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梗概?

《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梗概?,第1张

安娜卡列尼娜是彼得堡上流社会一位美丽,纯洁而热情洋溢的贵妇人。她16岁时即由姑妈作主,下嫁给比自己年长10岁的高官卡列宁。卡列宁只是一架官僚机器,除了投机钻营,别无所长。结婚十余年,安娜从未体会到爱情的滋味。她只能将自己的全部柔情都倾注在儿子谢辽莎身上。但是有一天她邂逅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被他的风采深深地吸引了。渥伦斯基也一见钟情,狂热地爱上了安娜。本来,偷情苟合在彼得堡上流社会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但是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却遭到了上流社会的唾弃。其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对彼得堡上流社会虚伪、不道德的生活构成了挑战,是因为他们违反了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要知道,彼得堡上流社会虽然是一个男盗女娼的渊薮,但是维持表面上的“体面”却是人人信守的法则。而安娜却在从马赛场回家的路上向丈夫坦白了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私情,并且要求离婚!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当然为上流社会所不容,更为卡列宁所不容。为了不影响自己仕途发达,也为了惩罚安娜,他坚不离婚,并且不让安娜得到自己心爱的儿子。更有甚者,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渥伦斯基也动摇了。他开始频繁出入贵族议会,并渐渐将安娜的爱情视为束缚。所以当安娜听说渥伦斯基的母亲正为他择亲的时候,她终于绝望了。儿子与情人,她生命的两大支柱,相继坍塌,她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

当一个女人说出,她的一生以服从丈夫为主。我们便秒懂结局,不是因为电视剧看多了,只不过这是一个让人不太容易接受的事实罢了。即使最后她没有被丈夫抛弃,但可以肯定的是她这一生的幸福婚姻是有限的。在与徐志摩那八年的婚姻里,张幼仪便成了这句话的傀儡。在这段包办婚姻里,张幼仪被活成了一个loser。她的委屈求全让人心疼,她的无助让人心酸,她的无能也让人心生怜悯……

当世人艳羡着才情横溢的徐志摩和林徽因、陆小曼的浪漫恋情时,欣赏着徐、陆二人有着挑战传统的莫大勇气时,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

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宝山县的一个小村子里,家里共有12个孩子,八男四女。可她的母亲总是告诉别人,她只有八个孩子。因为在她眼里,只有儿子才算数,因为儿子将来是会为张家继承香火的,而女儿是要为未来夫家挑起责任的。

正是因为她父母有着这样的思想观念,使年幼的张幼仪无法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没有形成新式女子该有的思想,这也是为她后来的失败婚姻埋下了伏笔。她本该是个有着双大脚的新式女子,可是在徐志摩的眼里她始终是个如同缠过脚,思想观念守旧的女人,没有灵动的思维和想法,有的只是一味的服从和忍耐。

他于她,也只是为完成继承香火的义务,绝对没有多动一点的心思。 ta们之间的沉默也从新婚洞房的那一夜拉开了帷幕。

母亲在张幼仪结婚时给了她两点忠告。第一,一旦进了徐家的门,绝对不可以说“不”,只能说“是”;第二,不管丈夫与她之间发生什么事,她都得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公婆。这两点,在这八年的婚姻里,张幼仪都诠释得特别透彻,甚至在ta们离婚之后,她也同样继续尽儿媳妇的义务的去善待徐志摩父母。

她的善良与用心得到了公婆的肯定,却永远无法博来丈夫的欢心。她崇拜丈夫的才情,羡慕他的自由。她也深知丈夫从来没有正眼看过她的原因,她试着去学习、去改变。可是对一个结了婚而且还是生活在一个思想相对陈旧的大家族里的女人来说,继续回学校念书谈何容易。

在《小脚与西服》里,张幼仪说道:“ 我是徐志摩的太太,也是镇上首富人家的儿媳妇,镇上的乡亲已经觉得我太新潮了,而且都嘲笑我有双大脚。 ”可见,家庭环境压迫她不能按照内心的想法去提升自我,也断了她继续成长的后路。

在开始的四年婚姻里,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共处时间加起来大概也只有四个月。在和婆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已有五年了,但张幼仪却说一点儿也不了解自己的丈夫。那时,她还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 ta们之间的距离还不至于隔得太远。 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此时此刻,远在欧洲的徐志摩早已爱上了另外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他把她视为灵魂伴侣。

当张幼仪乘坐了三个星期的那艘船驶进马赛港的码头时,她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她的心却凉了一大截,因为他是那些接船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在那里站着的表情的人。她本以为,来英国便可以夫唱妇随,接受一些西方教育。然而,在英国那段时间里,她做的也只是洗衣做饭繁琐的家务事,ta们之间的沉默依然继续着。

张幼仪也曾苦恼:为什么她跟同样才华横溢哥哥可以无话不谈,跟徐志摩却无话可谈。或许吧,徐志摩从一开始从内心深处就拒绝这样的婚姻,拒绝爱上这么一个“乡下土包子”。西方的教育给了他挑战传统的勇气,他早已表明态度: 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可是那一天的来临,对张幼仪来说又是多么的残酷。那年夏日,张幼仪身上又出现了小生命的征兆。当徐志摩听到这个“坏消息”的第一反应,便是要求把孩子打掉。他对打掉孩子会出现哪些风险漠不关心,他只是不能让这个小生命阻碍了他追求伟大爱情的脚步。

当丈夫从嘴里说出那句话时,在异国他乡无依无助的张幼仪又有什么底气坚决说“不”?她怀疑自己是不是一直看错了眼前这个男人,一厢情愿、一头脑补着他是个以学术才华光宗耀祖、事父母至孝、为人正直的丈夫。

当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她终于知道“张幼仪”这三个字原来也可以代表着一个完整的自己,她决定要为自己活一次。

后来,在德国的那段日子里,她一边拼命地学习,拼命地吸收更多的“洋墨水”,一边又得抽时间照顾体弱多病的儿子。她把自己的人生一分为二,“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

去德国前,她认为她的一生只有服从丈夫。她怕离婚,怕做错事,怕得不到丈夫的爱,怕很多很多事情,从而不得不委曲求全。

去德国后,她发现原来自己人生也可以这么无所畏惧。当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时,老天又跟她开起了玩笑,疾病和疼痛把她心爱的儿子彼得(徐德生,3岁)带走了。

这看似人生最灰暗时刻,如一张沉重的大网,铺天盖地笼罩着她,一切都跌至谷底。万幸的是,坚强起来的她并没有被这些种种不如意的洪流溺死。痛过之后,她仍然坚信 :别人的怜悯,是博不来美好的将来的,唯有靠自己去争取。

苦难可以毁掉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还好张幼仪成为了后者。她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终于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新式女子。“委曲求全”已经成为了她过去的标签,现在的她以“独立、坚强、勇敢”从容地面对着未来的生活。

经过这么一番的寒风彻骨的洗礼,她的努力成长得到别人的认可的。她没有痛恨徐志摩当年的“无情无义”,她用一个女人最大的胸怀和包容去体谅他。

如今,ta们也成了有话可谈的好朋友,徐志摩也格外尊重她。除此之外,事业上的成功( 28岁时,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以及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也为她的蜕变诠释得淋漓至尽。1931年,当收到徐志摩坠机身亡的消息时,她没有像陆小曼那样“偏激”,她从容镇定地为他处理着身后事。

对于徐、林又或者徐、陆之间的爱情,张幼仪似乎又被迷乱了双眼。她说:“如果她(林徽因)爱着徐志摩的话,为什么她在他离婚之后,还任他晃来晃去?那是爱吗?”又或者说:“人家说徐志摩的第二任太太陆小曼爱徐志摩,可是看了她在他死后的作为(拒绝认领他的遗体),我不认为那叫爱。一个人怎么可以拒绝照顾另一半?爱意味为着善尽责任,履行义务。”

当被后人问到,她是否爱徐志摩。她给出的答案是——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如她所说,在我们看来,在这三个女人中,似乎真的只有她最爱着他,她尽义务尽责任地去爱他,一生无怨无悔。

在很多人看来,越是把张幼仪表现得立体时,就越显得徐志摩不是个“东西”,用现在的话说,徐志摩分明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渣男。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不过于偏激,一切都没有那么糟糕。张幼仪是与他生活过的人,或者又说她就是他一手造成的受害者。

可是,在张幼仪晚年的回忆里,找不到半点怨恨的意思。所以,我们这些外人又何必替别人去愤怒呢?徐志摩与张幼仪并不是对立存在的,只要我们对凡事不要有过多的偏见,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和谐并存。

如钱钟书所说的:“ 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下这只蛋的鸡呢? ”如果你喜欢徐志摩的诗,那就好好欣赏便好,没必要非得去视他个人为偶像。

纵观张幼仪一生,为人严谨,有人说她不计较,其实,她又何尝不计较?一个不计较的女子,怎么会在离婚后,独居多年;怎么一直在做着那么多“分外事”——帮徐志摩照顾父母,帮徐志摩出全集?她只是自己同自己计较罢了。她意念中那种执拗的力量,使她心甘情愿去扮演那个龟兔赛跑中起跑较慢的角色。

但都无所谓了,她坚持不懈的毅力,已经让她完美走到最后了!

何为爱?何为伤害?或许,爱与伤害,从来都是相伴而生!

我是个吃了很多包子的菇凉,哈!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免费小说_徐志摩诗歌全集_上七猫免费看

「七猫免费小说」真正免费小说神器,全部免费,徐志摩诗歌全集,点击下载!注册领红包,当天能提出!

上海七猫文化传媒有广告 

美术_找美术就上拼多多_拼团优惠

美术,热卖排行,美术_超值性价比,品质保障。免费下载拼多多APP查看热门商品。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戴望舒的生平经历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人物经历 1913年,入杭州鹾武小学读书,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阅读古典说部和《水晶鞋》、《木马兵》等外国童话。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 1922 年8月,首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小说《债》,载《半月》第1 卷第23期。9月,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 1925年6月,上海大学被封。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932年,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 开除原因一说是在中法大学学习1年多时间,不上课,不按时交作业,年终也不参加考试,到了期限即回国;一说是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局, 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3一4 月,乘船回国到上海。不久,与施绛年解除婚约。先开始筹办《现代诗风》杂志。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1937 年1月第3 本诗集《望舒诗稿》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耕耘》杂志。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3月," 文协"香港分会成立, 为适应环境,改称为"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留港通讯处" ,戴望舒当选为首届干事, 同时兼任研究部和西洋文学组负责人,《文协》周刊编辑委员。 7月,和艾青主编《顶点》。10月,参与" 文协" 香港分会、中国文化协会、中华漫画界协会香港分会、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联合举办的" 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会" 的策划和筹备工作。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1943年1月,给穆丽娟寄"离婚契约" 。5 月30 日,与杨静( 丽萍) 在香港结婚。 1946年3月,全家赴上海。8月,经周煦良介绍,任暨南大学教授,教西班牙文。 1947年7月,因参加教授联谊会、支持进步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被暨南大学解聘。8月,任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中文系主任,教唐诗研究和中国古代小说史,同时兼任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教音韵学。 1948年5月,因参加教授罢课, 被上海市立师专校长串通地方法院,污陷控告,说是香港汉奸文人,出票传讯,被迫离沪,携妻女再度赴港。 1949年2月,与杨静离婚。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5 浏览1972019-09-01

戴望舒一生的情感经历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初恋 1928年,戴望舒忧郁而强烈的感情世界里,深深地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时年18岁的施绛平活泼可爱,与戴望舒忧郁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 戴望舒当时寄居在上海施蛰存处,虽与施绛平日日相见,但他对爱情羞于启口,借诗表白,而施绛平偏偏笑而不答。戴望舒身材高大但面部黝黑,面容不雅,使施绛平不悦。对施绛平一往情深的戴望舒遭到冷遇后,他最终以跳楼相挟,施绛平勉强答应。戴望舒兴奋之际,赶紧要父母从杭州赶到上海,向施的父母提亲。施绛平父母起初是不同意这桩婚姻的,现在迫于这种情状,并在施蛰存的努力下,也勉强同意。 1931年春夏之际,戴望舒与施绛平举行订婚仪式,声势很大。但施绛平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方可完婚。这时,戴望舒又一次陷入感情的低谷。因为他太爱施绛平,面对施绛平提出的条件,他只有义无反顾。 1932年10月8日,戴望舒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兑现爱情的预约,他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 在法国的3年中,戴望舒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由于自费留学的资金不够,他只得靠译稿来挣钱。1933年8月,戴望舒终耐不住贫困,他写信告诉父亲准备回国。父亲焦急中连忙写信告知施蛰存,施蛰存迅速电告戴望舒,请他慎重考虑回国一事。接着为其筹款寄去,又电告他不要回国。 戴望舒的旅法好友罗大冈曾在文章里记载:戴望舒手上的钱花光了,生活发生问题,于是他向里昂中法大学申请接济。而戴望舒在这样的环境里并没有好好学习,只不过把此当作生活的保障而已,尤其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传闻,戴望舒就更不去上课了。 1935年4月,戴望舒被中法大学开除回国。一种说法是说他因为在中法大学住了两年半,毫无成绩。另一种说法是他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西班牙进步群众反法西斯示威游行。直到走时,他才把这个消息千诉罗大冈。上车时,只有罗大冈一人为他送行,学校没有给他途中的零用钱,只有一张火车票,从马赛至上海,是一张四等舱的船票,而其他学生是三等舱,四等舱夜间连被子都没有,晚上冷得只得蜷着身子来回翻滚。 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一个不相信的传闻终于得到证实,施绛平已确实恋上她原本就喜欢的那个人,戴望舒愤怒之下当众打了施绛平一记耳光,长达8年的恋爱终于结束。 与穆丽娟共结并蒂莲 沉浸在失恋伤痛中的戴望舒,当时住在刘呐鸥的江湾公园的公寓,与穆时英一家挨得很近,为了抚慰 戴望舒与穆丽娟 戴望舒爱情的伤口,穆时英将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戴望舒。小他12岁的穆丽娟的清纯、秀丽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使他很快从感情的困厄中挣脱出来,并于第二年结婚。但1938年5月,戴望舒全家由上海乘船到香港后,两人间的感情逐渐有了分歧,他们常常因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 据穆丽娟忆起当年生活时说:"他对我没有什么感情,他的感情给施绛平了。"1940年冬,穆丽娟回到上海决定离婚,戴望舒得知消息后,便 戴望舒与第一任妻子穆丽娟 给穆丽娟发出"绝命书":"从我们有理由必须结婚的那一天起,我就预见这个婚姻会给我们带来没完的烦恼。但是我一直在想,或许你将来会爱我的。现在幻想毁灭了,我选择了死,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朵(大女儿戴咏素)已经5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苦恼,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它和离婚一样,使你得到解放 尽管这封"绝命书"写得如此伤感,还是未能动摇穆丽娟离婚的决心。戴望舒只好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根据协议,戴咏素归戴望舒抚养。 第二次婚姻 1942年,戴望舒与同在大同图书印务局的抄写员杨静相识,并很快进入热恋。尽管杨静的父母竭力反 戴望舒、杨静及子女 对,但杨静是个充满个性的女孩,她冲破种种阻力,毅然与大她21岁的戴望舒结了婚。杨静从小长在香港,娇小美丽,活泼好动,结婚时才16岁,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龄的差异,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便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琐事吵架。1948年末,杨静爱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并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做了种种努力都未能奏效,两人各带一个女儿,戴咏树归杨静,戴咏絮归戴望舒。 望舒之死 到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胜利的消息频传。曾经蒙受"附日"冤枉的戴望舒决定回到北方。这时,卞之琳从英国回国,路过香港,戴望舒决定与他结伴而行,他对挽留的朋友说:"我不想再在香港呆下去了,一定要到北方去。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 到北京不久,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负责法文科工作,对于这项工作,他十分欣慰,曾向新闻出版总署的负责人胡乔木表示,"决心改变过去的生活和创作方向"。而这时,他的哮喘病已严重到上楼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为了更好地工作,他听从医生建议动了手术,但病情并未好转,由于惦记《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法文翻译,他提前出院,并给自己打麻黄素针,在家治疗。1950年2月28日上午,他照例自己打麻黄素针,为了能早点治好,他加大剂量,注射后不久,心脏跳动剧烈,扑在床上就昏迷过去,等送到医院,已经停止了呼吸。 命运多舛的戴望舒一直在曲折中行走,当曙光照耀他时又过早离世。卞之琳在悼念文章中说:"望舒的忽然逝世最令我觉得悼惜的是:他在旧社会未能把他的才能好好施展。现在正要为新社会大大施展他的才能,却忽然来不及了。"

212 浏览127532017-05-22

戴望舒生平简短介绍及一件重大事件的概括300字以内,谢谢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扩展资料戴望舒嗜书如命。喜欢书的文化人,即使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书,光是看一看,摸一摸,也会感到其乐无穷。戴望舒最喜欢逛塞纳河左岸的书摊,他说:“就是摩挲观赏一回空手而返,私心也是很满足的,况且薄暮的塞纳河又是这样的窈窕多姿!” 戴望舒留学法国期间,虽然衣食无着,人在异乡,但只要手上有钱,总会量力而行,日积月累,竟然买了不少书。 好友施蛰存对此艳羡不已,写信给戴望舒时说:“听说你有许多书运来,甚想早日看见。”施蛰存也经常委托他帮忙买书,两位好朋友在面对好书时,总是不可遏止地想着要去拥有它。

参考资料:

-戴望舒

2 浏览4842019-09-22

朱自清的生平事迹

一、生平事迹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二、人物简介 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六岁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自幼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并与武仲谦结婚。 扩展资料朱自清的故事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 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缤密的艺术风格。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 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朱自清

25 浏览48942019-04-28

戴望舒与施绛年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戴望舒死时45岁。这个现代派诗人,一生的恋情没有一桩完满。后来虽有过两次婚姻,但他心内一直无法忘却的女子是他的初恋。那个名叫施绛年的女子。 戴望舒认识施绛年缘于她的哥哥施蛰存。那时施蛰存是《现代》杂志的主编,和戴望舒是好友。 施绛年当时在上海中学读书 戴望舒被其美丽吸引。他诗集的扉页题字给绛年表白。但绛年丝毫没有被打动。因哥哥的原因绛年没有断然拒绝戴望舒,希望他知难而退。有一回,戴望舒终于无法忍受这恋爱的折磨,他跳楼自杀来向绛年求爱。 也许是戴望舒那自小落下天花的麻子脸让她无法爱他,但在他以死相胁之后,她勉强答应与他先订婚。但随后又提出一个条件,他必须出国求个学位,回来有个稳定收入才可。 戴望舒不情愿又必须地踏上了"达特安"邮船赴法留学。他根本没有心思学习。在巴黎一年,他几乎没有去听过教授讲一堂课,而是每天躲在宿舍里翻译书稿换生活费。 这时,远在国内的施蛰存给戴望舒邮寄过他的工资作生活费。而绛年呢?她与一个冰箱推销员恋爱上了,感觉非常好。不久戴望舒就在国外风闻。他更没心思读书了。他没拿到任何学位,倒是翻译了很多书。回国后,找到绛年,当得知这一切都是真的时,他难以压抑心中怒火,当着施家父母的面,打了绛年一巴掌,既而结束了他们之间长达八年的恋爱。 戴望舒的初恋就这样结束了,就在他以后的婚姻中,绛年留给他的阴影总是时不时出现,以至他与穆丽娟婚后,很快就冷淡她,不与她说话交流,当她是个局外人。穆丽娟晚年时依然对戴望舒耿耿于怀。她说:"他对我没有感情,他的感情完全给了施绛年去了。"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2 浏览952019-11-13

2评论

mybaogao50赞

你的回答帮我大忙了!

mybaogao50赞

谢谢楼主的回答(=^ ^=)

评论两句253

下一条回答

被赞8次

精彩推荐

蜜蜡与琥珀的区别蜜蜡怎么挑上微

天然琥珀蜜蜡,挂件手串把件0元起拍,蜜蜡与琥珀的区别微拍堂万件文玩精品

wweipaitangcom广告 

蜜蜡的形成过程 「琢颐」让你全面

蜜蜡的形成过程 其实蜜蜡很好认知,点击加「琢颐」微信zyml01,蜜蜡全面认

zymlzhuoyi520com广告 

德茜蕾(就是你说的戴斯蕾)

拿破仑的初恋情人。德茜蕾出生商人家庭,她的一个兄弟跟拿破仑是好朋友,在拿破仑为前程而抛弃德茜蕾后就反目了。拿破仑跟德茜蕾在热恋的时候,拿破仑就经常唱《马赛曲》给德茜蕾听,可以说《马赛曲》是他们的爱情之曲。拿破仑甚至以他跟德茜蕾为原型,写了一部小说《克利松和厄热尼》。但苦于连拿破仑都自感文字功底奇差而没有出版的勇气。此外,题外话一句,拿破仑还曾经写过一部关于他老家科西嘉的历史书,可惜跟上述的爱情小说一样无疾而终。

拿破仑跟德茜蕾是彼此深爱的。但日后的拿破仑为了仕途上的升迁,他主动靠近一个贵族寡妇——约瑟芬,这是后话。 在被拿破仑抛弃后,德茜蕾痛不欲生,甚至想跳河自尽。欲跳的一刻却命运地被一位法国将军救下。这位法国将军就是德茜蕾后来的丈夫让贝尔纳多德,也是后来的瑞典国王卡尔十四世,同时也是拿破仑政治上的死敌。反正德茜蕾似乎是注定跟拿破仑一生都纠缠不清。

德茜蕾的丈夫一直对拿破仑都不抱好感,政治上甚至跟拿破仑敌对,尤其是拿破仑后来决定称帝。在生活上,贝尔纳多德也比较介怀自己的妻子跟拿破仑的过去,更让他难受又不得不接受的是,当德茜蕾生下第一个儿子的时候,拿破仑就兴高采烈的到贝家探望,还毫不客气的就帮孩子改名了……

至于到后来,到拿破仑滑铁卢战败逃回法国打算重组实力再战。拿破仑对所有的反对声都置之不理,一门心思投入如何再战。到最后,还是德茜蕾亲自劝说拿破仑接受失败。拿破仑最后接受了,还把一个自称是“滑铁卢的战刀”送到德茜蕾的手上表示他愿意投降。

约瑟芬

一个贵族寡妇,还带着孩子,也是一位绝对的*妇。约瑟芬喜欢举办沙龙,结交异性,花钱如流以致举债度日。如果认识拿破仑之前,约瑟芬勾引男人是为了生活,那么当她身为功名利达的拿破仑的妻子后,甚至连当时还是拿破仑手下的骑兵军官日后成为拿破仑的妹夫的缪拉都拉上床第就实在让人不得不认为——纯*妇也。如果让拿破仑知道的话,更让他无言的,应该就是当时的缪拉是为正在前线浴血奋战还不忘寄情鱼雁的拿破仑 送情信……

可以说,约瑟芬是一个美得让拿破仑不能自拔的女人。反正拿破仑就是非常沉迷约瑟芬。在认识约瑟芬前,拿破仑是一个禁欲主义者;在认识约瑟芬后,拿破仑就沦为一个纵欲主义者了。 真正认识约瑟芬之前,拿破仑是一个对爱情忠贞并认为天下爱情都是如他当初跟德茜蕾一样的神圣;真正认识约瑟芬之后,此缘由于拿破仑一次撞破了约瑟芬果然与其他很多男人有染而大发雷霆、闭门不出。无论约瑟芬如何苦求,拿破仑都置之不理。到最后,约瑟芬连自己的孩子都带到门前哭喊,拿破仑才最后软下心肠重新接受约瑟芬。有学者认为,拿破仑当初很有可能已经对约瑟芬死心,只是为了无辜孩子(约瑟芬与前夫的孩子)才开门。因为自此之后,拿破仑是非常沉迷于跟宫殿里的贵妇人乱搞,尤其热衷搞他手下大臣的貌美妻子,并因此感到满足。

约瑟芬在被拿破仑冷落后,更加花费巨大。约瑟芬如何浪费?即使在跟拿破仑后来离婚后,拿破仑还要经常给约瑟芬付欠单…… 付到终于有一天拿破仑忍无可忍,高叫着“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埋单!”后,约瑟芬后来给拿破仑付的欠单才有减少。

约瑟芬对拿破仑的影响

约瑟芬的美貌让拿破仑痴迷;约瑟芬的贵族背景让拿破仑在政治上加分;约瑟芬的不忠让拿破仑生不如死,甚至影响到他的事业。历史上,拿破仑曾经为知道约瑟芬出轨的消息而痛苦得 不得不中断对跨海入侵英国的计划。 不过,在离婚后,拿破仑跟约瑟芬的关系反而回暖,也许毕竟大家共同生活多年,多少已经累计了一点超越爱情的——亲情。不然,拿破仑也不会在把约瑟芬送出巴黎后,依然不断的为她的巨额用费埋单。

后来的约瑟芬是感染风寒而死的。据说是因为在拿破仑滑铁卢战败投降后,联军进驻法国。在寒冬中,为了勾引俄皇亚历山大,约瑟芬豁出去的穿着低胸晚装赴宴而中招。

波兰夫人

玛丽·瓦莱夫斯卡,一位波兰伯爵夫人。历史上的玛丽是为了寄望拿破仑能够拯救波兰而到拿破仑身边的,确实是一位女英雄。当时的情况就大概是波兰被当时还是叫普鲁士的德国,和俄国一起把波兰瓜分,波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拿破仑跟普鲁士和俄国是敌对的,玛丽就是为了借助拿破仑的力量驱逐在破烂国土上的俄普军队才许身拿破仑。 可惜拿破仑却一直对波兰作用甚少,虽然他多番真心地答应玛丽要帮助波兰,多数最后却可能因为波兰引起拿破仑的兴趣实在太小而无疾而终。 总的来说,拿破仑就有点像地主老财欺骗了农家**一样。 对于玛丽对拿破仑的感情问题,有人说玛丽后来是被拿破仑的魅力倾倒了;有人说玛丽始终都是为了波兰而非对拿破仑有感情。反正众说纷纭。 传闻玛丽还为拿破仑生下一个私生子。

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莎

奥地利皇帝弗郎茨二世的女儿。弗郎茨二世可算跟拿破仑不是冤家不聚头。五次的反法联盟都有他的一份,而且差不多每次都是发起人。拿破仑初露锋芒的一战正是对奥地利发起的。这位可怜的岳父被未来女婿打得遍地找牙。

第三次反法联盟被拿破仑击败后,早已想跟约瑟芬离婚的拿破仑希望通过跟一位血统显赫的王室贵族结婚来确立他皇位的正统性。也许跟当初抛弃德茜蕾一样,约瑟芬的背景已经不足够让拿破仑更上一层楼了。也许对于拿破仑来说,只有事业才是他最爱的情人。 拿破仑一开始是希望跟俄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妹妹联姻,可惜亚历山大一世即使在战败后依然看不起拿破仑的身世而婉拒。 后来拿破仑就转向奥地利皇帝了,奥地利皇帝迫不得已而答应,在中国我们叫做——和亲。

就我个人感觉来说,通过读关于拿破仑的传记,看出拿破仑对奥地利公主的不是爱,而只不过觉得一个少女的身体和一切都让拿破仑仿佛回到青春。对奥地利公主,拿破仑就如看待一位小姑娘一般。 题外话,拿破仑直接评论过这位公主的一句话就是说她平时庄重腼腆,却异常喜欢床第之欢。 最后,这位奥地利公主为拿破仑生下唯一的公认血脉——罗马王(名字就忘记了,反正孩子一出生就被封为罗马王,历史上也一直这样叫这位孩子)。

在拿破仑战败滑铁卢后,公主便带着孩子回奥地利,并跟一个独眼的什么伯爵相爱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279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