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对付鳌拜时很谨慎,为何解决三藩,他却要大张旗鼓?

康熙对付鳌拜时很谨慎,为何解决三藩,他却要大张旗鼓?,第1张

康熙登基以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扳倒权臣鳌拜,这让所有人都见识到,这位少年天子的魄力。鳌拜的倒台,令康熙完全夺回朝政大权,开始真正的亲政阶段。紧接着,康熙又着手准备削藩事宜。

当时的藩镇割据势力,最大问题就是“三藩”,其中又以吴三桂为首。也就是说,只要解决了吴三桂,就能进一步解决三藩问题,彻底消除隐患。而这次康熙也不再低调行事,反而大张旗鼓。

他在对付鳌拜时特别谨慎,唯恐惊动了鳌拜,让对方有所准备,因此他才故意让一些少年,在宫中作“布库”之戏。鳌拜一看,一群小屁孩打打闹闹罢了,也就根本没放在心上,更加觉得康熙“还没长大”。没想到就是这群“小屁孩”,最终将鳌拜擒住。康熙可谓是煞费苦心,好不容易才扳倒了鳌拜,也体现出这位少年天子的智慧与魄力。

但是在解决三藩问题上,康熙就变得十分大胆,一点都不惧怕吴三桂。他先是收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没收兵权。接着下令云贵的督抚,不用再听吴三桂的命令,解除其人事权。最后要求吴三桂名下的罪犯,不必再经过吴三桂的审理,直接交送中央,这是让其没了司法权。

康熙这样大张旗鼓,令吴三桂很是不满,于是他直接向中央上书,请求削藩。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试探康熙,心想康熙对三藩必定忌惮,所以不敢削藩。谁知康熙毫不犹豫,直接答应了吴三桂的请求。吴三桂没有办法,只能选择起兵造反。

康熙这么聪明一个人,没道理不知道,一旦把吴三桂逼急了,他必定举兵造反,而且也很容易得到其余藩镇势力的响应。既然如此,他在解决三藩问题的时候,为何还要大张旗鼓呢?

康熙作为一国之君,看待所有事情,都要比旁人看得长远。他谨慎对付鳌拜,是为了不引起鳌拜故意,以防对方有所准备。鳌拜身在中央,又是满清功臣,战功赫赫,还是顺治钦点的辅政大臣。如果让他知道,皇帝打算对他不利,手握兵权的鳌拜,要是直接发动宫廷政变就遭了,所以康熙一点都大意不得。

但吴三桂不一样,他在地方上,要想造反,也必须一步步打过来。再说现在不进行削藩,吴三桂也迟早会造反,与其给他时间扩张势力,还不如早割掉这颗毒瘤。所以康熙才会大张旗鼓削藩,而且要速战速决。

或许有的人会说,康熙都没收了吴三桂的兵权,解除了人事权,收回了司法权,那吴三桂应该没能力与中央对抗了,为何他还能调动军队,敢直面向中央挑战呢?

其实康熙收回的,只是朝廷给他的权力。吴三桂助清军入关,在顺治朝极受优待,权力也越来越大。但是别忘了,在此之前,吴三桂就已经有自己的势力了,这些势力是他经营多年得来的,对他忠心耿耿。所以就算康熙没收一定的权力,吴三桂照样能够调动自己的军队。

随着其余藩镇势力的响应,吴三桂很快占领了西南地区,这也给康熙造成一定压力。可谁知到了长江边上,吴三桂却停下攻击,给了清军喘息的机会。朝廷一边加派人手,急召各地勤王,一边策反响应吴三桂的藩镇势力,吴三桂因此失败。

所以说,康熙在削藩一事上,虽然是以长远打算,但他如此大张旗鼓,还是有些冒险的,毕竟历史上并不是没有,以地方势力战胜中央的例子。好在康熙始终保持镇定,没有被吴三桂前期的势头打乱节奏,这才取得胜利,为他的千古功绩又增添了一笔。

该剧从顺治皇帝哀痛爱妃董鄂妃病故时讲起,直至康熙在位61年驾崩而止。第一次以正剧的角度浓墨重彩刻画了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充满传奇的一生。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lDyJdIWuMuvwK0yHAL5Og

pwd=g4u2 提取码:g4u2

清顺治十八年,恶疾天花袭击皇宫,皇帝爱妃命丧黄泉,顺治痛不欲生,立意遁入空门。危急之际,孝庄太后力挽狂澜,下令改朱批,行蓝批,并将天花大病初愈年仅八岁的玄烨推上龙座,成为康熙皇帝。

康熙即位以后,鳌拜等权臣威迫有加,连孝庄太后也只好含辱。鳌拜亲政,开始,康熙改归皇权,权臣竟图谋废君改朝,康熙被迫殊死相争,最终知擒鳌拜,肃清政敌。

吴三桂等三潘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康熙年轻气盛,下旨撤潘,引发三潘之乱,朝延兵将屡被吴三桂击败,明皇后裔朱三太子也乘机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

太监造反,宫延大乱,康熙陷入绝境,意欲退位,在孝庄太后的怒斥与激励下,康熙重振精神,起用汉臣周培公,与吴三桂拼死一搏,到得了最后的胜利。

中国康熙时代,已经是国富民强,一片盛世景象。郑成功后裔郑经割台湾岛自立,不肯归降,蒙古葛尔丹也磨刀霍霍,推崇元大都立誓杀回北京,康熙为安扶葛尔丹将爱女嫁葛尔丹,誓缓西北局势。

然后起用明将施琅一举收复台湾,继而调转枪头率二十万大军,在辽阔的草原上进行了殊死的决战,全面消灭葛尔丹的余部,完成了中化民族版图的统一。

凯旋班师以后,孝庄太后归天,太子与权臣结成同党,意欲提前即们,康熙废除太子,引发夺嫡之争。千里宴上,康熙即将宣布立储遗旨,却猝死在龙座上,诏书随风飘落玉阶,无人知晓它的神秘。

如下:

在康熙帝死前,宫廷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金恒源说,据史料记载,十一月六日康熙帝在南苑听取胤禛、隆科多等人汇报通州查勘粮仓一事时“久议方散”,十一月七日康熙就宣称“偶感风寒”。而宣称“偶感风寒”后,又始终没有任何治病的活动与记载。

十一月九日,康熙帝命令胤禛去南郊祭天,胤禛以“圣躬不豫”为名推辞不去,多次恳求留在康熙身边,遭康熙拒绝。而十一月十日,胤禛却一日三次派侍卫进入康熙寝宫,以后又每日不断多次派侍卫进入,直至十三日晚康熙猝死。

十一月十三日丑刻(凌晨1-3时),康熙急召胤禛,胤禛当时正在南郊天坛,距畅春园骑马不到一个小时即可赶到,但直至巳刻(上午9-11点)才匆匆赶到。胤禛为什么连续8-10个小时始终不露面?

另外,令人怀疑的是,从十一月十日起,直至十一月十三日晚康熙猝死,除胤禛一人进出五次,竟没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后妃在现场;康熙猝死后,胤禛为其父更衣,也仍然没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后妃在现场;而且康熙猝死后,从畅春园往紫禁城宫内移灵时,又仍然没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后妃在现场。

种种事实证明,从十一月十日起直至康熙死后,康熙及康熙寝宫已被雍正完全隔离与控制。

民间盛传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研究认为,雍正向康熙进参汤确有其事

雍正即位后,民间就一直有人说康熙皇帝不是寿终正寝的,他是被雍正皇帝害死的。雍正朝吕留良一案中,曾静的供词为:“圣祖皇帝畅春园病重,皇上进一碗人参汤,圣祖就驾崩了。”这是说康熙是被毒死的,凶手就是雍正。著名清史专家孟森认为,康熙当年的病情并不重,突然死亡,不能不使人生疑。那么,康熙帝去世当天,雍正向康熙进参汤究竟是否真有其事?

金恒源告诉记者,最知道事实真相者,莫过于雍正本人,对于参汤事件究竟之有无,雍正本人在百般辩解后,终于吐出了真言。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说,八阿哥用他向康熙进参汤一事加恶名于他进行报复。雍正认为:八阿哥把康熙帝之死同自己向康熙帝进参汤作为因果关系是“加恶名于朕”。可见,雍正否认的是,他并无以参汤弑父夺位之心,而并非否认自己在康熙帝临终之日确向康熙帝进参汤之实。雍正进参汤,八阿哥根本不在现场,又何能知道?当是康熙帝近侍之人揭发所为。雍正一上台就将康熙帝近侍之人一网打尽,原因也盖在于此。

金恒源认为,造成康熙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巨大、强烈的精神刺激

金恒源说,康熙在多年立储问题上曾大伤脑筋。从康熙晚年言行来看,他的建嗣计划中培养的对象是皇十四子胤祯而不是皇四子胤禛。

康熙早年曾三征噶尔丹,平定西北疆土。康熙五十七年秋天,康熙正式任命胤祯为抚远大将军,实际上是在给胤祯创造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为他顺利登上宝座铺平道路。但康熙也许没有料到自己会败在他晚年疑防最甚的四阿哥胤禛手上。

金恒源推测,晚年的康熙年老体衰、心力消耗过大,但这并不是构成康熙猝死的直接原因。造成康熙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巨大、强烈的精神刺激。表现在,从十一月十日起,康熙实际已处于四阿哥胤禛的控制之下,这使康熙受到了自二废太子后最强烈的精神刺激。

康熙本无致命疾病,但在以上刺激、打击下,精神崩溃,终于卧床不起,并引发高烧。胤禛明知康熙平日讨厌人参,老年高烧者忌服人参却又偏用人参,使康熙病情迅速恶化。康熙秘密急召十四阿哥胤祯加快回京,又被胤禛成功阻截。最终在胤禛的隔离与控制之中,康熙帝彻底崩溃。

康熙之死的不同说法

早年清史专家孟森先生对康熙帝之死深感怀疑。通过文献的辨析,他认为康熙死于胤禛的阴谋,这是胤禛“内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尧”所造成的。

清史著名学者王仲翰在《清世宗夺嫡考实》一文中也认为康熙帝被谋害致死之说不是捏造的,并以意大利人马国贤身临其境目击其事的记载断言:“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

近年,学者许曾重指出:康熙帝去世和胤禛嗣位“是一场以武力为后盾,精心策划,巧妙安排的宫廷政变”,是“隆科多在药品或是食物中投放了致命性的毒药”害死了康熙帝。

针对康熙帝被谋害致死说,有人认为这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康熙帝生前对胤禛较为信任,临终传位,完全可能,而且康熙帝久病在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病状,其死亡实属正常,再则,康熙帝本人对人参“不轻用药”,加上警卫森严,用人参汤毒死他是很难的。

实际上两废太子都是康熙巩固自己的皇位 一废太子是太子势力加强,已经威胁到康熙 二立太子是康熙给争皇位的儿子们立个靶子,挑起儿子之间的矛盾,自己稳坐钓鱼台

二废太子是因为经过一废太子后,太子极没安全感,所以想尽早登基为帝,这也犯了康熙的大忌

其实这些东西说来说去都是为了皇位 不管是父子还是兄弟

1673年,康熙皇帝下令撤藩,其中吴三桂是最为棘手的藩王。在康熙皇帝心里,不管吴三桂会不会撤藩,他都有可能造反,所以这件事如何妥当处理,就变得十分重要。吴三桂迫于形势,只能先上书朝廷,假装附议,其实内心还是希望朝廷能够慰留他。但康熙早就做好准备,与其被动防守,不然主动出击,既然吴三桂迟早会反叛,不如就逼他早点动手。最后历经八年,康熙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如何处理吴三桂

康熙皇帝上台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扳倒权臣鳌拜。扳倒鳌拜后,把朝中的权力收归到自己手里后,康熙便着手解决地方上藩镇割据的问题。

地方上最大的藩镇割据问题,就是三藩割据。而三藩割据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吴三桂割据。因此,解决了吴三桂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三藩的问题。

康熙在解决吴三桂问题上是相当大胆。他在处理鳌拜问题上,可以说谨小慎微。为了不引起鳌拜的怀疑,他采用训练摔跤手的方式。这样做,让鳌拜以为这是新皇帝贪玩好耍,反而放松了鳌拜对康熙的警惕。康熙如此煞费苦心,就是害怕事情大张旗鼓,引起了鳌拜的注意。那样的话,很可能就无法扳倒鳌拜了。所以,康熙的做法要非常巧妙,争取用最小的代价,几乎不动用军队,就能解决鳌拜的问题。

但是康熙在处理吴三桂的问题上,与处理鳌拜的方式截然不同。他简直就是大张旗鼓地做,根本不害怕激怒吴三桂,根本不怕吴三桂动武力。他一上台,立刻就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接着又收了吴三桂的人事权,下令云贵两省的督抚不用听吴三桂的,直接听命于中央。接着又收缴了吴三桂的司法权,要求包括吴三桂名下的罪犯,都不再由吴三桂审理,而是直接由中央来审理。

吴三桂看到康熙步步紧逼,丝毫没有松懈,于是假惺惺向康熙提出,希望中央削藩。吴三桂这样做,就是在试探康熙的底线。看看康熙会不会稍微忌惮一下,对他稍作安抚。但是没想到,康熙根本就不在乎,非常爽快就接受的。

这样一来,实际上吴三桂简直就是万念俱灰,完全没有希望了。因此他才举兵造反。应该说,康熙是做得完全没错的。他为什么要对鳌拜小心谨慎。因为鳌拜在中央,手中又有兵权,鳌拜要想发动宫廷政变,对康熙不利,是轻而易举的。如果康熙不谨慎,他就会非常危险。

吴三桂为何失败

但是吴三桂不一样。吴三桂在地方上,割据已经成为既成事实。由于多尔衮与顺治皇帝对吴三桂的纵容(实际上也是没有办法,多尔衮和顺治入关的时候,需要利用吴三桂对付南明及农民起义军),吴三桂手里已经具有了很大的权力。从前面所讲,其实我们已经看出来了,吴三桂手里既有兵权,又有人事权,还有司法权,完全是一个独立王国。

吴三桂这个独立王国已经形成,对他不进行削藩,他也要造反。与其将来等着他造反,不如早一点公开打击他。直接进行削权。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康熙已经对吴三桂进行削权,收缴了他平西大将军的印章,又收缴了他的人事权和司法权。这样一来,吴三桂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了,他怎么还能调动军队造反呢?

实际上,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吴三桂实际拥有的权力,与朝廷给他什么权力,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可能一般的地方大臣,朝廷给他什么权力,他就有什么权力。朝廷要是不给他权力,他就没有。吴三桂不一样,吴三桂的权力不是朝廷给他的,是他在多年的经营中拥有的。也就是说,就算朝廷收了吴三桂的军权、人事权和司法权,对吴三桂也没有任何影响,吴三桂要调动那些军队,只需要一句话,那些军队就跟着吴三桂干起来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吴三桂的军队在造反的初期,才显得声势浩大。很快整个西南都归他所有。他带领这一片的军队,非常顺利就打到了长江边上。

吴三桂打到长江边上的时候,他犯了一个策略性的错误,没有及时继续攻击,因此给了清政府喘息的机会。让清政府一方面可以调兵遣将,另一方面又有充足的时间策反另外两藩,最终才把吴三桂孤立起来。吴三桂才因此失败的。

  我的百度空间有康熙朝宫廷大事表,应该挺全的

  http://hibaiducom/%BB%DD%C8%E7%B4%BA%B7%E7/blog/item/e8eed89b0024ebb0c8eaf464html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然而,事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动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让我们一一分析: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种说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禛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这话从伦理、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周围条件分析,既违背史实,也绝无可能。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义觉迷录》说:“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看来当时雍正“逼母”说流传很广。雍正生母乌雅氏,生三个儿子:胤禛、允祚(5岁死)、允。传说:雍正继位后,将允调回北京关押起来,他母亲想见允,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死在铁柱子上。乌雅氏眼看亲生儿子允被囚禁,作为皇太后能不生气吗?时人将雍正母亲的死同他囚禁胞弟相联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弑兄杀弟?雍正帝继承皇位之日,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箭在弦上,形势紧张。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允、二哥允礽、三哥允祉、五弟允祺、七弟允佑、八弟允禩、九弟允禟、十弟允、十二弟允祹、十三弟允祥、十四弟允、十五弟允、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

  大阿哥允,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允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二阿哥即废太子允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允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死去。

  三阿哥允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即位后,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允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允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允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允祉死。

  五弟允祺,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允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允祺死。

  七弟允佑,雍正八年(1630年)死。

  八弟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继位后,视允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弟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将允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不久给允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允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十弟允,因党附允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kān)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允赍(jī)印册赐奠。允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十二弟允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允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允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十四弟允,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允禩,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允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十五弟允,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境遇比较好的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允祥、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允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详。雍正继位,即封允祥为怡亲王,格外信用。允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允礼,雍正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允祥和允礼显然早加入“胤禛党”,只是康熙在世时,十分隐秘,没有暴露。

近年来,随着清代各种历史剧的热播,康熙知止攻陷鳌拜的故事成为热门话题,鳌拜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且是清初政治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鳌拜的真实面目是什么?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满洲正黄旗人。他的叔叔费英东早年跟随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国元勋。我鳌拜,在皇太极的征服下,立下了赫赫战功。顺治驾崩,鳌拜与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寇尔比隆一起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成为辅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鳌拜因擅政被拘留,不久死于僻静之地。鳌拜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应该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历经清初三个朝代,同样建功立业,同样犯罪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

综上所述,鳌拜早年征战,立下了许多赫赫战功,忠于旧主,始终不渝。他是一个英雄和忠诚的大臣。康熙辅政初年,专横跋扈,把持朝政,作恶多端。最后被年轻的康熙打败。虽然免于刑罚,却死而封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权有势、目空一切的官员。

英雄:在战场上与对手的较量

出生在盖茨镇的鳌拜精通骑射。他从青年时代就在部队服役,立下了汗马功劳。曾跟随清太宗攻察哈尔、征高丽,均有战绩。自那时以来,战功主要如下:

皮岛之战征服皮岛是鳌拜的第一个丰功伟绩。天启年间,辽东落入后金手中,明太祖率军退守皮岛,与关外宁晋前线的明军遥相呼应,骚扰和牵制后金势力,使后金腹背受敌。后金一直视皮岛为心腹大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是夜以继日的谋划,企图拔掉这颗钉子。

崇德二年,皇太极命贝子委托大将孔有德、耿、尚可喜攻打皮岛。由于长期无力进攻,皇太极下令五营郡的阿济格接任,鳌拜应征入伍。阿齐格和将军们反复商量后,制定出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一艘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架势,故意吸引岛上明军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精英独木舟快速前进,直入岛西北角的关键位置。后一条路线是这次攻击的关键。鳌拜自告奋勇,和准塔一起向阿济格下了军令状:“如果我们到不了这个岛,我们就不来见国王。誓回自行车岛。”

鳌拜和准泰带领他的部队渡海发起攻击,却发现明军早已准备好战斗。当时枪箭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当鳌拜看到这一幕时,他站起来喊道。他第一个冲到明军的阵地上,冒着枪林弹雨,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清军亦步亦趋,登上皮岛,点起火来,引导主力进攻。皮岛终于被征服了。

消息传到盛京,皇太极喜出望外,亲自给努尔哈赤写了祭文,告慰父亲在天之灵。皇太极认为皮岛只是一个小岛,但征服它的意义远在占领重要城市之上,于是下令对所有士兵从优奖赏。鳌拜被授予“巴图鲁”称号,拥有三等男衔。

晋松之战锦州是明代辽西的军事重镇。当时辽东已经沦陷,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锦州以南是松山市,锦州西南是兴山市,兴山市西南是塔山市,锦州以西二百里是宁

崇德六年,鳌拜从郑亲王吉尔二郎进入金州。明辽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前来援助,并于八月初前往松山,与锦州守备的祖大寿部遥相呼应,鸣枪猛攻清军。在明军的猛烈炮火下,吉尔哈朗指挥的清军右翼失守。英国郡王子阿齐格派出精锐卫队增援。当时率领黄旗护驾军,就是鲁豫的明军骑兵,于是迎头痛击,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这时,鳌拜没有等待军令,而是果断决定乘胜追击。在到达明军步兵阵地之前,他命令部下下马作战,然后打败了明军。鳌拜身先士卒,赢得了所有五场战争,并因其功绩而被提升为麦勒张静的一等兵。八月,皇太极率军西援锦州。洪承畴指挥明军以树枝突围,总兵吴三桂、王普、唐统等人率军沿海撤退。清军从锦州路截击到塔山路。鳌拜、阿济格、等领导安排海上拦截,明军大败而溃。据《清太宗实录》年的记载,到处都是明军的尸体,从兴山到塔山一带的海面上布满了明军的尸体。宋金之战,关乎明清之际的生死存亡。从此,明朝的势力更加衰落,败局已定。第二年6月,鳌拜被提升为禁卫军首领,成为八旗将领中的高级人物。

西充之战晋松的胜利为清军入关夺取国家主权奠定了基础。鳌拜在入关前后,依然战功卓著,升迁频繁。

入世后,鳌拜的主要任务是追击农民军。顺治元年十月,鳌拜与靖远将军阿济格一道,取道陕北,进攻已退守西安安的李自成农民军,率军从内蒙进入陕北,攻取四城,丢下三十八城,然后南下。后来,多多率领他的军队进入潼关,到达西安。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退守湖广。阿圭格奉命率军消灭“土匪残余”,鳌拜等人离开部队,水陆并进。十三大战前后在河南邓州、承天、德安、湖北武昌作战,重创大顺军。顺治二年六月,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杀,大顺军崩溃。清朝前后,河南、湖广、江西、南京等地有63座城市被困。

李自成战败,清军开始对付西凉军。顺治三年正月,率军进攻大溪的农民军,张与太子苏豪格。清军得知张的军队已退守西充,再次充当先锋,率领先头部队进攻。当两军相遇时,鳌拜等人带头向前冲去。狭路相逢勇者胜,曾经强大的西凉军无力抵抗而溃败,张在此役中阵亡。清军捣毁大西军营地130余处,斩首数万人,缴获战马骡12200余匹。打败西路军主力后,鳌拜等人继续深入,基本上消灭了四川的农民军。其余的西线部队在孙可望、李定国的带领下撤退到云贵地区。

豪格的安民通知在四川继续抵抗清朝。为了打破伟大的西方军队,鳌拜带头。

以上可见,鳌拜早年无论是在关外与明军的反复对抗中,还是在入主中原后巩固统治的大小战役中,冒着生命危险转战南北,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愧为清初开国功臣。

忠臣;与多尔衮对峙

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勇士,也是皇太极的忠实心腹。在的第八年

8月14日,戴擅拜政堂,召集会议讨论接班人。当天上午,鳌拜带着两黄旗大臣向于大清门宣誓,稳固始皇帝之子的地位,下令两旗精锐卫队全副武装拜卫生殿,准备兵戎相见。当会议发生争论时,鳌拜和一批忠于皇太极的将军们纷纷离开座位,手持宝剑向前行进,齐声说:“我们朝臣吃先帝的饭,穿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高如天,深如海。不立先帝之子,宁死也地下!”其实多尔衮是被武力威胁,不可能贪图帝位。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不得不做出让步,提出让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并由自己和郑亲王吉尔哈朗辅佐。这一妥协最终被双方接受。福临即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当时李自成起义军一路进逼北京,即将推翻明朝,满清统治者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相互妥协,有利于避免萧强悲剧的发生,也有利于清军的及时入关,确立其对全国的统治。它是鳌拜黄旗的重要代表,先拥豪格,后拥福临,对稳定清朝内部的继承秩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多尔衮极其强大,才华横溢。他摄政后,党内意见不一,他态度傲慢。他首先攻击他的对手霍格和他的支持者。鳌拜是豪格的坚定支持者,但他并没有依附多尔衮,所以他受到残酷的攻击是很自然的。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遭受了三次大的迫害。

第一次发生在顺治初年。顺治元年,鳌拜为李自成大顺军立下汗马功劳,大顺军随阿济格退守陕西。顺治二年八月,阿济格因未能及时向班里下达命令,谎报战功,受到处分。顺治皇帝的舅舅阿奇,为人粗鲁,瞧不起小皇帝,私下里叫他“听话”。清朝的圣旨命令黄征旗孤山的谭泰,连同禁卫军首领鳌拜,召集所有的人,并告诉他,阿济格是“一个心甘情愿的孩子”。谭泰照顾英王,没做到。鳌拜也听从了谭泰的话,没有遵守戒律。结果李自成兵役不准议叙,罚100两银子。后来谭泰与索尼为敌,互相攻击。鳌拜因庇护索尼再次被定罪,并数次被解雇。

第二次发生在顺治五年。当年二月,打败张的西征大军的豪格军凯旋回京。参与山案的梁因邀功被罚,而也因调查不实被议为“应革职并罚银一百两”。三月,贝子屯齐痛斥当年对吉尔哈朗的种种指控,即他立了太子苏豪格,然后庇护豪格。与此同时,也有

顺治七年,鳌拜遭受第三次打击。这年七月,多尔衮生病,暗示贝子西汉想邀请顺治皇帝亲自去看望他。西汉于是坚持自己“请访我们”的意图,多尔衮却以“违抗命令,亵渎我们”之罪,以窝藏之罪追究鳌拜。他死了,后来改变了他的

领导国家后,鳌拜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消息称,鳌拜、索尼等人曾誓言“同心为主,生死与共”,忠心耿耿,因此对鳌拜极为推崇,视其为知己。此后,鳌拜太公顺治直接参与管理各种国事,如议本章审批程序,联络蒙古科尔沁部,联络协和太后与皇帝的关系,祭奠死去的皇子妃子,协助朝廷审判,倡导“读书教武”,教武士骑射,等等。应该说,鳌拜这段时间表现得很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顺治也非常关心和信任他。顺治十三年,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前往鳌拜府表示哀悼。顺治十四年冬,皇太后孝庄病重,顺治日夜侍候侯。鳌拜也没闲着,在宫里日夜侍候他,顾不上休息和吃饭,赢得了顺治皇帝的称赞。

综上所述,鳌拜作为一名举着黄旗的重要将领,对主公忠心耿耿,矢志不渝。皇太极死后,牢固地确立了儿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夺得皇位。为此他与太子瑞多尔衮结下了恩怨。后者摄政期间,遭受多次残酷打击,三次死亡。当年一起宣誓的大臣黄岐早已解体,改变初衷转投多尔衮的人受益匪浅。因此,自从皇太极去世后,他的儿子福临也继承了王位。这个时候,鳌拜完全可以为了个人利益将多尔衮归附于党,这在古往今来的官场中是常有的事。然而,面对如此危险的局势,鳌拜仍然不屈不挠,从不迎合多尔衮。在这方面,作为清初大侠的鳌拜是顽强的,敢于斗争的。他对老皇帝皇太极忠心耿耿,在顺治一直坚守大臣节,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忠臣。目前,在流行的电视剧中,鳌拜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傲慢、贪婪和无法无天的邪恶形象。恐怕他的忠诚还不得而知。

权臣:与少年康熙的较量

如果顺治再活久一点,恐怕这个君臣相处的佳话早就进入历史,深入人心了。不幸的是,在顺治十八年,年轻的福临死于正月初八。鳌拜的政治命运已经进入了一个转折点。顺治对鳌拜的信任体现在他对葬礼的安排上。李顺立下遗诏,任命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叶璇为继承人,索尼、苏克萨哈、祖布龙、鳌拜为侍郎。值得注意的是,

顺治没有选皇子当侍郎,而是选了不同姓氏的大臣。这可能与多尔衮童年时期的专制经历有关。他不想让另一个“多尔衮”控制他后代的世界。但是,权力可能真的是一根魔杖,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英雄忠臣鳌拜的形象开始逐渐变形。他不再像对待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那样对待福临的儿子叶璇。结果康熙初年,虽然没有多尔衮,但是有一个专权的鳌拜。

顺治死后,辅政四大臣曾在顺治灵前宣誓,表示要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叶璇。虽然这个誓约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位大臣并不能团结一致,忠于主。四辅大臣中排名第一的索尼,是四朝元老,地位显赫。但他年老多病,怕事避灾,对很多事情往往疏于过问。萨哈是白旗,原本隶属多尔衮。多尔衮死后,朝廷换届,苏克萨哈出来举报刚刚去世的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在四辅大臣中排名第二。因为苏克萨哈与多尔衮有区别,索尼等人看不起他。虽然鳌拜和苏克萨哈是姻亲,但他们经常因为政治分歧而争吵,就像敌人一样。排名第三的“镇住将长”出身名门,却是个胆小鬼,遇事没主见。他还装饰着一面黄旗,并经常与鳌拜同行。尽管鳌拜排在第四位,但由于他资历高、军事成就高,他常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这种情况下,鳌拜虽然在四辅大臣中处于末位,却能行使职权,自重自爱,日益嚣张,开始走上独裁之路。

康熙初年,以四辅大臣为统治核心的清廷不断调整统治政策,稳定秩序。这些调整包括:经济上,实行征、税,改田亩的名称,发展生产;政治上,注重整顿吏治,逐步打击江南汉族地主阶级,减缓南明势力进攻的进程,以保存实力,等等。就这样,清朝的统治者逐渐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然而,清朝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康熙初年,清廷主要存在三大矛盾。

第一,黄旗与白旗之争。黄旗与白旗的矛盾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太宗时期。皇太极登上汗位后,很快就将自己的白底镶白旗改为黄底镶黄旗,地位日渐上升。与此同时,皇太极将努尔哈赤留给阿济格、多尔衮、幼子多多,将黄旗、镶黄旗改为白旗、镶白旗,地位逐渐降低。从那以后,黄白旗之间就有了矛盾。皇太后死后,黄旗和白旗争夺皇帝,关系紧张。虽然他们以妥协告终,但他们对彼此有很深的偏见。多尔衮是白旗主,摄政王时镇压了反对他的两个黄旗。索尼、柯本威尔朗和鳌拜都曾被冒犯、降级或撤职。政局一变,黄旗升起,白旗又失势。虽然萨哈打着白旗投靠了黄旗,索尼埃、镇住龙和鳌拜都瞧不起他。黄旗和白旗的矛盾一直持续到康熙初年。

第二,圈地之争。圈地之初,多尔衮利用摄政的便利,把冀东的良田圈到了正白旗,而在保定、河间、涿州等地,不拨地给黄旗。康熙五年,鳌拜提出圈地按八旗顺序排列,冀东土地按顺序归黄旗所有,并要求与正白旗交换土地。土地不足,“不圈人补”。当时的人口部部长苏南海、直隶总督朱昌祚、直隶总督王都反对改地,以免引起大骚动。萨哈是白旗,坚决反对。然而,索尼和祖布龙支持鳌拜,形成了四个辅助部长之间的利益冲突。

第三,鳌拜与康熙之争。鳌拜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勇士,他经历了三个朝代,但他前后的表现有所不同。或许原因是他辅佐顺治,皇太极的魏昱和御恩还在,顺治是他所争取的,所以他还能效忠,但是康熙叶璇就不一样了。此时的他是三朝元老,手握辅政大权,对年轻的康熙吸引力较小。这种情况就好比当年阿子哥私下叫顺治“听话”一样。不同的是,阿芝哥只是偷偷说,而鳌拜逐渐公开透露。在朝廷上,鳌拜经常当面顶撞小皇帝,还当着皇帝的面骂大臣。过年的时候,鳌拜穿的是黄袍,但是他的帽结和康熙的不一样。如果鳌拜遇上末世,它的皇帝只能忍气吞声,无可奈何地叹息,但当时的清廷还在崛起,小皇帝康熙也不是等闲之辈。如果鳌拜像这样行事,它迟早会有坏下场。有一次,鳌拜装病,康熙去看望他。鳌拜躺在床上,座位底下放着一把刀。康熙的侍卫发现了这把刀,情况非常尴尬和紧张。不过小皇帝淡定从容地笑着说:“刀不离身是满洲的习俗。别大惊小怪的!”鳌拜的跋扈和小皇帝的足智多谋可想而知。

鳌拜处于这些矛盾的中心。很明显,鳌拜挑起换地事件,意图利用黄白旗制造恩怨,削弱右白旗势力对自己的打击,打击政敌苏克萨哈。当谈到攻击对手时,当权的鳌拜知道该怎么做。他以前曾与内政部长费延古打过交道。费延古的儿子沃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不太客气,鳌拜对此深恶痛绝。康熙三年四月,鳌拜以骑御马、用御弓射鹿为由,处死了沃赫等人。费延古对鳌拜恨之入骨,鳌拜以“怨恨”的罪名将他和他的儿子尼坎、萨哈连处死,并在没有家产的情况下,把他们送给了杜通穆里玛。Fayangu的家庭被摧毁了。

然而,鳌拜这次进攻苏克萨哈的企图失算了,这直接导致了他的垮台。

鳌拜没想到有三个胆大包天的官员胆敢违抗他们的换地要求。他对户部尚书苏南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和直隶总督王极为恼火。他们都谴责苏南海“轻生”,迟迟不拨地,朱昌祚、王“玩糊涂”。康熙年纪虽小,知道苏南海等三人并无大罪,只是触怒了鳌拜,被诬告,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求教。鳌拜坚持要处死这三个人,索尼和阿摩林同意了。苏克萨哈知道如果他反对,他很容易引火烧身,所以他必须保持沉默。然而,小皇帝有勇气拒绝鳌拜所说的话。他只批准了刑部拟定的刑罚,即三人各鞭打一百块钱,没收财产。鳌拜肆无忌惮,最后下令将三人处死。然后,鳌拜强行改变了土地。看来他又一次成功了。实际上,这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在小皇帝心中留下的印象对鳌拜绝无益处。40年后,康熙还提起这件事,他很难过自己没能阻止当时鳌拜等人的决定。他说苏南海三人不仅是冤死,而且是冤死,纯属大冤狱。

康熙六年六月,索尼病逝。虽然这个索尼没能遏制住鳌拜生前的势力,但他的最后一次行动,在解决他身后的鳌拜问题上,还是出现了转机。这一年,小皇帝叶璇已经满14岁。索尼上书要求小皇帝效仿顺治皇帝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七月,康熙在位,嘉恩为侍郎。他仍然受命协助处理政务。皇帝大权在握,应付不了鳌拜的威胁,于是苏克萨哈要求解除侍郎职务,愿意去遵化镇守顺治帝陵。这一举动有着特殊的意义,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下台,鳌拜和祖尔比隆也应该辞职。这一举动触动了鳌拜的要害,但鳌拜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于是鳌拜给了苏克萨哈罗志背信弃义、野心勃勃、欺侮少爷、不愿重返朝廷等24项罪名,并提出要对他处以一年的监禁和家族惩罚。康熙也知道苏克萨哈不应该被杀。虽然他是负责人,但他仍然无法挽救苏克萨哈的生命。鳌拜咄咄逼人,在命令中“嘶喊双臂,打了很久”,最后吊死了苏克萨哈,杀死了他的家人。萨哈被害使鳌拜与康熙的矛盾急剧上升,几乎到了康熙无法忍受的地步。

至此,索尼死了,苏克萨哈被杀了,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侍郎。鳌拜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经掌权,但鳌拜根本不在乎他,也不想回到他身边。当时在康熙宫廷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康熙十五六岁时,四摄政中权力最大的宰相掌握了王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职权。因此,没有人有勇气向他挑战。此时,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康熙决心铲除鳌拜集团。鳌拜的党羽遍布宫廷。如果他们不小心行动,一定会让他们大吃一惊,引起巨大的变化。康熙决定息事宁人,于是选了一群身强力壮的乖孩子,整天在宫里练Buku当戏。当鳌拜看到它时,他认为这是皇帝年轻,沉迷于玩乐。他不仅不以为意,还窃喜。康熙八年五月,清剿鳌拜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先是派鳌拜的亲信到各地,离开京城,和亲信一起掌握了京城的驻军权。然后,他把鳌拜叫到宫里。难怪鳌拜会经常去法院。这个电话,他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早些时候,康熙叫身边的年轻侍卫练布库,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人。你是怕我还是怕鳌拜?”大家都说:“怕皇上。”所以康熙安排逮捕鳌拜。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蜂拥而至,鳌拜猝不及防。他倒地屈服了,于是第一代将军戏剧性地被一群少年打败了。

接着,康熙命王等人去审问。在审查了事实之后,大臣们宣布鳌拜有30项罪状,应该革职并斩首。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要求谒见康熙,让康熙看看他为救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痕。结果他的伤疤和对最后两代皇帝的贡献,终于保住了他的命。康熙确实是念及鳌拜经历久远,屡立战功,没有篡位的痕迹,所以从宽免死。它的党羽或死或变。不久,鳌拜死在了看守所里。

纵观鳌拜的一生,他早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偶尔有波折,但他还是有一段时间很荣幸。历经三朝,辅佐少爷,忠贞不渝。晚年本可以死得好,辅佐少年康熙,保全名声。然而最后却因为越权被免职,被抢劫,被囚禁,很可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922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0
下一篇2023-09-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