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需求研究分析论文

老年人心理需求研究分析论文,第1张

 现如今,由于老年人群体因心理健康出现的种种问题层出不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老年人心理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老年人心理分析论文 范文 篇一:《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思考》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推进,老年人群在我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关注老年人群的健康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一项社会及国家需要面对的问题[1-3]。老有所乐是全社会对老年人生活的期待,但由于躯体及心理等问题,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支持能够提升其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增加晚年的幸福感。在社会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到异地工作,这造成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空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4],社会支持水平的降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关爱老年人,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我国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了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脆弱性。社会支持包括子女、配偶、亲朋好友等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也包括收入状况等经济支持。有研究认为,较低的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是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5-6]。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是中国家庭的两组重要支撑,作为社会支持的环节,良好的子女关系让老年人有较好的精神寄托,可以经常性的与子女进行交流和沟通,缓解内心的孤独感[7]。重大的生活不良事件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大事件,甚至会造成老年人的抑郁等症状。本次研究以社会支持作为研究的支点,分析不同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

 1对象与 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在疗养中心进行疗养及体检的205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8例(6732%),女性67例(3268%);年龄60~82岁,平均(7142±1205)岁。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思维清楚,具有一定的表达和读写能力,能够配合调查员完成调查问卷;③企业及事业单位等离退休人群;④身体无精神病症及恶性疾病等;⑤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次调查。

 12方法

 121

 调查工具本次研究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8],其中一般情况调查量表主要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 文化 程度、婚姻状况等基本信息,症状自评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别检测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每一个项目均采取(1~5)5级评分,分别为:1没有(自觉并无该项问题/症状),2很轻(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3中等(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4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5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3个维度。

 122质量控制

 本次调查问卷均有护理测评小组完成,护理测评小组共有5名本科学历的护士,在量表调查之前均接受培训,培训测评成绩优秀。调查问卷收集后抽取5%进行复查,核实信息,确保信息收集及量表评估的准确性。

 13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定量资料采用(x珋±s)表示,两组相关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预测两组定量资料的关系,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不同维度下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得分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健康自评状况和子女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影响;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康自评状况和子女关系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得分存在显著影响,见表1。

 22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得分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离退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中的强迫、抑郁、焦虑和敌对存在显著负相关,具体到3个维度上,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都只与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强迫、抑郁、焦虑和敌对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见表2。

 3讨论

 随着我国不同领域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9-11]。本次研究以心理症状为评估指标,分析不同社会支持下各心理症状的情况。社会支持包括主观支持情况、客观支持情况,同时包括老年人对支持的利用程度,利用度决定社会支持所发生的效果,因此也受到了很多专家的关注。

 31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因素

 本次研究年龄对老年人心理症状和社会支持的影响以在70岁以上较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躯体的老化,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对主客观的利用度降低,同时交流的困难及躯体的健康状况也影响到了心理的起伏变化,这一点健康自评状况的分析情况也可以印证,自我身体情况较差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评分较低,同时症状得分情况也偏高。

 32主观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主观支持是指个体体验到的或情感上感受到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家庭中如果发生重大的不良事件,如丧偶等,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打击是非常大的,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同时社会支持程度得分也就较差。根据相关性的研究也表明,主观支持与老年人的焦虑情绪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同时主观支持也可以从子女关系、居住状况上来分析,子女关系较差、独居、空巢老年等社会支持相对较差,其各种心理症状表现的也就越明显,本次研究的也得到邬俊福等研究[12-14]的认证。

 33客观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客观支持是可见的或实际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由于退休老年人相对 其它 农村地区及没有社会退休保障的老年人相比[15],有可供生活的退休养老 保险 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对物质生活和对养老问题的担忧。因此,收入状况这一项客观支持在单因素分析中并未对老年人的心理症状总分发生明显的作用,但这不能否定客观支持与心理症状之间的关系,本次研究中也表明客观支持与焦虑有显著的相关性。

 34支持利用度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支持的利用度是评估老年人所能接受到支持的最有效指标,本次研究也说明,支持利用度与老年人心理症状评分的相关性最高。由于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受到躯体等健康状况的影响,支持利用的程度不同,虽然提供相同的支持,其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重点对支持利用度进行研究,探索如果提升支持的利用度,通过干预老年的支持利用度来实现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目标。总之,合理评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积极探索有效的老年人支持模式,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度。

老年人心理分析论文范文篇二:《老年人心理健康及护理现状》

 摘 要老年人作为一个相对弱势且迅速扩大的群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现代老年人护理的基础上,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心理特征,提出如何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的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并做好有效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是护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化人口以平均每年332%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009%[1],全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预测到2015年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2]。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高龄、高速、数量大的特点[3],这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提出了严峻的

 挑战。

 2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4]有5个方面。

 21心理状态良好情绪乐观,精神愉快,热爱生活和家人,幽默豁达,助人为乐,有好奇心,对自己的健康懂得珍惜,对老年生活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22智力正常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晰;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 想象力 ,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生活目标。

 23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以及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想办法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2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及晚辈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25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正确扮演符合该年龄在各种场合内的身份和角色,其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伦理的认识,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即与社会协调一致。

 3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和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老年心理健康[4]又称心理卫生,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31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11生理因素人步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接受速度及接受质量均明显降低[5]。老年人因衰老引起的各脏器功能减退是多脏器衰竭的基础[6]。多数老年人 记忆力 下降,语言活动及思维范围窄,难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产生听觉理解和判断力的障碍等。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疾病增加、自理能力下降、视听功能障碍、认知老化、生活方式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随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312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生活事件、经济收入与文化 教育 、婚姻与家庭、体能与文体活动等。如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

 313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个体参与社会闲暇活动、老年社区卫生服务[7]。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由于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有益于更好地适应机体和环境的变化[8]。心理健康与 人际交往 、家庭关系、生活、身体状况、睡眠、文体活动、经济收入和住房等满意度呈正相关[9]。

 32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征

 321孤独的心理老年人的脑及体内其他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寂寞感[10]。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少、社会和家庭地位改变、生活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

 322焦虑、抑郁的心理焦虑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理。有文献 报告 ,正常人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0%~23%,而老年患者由于病情不可逆转性而引起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大部分老年人有负性情绪,家庭不和睦的老人负性情绪较严重[11]。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对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不容忽视的[12]。抑郁性障碍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通常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表现形式多样,可有轻度的忧愁到严重的痛苦[13]。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323敏感和猜疑的心理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当患者可能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某一相似症状而产生疑心时,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悲伤哀痛、沉默少语,常常无端的大发脾气。

 324恐惧与害怕的心理这是老年人进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怕连累家庭,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从而产生恐惧感。

 325疑老和绝望的心理 认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濒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疗。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束手无策,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化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4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针对老年人所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根据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护士除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外,更重要的还要应用心理护理程序进行心理评估及诊断、实施护理及评价,通过心理对生理的相互作用,心理对疾病的能动作用,为恢复和增进病人健康服务。

 4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病人的性格、 爱好 、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病人交谈,二是通过和病人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42心理诊断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应不断完善。

 43实施 措施 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431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心理护理的前提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能使老人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所需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①与老年病人沟通首先要采取包容的态度,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主动与老人交谈,了解他们心中的悬念问题,对其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以取得更好的合作。②尊重病人的人格,对老年病人有适当的称呼,护理时征得他们的同意,态度要和蔼,避免发生伤害病人自尊的事情。③以精湛的技术赢得老年病人的信赖,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主动配合治疗。 ④护士应理解病人的情感需要,主动多接触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关心,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满足医疗保健需要。注意文明行医,礼貌待人[14],时时用亲切的语言、体贴入微的照顾来排解他们入院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让他们视如亲人,愿意向我们倾诉内心的痛苦[15]。

 432对老年患者的尊重、理解和爱护是心理护理的关键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病人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需给予其精神支持和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 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切不可奚落、挖苦老年患者,损伤其自尊心。

 433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不要随意打断,不要向他们乱作保证,使他们从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满足,有利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寿。同时,加强社会联系, 鼓励其亲友、老同事及单位人员前来看望,也可安排老人的交谈活动[16]。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报刊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保持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

 434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的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

 44效果评价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多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调查、认真听取家属意见等方式,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病人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5小结

 综上所述,老年心理护理是目前心理护理研究的重要部分,心理护理不同于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经常性行为方式。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使护士改变陈旧的护理观念,树立起人文护理的理念。在护理过程中,只要建立了信任、和谐的医患、护患、家庭及社会关系,再配合必要的耐心和技巧,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姜丹,胡亦心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4):54

 [2]李嵘浅谈老年心理保健问题[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38-39

 [3]曾毅中国人口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9-70

 [4]化前珍,郭明贤老年护理与康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55-56

 [5]郑玲,吴渭虹,赵铁梅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新观点[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7):33

 [6]杨文,初荣,刘淑荣,等老年人不典型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2):62

 [7]杨纾加,温玉洁影响老年人健康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03,16(4):595

 [8]孙淑梅,张红莲老年肿瘤患者的心理个性测评与干预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2):100

 [9]林冬岩,韩春姬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医药,2006,17(1):114

 [10]王敏霞影响老年身心健康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4):36-37

 [11]周运生,刘兰银川市公寓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3,25(1):19

 [12]罗敏,左月燃,金宁宁,等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 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30

 [13]宋桂云,刘宇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应对方式与 焦虑、抑郁的相关性[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2):4

 [14]郭军英,杨宇彤对军队疗养老干部心理护理方法的 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3):159

 [15]吴岩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方法[J]齐齐哈尔 医学院学报,2008,29(2):35

 [16]汤智颖,张俏颖如何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9):29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老 年人心 理分 析论 文范 文”

1 损害表现之一:亚健康 心悸或心慌 在亚健康中最为常见。心悸是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觉。正常情况下健康人是不能感受到,在高度紧张或剧烈运动情况下才能感觉得到。患有心血管疾病如期前收缩、心动过速的病人也出现心悸,它可以通过心电图得到明确诊断。

肠胃不适 有学者认为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情绪低落就会造成胃酸分泌减少,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情绪紧张就会造成胃酸分泌增多,容易破坏胃部的黏膜屏障,行胃镜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亚健康的人容易肠功能紊乱,其主要表现为气胀、疼痛、灼热、便秘或腹泻等,经结肠镜检查结果示肠管充血。

头昏 头昏也是亚健康人群常常来医院就诊的原因。这种人将体验描述为“昏昏沉沉”、“脑子不清楚”、“头胀”,常伴有紧张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与心理压力有关,其特点一般出现在下午和晚上。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可分为入睡困难、易醒多梦、早醒三种。在临床上,以入睡困难主诉为最多,这本身就为焦虑障碍的首要症状。患者在就寝时常常担心自己不能入睡,总爱胡思乱想,主观意识增强,兴奋了大脑皮质,加剧了原有的紧张情绪,恶性循环之下入睡困难加剧。有些患者即使勉强入睡,睡眠也不深,较轻的刺激就被吵醒。

性功能障碍

性功能减退的判定标准常常与其本人病前的状况相比。一般男性在性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男性性欲减退易被发现。阳痿指男性生殖器缺乏勃起反应。

疼痛障碍

疼痛也是心理疾病常见的主诉,同时也最难处理。它受许多主观的、不可测量的因素影响,如:情绪、关注程度、人格、经历等。疼痛既可以是心理应激的症状,也可是心理应激的反应。心因所致疼痛以头颈部最多见。其次是腰背、四肢,呈现持续性或波动性。

2 损害表现之二:心身疾病 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与众多原因有关,其中社会心理因素为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心理刺激通过大脑皮质和边缘系统引起情绪反应的改变,情绪变化可以影响血压、心率、心肌耗氧量等心脏功能指标。Freed man提出了一种A型行为模式理论,认为争强好胜、雄心勃勃、比较急躁、难于克制等A型性格的人易患有冠心病。有人用改变行为类型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降低危险因素。高血压的病因尚未明确,长期精神紧张与情绪不稳均与此病的发生有关。

消化系统的疾病 心因致消化性溃疡的病人人格上一般具有过分自我克制的特征,行为上表现为因循守旧、被动、顺从、依赖性强、过分关注自我等。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年龄以中青年为主。他们的生活不规律、家庭婚姻关系不和谐,工作压力大,常伴有焦虑紧张,忧愁等不良情绪。由于不良的情绪反应使大脑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从而胃十二指肠局部组织因血管痉挛而引起缺血,造成营养障碍,促使溃疡的形成。

内分泌疾病

许多内分泌功能障碍产生的症状有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损害。它们容易与心理疾病相混淆。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一种因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导致的疾病,此种病人心理方面表现为紧张、过度激动、情感不稳定等。这种人病因提示存在素质易感性,病前人格具有压抑、依赖他人的愿望,心理应激成为此病的促发因素。

糖尿病是一组糖代谢障碍的疾病。情绪应激可以引发糖尿病的发病,而慢性糖尿病病情演变过程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使病人能够正确认识到糖尿病并发症是可以控制的,从而积极参与长期控制饮食。

呼吸系统疾病 近年来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在哮喘发作中,精神因素有其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哮喘是呼吸系统中典型的心身疾病之一。许多精神因素,如焦虑、失望、困扰、愤怒、恐惧、沮丧等皆可诱发哮喘或形成哮喘持续状态,无论是外源性或内源性哮喘莫不如此。哮喘患者常见的情绪障碍和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和癔症三种状态。其人格特征多表现为依赖性强、焦虑、激动、情绪不稳、幼稚、性格内向等。情绪障碍和性格缺陷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对外界敏感性增强,易诱发和加重哮喘;而哮喘发作时则又可引起患者情绪紧张以及焦虑等症状。

其它疾病

不少皮肤疾病如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斑秃、牛皮癣、湿疹等,其病因、发病过程和疾病的演变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斑秃为突然出现在头部的一个或多个圆形斑状脱发,也有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发生。本病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如紧张繁忙的工作、学习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经常睡眠不足;性情急躁、脾气倔犟、争强好胜、好生闷气;经常情绪紧张、容易激动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斑秃。如果能够消除不良的心理应激,一般不用药物即可治愈。

3 损害表现之三:有害健康的行为 冲动、攻击 冲动攻击是人类常见的一种适应不良行为。人的心理结构就像一个固定体积的容器,如果攻击能量积蓄过量超出可控制的水平而又无适当途径发泄,就会爆发出来,指向机体内部就表现自伤行为,指向外部就表现为冲动攻击行为。心理疾病与冲动行为的关系也有不少研究,例如冲动人格障碍、酒精成瘾等患者使自我约束作用减低而导致冲动攻击行为。

自伤、自杀 自杀是自伤的极端表现。近些年,自杀已受到国内各界的重视,它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学者总结了自杀者的心理特点有: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周围人群抱有深刻的敌意,喜欢从阴暗面看问题;缺乏决断力,即犹豫不决,没有主见;从思想上,感情上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社会交往少;认识范围狭窄,以偏概全地评价自己和客观环境;行为具有冲动性;情绪不成熟。通过调查自杀未遂的研究结果有80%的人可以诊断为抑郁症,可见自伤或自杀是病态心理的产物,因此我们临床工作中应警惕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下的自杀或自伤行为。

成瘾或依赖、滥用、戒断

1成瘾或依赖指的是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结果导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冲动性觅药行为。

2依赖可分为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躯体依赖是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反应。心理依赖是使吸食者产生一种欣快的感觉,驱使使用者为满足这种感觉反复使用药物,表现出的渴求状态。

3滥用是指一种适应不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如不能完成重要的工作或学业、损害了躯体健康、导致法律上的问题等。

4戒断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药物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是指以进食行为异常为显著特征与心理障碍有关的一组综合征。它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厌食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核心是对“肥胖”的强烈恐惧和对体形体重的过度关注,甚至达到骨瘦如柴仍认为自己胖。最初患者有意限制进食,逐渐发展为不吃,或采取过度运动避免体重增加,或采用进食后诱吐,服泻药或减肥药的方式避免体重增加。体重下降会导致各种生理功能的改变,如皮肤干燥脱发,严重营养不良,甚至死亡。

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是指以反复发作性、不可控制、冲动性的暴食,继之采用自我引吐、使用泻剂或利尿剂等方法避免体重增加的一组进食障碍。此病人的情绪状态比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更突出。情绪波动大,如焦虑、抑郁等,患者常以暴食排解不良情绪得到心理上的放松,但很快又开始自责、深陷痛苦之中。

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的话,我建议你先看看《生活中的心理学》,首先它通俗易懂,没有太多的理论性东西,其次对身边东西的探索岂不是更能提起性趣!

实践是一切的更本,你要是想对人的情有个独立的思考的话还不如自己多去分析、体会……当然是在对情感分析有所了解的时候¥%¥#¥

它在临床当中通常指的是持续的夜间进食异常,以及所伴随的心理行为问题为特征的一个精神疾病。

夜食症是由精神压力诱发,然后导致内分泌失调,并且表现出晚餐以后过度进食,或者是从睡眠当中觉醒后进食,早晨厌食,睡眠问题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夜食症通常与其它的精神障碍,比方说抑郁症、焦虑障碍以及睡眠障碍相关,给患者的情感、躯体、人际关系等带来负面影响。

夜食症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大约为11%-15%,在肥胖个体当中患病率增加到6%-16%,而在进食障碍,尤其是在营养性神经性的贪食症和暴食症人群当中,患病率更高,分别达到了9%-471%,以及15%-4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82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