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灭亡之后,如果16位皇帝相聚在地府,那么朱元璋会先抽谁呢?

大明灭亡之后,如果16位皇帝相聚在地府,那么朱元璋会先抽谁呢?,第1张

如果朱元璋要召集所有个皇帝开会,他第一要抽的绝对不会是崇祯,如果按顺序来,第一个肯定是明英宗朱祁镇,第二个才会是亡国之君崇祯皇帝。

为何朱元璋第一个会抽朱祁镇呢?原因很简单,主要有两个方面:

丢人

朱元璋一直以来把大明帝国的尊严看得很重,大明王朝存国260年,没有哪一位皇帝被俘过,只有明英宗朱祁镇不但被俘,还被瓦剌人押着当人质来叩关。镇守大明关隘的官并不开,朱祁镇居然还骑马出来以皇帝的名义命令大明守军打开城门。如果不是大同守将郭登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誓死不开关门,瓦剌大军早就到北京城了。

明英宗朱祁镇这人丢大发了,在他以前的明朝皇帝朱元璋、朱棣、朱高炽(只当了九个月皇帝)、朱瞻基,哪个不是赫赫英雄,就连明仁宗朱高炽,一个刀都拿不动的大胖子,在靖难时期硬是用3万人马挡住了建文帝朱允炆派遣的几十万大军攻打北京城。这些皇帝们都上过战场,除了朱高炽外,其他的都御驾亲征过,都建立了赫赫战功。朱祁镇的出征,不但瓦剌人没有杀几个,还将大明帝国几代英主积攒下来的血本亏得干干净净,朱棣、朱瞻基爷孙两组建的京城三大营损失殆尽,满朝重臣死了50多个,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前朝功勋,朝中柱石。

明英宗朱祁镇后来又再次登基,又杀了大明朝最重要的功臣于谦,就算是朱元璋在世,也不可能杀这种贤臣良将。

埋祸

如果说朱元璋要抽朱祁镇是因为丢人现眼,如果可以杀的话,朱元璋肯定会把朱祁镇一刀给剁了。明英宗朱祁镇为大明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宦官干政。对于太监干政,朱元璋在世期间早就下了禁令,坚决不允太监参与政事。大明朝最后就亡在文官和太监上。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太监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把持朝中权柄。明英宗朱祁镇重用太监王振,这是大明王朝第一个干政的太监。王振也是直接导致“土木堡之变”的始作俑者。

太监王振的最大破坏力还不是将大明几十万大军给祸祸光了,而是由他起开创了一条皇帝依仗太监的干政之路。皇帝将部分权柄给予太监,用太监来制衡文官集团。比如掌印、秉笔,并设置了很多由太监掌控的特务组织,这对王朝的政治格局是个重大的破坏。大明朝的宦官乱政就从明英宗时期开始。

实话实说,明朝260年的国祚,真正最差劲的皇帝只有朱祁镇,就连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朱由检都比朱祁镇要强得多,至少在最后的时刻,他保持住了皇帝的尊严,大明的脸面。

朱元璋

此公为一极端变态之人物,这一点从此公的画像即可看出。此公的相貌在相书上被称之为“五元朝天”。“五元朝天”实是“五官朝天”之意。意思是指他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露出来往天上翻,确是一副可怕的尊容。不过,相书上又说,这“五元朝天”是相貌中的极品,是注定了要当皇帝的,这一点本人甚为怀疑。

由于出身贫贱,父母长兄早亡,此公替人打过工、当过流浪汉、当过盗贼、后来当了和尚,和尚庙被起义军烧后,就跟起义军一起打战去了,最后当了皇帝。

由于相貌不好,出身不好,学历又不够,朱先生内心深处便有了一种深深的自卑感,对别人的言辞就特别敏感起来。

表笺之祸:明初定制,凡遇正旦(岁首)、冬至、万寿圣节(皇帝生日)等节日,及册立太子等庆典,各级官府须上表笺祝贺。这些表笺基本上都是由官府训导、学正(相当与现在的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之类的)出于职责写的,本是官样文章,走走场用的,谁知朱先生对这个却很计较,总是用异样的眼光去读这些文章,结果由于他读书不多,对字音字义、文理文脉、用典藻饰等半懂不懂,于是正经本分的文章经朱先生一读,都成了含讥带诮的文章,害的绝大多数的秘书长都成了冤死鬼(据说幸免于难的只有蒲州学正张某一人)。

请看朱元璋先生的光荣事迹:

北平府学训导林伯瑾所写的《贺冬节表》,内有“垂子孙而作则”一句,本是一个天大的马屁,说朱先生不仅自己,连他的子孙都是人类的模范、表率,虽知朱先生把“则”附会为“贼”,于是被杀。

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作贺表,内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这个马屁更响了。但朱先生看了,把光附会剃光头为僧,把“圣”附会为“僧”,把“则”附会为“贼”。于是,被杀。

陈州训导周冕作《万寿贺表》,内有“寿域千秋”之句。果然是个美好的词句。可是朱先生看了,把“寿”附会为“兽”,加上不认识“域”字,把“域”误读为“或”字,而“或”字与“祸”字同音,于是,被杀。

德安府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内有“天下有道”之句,被朱先生附会为“天下有道”,于是被杀。

例子不胜枚举。朱先生这一路杀下来,直杀得天下读书人胆寒不已。直叫道:“请给我们一个做奴隶的规矩吧。”圣明仁慈的朱先生终于动了慈悲之心,命翰林学士刘三吾制定了一篇《庆贺谢恩表笺成式》,从此“秘书长”们写此类文章时只要照抄即可。总算可以苟活下去了。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想当一个安稳的奴隶也不是唾手可得的,而是经过无数奴隶先辈们流血牺牲换来的。

最令人悲痛的文字狱牺牲者:方孝儒先生

圣明的朱元璋先生生了个圣明儿子,叫朱棣,这个朱棣先是被封做燕王。后来看看他的侄儿建文帝软弱可欺,就起来造反,最后把建文帝逼死了,自己当了皇帝。

朱棣先生当了皇帝后,觉得应该找个天下最有名望的文人写个登位诏书,当时天下最有名望的文人是方孝儒先生。于是朱棣找来方先生。逼他写诏书,可是方先生认为他这个皇帝来路不正,不肯写。朱棣就发怒了,问:“你到底写不写?你不怕我杀你九族吗?”哪知方孝儒是个极其倔强的人,他说:“你即使杀我十族我也不写。”朱棣听了大怒,果真下令灭其十族。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统治者虽嗜杀成性,但是最多也就灭九族。方孝儒是第一个被灭了十族的人,他的学生也被当做一族杀掉了,真是可怜啊,这一杀总共杀了847 人。

当年燕军南下时,朱棣的老师,也是他的主要谋士姚广孝临别前嘱咐他千万不要杀方孝儒。说:“你当了皇帝后,必会设法让方孝儒出来为你服务,然而方孝儒一定不会听命于你的,这个时候,你一定不要杀他。因为,你杀了方孝儒,天下‘读书种子’就绝灭了。”当时朱棣是答应了,可惜,暴君毕竟是暴君,方孝儒终被灭了十族。好残酷的手法,至今读来,犹觉毛骨悚然。

最热衷于制造文字狱的皇帝:乾隆

乾隆一朝,制造的文字狱案件总数在140 次以上,连疯人说疯话都不放过。

乾隆期间因疯人说疯话被处死的有六起。如刘三元案。刘三元本一向疯癫,自称梦见“神道对我说,我乃汉朝后裔,要天下官员扶持”,并把这些话写了下来。

后来这事传到了乾隆耳里,乾隆才不管他有没有疯,马上通过督抚下令把刘三元拟大逆罪凌迟处死。更可恶的是,乾隆热衷于查禁各类图书,明令全国查办有“违碍”之书,还把查书力度与官员政绩挂钩起来,经过十九年的查禁,乾隆终于成功的销毁了十几万部图书。到了乾隆后期,文字狱造的差不多了,书也查光了,终于成功地把神州4 亿人民变得鸦雀无声,真正达到了“万马齐喑”的高境界。

朱元璋小时候是个混和尚。每天饿了就要背歪歪扭扭的经书,要饭吃。但他的明朝肯定不是赢了。那时,他没有钱,只有一双乞讨的手。后来战火纷飞,谁也吃不上饭。谁在乎他?他非要报名参军,把自己的命搭上,说出钱从军是骗人的。谁都知道元朝国库的钱是不会拨给义军财务局的。所谓起义军,无非是以人多抢劫老百姓。老百姓不想被敲到骨髓,只好加入叛军,从被抢变成被抢。朱元璋就是这么做的。

当兵的朱元璋能吃,但是没品味。毕竟我经常和人打架,真枪实弹的打架,一不小心死了,我的命就不靠谱了。谁有心思吃饭?只有官员才能坐在军帐里,不用辛苦,所以朱元璋就用这个方针政策去了。

好事多磨。二十多岁的朱元璋,在浑浑噩噩的前半生终于与鲤鱼打了一仗,突然翻盘。虽然他只是一个小军官,但他赢得了郭子兴元帅的青睐,所以每个人都称赞他。他每天都很红很辣,很开心。只是好景不长,朱元璋没过两天太平日子,邪恶势力又来了。郭子兴元帅坚持要将他的教女嫁给他。郭的女儿叫,是出了名的丑,白吃白喝没人要。为了保命,朱元璋不得不忍辱“委身”于马大脚。

时过境迁,转眼间叛军已三分天下。白白为自己着想,不是朱元璋的野心。是叛军汹涌的波涛把他推到了时代的最前沿。真的可以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时中原有两大名将比拼,张士诚和陈友谅,哪一个比他朱胖三倍。所以朱元璋很想讲和,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什么的。但你不能因为大家的眼睛都红了就举起橄榄枝。张士诚的千军万马在他的背上。当然,朱元璋也不愿意无私奉献。谁愿意把自己的几亩地让给别人?于是他们在战场上比拼,朱元璋拿了金牌,张士诚拿了银牌去了冥界。

直到这时,朱元璋还愿意做陈友谅的弟弟。比赛之前人家财大气粗,朱元璋是小农。他早就想着自己的妻子在抱住自己的胳膊和脚后的平静生活。他没逼到这个份上,傻子才要去争取。但偏偏陈友谅被赶下了地,不让朱元璋睡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仓促应对。朱元璋心有不甘,十战九败。直到陈老师最后把朱老师逼到墙角,两人在鄱阳湖赤手空拳大打出手。

终于尘埃落定,朱元璋这辈子都没想过自己能当上皇帝。小时候是个混和尚。每天饿了就要背歪歪扭扭的经书,要饭吃。那时,他没有钱,只有一双乞讨的手。今天,他的手中握着温暖的印章,历史目录上印着“朱明”二字。朱,朱元璋笔下的朱;明,也是他朱元璋的大明。

他的一生,都是被命运逼着往前走。饥饿、死亡、丑妻、强敌、疲惫、痛苦,这一切都为他敲响了苦难的突击信号。战斗或死亡。

没有人是永动机。他始终坚持“先苦后好”的理念,不断说服自己去苦,去自残去自杀,在大浪淘沙中呛水喝出愤怒。成功是被逼出来的,你我也不例外。回顾朱元璋的路,还有几步是他心甘情愿走的。不进则退。历史把每个人都推上了舞台,但你能做的只有一件事:

迎难而上。

在开国皇帝中,朱元璋,明太祖,是最有争议的一个。有人说他是暴君,也有人极力赞扬他!哪种说法更正确?

朱元璋原本是一个佃户的儿子。他想要钱,但没有钱。他想要知识,但没有知识。他甚至穷得可以乞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完成了史上最艰难的身份转变,从乞丐到开国皇帝!一点都不神奇。

第一,霸权要从基础做起。

都说元末英雄多,能有所作为的真的少。这正如当时一位儒生所说:“沧海桑田,群雄逐鹿。不过,本意是要娶他们的孩子,不必搅乱救民。”但是,朱元璋在其中却标新立异。他的军队纪律严明,能征善战,每占领一个地方,都想方设法恢复当地的民生,还专门派将军兴修水利。

所以朱元璋的实力越来越强,最重要的是他的军队没有对人民犯罪。而这也是因为朱元璋的皇室控制和严格的军纪。为此,朱元璋煞费苦心。甚至早在郭子兴手里,朱元璋就已经整顿了军队纪律。正是因为他良好的军纪,为自己招到了一个很大的人才,就是后来的大明宰相李善长。

那么朱元璋是怎么整顿军纪的呢?据说有一天,朱元璋在营门外散步,看见一个小孩在门外哭,便上前询问原因。孩子哭着说:“我爸妈都在部队,我爸喂马,我妈是俘虏,不敢认。”朱元璋一听,勃然大怒。这不是毁了自己军队的名声吗?于是第二天早上,部队里的女人直接被勒令释放,和丈夫相认。突然,他们的家人互相认出了对方,场面热烈,很多人喜极而泣。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人都知道这支军队不一样,不欺负人。

同年六月,朱元璋攻占太平。入城后,人们到处张贴告示,明令禁止抢掠和杀戮。但是有一个士兵顶风作案。我们做什么呢杀了头!于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头“咔嚓”一声掉在了地上。之后全军肃然起敬,无人敢得罪百姓,民心相通。

次年三月,朱元璋攻陷庆忌,开始出兵镇江,离庆忌不远。担心朱元璋的军纪,临行前再三告诫:“我自己开了军,从来没有杀过一个人。今天要管好自己的心,防备士卒。在我们离开城市的那一天,我们不应该烧杀抢掠。违反命令的人将受到军法的惩罚,违反命令的人不会得到宽恕。”那么效果如何呢?记载:“冉彦在城中,但百姓不知有兵”

正是因为朱元璋能够约束士兵,严守军纪,乱世不乱杀,才最终得天下,建大明。而这个泥腿子皇帝又将如何研究自己的国家呢?你能把自己的国家管理成什么样?

二:以重拳治国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治理天下,不能一开始就靠骑马。为了治国,朱元璋也开始放出自己的大招。

治理国家反腐,就要提到朱元璋的治国之法。老朱本来就是农民,所以对贪官非常痛恨。在他看来,这些贪官都该杀,所以在朱元璋时代,反腐力度空前,极其严厉。

洪武十八年,有人举报刘儒林勾结户部尚书郭桓贪污税单。朱元璋大怒,下令调查。这次调查确实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这些家伙不仅侵吞了西部19万亿元的秋粮

朱元璋对此是不会容忍的。6个部门被查赃,布政司被查赃,政府被查赃,州被查赃,县被查赃。最后,涉案官员及其家属数以万计。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有人私下说,法院攻击的人数太多了。朱元璋知道后直接写了一篇反驳。大致意思是,我杀那些贪官的时候,你们有同情心,但是那些贪官侵占人民财富的时候,他们没有看到任何对人民的同情心!你帮贪官说情,却对百姓漠不关心。你和那些贪官有什么区别?

按说,贪官办完这个大案就应该害怕了,可是没过多久,又一个大案发生了。这个案件牵涉到工业部。有人收买工匠,收受贿赂。最终追查下来,无数官员卷入其中。就连朱元璋也不禁感叹“弃城之尸未动,新的进攻又来了”。为了杜绝这一重大腐败案件,朱元璋还下了狠功夫,不仅鼓励老百姓举报贪官,还鼓励老百姓进京告朝廷。对于那些被查出来的贪官,剥了皮,塞了草,鞭打至死。而这些远远不够。为此朱元璋编了一个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和《大明律》不一样。一共三本书,其中与整治贪官相关的内容占了70%以上。给所有想贪腐的官员下咒。

治国与农耕。说起洪武移民,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很多人肯定听过“祖上从哪里来,山西的梧桐就是大槐树”这句话。元朝末年,天下纷争,发生过几次百万人的大决战,于是大量人口涌入山西,相对稳定。明朝的朱元璋看到这个,他不行!有些地方,人少得几乎赶上山穷水尽,人山人海。我该怎么办?移民!把人从人多的地方搬到人少的地方。

然而,中国人有强烈的思乡之情。俗话说落叶归根,没有人愿意死后葬在别的地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激发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朱元璋给了很多好处。他不仅规定你自己开的荒地归你所有,还免税三年,不发徭役。当人们看到它时,他们立即兴奋起来。与其在家乡过着拮据的生活,他们还不如去外面旅行。这个时候政府又会组织,所以也就跟着来了。

解决地广人稀的问题,下一步就是等待效果慢慢显现。然而,该国仍然有军队,这是一个大支出。养军队花费太大,所以朱元璋大力发展军营,让军队自己养活自己。但是,光有军营是不够的,于是“凯发法”应运而生。说:“叫商贾运粮,献盐,叫开中。”简单来说,就是商人送粮食给边防军,换取盐。古代盐铁本来就是官营的,利润丰厚。现在,有了换盐的方法,立刻让无数商人趋之若鹜。

这样,朱元璋漂亮地解决了种田问题,又让军队这个吞金巨兽看起来不再消耗国家的钱粮,一举两得。一个国家除了反腐和种地,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户口问题。朱元璋花了很多精力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他是怎么处理的呢?

查一下户籍。战国时期,秦国之所以能以一国之力横扫六国,最大的原因就是想方设法地补足了民众,使得国家控制了大量的隐性人口,国力猛增。朱元璋也是这么做的。他命令官员们记下他负责的所有人,以及每个家庭的人口,并给他们一张海报

自古以来,人都是无能为力的,可是遇到朱元璋这个可怜的皇帝,一切都显得有些不一样了。官员受贿,枉法。人们可以把官员绑起来,送到南京,头上戴一个《大诰》的副本,接受惩罚。当地官员和沿途的通行证都无法阻止他们。这不是开玩笑,而是有人做到了。朱元璋知道后,不仅接见了此人,还送给他银两大礼,免除赋税,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正面榜样。

也许是朱元璋当老百姓的时候受够了官员上山下乡的艰辛。《明史食货志》年规定:“官员和收皂人不准下乡扰民。贪吃的,高三有德的,鼓励带去北京。”在这些恶毒的举动之后,老百姓害怕那些作恶多端的官员会受到指责。为了提高老百姓的权利,朱元璋还让村里的人自己选举木铎老人,和现在的村长差不多,但政治地位比不上现在的村长。因为他“有权立县令”,如果县令违法,老人可以处分县令。

经过这一系列的组合拳,明朝人民确实从这个新王朝中受益,朱元璋也因为他的民心所向,创造了洪武盛世。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他是如何对待二哥朱重六的呢?

中国有个成语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主要就是指普通人在飞黄腾达后,他所有的家人都会跟着沾光。而一些出身不好的平民在成为开国皇帝后,其家族更是会在一夜间乌鸦变凤凰。

如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所有的刘氏宗族子弟都被封侯拜爵。吕后统治时期,则大肆分封吕氏宗亲。那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又是如何对待小时候与他患难与共的二哥朱重六的呢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出身不好的皇帝,但要说条件最差的,非朱元璋莫属。朱元璋的祖辈世代以务农为生,可以说,在他之前基本就没有个有出息的。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原本是官府指定的淘金户,因没有淘到足够份额的金子,所以被迫倾家荡产买黄金缴纳。

在完成任务后,便拖家带口的逃到了盱眙。而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则是一个彻底的贫农,连自己的土地都没有,靠给地主刘德种地为生。

朱元璋出生后,因为家里穷,所以没钱读书,他也早早的便开始给地主放牛。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第二年春天又发生了蝗灾和瘟疫。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朱元璋的父亲和他的大哥相继去世。

家人去世后,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却连棺材都买不起,最后只好去求地主刘德施舍一块地。刘德非但没有给土地,反而将他们兄弟俩狠狠地羞辱了一番。朱元璋的邻居刘继祖看不过去,给了他们一块坟地。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用破衣服和破布将父母的尸体包裹好,葬在了刘家的土地上。

因为当时的情况是,一家人在一起根本活不下去,所以朱元璋与二哥、大嫂和侄儿各自逃生,他去皇觉寺当了和尚。那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当了皇帝后又是如何对待这位相依为命的二哥的呢其实早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他的二哥朱重六就去世了。1353年,朱元璋攻下滁州,他的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前来投靠。

从他们的嘴中,朱元璋已经得知二哥、三哥、姐姐的死讯,于是朱元璋收留了这几个可怜的孩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二哥朱重六改名为朱兴盛,封盱眙王。大哥朱重五改名为朱兴隆,封南昌王。三哥朱重七改名朱兴祖,封临淮王。姐姐朱佛女(李文忠母亲),则封为曹国长公主。如果朱元璋二哥能活到他建国,那必定能享尽荣华富贵。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夏四月,朱元璋钦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陵,朱元璋考虑到自古以来皇陵碑都是腐儒代笔的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训,于是亲自捉刀,作《御制皇陵碑》,备述创业之艰辛、江山来之之不易。

碑文从悲惨的童年写起:父亲务农,起早贪黑,却朝夕徬徨,食不果腹。俄尔天灾流行,亲人罹殃。父亲六十有四而终,母亲五十有九而亡,长兄又死,合家守丧……

接着便是对地主刘德的血泪控诉:“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字里行间,看得出朱元璋对刘德是非常怨恨的——地主刘德理都不理我们,呼喝斥骂,嚣张凶恶。我的父母大哥给他种了一辈子地,死了,他也不肯施舍一块荒地给我们来埋葬,邻居们都为我们忧伤惆怅。

不过,紧接着,朱元璋又提到:“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即刘德虽然狠毒无人性,但他的兄长却非常慷慨,义赠薄地,让死人入土为安。

刘德的兄弟叫刘继祖。

刘继祖的儿子年龄和朱元璋差不多,是朱元璋非常要好的小伙伴。

这位小伙伴看到了朱家的窘境,回跟父亲诉说,于是就有了刘继祖义赠葬地的善举。

朱元璋于洪武十一年夏四月新造的皇陵,就是在刘继祖义赠葬地的原址上造成。

不用说,朱元璋对刘继祖一家是非常感恩的。

而早在龙凤十二年(1366年)三月,朱元璋平定淮东,便有过一次返乡省墓之举。

该年四月初九日,朱元璋从张士诚手里夺回了濠州。

说来也巧,当天,正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忌日,而距他父亲的忌日刚过三天,且距他母亲的忌日尚有十三天。

于是,朱元璋便有了返乡省墓之念,并于四月十三日动身。

四月十六日,朱元璋回到了阔别了十二载的家乡。

这时刘继祖已经死了,朱元璋见到了他的儿子,也就是那个儿时玩伴。

朱元璋感慨良多,一面让人增大加固父母的坟墓,一面让刘继祖的儿子“招致邻党二十家以守陵墓”,赐朱户,免其赋役。

朱元璋还赐刘继祖儿子名“英”,许诺他日必“报夙昔相念之德”。

朱元璋宴请家乡父亲,流泪说:“吾与诸父老不相见久矣。今还故乡,念父老乡人罹兵难以来,未遂生息,吾甚悯焉。”

和父老话别时,朱元璋信誓旦旦地说:“乡县租赋,当令有司勿征。二三年间,当复来见。”

在这种背景下,他当然没有报复、或问罪当年狠毒的刘德。

而当两年后,大明开国,朱元璋已经贵为天子,就更加不会为过去这一小过节问罪刘德了。

重回家乡,他对已经吓得面如死灰的刘德意味深长地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对于大恩人刘继祖,朱元璋敕授他的儿子刘英为从仕郎,署令卫护皇陵,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追赠刘继祖妻娄氏为义惠侯夫人,并亲笔题写诰书。

《追赠刘继祖诰》有提到“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之句,《追赠义惠侯夫人娄氏诰》则说:“非独夫之仁惠外施,实由内助之功。”

朱元璋还亲自祭拜了刘继祖夫妻,写《祭义惠侯刘继祖及妻夫人娄氏文》念念不忘刘氏夫妇“惠朕葬地,遂得安于阴宅”之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216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