“我”,而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他”、“她”或“它”。可是,当分离全面进行时,主体人格便会忘却自己的身份,并由后继人格取而代之。正如心理学家P。费登所说,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经验类似纪觉,从中产生的‘思想’被体验为好像它是一种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知觉’”。当主体人格或是客体人格共存时,有几率使双方或是多方的意见不和,而导致极端行为。 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在其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不时甚至处于剧烈的对立面。在主体人格是积极的、友好的、顺应社会的和有规可循的地方,后继人格可能是消极的、攻击的、逆社会的和杂乱无章的。J。G。沃特金斯和R。J。约翰逊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在童年期年处的家庭环境是蛮横的和忽视的,则儿童的需要就会常常遭受挫折,从而引发愤怒或不满。如果这一环境对儿童的愤怒或不满拒绝接受,或者说在儿童的愤怒或不满出现时立即予以处罚,则儿童就会被迫压抑真正的情感,仅仅展现社会认可的遵奉行为。又由于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有可能被保持下来,儿童时期所受的刺激导致儿童在儿童时期的性格将会被同时保留,而且这种性格有可能被新衍生出来的人格压制。于是,儿童处于矛盾或冲突之中:一方面为避免处罚而压抑真正的情感,另一方面被压抑的情感并未消失,而是想千方百计出来表现一番。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只有通过创造想象中的游戏伙伴,即把自我中的有些部分体验成客体(“他”、“她”或“它”),借此与孤独或寂寞作干斗争。尔后,凡那些无法为父母或其他成人接受的行为,或者经常受到处罚的冲动,便有可能被分离出来,压抑入想象中的游戏伙伴之中:我是好人,他是坏人。这里,“我”是主体人格,“他”是另一种人格或后继人格。此时,主体人格尚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客体(即想象中游戏的伙伴)。(作为伙伴,主客体之间有一定的几率产生相互间完全信任的关系,所以当客体要求暂时接管主体时,主体将会欣然接受。但当客体所作所为违反主体直接意识时,主客之间即可马上发生冲突,导致极端行为。) 但是,当挫折继续时,当愤怒或不满因为不断的拒绝或惩罚而变得日益增强时,所引起的愤怒或不满就会越来越多地被压抑入分离的人格部分。积累的愤怒在大脑中不断分离解剖催化使这种极端愤怒愈是加剧。为了释放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之间的“隔墙”就会加厚,使双方或多方之间不可渗透,互相独立。慢慢的,主体便不再意识到它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青春期,环境对个体的外部要求有可能变得更大。对个体来说,由这些外部要求引发的挫折和不满也有可能变得更多!于是,在“隔墙”的那一边,被压抑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所占“空间”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削弱了主体人格。由于那个被隐匿和分离的人格过份强烈的要求表现自己,它就会周期性地接管主体人格,成为后继人格。这种接管的原因同前。这种接管方式是以激烈的和交替的人格变化表现出来的,具有周期性的性质。当后继人格在一特定时间接管主体人格时,它的攻击和憎恨,以及其他主体人格无法接受的紊乱行为,会变得格外明显。极端的表现是:如果这种后继人格指向他人,便会导致杀人;如果指向主体人格,便会导致自残或自杀。当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表现出这种三性的行为。 基本上根据我上课老师的说明,人格分裂是非常非常非常罕见的例子,从有人格分裂的纪录到现在大约100多年,但是例子却少的可怜,而且正确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怀疑,治疗法目前还不是说很确定,可能有融合.理情治疗.催眠疗法等,但是是否能治疗目前也不能肯定,而类似第五位莎莉或是24个比利,这些具有号称真实故事的书,但是也有一定程度的作者加料,让小说变精采,所以故事中的事情不全然是真的 人格分裂指的是”多重性格”,在最新的精神疾病制诊断分类中,称此为”解离性认同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此种患者会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我认同和性格状态,各对环境及自体有某种的知觉、关系、想法,各不相同,而存在患者不同时间的表现,而且可以一再完全地控制此患者的行为,而一些属于其他人格的重要个人资料就不会记起来,并非因为药物或一般医学状况的因素影响,在儿童患者,也并非是因幻想导致的. 此类患者的原因是儿童时期的不正当教育!不正当教育致使儿童停留在某一特定的阶段,像个阴谋家一样等待时机,释放自己的阴谋。好奇,贪婪,贪玩,幼稚为儿童在儿童时期的主格。主格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时期同时接受或排斥正当与不正当的诱导与诱惑,从而产生分离,分离的人格将会暂时潜伏在主格的压制之下。使分格患抑郁症。次格有可能分离性的表现在主格的生活之中,而主格有可能暂时或长期无法意识此类表现,从而招致更多的来自外界的压制。恶性循环。 分离的人格会依据环境与外部刺激长期接管或暂时性的接管主格,使主格完全丧失对自己的控制能力,使分离的人格完全独立,为所欲为。 长期生活在矛盾之中会使主格与各个人格之间的矛盾激化发展,从而使所有人格毁灭,也就是死亡或是紊乱(实际意义的疯子)。 环境对儿童的诱导极其重要。
多重人格治疗
1.催眠分析要比经典的精神分析更具疗效;
2.当治疗者与多重人格患形成一种良好的移情关系,避免对患当中任何一个人抱以反感或恶意时,治疗最具动力;
3.鼓励各分离的人格之间的内部交流,因为这种内部交流有助于“拆除”置于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之间的隔墙;
4.分离人格的产生有些是因为未能满足正常的需要,对此应考虑需要的功能,不能轻率处置;
5.治疗者的责任是帮助患者将后继的人格返回到它们最初的目标上来,以便转移后继人格与主体人格的对立立场;
6.坚决不能操纵或离间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因为这种策略通常会导致治疗的失败; 7.后继人格一旦形成,它就会强烈抵御企图消灭它的一切努力。因此,治疗者不能去消除它,而应该注重它与主体人格的同一性,设法整合它们,使之像正常的情绪变化那样操作;
8.通过宣泄,把主体人格“诱导回来”,让其对原先无法接受的愤怒、不满、冲动等承担责任,并用更为建设性的办法处理它们。由于诱导主体人格的过程也是发泄后继人格的过程,因此置于两者之间的隔墙便会自动解体,两者的交流得以实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人们对多重人格研究的兴趣日益增强,但多重人格仍然是人格障碍中最难理解和应对的领域之一。
人格分裂者最害怕的问题是记忆碎片,也就是遗传基因产生的紊乱会扰乱脑部,使记忆遗失分裂出的每个人格对原先人格的记忆,性格都有一定了解,如果分离人格遗失前者记忆,患者有可能被另一人格完全占据 [编辑本段]表现特征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一2一R)中对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特征表述为:
1.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3.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要、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4.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一过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5.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患者症状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一般可诊断为分裂样人格障碍。 人格分裂难以至于治愈, 困难程度不亚于用2008年的科技去制造一座地球与火星相连接的桥。放弃,或许是个更好的选择…… 真正的人格分裂,在脑部将拥有 永远的创伤记忆,最好的方法是,别让这种创伤发生, 如果发生了, 它会永久性的 沉淀在患者的脑中,即使环境有所改变……
觉得自己是有点心里障碍的人,该怎么处理感情问题?可以直接分手。当你无法处理人际关系时,你会心情不好,但与此同时,你也可以说,当你意识到自己有问题时,这也是改变的开始。大学毕业后,他们彼此有联系,但他们与自己没有联系。昨天我看到一个名词叫“情感隔离”,意思是它就像透过玻璃斗篷看自己的世界。生活或多或少就是其中描述的那种感觉。当我想去看心理医生时,我的男朋友阻止了我。
他以为我没病。但我也是一个男人。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很多人都知道a的问题,但很多人更喜欢欺骗自己,假装自己是正常人,变得更沮丧、更严重,不愿意承认自己可能生病。这种情况下的人通常有社会障碍。如果他们决定爱上你,那意味着他们信任你就像信任他们的父母一样。你有没有希望被你的爱人无条件地信任过?他们喜欢,有口才,热情,活泼,健谈,能说会道,等等。
他们给人“大脑分裂”的感觉,但他们没有精神分裂症。事实上,他们患有一种叫做双向情感障碍的疾病。以上两种情况反复出现,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一般只有了解这些具体问题,才能做出下一步的对策,请不要把学心理学的人当成“算命人”和“占卜人”。你可以加入一个更“神秘”的迷宫。和你最好的朋友约个时间喝咖啡和吃甜点。
甜点会让人感到快乐。晚上去看一部有趣的**,尽量充实时间,否则负面情绪会卷土重来。有一天,我心底的情绪终于崩溃了。我坐在宿舍里大声喊叫。我没有停止室友的建议。大约一个小时后,我哭得很累,停下来告诉你整个故事。心理咨询师调整干预措施,积极配合自己,消除症状。基于此,它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德勒的幸福不能固定在别人身上,也不可靠。
每天一点心理学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简单的来说就是你将自己的情感隔绝在外了。具体来说,你从意识的觉察中移除了(你自己是不知道自己在这样做的)对情感的感觉(思维内容则可能还停留在意识中)。自己冷暴力的,早出晚归,在外面喝了酒回来倒头就睡,根本就不会看自己或者看孩子。Y女士在描述这些的时候只是温和的说感觉到了“有点烦恼”。
从精神分析心理防御的角度看来,Y女士虽然很温和地描述说感觉到“有点烦恼”,但是她并没有察觉到自己轻描淡写的屈辱和乏味所带来的不愉快感。她利用“情感隔绝”将这种屈辱带给自己的不愉快感隔绝在了意识之外。
看看自己平时可以多一些自我觉察,看看有没有什么情感是被自己给隔离了的,特别是有些事情在外人看来是会伴随着很强烈的情感,自己却很平淡的回忆或诉说,这种隔离掉的情感不一定都是负面的,而且有的时候这种隔离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