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的写作背景

杜甫《登高》的写作背景,第1张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二、原文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译文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找到一首当代诗坛名家诗人写的有关的唯美山水风光古诗词名篇名言名句之一如下供参考:

饕餮山水

文/李者也

硠碕碐磳矶硿崦,崔巍岿岩嵩岌巅。

芳草萋芊花芳菲,溪涧涌泻激浪湍。

月脉朦胧朎朠朖,羽翅翱翔翾翎翩。

食餥餐养饕餮餍,醇酿酗醉酩酊酣。

注泸沽湖,一部分位于四川省盐源县,一部分位于云南省宁蒗县。又名左所海、亮海、勒得海、鲁窟海子、鲁枯湖,长95公里,宽75公里,湖岸线44公里,最大水深70米,平均水深40米,可见度深12米,面积495平方公里。高原断层溶蚀陷落湖泊,中国第三深的淡水湖(第一为长白山天池,第二为云南抚仙湖),我国最清沏的高原深水湖泊之一。湖中有5个全岛、4个半岛、一个长岛、14个湖湾、17个沙滩;群山环抱,巍峨的格姆女神山高踞湖畔,逶迤的后龙山楔入湖心,山水俱佳,令人直欲饕餮。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上册《登高》课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鬂,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作品鉴赏: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登高》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

 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3分钟)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四、品读诗歌(30分钟)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问题3:我们能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们得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1: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五、结束语(6分钟):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既有放浪沉醉的自嘲自勉,又有世事沧桑,光阴易逝的的感叹,诗,人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内心的抑郁不平。

《九日齐山登高》是杜牧与好友张祜登上齐山观景,有感而发的七律: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友人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时任池州刺史),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在九日重阳节一起登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开头两句,写出了杜牧在登上齐山后,俯览江水的愉悦心情。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第三、四句转而慨叹人世的忧多乐少。尘世间的纷扰使得平生很难开口大笑,但在这种心境支配下,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不如及时行乐,用酩酊大醉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第五、六句进一步写因登临而产生的光阴易逝之感。最后两句,借用齐景公牛山涕泣事,春秋时,齐景公登上牛山,北望而流涕说:“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滴滴,去此国而死乎”感叹自己一旦离开了人世,美好的江水能否永保。这里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抒发了胸中的怨恨和感慨。

  全诗用登高忘忧的旷达豪宕之笔,写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之思,形成了既爽快健拔又含思凄恻的风格特点。“尘世难逢开口笑”一句,是杜牧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人生道路的辛酸的总结,是趣语,也是理语。

  在杜牧众多的慨叹诗中,都是诗人在对人生探索后所发的感叹,既能代表封建社会下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也能引起潦倒失意的士大夫的普遍共鸣。

[编辑本段]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英年早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编辑本段]

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编辑本段]

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唐大历四年(769年),杜甫由湖北入湘,登岳阳楼,游洞庭湖,溯湘江而上,至耒阳,次年四月病故。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 杜甫在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馈送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葬于杜甫墓。

[编辑本段]

杜甫生平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时二十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编辑本段]

史传论述

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文学中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就是诗。中国文人很看重“诗”。古人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即使是穿着粗布或者说土布的平民百姓,也会因为他饱读诗书而显得气度不凡。这既表达中国传统文人对丰厚学识的自信,也说明华美诗文对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大家知道,唐朝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强大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唐诗代表的是诗歌的极致,是最为辉煌历史时期最为辉煌的文学经典,我们常说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唐诗的兴盛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说唐诗中也蕴含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今天,我讲的正是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 如果在座的人们对这个话题曾经有过一些关注的话,可以回忆起几年以前在中国学术界,可以说并不仅是学术界,包括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头和社会上的文学界都在讨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作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经过那一段时期的讨论以后,其实也没有得出一个所以然来。很多的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不是很多,真正有影响力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这是我们对那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遗憾。那么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所谓人文精神简单的说就是强调人如何完善的问题。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人讲:“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等等这些都是谈人如何完善的问题。这就不仅仅把人文精神局限于西方所谓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类便不会停止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把握。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人文主义通常溯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但是文艺复兴固然提高了人文精神,可其人文精神却主要建立在理性之上,理性的弘扬,渐渐就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并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相信科学,从而形成了所谓科学主义。进而要求人文学、社会学都得效法科学,成为科学。这样一来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现代以来,科学主义将人性不当回事,以为人只不过是DNA的合成,可以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或者说认为人只是一个DNA的容器,你别以为自己了不起,性格命运、生死成败都是由早就决定好了的,人的奋斗变得徒劳,人的价值变得低廉。正是这种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人文、教育、环保、道德等这些非经济的社会因素被不断地边缘化。而在我们的大学里,传授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学科也不仅遭到功利主义自下而上的威胁,也受到专业化由上而下的威胁,而不断地边缘化。这表明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人文精神是一个大而无当的东西。

在这里我可以引发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从原始人类社会到现代,我们的自然科学可以说是有了巨大的发展,而且仍然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然而,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科学并不能说是遵循了同样勇往直前的轨迹。那么,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讲,我们如何来看待人文精神呢?在去除了现代社会所谓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原始社会,按照其一定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制度,我们说人类生活仍然能够进行。但反过来,如果去除由人性所约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即使在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也将会立即崩溃。这所以说,人文精神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永恒的价值。人类永远不得不在追求明天的发展和寻找永恒的人性中前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常讲“落后就要挨打”,科技落后我们只是挨打,但如果文化落后呢?我们会怎样?可以说但凡一个国家强盛都有其内在的文化传统在起作用,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容易被人忽视但其实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决定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内涵。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虽然有其自己的基础和美国的援助,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文化内涵决定的民族禀性在深层次上起的作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正是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然而,我们说任何好的传统文化都需要被继承才不至于消亡。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明白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发展理性,同时也包括培养人性。它的任务是让自己的毕业生成为高品质的人,培养我们社会所需的性格与智力贵族,也就是我们国家常说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这样一来就不能仅仅以职业出路为教育目标,或者说读书只是为了某个特殊的功利目的,比如,西方人所提倡的博雅教育,19世纪中叶,英国有个叫纽曼的大教育家,他在出任大学校长时便说: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本科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这样的人出来首先他在精神上就是健康的。纽曼这么说: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也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灵魂是健全的到达博雅高度的即具有完整的人格。这样的人格的完整对这个人来说,意味着是健康,一个健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而我们古老的中国也早就有所谓“君子不器”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或“游于艺”说法。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那么,在现在社会的大学如何来培养人性呢?西方学者赫钦斯认为任何大学中应该有“永恒学科”,一是与古典语言和文学有关的学科,学习途径就是阅读古典著作。另一类,可称为“智性课程”,主要包括文法、修辞、逻辑、数学等具有永恒内容的学科。以上就是我们对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学科大致的一个了解。

二、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基于以上对人文精神的大致了解,我们来讲唐诗中的人文精神就显得不是那么空洞和深奥了。在这里我主要就两首我们所熟知的唐诗来谈。

(一)自信心。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那么,在我们的唐诗里,诗人是怎么来表达他们对人生归宿的思索呢?这里,我们来讲大家所熟知的一首唐诗,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说这首诗传诵千古,而经久不衰的魅力何在?我想,正是因为诗中抒发了在登楼过程中诗人面对白日运转、河海奔流,如此辽阔而无垠的画面时,所产生的强烈进取心和不懈的追求。在他看来所谓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攀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通常所说生命的体验有两个层次,我们客观的生理存在即身体体验;主观的心理存在即精神体验;我们的身体何在?这不是问题,我们的精神何在?我们的精神与身体同时存在吗?何以见得?可以说这个问题实际上一直困扰着人类。我们说生活的规则是满足身体的需要,而艺术的追求则是满足精神的需要。在我们已知的人类生活中,宗教之所以独具魅力,是因为它指向身体与精神永恒的满足。闻一多说整个《庄子》一部书所表达的是“客子思家的哀愁”,这是什么意思?家这个字,对我们这些有家的人来说,虽然每天都在消费它,但实际上很少在意它的精神内涵——即人生的归宿。也就是哲学家所说的寻求精神的栖居家园,生存的终极意义。唐诗中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认为个人的生命虽是稍瞬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远长的。时空是无限,生命也是无限的。所以,人自从离开母体以后,首先面对的便正是这一种来自于无限时空体验的自我迷惘。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我之前我是谁?在我之后谁是我?他为什么不是我?我为什么不是他?这些也许就是自然科学,数据笔记无法回答的问题了。在这首唐诗中,正是因为登高楼的艰辛和超越感与看风景的愉悦和现实感可以把刚才我们所说到的生存的双重体验刻画得最为鲜明,从而激发人们追求永恒满足的欲望。我们说有所待才能有所为,有所追求才能最终达到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境。如果说大自然中所运行的万物尚且能自强不息,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怎能甘心搁浅,而止步不前呢?

我们说唐诗中表现了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我们说热情洋溢、豪迈奔放的浪漫气质是唐诗最主要的特征,其中尤其以盛唐的诗歌为典型。诗人林庚称之为“盛唐气象”,说它们表现出了“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实际上就是说它们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在唐诗中我们经常能够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读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等这样气势雄伟的句子,它们都在时空跨度上给我们强烈的情感冲击和震撼。我们说这种时空意识与精神气度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相互辉映,构成了一种朝气蓬勃的时代心理。所以,我们说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在唐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宽阔的江河湖海,也能看到比它更为宽阔的万里长空,更能看到最为宽阔的人的心灵。唐诗让你的心情更为开阔,性情更为豁达,人生更为深刻。从唐诗中体悟人生。从而人们永恒的精神追求得以满足。我们说诗是可以陶冶性情,也就是这个意思。

(二)同情心。爱心,仁者,爱人,人性人道主义精神

马一浮先生在《复性书院讲录·诗教》认为,“诗是以感为体,令人感发兴起”,说“此心之所以能感者,便是‘仁’”,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方是兴也,兴便有仁的意思。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人同情心的苏醒。也许,这样说仍然比较抽象,大家不好理解,现在我们以一首诗歌的欣赏为例,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这是写诗人醒来时候的感觉。春意温暖,包裹梦乡,所以,他都没有觉察到天已经大亮了。那么是谁唤醒了诗人呢?第二句“处处闻啼鸟”。这是写听觉。所谓“处处”,略似《诗·燕燕》中所写:“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也就是说远、近、高、低,处处都有啼鸟之声,这犹如乐音环绕的优美意境。在这里我们知道原来是啼鸟报晓,接下来还知道亦是啼鸟报晴。春睡的香甜、春声的悦耳给诗人带来了无限愉悦,让人不由得喜欢,喜欢这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既然爱了就会懂得怜惜,(在中国传统社会“我爱你”这个词出现得很晚,大概是受西方的影响才有的,它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占有”,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而在我们中国古人要表达相类似的情感一般会说“怜惜”,比如我们常说的“怜香惜玉”,它表达的核心意思不是“占有”,是“付出”,“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首诗中即表达了诗人由爱春到惜春的心路历程。我们看到诗人由啼鸟之声,联想到昨夜的风雨之声,原来那潇潇春雨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这便出现了我们刚才所讲到的兴发感动,“夜来风雨声”,是回忆,“花落知多少”,是体悟。夜来风雨之声,惊动我的温暖梦乡不过片时而已,可是风雨之中,不知百花落下多少。诗人想到了“花落知多少”,这当下,是同情心的苏醒,那么诗人又由花的凋零又想到了什么呢?他没有再往下说了,也没有必要往下说了,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和无穷的韵味,或者说寥寥数语已经成功地把我们带入了他感发的感动之中去了,我们也许会想到“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想到“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这就是由诗歌比兴所引发的感动。

三、唐诗中的人文精神意义

在今天我们来讲唐诗,讲唐诗中的人文精神有什么用处呢?这就是它最大的用处,不但使你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你的心灵在跟古人的那些个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不但有一种心灵的交汇,而且在这种心灵之中,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杜甫的诗歌在什么时候最流行?宋代和抗战时期,为什么唐代杜甫的诗歌在这些时候最为人们所喜爱?原因就是喜爱诗中所表达的人性人道精神。比如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前从长安到奉先县省视妻子,入门便听见家人号哭,他的小儿子已饿死了!这样的惨痛使他回想个人的遭际,社会的种种不平。他说“幼子饿已卒”我的小儿子是饿死了,可是像我这样“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人尚且如此,那些平民百姓又当如何呢?所以他“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以至于“忧端齐终南,濒洞不可掇!”我们说杜甫的关心人民,关心国家都是流自肺腑的真实感情,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一直到老,他登上岳阳楼的时候还说:“戎马关山北,”我要“凭轩涕泗流”。又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由自家茅屋被风雨吹破而致家人受寒冻,发出“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祈愿。这种宽广的胸怀,是非常值得后人钦佩的。这就是杜甫,是他的性情,他还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我也知道,我干嘛这么傻瓜,我可以不要管他国家怎么样!但这是我的本性,就好像葵花和藿叶一样总是向着太阳。人的本性是没有其他人、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的,所以说“物性固莫夺”。我们说这便是一种高贵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人对悲剧命运的克服,人比悲剧命运更强,更高。而你吃饱睡足之后,说我也来关心人民,碰到一点挫折你就只顾自己了再也不关心人民了,这个就是层次不同,不是说你的关心是不对的,但是你的关心不是那种流自肺腑的欲罢不能的关心。虽然时至今日,我们似乎特别缺少英雄主义了,特别缺少提澌生命的真实力量了。这就跟我们对人性的看法有关。这些问题很大,我今天不可能讨论现代思想的利弊,但我们对于现代思想的反思与怀疑,也成为我们读唐诗的一个背景,使我们懂得珍惜,珍惜我们的生命,爱自己。懂得发扬,发扬我们的人文精神,爱别人。从唐诗中找到自己,从人文精神中找到自己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信念。

我们这个时代太繁华了,人忙碌了,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触动你的心灵就是古典诗词最大的用处,不但使你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你的心灵在跟古人的那些个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不但有一种心灵的交汇,而且在这种心灵之中,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一种民族文化渐渐被这个民族所遗忘的时候,它便失去了维系这个民族生命的的作用和价值,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知道唐诗和宋词,不知其所云,不知道它的好处何在,甚至于不能够完全了解的时候,我们很难讲我们心依旧是中国心。所以读唐诗的方法重在体悟,寻求心灵的感动。你的心能感到什么就是你的思想处在什么样的境界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说,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我们往往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就像看花。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崔灏这时候的你是不是渐渐有了一点思乡愁绪,有了一点人生喟叹,有了一点社会关切,有了一点故旧情怀。可以说,唐诗宋词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所以唐诗宋词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由于有你心灵的体悟,它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

此诗是谢灵运做永嘉太守时写的,具有悬言诗的特点描写久病初起登池上楼所见春色,抒发了诗人居官与遁世的矛盾心情悬言诗流行于晋代的一种专门说理的诗歌它平板典重,意蕴平淡而多理语,和哲学讲义差不多 诗的第一二句说,自己觉得惭愧,不能像鸿漂浮云端,不能像虬潜入深渊意思是说自己既不能奋发有为,为世所用;也不能隐居山林,躬耕自养第八九句是说即景生情,想起了《七月》和《招隐士》中的诗句,而感伤起来而最后两句是说,难道只有古人能坚持高尚节操今天的我已在验证“遁世无闷”的话了总的来说,本诗表达的是诗人既想要为官造福社稷,又想要隐居山林无忧无愁的矛盾心情

D 《饮马长城窟行》表达了女子日夜怀想丈夫的孤凄之情和盼望丈夫回家的殷切之情

登池上楼 谢灵运 潜虬(qiú )媚幽姿, 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 栖川怍(zuò)渊沉 进德智所拙, 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 卧疴(kē)封空林 衾(qīn)枕昧节候, 褰(qiān)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lán), 举目眺岖 初景革

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登池上楼》中描写季节变化的句子有:“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些句子有助于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自然景物之中 解析:要抓住季节的变化,如“革绪风”“改故阴”等等

1、《登池上楼》中表现春天动人画面的句子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2、原文登池上楼作者:谢灵运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钱塘湖春行抒发了作者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丽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 创作背景《登池上楼》晋初,政局混乱,文人常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这首诗即体现了这种创作倾向池上楼,在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市)谢灵运是从宋武帝永初三年(四二二)的七、八月到第二年(文帝景平元年)的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54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