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什么之情

望洞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什么之情,第1张

望洞庭

唐代诗人: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赞颂大自然的情感变幻,观远观洞庭湖而作,这是观赏的情景所触发的情感,写的是自然景色,表达的是“触景生情”的情感。

诗中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全文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白话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作品鉴赏: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虚”,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描绘了秋天月夜下月光如水,水映月光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唐代)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望洞庭表达了刘禹锡开阔的胸襟,广阔的胸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94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