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二句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用情感角度赏析诗句的表达效果?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二句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用情感角度赏析诗句的表达效果?,第1张

用典。

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

扩展资料:

原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朝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赏析: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赏析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赏析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岑参在这首诗中,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此时,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山房春事

  其一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其二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第一首诗切合题意,写的是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不仅山野处处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  第二首诗是吊古之作。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就是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所见,则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从一句写到二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就象听到丁丁的伐木声,更感到山谷的幽静一样,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梁园已改尽昔日容颜,春花却依旧盛开。“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此时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梁园的萧条是诗人所要着力描写的。然而一、二两句已经把话说尽,再要顺着原有思路写出,势必叠床架屋。诗人于紧要处别开生面,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然而又并非另起炉灶,“庭树”与“飞鸦”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往复回还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许这首诗说:“后人袭用者多,然嘉州实为绝调。”历来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吊古主题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诗老到圆熟的,却不多见。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虽然描写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但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后八句述别情。先写在中军帐摆设酒宴、演奏边乐欢送即将起程返京的武判官——席次间的频频举杯、依依话别都只是在器乐的名称中略略带过,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饯别的情形。饮宴直到薄暮时分才告结束,送出辕门但见大雪纷飞,矗立在军营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帜都硬硬地垂落着,在劲风中丝毫不能翻动。可以想见,旗帜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冰寒!而朋友却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怎不叫人担忧?一直送到轮台的东门,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身影,在山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前言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以细腻、敏锐的笔触,描写了边塞表面安宁,内含干戈杀伐之气的独特景象;记叙了节日里,边廷豪迈粗犷的庆祝活动;表现了诗人安不忘危的谨慎和苦中作乐的洒脱的精神境界。

  注释

  1、封大夫:即封常清

  2、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3、黄花酒:菊花酒

  4、会:契合,相一致

  5、昔闻:以前听说的

  6、霜威:威严如霜

  7、亚相:此处指封常清

  8、杀气:秋日肃杀之气

  9、傍:依附。

  10、中军:此处以中军指代主帅

  11、征雁:南飞的大雁

  12、荷:承受恩惠。

  13、吾君:对封常清的尊称

  翻译

  重阳之日,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山,这与传统的习俗是一样的。封将军治军威严峻厉,常让人感到一股肃杀之气。横笛凄凉的声音令南飞的大雁悚然惊动,娇美的歌声令边塞的云彩陶醉而降落。边廷上,幸喜没有战事,承蒙您的恩惠,戍守的人们得以放怀欢乐、醉舞军中。

  鉴赏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熙欢乐之景。“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颔联二句意指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颈联二句是诗人信手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笛声、歌声里都蕴含着深深的思乡之情。“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尾联二wwwSLKjOrg句是称颂在封常清的英明领导下,边境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

  封常清是唐朝名将,在安史之乱初期因谗被杀,历史上对唐王朝统治者自毁长城的举动贬斥颇多,而这首诗中则生动反映了这位将领能征善战,治军严谨,同时又放达不拘与下属同乐的可贵品质。

1、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

2、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3、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4、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5、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陆娟《代父送人之新安》

6、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

7、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留别妻》

8、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罗隐《魏城逢故人》

9、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10、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11、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12、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14、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孙光宪《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

15、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吴伟业《遇旧友》

16、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许浑《谢亭送别》

17、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李颀《送魏万之京》

18、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19、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20、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21、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22、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23、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刘长卿《喜李翰自越至》

24、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渡荆门送别》

25、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苏武《留别妻》

26、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27、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28、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韦应物《送杨氏女》

29、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王之涣《九日送别》

30、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31、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2、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杜甫《别房太尉墓》

33、不见居人只见城。——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3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5、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36、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7、作个归期天已许。——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38、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39、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0、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韦应物《送杨氏女》

4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42、底事昆仑倾砥柱。——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4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44、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45、花柳青春人别离。——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

46、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李白《送友人入蜀》

47、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48、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49、一枕初寒梦不成。——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50、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51、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52、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韩翃《同题仙游观》

5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54、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55、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56、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57、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58、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杨基《天平山中》

59、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陈与义《送人归京师》

60、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61、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62、欲去又还不去。——苏轼《昭君怨·送别》

63、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64、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65、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周邦彦《蝶恋花·早行》

66、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67、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柳永《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68、桂花时节约重还。——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69、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万俟咏《诉衷情·送春》

70、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71、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72、丝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73、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韩缜《凤箫吟·锁离愁》

74、楼外垂杨千万缕。——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7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76、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琶。——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85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