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没有,职业健康,安全环保宣传稿件??是个人形式,以及作文的

请问有没有,职业健康,安全环保宣传稿件??是个人形式,以及作文的,第1张

说起农村的“集”或者“会”,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从古代就兴起的这种民间买卖和商品交易方式一直流传至今。河南的大大小小城镇,延至不太起眼的村落,都时兴着的各式样的集会。

自我童年记事起,家乡最有名的集会就是“小满会”,有的村子叫着叫着就叫成了“小麦会”。乡亲们称作小满会,这里是有讲究的。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在中原地区,这时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顺口说:“小满物满盈,小麦快长成。”小满会或许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村里的老人说,小满会是小麦收割前的一次大集会,更像是一种收割作物前大动员活动。

一直以来,小满会固定在距离我家三四里路的巨岗村举办。巨岗村地处黄河北岸,毗邻106国道,交通便利,它不但是周边乡镇通往开封、郑州的必经之路,也是周围村落之间往来的要道。这村做生意的也多,能人多,用今天的话说,村里有经济头脑的人多,慢慢的,村子就演变成一个类似城市“商业中心”的地方,功能就像现在的二七商圈之于郑州一样,它辐射周围的村落。我问过村里的老人,小满会啥时候开始在巨岗举办的,老人都说,“这会啊,年太多了,早一辈都有啦,记不清楚是那一年了。”

一年一次的小满会,依据每年季节日期有所调整,一般在阴历4月14日举行,15日结束,别看时间短,这两三天可谓是人山人海,浩浩荡荡,整个集市从村西头到东头蜿蜒三四里路,商户依据路两边的杨树、柳树或者预制板等搭建商棚,规模大小不一,那场景用“热闹”、“壮观”等词来形容都不够准确。有个小细节透露一下,有些生意个体户为了抢占先机,提前两周就开始占位了,竞争激烈,似乎是这大集会来临前的预演。

讲了这么多,恁也别嫌烦,下面就带您赶趟小满会。

记忆里,小满会当天清晨饭后,村里人就开始“蠢蠢欲动”,家门口套架子车的,院子里叮叮咣咣收拾东西的,妇女们嚷叫交代着男人买这买那的,孩子们兴奋的追打着,姑娘们在谈论着买啥款式的裙子,老人们也换好了干净的衣服静坐在门口等着出发了。

不大会儿,村子里就真正的热闹起来,人们出发了,坐马车的,骑自行车的,还有结伴步行的,都一股脑的汇聚在从村里通往小满会的那条路,像流水一般涌向小满会。若是赶巧碰上对面的村子出发的乡亲们,两股人群很有气势的朝着106国道汇合,那场面像是古代交战的双方开打一样,各有各的阵势。等到两队人马汇合在106国道,人群掺杂在一起,两个村的乡亲们开始互相打招呼开玩笑,一时间,这支大队伍熙熙攘攘,人群里散发着异常的兴奋和无法形容的热情,载着这样的巨大希望一路向北。

十几分钟后,大队伍陆陆续续的到达巨岗村口,村口处聚满了人群和马车、自行车以及少量的拖拉机。我们这支队伍开始也陆续的解散了,栓马车的,锁自行车的,男人自成一队,妇女、孩子、姑娘们结伴而去,老人们则被送到会场的外围去看戏。

说到这里,就算进入小满会场了。

啥?流着油的金黄火烧?

刚进村口,孩子们就赖着不走了。路两边有几家卖火烧的摊位,摊位前围满了人,一股股的葱花肉香味溢散开来,那时候,光是闻着这味道,我们这帮孩子就开始流口水了。等到靠近烧饼炉,瞧见铁炉板上那金黄的滋润着油花、发出滋滋的声音的火烧,我们就彻底迈不开脚了。即使站在一旁看着,也觉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来一个吧,孩儿?你要不要来一个?好吃不贵啊!随着胖胖的老板娘那一声声吆喝,孩子们终于按捺不住了,一个个都不停地央求着家长买火烧吃。为此,有的孩子还大哭大闹起来。这会还没有开始逛,就率先在这热闹起来了。

留光火烧,在我们那特受欢迎,据说,正宗留光火烧都已经卖到首都北京。在附近的乡镇和村落的集会上,很多卖家都是模仿着留光火烧去做的,且不说正宗不正宗,反正是味道好极了。很多时候,我们小孩子赶会就是为了能吃上一个火烧,只要手中拿着一个火烧,再拥挤的人群,再热的天气我们都能忍受。

吃一回就上瘾的硬菜,猪头肉

说到吃的,人人都难例外撇开。这不,男人们挤在了猪头肉的摊位前。当时,巨岗猪头肉在我们那一带可谓是“美名远扬”,是难得的一道“得劲”的下酒菜。老板和几个徒弟站在小店的摊位前,面对囔叫着的人群,手脚都忙不过来。这些乡亲们也顾不上先来后到,谁都想抢先买到刚出炉鲜嫩的猪头肉。用今天的话说,就跟大家节日里参与疯狂的网购一样,人人卯足了劲,看谁手快。

猪头货(猪头肉的俗称)也是家里请客吃饭的一道硬菜。逢上请人吃饭,特别是重要的亲戚或者客人,主人都会特意上一盘猪头货,客人喜欢吃这一点咱先不说,重要的是主人显得有面子。一盘猪头肉放在桌子中间,就这么一放,主人心里敞亮敞亮的,倍有面儿。其实,那时候很少有人专门买着吃,也就是逢上会或过节、请人吃饭才会享受一顿。当时,凡是能沾光吃上几口猪头货,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现在巨岗猪头货已经走向市场,取名巨岗卤肉,在开封、新乡等城市比较受欢迎。

一应俱全的农具天地

沿着这条会场主路往里走,就泾渭分明了。路北的人群多是男人们,路南则是妇女和孩子。这是我记忆中的小满会最有特色、最难忘记的画面。

会场主路北边,是一家家的农具商户,这些农具商户是依靠着路边的杨树、柳树、预制板等搭建农具摊位。沿着这些摊位从西往东一眼望去,只见一排排溜光的大木杈,几乎跟树一样高、一样蓬勃的大埽把,锋利的月牙形的镰刀,还有做工精细的木耙、木楸、篮筐、簸箕、笆斗、麻绳、卷席、草帽等,这些都是收割麦子必不可少的工具。顺着在看下去,还有铁楸、锄头、爪钩等铁质农具。男人们聚集在这里“摩拳擦掌,叮叮咣咣,跃跃欲试”,挑选合适的农具。就这么一圈转下来,有的人高兴的扛着几个大木杈,有的买了几个卷席,卷席是为了屯麦子用的;还有的人几乎件件都买一个,两手早都拿不下了,说法是又是新的收割季,换套全新的吧,这样的话,一是新农具好用,二来干活来劲。

在农具商户的后面,是一片荒地,荒地里遍布杂草,也有稀疏的杨树。这里是牲畜的交易场所,比如骡子、牛、驴、猪、羊等等。牲畜交易场所的人相对少一些,多是中年男人或者一些上岁数的老人,他们经常与牲畜打交道。这里的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困难一些,比如,商户一个劲的夸自己的驴多好,多卖力,而围在一旁有意向买的人则不急,他们抽着烟,一根接一根,围着几头驴来回的观看,时不时的摸摸,或者拍打几下驴,像是满意又像是不太满意,一副捉摸不定的样子。这时,商户干着急也没有办法。

牲畜交易场所最吸引人的是专门给牛治病的地方。人们围成一圈,一头牛拴在木桩子上,几个人按住牛头,一个戴着草帽的中年男人将一个特制的磁铁塞进牛嘴里,继而磁铁进入牛肚。约十分钟后,中年男人将手里的绑住磁铁的线握紧,同时,一面慢慢的往外拉回磁铁。这时,周围的人都有些紧张。还好,中年男人将磁铁轻巧的取了出来,只见磁铁上吸附着碎铁皮、铁屑和其他一些金属颗粒。这时,人们开始说说笑笑,气氛欢快起来。这个过程,真是让我们长了见识。

绚丽的花布世界

路南多是卖布料、衣服、水果以及其他小吃的摊位,可以说是女人们的天地。一列列整齐的色彩鲜艳的花布依次排开,顺着一个方向望去,仿佛身处一个五彩斑斓的绘画世界,看的人眼花缭乱,这“花花布构成的绚丽地带”与路北边灰色的农具天地形成强烈的对比,此时,你若是从空中俯瞰,会场主路一半是灰色,一半是彩色,像画家笔下的新旧两个世界。

布料是女人们必买的,用来给男人、孩子做衣服。当时,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手工做的,很少买成品衣服。那时,我跟在母亲身后,母亲和其他婶婶、大娘们在布料等摊位前挑来挑去,不厌其烦,当你觉得她们已经谈妥准备购买,商户早已拿着剪刀和尺子丈量布料的时候,她们却撂下手里的布料继续往前走,你只能眼巴巴的跟着往前走,她们总说“前面还有更好的。”

妇女们领着孩子,一边看花布,一边还要留意孩子不能走散;只见她们跟商户讨价还价的,打孩子的,还有互相吵架的,总之,乱哄哄的,可比路北边热闹多了。

路南边人群很拥挤,结伴同行的人稍不留意就走散了。这里插个小故事,有一次,姐姐不小心在一个路拐弯的地方走散了,母亲吓坏了,她在人群里仔细又焦急的寻找着,碰上村里人就嘱咐人家若是见到我姐就先领着她,这样,村里人你传我,我带话给你,消息像一条弯曲的线散播,姐姐就像是在这条线的某一处待着,只是暂时与母亲隔断了,最后,姐姐被村里人找到了。母亲看到她时,她已经哭成泪人,哭的全身都湿透了。邻居对母亲说,丢不了,会上都是咱村的人。

老年人的专属大戏台

热闹和拥挤的会场,对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是个难题。所以,他们更乐意前往大戏台安静的看出戏。他们赶会跟小孩子赶会一样,目的很明确,小孩为了吃,老人就是看戏。大戏台就在会场主路南边一个大空地搭建起来的,戏台周围还有一些小孩子喜欢的游戏,玩具摊位,以及一些吃的,例如胡辣汤,凉皮啊等。

那时,我很少去大戏台,因为一句都听不懂。后来明白,大戏台是为了关照老年人而专门搭建的,一来不至于忽视他们这个群体,是村里沿袭下来的一种尊重、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大戏台是地方戏剧文化的一种传播载体,也是地方文化的缩影和体现。

走到这里,基本上就算走完热闹的地方。当然,这不是家乡的小满会的全部,有些感受和细节是无法见诸于文字的,至于其中的意味,只有我们本地的乡亲们明白,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近些年,小满会还是一年举办一次,规模也很大。只是人相对少了些,人们的热情也低了些;商品类别变化很大,原来的最有特色的农具几乎看不到了,替代的是现代农业大型机械工具。

其实,早些年人们赶小满会(小孩子除外),乡亲们更多是一种心理期盼和希望,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麦收而购买农具,农具在手,收获就有,希望就有。一个热闹的小满会,昭示着一个丰收季。

说起农村的“集”或者“会”,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从古代就兴起的这种民间买卖和商品交易方式一直流传至今。河南的大大小小城镇,延至不太起眼的村落,都时兴着的各式样的集会。

自我童年记事起,家乡最有名的集会就是“小满会”,有的村子叫着叫着就叫成了“小麦会”。乡亲们称作小满会,这里是有讲究的。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在中原地区,这时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顺口说:“小满物满盈,小麦快长成。”小满会或许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村里的老人说,小满会是小麦收割前的一次大集会,更像是一种收割作物前大动员活动。

一直以来,小满会固定在距离我家三四里路的巨岗村举办。巨岗村地处黄河北岸,毗邻106国道,交通便利,它不但是周边乡镇通往开封、郑州的必经之路,也是周围村落之间往来的要道。这村做生意的也多,能人多,用今天的话说,村里有经济头脑的人多,慢慢的,村子就演变成一个类似城市“商业中心”的地方,功能就像现在的二七商圈之于郑州一样,它辐射周围的村落。我问过村里的老人,小满会啥时候开始在巨岗举办的,老人都说,“这会啊,年太多了,早一辈都有啦,记不清楚是那一年了。”

一年一次的小满会,依据每年季节日期有所调整,一般在阴历4月14日举行,15日结束,别看时间短,这两三天可谓是人山人海,浩浩荡荡,整个集市从村西头到东头蜿蜒三四里路,商户依据路两边的杨树、柳树或者预制板等搭建商棚,规模大小不一,那场景用“热闹”、“壮观”等词来形容都不够准确。有个小细节透露一下,有些生意个体户为了抢占先机,提前两周就开始占位了,竞争激烈,似乎是这大集会来临前的预演。

讲了这么多,恁也别嫌烦,下面就带您赶趟小满会。

记忆里,小满会当天清晨饭后,村里人就开始“蠢蠢欲动”,家门口套架子车的,院子里叮叮咣咣收拾东西的,妇女们嚷叫交代着男人买这买那的,孩子们兴奋的追打着,姑娘们在谈论着买啥款式的裙子,老人们也换好了干净的衣服静坐在门口等着出发了。

不大会儿,村子里就真正的热闹起来,人们出发了,坐马车的,骑自行车的,还有结伴步行的,都一股脑的汇聚在从村里通往小满会的那条路,像流水一般涌向小满会。若是赶巧碰上对面的村子出发的乡亲们,两股人群很有气势的朝着106国道汇合,那场面像是古代交战的双方开打一样,各有各的阵势。等到两队人马汇合在106国道,人群掺杂在一起,两个村的乡亲们开始互相打招呼开玩笑,一时间,这支大队伍熙熙攘攘,人群里散发着异常的兴奋和无法形容的热情,载着这样的巨大希望一路向北。

十几分钟后,大队伍陆陆续续的到达巨岗村口,村口处聚满了人群和马车、自行车以及少量的拖拉机。我们这支队伍开始也陆续的解散了,栓马车的,锁自行车的,男人自成一队,妇女、孩子、姑娘们结伴而去,老人们则被送到会场的外围去看戏。

说到这里,就算进入小满会场了。

啥?流着油的金黄火烧?

刚进村口,孩子们就赖着不走了。路两边有几家卖火烧的摊位,摊位前围满了人,一股股的葱花肉香味溢散开来,那时候,光是闻着这味道,我们这帮孩子就开始流口水了。等到靠近烧饼炉,瞧见铁炉板上那金黄的滋润着油花、发出滋滋的声音的火烧,我们就彻底迈不开脚了。即使站在一旁看着,也觉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来一个吧,孩儿?你要不要来一个?好吃不贵啊!随着胖胖的老板娘那一声声吆喝,孩子们终于按捺不住了,一个个都不停地央求着家长买火烧吃。为此,有的孩子还大哭大闹起来。这会还没有开始逛,就率先在这热闹起来了。

留光火烧,在我们那特受欢迎,据说,正宗留光火烧都已经卖到首都北京。在附近的乡镇和村落的集会上,很多卖家都是模仿着留光火烧去做的,且不说正宗不正宗,反正是味道好极了。很多时候,我们小孩子赶会就是为了能吃上一个火烧,只要手中拿着一个火烧,再拥挤的人群,再热的天气我们都能忍受。

吃一回就上瘾的硬菜,猪头肉

说到吃的,人人都难例外撇开。这不,男人们挤在了猪头肉的摊位前。当时,巨岗猪头肉在我们那一带可谓是“美名远扬”,是难得的一道“得劲”的下酒菜。老板和几个徒弟站在小店的摊位前,面对囔叫着的人群,手脚都忙不过来。这些乡亲们也顾不上先来后到,谁都想抢先买到刚出炉鲜嫩的猪头肉。用今天的话说,就跟大家节日里参与疯狂的网购一样,人人卯足了劲,看谁手快。

猪头货(猪头肉的俗称)也是家里请客吃饭的一道硬菜。逢上请人吃饭,特别是重要的亲戚或者客人,主人都会特意上一盘猪头货,客人喜欢吃这一点咱先不说,重要的是主人显得有面子。一盘猪头肉放在桌子中间,就这么一放,主人心里敞亮敞亮的,倍有面儿。其实,那时候很少有人专门买着吃,也就是逢上会或过节、请人吃饭才会享受一顿。当时,凡是能沾光吃上几口猪头货,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现在巨岗猪头货已经走向市场,取名巨岗卤肉,在开封、新乡等城市比较受欢迎。

一应俱全的农具天地

沿着这条会场主路往里走,就泾渭分明了。路北的人群多是男人们,路南则是妇女和孩子。这是我记忆中的小满会最有特色、最难忘记的画面。

会场主路北边,是一家家的农具商户,这些农具商户是依靠着路边的杨树、柳树、预制板等搭建农具摊位。沿着这些摊位从西往东一眼望去,只见一排排溜光的大木杈,几乎跟树一样高、一样蓬勃的大埽把,锋利的月牙形的镰刀,还有做工精细的木耙、木楸、篮筐、簸箕、笆斗、麻绳、卷席、草帽等,这些都是收割麦子必不可少的工具。顺着在看下去,还有铁楸、锄头、爪钩等铁质农具。男人们聚集在这里“摩拳擦掌,叮叮咣咣,跃跃欲试”,挑选合适的农具。就这么一圈转下来,有的人高兴的扛着几个大木杈,有的买了几个卷席,卷席是为了屯麦子用的;还有的人几乎件件都买一个,两手早都拿不下了,说法是又是新的收割季,换套全新的吧,这样的话,一是新农具好用,二来干活来劲。

在农具商户的后面,是一片荒地,荒地里遍布杂草,也有稀疏的杨树。这里是牲畜的交易场所,比如骡子、牛、驴、猪、羊等等。牲畜交易场所的人相对少一些,多是中年男人或者一些上岁数的老人,他们经常与牲畜打交道。这里的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困难一些,比如,商户一个劲的夸自己的驴多好,多卖力,而围在一旁有意向买的人则不急,他们抽着烟,一根接一根,围着几头驴来回的观看,时不时的摸摸,或者拍打几下驴,像是满意又像是不太满意,一副捉摸不定的样子。这时,商户干着急也没有办法。

牲畜交易场所最吸引人的是专门给牛治病的地方。人们围成一圈,一头牛拴在木桩子上,几个人按住牛头,一个戴着草帽的中年男人将一个特制的磁铁塞进牛嘴里,继而磁铁进入牛肚。约十分钟后,中年男人将手里的绑住磁铁的线握紧,同时,一面慢慢的往外拉回磁铁。这时,周围的人都有些紧张。还好,中年男人将磁铁轻巧的取了出来,只见磁铁上吸附着碎铁皮、铁屑和其他一些金属颗粒。这时,人们开始说说笑笑,气氛欢快起来。这个过程,真是让我们长了见识。

绚丽的花布世界

路南多是卖布料、衣服、水果以及其他小吃的摊位,可以说是女人们的天地。一列列整齐的色彩鲜艳的花布依次排开,顺着一个方向望去,仿佛身处一个五彩斑斓的绘画世界,看的人眼花缭乱,这“花花布构成的绚丽地带”与路北边灰色的农具天地形成强烈的对比,此时,你若是从空中俯瞰,会场主路一半是灰色,一半是彩色,像画家笔下的新旧两个世界。

布料是女人们必买的,用来给男人、孩子做衣服。当时,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手工做的,很少买成品衣服。那时,我跟在母亲身后,母亲和其他婶婶、大娘们在布料等摊位前挑来挑去,不厌其烦,当你觉得她们已经谈妥准备购买,商户早已拿着剪刀和尺子丈量布料的时候,她们却撂下手里的布料继续往前走,你只能眼巴巴的跟着往前走,她们总说“前面还有更好的。”

妇女们领着孩子,一边看花布,一边还要留意孩子不能走散;只见她们跟商户讨价还价的,打孩子的,还有互相吵架的,总之,乱哄哄的,可比路北边热闹多了。

路南边人群很拥挤,结伴同行的人稍不留意就走散了。这里插个小故事,有一次,姐姐不小心在一个路拐弯的地方走散了,母亲吓坏了,她在人群里仔细又焦急的寻找着,碰上村里人就嘱咐人家若是见到我姐就先领着她,这样,村里人你传我,我带话给你,消息像一条弯曲的线散播,姐姐就像是在这条线的某一处待着,只是暂时与母亲隔断了,最后,姐姐被村里人找到了。母亲看到她时,她已经哭成泪人,哭的全身都湿透了。邻居对母亲说,丢不了,会上都是咱村的人。

老年人的专属大戏台

热闹和拥挤的会场,对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是个难题。所以,他们更乐意前往大戏台安静的看出戏。他们赶会跟小孩子赶会一样,目的很明确,小孩为了吃,老人就是看戏。大戏台就在会场主路南边一个大空地搭建起来的,戏台周围还有一些小孩子喜欢的游戏,玩具摊位,以及一些吃的,例如胡辣汤,凉皮啊等。

那时,我很少去大戏台,因为一句都听不懂。后来明白,大戏台是为了关照老年人而专门搭建的,一来不至于忽视他们这个群体,是村里沿袭下来的一种尊重、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大戏台是地方戏剧文化的一种传播载体,也是地方文化的缩影和体现。

走到这里,基本上就算走完热闹的地方。当然,这不是家乡的小满会的全部,有些感受和细节是无法见诸于文字的,至于其中的意味,只有我们本地的乡亲们明白,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近些年,小满会还是一年举办一次,规模也很大。只是人相对少了些,人们的热情也低了些;商品类别变化很大,原来的最有特色的农具几乎看不到了,替代的是现代农业大型机械工具。

其实,早些年人们赶小满会(小孩子除外),乡亲们更多是一种心理期盼和希望,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麦收而购买农具,农具在手,收获就有,希望就有。一个热闹的小满会,昭示着一个丰收季。

说起农村的“集”或者“会”,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从古代就兴起的这种民间买卖和商品交易方式一直流传至今。河南的大大小小城镇,延至不太起眼的村落,都时兴着的各式样的集会。

自我童年记事起,家乡最有名的集会就是“小满会”,有的村子叫着叫着就叫成了“小麦会”。乡亲们称作小满会,这里是有讲究的。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在中原地区,这时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顺口说:“小满物满盈,小麦快长成。”小满会或许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村里的老人说,小满会是小麦收割前的一次大集会,更像是一种收割作物前大动员活动。

一直以来,小满会固定在距离我家三四里路的巨岗村举办。巨岗村地处黄河北岸,毗邻106国道,交通便利,它不但是周边乡镇通往开封、郑州的必经之路,也是周围村落之间往来的要道。这村做生意的也多,能人多,用今天的话说,村里有经济头脑的人多,慢慢的,村子就演变成一个类似城市“商业中心”的地方,功能就像现在的二七商圈之于郑州一样,它辐射周围的村落。我问过村里的老人,小满会啥时候开始在巨岗举办的,老人都说,“这会啊,年太多了,早一辈都有啦,记不清楚是那一年了。”

一年一次的小满会,依据每年季节日期有所调整,一般在阴历4月14日举行,15日结束,别看时间短,这两三天可谓是人山人海,浩浩荡荡,整个集市从村西头到东头蜿蜒三四里路,商户依据路两边的杨树、柳树或者预制板等搭建商棚,规模大小不一,那场景用“热闹”、“壮观”等词来形容都不够准确。有个小细节透露一下,有些生意个体户为了抢占先机,提前两周就开始占位了,竞争激烈,似乎是这大集会来临前的预演。

讲了这么多,恁也别嫌烦,下面就带您赶趟小满会。

记忆里,小满会当天清晨饭后,村里人就开始“蠢蠢欲动”,家门口套架子车的,院子里叮叮咣咣收拾东西的,妇女们嚷叫交代着男人买这买那的,孩子们兴奋的追打着,姑娘们在谈论着买啥款式的裙子,老人们也换好了干净的衣服静坐在门口等着出发了。

不大会儿,村子里就真正的热闹起来,人们出发了,坐马车的,骑自行车的,还有结伴步行的,都一股脑的汇聚在从村里通往小满会的那条路,像流水一般涌向小满会。若是赶巧碰上对面的村子出发的乡亲们,两股人群很有气势的朝着106国道汇合,那场面像是古代交战的双方开打一样,各有各的阵势。等到两队人马汇合在106国道,人群掺杂在一起,两个村的乡亲们开始互相打招呼开玩笑,一时间,这支大队伍熙熙攘攘,人群里散发着异常的兴奋和无法形容的热情,载着这样的巨大希望一路向北。

十几分钟后,大队伍陆陆续续的到达巨岗村口,村口处聚满了人群和马车、自行车以及少量的拖拉机。我们这支队伍开始也陆续的解散了,栓马车的,锁自行车的,男人自成一队,妇女、孩子、姑娘们结伴而去,老人们则被送到会场的外围去看戏。

说到这里,就算进入小满会场了。

啥?流着油的金黄火烧?

刚进村口,孩子们就赖着不走了。路两边有几家卖火烧的摊位,摊位前围满了人,一股股的葱花肉香味溢散开来,那时候,光是闻着这味道,我们这帮孩子就开始流口水了。等到靠近烧饼炉,瞧见铁炉板上那金黄的滋润着油花、发出滋滋的声音的火烧,我们就彻底迈不开脚了。即使站在一旁看着,也觉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来一个吧,孩儿?你要不要来一个?好吃不贵啊!随着胖胖的老板娘那一声声吆喝,孩子们终于按捺不住了,一个个都不停地央求着家长买火烧吃。为此,有的孩子还大哭大闹起来。这会还没有开始逛,就率先在这热闹起来了。

留光火烧,在我们那特受欢迎,据说,正宗留光火烧都已经卖到首都北京。在附近的乡镇和村落的集会上,很多卖家都是模仿着留光火烧去做的,且不说正宗不正宗,反正是味道好极了。很多时候,我们小孩子赶会就是为了能吃上一个火烧,只要手中拿着一个火烧,再拥挤的人群,再热的天气我们都能忍受。

吃一回就上瘾的硬菜,猪头肉

说到吃的,人人都难例外撇开。这不,男人们挤在了猪头肉的摊位前。当时,巨岗猪头肉在我们那一带可谓是“美名远扬”,是难得的一道“得劲”的下酒菜。老板和几个徒弟站在小店的摊位前,面对囔叫着的人群,手脚都忙不过来。这些乡亲们也顾不上先来后到,谁都想抢先买到刚出炉鲜嫩的猪头肉。用今天的话说,就跟大家节日里参与疯狂的网购一样,人人卯足了劲,看谁手快。

猪头货(猪头肉的俗称)也是家里请客吃饭的一道硬菜。逢上请人吃饭,特别是重要的亲戚或者客人,主人都会特意上一盘猪头货,客人喜欢吃这一点咱先不说,重要的是主人显得有面子。一盘猪头肉放在桌子中间,就这么一放,主人心里敞亮敞亮的,倍有面儿。其实,那时候很少有人专门买着吃,也就是逢上会或过节、请人吃饭才会享受一顿。当时,凡是能沾光吃上几口猪头货,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现在巨岗猪头货已经走向市场,取名巨岗卤肉,在开封、新乡等城市比较受欢迎。

一应俱全的农具天地

沿着这条会场主路往里走,就泾渭分明了。路北的人群多是男人们,路南则是妇女和孩子。这是我记忆中的小满会最有特色、最难忘记的画面。

会场主路北边,是一家家的农具商户,这些农具商户是依靠着路边的杨树、柳树、预制板等搭建农具摊位。沿着这些摊位从西往东一眼望去,只见一排排溜光的大木杈,几乎跟树一样高、一样蓬勃的大埽把,锋利的月牙形的镰刀,还有做工精细的木耙、木楸、篮筐、簸箕、笆斗、麻绳、卷席、草帽等,这些都是收割麦子必不可少的工具。顺着在看下去,还有铁楸、锄头、爪钩等铁质农具。男人们聚集在这里“摩拳擦掌,叮叮咣咣,跃跃欲试”,挑选合适的农具。就这么一圈转下来,有的人高兴的扛着几个大木杈,有的买了几个卷席,卷席是为了屯麦子用的;还有的人几乎件件都买一个,两手早都拿不下了,说法是又是新的收割季,换套全新的吧,这样的话,一是新农具好用,二来干活来劲。

在农具商户的后面,是一片荒地,荒地里遍布杂草,也有稀疏的杨树。这里是牲畜的交易场所,比如骡子、牛、驴、猪、羊等等。牲畜交易场所的人相对少一些,多是中年男人或者一些上岁数的老人,他们经常与牲畜打交道。这里的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困难一些,比如,商户一个劲的夸自己的驴多好,多卖力,而围在一旁有意向买的人则不急,他们抽着烟,一根接一根,围着几头驴来回的观看,时不时的摸摸,或者拍打几下驴,像是满意又像是不太满意,一副捉摸不定的样子。这时,商户干着急也没有办法。

牲畜交易场所最吸引人的是专门给牛治病的地方。人们围成一圈,一头牛拴在木桩子上,几个人按住牛头,一个戴着草帽的中年男人将一个特制的磁铁塞进牛嘴里,继而磁铁进入牛肚。约十分钟后,中年男人将手里的绑住磁铁的线握紧,同时,一面慢慢的往外拉回磁铁。这时,周围的人都有些紧张。还好,中年男人将磁铁轻巧的取了出来,只见磁铁上吸附着碎铁皮、铁屑和其他一些金属颗粒。这时,人们开始说说笑笑,气氛欢快起来。这个过程,真是让我们长了见识。

绚丽的花布世界

路南多是卖布料、衣服、水果以及其他小吃的摊位,可以说是女人们的天地。一列列整齐的色彩鲜艳的花布依次排开,顺着一个方向望去,仿佛身处一个五彩斑斓的绘画世界,看的人眼花缭乱,这“花花布构成的绚丽地带”与路北边灰色的农具天地形成强烈的对比,此时,你若是从空中俯瞰,会场主路一半是灰色,一半是彩色,像画家笔下的新旧两个世界。

布料是女人们必买的,用来给男人、孩子做衣服。当时,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手工做的,很少买成品衣服。那时,我跟在母亲身后,母亲和其他婶婶、大娘们在布料等摊位前挑来挑去,不厌其烦,当你觉得她们已经谈妥准备购买,商户早已拿着剪刀和尺子丈量布料的时候,她们却撂下手里的布料继续往前走,你只能眼巴巴的跟着往前走,她们总说“前面还有更好的。”

妇女们领着孩子,一边看花布,一边还要留意孩子不能走散;只见她们跟商户讨价还价的,打孩子的,还有互相吵架的,总之,乱哄哄的,可比路北边热闹多了。

路南边人群很拥挤,结伴同行的人稍不留意就走散了。这里插个小故事,有一次,姐姐不小心在一个路拐弯的地方走散了,母亲吓坏了,她在人群里仔细又焦急的寻找着,碰上村里人就嘱咐人家若是见到我姐就先领着她,这样,村里人你传我,我带话给你,消息像一条弯曲的线散播,姐姐就像是在这条线的某一处待着,只是暂时与母亲隔断了,最后,姐姐被村里人找到了。母亲看到她时,她已经哭成泪人,哭的全身都湿透了。邻居对母亲说,丢不了,会上都是咱村的人。

老年人的专属大戏台

热闹和拥挤的会场,对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是个难题。所以,他们更乐意前往大戏台安静的看出戏。他们赶会跟小孩子赶会一样,目的很明确,小孩为了吃,老人就是看戏。大戏台就在会场主路南边一个大空地搭建起来的,戏台周围还有一些小孩子喜欢的游戏,玩具摊位,以及一些吃的,例如胡辣汤,凉皮啊等。

那时,我很少去大戏台,因为一句都听不懂。后来明白,大戏台是为了关照老年人而专门搭建的,一来不至于忽视他们这个群体,是村里沿袭下来的一种尊重、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大戏台是地方戏剧文化的一种传播载体,也是地方文化的缩影和体现。

走到这里,基本上就算走完热闹的地方。当然,这不是家乡的小满会的全部,有些感受和细节是无法见诸于文字的,至于其中的意味,只有我们本地的乡亲们明白,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近些年,小满会还是一年举办一次,规模也很大。只是人相对少了些,人们的热情也低了些;商品类别变化很大,原来的最有特色的农具几乎看不到了,替代的是现代农业大型机械工具。

其实,早些年人们赶小满会(小孩子除外),乡亲们更多是一种心理期盼和希望,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麦收而购买农具,农具在手,收获就有,希望就有。一个热闹的小满会,昭示着一个丰收季。

亲爱的自己:

你好哇!

展信安。

除夕到了,第二次迎接2020年。先祝你2020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最近肺炎严重,一定好好保护自己。在此基础上,希望你这一年可以实现你的那些不安分的想法,万事胜意

信很长,正逢特殊时期,在家紧张的关注着、担忧着、安分着之余,和我一起走回你的2019看看吧

回到2019年至2020年的元旦,是扑面而来的紧张,是属于紧张的考试月,你有一段时间几乎整天泡在图书馆。

图书馆渐渐不再是复习的佳地,呆在高浓度学习氛围下,总是过犹不及了。那次元旦,是差不多在寝室窝了一下午,睡觉和整理东西,到晚上才惊觉2019就要结束了,于是你开始收拾收拾2019。

在翻开一本又一本的日记本,我感受到你嘴角一直噙着笑,我猜你一定是想到了七月看《暗恋橘生淮南》里面洛枳说:高中的生活乏善可陈,然而看着自己厚厚的写满字的日记本,会觉得,每一天都有了清晰的面孔。是的,2019年终于有了清晰的面孔,哪怕不曾回头时觉得很糟糕。

❀一月份是好友玉莫暗恋小甜蜜的月份。

你的日记里写到:因为有过深刻的心动暗恋,所以知道那些细小的欢欣有多么蚀骨的甜,在纠结中无比欢快。愿一定不要有辜负,wuli玉莫心动可不容易呀~

只是这个甜蜜最终也变成了小残酷的回忆。这么记录着一月的开端,还有你呀,也有了喜欢的人,只是最终平静的结束了。

一月也去了西安为了一个人奔赴一座城,去了十九年来最远的地方。现在想来还觉得自己可真是心大,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虽然是和室友一起去的,最后倒是一个人去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看了震撼到我的兵马俑,以及见了一个最终路过的人。

以下简称L吧

记得在此之前,你和L说过:我是一个很容易心动的人,但是很不容易谈恋爱。大概这就是为什么你误以为他闯进了你的心,起初哪怕你好多次在日记里和我倾诉,我也未以为然,还好最终我感觉到那些太不开心的情绪,于是模棱两可的开端,以清清楚楚的平静结束。

一月的最后是灰暗猩红的。课程挂科,让你措手不及;父母吵架,带着暴力与火光。而你只能打电话给姐姐,最后手足无措的崩溃大哭。

那段荒唐的过年里,分明看见你有什么地方坍塌了。我不忍心再次和你说,但是一定要知道那些裂开的地方,还有会爱来填补呢。

今年,父母之间的气氛变得让你常常私下难过,还记得你去年曾经真的以为也许他们分开是最好的,还好没有,不懂中渐渐明了些许,所以虽然见你还是会偷偷难过,但是也没有那么难过了呢。

陌离姑娘和你说:“我们不要去做很懂事的大人,就做个糊涂的小孩就好呢”对啊,我们在大人面前,做个糊涂的小孩就足够够了。

❀二月份你渐渐从那场沉默的歇斯底里中恢复过来,投入新鲜的开学季,遇见超级欢喜的兰玲老师和桂运奇老师,富有人格魅力;静坐与修身课的老师,让你对生命的脆弱与顽强第一次有了稍直接的接触。

❀三月初见了当兵的表哥,也和表哥聊了许多,触到90后的生活与思想,见到他们的用他们的方式用力生活,真实的也让我些许心疼,二十五六的年纪,好像有三十左右的形状,但你知道,在他们的时代里,这是他们的长成。而你也有你的成长。

三月看《斯通纳》初领这本书的那句“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一个平平凡凡,活在自我小世界的另一个自己。想到了读村上书的孤独人。

这个月份好像是个愉悦记录思考的月份,你记录着许多的兰玲老师的课堂内容的反思笔记,关于文化,书籍还有老师的一些人生观,这样的课堂我总觉不论讲者还是听者眼里心里都会闪光的,所以你说,如果有幸成为老师,一定要记得要上这样的课堂。

赶着三月的末尾勾来了19岁的生日,夹着演讲的紧张准备,一天平平常常而不平凡的充实,给一个人写了长信。可惜我已经记不清楚这封信的后续,但是想必没有被认真对待。

❀四月朔是读书分享会的日子,也是我特别特别爱你的样子。我喜欢演讲时候的你,哪怕做得并不尽善尽美,可是那个自己不知疲倦练习的样子让我着迷,那个在很多人面前勇敢表达的自己让我心动。希望啊你可以有更多为自己心动的时候,那会让我最是欢喜。

一月的时候你去了小牛学校,这次小牛来了你的学校,去逛街,一起吃吃吃买买买,一起睡觉还有在校园里拍拍拍是惬意张扬的四月开端。

小牛说:我的小熊在我心里永远是那种蓝天白云一样的女孩,也希望小熊可以一直一直这样下去。小牛看见的你是因为,她啊,是眼睛清澈像是倒映着清秀山水,满眼灵气的女孩。

故事里说:以何眼观世界,观何种世界。

酣畅淋漓里淌着倔强与孤独的是你的四月中旬,百里毅行像是大大咧咧、毫不留情而有隐秘的、细悄悄的告诉你:这就是你的路。

很大程度上的你必须一个人,做好一个人的物质与精神准备;你必须接受追逐与被追逐,超越与被超越;你必须有休整补充能量,你也必须有逼迫自己不甘心而不敢放松;然后到达一个目标,但是还会有下一个。

毅行后不久,人力资源课结课了,你特别舍不得兰玲老师,日记本上记录着老师留下了宝贵的很多东西,在这最后一节课,老师给讲了许多的面试例子、注意点和技巧。

还有她的人生信条:

❀五月邂逅了《挪威的森林》。某次晚上写日记,对渡边君如是描述:《挪威的森林》里面的渡边君就有让我钦佩的品质。善用孤独、目标清晰,为人有某种程度上的正直纯洁,而又不是绝对的。

还有那个周三的午后你带着想念奔向外婆,平日里晃悠晃悠的好令人头晕心烦的公交,那次也变得十分可爱。你说喜欢既定生活轨迹里每一场与爱的约会。常怕来不及,每一点小确幸都是满足

学校不久,因为团支部工作的关系,你和一些同学去采访了兰玲老师,和老师的交流让你颇感受益,没有多么深刻的交流,都是一些简单分享和解答,却是余味悠长。

还记得你为那句而感触不已——当问到她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看好的学生时,她说:我从不敢小瞧任何一个学生。怕大家以为她是说客套话,老师还特别可爱的真诚的解释。你为此再次被这位老师圈粉。

❀六月的时候看完了《偷书贼》,你感慨战争对生命的碾压,一切有力量美好的东西,在战争、在恐怖面前恐怕都脆弱的不堪一击。

但是也写下:“我们可以看到,在生命的废墟里还是会重新生长出向上的力量。"

《偷书贼》最后死神说:我常常高估也低估人类,唯独很少正确的衡量他们。我想问他,人类怎么可以如此丑陋又如此美好,他们的文字为何可以毁灭一切,又可以璀璨夺目。

这大概就是文字让人欲罢不能的原因吧。

和鑫儿过了很酷很肆意的一天,那样新鲜的感觉令你确定了心意,也是这天,你鼓起勇气去看L的回复是因为看了陌离的推文,于是午后花了一些时间告诉她关于我的友谊,关于家人,关乎你也曾经遇见的一个海先生。

尔后长舒一口气,说:喜欢这样写出去的东西笃定有人懂得感觉啊,陌离真的是一个很美好的女孩。

这个2019年3月22日认识的女孩,我究竟将会与她有怎样的连接呢?可真是期待。

❀七月看《暗恋橘生淮南》里面洛枳说:

高中的生活乏善可陈,然而看着自己厚厚的写满字的日记本,会觉得,每一天都有了清晰的面孔。

看完这部小说,你记下:洛枳大概影响了我什么,我也不知道,又也许没有。她的故事细腻到让你恍然回到高中那段喜欢的时光,于是来了兴致,翻看自己高中的时候一本随记本。

扉页上“某年某月某日,翻开这本散记随笔,日子一往无前,活泼泼奔跑不息。而这里,在这里,不规则的排序日期,散乱,却道是随心。它怡怡然告诉你,一切快乐或悲伤,都只是记下,而你会很好更好。”

漂亮图案的许多页,一些高中的记忆随着纸页的翻动,汹涌着,三十三页的思绪、几页成绩、一张高考倒计时、一张课表,那是你高三三百多天的可爱时光呐。

关上随记,你闭眼似乎有些愧疚,一些高中的期望在你脑海闪过,你对我说:对不起,好像让那个你失望了。可千万别这么说,其实你这么说,才让我难受呢。

❀你在暑假末尾去支教,遇见了慢天使

“慢天使”

一听这个名字就很美好是吧~他们也真的是一群美好的小天使,他们只是走路慢一点儿,学东西慢一点儿。

字写得端端正正的小毛,霸道总裁范的睫毛怪,可以把木块认识放进空里的小朋友,可瘦可瘦了的ruirui,下午结束下楼梯碰到对我说:“你好呀!”的大班小朋友,灿烂笑着和我用力牵着手一直走到楼下……

一直守护的负责老师,来来往往的家长,纯纯真真的“慢天使”们,善良认真的守护团伙伴,都特别有力量呀。可我,看到有些“慢天使”的腿瘦得像个细杆子,而蹒跚的一步步走着,还是顿时心疼得不行。

你听过许多他们的故事,却只是初次见面。而他们告诉你:只管绽放最灿烂的笑容,那是最美最有力量的模样呢

❀十月开始和陌离姑娘的每日分享,让你习惯了“记录闪闪发光的生活”,我们彼此分享着留心到的那些“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席慕蓉在《我》里面写到:喜欢生命只有单纯的盼望,只有一种安定和缓慢的成长。在和陌离姑娘的分享里,我看到了你的安慢成长。

十月也属于姐姐二十二岁的遇见,她在二十三岁的信里说:“往后再不会遇见这样一个人”于是她笃定的和他走入红底照片;于是他们婚纱西装携手婚礼殿堂;于是他们,“余生请多指教”。

“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愿你天黑有灯,下雨有伞,愿你善其身”如今遇良人,“暖色浮余生,有好人相伴”

那天你多少次笑着哭,这样见证着你超级爱的姐姐和姐夫“执子之手”最美最幸福的样子,你已经溢出来的开心满足,让我想起他们的爱情让你无比相信缘分,不必着急啊,也不要将就。

❀十一月,促膝长谈的寝室茶话会,四个人挤在你的床上,两个人坐在床边,从明亮到熄灯,从家人到友谊,从暗恋到对方的前男友。那个互相开导互相安慰的夜晚让你在写日记的时候,一边写一边感慨,和这群憨憨们如此奇妙的深入连接,可真好。是温暖,是信赖。

月末你和一群大多初次见面的朋友,第二次去了铁炉寺,这个智慧宝贝活动营,给你太多柔软,让你去认知和接触、彼此接纳认同和改变的是每一个新鲜的自己

❀十二月是考试时间陆续的公布,开始紧锣密鼓备考。可你在某一个夜晚,曾以为,这一年过得无比糟糕,心疼的看着你在便签敲下:

现在指尖停留,时间过隙,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了, 没有用力的,接近空白的停滞。

2019年过得很槽糕。因为我不知道,这一年我怎么过的。我是开心的难过的,是忙碌的是清闲的,是努力的是颓废的,唯独没什么深刻的成就感,是的,一年下来没有什么深刻的成就感。

可是,你看这一年“零碎的欢喜,竟已凑成了银河。”

可是,不能重来,还有将来。

可是,你能越来越好。

所以啊,亲爱的自己,请你勇敢的奔赴2020,心无旁骛,干净利落。

祝:你平安健康,一生被爱,一生可爱

愿:你有所有美好的祝愿

而小已

2020年1月24日

入夜20时37分落“笔”

夜深23时13分落“笔”

作者简介:

而小已:坚定的做喜欢的事,仅此而已。我是而小已,00年白羊座,大二在读学生,用轻盈的文字传递力量。很高兴认识你!

“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有人说,《妻子的浪漫旅行二》书信环节,真是大型狗粮投喂现场。

片中,四位老公,把用岁月熬制成的“我爱你”,用不同的方式,写在一页页信纸上,既浪漫又温馨。

隔着屏幕,我被虐的又哭又笑,随后一想,我已经有好多年没接到信件了,心里顿时一酸。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QQ邮箱开始盛行,我就很少写信了;等我有了自己的博客,几乎就不再动笔了。

后来,手机有了漫游功能,一个电话就解决所有的问题,连笔和纸都很少用了;再到微信有了视频和语音功能,连QQ和博客都不再有好友写的信了。

我几乎都忘了,自己也曾是一个将所有心事,都写在信件里的人。

1

卫校,我是在离家600多公里的一个小镇上读的,住校,一学期回家一次。

90年代,通讯和交通还不是很发达,写信几乎就是我们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

我的第一封信是写给初中闺蜜的。

当时,班级里的同学来自全省各地,入学快一个月了,大家都还没混熟。

我那时比较内向、胆小,一个月不仅没交到一个朋友,和同寝室的人也只是一起吃饭,一起上下课的关系。

那时,我还有一点儿小自卑。

我自认为,是一个成绩中等,样貌一般,特长又没有的丑小鸭。

而又认定,初到一个新环境,新单位,这些标签肯定是能让你“鹤立鸡群”,“脱颖而出”的加分项。

包括学校也不例外。

所以,看到寝室的小伙伴们,有的进了学生会,有的进了班干团,还有的靠着会打篮球、会唱歌都进了相应的社团,我越发觉得自己的存在感为负数了。

加上,初次离家的恐慌,融入陌生圈子的胆怯,以及来自学业上的压力,让我变得有些忧郁了。

一个周末,我躲在教室里,把这些烦恼和忧愁,以及对老同学们的想念统统写在纸上,满满三大张的字写了一上午。

写好后,把它叠成鸽子的性状,工工整整地塞进一个信封。

小心翼翼地拿着它,跑到学校对面的邮局,买了一张价值(08元)的邮票的邮票,郑重把信投进了门口的绿色邮桶里。

从信投出去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算天数,等着收回信。

两天,三天……,每天中午第二节课,只要下课铃一响,我就从三楼冲到一楼,堵在收发室门口,等送信的邮差。

邮差每天就来一次,每次都是这个点来送报纸和信件。

其实,堵在门口的不止我一个人。

大家伸长脖子往门口看,只要一看到邮差进来,就齐刷刷地腾出过道,眼巴巴等着收发室大爷,把全部信件签收完毕,再一摞一摞放到窗台上,“呼啦”就围上前。

可,没到这时,上课铃声也就响了。拿到信件的,没拿到信件的又会一窝蜂往楼上跑。

那几天,我每节课都会下去看,可一直没收到回信。我沮丧了好几天,直到有一天,我等来了一封“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

那天,我正躺在宿舍看书,室长从外面回来,递给我一封信。

当我拿到那封信,一看笔迹和落款,我就被“电”的跳起来,大声喊出两个字:“是他。”

对,是他,我的初恋。

拿着那封信,我一遍一遍确认,寄件人的地址:xxx市第一中学高一7班的xxx。

老天啊,他怎么会给我来信呢?

确认了几十遍,终于确信就是他。

我钻进蚊帐里急切地拆开它,一看到绿色方格稿纸上,那熟悉的笔迹,我就哭了,信里的好几段话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等看完这封信,我把它贴在心口上破涕为笑:原来,原来他是懂我的。

说来奇怪,就是这么一封,从头到尾都找不出,一句“我喜欢你”等字眼的短信,一下就把我黯淡的青春给点亮了。

我很快走出了青春沼泽地,变得积极活跃起来。

很遗憾,之后他一直在备考大学,我们再也没有通过信,寒暑假也只见过一次。

但他一直住在我最美的记忆里,我带着对他的喜欢,默默守着时光,守着自己的心。

我从毕业到参加工作,默默关注他5年。

从不打扰他,远远地看着他考上大学、带女朋友回来过节,结婚定居北京,直至移民加拿大。

自始至终,他从未给过我一句承诺,也没说过一句“我爱你”,更不知道,有一个女孩等了他5年。

那封信,跟着我漂洋过海,从上学的小镇,回到家乡,再到工作单位,直至我结婚生子,北迁南移,一路颠簸,一路流离,至今安然无恙,晴雨不离。

你若幸福,便是终点。

我的青春男孩,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所有的等待都值得。

2

在我上学的按个年代,如果,谁没有几个笔友会被同学嘲笑的。

那时候,《读者》、《辽宁青年》、《女友》等杂志特别流行,学校图书馆每期都会更新。

我是图书馆里的常客,只要一放学,我就会去那里“蹲点”,摘抄笔记,看明星八卦。

看书之余,我总会偷偷关注那些杂志底部刊登的交友信息。

写这些信息的,大多是学生或者军人。

一般信息上都会附上一句话,和联系地址。

如果我看到哪句话触动我,我就会把他的地址记到手抄本上,回去筛选后,再写一封信寄出去。

那时候,我大概有5个笔友经常书信来往,几乎10天左右,就会收发一次信件。

那时,能get到共同点,并且梦想一致的,是一位在海南当兵的军人。

我们几乎一周一封信。

现在回想,我其实对他是有些崇拜的。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文笔也很出众,最最最重要的是,他长得超级帅。

他曾寄来一张照片,在我们寝室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那张照片,现在还夹在信里。

照片上,他穿着海军迷彩服,笔直站在椰子树下,身后是蔚蓝的大海,那情那景,那人那海,现在一想还会觉得日光倾城。

后来,这张照片一直稳坐我们宿舍八卦话题的榜首。

我和他的书信来往持续了4年,直到我参加工作,他复原回到山西大同,我们才音讯全无。

其实,我和他通信4四年,从未某面,总是以“兄妹”想称,聊得也都是学校和部队的琐事。

但自从认识他,山西大同便成为我心里的暖。

看天气预报我会格外关注大同,身边有大同的人就会觉得分外亲近。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却一次也没有去过大同。

那些信的内容以及模糊,只记得他特别喜欢的一句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那时不太懂他为什么喜欢这句诗,现在好像能读懂他,我们却天各一方了。

大哥好:

见信如面,见字如晤;

人成各,今非昨;

人间万事消磨尽,

只有清香似旧事。

小妹:xxx

03

很快,实习期就到了,藏在我行李箱里的信件有了几十封。

没事儿,我就拿出来翻看。

那时,我翻看的信件的顺序总是这样:

男同学、女同学、笔友和家人。

等我毕业时,箱子里已经攒了300多封信。

我一封也没舍得扔,我把它们和我的手抄本,影集一起锁在一个箱子里,从600公里的地方运回老家。

后来,它们又原封不动的被我搬到医院职工宿舍、结婚的家、十年后买的新房。

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它们就一直在老家等我了。

去年过年回家,我抽出一下午的时间,坐在地毯上,把箱子打开,把影集、手抄本、300多封信全摊在地上。

等我把信件全部归类好,发现父亲、姐姐、弟弟他们写给我的信件竟然有70多封。

我迫不及待拿起父亲写给我的心,拆开第一封我就哭了。

发黄的信纸,父亲清晰有力的笔迹,一下就把我带回第一学期的中秋节。

那晚,我和下铺的舍友吵架了,舍友没哭,我却哭得稀里哗啦(那时,我是一个爱哭的小孩)。

当晚,我哭着给家里写信,说我不想上学,我要回家。

其实,信投出去时,我和舍友就已经又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了。

谁知,三天后,妈妈和爷爷突然就出现在宿舍门口了。

当时,我吓懵了。

家里不是在忙着收秋吗,他们怎么会来?

原来,接到我的信,他们又担心又焦急,觉得写信又说不明白,全家商量后,就委派妈妈和爷爷来学校一探究竟。

妈妈和爷爷只在学校呆了一天,看到我活蹦乱跳的就放心了,第二天就搭早班车回去了。

他们走后第二天,我就接到父亲的来信,满纸没有一句担心的话,只是列出一二三条,告诉我该如何和同学相处,怎样才能尽快融入同学群。

妈妈走后,我很快就把这件事给淡忘了。

星期天,宿舍里只剩下我和室长时,她告诉我,妈妈走前特意给宿舍的小伙伴们买了水果,又央求大家照顾我。

还专门去了老师宿舍,把家里的情况,以及我的性格特点告诉老师,请求老师多关心我。

可那时,我看过听过就忘了,根本体会不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切切之心。

寒假回家,弟弟告诉我,爸爸没去学校看我,是因为他的脚骨折了,接到我的信时,刚做好内固定手术。

我记得,弟弟告诉我那天,外面下着很大的雪,我和弟弟围在火炉旁,边稀里哗啦地流眼泪,边翻腾着铁炉上烤着的地瓜。

如今,那烤地瓜的香味夹杂着我们的眼泪,海啸般地扑面而来,让我不能自已。

这么多年过去,曾经特意去学校看我的爷爷已经90多岁,瘫痪在床,此生再也不能坐着长途车,天南海北的跑了。

将近70岁的父母,却仍然像个英雄一样,会拿着手机,一路打听,坐飞机,乘高铁辗转千里来看我。

人到中年的我,仍然是他们心头放不下的牵挂和惦念。

现在,我们都不再写信了。

想他们时,我拿起手机就接通了电话,而爸爸也学会用微信视频联络我了,只要一空闲,就和妈妈坐在阳台上,掏出手机找Wifi。

他们都不知道,我把这些信件一直安放着,也不知道,我一直怀念那些收发信件的时光。

我怀念的是无言的感动,纯真的情怀;

我怀念的是父母的牵挂,离家的乡愁;

我怀念的是那个,我再也回不去的青春。

下一次回家,我一定要带上那些信件,和父母围坐火炉,一边翻阅一边流泪。

下一次回家,我决定带着笔友的信去山西大同,去找找信件里的那些巷子和胡同。

下一次回家,我要去问问初中同学,我初恋的那个他还好吗?

下一次回家,我一定要带着这些信回南方。

我想,有了它们的陪伴,我应该就不会太想家了吧。

(Ps:  你想收到信吗/你有和信件相关的故事吗?可以发至邮箱:1062907079@qqcom,我在南方的细雨里等着你。)

俯瞰群峰的泰山,坐落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北郊,是人们十分向往的一个游览胜地。今年春节期间,我有幸在泰山上看到了日出。

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它的底层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也发白了……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正燃烧着大火,而且在蔓延扩大。就在这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个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了一个半圆形,就像刚刚从铁炉里夹出来的烧得通红炽热的铁,而且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帐幕撕得粉碎。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我情不自禁地拍手喊了起来。

这时,我眼前的群山完全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之中,整个大地又充满了生机。禾苗展绿臂,花儿张笑脸,小树也伸直腰杆。

啊,太阳,你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看到你冉冉东升,我不禁联想到我们祖国在前进。啊,祖国,我祝你永远如日东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709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0
下一篇2023-09-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