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形容一个人手欠

怎样形容一个人手欠,第1张

上周“妖婆子”一文刊发后,有读者在网上留言,让半瓶子解释一下平凉方言“仰绊子和爬扑子”的准确意思,字怎么写。

仰绊子,即仰面跌倒,也叫仰八叉。八叉,指双腿分开呈八字形状。平凉人把“仰”发音读作“酿”,把“酿”又读作“瓤”。所以,“酿绊子”即“仰绊子”,“瓤皮子”即“酿皮子”。平凉人常说:路滑的努不住,一个仰绊子差点把老汉的沟子绊炸咧!

爬扑子,脸朝下趴着,面向下跌倒。扑,向前跌倒。常用语:小心一个爬扑子把你牙绊光咧。

跌绊,跌倒、绊倒。意为一个人不停地绊倒起来又绊倒。如:那个料片子骑咧个新车子,飙的太快没刹住,一下甩出了几米远,在地上跌绊咧几哈(下)都没拾起来。这是“跌绊”的一个寓意。还比喻某人身体羸弱不停挣扎,某人经历曲折困苦,如:那个娃跌绊了这么多年,总算成功咧。

往起然,跌倒了爬起来。平凉话中,“然”是“粘”的口语音,正确写法是“往起粘”。如:那怂跌了个爬扑子,然咧几哈都没然起来。

拾到跟前,气势汹汹来到你面前。在平凉常见两人吵架,张三扑势到李四面前,李四说,你拾到跟前组撒甲,吃人家吗?

手欠的很,意为手贱乱动别人东西。如,这个碎娃手欠的很,一会挖抓这个,一会势翻那个。

势翻,干活或撩拨人。势,手势、姿势,指用力。翻,翻动,翻身,指动作。如,你势翻咧半天,车子咋还没修好?再如:你再把胡势翻咧撒,小心叫人看见咧!

撼,指拿东西。平凉人把拿东西叫撼东西。“撼”在古汉语中就是拿的意思。《广雅》释义:撼,动也。后又引申为摇动、拿动的意思。

闹脸,即在脸上涂抹化妆品。如平凉女人常说:今个早上起来的迟咧,没顾上闹脸,脸上硬邦邦的。有学者认为,“闹脸”源于古代闹装,后来写成闹妆,指妇女佩戴的头饰等。元代杂剧《西湖竹枝词》:湖上女儿学琵琶,满头多插闹妆花。

手大,即大手大脚,不节俭。

撇腔,指不标准的语音腔调,通常用来讥讽说醋溜普通话的人。

捻弄,摆弄、修理。你把这个电脑给我捻弄一哈,一直扑闪扑闪的闪的不停么。

打遮,收拾、归并、清理之意。“打”是“搭”的别字,“遮”是“折”的别字,正确写法应该是“搭折”。

奓,音zha,平凉话发音za。如,把胳膊奓起来,把脚奓高一点,腿奓起,头发端奓着。

奓瓜,出风头。你娃在把胡奓瓜咧。

肘虎子,木偶戏。形容某个人没有主见或做不了主,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窜,香气扑鼻。你组哈撒好吃的,味道窜的。

大洋芋,平凉话特指大官儿或大人物。洋芋,土豆别名。大洋芋,即大土豆。带有讥讽和贬义:你再大也还是个洋芋。

鸡暮眼,夜盲。比喻某人像鸡一样,到了天黑就看不清楚了。

说起农村的“集”或者“会”,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从古代就兴起的这种民间买卖和商品交易方式一直流传至今。河南的大大小小城镇,延至不太起眼的村落,都时兴着的各式样的集会。

自我童年记事起,家乡最有名的集会就是“小满会”,有的村子叫着叫着就叫成了“小麦会”。乡亲们称作小满会,这里是有讲究的。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在中原地区,这时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顺口说:“小满物满盈,小麦快长成。”小满会或许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村里的老人说,小满会是小麦收割前的一次大集会,更像是一种收割作物前大动员活动。

一直以来,小满会固定在距离我家三四里路的巨岗村举办。巨岗村地处黄河北岸,毗邻106国道,交通便利,它不但是周边乡镇通往开封、郑州的必经之路,也是周围村落之间往来的要道。这村做生意的也多,能人多,用今天的话说,村里有经济头脑的人多,慢慢的,村子就演变成一个类似城市“商业中心”的地方,功能就像现在的二七商圈之于郑州一样,它辐射周围的村落。我问过村里的老人,小满会啥时候开始在巨岗举办的,老人都说,“这会啊,年太多了,早一辈都有啦,记不清楚是那一年了。”

一年一次的小满会,依据每年季节日期有所调整,一般在阴历4月14日举行,15日结束,别看时间短,这两三天可谓是人山人海,浩浩荡荡,整个集市从村西头到东头蜿蜒三四里路,商户依据路两边的杨树、柳树或者预制板等搭建商棚,规模大小不一,那场景用“热闹”、“壮观”等词来形容都不够准确。有个小细节透露一下,有些生意个体户为了抢占先机,提前两周就开始占位了,竞争激烈,似乎是这大集会来临前的预演。

讲了这么多,恁也别嫌烦,下面就带您赶趟小满会。

记忆里,小满会当天清晨饭后,村里人就开始“蠢蠢欲动”,家门口套架子车的,院子里叮叮咣咣收拾东西的,妇女们嚷叫交代着男人买这买那的,孩子们兴奋的追打着,姑娘们在谈论着买啥款式的裙子,老人们也换好了干净的衣服静坐在门口等着出发了。

不大会儿,村子里就真正的热闹起来,人们出发了,坐马车的,骑自行车的,还有结伴步行的,都一股脑的汇聚在从村里通往小满会的那条路,像流水一般涌向小满会。若是赶巧碰上对面的村子出发的乡亲们,两股人群很有气势的朝着106国道汇合,那场面像是古代交战的双方开打一样,各有各的阵势。等到两队人马汇合在106国道,人群掺杂在一起,两个村的乡亲们开始互相打招呼开玩笑,一时间,这支大队伍熙熙攘攘,人群里散发着异常的兴奋和无法形容的热情,载着这样的巨大希望一路向北。

十几分钟后,大队伍陆陆续续的到达巨岗村口,村口处聚满了人群和马车、自行车以及少量的拖拉机。我们这支队伍开始也陆续的解散了,栓马车的,锁自行车的,男人自成一队,妇女、孩子、姑娘们结伴而去,老人们则被送到会场的外围去看戏。

说到这里,就算进入小满会场了。

啥?流着油的金黄火烧?

刚进村口,孩子们就赖着不走了。路两边有几家卖火烧的摊位,摊位前围满了人,一股股的葱花肉香味溢散开来,那时候,光是闻着这味道,我们这帮孩子就开始流口水了。等到靠近烧饼炉,瞧见铁炉板上那金黄的滋润着油花、发出滋滋的声音的火烧,我们就彻底迈不开脚了。即使站在一旁看着,也觉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来一个吧,孩儿?你要不要来一个?好吃不贵啊!随着胖胖的老板娘那一声声吆喝,孩子们终于按捺不住了,一个个都不停地央求着家长买火烧吃。为此,有的孩子还大哭大闹起来。这会还没有开始逛,就率先在这热闹起来了。

留光火烧,在我们那特受欢迎,据说,正宗留光火烧都已经卖到首都北京。在附近的乡镇和村落的集会上,很多卖家都是模仿着留光火烧去做的,且不说正宗不正宗,反正是味道好极了。很多时候,我们小孩子赶会就是为了能吃上一个火烧,只要手中拿着一个火烧,再拥挤的人群,再热的天气我们都能忍受。

吃一回就上瘾的硬菜,猪头肉

说到吃的,人人都难例外撇开。这不,男人们挤在了猪头肉的摊位前。当时,巨岗猪头肉在我们那一带可谓是“美名远扬”,是难得的一道“得劲”的下酒菜。老板和几个徒弟站在小店的摊位前,面对囔叫着的人群,手脚都忙不过来。这些乡亲们也顾不上先来后到,谁都想抢先买到刚出炉鲜嫩的猪头肉。用今天的话说,就跟大家节日里参与疯狂的网购一样,人人卯足了劲,看谁手快。

猪头货(猪头肉的俗称)也是家里请客吃饭的一道硬菜。逢上请人吃饭,特别是重要的亲戚或者客人,主人都会特意上一盘猪头货,客人喜欢吃这一点咱先不说,重要的是主人显得有面子。一盘猪头肉放在桌子中间,就这么一放,主人心里敞亮敞亮的,倍有面儿。其实,那时候很少有人专门买着吃,也就是逢上会或过节、请人吃饭才会享受一顿。当时,凡是能沾光吃上几口猪头货,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现在巨岗猪头货已经走向市场,取名巨岗卤肉,在开封、新乡等城市比较受欢迎。

一应俱全的农具天地

沿着这条会场主路往里走,就泾渭分明了。路北的人群多是男人们,路南则是妇女和孩子。这是我记忆中的小满会最有特色、最难忘记的画面。

会场主路北边,是一家家的农具商户,这些农具商户是依靠着路边的杨树、柳树、预制板等搭建农具摊位。沿着这些摊位从西往东一眼望去,只见一排排溜光的大木杈,几乎跟树一样高、一样蓬勃的大埽把,锋利的月牙形的镰刀,还有做工精细的木耙、木楸、篮筐、簸箕、笆斗、麻绳、卷席、草帽等,这些都是收割麦子必不可少的工具。顺着在看下去,还有铁楸、锄头、爪钩等铁质农具。男人们聚集在这里“摩拳擦掌,叮叮咣咣,跃跃欲试”,挑选合适的农具。就这么一圈转下来,有的人高兴的扛着几个大木杈,有的买了几个卷席,卷席是为了屯麦子用的;还有的人几乎件件都买一个,两手早都拿不下了,说法是又是新的收割季,换套全新的吧,这样的话,一是新农具好用,二来干活来劲。

在农具商户的后面,是一片荒地,荒地里遍布杂草,也有稀疏的杨树。这里是牲畜的交易场所,比如骡子、牛、驴、猪、羊等等。牲畜交易场所的人相对少一些,多是中年男人或者一些上岁数的老人,他们经常与牲畜打交道。这里的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困难一些,比如,商户一个劲的夸自己的驴多好,多卖力,而围在一旁有意向买的人则不急,他们抽着烟,一根接一根,围着几头驴来回的观看,时不时的摸摸,或者拍打几下驴,像是满意又像是不太满意,一副捉摸不定的样子。这时,商户干着急也没有办法。

牲畜交易场所最吸引人的是专门给牛治病的地方。人们围成一圈,一头牛拴在木桩子上,几个人按住牛头,一个戴着草帽的中年男人将一个特制的磁铁塞进牛嘴里,继而磁铁进入牛肚。约十分钟后,中年男人将手里的绑住磁铁的线握紧,同时,一面慢慢的往外拉回磁铁。这时,周围的人都有些紧张。还好,中年男人将磁铁轻巧的取了出来,只见磁铁上吸附着碎铁皮、铁屑和其他一些金属颗粒。这时,人们开始说说笑笑,气氛欢快起来。这个过程,真是让我们长了见识。

绚丽的花布世界

路南多是卖布料、衣服、水果以及其他小吃的摊位,可以说是女人们的天地。一列列整齐的色彩鲜艳的花布依次排开,顺着一个方向望去,仿佛身处一个五彩斑斓的绘画世界,看的人眼花缭乱,这“花花布构成的绚丽地带”与路北边灰色的农具天地形成强烈的对比,此时,你若是从空中俯瞰,会场主路一半是灰色,一半是彩色,像画家笔下的新旧两个世界。

布料是女人们必买的,用来给男人、孩子做衣服。当时,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手工做的,很少买成品衣服。那时,我跟在母亲身后,母亲和其他婶婶、大娘们在布料等摊位前挑来挑去,不厌其烦,当你觉得她们已经谈妥准备购买,商户早已拿着剪刀和尺子丈量布料的时候,她们却撂下手里的布料继续往前走,你只能眼巴巴的跟着往前走,她们总说“前面还有更好的。”

妇女们领着孩子,一边看花布,一边还要留意孩子不能走散;只见她们跟商户讨价还价的,打孩子的,还有互相吵架的,总之,乱哄哄的,可比路北边热闹多了。

路南边人群很拥挤,结伴同行的人稍不留意就走散了。这里插个小故事,有一次,姐姐不小心在一个路拐弯的地方走散了,母亲吓坏了,她在人群里仔细又焦急的寻找着,碰上村里人就嘱咐人家若是见到我姐就先领着她,这样,村里人你传我,我带话给你,消息像一条弯曲的线散播,姐姐就像是在这条线的某一处待着,只是暂时与母亲隔断了,最后,姐姐被村里人找到了。母亲看到她时,她已经哭成泪人,哭的全身都湿透了。邻居对母亲说,丢不了,会上都是咱村的人。

老年人的专属大戏台

热闹和拥挤的会场,对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是个难题。所以,他们更乐意前往大戏台安静的看出戏。他们赶会跟小孩子赶会一样,目的很明确,小孩为了吃,老人就是看戏。大戏台就在会场主路南边一个大空地搭建起来的,戏台周围还有一些小孩子喜欢的游戏,玩具摊位,以及一些吃的,例如胡辣汤,凉皮啊等。

那时,我很少去大戏台,因为一句都听不懂。后来明白,大戏台是为了关照老年人而专门搭建的,一来不至于忽视他们这个群体,是村里沿袭下来的一种尊重、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大戏台是地方戏剧文化的一种传播载体,也是地方文化的缩影和体现。

走到这里,基本上就算走完热闹的地方。当然,这不是家乡的小满会的全部,有些感受和细节是无法见诸于文字的,至于其中的意味,只有我们本地的乡亲们明白,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近些年,小满会还是一年举办一次,规模也很大。只是人相对少了些,人们的热情也低了些;商品类别变化很大,原来的最有特色的农具几乎看不到了,替代的是现代农业大型机械工具。

其实,早些年人们赶小满会(小孩子除外),乡亲们更多是一种心理期盼和希望,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麦收而购买农具,农具在手,收获就有,希望就有。一个热闹的小满会,昭示着一个丰收季。

  当人们发生意外,造成手指断离的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保全手指,避免身体的残缺。

  日前,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发生了一起夫妻吵架,妻子一时想不开砍断自己左手四指的悲剧事故!随后被家属紧急送往平凉市当地的平凉广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就诊。

  据了解,该病人的左手除拇指外其余四指全部被切断,伤情非常严重。 平凉广济医院立即为患者紧急实施手术,历经10个小时共两班医务人员的轮换上阵,最终成功帮助患者实施了断指再植,保住了患者的手指。

  据主治医生介绍,当时患者来医院时情况十分紧急,左手四个手指全部断掉,并且脱离时间已经达到2个小时。该院医生说:“医院立即为其准备手术,由于手指再植手术非常精细,需要在显微镜下将血管、神经全部进行重建”, 最终,医务人员用了10个小时将断指全部再植成功。

  广济医院表示,这次手术十分成功,只要安全度过7至10天的危险期,患者的手指无论是外形还是功能上都会逐渐恢复。

  “一般断指与身体分离半小时之内接回,成功率是最大的。” 平凉广济医院手外科主任说,患者的手指这次能顺利接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断指的完美保存,并及时送入医院。

  医生提醒,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肢体离断,一定要保护好离断部分,可以将肢体用清洁布料包裹后,再用塑料布或橡皮布包裹,然后迅速转运送医院。

  切记,不能浸泡在冰水之中,也不要让冰块直接接触皮肤,更不要用消毒液、盐水直接浸泡断肢,以防受到感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050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