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情绪与人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求有关

如何理解情绪与人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求有关,第1张

这个问题看是有点儿绕人,但是仔细琢磨好确实是这么一个道理。因为人的情绪是随着环境条件的状况而产生变化的,它是一种随机的状态,他的外在因素占非常大的成分在内。而情感却是人的本性和长期培养所形成的一种意识的内在因素所表现出来的必然结果。,他受外界的变化影响不是能立即消除的 ,这是一种社会属性的产物,他是私心和利益的维护时的极端表现。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和区别如下: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

情绪和情感都是主观认识的一种感受,但是二者有区别,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情绪: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2、情感: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二、特点不同

1、情绪:在情绪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情绪具有独特的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三种成分。

2、情感: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

三、作用不同

1、情绪: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会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

2、情感: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1、情绪和情感区别:

1)情绪是和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产生的体验。

情感则是和人的 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2)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情感则是人独有的。

3)情绪是不断变化的一时状态,带有情境性和易变性的特点。

情感则带有稳定性和内稳性的特点。

4)从个体心理学的发展上看,情绪出现较早,而情感则出现较迟。

5)情绪带有全人类的性质,而情感则受到民族、区域的影响。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都要受到已经形成情感的制约。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也依赖于情绪,情感总是在具体的情绪中得以表现,离开了情绪,情感不能孤立存在。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扩展资料:

说情绪,我们每个人都逃不了干系。情绪的发展和变化是我们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产生的。情绪在制约人,也在成就人,还在损害人,不同的情绪有着不同的生活。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拥有我们自己需要的情绪,使情绪获得应有的表达和展示。所以,我们必须对情绪作出真正的了解,知道它的种类和对人的利害。

我们不仅需要积极的情绪,还需要消极的情绪;不仅需要克制,还需要发泄;不仅需要防御,还需要利用。知道情绪是我们为人做事乃至成败的重要因素,我们只有挖掘积极情绪和善待消极情绪,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管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

-情绪

-情感

导读:

无论哪种依恋风格的个体,疏离或者恐惧,在亲密关系中,共同出现的问题,就是情绪和需求的差异性。

正文:

每个人都有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的需求,无论在个体的幼年或者成年以后。在幼年时期,通过亲子关系的模式,幼年的个体通过和母职角色替代者,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来获得良好的生存成长的环境。在成年之后,通过与伴侣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来为彼此的情感提供支持。

可是,大部分人的情感,被依恋机制所左右,一旦依恋机制被特殊的标识启动之后,自己的行为和情绪,都被固化的互动模式所主导。

举个例子说,对于一贯采用自我情感管控的个体来说,在其他方面,也许是有效的情感忽视或者情感压抑的办法,在亲密关系中,往往并不奏效。原因也很简单,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这个世界的衡量标准与其他方面的并不相同。其他方面是以结果为主导,成年亲密关系的主导,却是互动过程中的相处体验,就连成年亲密关系的最终结果,也是通过亲密关系的相处体验来左右,最终影响的。如果用其他方面为结果论的方式方法,来对相处体验过程进行忽视漠视忍耐克制,很显然,并不会出现良好的结果。

对于一贯在亲密关系中,遭受到回避忽视的个体来说,他们更容易会选择的是通过吸引注意力的方式,确认自己在亲密关系中仍然处于重要的位置,自己没有被对方背叛,没有被亲密关系所遗弃。可是,很显然,吸引注意力的方法,在前期也许还能采用隐形或者中性的方法,可是在没有收到对方回应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他们就会采用负面消极的吸引方式。一旦对方接受到这种情绪之后,很容易对于这种测试方式,解读为对方对于自己的拒绝打击伤害,作为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很容易就采取疏离远离的姿态。

很显然,以上两者,都是将自己的需求,通过不恰当的情绪形式给传递给对对方,在对方这里,经过解读之后,彼此的误会更加严重,完全可能将一段正常积极的互动关系,变成了双方困惑无比的互动,在互动之中,彼此变成了掠夺者或者退缩者。在这种情况下,提供支撑作用的彼此,变成了彼此消耗的彼此,直至关系终结,双方浑身伤口地告别离场。

那么,究竟是什么,将原本正常的内心需求给一层层包裹隐藏起来,而将并不是个体本意主观散发出来的情绪给调动起来,一旦释放出攻击破坏的信号,彼此变成了陌生的敌人,不再是共同的伴侣。

很简单,两个问题,我们的需求是怎么被屏蔽掉了我们的情绪反应,又是什么在主导进行?

第一个,需求在表达过程中,如何莫名其妙被屏蔽了?我想起了一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好个秋。在文学作品之中,这种自我需求的婉转隐藏,比起来正面表达,会让我们感觉更好一点,应为一旦有经验的人都明白,自我需求真实表达,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在正常与人交往之中。可是,这种婉转表达的方式,显然有两种弊端,第一交流成本更高,第二误读的几率更大。还有,存在很大的区别,就是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和商业合伙伙伴或者是竞争同事不一样,亲密关系存在,就是为了能够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的,可是套用日常交往过程中,需求隐蔽化的方式,进行交流,很显然,并不明智。

众所周知的情况就是,对于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我们交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往往比工作学习,要少得多,仿佛我们就认为,彼此确认了亲密关系,关系本身就像是一棵小树一样,自己可以独立成长,我们不需要管理。可是,谁给我们赋予了这种认知呢?我不说答案,大家想一想,各自答案会很有趣。

除了以上的原因,还有各种文化体系中,对于男性人设的固定要求,总有一条是,自己应该自己解决自己的内心需求,这种坚强独立的特质在团体协作共工作下,确实是一种优良品质,可是带入亲密关系之中,就是回避啊,毫无疑问。还有亲密关系之间的个体,彼此对于需求表达互相影响,比如,一个愿意敞开心扉的伴侣,往往比一个闭口不谈的伴侣,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

第二个问题,情绪怎么引导我们的言行?之前的文章我有讲过,彼此相互吸引的原理,为什么面对一个我并不了解的个体,我怎么突然会被对方所吸引,看过的小伙伴,都明白吸引点的确认。我想说的是,正面的情绪触动就是吸引,负面的情绪触动就是疏离或者焦虑。那么,类比吸引的原理,触发亲密关系中各自负面情绪的点在哪里?

来源无非与一下几点:

自我抵触特质的对方投射。就好比,一个自我约束能力特别差的个体,一旦发现了对方身上出现了自我约束能力低下的时候,往往情绪难以控制,给予对方的负面反馈,往往是毫不留情的。类似的情况,在父母和子女,朋友,同事身上都会有相同的情况出现,大家留心,就能一目了然。

防御永远排在打开之前。这个之前文章我也讲过,类似观点在哲学生物学,甚至现实生活中都有类似的现象。我之前工作是做IT项目的,主要客户是政府各个部门,即便是团体对象,在面临抉择时候,永远也是避免风险会排在获取收益之前。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之中,每个个体的情绪反应中,防御永远排在敞开之前,天性如此。我们能做的,就是一旦这种情绪被释放出来之后,我们能够自我意识到,就能够做出相关选择。

自然界中,动物之间的性活动是由以下三种活动所共同构成:攻击,性行为,逃跑。而根据我的观点来看,情绪就是性的外化。对抗这种天性,是需要后天努力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20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