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去世后,外婆家的亲戚集体不来,我还要跟他们交往吗?

妈妈去世后,外婆家的亲戚集体不来,我还要跟他们交往吗?,第1张

您的这个问题我有体会,妈妈是2015年车祸去世的,出事的那天,外婆那边的亲戚全在现场,因为当时父亲和母亲一起出事的,父亲比较轻,可以说话,在普通ICU,母亲重度脑损伤,一进医院就做了开颅手术,当时舅舅们,姨姨们都在,当时父母需要大量的手术费,我们兄弟俩都在到处筹钱,舅舅和姨姨们全都保持沉默,只是不停的要求我们用最好的药治疗,不要耽误治疗,可是作为子女我们何尝不想用最好的药最好的医院给母亲治疗,我们家的情况是,父亲那边的亲戚父亲那边只剩下父亲和一个姑姑,姑姑也有病,每天吃药,家庭条件一般,外婆那边的亲戚家境都比较殷实,当时没有人愿意借给我们钱,用大舅的话是担心母亲去世我们还不了钱,没办法我从信用卡上面贷了款,这才凑够了母亲的手术费,最终因为母亲的伤势过重,俩天后母亲还是离开了我们,看着母亲去世了,外婆那边的亲戚一下子全走了,说是他们的人没了,什么都不管了,我和哥哥我们都年轻什么也不懂,给妈妈化妆,穿寿衣全是请人帮忙处理的,花了不少钱,当时如果有个亲戚中间帮忙我们兄弟俩加上我们的妻子就能处理好,现实是亲戚们没人管,都在医院外面躲着,最终我们花了将近1万元

转眼间到了母亲安葬的日子,因为我们是农村农村的习俗很多,我们年轻什么也不懂,亲戚们还是不管,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大仙,说是妈妈不是正常死亡的,需要大仙超度,大仙帮着我们处理入殓等一些民间习俗,也帮了我们很大忙,最后收了我们俩万元,亲戚们怕妈妈防着他们,影响他们的财运,不出手都是让我们花钱办事,我们本来不富裕,这些花费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大舅更是过分,和我父亲说“你们俩个骑摩托车,就我妹妹去世了,妹妹是替你死的,你就多花点钱吧”,我们可以理解一个哥哥失去妹妹的心情,但是作为儿女我们的内心也是一样的,毕竟是车祸,我们没有办法避免,他们这样说属实是不应该。

第二天出灵的时候,需要亲戚们帮忙抬棺,我们这里的习俗是,棺材抬起来就不能中途放下来,直到上车之前,亲戚们刚开始还挺多,听说要抬棺时,舅舅们姨姨们后面招手示意自己家的孩子们不让帮忙,当时我和哥哥确实没有想到,因为出棺时间到了,就需要尽快出灵,最后我们村的老人们说我们一起出力吧,我们岁数大,我们也不能看着孩子们没人管,70多岁的大爷们,一下来了好几十个,最终让母亲入土为安,通过这件事情,我和外婆家的亲戚基本不联系了,我觉得他们做的太过分了,她们一致认为妈妈去世了,他们的人没有了,和我们就断绝来往了,转眼间好几年过去了,这件事情我也不再想了,让时间去处理吧

妈妈去世,舅家没一个人参加葬礼,这说明,舅家已经决定断决这门亲。按河南内乡的习俗,舅家人是要提香火篮的。从停灵到入葬,主事客事无巨细地征求舅家人的意见。若姐或妹去逝,兄弟子侄无一人参加葬礼,只能说明在他们眼里就没这个姑娘,甚至是看不起姐姐或妹妹这一家。故而,娘亲舅大也需多重分析。

家母去逝,我和妻女正带着止痛药从市里往家赶。而当我们到家,舅舅不仅安排好主事客,还做好给母家更衣的准备。我们一到家,舅舅先对我和妻子做了安慰,还感谢家母生病住院我们尽心照顾,功劳大,等等。先后就让我和妻子赶紧洗漱,交待老爷子带好孩子,就招呼我们家族女眷和几个姨准备好,帮助我兄弟几人和媳妇们给我母亲更衣,包括怎么穿,舅舅却和主事客及家族主事商量好。像我单位同事和岳父吊唁,舅舅都是亲自迎送,有些事情还要和岳父商量。农历十一月,天凉地也寒,舅舅家族哮喘,尤其家母下葬的那个晚上,十一点多,超冷,多少人劝他别送葬,让表弟替他拎香火篮,他都亲历亲为。商定次日圆坟,隔天谢孝。舅舅舅妈安慰颇多,勉励颇多,也因此对舅舅舅妈多了更多的敬重。

啰嗦这么多,就想说一个道理,要么题主的舅家没有一个明理的人,连自家姑娘最后一面都不见,可谓绝情绝义。作为甥子辈,该做的一定得做,像拜年,像有恙探望,一定不能少。至于后面的表字辈,一切随缘,有情则往,无义则断,无妨。

这说明你外婆家的人都有问题喽,因为我姥姥姥爷家就这样啊。

我家姊妹四个,我最小上面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我姥姥姥爷两个舅舅集包括两个舅妈集体讨厌我,不待见我,甚至是憎恶我。搞得我小时候一度怀疑我不是我爸爸妈妈亲生的,是捡来的孩子,可是我是我爸爸妈妈亲生的啊。人家对我哥哥姐姐那真是好的不得了。

我从8岁就不登他们家门了,在我印象里我就没在姥姥家留宿过,也是8岁那年开始,每年的大年初七我都不会在家待,因为那天他们来我家。免得人家看到我心里不舒服,膈应我。

当年在我叔叔执教的中学上学,我大舅也在那里执教,他是教导主任。我叔叔见了我,就喊儿子过来,你吃饭了吗?还有钱没有?在食堂看到我,就对老板说他的饭钱全部记我账上,吃啥都记我账上。我在校园里跟我大舅打过几次招呼,人家根本就不理我。我被他喊过两次,都是喊全名而且声很大,同学还以为我犯错了,要被教导主任收拾呢。

我叔叔要是去我婶婶那里了,就会让我住在他的办公室(卧室办公室一体)我大舅来了两次呵斥了我两次,第一次;你住这里干嘛?学校没给你安排宿舍吗?第二次;你怎么又住这里了?我直接就委屈的哇哇大哭。第二天早上在食堂吃早饭,我叔叔看到我眼睛红肿就问我咋回事,我就说了。我叔叔当时就火冒三丈,丢下饭碗就去他办公室了。说,孩子是你亲姐的儿子,你的亲外甥,我的亲侄子,你可以不待见他,你凭什么呵斥他。他住我办公室跟你有什么关系?把孩子呵斥的躲在房间掉眼泪,眼睛哭的跟大熊猫似的,你是缺肝少肺啊?还是怎么了?就差点动手打他了。那一刻以后全校师生才知道教导主任是我亲舅舅。他俩办公室还挨着,校长就把舅舅的办公室调一边去了,第二年他调走了。

最惊讶的是学校的后勤主任,因为他跟我妈从小一起长大,跟我姥姥姥爷家是邻居,我哥哥姐姐他都认识,唯独不认识我,用他的话说,从没在我姥爷家见过这孩子。

我叔叔回家就跟我爷爷和三爷爷说了,我爷爷气的吃不下饭,三爷爷气的病倒了。我大伯、我爸,二叔,小叔,堂叔,堂伯,三个姑父,表哥,堂哥,差点集体打上门去了,被我爷爷拦下了。

18岁的时候在我们市区有点事,我需要3000块钱。我就拿着水果,厚着脸皮跑我小舅的粮油店去了,我一开口,舅妈就一句话,滚远点,没有钱,有钱也不借给你。从那以后,心彻底凉了,我又一想,自己本来就多余不该去。我也很无奈,就在他店门口拦了出租车70块钱的价格,开到40公里以外我小姑家。大晚上的敲门,我小姑直接给我拿了4000块钱,还把出租车费给我掏了,就这我小姑父还问我够不够,不够再给我拿点。又给司机10元,载着我原路返回了。

回家,就把这事给我妈说了,我妈直摇头,说我咋不给家里打电话。我爸可以给他市里的朋友打电话啊,或者我直接回家拿钱也行,跑人家借啥钱。

我哥哥和两个姐姐的婚礼我都没有参加,因为婚礼现场有他们所有人。我过年从没去过我二姐家,因为过年他们和我家同一天去。大姐嫁到了深圳,我哥哥也定居深圳。

今年6月份,我姥姥当时病危入院抢救,我大姐吃饱撑的要我从北京回去看看。我妈她根本就不好意给我打电话,我爸根本就不会给我打这个电话。大姐打电话得到的答案是我不回去,就跟我爸妈抱怨,然后让我爸妈和哥哥二姐集体怼了回去。因为我姥姥家人对她最好了,那是好的不得了。

我奶奶去世的时候还没有我呢。有我之后,每年初三我爸都会带我去我舅爷家,因为初三是我舅奶的生日。舅爷和舅奶去世,三周年,我们都去了。

舅爷和舅奶去世十几年了,我爸和表叔表伯父家还一直在来往,春节互相拜年。我们互相有啥事,能到的都会到齐,能帮忙的都会帮忙。

所以有些事情,真的因人而异,因家庭而论。

他们可以不来你家,但是你是必须要去外婆家的,因为对于你来说,他们都是长辈,而且那是妈妈的老家,跟妈妈娘家人家来往是表示对妈妈的尊重和对妈妈的怀念。你要搞清楚自己的角色![灵光一闪]

来往什么,自己走自己的路,即然人家敢做到这份上,就是铁了心要断亲,一个法事,各有各的规矩,客随主便,不理他们就行。

这个问题我觉得我应该可以回答下,因为我深有体会的。

2001年,我10岁,妹妹7岁,弟弟5岁,母亲因家庭原因因故去世。刚去世的时候外公和舅舅们来看了一下,质疑了母亲去世的原因,当天返回了。等到做法师的那天外公家哪里的亲属一个都没有来,如此冷漠和乡邻的闲言碎语,在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是多么的无情和无奈。那些年对母亲的撒手而去是厌恨的,对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一些家庭矛盾是不理解的,同时在内心对父亲还是有些看法的。随着时间的久远,对父亲和母亲的那份厌恶逐步缓和和理解。舅舅家再也没有来过我们家,在我们童年的时候,外婆家的条件还是比较好的,后来逐步落败一些。这也让我有了更多泛滥的同情心,我觉得还是对母亲的眷恋转移到二老的身上,我们姊妹20年间还是偶有去看看外公外婆,看着二老越来越佝偻的身躯,耳朵和视力的下降,越来越老的面孔。感觉他们也是不容易的。能够理解他们当年的悲愤,也理解他们的自私。

如今我们兄妹都成家,童年的遭遇和困苦,给予了我在人生道路上奋斗和努力的一笔财富,虽是单亲家庭,但是我三观正,积极向上,乐于助人。20年过去了,如今30岁的我有了自己的家庭,稳定的工作,生活条件相对改善了很多。在每次回老家的时候,我还是去看看二老,弥补下对母亲的眷恋。妈妈的后人无情,我不能无义。自然更多的是放下心中的质疑和痛恨,面对新的生活和人生。这也许是我对外婆家最后的 情感 !

这经历和我差不多。我出生几个月时,父母吵架,母亲一气之下服毒自杀,母亲娘家人认为是父亲逼死了妈妈,从此断了来往。只记得小时候逢时过节我和姐姐屁颠屁颠的去看外公外婆,虽然也煮好饭好菜我们吃,就是说我父亲怎么不好怎么不好。我们也知道父亲不好,但父亲对我们很好,他自己也得到了惩罚,母亲的自杀对他打击很大,得了晕病(癫痫),一生气就会直挺挺突然倒下,40几岁得病死了,那时候我19岁。外公外婆去世也没通知我和姐姐去,我和姐姐结婚请他们也来了,就是他们家有什么事从不通知我和姐姐。后来彻底断了来往。其实无所谓,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就拉倒。只有千年的门房(家族)没有千年的亲。现在我也老了,世态炎凉看多了,遇事也淡然。父母在,家就在,过好自己。

如果我是你,我会有时间就探望舅舅,毕竟是母亲的兄弟姐妹,就算母亲走时弄大家都不愉快 ,但除着时间什么误会都会淡化,而且我相信你母亲也不希望你和她兄弟姐妹变陌生人,你母亲没了,你就代表母亲和舅舅一家亲,其实我家也和你一样,我二姐也是病死的,我几个哥都认为是姐夫和儿子不长性格害死我姐,我哥参加姐火葬礼之后就明叫姐夫和他儿子不要来不欢迎,我记得我姐死之后的第一次我姐夫带同儿子儿媳来,我哥好绝情把姐夫买的礼物全扔掉门也不给进,后来随着时间我哥还是接受我姐夫一家,现在大家都和以前一样来往,再气也没意思了大家都老了,过去就让过去再计较也没意思

没有必要拒绝与他们的交往。

1、妈妈去世,你们告知了她的家人与兄弟姐妹。你们做到了礼。他们有知情权,同样来与不来也有选择权。

2、妈妈已经去世了。不需要因为这件事去记恨他们,毕竟妈妈与他们之间是血亲,是妈妈的家人。上代人的恩怨不要遗留到下代人的心里,再去背负这些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情感 负担。

3、你们要反思他们为什么没有来?如果老一辈身体不舒服没有来,那与你们同龄的人,为什么也没有来!我记得爷爷曾经告诉过我一句话:“不要老去怪别人,要怪就怪自己做的不够好,不够优秀”。这句话送给你们,希望可以温暖你们的心,也希望你们好好的生活。

4、如果母亲的父母还健在,建议你们有时间去探望一下老人。用感恩的心去面对这个 社会 ,你的心越来越快乐,生活越来越好。

我先说说你的问题。第一,你妈妈癌症,医生说不用医治了,那么在决定带回家之前你有没有征求你姥姥舅舅的意见?第二,即使在家里去世了你请人做法事,有没有征求你姥姥和舅舅的意见?如果都没有而是你们家里自作主张的不要说他们不来,就是来了把你家砸了,都是应该的,知道为何么?古话是娘亲舅大,很多地方女方去世,娘家不来人之前,是不准穿寿衣盖棺的,就是要当着娘家人的面,让娘家人知道他们家的女儿去世是否是正常死亡。现在这个样子,我估计十之八九是你们家没有把礼节和规矩做到位。当然了,如果是在这之前你们双方就有很多的矛盾早已不来往,那么也就无所谓了,只是一门亲戚而已。

现在国家开放了 二胎 ,很多家庭为了给孩子找个伴就选择多生一个孩子,希望孩子们能 相互扶持 到老,毕竟一个孩子太孤单,两个孩子刚刚好。父母们的想法是可以 理解 的,因为父母就算再爱孩子也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总有一天要面对 生老病死 ,所以选择生二胎也是为了当父母不在了,孩子还能有另一个 血亲 在这世间陪伴他。

但是现实往往是 残酷 的,很多家庭兄弟姐妹间当父母老人在世时候还会经常 联系 ,一旦父母去世了孩子们远在全国各地,顶多逢年过节才会 通通电话 ,再想聚到一起 吃吃饭聊聊天 就不知道是什么岁月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就算是亲人也会各奔东西

小舅妈本来有兄弟姐妹的,她是家里 最小 的孩子,但是前几年家里最后的老人去世后小舅妈就 孤单 了很多,逢年过节总是愁容满面,并时常 回忆 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日子。为什么小舅妈 现在 自己一个人呢

因为前几年她家里的老父亲生了大病,全家所有孩子都回来 探望 了,但是一说到 照顾 医药费 的问题就都面露难色都。说家里没钱,后来好不容易 平摊 把父亲的病治好了,但是兄弟姐妹间也有了 嫌隙

好在那时候父亲还在世,儿女们是要 经常见面 的,但就算见面也是维持着 面子上 的关系,并不会像过去那样家长里短了。好景不长老人最终还是去世了,老人 葬礼 后是他们兄弟姐妹几人最后一次相聚,然后就 各奔东西 忙乎自己的小家去了。

至今也就 逢年过节 在家庭群里客套客套,很少有人再回老家来看看小舅妈。小舅妈时常说 本来 好好的一家人,如今怎么这个样子了?就算父母不在了还有一个妹妹在 老家 ,时常回来看一下也算是还有 亲情 在。

是啊!人们常说天下没有 不散 的筵席,没想到这里还包括了亲情,血浓于水的 亲情 在现实面前也是不堪一击。其实这种事情在当今 社会 非常的 普遍 ,只要 父母 去世很多兄弟姐妹就很难再相聚。

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呢?

一、父母是链接血脉亲情的纽带

如果家里有很多孩子,肯定免不了 吵架生气 ,可是为什么就是吵不散、打不散?因为不管怎么吵,怎么闹, 父母 都会出面为 孩子们 做调解,并告诉兄弟姐妹之间要互 相谦让

所以在家庭里父母是兄弟姐妹间的 纽带 ,联系着亲情和关怀,可是一但父母不在了,这种 关系 因为某些事情就很容易破碎。谁都放不下面子给对方 道歉 ,气头上也会记恨对方的不好,等不生气了又不好意思先联系对方,总觉得先联系的那个人就是 认输 了。

二、现实生活让家庭之间差距拉大

一个家庭中每个孩子在 未来 的发展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可能有钱,有的可能有很好 社会 地位,有的可能只是 普通 上班族,有的混的不好的就是在外面 打工 的。当孩子长大各自成家后,这种 社会 差距 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 强烈 ,打工的自然不好意思去找有钱的兄弟,怕人家误会要 借钱

更不可能经常到有 社会 地位 的姐妹那里,因为不是一个层面的人,话不投机半句多啊!也正是这种 原因 父母在世时候还可以经常联络,一但父母去世,谁都不愿意去 帮衬 混的不好的,就怕被赖上!毕竟现在 社会 压力 很大,顾得好自己家都很困难,更不可能愿意去管别人家的 事情 了。

三、生活忙碌,分布全国各地,见一面困难

现在人们都不愿意在老家生活, 年轻人 更愿意往远了走,希望在异地他乡 闯出自己 的生活,慢慢地也就在外 定居 了。所以就会造成一个家庭的几个孩子 分布 在全国各地。

家里 老人 在世时候每年过年还能回老家看望一下老人,还能和兄弟姐妹 沟通 一下感情。但到了父母不在世时候再想 过年 聚一下就显得格外不可能,去谁家都不舒服,都是 客人 ,不像过去回父母家那样随便。

这也是一种很怪的 现象 ,明明在父母家可以很自在,一但到了兄弟姐妹家就变成了 客人 。再一个原因就是生活在不同城市,想聚一次太费劲,就拿东北和广州来说吧,横跨中国,就算坐 飞机 也要十几个小时。很多很都不会选择花 昂贵 的机票带着老婆孩子就为了回老家过个年,而且还是 父母 不在的情况下。

总结:

血浓于水的 亲情 可贵,可是现实却打破了这种可贵,父母在世最希望的就是看到孩子们 团结 有爱,所以你们多久没给弟弟妹妹或者哥哥姐姐们打电话了?放下手中 工作 ,来一个遥远的 问候 吧!

你信不信?在父母生前真正孝顺了的儿女,她只会默默流泪,因为她问心无愧于父母了。我老邻居她有四个女儿,她本人活到了九十岁。每一个女儿都尽心尽力的伺候她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这都是我们这些邻居有目共睹的。老太太走后,四个女儿把她埋在了她老伴身边(也走了没多少年)。也没有烧纸,也没有放鞭炮,买了一束鲜花放在了墓前,用默默流泪以示哀掉。

而那些哀嚎干哭的儿女,大多都是父母生前不管不问,父母死了心中有愧才装腔做势的哭给活人看,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有多孝顺父母呢。

民间流传说:儿子哭惊天动地,女儿哭真心实意,媳妇哭表表情义,女婿哭放他妈狗屁。

恰巧我经历过,相对有点发言权。当年我奶奶去世,穿上寿衣之后旁人退去,一直是我守在她身旁。虽然心里难过,但是我一直坚信奶奶还在,我要一直陪着她。奶奶那时癌症,被病魔折磨了很多年,姑姑一直安慰我说奶奶走了也是解脱了,不用再受折磨。

家人穿好孝衣送奶奶上山埋葬的那天,鞭炮一响,我的姑姑们,尤其大姑和大表哥突然放声大哭。而我一滴眼泪也没有。旁人就开始指指点点,看外孙哭的多伤心,还是外孙孝顺,亲孙女全是白疼了。也想装模作样,可是别人越是那样说,我越是哭不出来。

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奶奶卧床的这些年她的儿子儿媳妇以及3个闺女,没有一个在旁伺候过。病情轻的时候,俩小闺女再娘家生儿育女,相对还陪伴了一两年,大闺女大外孙几天都不曾照料过。

等到爷爷过世,大表哥和大姑父不仅没有露面,连葬礼都没有参加。大姑这一生也不如意,老公出轨无数,儿子女儿相继离婚。表面哭的最凶,实则最不孝

不一定哭的越响喊的声音最大、就最孝顺,

我认为父母在世时尽了孝顺、对父母无为不至的关怀、父母经过病时间后过世了,做儿女的心里认识到父母总是要离开的、心情也平静了很多、也就不须要装腔作势大喊大哭了。

反而那些有原因、没尽到做儿女尽孝的,有的是掩世人耳目、有的内心有愧、所以嚎堂大哭,这样的例子是有的。

亲人去世,葬礼上哭的越凶是否越孝顺吗?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奶奶去世了,那时候我想哭可哭不出来,奶奶对我很好,三姐掐我大腿说奶奶去世了大家都哭你什么不哭。在看奶奶的儿媳妇也就是我大伯的老婆,那个女人外号叫(天地惊)矮子婆,看人家给起的外号叫可想而知这个女人有多坏,只要有她在大家不敢聊天不敢凑一起热热闹闹,如果她跟人家吵架就踹别人房子里躺着要棺材,跟男人吵架让男人脱裤子打男人下体,就是跟她儿子吵架也是这样的。那年代就占着有四个跟她一样不讲理的儿子横行霸道,后来这个恶毒的女人被一个疯子活活的用砖头砸死了一分钱都没有赔,这就是恶人有恶报的下场。只要那家有吵闹她肯定是火上浇油。再说我奶奶去世只见她哭的死去活来,呼天抢地,拦着棺材打着棺材叫奶奶,一声比一声高干哭着我只冷冷的看她心想奶奶活着对奶奶多不好,去世了真会表现。所以说亲人去世哭的最凶的人不一定孝顺。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人生在世的时候好好孝顺父母,不要等死了在表现给谁看。不过我养母去世的时候我的眼泪真像大水一样冲出来,心里是很痛很痛的。当时我在河北我弟弟打电话说妈妈突然去世了我连手机都拿不稳电话号码都找不到,泪水像水龙头一样出来,马上飞回来,按我们这里风俗最小的女二应给妈妈穿鞋子,哥哥弟弟姐姐们一起陪我给妈妈穿鞋子,养母去世应该是我这辈子留的最多的眼泪,因为妈妈疼我爱我,愿养父母在天之灵安息吧!

不一定!

亲人去世固然悲痛!悲痛的表现是多种形式的。

第一、如问题上说的:葬礼上哭得死去活来。人伦亲情,是美好的!失去亲人谁不伤心啊?特别是女人。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母亲。我外婆去世了,由于当时是公社时期,外婆害病期间,母亲没有用多的时间(集体也不允许)去 伺候外婆。记得有一次我们去看外婆,离别的时候,她们母女两流着眼泪道别!母亲要赶回去到队里干活,不能耽搁!外婆去世了,我们才去奔丧,母亲背着弟弟远远看见外婆家的时候,一直哭喊着走到外婆身边(外婆还没有入棺,摆放在楼板上的),跪下来嚎啕大哭,眼泪濡湿了蒙脸的帕子!

第二、所谓伤心,是在心里。有些人心里再难过痛苦表面上都是很沉静的。这样的人男人居多,“男儿有泪不轻弹”,我父亲就是这样!我的三弟患重感冒夭折了,他没有流下一滴眼泪。但是他却患上了心脏病,于是落下了病根,在他43岁时再次翻病的时候,由于没有钱给他治病,46岁就去世了!他是在夜里不知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我睡在他的脚边,第二天早上,母亲去看他的时候,已经开始冷了。母亲嚎啕大哭,我隐含悲痛赶忙起来,抱着父亲走出走出房间,害怕母亲过度伤心,连忙拭掉眼泪,镇静起来,没有嚎啕大哭,在办丧事过程中,我也没有哭!在送父亲上山的途中,没有让母亲去,我走在棺材前面才嚎啕大哭起来,一直哭到下葬!40年过去了,流着眼泪写下这些文字!

第三、有表演性质的,这完全不是真的悲伤。如“诸葛亮哭周瑜”。我们这里流行俗语:“在身不孝,死了流尿。”对长辈孝不孝顺,别人是知道的!不孝顺你哭得再伤心的样子,都知道你是怎样的!

哭,声泪聚下为哭,

嚎,出声不流泪为嚎。干嚎。

泣,流泪不出声为泣,悲泣。

还用解释,古文用字准确,干嚎比悲泣孝心大?无语。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这句俗语说得有一定道,我们这一带说得更土俗,叫做“在身不孝,死了流尿(泪)”,虽然不雅,但也表现出了乡人对那些在父母有生之年不闻不问,不管不顾,一旦父母去世后便呼天抢地,打滚撒泼,故意哭得死去活来的人的一种鄙视。

但凡是这种人,你看他表面比谁都悲痛,哭得有腔有调,振振有词,谁都劝不住,其实是在表演。有的甚至为了与兄弟姐妹争夺父母遗产而采取的一种先发制人的手段。

亲人过世,生离死别,悲痛是自然的。悼念亲人,真情实感应出自内心。祭奠父母,子女媳婿,一部分人嚎啕大哭也许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愧疚。但也不排除一部分是在掩饰自己的不孝。但总觉得,在父母远行时,在其灵前大声喧哗是对死者的不敬。好在这种现象过去常见,现在少了。

说实话哈,真的悲伤是心里在痛,喉咙哽住,喊不大声的。

外公去世的时候,妈妈痛得捂住胸口。连一声“爸爸”都被哽在喉咙,只会眼泪不停的流。还是舅母给她背上拍了两巴掌,她才能说得出话。

真伤心了,还有人撅过去。没有力气哭得那么大声。喊得那么响亮。当然,不是说哭得大声,喊得响亮就一定是没有真感情。

很多时候,这是习俗如此,三分感情要做出十分来给人看。告诉别人:“看,我多伤心,我多孝顺。”

其实,真的孝顺还不如在生前多点陪伴,多点耐心,多点关心,多点包容。少点算计,少点虐待。

生前的孝顺,老人能活生生的感受到,享受到,安度晚年。人死了,再多的孝顺,再多的尊荣,也不过是做给活人看。

老人不过背一个名。得名声受益的是活人,是儿女。对掩在黄土下的老人又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在葬礼上哭喊得是不是大声,不是那么重要。如果习俗如此,可以按习俗办。但这不是衡量感情真假的度量。

是不是真感情,当你看到任何与老人相关的东西,都能引发你的回忆,让你潸然泪下。那多半就是真感情了。

这个也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就是受农村里丧葬氛围的耳濡目染,夲来就是丧事,哭哭喊喊也能讨来大众的同情和怜悯,并且多数认为哭喊的最响的也是最孝顺的。

其实在丧葬期间,特别是农村,大都在自家院子里搭简易灵棚,首先,去世老人的棺材就在灵棚后边门囗停着,灵棚最正中间放一张老

式桌子,桌子上摆上好多你品,上边挂着去世老人的遗像,灵棚内壁全印有有关丧葬的大幅壁画,灵棚外摆放着为去世老人插的一些大型纸的祭奠物……使人一眼看去就心情自然而然升起悲哀的感觉,在加上去世的是自己的亲人,特别是作为儿女也都把心里的悲伤心情无拘无束放纵的喊出耒。

但有对老人很孝顺的儿女,

感觉亲人在世已经尽心尽力,对亲人也没留太多遗憾,所以在葬礼上也不见得喊的最响,倒是有的表现不太好的哭喊的最响。

我见过一个闺女葬礼上哭父亲的,前一分钟还哭天抢地,要死要活的,后一分钟就立马有说有笑,恢复了常态。其实也不是说有什么不对,而是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议式而己。

这几年从农村来到城里,对红白喜事的看法确实深有体会,红白事的重要程度确实不同。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大家族中,在过去那些年,也就是我还没有成家时,我们家每年至少办两回喜事,叔叔伯伯婶子大娘都忙的不亦乐乎,近几年来,由于上一辈都到了古稀之年,岁月不饶人,白事接蹱而来。

我在城里确实很忙,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小孩需要接送。遇到家里有事,我就要进行一番惦量,基本都是白事回去,红事不回去。为什么呢?我觉的白事比红事更加严肃、更加讲究,主要是你的回去给你的已故的亲人穿孝,这样才显得你孝顺长辈,不参加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而红事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你可以提前在电话里送上祝福,稍去礼钱,主家绝对不会怪怨。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农村有一个现象,红事不帮忙,白事多远都要去,这是为什么?

每年正腊月的时候,村里的红白喜事往往会出奇的多,很多家庭甚至都没办法所有的红白喜事都参加上,就只能托别人把礼带过去,这也是应该有的礼数。喜事多主要是因为很多人都在外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时间回家相亲结婚;白事多的原因主要是,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冬天的时候,因为气温、自身身体素质等导致身体的各项机能严重下降,最终去世,冬天对很多老人来说,很难熬过去。

红事不帮忙,白事必须去

很多人因为自己的事情比较多,也没有很多时间去参加完所有的红白喜事,也不可能家家户户都去帮忙,但是白事一般都是要去参加的。毕竟“死者为大”,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即使身体不方便,也要去送自己的老亲戚朋友一程。红事总的来说帮忙的人也不少,现在很多喜事都已经放到酒店去办了,但白事却基本都是在自己家办,而且用的时间比较久,所以需要的人就会多很多,需要亲戚朋友来帮忙。

参加红白喜事有哪些因素影响

有些红事即使相隔千里都要去参加,有些白事即使在家门口也没人去参加,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第一关系的远近,所谓关系都有远近亲疏,同一个家族都会用亲或者不亲之分,更何况同村的朋友关系,关系近的就要去参加,关系选的就可以不用参加;第二和自己有没有利益关系,有句俗语说的好“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识”,如果你有足够的价值,别人肯定会来你家参加红白事,这也是巴结你的一种方法。

在农村想要把红白喜事办好,村里人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平时一定要和村里人把关系搞好,这样办事的时候愿意帮忙的人也多,不然恐怕会十分尴尬。白事一般只要请了别人,肯定是会有人去的,因为毕竟家里发生了丧事,所以亲戚朋友也都会给予支持,红事也就成了看平时关系了。

农村有一个现象,红事不帮忙,白事多远都回去,这是为什么?

我国地域辽阔,民俗各异。但是“红事叫,白事到”的习俗几乎是全国通用。红事白事都要办酒席,为啥区别这么大呢?

一点老丈人是广西的,在福建上班多年。几乎每年都要因为村里的白事来回折腾,来回两天两夜的车程,在加上村上帮忙,至少要请四五天的事假。车费来回七八百,加上误工费算起来都将近小两千的损失,而且人还累得够呛。而回家的白事礼金才不到200元。

一次我也好奇,问老丈人不能不回去多给些钱代替么?老丈人生气地说:不是钱的事,死者为大,去送最后一程是人情!如果村里或者亲戚办的是红事,寄礼金回去然后年底回去再去人家家里串串门,倒也还说得过去。

其实,在一点福建老家也差不多,红事不叫不去不帮忙,白事不请自来。

如果家里办喜事,主家至少要提前半月亲自上门通知,或者是正式些就挨家挨户送请柬。如果没通知到位肯定是主家的礼数不周,有些亲戚通知晚了些主家都要被挑毛病。如果是要请到家里帮忙执事的,更是要提前打好招呼,不然是没有人主动凑上门来帮忙的。

如果是家里办白事,只要祠堂鞭炮一响,哭声一片,村里人就知道了。村里同族的人家自己就过来帮忙了,借碗借盆缝孝衣,各自忙碌。都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往往几天的功夫,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都知道了,都会上门吊孝,提香油,包烛礼(白事礼金)。

值得一提的是:红事的礼金是可以后补的,就是说在喜宴当日忘了,后面也可以补上的;白事的烛礼必须是出殡前给的,绝对不能后补,如果后面再去人家补白事礼金,就有诅咒主家还有人去世的意思,不被主家用扫帚打出来才怪!

为什么会出现“红事叫,白事到”这种情况呢?一点认为一则是死者为大的传统文化影响;二则是主家有亲人去世,家里的人手本来就不够用,走不开。

以上是一点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对于“红事叫,白事到”的民俗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

——END——(完)

一哥“俗眼看 社会 ”之——

       白事何以不请自到

北方农村有句俗话叫“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到”,再简单点说是“红事请、白事到”,“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其实说的都是一个理,谁家老人去世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最好去人上礼帮忙,不要等人家请或者正式通知。各地风俗虽说不一,但大多是约定俗成,其中原因恐怕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是尊重,人死为大入土为安,亲自前往吊唁帮忙都是对老人和家人的尊重,农村是个人情 社会 ,同姓的上追几辈都是一家,五服以内的自是孝子贤孙,必须去,略远一点的也是一个姓氏,追不到五百年前,不同姓的也是人老几辈子抬头不见低头见,相帮相扶多少年,辈分已经在异姓间打上了记号,对他人老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老人的尊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 社会 普遍的认可,甚至有些恩恩怨怨在一次葬礼中已经化解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请同时也是对你的尊重,人家身戴重孝,到你家门前也要避嫌的。

其二、是聚力,葬礼这事是个集体合作分工才能干好的活,一句骂人话说出了其中原因,“您爹死了哪可不是一个人杀的猪”,话糙理不糙,一般人家老人去世,从主事的“大总理”、到礼宾、迎客、知客、司仪、礼桌等“白领”,管厨、菜买、大厨、帮厨、洗菜、蒸馍、上菜等“餐饮部”,打墓坑的“工程部”,桌椅板凳、茶水、散烟、卫生、清洁等“后勤人员”,再有回礼、撕孝布、发孝布的“内勤人员”,通知跑腿查报客人数量、车辆数量的“情报人员”,算下来最少也得十几个人,少了不行啊。

其三、是声望,农村老人葬礼实际上是全村人或者附近几个村的人全力办的一件隆重的大事,也是对死者及其家人声望的一次肯定,虽说现在流传“金钱万能”,但在葬礼这事上真的不能,我们这里有个至今还传播的例子,一大官做事从不顾及家乡面子,大队干部、左邻右舍去拜访从来都吃“闭门羹”,连打发要饭的心都没有,老爹去世,人家是鞭炮一响,不请自到,他家是鞭炮三响,远远观望,最后挨门叩头,家家落锁,后来真的花钱雇人把他爹给草草埋了。

其四,是买路,国人讲究个礼尚往来,你敬我一尺,我回你一丈,谁家也没有高挂免事牌,人人都得走这一遭,其实说白了是给自己家买条路,自己也有老人,自己也有驾鹤之时,为他人的忙碌也是对自己的回报,是为自己筑一条路。

红事预期,提前相请,白事天降,炮响必到,低沉的哀乐中流淌的是亲情、友情、乡情、人情,是传统、是文化也是血脉的交融。

喜事叫,白事到。这是农村的一个习俗,一个村就那么大,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就即使关系不好,家里有白事他也必须去,因为你也有老的那一天,你不到别人也不会到。这就是农民的情意。如果你家有喜事就要挨家挨户去叫人家,让人家去喝你家喜酒,抽喜烟,当然你不叫别人也不会去。白事大部分都是男人去,主要的还是帮忙,至于去了干什么活,做什么事,都有总管安排,安排不到的都属于机动人员,哪里需要哪里搬,。我在我村是炮手,大事小情,都是我放炮。

农村有一个现象,红事不帮忙,白事多远都回去,这是为什么?

这话有两个地方说的不对,一个是红事不帮忙,这不对,农村只要红事办喜酒的,像娶媳妇,村里人也会过来帮忙,都能整的热热闹闹,所以这么绝对的说不帮,是有些武断。另外一个就是白事多远都回去,这也不对,现在的农村人,也开始有些铜臭味, 不是宗亲白事,多随礼而人不回 ,但要是宗亲,一般人都会回,这是目前农村的一个现状。

题主可能更想表达的是,为什么农村人更倾向于去帮助白事忙而轻红事?这是什么原因呢?农人分析,可能是下面几个原因导致。

一、人死为大

最近不知大家是不是看过《大江大河》这部电视剧,剧中的老书记,为小雷家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从开始的分田,到后面村里的窑厂,再到小雷家的辉煌,都有老书记浓重的一笔,之后因为侵吞砖厂利益,被四宝举报,晚年极为悔恨自责,最终选择自己结束了生命。

之后, 雷书记以人死为大,不在追究老书记生前的过错 。村里也给置办了厚重的葬礼。个人特别喜欢这部剧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把农村的一些人文情怀演绎的极为真实,把小雷家刻画的就如现实里的农村一样,有闲聊嚼舌根的村妇,有爱管“闲事”的一帮老爷子,有村痞子老猢狲,也有很多有想法的年轻人, 这样的农村,过于真实。真实的连人死为大的农村情怀也刻画的淋淋尽致。

是的,农村人死为大, 全村人就算彼此平常再怎么斗嘴吵架,可一旦谁家有白事,大多都会抛开彼此的恩怨 ,过来帮忙,而且整个白事井然有序,各种习俗,礼节,一点都不见手忙脚乱,再远的宗亲,也会赶在老人下葬那天前回来,送老人最后一程,这也是对死者的尊重。不关乎随礼,而红事,人不回来,礼到就行。

所以说,白事再远也回去,是对死者的尊重,人死为大。

二、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如果一个农村人,常年在外,村里的老人去世,总以工作或者其他原因为由不回去,连随礼都不随,将来此人家里有什么事,还会有谁去帮忙?说的难听点, 你家老人去世,你自己扛出去不成? 红事无所谓,没人帮忙还可以在酒店摆酒,白事肯定不得。

三、习俗,一种传承

有句老话这么说的“ 红事请,白事到 ”,从古至今,农村对白事的看重程度远远高于红事,这是 一种传承,是对生命的敬畏,对逝者的缅怀 ,在外打工的人,红事人不到,村里人谁也不会说,白事不到,就算你随的红包大,村里人也会有闲话,只要你有家人还在村里,就会被嚼舌根。

总结:农村重视白事的根本原因有三点:人死为大、帮别人就是帮自己、一种传承,个人感觉,这样的习俗还是非常好的,起码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对久居农村的人来说,非红白事是大事莫属。不论谁家有红白事,都是村里亮丽的一道风景。只要生活在农村,你会发现,办红事的不被邀请有些人还会不来帮忙;若是丧事了,家里没留下人的,就是多远还是要赶回家来,去丧主家忙前忙后,总要把后事办完了才离去。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其一,是农村一种被传承的习俗

毕竟乡里乡亲几代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怎么说也会有交往。 村里也就那些人家,谁家老人久病了也早有耳闻,就是发生了意外的事,转瞬间都会传遍整个村子。做为丧主劳顿于病中侍候,也忙乱于缮后事宜的安排。即使想请乡邻,也暂时抽不出身来。乡邻们也许也经历过丧事,有过亲身的感受,也就不请自来了。谁家还没有亲人故世乡邻帮过忙,说是帮忙,还不是在还那份人情,代代相传,渐渐的成了一种习俗被延续下来。

其二,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

生活、生存在一个村子里,彼此都十分了解和熟悉,也许还有过帮衬。即使也有一些小小的恩怨,这些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人世两隔,一切都化为乌有,还有啥放不下的。既然同居住在一个村子,免不了同姓氏的居多,上溯几代,也还是有点血脉的。“死者为大”,亲自前往,是帮忙也是吊唁,见上最后一面,送上最后一程。既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逝者的尊重。

其三,是为以后“铺路架桥”

丧事大都折腾得家人们精疲力竭,就没有精力和太多的时间去安排一些事情;有时候也事出突然,都会陷于极大的悲痛中,但是好多事就要有人来帮忙处理,这样挨门逐户去请乡邻条件不允许。再说了, 每个人来到世上,生命总会有终结的那一天。人人也会遇到同样的事情发生,与其说这个时候主动去帮助别人,还不如说为方便以后的自己。

其四,白事不能补礼金

过事了,流传久远的随个份子钱的习俗亘古不变。凡是红事,若过事没有赶上趟,没有及时随上份子钱,或让人代替,或发个红包,或事上补上,这叫有心后补,事主家也不会责怪,还挺高兴的。倒觉得喜气不断,是个好兆头。白事就不同了,讲究的是“人到情到”。将份子钱捎给了,觉得对逝者不够尊重;后补吧,又是重提伤心的事;发个微信红包,更不合适。白事就是这样,情不到这事就结了,那欠下的这份“情”何时去还?还能不愧疚?于是,是白事说啥也要亲自回去一趟。

其实,在农村,并不是红事“不帮忙”,而是要帮忙,主人必须亲自登门去请。而白事不用请,只要村里一传开,村里人都会主动帮忙。这也就是农村红白事的一种默契和规矩,即“喜事要请,丧事不请自到”。那么遇到了白事多远都要回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 为生活而提神

红喜事可做可不做,白喜事死者为大不做也得做,所有亲朋好友都要回去!

为什么在农村喜事可以不来但是白事多大困难都要回去 ?

喜事是锦上添花,丧事是雪中送炭。喜事是高兴的事需要大家来捧场,共同分享主家的快乐,如果确实有要紧事不能回去,托人送去祝福主家也不会介意,因为本来就高兴的事不会因为某一个人不来而不高兴。丧事就不同了,是悲事,家里有人离世,正是需要亲朋安慰的时候,正需要有人说宽心话的时候,而且主家这时候都沉浸在悲痛之中,需要亲朋帮助料理丧事,这时候如果要紧的亲戚朋友不回来那就会更加心寒。

停灵的照片

中国以孝为尊,农村人更是重感情,一是每个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思想,虽然在城里打工,但是根永远在农村,自己的亲戚或者自己认识的人过事了回家去送一程也是寄托自己的感情,也是怀念乡情。二一个是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一家有事千家帮的生活习惯。一家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谁家都有老人,谁家都会遇上伤心事,这就需要互相帮衬着。

即将出殡的照片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农村办丧事的习俗;有奠酒一说,老人去世,先是停灵数天,老少几辈的亲戚朋友都会在下葬的前一两天来灵前磕头奠酒,不管是老一辈的亲戚还是下一辈子孙的亲戚都会去,要好的朋友也必然会到,来给过世的人告别,这期间孝子孝孙也会行跪拜礼感谢亲朋来为过世的人上这一柱香奠这一杯酒,感谢亲朋的情谊。

下葬时的照片

红事就是喜事,人多人少都可以,一般也没有什么必须帮忙的地方,妇女儿童都可以。白事就不一样了,必须人多,人少了不够,还必须有棒劳力,我姑姑那里就是,他们村的人都外出打工做生意了,遇见白事必须全部回家才可以,本来村子小,几十几户人家,土葬抬棺材上山,要先把通往墓地的路平整一遍,当天抬棺时一帮人,不少与两倍的人在后面推着才能走动的,差不多要40-50个人才能完成,所以不管你在外面多么牛逼,遇见白事必须回去帮忙,要不以后自己家里有事没有人帮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066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0
下一篇2023-09-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