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家长对老师打学生持着怎样的想法

古代的家长对老师打学生持着怎样的想法,第1张

学生调皮被打屁股的事在古人笔下有很多描述,反映明清世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中便有好几处“打屁股”情节:如第六十二回,名叫狄希陈的学生戏弄老师,于是,老师“叫门子抬过凳来,按翻凳上。时在初秋天气,还穿夏裤的时候,二十五个毛竹大板,即如打光屁股一般。”

  古代老师体罚学生,学生是不能吭声的,更不能反抗,否则加罚。但是古代学生承打能力也不是个个都行,有时被打重了或是太伤自尊心,也会闹情绪,甚至要自杀。清代独逸窝退士所编的《笑笑录》就有一则“打还”的故事:一孔姓学生因骂老师被体罚,哪知这家是老年得子,孩子娇生惯养,他回家便告诉妈妈:“先生打人,我必打他,不然,有死而已。”家长一听,怕孩子真有个三长两短,可学生怎么可以打老师呢于是就托人找那位老师协商,贿赂老师数十金,请老师给学生打一回。

古代讲究师道尊严,相信“严师出高徒”、“板子头上出状元”, 家长一般不会干涉老师打孩子,但是有的家长因为过于心疼孩子,有时也会向老师求情,可遇到“任性”的老师便很难办。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姓朱的到一贡士家里当家教,但每当体罚孩子时,孩子母亲便让婢女前来求情。有一天,她亲自到窗前求情,老师大怒,拿着木板“界方”出来。孩子母亲见状赶紧跑,可这老师认死理,追上后竟然打起了孩子母亲的屁股:“自后横击臀股,铿然作皮肉声。”

1、罚戒尺鞭打掌心

大家看看古代剧的时候,已经证实了古代的教书先生遇到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就会惩罚学生用戒尺鞭打掌心,而且戒尺还非常将就,长七寸六分、厚六分、下面四边有缕面。用这样的戒尺鞭打学生掌心,意味着让学生清醒之来,赶紧好好学习,意思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记住这次教训。国内鲁迅先生也曾提到自己老师会用戒尺鞭打他的掌心。

2、罚学生关禁闭

古代罚学生关禁闭的意思就是,让学生在一间屋子当中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同时也代表学生被禁足了,关禁闭是不允许出屋子的,而且古代,很多学生都会被经常关禁闭,罚抄书,尤其是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教书先生就会这么惩罚学生,不过关禁闭对于学生的惩罚算是比较轻的。

3、罚学生罚跪

现代大家都知道“男儿膝下有黄金”不会轻易下跪,但是古代不一样,臣子见到皇上需要下跪,拜别有人也有可能需要下跪,学生调皮捣蛋,也很容易被教书先生惩罚罚跪,而且古代罚跪,都是几个小时起步,会让学生跪很长一段时间,但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幡然醒悟,知道自己行为是错的。

4、罚学生抄书

古代很多时候,都会惩罚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抄书,尤其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古代教书先生更喜欢惩罚不爱学习的人抄书,让学生能够通过书中的道理,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让学生知错。并且还会让学生,不断的抄书,知道抄书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才有可能停止。以上就是古代教书先生惩罚学生常见办法。

教师节快到了,在现代,学生们一般都是给老师鲜花,敬礼表达对于老师的尊重,那么在古代有没有教师节?古代又是如何过教师节的呢?

本期我们就简单聊一聊古代如何过教师节。

中国历史上对于老师这个职业是非常尊重的,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是连皇帝都需要低头拜上一拜的。

而且对于老师这个职业来说,不论是做到太子老师的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还是普通的夫子、教谕,在古代的社会地位都非常高。

古代讲究:天地君亲师!这个顺序可是极为讲究的,这一顺序体现出中国老百姓的敬天法地、忠君爱国、孝亲顺长、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这五个字可以说是在封建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以及改朝换代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由于儒家的垄断地位,这一理念几千年来都非常的深入人心,无论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都在日常生活言行中贯彻了这一理念,对整个社会的精神和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代各种典籍之中,都提到了尊师重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 ……

那么古代是如何尊师重道的呢?

古人对于老师的尊重除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为老师听从老师教导,服侍老师,代劳各种琐事等等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三节两寿!

什么是三节两寿?三节指的是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指的是老师生日和孔子诞辰日。孔子诞辰可以说是比今天还盛大的教师节纪念活动了,每年这个时候老师们都要带着学生举行大规模的纪念活动

明代江西广昌周家鼎“以二丁外,诸生白首有不知先师诞辰者。乃率两庠子弟,即于八月二十七日举庆贺礼,岁以为常”——魏方泰:《行年录》,乾隆十七年魏氏家刻本。

每年在三节两寿这五个节日里,学生必须要给老师加送束脩一月!

每一年都会有很多节日,用来纪念或者感恩那些为人类发展做出很多贡献的人,比如每一年九月十日的教师节。教师节,顾名思义,是学生们感念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恩,专门为老师们设立的节日。教师节其实算是现代的产物,那么在古代,人们有没有类似于教师节的节日古代人们有没有教师节呢

步入凉爽的九月,很快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在现代,教师这个职业十分神圣,在古代,教师更是与“天地君亲”并称,今天,我就和你来聊聊古代的教师节。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在古代,教师节分N种,就算同一年里,“教师节”也远远不止一个。

古代的大小节日,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教师节”!在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或者学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向塾师送银钱或礼物,这被称为“节仪”。因为节仪是用来表示对塾师礼敬的,所以也被称为“节敬”。

节令的确定,主要依照我国传统的节日。如果说“小节日”型的“非正式教师节”有点多,那么“正式教师节”就比较容易让人记住了——在很多地方,“教师节”最重视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是指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是指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

1汉代——出现“法定”教师节雏形

真正的教师节可以追溯到汉代。到了汉代,“学校”的实体已经产生了,并且每个学校都配备一定数量的老师。据《汉书·平帝纪》记载,当时的学校若是处在郡国,则称为“学”;若是处在一个县或者一个侯国里,则称为“校”。

黄宗羲在《与陈乾初论学书》中写道:汉、晋时期,每年农历8月27日,即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都要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在皇帝的带头作用下,各地官府也纷纷效仿。因此,“教师节”这天,除了祭奠孔子,也要“置休经师”“授束修”。

2唐代——“先进教育工作者”

唐宋时代,依旧沿袭了“祭祀孔子”的大礼。当时的祭奠非常隆重。国子监、书院以及各地政府也要从本地学校的学长、学正中选拔成绩突出者,报送朝廷,这些“先进教育工作者”最高可获赏银500两。

3清代——祭奠规模愈加宏大

到了清代,不但祭奠孔子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教师的薪酬福利也越来越丰厚了。农历八月二十七这天,朝廷将提高各个书院、学府、监院教师的薪金,成绩卓著者在这天还会“升职”——最高的会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

释奠礼

释奠礼是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作为祭祀先圣先师的大型礼仪,对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初释奠礼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两次。参加释奠礼的人员,最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孙。后来,祭孔被当作国家的大典,但“家祭”仍照常进行。

从后齐开始,每月朔日,国子祭酒要带领博士以下及国子诸学生以上,太学四门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学诸生,到大成殿的阶下“拜孔揖颜”。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举行大祭。这一天的祭孔仪式隆重,连在私塾念书和在学堂里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隆重。

在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十几种,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先生

“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其他称谓

另外,古时候对于老师的称谓还有师傅、师父、教授(从汉朝开始设置)、宗师、西席、讲郎等等。

1-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3-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原文 译文对照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古代注重言传身教。

这个打手心不是体罚,而是类似于禅宗的当头棒喝。令人警醒开悟的意思。

老师都会注意尺度绝对不会打坏的。打不是目的,是手段。

而且这也和先生的风格有关,并不是所有的教书先生都这样。

笞尻,即“打屁股”。具体为“用扑作教”,并非随便打,要讲“礼”,不能与儒家教义冲突。执行时喝令学生趴在条凳上再打。在学校要将板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处罚过后还要对孔夫子牌位作一揖,表示忏悔。

用戒尺打手心。戒尺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尤其是随着1905年废除已有千年历史的科举制度,私塾制度以及塾师亦退出历史舞台,随之而去的还有莘莘学子们无法忘怀的戒尺。

罚抄课文是古代通用的体罚手段,如黄佐《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朴挞,罚纸十张。”

罚跪罚站,古时学生不听话,教书先生就会罚其下跪,或没收午饭。

退学,古时如果发现学生不可教,或在学习期间一直胡来,老师会强制其退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251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