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的根源是家庭不和睦,不和睦的原因却是众多的。经济冲突,观念冲突,风俗不同,性格等等都可能是原因。希望每个人都能和善与人。看看下面的文章,会有帮助。
舒然而得
——灵遁者
有些事情必须记得,有些事必须忘记,拥有记忆的人才更能体会生活。所以我只能对那些失去记忆的表示同情。我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发现我真的特别成熟吧。
如此说来,年纪轻轻,看起来却比实际年龄大,就不奇怪了。“让一切自然的来,让一切自然的去。”就像许巍歌声里所唱的,我们漫步在“人生里”。
我的母校有两所,初始在农村一个叫米家沟的小学就读。学校大概有10孔窑洞吧。然后依次从右向左,是一到六年级。
我学习一塌糊涂,从来都倒数的。几乎都天都是挨打的,所以我不喜欢学习。我喜欢上音乐课,体育课。
音乐课几个班的同学都聚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个上了年纪的王老师代课,唱的非常好。巧合的是这个王老师也是教过我父亲,教过我五姑的老师。 而我父亲和五姑都是当年学习非常好,因为家境不好,而都辍学。
王老师非常惋惜,还跟我说:“你爸他们学习好,到你这也要好好学,看你成绩差成什么样了?”
我现在都能想起下午的阳光,透过门缝和窗户,照亮微尘,照在王老师的脸上,她正在忘我的唱歌。一边唱,一边打着拍子,好像我们几个班的同学,都能一直唱到老,确实那时候不希望听到下课的铃声。
二年级的时候,在一个中午,我不知道又什么作业没有完成。被老师打,打了之后把我罚站在外面,站了一节课。
我那时候自尊心是有的,那么多同学来来往往看着我,有的还问我怎么了。总之我是保持低头的,不语的。然后在没有人的时候,左看看,右看看。最后一节课的时候,老师看我还站在那。又过来骂我,大意是:“你这么差,降到二年级算了。”
然后直接把我领着,带到了二年级。就这样,我竟然没有经过任何手续,父母不知道的情况下,降到了二年级。我做在最后一排,看着一个班不熟悉的伙伴,除了不语,就是不语。我其实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对我来说,是好,还是不好。
我最害怕上数学课,男老师总会打我们最后几排学生,不知道为什么。明知道我们不会,还每次上课必然叫我们上去。有点课前“甜点”的意思,活跃一下班级气氛。 老师是怎么骂的,我就不学了,大家自己想吧。你的想象力有多丰富,他骂的就有多丰富。
当然还有高兴的事情,似乎都是与上面提到的那位王老师有关。我是左翩子,写字也是。被她发现后,她给我纠正过来了。每次悄悄的会出现在我身后,用戒尺打我正用左手写字的手。
后来甚至有了条件反射了,见了她就感觉戒尺要打到手上了。还有我得的第一支铅笔,就是从王老师手里接过的。默写10个字,写对就给得奖。全班大部分学生都得了奖,虽然是这样,我依然高兴得不得了。
还有一次冬天的早上,肚子疼。王老师把我领到办公室,好多老师都在。她让我趴在火炕上。在我的记忆中,那火炕烫的很,可是那么多老师在,我就坚持着。 不过很管用,一节课后,我肚子不痛了。肚皮却烫红了,这是王老师不知道的。
后来转校到县城里的一所学校就读,本该上五年级的我,继续读四年级,这次是父母决定的,也是我妥协的。他们说:“农村都那么差,城里上五年级跟不上,四年级能听懂,就好了。”
就这样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竟然降了两级,所以这也是比班里同学大的原因吧。
转校到城里读书,并不是因为我家有钱,相反我家是贫困的。但我父母对供孩子读书这件情有超乎想象的热情。我爸总是说:“我要是有你们现在的条件,肯定能学好。”
我们姊妹仨是父母贷款供学,所以从吃穿住行上,一直是普通的。我到城里才知道,大部分人不穿布鞋,穿胶鞋。
我穿的衣服总是亲戚,尤其是我二姑家送的。可我二姑家都是女孩儿。所以我有时候是穿着女孩衣服上学的。
但我也理解父母,所以从很多方面能省就省,从不攀比。举一个尴尬的例子吧。县城里的学校有微机课,也就是电脑课。一年可能100多元。每个星期上一次。
头一年的时候,为了省钱,我就没有上。但是上微机课的时候,教室的门是锁的,不让在里面呆。所以我只能在校园里溜达,但是又不敢溜达,因为校长看见会问,会骂。
所以我找到一个让我不尴尬的地方,那就是厕所。我会在上微机课时候去上厕所,就算不急,我要上。 蹲上十几分钟,实在蹲不下去了,就出去了。再者现在回想起来,厕所味道实在太难闻。 但是再难闻的厕所,好像也能包裹住一个小男人的自尊。
穷自尊,是一个双面词,我到现在依然对这个词不甚解。有人也问:“为什么一个人那么穷,还整天敏感的”
我在看到别人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其实自己试着去回答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自卑。我潜意识中在捍卫这种自卑,可表现出来的就是被人眼中的滑稽。
蹲厕所尴尬吗?不尴尬。但蹲完厕所,出去的时候,有一次竟然碰到了班主任张老师,其实之前还碰到过数学老师,音乐老师。
和张老师的那次碰面,我至今记忆犹新。我本来想躲,可是躲不开。张老师问:“怎么在这?”我实话实说了:“我没上微机课。”
张老师一下子就明白了,然后她说了一句至今很暖心的话:“想上不?想上就去,这个钱老师给你出了。”
我连忙说:“不上。反正也不懂,白瞎钱呢。”我说的也是实话。
老师没有说什么了,然后说那你别在这了,让主任看见不好。你到教室去。我点点头 ,但没有告诉她,教师是关着的。
尴尬是人生的必经课,谁也不乐意将自己的尴尬说给别人当乐趣,尤其是一个自卑或自尊心强的人。
现在回忆起来,这是我人生中多么宝贵的一刻啊。一切得到的,和我现在感悟的,都可以用“舒然而得”来形容。这是本来属于我的,这是人生本来的样子。
当时我是尴尬的,现在是舒服的。事情过去了就是回忆,不再是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拥有记忆的人更能体会生活。拥有记忆人也是幸福的。
相对比现在社会拜金,我不知道自己算什么类型的人。之前我在初中有一个要好的同学。我们两个家境都比较贫困,所以两个人也更能走到一块。
初中毕业就断了联系,去年他通过同学,找到我的微信。联系起来了,就是那年过年回去,我们一起去吃的火锅。他已经结婚了,长得胖了。
我们一起聊以前有多穷,5毛钱一碗刀刀碗托陕北小吃,我们两轮流,谁有钱,就会请对方去吃一次,那味道,真的美得很。
他老婆笑着说:“别人都是炫富呢,你两这是炫穷呢。”我们都笑了说:“不说了,快下雨了,我要出去洗头了,不然雨又停了。”
也是时间,也是周围的朋友,老师,老板让我慢慢懂得,社会这张网,试图网住每一个人。社会就是这样的,但你要想活的真些,就要直面自己的尴尬,自己的自卑,自己的所有不足,才能突破自我。
和我一样的人,你在哪里? 不管你在哪里,我都希望你活得比我真。活的真一定不轻松,不轻松就对了。活着就没有轻松的事,只有轻松的人。所以要以慎重和不烦的心态去乐观的生活。
舒然而得,这是多么好的一个词。我远离那些整天抱怨的人,我远离那些尺高气扬的人,我远离那些顽固不化的人,我找和自己气味相投的人玩。世界这么大,世界上人这么多,你什么也不必担心。
我在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有和作者面谈的想象。文章千古事,道理不多变,前人总结的活法,在当下依然有意义。
我希望很多事你来得及去思考,我希望很多事你来得及修正,其实我没有提出修正的方法,但方法你都会。记忆是一杯水,不仅会越来越混浊,还会被不断蒸发,越来越少。
忙到你无法听见你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你就是机器了。去想想你的童年,你的尴尬,你的这些年,我希望你和我一样,得到了“舒然而得”的感悟。
2017年5月24日。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散文集《从今往后》
在农村插队3年,我们女知青没洗过一个热水澡。冬天脏了就忍着,最多是擦一擦,能洗一洗头就很知足了。三伏天,人不活动都要冒汗,何况在烈日下劳动,那可真叫名副其实的“受苦”了。夏季收工回到窑里,仍然舍不得敞开用水洗,每个人的脸盆里都是水将将漫过盆底,勉强能把毛巾沾湿,而后草草的擦一擦。
我们女知青常调侃说, 咱们快成了侯宝林相声里说的,一三五不洗,二四六干擦了。夏季人们爱出汗,积攒了几天的泥垢,头发像擀过的毡,在身上随手一搓,就是泥卷卷,忍受到极限,就误工半天,下到沟里大洗一回。
我曾在沟内洗过几次澡。说是洗澡,实在是牵强,因为是穿着内衣内裤,还要选择一段河床边上石板突出、便于隐蔽的地段,为的是藏在石板下方洗。洗的时候站在石板下的水中,做贼似的迅速擦洗,石板上方就是路,为防路人看见,我和女友桂芬总是轮流洗,上面专留一人放哨。
放哨人站在石板上方,遇有路人经过,甭管认识不认识,都迎上前搭话,目地有二:一是通知洗澡人:有人路过了,不要发出声响。二是分散过路人的注意力。洗澡人得到信号,会立刻停止擦洗,将身体紧贴在河床的侧边,以此躲过险情。
每次洗完澡,我们都会大洗一通积攒了多天的脏衣服。夏天在河里洗衣服,比冬天又方便了许多。我常会选中一块略高出水面的大石头,坐在其上,高卷起裤腿,双脚踩在水里。洗衣时只需打肥皂搓洗,无需漂洗,因为搓净的衣服一入水,会立刻被水流冲散开,流淌的河水瞬间能把衣服冲涮得干干净净。论漂洗效率,比二十年后的洗衣机还要快捷。
我不知当地婆姨是如何洗澡洗头的。我见她们很多人都用篦梳,因为篦梳不仅能篦下油垢,还能篦下虱子。她们洗衣多是去村里的涝池。
说到涝池,几乎塬上每个村子都有一个。它由人工挖成,其实就是个直径二三十米的、圆弧底大坑,专用于储存雨水。村里人常去涝池饮牲口,妇女们也大多愿去涝池洗衣,那样可免去上下山的麻烦。涝池水是一潭死水,上面常浮着一层绿苔,几天不下雨,不但水位降低,还会散发出难闻的臭味。我们知青从来没在涝池洗过衣服。
一天,我和女友桂芬结伴下山洗衣。正洗得来劲时,下来两个婆姨驮水,其中一个有五十岁上下,人们都称她为连连妈,她灌满水桶后,见我洗衣搓出的肥皂沫,顺着搓板流到河里,无限心疼地说:“可惜呀!可惜呀!白花花的流走了。”于是她找来一块石板,紧顶在我的搓板对面,与我对脸洗起来,她摘下围裙,沾着我搓下的肥皂沫在石坂上揉搓,一会又摘下头上戴的白布帽子搓洗,眼望着不断流淌的肥皂沫,她索性脱下了粗布衫洗了起来。
脱去上衣后,她上身就一丝不挂了,两个奶子瘪瘪的吊着,她也一点不觉得难堪,洗完上衣后,看看实在没的可洗了,才把驴拉过来上好桶,把洗好的衣物搭在两个木桶上,光着上身赶着驴,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桂芬说,这河水看着挺清亮,其实上游不知有多少人在洗衣服,咱们却照喝不误。我说,那咱们洗下的污垢,流走的肥皂沫,下游的人不是也照样饮用吗?桂芬说,那倒是,除非生活在泉眼边的人,才能喝到真正的干净水。
好客的陕北人
陕北人热情好客,历史悠久,全国闻名。
无论怎样偏僻的山村,不管如何贫穷的人家,他们都十分看重人情门户。谁家慢待了客人,就会遭到亲邻的斥责。陕北人评价一个人的好赖,“人情门户”是重要指标,有时竟能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无论你日子过得怎么好,官当得多么大,只要没有“人情门户”,众人就看不起你,说你“关住门吃,开开门拉,像个牲口”。
只要来了客人,无论是亲近的亲戚、生疏的乡邻、直接的朋友、间接的关系;也不管你是当官的、搬砖的、贺喜的、还是讨债的,只要一进门,他们都会紧接忙待,第一句话就是请你“炕上坐”。主人若正吃饭,立刻会把你让到最尊贵的地方,盛最好的饭给你;若不在饭时,男主人会把你让到炕头,一杯清茶给你端了过来,一根香烟递你手中,那一篮子绿的黄瓜、红的苹果、黄的土梨、紫的葡萄便放在了你的面前。在你和男主人拉话中,女主人则不声不响地给你做饭去了。不大功夫,一碗“剁荞面”或是“嫠白面”便满盘子满碗端了上来。
陕北的婆姨们,一个个都有一手做饭的好本领。一种食品,她们能做出好多种花样;一样饭菜,她们能调出不同的味道。做面时,她们除了面揉的坚、擀的匀、剁的细和汤调的鲜,而且光那些辅助的小蒜、韭菜、酸菜、豆豉、辣子、柿子等小菜能放一盘子;油盅盅、酱碗碗、醋壶壶、蒜碟碟、盐钵钵、糖瓶瓶能摆一大堆,看了不由让人口胃大开,食欲大增。做肉时,大块炖的、小块烂的,一样样耐看,一样样可口。至于那些精心准备的年茶饭,红白喜事的“十三华”,那就更是酒店里吃不到,厨师们做不来。在你吃得津津有味时,千万别忘了看好自己的饭碗,因为主人生怕你不敢吃,趁你不备时给你碗里加饭哩,一加就不会少。如你不注意,一顿饭保管你吃得直不起腰。
陕北人待客实诚,客人来了他们总是拣最好的饭菜做给客人吃,挑最好的碗筷让客人用。客人进了门,他们绝不会问你“吃了没有”,在他们看来,这叫“问客而杀鸡”,是客套话。淳朴的陕北人不屑于说客套话,不但自己不说,还反对别人说,谁这样做就笑话谁,看不起谁,甚至于蔑视谁,认为这种人“心空得朗朗的”,是“嘴儿匠”。做饭时,他们讲究“有吃的,有看的”。估计你能吃一碗,主人至少要准备两碗,宁可剩下,也不能让饭不够,饭不够了主人就会认为丢了人,传出去别人会笑话自己“比着屁股裁垫子”。
陕北人待客吃饭,陪人也有讲究。一般情况,多选家里年纪最大的人来陪。男陪男,女陪女,家里人不方便,就请村里合适的人来陪。这不是做作,而是礼数,一表主人的诚心,二表对客人的尊重。
陕北人居住分散,大村子几十户人家,小村子只有十几户甚至几户人家,且多为亲门户家。往往一个人到了一户人家,就成了全村人的客人。大家争着请,你得吃了一顿又一顿,吃过一家再一家。如果在正月里、节日时和来了特别尊贵客人的时候,请客就成了抢客,客人必须看好自己的衣袖,小心“袄袖袖被人扯烂了”。这种情况下,成年人不会出面,请客的大都是碎脑子娃娃。这不是对客人的不尊重,而是为了最早请到客人。
往往客人在某一家吃饭,炕沿边就挤满了来请客的孩子们。他们眼巴巴地看着你吃,身子紧紧地靠着炕沿,生怕别的孩子挤在前边。客人刚放下饭碗,他们就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又拉又扯。大点的孩子抓住手使劲地拉,小点孩子抱住腿可劲地拖,像抢人一般。一旦客人被某一个人“抢”走,其余的孩子们就又紧跟着客人到了那家,又挤在炕沿前,眼巴巴地看你吃,准备着下一轮的“争抢”。
每一次请客都会有急哭的孩子,男孩子躺在地下蹬着腿儿哭,女孩子缩在墙角捂着嘴儿哭。这种哭不好劝,你说,他不理;你拉,他不动,唯一的办法是客人跟着他走。只要一请到客人,他们就会破涕为笑,像跳兔一般,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
如果把小孩子请客看成喜剧的话,成年人请客就显得沉重多了。没有小孩子的人家,不是光棍就寡妇,要么就是些没儿女的老人。他们总是在最后请,因为争不过那些孩子。他们跟着客人一家家走,但是不进门,男的坐在磨盘上抽烟,女的靠在院墙上纳鞋底,而老年人则坐在路上等,一边等一边揩着多泪的眼睛。这些人家的饭食都比较简单,做饭的过程却出奇地复杂,但客人在这里享受的尊重和敬意却一点也不比别处少。你会看见寡妇用树叶子当柴烧,烟熏得泪流满面;你会看到光棍“笨手笨脚”地做饭,认真到颤颤惊惊;你会看到孤单的老头给你端饭时那蹒跚的步态;你还会看到那无儿无女的老婆给你笑时那努力的表情。你会被那种浓浓的深情、拙拙的敬意所笼罩,不知道自己吃了什么,只觉得这是你的亲人,比亲人还要亲的亲人。
在外界人的印象中,陕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尤其是喝酒十分粗野。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陕北人喝酒不但不粗野,而且文雅而有节制。他们喝酒不用杯,用盅;倒酒不用瓶,用壶;敬一杯酒有一种说法,看一次酒有一种讲究,你不喝觉得就不尽人意。人们所说的大碗喝酒,那是陕北人自酿的家造酒。在陕北农户中,每家至少都有一坛子家造酒,这是地地道道的纯粮食绿色食品。这种酒闻起来香,喝起来甜,但酒劲却很大,擦一根火柴能点着火,外来的客人一不注意就会被这种酒灌倒。这种酒一般是搭配白酒喝的,在客人喝得差不多的时候才上哩。
只要一有酒摊场,那气氛就浓了。老汉端,老婆递,儿子敬,媳妇看,碎脑子娃娃变着法子劝。实在劝不下去了,男主人挽起胳膊和你划拳、打扛子,女主人则站在你面前亮开嗓子唱起了酒曲儿。喝着喝着,你就会被他们的热情所感动,被这种浓厚的文化所陶醉,不知什么时候,你已经醉得不知道你是谁了。这时候,女主人开始收拾酒摊场,男主人拿出平时舍不得盖的新被褥盖在你的身上,他们心里都乐滋滋的。乐什么呢?一是觉得把客人招待好了,二是认为客人比较实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陕北人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只有一点没有改变,那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热情待客习惯。
吃钢咬铁的陕北人
陕北人浑身都是特点,走路像冲锋,干活像打仗,说话像吵架,请人吃饭像绑架,但这都是些表面现象,最本质的特点在深层。
陕北人做事“残火”。“做什么要像什么,打什么就得唱什么”,不做就罢了,一做就全力以赴,“宁叫牛挣死,不让马车翻”。做事前定得目标高,硬要“一百一”,不能“九十九”,“此处我若踩,三年不长草”!计划时“紧前不紧后”,计划一天走百里,晌午之前必走七十,担心有不测之变,意外之故。做事时“缠头大”,目标一定,时时在心,处处留意,看着看着就干开了,走着走着就跑开了。遇到困难时坚韧,九十九次退下来,一百零一次又冲上去,困难越大越顽强,身上在斗力,心里在斗气,“老子偏要争这口气”!
陕北人耿直。和人初交往,你说一,我信一;你说二,我信二。你若要哄他,一回小看你,二回不理你,三回之后便“日死没活”追着打,昧了他的个猪娃子,骡驹子你也还不下!一旦认定你是朋友,不但一辈子不说分手话,儿女还把你叫“干大”。陕北人的处人格言是:“抬举别人一只牛犊,自己才能保住一个羊羔”。你有本事他四处夸,把你夸成一朵花;你有困难他全力帮,扶上马后还要送一程。你得意了,他不会主动到你面前来,一怕给你添麻烦,二怕你小看他。你若真的看不起他,他更看不起你,一有机会就让你下不了台,“狼吃山神爷”——一个个敢把皇帝拉下马。
陕北人洒落。后生忧愁挖山崖,老汉忧愁唱道情,其他人的心里更是不担事,“穷快乐富忧愁,受苦的不唱怕干球”,“哪达出事哪达了”。看上去都穷得“干格嘣嘣”的,一出门都唱得“格哇哇”的,天塌自有地顶,绝不自己苦自己。他们爱幽默,喝了碗开水就了一根葱,还给别人夸口说吃了一道大菜名为“青龙过江”;就是寻吃讨饭起身了,也乐呵呵地说:“儿抱上、女背上,老婆拴在裤带上”。哪里有陕北人,那里就会有清格朗朗的笑声,亮格哇哇的歌喉。
陕北人“抱团”。村里抱团,县里抱团,一出门更抱团。无论走到天南海北,只要一听出你有陕北口音,那脸色立马变了型,笑格嘻嘻和你亲;无论你当多大的官,一听你是陕北人,马上就拉近了距离,像亲兄弟一样真诚。这团抱得很过分,有时竟不认钱财只认人,甚至会只认老乡不顾理。自己人打了瓮,上下都有用,上面可接烟囱,下面能当尿盆。
陕北人讲义气。他们重感情,好面子,宁折银钱不掉份。不管是哪里的人,到陕北农村吃饭不花钱,还把你当客人敬;如果你硬要按“市场规律”办,挣钱想在农家吃顿饭,不但保你没饭吃,吃亏的可能性也十分大:年轻人会斜了眼睛看你,以为你是“生葫芦”;年长的一定会质问你:“你把我当成了什么人?”
陕北人“拿得稳”、不张扬。有十分能耐,最多说五分,甚至一分也不说。你夸他的孩子好,他会回答你:“这瞎东西一点也不争气”;你夸她长得俊,她会回答说:“丑得能疼起”;你夸他们脑子利索,他们总是说:“你别笑话了,我憨着哩”。这不是自卑,是机智,是内敛,是对自己要求高,是对问者有礼貌。真正的富汉看不出,“穿得烂、走得慢,腰里的票票常不断”,“门上挂的是毡片子,锅里蒸的是油卷子”;真正的能汉也看不出,猫着腰,缩着袖,迎面有人靠边走。小是非,你唾在他脸上也不逞恼,大是非,一言不合就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要知道陕北人怎样能吃钢,如何能咬铁,你最好到陕北住几天。
陕北说媒人
一进入农闲的冬季,陕北的说媒人就忙了,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这些人大多嘴巧腿勤,德高眼明,能吃亏受气,没有这几样功夫,就做不了这个营生。因为,口才差的缺乏煸动性,腿脚懒的容易误时机,眼力差的茬隙对不好,威望低的说话没人听,怕吃亏的误不起闲功夫,没耐心的受不了夹板气,真正是“下三等营生,须由上三等人来做”。
这些人很有特点,看一眼就能认出他们是说媒人,还能感觉到这媒说到了什么地步。
刚刚接受了委托的说媒人像侦察员,四出走动,到处打问。真正是“集集到,会会上”,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更是不请自到。出力帮忙不怕,凑份子随礼不怕,受人冷落不怕,只怕没人和他拉话。他们都拉话的高手,亲戚熟人不必说,就是八辈子也没见过的生人,拉不过三句就像知心朋友一样,把那掏心窝子的实话像流水似的说了出来。对方一高兴,说媒人就趁机而入,趁势而上,稳稳地进入了主题。
他们的主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需要的而转移。假如接受了男方的委托就会打问谁家有未许配的姑娘,接受了女方的委托就打问哪里有未订婚的小伙。但这样单打一的不多,更多的时候则是姑娘小伙一齐打问,因为委托他的不是一家两家,男方女方都有。一旦打问到了目标,就会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这家人祖籍在哪里,舅家在何处;为人如何,做事怎样;祖宗几代都要问个清清楚楚,根根梢梢都得弄个明明白白。前者是了解他们的根底,后者则是了解他们的品行。了解根底的重点是看家族里有没有狐臭痞气,祖上是否吹过抬过;了解品行的重点是看家里有没有人做贼嫁汉,本人是否偷糜子掐谷穗。
这一切都了解清楚了,侦察阶段就算完成,于是便“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先划出个大致轮廓,确立个基本范围,然后开始分头游说。
进入游说阶段后他们又成了宣传员,成天起来不说别的,只管夸人。走到男方夸女方,走到女方夸男方,两家人到了一块就压在一块夸。见了家长夸他们门当户对,见了本人夸他们郎才女貌;对着女方说男方是打着灯笼也难寻的主,对着男方说错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真正是模样好的夸标致,模样差的夸光景,模样和光景都不怎样就可着劲地夸根底、夸力气、夸能干、夸孝顺。直夸得两家都动了心,这才让两个青年见面。
见面就是相亲,地点由事主和媒人商定。有的在女方家中,有的在集市庙会,有的在附近的饭馆,有的在朋友的家中,这得根据双方的路程和家庭情况决定。在女方家中见面时男方一般只去相亲的后生一人,但在其它地方两家的参与者就多了,有青年男女本人,有双方的父母双亲,有他们最信得过的亲人,但不论那一种情况都少不了媒人。
见面的目的是相互看一看模样怎么样,听一听谈吐行不行,测一测智商高不高,品一品性格好不好;观察有没有口吃秃舌的毛病,细听是不是胡吹冒撂的主儿,估摸着未来的对象能耐城府究竟如何,了解对方的光景人缘到底怎样。看的人一个比一个认真,听的人一个比一个细心,生怕误过了一个细节而影响了自己或亲人终身。一旦当事男女都没有意见,两家的大人都觉得称心,媒人便要求两个青年互赠礼品结成“把柄”,两家大人确定订亲时日。
所谓订亲,主要定的是“彩礼”多少。一般是女方家要得多,男方家给得少,媒人便在中间协调说合。遇上明理人,两家都称心结亲,谁多要点谁少给点便无所谓,但遇上了心狠的女方父母和抠门的男方家长,说媒人就难办了。先是两面说好话,四处落人情,直到把好话说尽还不管用时,就开始“霸王硬上弓”了。一面骂女方的父亲把女儿当东西卖,结了亲怎么见亲戚?另一面骂男方的父亲“羞先人”,不出钱跑来订的什么亲?一般情况下,两家的主事人都会让一让步,事情就成了。如果还不让步的,两个青年男女便出面说话了。姑娘央告未来的公公让一步,她父母养育她不容易,她可以在其他条件上降低标准去弥补;小伙总是劝说父亲多出一点,欠下的债务他将来自己挣钱来还。这时候,谁再不同意简直就是不通人情了。
话最难说的,就是到了贺喜结婚前的“议话”(临办理结婚手续前双方家长和媒人一块协商新人结婚所需事宜)时。这时候出难题的不是别人,而是新娘子本人。她们个个狮子大张口,什么时新要什么,什么昂贵要什么。年代早一点的要手表电器,年代稍迟一点的要金银首饰,后来就变成了窑洞摩托,到今天就成了小车楼房。她们这样做的背景很复杂,很多时候还不是她们的本意。有的是父母给出的主意,有的是姐姐嫂嫂作的高参,更离奇还有新郎在背后作怪——越是男方弟兄多的,这种情况就越容易出现。为啥呢?两人都为将来的小家庭占哩。这种情况最能考验说媒人,不但考验他的智慧,还能考验他的悍性。硬正一点的说媒人能镇得住两家,发一通火就能了事;没经验或没本事的说媒人就惨了,像捻线陀一样在两边来回飞奔,真正是“两疙瘩石头夹一疙瘩肉”,不知要受多少闲气。
说媒人最风光的时候,就是结婚贺喜的那一天。这一天,女方请了男方请,双方对他都客气。客是头号客,礼是主收礼(只记礼不收钱),席是头蓬席,位是主桌位,人人说好话,处处受抬举。总管夸奖他:青山跑出一条路,一对姻缘说成就,事主准备的被面喜酒你得收;事主感激他:给孩子找到了好头主,给大人结下了好亲戚,这猪蹄羊腿和年茶饭是点小心意;而赶事来的众亲戚则称赞他眼力高、口才好,这么合适的亲事让你给说成了。
可惜这种风光总是很短暂。男女双方婚后的日子过好了,没有人能记得媒人;但日子过得不好了,首先抱怨的就是他: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说媒人那张嘴。懂事一点虽然心里抱怨但嘴里不说,碰上那些糊涂婆姨,只要和家人一争吵,第一个节目就是骂媒人,先人祖宗地骂。这种事不但近年有,自古就不少见,陕北民歌中有许多骂媒人的曲目就是最好的证据。
尽管如此,那些说媒人还是乐此不疲,“见亲事说成,见官司说散”,这千百年留下的传统美德只能靠他们延续。
有位作家对三秦人作了这样的评说;陕北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但人耿直厚道,敢想敢说敢唱,赶闹大事他们围坐在黄土山峁上,敢评论天下大事,敢议论皇上,属上之关中人地处八百里秦川,自古皇天厚土,物产丰富,自持清高,小富既安,思想较保守,一般不愿出关,人居中陕南人地处汉中盆地,山青水秀,盛产鱼米,文化相对发达,男人多白面书生,说话女人腔,女人多纤细温柔,胆小怕事,次之至于评说是否确切,我认为是有道理的。(陕北人也保守,但更注重伦理道德,只是豪爽不拘小节,只要不是恶意的玩笑,人们都会抱之一笑,比如那个爱恶作剧的男人扭了谁家婆姨的屁股,她的丈夫也许也是憨厚的一笑,或者想一个善意的报复。)
历史上的大陕北,战乱不断,,胡汉杂居,民间通婚很普遍,可以说他们是混血儿,既有北方少数民簇人的剽悍,鲁蟒,粗野的天性,又有汉人聪慧,勤劳,淳朴的一面所以,他们敢恨敢爱,爱,爱的死去活来,恨
,恨的咬牙切齿,信天游里这样唱道;镰刀斧头老撅头,砍开大路朝前走 水蘸麻绳三股股拧,打死打活不灰心 咱二人睡下一对对
,盒子枪打死不后悔
充分反映了他们敢于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上的鲁智深,李自成,谢子长,刘志丹,任志贞,蓝花花不都是见证吗。(说到这,想顺便为陕北的吕布申一下冤,吕布并非不义之人,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美女爱英雄,貂蝉使美人计不假,爱上吕布也不是没有可能,吕布正是由于敢爱敢恨的性格诛了逆贼董卓,而他也曾辕门射戟救刘备,由此可见布并非不义,倒是刘备担心曹操添一吕布会天下无敌,怂恿操杀了吕布,布向来我行我素,直来直去,太率真的他不善意辩解像刘备为自己找些冠冕当黄的借口,以至于留下了千古骂名,陕北人不善言辞,却会动真格拿命去拼,看吕布你便知道了。)
秦汉时期,大陕北曾有;"沃野千里,谷稼即盈"
"牛马衔尾,群羊塞道"之称是个美丽富饶的好地方貂禅和吕布出自陕北,就有了米脂婆姨绥德汉之说然而因战乱造成了生态一次次破坏,特别是1942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那是空前的一次大开荒,生态再一次遭到最严重的破坏以后的几十年里,陕北多是干旱少雨,老百姓一直过着酸菜窝窝头的生活,有的年分连这个都没有,心里只有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
受苦人盼个好光景的想望贫穷成了陕北人的特征周恩来总理七十年代来延安,为次掉泪,深沉的说;我对不起陕北人民"
在当时农村不少俊女子,为了填饱肚子,远嫁关中已成了时髦虽说她们可以吃上白面漠漠,其实过的并不幸福,人家压根就瞧不起,说白了不就是娶了个要饭女子,娘家人还常来连累,让人家小看歧视陕北人,多少年来抬不起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而今米脂的俊女子也不多了,假如你在深圳或者北京的某个大饭店里见到特有姿色而普通话不怎样的女子也许出自陕北,现在俊女子外出打工却是时髦。而她们具有的陕北淳朴本性却很难流失,尽管外边人不怎么瞧得起,什么时候,我们的姑娘可以不用外出打工?)三中全会后,一声春雷震撼神洲大地,改革春分吹佛陕北高原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有势开始显露石油煤炭天然气,苹果红枣酥梨小杂粮,样样枪手好价钱,连打工人的工资也高出关中与陕南,陕北人有了钱,个性显的更加张扬,有人说他们抽烟喝酒购物,很上当次,在全国也是有名的。
陕北人老实厚道,乐于助人毛主席在延安13年,陕北人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多少代价,北京知识青年在延安插队落户期间,老百姓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照呵护他们,至今他们念念不忘陕北人的真诚与厚道他们和朋友共事一般的都很大度,不斤斤计较小事一旦你惹闹了他,那个灰汉劲也是出名的,没有你的好果子吃,吃不了兜着走。
陕北人待人诚恳,办事大方爱面子图的就是个红火热闹民间有唱大戏闹大秧歌的习惯,特别是在红白事情上,要的就是个气氛亲朋好友,四邻五舍,七姑八姨能到的都来了,尽力为事主家帮忙体现了一种互助和谐,浓烈祥和的纷围招待亲朋好友上,更大方,好酒好烟好菜就是个上,不管它吃了吃不了,划拳唱曲撩点子,不喝醉几个不散场,喝醉了才认为够朋友,饭菜剩多剩少很少有人打包带回家,就是个爱面子穷大方,和南方人有天地之别。(陕北人不算太有钱,捐助灾区的时候倒是比大明星大方,神木一个农民在四川地震时捐出50万人名币)
陕北人尽几年在城市买房上,也出尽了风头
有人说西安的高价房,陕北人买的最多,很少有贷款按揭,多是现对现有位地产商说;有两个陕北人开车在西安买房,一人要六套复式房,老板非常高兴,声称贷款优先按揭
两个陕北汉子从车上提下来一个破蛇皮袋子说,钱都在这里你们点点, 他们一下付清了好几万百房款,当时,
老板很惊讶,后来通过了解,人家的钱很干净才放下心。(只是这又引起世人对陕北的误会,以为陕北人个个是暴发户,我可以清楚的告诉你,在陕北,穿着红棉袄,扎着麻花辫的小姑娘多的是,她们的气质不逊色于任何身披名牌的都市靓妹!)
后话:在过去战争的年代,陕北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以至于建国至今六十年仍难得以翻身,一洗贫穷,处处受人鄙视,并不是世人所理解的"如此有钱",真正的老百姓却没有太多的改变。
少时立志当作家被父亲掌掴
19日下午,有“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之一”之称、台湾最高产、获奖最多的作家林清玄做客“扬州讲坛”,主讲《欢喜心过生活》,讲座中,已过“知天命”年龄的林清玄自曝自己离奇艰辛的身世,并结合自己的艰难经历劝勉当代人学会“单纯”和“自我满足”,令在场的扬州听众唏嘘不已。
少年时代没吃过一顿饱饭
林清玄介绍,前几年他应邀赴上海演讲,其间主办方请他到黄浦江游览,一位朋友不经意地告诉他,每年从黄浦江里打捞出不少跳江自杀的人,而没有打捞上来的数目更大。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而据台湾权威部门统计,每46分钟就有一个台湾人自杀。他分析说,现在不少年轻人埋怨家境不好、就业压力大,埋怨长得不好看、感情常常受挫等等,“你活着的时候觉得一无所有,那一死了之就会有了吗?”林清玄说,“我小时候一直生活在高雄一个偏僻的山村,家中有兄妹近20人,我排行12,少年时代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吃饭是件很‘庄严’的事情,因为怕兄弟姐妹们和自己抢饭吃,每次吃饭前都向碗里吐唾沫。由于家里的孩子实在太多,父亲每周都要开家庭会,目的就是‘认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放学我向父亲打招呼,他说,你是谁,怎么这么面熟?我说我是你孩子,他说:你骗谁啊?回到家一看,发现我坐在家里,父亲吓了一大跳。如果换成现在某些年轻人,是不是已经死了很多回了呢?”林清玄接着说,“三年级的时候我就立志成为作家,没有人相信我,因为我住的地方从来没有人知道作家是干什么的。我父亲曾当场给了我一巴掌。我回顾自己成长的环境,其实那时候很贫穷,充满了挫折,充满了压力,但是我还是要努力地向前行。我们要对生命有期望,有积极的态度。”
增大自己的“抗挫容量”
演讲现场,林清玄针对整日奔波忙碌的人们,提出了沉淀着自己人生经验的建议。“面对逆境要有进取心、超越心,不断去追求更高的境界。”林清玄举例说,有一天一位老师给弟子讲课,拿了一个杯子,里面装满了水,又放进石头,结果水漫出来了,他问弟子:怎么样才能既放进石头,又使水不外溢呢?弟子们无言以对。老师说:换个大杯子,不就行了吗?林清玄说,我们生命里遇到的烦恼和困境就像这些石头一样,丢进杯子里,就会让水漫出来,让水不漫出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超越,使自己抗挫折的“容量”变大。
林清玄说,不少人该睡觉的时候不在睡觉,而在想明天去赚更多的钱,还有更多的会议要开,有很多的工作要作,所以睡觉很不安稳。他举例说,有一个年轻人在20岁的时候发誓,要寻找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娶她为妻。因为他知道完美的女人绝对不可能住在自己隔壁,所以一定要去旅行,去寻找。结果寻找了60年,这个老先生还没有找到最完美的女人。这个时候,他碰到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问,老先生你在找什么?他说我在找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并要娶她为妻。年轻人问,即使是一个不完美的女人,你为什么不娶她为妻呢?要知道,完美的女人也在寻找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嫁给他呀。“所以说,这个世界上不会有完美的状况,如果你今天活得很好就很好,谈恋爱的时候就专心谈恋爱,失恋的时候就专心失恋,有时候,人要有单纯之心,单纯的人最容易快乐,不会有不堪生命之重的感觉。”在“扬州讲坛”演讲现场,林清玄端起茶杯说:“我教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每次把茶拿起来喝的时候,先念一个句子:好好地喝这杯茶吧,因为这辈子不可能再喝到跟这杯一模一样的茶了。端起茶杯的时候,你想象那是见爱人时的欢喜之心,放下茶杯的时候,你想象那是离别爱人时的缠绵之心。那样的生活就不会有压力了。”
----------------------------------------------------------------------
林清玄:感动了杀手的作家
莫艳民 孙朝方
台湾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受广州购书中心之邀,10日下午在羊城与读者见面。
林清玄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之后一发不可收。30岁即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三十多年笔耕不辍,出版作品114部。10年前,他的作品开始在大陆出版,立即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看林清玄的书,轻松自然,不经意间,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最细腻的内心感觉中把你打动。走近林清玄,书如其人,随和、亲切、无拘无束。
给畅销书把脉
谈起畅销书,林清玄说,会畅销的书通常都具有五个重要条件:受到读者的需要;有很好的口碑,能够被传播;有比较强的感动力;对人有启示性,每次都会读到一些你所不知道或可以让你学到新东西的观点或意见;可以使人得到安慰。他说,他喜欢的作家像余光中、刘墉、余秋雨等的作品都有这样的特质。
林清玄早年从搞纯文学起步,他说,那时以为自己蛮有才气,事实上在思想、生活和感受上并没有很好的体验,现在慢慢转变,辞藻变得朴素、浅显,更注重对思想、生活的感悟。“美丽的辞藻是比较短暂的,只有真正的思想观点才可以恒久。”林清玄说,这是他写作风格演变的一种很深的感触。“如果写很深的文章可以给十个人感动,而写很浅的文章给十万个人感动,而你谈的是同样一个观点,那何不选择第二种方式。”
与杀手的对话
前几年,名列台湾“十大杀手”之首的死囚在临刑前,说他的最后一个心愿是见一见林清玄。这个故事一时成为台湾社会的美谈。
林清玄谈起这一件事时说,当监狱打电话告诉他,那个有名的杀手临刑前唯一的心愿,就是见一见林清玄时,自己觉得很感动,这位死囚在关押的时间里几乎读完了他所有的作品,并把生命里的最后一次机会给了一个陌生的作家,还对林清玄说:“在我的成长过程里,如果有人能提前告诉我读书是这么好的事情,会让人这么感动,我就不会成为一个杀手。”林清玄说,他一直记着那个死囚读者的话,他说,当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内心是孤独的,但当作品完成以后,那种分享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一个作家的想象时,他又是快乐的。“他的死,给了我很多感悟,让我相信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以给一些处在困境的人带来安慰,使一些无助的人得到力量。”
这个故事也让许多读者感动。
杀手死了,而林清玄依旧是寂寞孤灯下笔耕不辍的林清玄。
《羊城晚报》 2000年09月12日
----------------------------------------------------------------------
寻找林清玄的心灵地图——张庆棠
由于负责将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作品介绍到内地出版,所以几乎读了他大部分的作品,也因此有机会接近林先生本人,对林先生的作品、人品有了近在咫尺的感受。
林先生的家位于台北近郊,面临故宫,背依阳明山。有山有竹,有河也有荷,碑林雕塑,文物古籍,艺术回廊、图书馆……林清玄说,阳明山真正是座宝山,故宫也是块宝地。当年蒋介石慎之又慎选了又选将故宫建在这里,在今天看来是多么富有远见。“9·21”台湾大地震,使闻名世界的阿里山、日月潭遭毁,山体变形,潭水下陷,当初留在人们心底的那份美好,再也难以维系。与故宫一条马路之隔的林先生家,在地震中损毁严重,古玩字画、书籍物品,纷纷落下,而与林宅一路之隔的故宫却得以幸免,震幅不大,珍贵的文物古籍损失较小,林清玄说不是奇迹,是故宫所处的阳明山特殊的地质构造帮助故宫内世界级珍贵遗产躲过一劫。
上午写作,下午应酬或爬山,是林清玄多年养成的生活规律。在开满马樱丹和各种鲜花的小路上,林清玄与妻儿一起,嬉戏期间,洗温泉、泡中药浴,尽情地放松着身心,享受着天伦之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里,林清玄放逐灵魂,捕捉灵感,为文化而生存,为文化而思考,为文化而陶醉,把爱、自然、美转化成文字,因而被读者奉为精神导师。
林清玄是名人,可他活得真实、坦然、淡然。他不断地变换着摹写生活的角度和起点,为文题材三变:唯美——禅宗——寓言;为人不好与人争,“要争就争大好河山”,坦然“文不一定如其人”。这就是林清玄,会取擅予。让文章说明问题,以文章来诠释生命,对文明生活的向往,对生命创造力的追求,使他永远有一只眼睛是自醒的。他可以同时写10本书,甚至更多,观点先行,想好了要点,10本书可以交替着来写,就像喝点咖啡,品品茶,再尝尝水果,不但效果不错,思维交替当中,主旨获得升华。注重爱的表达,是他生命的重要特质。作品几乎获得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可他还不忘送一份全台湾烹饪大奖的厚礼给太太,为人妻的幸福、荣耀、安慰莫过如此吧。
如果没有婚变,林清玄几乎就是个完人。可他偏偏就离了,又再娶了,而且新任太太很漂亮,“居然”还很年轻。这似乎是公众最不能原谅的。在台湾,妇女团体当街烧他的书,表达她们的愤怒,讨伐他的言行不一,因为读者以他作品为标准来衡量他,要求他。在广州中山,当新任林太太出现在演讲现场,被林先生当众爱称为他的“奥黛丽·赫本”时,在武汉,到达的第二天,以“林清玄带来了个小姑娘”为标题的报道出现在《武汉晨报》的头版,令主办方心里很不安。可林清玄的真诚、平静、坦然再次征服了读者、主办方和媒体。看到报纸后,林先生当着许多人的面歪着头顽皮地称林太太为“小姑娘”,引起一阵释怀的笑。演讲时,当讲到中秋节之夜在岳阳返回长沙途中的车上,林先生为太太唱了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时,听众的情绪达到极点,要求林先生再唱一遍,林先生就唱了,博得满堂喝彩。就在那辆车上,我有幸倾听到了那首歌,林先生唱得非常动情、投入,唱歌时二人双手紧握,四目相对,场面甚是感人。
在接受一家晚报记者采访时,林清玄这样表达了他对爱情婚姻的观点:一个人无论男女,20岁时的爱情婚姻,成熟只在生理,符合条件的另一半很多很多;30岁时情感与心理都成熟了,这时候婚姻选择的犯错率就会低很多很多;而到了40岁时,真正在灵性与价值观上相匹配的另一半,就可遇而不可求了。他说他的选择凭借的是一颗真诚的心,而且他把自己内心的这种悄然的改变在一本书里诠释了很多,这本书就是《真正的爱》,在内地出版时更名为《寻找幸运草》。他还说,如果一生有一件事可以用幸运来形容,那就是遇到现在的太太。
尽管如此,当婚变被曝光后,他的生活和社交受到猛烈的冲击,作品从金石堂排行榜的长胜军跌至榜上无名,他把内心和情感的改变在另一本书中作了诠释,书名叫《生命中的龙卷风》。读者是否理解他或者说原谅了他,无从知晓,很快他的书就又回到畅销书排行榜前几名,似乎说明了什么。一件事不能简单地去判断是非对错,鞋子穿着是否合适,只有穿鞋人自己才清楚。
在延安,林清玄用自己的版税所得在黄河边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贵和希望小学,以他岳父方贵和的名字命名,亦取富贵和平之意。方老先生生前是台湾颇有声望的教育家,浙江田野里长大,早年来台,认为农村的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希望。因此林先生亲自撰写碑文以纪念方老先生,亲自来到沟壑纵横、黄土皑皑的陕北高原,为希望小学奠基植树。白天,面对晋陕交界处黄河360度大回旋的恢弘场景,他发出了“不输给美国的黄石公园”的感叹。一眼眼八路军住过的窑洞,一串串油汪汪的红辣椒,一个个“三个就能吃饱”的梨枣,他陷入了沉思。夜晚,他与村民们一双筷子夹菜,一个酒杯喝酒,一个土炕睡觉。在窑洞前听村民质朴粗犷的陕北爬山调,给村民唱台湾的民歌,笑声、歌声飘出山坳,顺着黄河,久久地在陕北农村夜晚的上空回荡……林先生当即表示,今后每年将在祖国大陆的贫困地区捐一所希望小学,让更多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有更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
想不到的是,学校建成后,当地有关主管部门以国家有令,不能以港台人士名字命名希望小学为理由,三番两次地要求林先生更改校名,经纪人不知如何与林先生作出解释。林先生的宽厚再次彰显了他的体察,他反过来安慰我们,表示了他的尊重和理解……
这就是林清玄,永远将慈爱写在脸上,把智慧和彻悟埋在心底。著书立说,厚德载物,行事为人,不文过少饰非,亦师亦友,受益匪浅。
----------------------------------------------------------------------
林清玄:一生从没躁动过 3岁与茶结缘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经多次到过南京,而昨天的南京之行,连他自己都说会非常难忘,因为除了签售新书《平常茶非常道》之外,林清玄还在南京市大众书局首届空中书香婚礼上客串了一回证婚人。上午签售前,林清玄与记者坐而论茶,侃侃而谈,充满着智者的气度。在随后的签售中,当一个小学生朗朗背诵起语文课本里选登的林清玄的文章时,林清玄十分感动。而下午的书香婚礼上,当林清玄给六对新人一一证婚时,温馨的气氛更是达到了极致。
3岁时就与茶结缘
林清玄出了名是爱茶的人,多年品茶让林老师参悟出不少人生感悟,并集结成书——《平常茶非常道》。回顾自己喝茶的历史,林清玄脱口而出—— “从3岁就开始了,爱喝茶是受了父亲的影响。”从中学开始,林清玄就开始每天都喝茶,到了高中,又开始寻找茶背后的文化与内涵。“我发现我喜欢的中国文学家都喜欢喝茶,于是我就去找原因。”正是有了茶的陪伴,在别人年轻气盛的时候,林清玄就学会了安静,“应该说我这辈子都没有躁动过,我的三个孩子,在他们三四岁的时候我就开始教他们喝茶,真的跟那些同龄的小孩跑来跑去不一样。”
和太太吵架总是我让
谈到这次来当证婚人的感受,林清玄笑笑说,“我在台湾也经常当证婚人,而且我证婚的那些夫妻都没有离过婚的,这让我很得意。”不过,林清玄自己的婚姻倒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离过婚的这段往事,林清玄很看得开,“我有过两个夫人,你要我说哪一个呢?”现在的太太有时候也会跟他吵架,“她也会很遗憾,没有拍婚纱照什么的,这个时候我就让着她,太太永远是对的。结果自然就和好如初了。”
《小团圆》不该出版
最近文坛热热闹闹的追捧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林清玄也表示自己早就看过。“我把《小团圆》当成是传记来读的,一辈子没写过传记的张爱玲从小说的角度切入,写的是自己的人生。看完这本书我心里有点酸酸的。”这种酸涩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林清玄也认为这本书并非是张爱玲最好的小说之一,“张爱玲自己心里当然非常清楚,所以立了遗嘱不要发表,当一个作家说了不要发表最好还是不要发了吧。这对作家是一种不尊重。”
倪匡数着美金所以写得快
林清玄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家,在台湾他出版了130多部作品,大陆也已经出版了50多部,“别人以为我是每天都在大量写作,其实不然,我每天写3000字,一个月就有9万字,一年就有百万字了。”而且林清玄说他不会用电脑,都是自己手写。“曾经有人做过调查,华人中写字最快的作家,我是第三名,排在第一的是倪匡,他一个小时能写六千多字,而我只能写三千多字,有人就去问倪匡,‘为什么你能写得这么快?你的朋友林清玄只能写你的一半?’倪匡哈哈大笑说,‘那是因为我的面前放着美金,我每写一张就翻一张美金,而放在林清玄面前的全是台币!’”
----------------------------------------------------------------------
林清玄,“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曾几何时,他的《打开心内的窗》、刘墉《萤窗小语》、席慕容的《无怨的青春》等,成为一代人的“床头书”,不读难睡。林清玄更是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心灵导师”。但数年前的一场婚变,却使林清玄在众人心目中的“光辉形象”顿时坍塌,有读者甚至当众焚书,林清玄也因此从大众视线中“淡出”。前晚,久违了的林清玄悄然抵蓉,前来出席今日将在四川国际标榜艺术学校举办的题为“美丽人生”的演讲,在他的住处,他向记者独家披露了这些年来其鲜为人知的许多故事。
“痛苦的婚姻里人如行尸走肉”
(曾有人评价林清玄说,“如果不是那场婚变,林清玄几乎就是个完人。”“那场婚变”指的是当年林清玄与结发妻子离婚,然后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新太太。此事当时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台湾的妇女团体甚至在大街上当众焚烧林清玄的书,以示抗议。很多人指责林清玄虚伪,甚至有读者感到自己受了愚弄。)
华西都市报:您的爱情观是什么样子?
林清玄:一个人无论男女,在他20岁的时候,他的成熟只在生理。在这个年龄段与他匹配的另一半,以全世界的人口计算,至少有30亿的人可以合格;人到30岁的时候,情感与心理也成熟了,他这时候的婚姻选择犯错率就会降低很多;而到了40岁,真正在灵性与价值观上匹配的那一半,可遇而不可求。
华西都市报:当时你这场婚变震动很大,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写的文字这么富有感情,却做出这样无情的事?
林清玄:有两位和尚赶路过河,看到河边有一位女子想过河又不敢下水,大和尚就抱起女子趟过河,然后将女子放下。两位和尚又赶了十几里路,小和尚实在忍不住,就问师兄:“我们是出家人戒女色,可是你刚才为什么要抱女子过河呢?”大和尚听后淡淡地说:“过完河我已经将女子放下了,难道你还没有放下吗?”(微笑)过了这么多年的事情,大家还没有放下吗?很多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有所成就,在情感方面都无法如实地看到自己的内在世界。我是一个比较入世的人,我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感转变。当时看到别人激烈的反对我很错愕,你管别人的情感世界干什么?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很洒脱,别人怎么说无所谓,在痛苦的婚姻里人犹如行尸走肉,那还不如走出来。我现在坚持认为,如果一生有一件事可以用幸运这个词,那就是遇到了现在的太太。
“现在太太是我当年的听众”
华西都市报:您和现在的太太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林清玄:她叫方纯珍,是我演讲时的听众,认识时她还是学生。一天,我演讲完趴在桌上闭目小憩,一个轻柔的声音在耳边叫我,我抬起头一看,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文文静静地站在我面前。她一身纯白的打扮,白衣、白裤、白球鞋,她邀请我到她们学校去演讲,我邀请她和我儿子一起去放风筝,从此开始相识。后来我们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笔友,讨论人生观,分享彼此的快乐,分担彼此的痛苦。从此后,我出了新书,会在第一时间寄给她。日积月累,两个人在彼此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了,我们惊讶地发现,虽然年龄相差十几岁,但在思想上竟然如此的投契,渐渐地,我们在彼此心中的地位竟是无人可以取代了,情感的火焰一触即发,就是这样的。其实这个事情之后,我专门出了一本书《生命中的龙旋风》,将整件事情前后交待了一遍。
华西都市报:当时很多读者通过这个事情认为您很虚伪,表示从此不再看您的书,对此您有什么感想?
林清玄:我的书依然在畅销啊。对于这件事情我有两点需要向读者澄清:第一,我与前妻离婚,给她一套约2000万台币的房子,并一次性付给她500万台币,现在每月给她6万台币。第二,读者应该关注作家的作品,而不是去关注他的隐私。再说婚姻如同鞋子,是否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对于流言,我并不在乎。写书会友尽享天伦
(内地读者中,很多人都看过林清玄的书,但很少有人知道林清玄的生存状态,就好像不知道他长样一样。特别是近年来,内地市场很少看到林清玄的新作,许多读者都在追问:他现在做着什么?过得怎样?是不是已经封笔安享?)
华西都市报:在内地很久没有看到您的新书,好多人都以为你已经封笔。
林清玄:我说过,我现在还是平均每两三个月出一本书,只是这些书都没有在内地出版。不过最近会有几本新书即将在内地出版。封笔?我还没有想过。
华西都市报:您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
林清玄:平时我每天起床后都要去爬山,我家就在阳明山脚下,回家后写作一上午,下午喝茶、到处走走会朋友,或者与妻儿一起,洗温泉、泡中药浴,尽情地放松着身心,享受着天伦之乐。除此之外,我会到处走走,到大学进行演讲。
华西都市报:听说您在内地捐建了不少希望小学。
林清玄:还不是很多,在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有一所,贵州遵义有一所,西安有一所。我现在的想法是把我在内地出版的版税用来盖希望小学,这次到四川我也会考察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其实在台湾我有一个基金会,用我在台湾的版税,主要为学校盖图书馆。(完)记者范东波实习生陈莉
----------------------------------------------------------------------
1999年的冬天,有一个暖阳高照的日子,我与自己心爱的老公订婚了。
陕北农村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订婚宴上叫(抓把柄) 只要女方家吃过男方家订婚宴席上的饭,收了像真性 的一点彩礼钱,那就算‘抓了把柄 ’了。只要一抓把柄,这个闺女以后就不由自己娘家做主了,就像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自家辛苦养大的闺女以后,死活都是人家的了。(这样的风俗习惯虽然现代人看起来思想很封建,有点落后,但正是这样才体现出陕北憨厚朴实的农村人是多么的讲信誉,多么的重情重义。)随后就可以让男方家很庄重 的请董风水的先生:‘看举办婚礼 的黄道吉日’。
那会我和老公没外出做生意之前,一直待在村里。自然就得按智慧的老祖宗们留下这个老规矩的章程一步步的走。 因此2000年我和老公在村里举办了热闹而让人难以忘怀的婚礼。
那些年陕北的农村办喜事,大都在自家窑洞的院子里举行仪式。附近的亲戚朋友都来祝贺。白天来婆婆家到晚上又各回各家,而远路的亲戚则留下来住几天,我清楚的记得远路的亲友最多的时候一个窑洞的土炕上可以挤下十多个人。(都是自己亲人)等举行婚礼仪式结束后,再各自回家。
我和老公婚礼是在正月举行的,天气虽然回暖了一点,但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来到陕北这个有点寒冷的小山村。人们身上都还里三层外三层,紧紧的裹着厚厚的棉袄棉裤。
但很感谢上天的恩赐!让那天的太阳公公也很是格外的关爱于我们,蓝蓝的天空上,偶尔飘着几朵白棉花一样的云彩在浩瀚的天空上自由自在的游移,身旁金色的太阳公公露着甜美的微笑给我们送来满满的祝福。并撒向大地金色的万丈光芒暖暖的照耀着聚集在尚家沟村里的所有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此刻尚家沟村小路的两旁围满了看热闹娶媳妇的迎亲队伍。最前面走的是唢呐队伍,空气中弥漫着一首首(你要拉我的手,哎,我要亲你的口……。)优美而动听的陕北情歌的唢呐声。后面紧跟着迎亲队伍以及送亲队伍,还有村里和自家亲戚临时组织的秧歌队伍。那些可爱的村民们和热心的老公自家的亲戚朋友,簇拥着把我和我的老公紧紧的挤在人群中间一会推一下我的老公,一会又推一下我。
一瞬间我在扭秧歌的队伍里,发现(听村里的人讲我的公公特别喜欢扭秧歌,虽然不识字,但唱陕北秧歌是当地一流的口才而且出口成章,不用打草稿。)自小爱好扭秧歌的公公后面跟着我亲爱的那个婆婆。虽然平时好像不善言辞,性格拘谨的婆婆正眉开眼笑的走八字步,向前走两步,拐着八字后退一步。更有意思的是婆婆脸上涂了一层红红的墨水,长满操劳皱纹的脸上好像嵌进去两颗红红的苹果(这是陕北的风俗习惯,既闹洞房,也闹婆婆公公)很是逗大家开心的。热热闹闹的一群人们七扭八歪的就进了婆婆家窑洞的院子。
当迎接新媳妇进窑洞的那一刻,婆婆给我头上带了两个红艳艳的发卡,当时觉得很是奇葩。解释:一对红发卡带头上:喻义着两个新人以后会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恩爱有佳的白头到老。刚给我带完发卡,婆婆的手激动的稍微有点颤抖,随后用右手缓缓伸进她自己的衣服口袋里,掏出她们刘家的自认为的‘传家宝贝,(几个响银元)交到我这个儿媳妇的手心里。
那一刻我从婆婆喜悦的眼神里仿佛看到了她心里对我充满了无限的信任与期盼,以及还有一切她所能给予对儿子的爱全都包涵在她坚定的眼神里。就这样可亲可敬的婆婆,把她最心爱的儿子拱手想让中送给了我。那时年少的我暗暗在想,婆婆的眼神好厉害啊!就这样热热闹闹的一场婚礼中,老公就把我给取进了刘家的门!
现在陕北小山村里年轻的小一代结婚,因为大都住在在大城市里,所以在城市里的大酒店举行一场婚礼仪式。在到正月回老家,亲戚朋友都再聚到一起,热热闹闹又办一场属于我们陕北农村人专享的,自行娱乐的一种陕北乡俗婚礼。
现在的婚礼更增加了许多文明的,优雅的,让人开心,逗乐的小游戏。 这些令人开心的事虽然过去好多年了,但美好的回忆总是一条幸福而无尽头的细细长河!陪伴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坎坎坷坷的生活之路!滋润着我心底每一个鲜活的细胞,让我带着这些幸福的美好,总是乐观而豁达的,在这起起伏伏尘世的江河中稳稳的把握着自己幸福的人生帆船!
红火热闹的陕北农村婚礼从古延续至今,后人仍不舍丢弃,正是老祖宗留下的看似封建的乡俗其实里面包含了好多人生的大智慧。充分体现了勤劳朴实!憨厚的村里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做人重情义的聪明智慧!
乔提笔只为记录自己过往有意义的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