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管理》之读书笔记

《时机管理》之读书笔记,第1张

这本书是朋友静雅推荐,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丹尼尔平克。曾经读过他的两本书:《驱动力》(在管理学界大名鼎鼎的书籍)和《全新思维》。《时机管理》是他在2018年的第四本著作。作者通过对时机的分析和科学论证,提出了时机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目的在于帮助所有人,由内而外的更智慧地工作和更美好地生活。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时机管理,基于人的管理”,主要描述时间的类型,任务类型,以及与个人特质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实际管理必须关注的三个点,分别是起点效应,半途效应以及峰终效应;第三部分是,群体时机,也就是个人与他人及团队的协作原则和方法指导。

作者开篇通过康奈尔大学的社会学家,进行的,调查分析发现,人们在非睡眠时间里的情绪,表现了遵循一种非常固定的模式,也就是说,不管是在哪个大洲或者哪个时区,人们每天的情绪都像潮汐一样规律变化,从高峰到低谷,再返回高峰。也就是积极情绪在清晨最活跃,下午下降,晚上再次上升。

在人们思维和推理的过程中,同样受到时机的显著影响。理性评估所依赖的思维敏锐性在早晨更高,而导致人们偏见的思维惰性以及错误认知,则随着当天的时间线而递增。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大脑在早上的警觉性更高,通常我们的大脑在早晨处于警惕模式,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帮助的信息,大脑可以有效排除它们的干扰。但大脑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感觉疲倦,所以警觉性和大脑的能量在早晨处于爬升状态,在中午时达到顶峰,而在下午会直线下降。

但对于某些“洞察力问题”,也就是面对不需要太多分析或者逻辑推理的问题时,如果当人们的大脑能量水平不在最优状态时,此刻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反而是最丰盛的。

也就是说,人脑遵循一种双重能力模式,早晨在脑力高峰期间,大多数人都擅长解决分析性的工作,因为这类工作需要敏锐,警觉和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天中的晚些时候,在情绪回升期,大多数人会更加善于解决需要较少专注的“洞察力问题”或者创新问题。

时间类型指的是决定人们身心昼夜节律的个人模式。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判断一个人的时间类型,想想你在不需要固定时间起床的周末的行为,然后回答三个问题:你通常几点睡觉?你通常几点醒来?两个时间的中间点是几点,也就是说你的睡眠中间点是几点?例如,如果你通常在晚上11:30入睡,在早上7:30醒来,那么你的睡眠中间点是凌晨3:30。睡眠中间点在凌晨零点到凌晨3点之间的,称为云雀,占人群的14%。中间点在凌晨3点半到早上5点半之间的,称为第三种鸟,占人群的65%。中间点在早晨6点至晚上12点,称为猫头鹰,占人群的21%。现在想想你自己是哪一种类型的鸟?

这一节描述的主要是关于“休息”的内容,分为警觉性休息和恢复性休息。

所谓警觉性休息,即高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暂停行动,检查所有指令,防止出错。因为不管人们的时间类型如何,下午时间段都会影响我们的专业判断和道德判断,而警觉休息可以放松低谷期对我们行为的控制,正如密歇根大学的医生们的案例所证明的,在工作中实行定时的强制性警觉休息,有助于我们重拾新恢复所需的专注,以完成必须在下午完成的挑战性工作。

所谓恢复性休息,就是帮助我们轻松绕开低谷危险期的休息。很多书中都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在2011年社会学家利用以色列司法委员会的数据来研究司法决策,他们发现一般来说,相对于下午,法官们更有可能在上午给出善意的裁决,同意囚犯的假释。在一天中的早些时候,法官会做出有利于囚犯的裁决,但随着早晨的过去,比例开始下降,到了上午晚些时候,他们做出善意的裁决几乎为零。也就是在上午9点接受聆讯的囚犯,很可能会获得假释,而在上午11:45开庭的囚犯,不管他的案件事实如何,根本没有机会获得假释。但是在第一次午餐休息之后,法官们变得更加宽容,更愿意做出与默认裁决不同的判断。这种现象无论如何解释,一个本来与司法决策无关的外部因素,也就是法官是否能够以及何时可以休息一下,成了决定囚犯是否获得假释自由的关键。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恢复性休息呢?本书提供了五个指导原则。

原则一,休息比不休息有效。下午时段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坚持一项任务太长时间,就会忘了当初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这个过程称为习惯化,用通俗语言说,就是我们走的太久,而忘了为什么出发。短暂的中途休息,可以防止习惯化,帮助我们保持专注,重新激活我们对目标的决心,所以经常性的短暂休息,比偶尔的短暂休息更为有效。

原则二,动起来比坐着有效。在工作场所进行短暂的步行休息,也可以增加人们的主动性,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创造力。

原则三,社交比独处有效,独处也有助于恢复精力,特别对于内向的人来说,但是有关恢复性休息的大部分研究都显示出与他人在一起时的巨大能量,特别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与谁在一起的时候。在工作场所做的研究表明,社交休息,比如与同事谈论除工作以外的事情,会比一些认知休息例如回复电子邮件,或营养休息也就是吃零食,更能够有效的减轻压力和改善情绪。

原则四,户外散步比呆在室内有效。接近大自然的休息方法能够使我们获得最大的收益,在户外散步的人会更快的恢复情绪,比在室内走路的人精力更加充沛。

原则五,彻底放空比思绪万千有效。大部分人都不具备多任务并行处理的能力,例如看微信或朋友圈,或者同事讨论工作,这是一种错误的休息。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都说户外跑步,或者冥想哪怕只有5分钟,都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之一。

除了恢复性休息和警觉休息,另外两种休息方式也非常值得考虑。

最有帮助的午餐休息有两个关键要素:自主和脱离。自主:也就是对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谁来做,有一定的控制权,这对于高业绩,尤其是复杂任务至关重要。脱离:在心理和身体上,在午餐期间全然摆脱工作也很关键。在午餐休息时,如果仍然集中精力工作,或者用手机玩社交网络,很可能还会加剧疲劳感。

午睡。午睡有两个关键的益处:能够改善认知表现,并且促进身心的健康。午睡不仅可以提高大脑的警觉性,而且可以提高大脑的学习。有效率的理想的小睡时间,通常在10到20分钟,澳大利亚的研究显示,5分钟的小睡几乎没有减轻疲劳,增加活力的作用,但是十几分钟的小睡却能产生持续近三个小时的积极效果。但是一旦持续20分钟左右,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就要开始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称为睡眠惯性,就是我们在醒来时那种迷糊和混乱的感觉。这种昏昏沉沉的感觉,将影响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的能力。因此,较长时间的小睡会让人走进睡眠惯性,但短短的10到20分钟的小睡,反而会让人的大脑认知功能受到积极的影响。

综上,时间科学已经肯定了古老的智慧:我们应该让自己休息一下。休息不是懒惰的象征,而是力量的标志。

起点在整个事情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会一直影响到终点。尽管我们不能总是确定什么时候开始,但我们可以对其点施加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不良的结果的影响。不管做什么,我们都要充分利用起点的力量,力争有一个好的开始。如果失败了,可以尝试重新开始,如果开始是自己无法控制的,我们可以让其他人加入进来,一起努力,这就是成功的开始的三个原则:正确开始;重新开始;一起开始。

1、正确开始,何时很重要。从美国部分学校3万名学生的调查显示,从推迟上课时间的实践来看,对于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学生都有好处。他们在课堂上以及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表现得更好,推迟上课时间,可以强化学习动力,改善心理健康,并减少抑郁和冲动行为。

2、重新开始,使用时间地标。一年中的第一天,社会学家称之为“时间地标”,正如人类依靠地理地标在空间找到方向,人们用时间地标在时间中导航。例如在美国,“节食”这个关键词的搜索量总是在新年的1月1号这一天飙升,比平常多出80%左右。而大学生健身房出勤率增长的时间,在新学期开始时也增长了47%;在新的一周开始时,增长了33%。人们通常使用两类时间地标,帮助人们实现一个新的开始,一类是社会时间地标,例如每周一、每月一号,或者新年的1月1号;另一类是个人时间地标,例如生日当天、毕业后第一天,或者新入学第一天。我们看到行为背后所依赖的心理机制,起点效应,让我们能够有目的和有意识地在每一天去运用这种技巧。

3、一起开始,个人问题可让集体解决。经济学家卡恩发现,人们开始第一份工作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之后的方向和成就,在经济不景气时进入就业市场的人,比在经济强劲时开始工作的人赚得少,而且这种劣势并不会消失,它会伴随人们长达20年之久。因为如果经济不景气,人们通过换工作来增加薪水就很困难,企业也没有招聘或持续发展,这意味着在经济低迷时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往往会在与自己技能不匹配的工作上停留更久。这个例子说明,在任何动态的系统中,初始条件对该系统内的成员之后的经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部分由于牵涉到社会,组织,或团队的影响和力量,所以不作过多介绍。

半途效应,指的是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

我们的生活,很少遵循一条清晰的直线式路径发展,我们很多时候记得清晰的开头和结尾的片段,但是中间的印象总是模糊的。但是时机科学显示,中间点,对于我们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有时我们卡在一个项目或一件事的中间点上,这件事情会浇灭我们的兴趣,拖延我们的进度,磨灭我们的动机,而有时中间点则会激励和刺激我们,重新唤醒我们的动力,推动我们加足马力继续前进。

1、作者首先对“中年危机”这个概念进行了分析,社会经济和人口统计等领域的大量研究中都提出了相同的结论:人们的幸福感从童年开始快速上升,直到三四十岁开始下降,50岁左右陷入低谷,但是人们在此后会从幸福感的衰退中快速恢复过来,晚年的幸福常常超过青少年时期。为什么这个中间点会让人泄气呢?一种解释是可能因为没有实现理想的失望,人们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信心,之后,被现实一连串的打击慢慢磨灭了斗志。另一种很有趣的解释是,从研究人员对黑猩猩的实验中发现,“中年低潮”有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生物学,而非社会学现象,是一种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而不是人们对环境的可选择性的反应。

作者同时提出了“U型模式”的概念,也就是在中间点的松懈。在中间阶段,我们放松了对自己的标准,也许是因为别人同时也放松了对我们自己要求,在中间点上处于某些不太确凿但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开始走捷径,开始偷工减料。如果中年低潮或者中间点的低潮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仅仅知道它的存在,也可以减轻一些我们心理上的不适。如果我们能意识到,我们的标准或行为可能会在中间点松懈,就可能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以减轻这种懈怠造成的后果。

2、在我们到达某个中间点时,有时我们会消沉,有时我们也会振奋,这时我们头脑中好像有一个警铃在提醒我们正在浪费时间,这种新的紧迫感、健康的压力感会激活团队成员的动力,也会改变我们行动的策略。它会让我们加速前进,点燃我们新希望的火花。所以中间点,既是生活中的客观事实,也有可能是自然的力量。要将失败转化为火花和前进的动力有三个步骤:

首先,要意识到中间点的存在,看到它;第二,利用中间点提醒自己,而不是放弃,让自己重新紧张起来,紧迫起来,而不是泄气;第三,站在中间点上,想想自己落后的地方,但是不能陷入想太多,这会激发我们的动力,也许会帮我们达到最后的目标,赢得成功。

终点在悄悄地引导我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实际上各种人生经历、工作项目,以及人生阶段的结局,都以四种可以预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激活,编码,编辑和升华。

1、激活:我们开始追求某个目标的时候,主要受进展程度所激励,但当我们接近终点的时候,则是依靠努力缩小余下的差距来增强活力。在终点的激活力量下,截止日期成了一个有效的手段,激励我们采取更紧迫的行动。作者通过对马拉松参赛人员的分析,可以看到29岁的人跑马拉松的可能性,比28岁或者30岁的人要高出两倍;有截止日期的谈判人员比没有截止日期的谈判人员,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大部分敲定协议的时间,都是在马上就要到截止日期的时候。

2、编码:快速完成效应,就是当我们接近终点时,会更努力更拼一些。终点帮助我们编码,就是在大脑内评估和记录整个事件的体验。很多著作当中都提出了“峰终定律”,相信很多朋友也了解过: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只是过程中的高峰时刻与终点时的体验,而过程中好或不好体验的比重或者时间长短,对于这段记忆几乎没有影响。我们淡化了一个事件持续的时间,然后放大了结束时发生的事情。终点的编码能力影响了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随后的决定,例如,我们通常不是按照整个过程的体验,而是依据某些时刻,尤其是结束时的感受来评价事物的质量。比如当美国人选举总统时,选举人的依据主要是选举当年的经济形势,也就是本届总统任期即将结束时的经济形势,而不是被选举人的整体表现;这种做法会导致短视投票,并最终导致短视政策。终点帮助我们编码体验,也就是定义评价和回忆体验,但是这样做会扭曲我们的看法,而看不清全局,在中间影响我们行为的四种方式中,编码是最需要警惕的一种方式。

3、编辑: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提出了社会情感选择性的理论。我们对于时间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向,也决定了我们追求的目标。当时间充裕看不到终点时,我们面向未来,并追求知识性目标,我们会编织广阔和宽泛的社会网络,希望这个人际网络能帮助我们收集信息,并打造在未来对我们有利的关系。但是在时间变得稀缺有限之后,我们会调整现在,追求不同的目标,比如情感、满足、享受生活、意义感等。这些目标,会让我们在选择社交伙伴时非常挑剔,促使我们系统地打磨自己的人际网络。这时我们会开始编辑社交关系,忽略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人,我们选择将余下的岁月和生命,花在那些和我们关系非常紧密的一小部分人身上,选择那些能够满足我们更高需求和期待的人在一起。

4、升华:经常有人会问我们一个问题:我有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80%的人都会选择先听坏消息。时机科学发现,人们似乎是对美好的结局有着天然的偏好,我们喜欢时间沿着上升而不是下降的路径发展,我们希望情况不断的改善而不是恶化。但是传统意义上,最好的结局并不总是大团圆,就像我们经常在**里面看到,主角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却发现这些目标并不是他真正需要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有意义的结局的核心是人类经历的最复杂的情绪,例如辛酸,是一种快乐和悲伤的混合体。比如对于毕业生和所有人来说,最美的结局,让他们感到辛酸,是因为辛酸传达了重要的意义。他们会产生一些,让我们内心更加丰富的东西。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或者一个超越自我的瞬间,以及通过放弃自己最初想要的东西,而最终得到自己所真正需要的。尾声结论和终点揭示了我们存在的一些最本质的东西,最终,我们要寻求的是人生的意义。

我们的生存能力甚至生活能力,都有赖于每时每刻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描述了群体协作和同步的能力,以及依靠群体同步取得成功,需要遵循的三个群体时机原则。也就是群体必须在三个层面上保持同步:与老板,与团队,与内心。

原则一,外部标准决定速度。节奏感,与老板同步。群体时机管理的第一个原则,是要在团队之上或团队之外,有一个老板或者其他什么人,例如客户来决定团体的速度,维持标准,并让所有人集中精神。

原则二,归属感有利于个人凝聚力。归属感,与群体同步。群体时机管理的第二个原则,是个体除了要与确定工作节奏的老板同步,还必须与团队同步,也就是成员之间彼此同步,归属感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缺乏归属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而拥有归属感会带来个人的健康,团队的健康和满足感。

原则三,幸福感提升,即是同步的要求,也是它的结果。意义感,心灵同步--这是群体时机管理的第三个原则,同步感让我们感觉很好,这有助于团队的车轮转动得更加平稳顺畅,与他人同步,会使我们替他人着想,替他人着想,又增强了群体同步。同步扩大了我们对外部人员的开放态度,使我们更有可能参与“亲社会”的行为,也就是同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而更好的人,反过来又促使我们成为更好的同步者。一个共同的使命,可以帮助我们同步并触发另一种良性循环,与他人和谐的工作,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善良。

用丹尼尔平克的原话作为结语,个人觉得特别有共鸣:

男人在恋爱中保持持续性的情绪价值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自我情绪管理:男人可以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包括情绪的表达和调节。他可以通过积极的心态、适当的情绪释放和健康的应对机制来处理情绪,从而保持稳定和积极的情绪状态。

倾听和关心:男人应该学会倾听和关心伴侣的情感需求。他可以表达出对伴侣的关心和关注,积极倾听她的感受和困扰,以及提供支持和安慰。通过关注伴侣的情绪,男人能够在恋爱中提供情绪支持和价值。

共同情感分享:男人可以积极参与情感的分享和交流,与伴侣共同分享喜悦、悲伤和困惑等情绪体验。他可以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并与伴侣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促进情感的互动和共同成长。

真诚和坦率:男人应该保持真诚和坦率,在恋爱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而不是掩饰或隐藏。他可以通过坦诚地与伴侣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建立起真实和亲密的关系,从而提供持续的情绪价值。

建立共同目标和规划:男人可以与伴侣共同制定目标和规划,为彼此的未来共同努力。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合作,男人可以提供一种稳定和有目标的情绪价值,让伴侣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总的来说,男人在恋爱中保持持续性的情绪价值需要自我情绪管理、倾听关心、情感分享、真诚坦率和共同规划等方面的努力。这样可以建立一个稳定、亲密和支持的恋爱关系,为彼此提供持久的情绪价值。

这是一本讲时机管理的书,嗯,是时机管理,不是时间管理。

我原来谈到过我很认同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的观点,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无法阻止时间自顾地流逝,我们能做的只是通过管理我们自己,来充分利用时间

那什么是时机管理?

简单理解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平克从个人的昼夜节律开始(这点和利特尔黑尔斯在《睡眠革命》中讲的大致相同),到人生和做事的节奏,最后到群体组织的节奏,他向我们描述了时机管理的两个奥秘——

1)个人时间的价值是由对时机的把握决定的;

2)组织的效率是由成员协调的时机决定的。

在以往的认知中,我们往往过于执着于这件事情“是什么”,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件事情。但实际情况是,我们每个人在一天当中、在任务不同的阶段中的生理以及心理状态大有不同,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对做事时机的选择各有不同,“何时做”有时会对个人及组织的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平克在书中提到了几个观点,我认为还蛮有意思的——

一、个人节律时机:

1 人们的积极情绪通常在清晨最为活跃,此时会感到活力四射、积极充实又满怀希望,这种情绪在下午直线下降,傍晚时又再次回升。 这决定了上午的我们处在一种保持警惕的“抑制性控制”状态,更适合做一些分析型的工作。而下午虽然缺乏“抑制性控制”,但这有助于发现一些平时可能错过的联系,这个时候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反而是最鼎盛的,更适合做一些洞察力的工作。

2 如果我们坚持一项任务太长时间,就会忘了当初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这个过程称为“习惯化”。短暂的中途休息可以防止习惯化,帮我们保持专注,并重新激活我们对目标的决心。 这意味着在我们工作一段时间后,休息一下是非常好的选择。常见的5种休息方式有: 微型休息 (喝杯水、看看窗外、摇摆身体)、 运动休息 (每小时走5分钟、俯卧撑、办公室瑜伽)、 接近大自然的休息 (到外面走走、假装你在室外)、 社交休息 (和朋友同事聊聊工作以外的事情)、 给大脑换挡 (冥想、深呼吸)。

二、人生和做事的时机:

1起点效应:

1)一年中的第一天,社会学家称之为“时间地标”。 正如人类依靠地理坐标在空间中找到方向,人们利用时间地标在时间中导航。人们通常使用两类时间地标来帮助实现一个全新的开始,一类是社会时间地标 ,这是大家共有的,比如星期一、每月初、法定假日; 另一类是个人时间地标 ,这对个体有独特意义,包括生日、周年纪念、换工作等。

2)这些时间地标为我们打开了一本“新的心理账簿”, 新周期给我们机会把过去的留在过去,重新开始。它帮助我们摆脱过去自己的不足和所犯的错误,对全新的,更好的自己充满信心 。在这种信心的作用下,我们“能够比过去做得更好,拥有更高的热情来努力实现愿望”。

3)人们开始第一份工作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之后的方向和成就。那些在经济不景气时进入就业市场的人,比在经济强劲时开始工作的人赚得少。而且这种劣势并不会消失,它会持续伴随人们长达20年之久。

2半途效应:

1) 半途效应: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

2) 间断平衡:人类团队的合作不是逐步、连贯地进行的,而是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懒惰期,然后被迅速发生的突然行为打断。间断平衡的“断点”始终是同一个:中间点。 中间点有时候会让我们泄气,此时它是低潮,称为“低潮效应”;中间点有时也可以引燃我们,此时它是火花,称为“火花效应”。

3)对于低潮效应来说,在中间点上,我们放松了自己的标准,或许是因为别人放松了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开始走捷径、偷工减料;对于火花效应来说,在达到一个项目的中间点时,项目成员会感到一种新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能够激活团队成员的动力,改变其行动策略。

4) 不存在所谓的中年危机。 人之所以会经历中年的心理低潮,是人们的预期出了问题。年轻时,人往往好高骛远;上了年纪,对未来又太过悲观。

3峰终效应:

1) 峰终定律:在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只是高峰与终点时的体验,而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或时间长短,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

2) 平淡愉快地多活几年,对于一种非常积极的一生,不是增色,而是减损。 我们把这种违反直觉的观点称为 “詹姆斯·迪恩效应”,因为人们倾向于认为,相比漫长而无所作为的一生,短暂却轰轰烈烈的一生,才是最棒的人生 ,就像演员詹姆斯·迪恩一样。

3)人们愿意用短时间的行为表现,来替代一个人长期的行为表现,仅仅是因为前者发生在这个人的生命结束时。这种研究人员口中的 “临终偏见”,表明我们相信人们的真实自我会在最后时刻显露出来,即使他们的死亡是意外的,即使他们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表现得是一个全然不同的自我

三、群体时机:

1群体时机管理的第一个原则,是 要在团队之上或团队之外有一个老板或者其他什么人来决定速度,维持标准,并让所有人集中精神

2群体时机管理的第二个原则,是 个体除了要与确定工作节奏的老板同步,还必须与团队同步,也就是成员之间彼此同步,这需要深刻的归属感 。团队的凝聚力和沟通能力越强,也就是互相交谈和闲聊越多,工作完成得越好。

3 心灵同步是群体时机管理的第三个原则 。同步使我们感觉良好,感觉良好有助于团队的车轮转动得更平稳顺畅。与他人同步会使我们替他着想,替他人着想又增强了同步。

我们的一生是由每一个当下,我们做出的选择连接起来的。在不同的当下,我们做出选择的条件会有不同,而这些时机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出选择,并连接起我们的一生。

这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人生。

面对新事物新问题,我往往最担心的是看不懂、想不通。

就比如说养育小孩,孩子出生后犹如白纸一张,家长就是最重要的执笔人,在这张白纸上留下什么?将决定这张白纸今后的价值。

所以,我会担心自己不知道怎么去把孩子培养好,或者说怎么去引导他成为一个爱学习、主动学习、能吃的了学习的苦的孩子?

最近没有集中精力去读书,偶然在头条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内容很有启发,分享给大家。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带孩子去趟博物馆,提前做了好多功课,到了那里一顿输出。

结果孩子回来和同学说起时,印象最深刻的居然是博物馆里的网红冰激凌。

带孩子去吃烤肉,回来后说还要去。

本以为他是嘴馋想吃肉了,结果一问,居然是想喝那里的南瓜粥(免费送的)……

每当这时,是不是都有种“种瓜得豆”的感觉,让人哭笑不得。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纳曼,就曾深入研究过这种现象,他称之为峰终定律,翻译成英文就是Peak-End Rule。

峰终定律,本质上讲的是人的一种认知偏差。

我们对某件事的看法,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峰值和终值。

换句话说,我们情绪最高或最低(高兴或低落)时,以及一件事结束时的心情,是决定我们体验好坏的因素。

当一件事留在记忆深处时,往往都是最high或最low的情绪记忆。

就算过程再疲惫、再糟糕,只要结束时是美好的,我们的大脑就认!

如果把峰终效应对照育儿,就会发现简直严丝合缝、完美契合。

那么,到底要怎么做呢?

                创造积极的峰值体验

很多孩子不爱学习,并不是排斥学习本身,而是负面情绪体验导致的“认知偏差”。

因为算不出来、写不出来,导致孩子的自信一点点被瓦解掉,从而产生了排斥、恐惧甚至厌学的情绪。

所以,解决学习问题,很多时候解决的是孩子的体验或者情绪问题。

一是从简单的开始

我们常说,做什么事情,开始的时候是最难的。

但是,只要开始能够静下心来专心学习15分钟,接下来的学习就会顺畅很多。

所以,在每天最开始的阶段,可以先安排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让孩子轻松好上手,打造渐入佳境的成就感。

遇到瓶颈,不用一直死磕

孩子学习的时候,遇到难点或者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就会产生逃避、拖延、畏难的负面情绪。

为了避免负面情绪堆积后的爆发,可以在学习中间,穿插一些孩子喜欢、擅长的事情来做。

比如,孩子不太喜欢英语这个学科,那么我们可以用番茄时间法,在学习25分钟后,让孩子安排5-10分钟的休息时间。

可以做些他喜欢的事情,比如下盘棋,吃点喜欢吃的水果,或者拍会儿球。

当然,如果孩子在学习时遇到了困难,比如怎么都写不出英文作文。

这时,为了避免孩子的负面情绪体验达到波谷,可以换一个孩子擅长的科目学,让孩子在学习上找回一些自信。

等到情绪平复了,再去挑战比较难的学习任务。

二是让进步“看得见”

前面两个方法,都是避免孩子在学习时,负面情绪大爆发。但想要得到美好的峰值体验,还是要从正面情绪入手。

方法嘛,我觉得不妨参考下学校和一些学习型APP的做法。

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会因为一个贴纸、一个小红花而激动不已,学习热情高涨。

用APP学习时,也会因为得到了几颗小星星、几个盾牌而骄傲不已。

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是把孩子阶段性的进步,用“看得见”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就会积累起“我很棒”的积极体验。

那么,日常学习中,要怎么操作呢?

我不禁想起之前很火的、期末考试后的“40秒超市大购物”,就是孩子因为学习进步,得到的“可以看见”的肯定。

不过,类似这样的方式,频次都比较低,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创造峰值体验的间隔太长,效果会不太显著。

所以,这里我分享两个可以在日常中用到的方法:

①学习积分

找一个专门的区域,可以是黑板、表格或者空白的本子,记录孩子每天在学习上的各方面进步。

并给予相应的积分或者星星、小红花,比如“学习主动”“状态专注”“学习效果好”等,都对应不同的分数。

这样将进步量化的积分制,可以从内在刺激孩子形成正向的、积极的峰值体验。

而且,它是时时可以进行的,操作起来也不难。

②奖励盲盒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喜欢刷短视频、刷微博、看朋友圈?

一方面,是算法推送了我们感兴趣的话题;另一方面,是因为“未知”带来了巨大的好奇。

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看到什么。这是一种很容易上瘾的刺激。

对于孩子也一样,想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峰值体验,可以借鉴这种“未知”的力量。

把孩子每天或者经常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全部用小纸条写下来,然后统一放进一个小盒子里。

孩子学习状态好,就可以获得抽取盲盒的机会,赢得“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机会和时间。

如此一来,就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时,有一个非常积极的体验。让今天的学习,都留在美好的那一刻,达到峰值。

                  保留一个美好的终值

除了保证过程中的峰值,拥有一个美好的结束,也相当重要。

在学习上,怎么引导孩子获得终值体验呢?

一是见好就收

我们陪孩子学习,很多时候会有这样的误区:

看到孩子在不擅长的学科上有了些进步,觉得应该趁热打铁、乘胜追击,赶紧再努把力、加把劲,多学会儿。

可结果却是,孩子从原本的亢奋、激动,变得烦躁甚至疲倦。

造成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没有做到“见好就收”。

很多时候,想让孩子体会美好的终值,就应该在孩子取得一定进步的时候,及时刹车。

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好不容易获得的成就感得以保留,学习起来更有干劲。

同时,孩子知道自己今天进步了、提高了,对明天的学习也会有好的期待,这些都是正面的体验。

但如果继续下去,孩子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好不容易得来的成就感被挫败消磨没了……

最后,将终值从开心、兴奋,变成苦恼、郁闷。

那么,孩子对于这一天的学习,会因为最后不好的结尾,而留下消极、负面的体验。

所以,学会“见好就收”,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智慧。

二是用擅长的事情结尾

除了见好就收,还有一个简单的方式。

就是把孩子擅长的科目、项目安排在学习计划的最后。

比如孩子喜欢诗词或者擅长数学,那么就把诗词或者数学排在最后来学习。

这样一来,孩子学起来轻松,而且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和自信。自然而然,就可以获得正向的终值体验。

相信我,这个方法我和大宝经常用,真的屡试不爽。

每次学习结束后,都能看到他轻松、愉悦的表情。这就是美好终值体验的魅力所在。

任何学习,都需要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累、有痛,需要坚持、努力,也会想要放弃。

峰终效应,虽然不能改变学习的整体过程。

但它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及时收手等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学习的节奏和计划。

虽然身体累,但可以收获心情或情绪上的喜悦感,从而增加孩子的学习动力。

对于更多的爸妈来说,了解峰终效应,也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平衡生活和工作的一些问题,减少经常占据我们内心的内疚感。

当然,峰值、终值的美好体验,也可以为孩子留下成长中美好的回忆,这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以上大篇幅摘录了原文内容,看原文比看我的这个效果会好一些,原文作为头条爆款,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这篇文章,也提醒和帮助我去思考,怎么引导小宝的行为习惯。我相信爱学习的习惯应该是从1岁就要去培养的。

宝爸周记(34)

男女关系里有一个经常被提起的梗,你女朋友给你讲今天在公司里受到的委屈,而你听完后兴致勃勃的给他分析原因结果,谁对谁错,下次在遇到应该怎么办?

然后你女朋友听完以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并决定不理你。

为什么?很简单呀,人家只是找你诉说一下委屈,只是想要你一个抱抱,想要你看到她的委屈,想要你提供的情绪价值。而不是分析什么对错,难道她自己不清楚么?

大家都是混职场的,谁对谁错,该怎么做,其实并没有谁比谁高明。局外人视角的确有用,也能帮上忙,但是那是建立在人家的确找你帮忙,找你分析的前提下。

那是不是只有女孩子才需要情绪价值呢?

当然不是,为什么英雄难过美人关,为什么温柔的力量总能击穿一切铁胆雄心?这里背后也是情绪价值。

而且正是因为整个社会对于男人的要求里,有克制情绪,感情不外露,不能哭等等固有的文化克制,这就导致男人其实更难抵御那种温柔。

为什么绿茶往往无往而不胜,为什么撒娇女人最好命?一样的道理,有时候水一样的温柔,总能抚慰男人的情绪。

女人的情绪需求里,有安全感需求,有被爱的确认,有我和你站在一起的支撑。

男人的情绪需求里,有遇到困难时的鼓励,有身心疲惫时的关怀,也有兄弟情义里热血。

各自的需求看似不同,其实一样,本质都是希望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

所有的关系本质上都是价值交换,物质价值的交换比较好理解,也比较好衡量,但是情绪价值不一样,它的需求也很大,而且不太好衡量。

情绪价值和物质价值也可以相互转换,就像亲密关系中,你提供情绪价值,他提供物质价值,这段关系依然可以很稳固。

还有职场中也一样,如果一份工作需要很大的情绪价值付出,那么自然也会需要更高的薪资,比如老板脾气很暴躁,能忍受的人就少,那么忍受脾气就变成了情绪价值的一部分。

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也一样,当你心理开始舒适时,往往意味着现实价值的流失。

这句话还有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舒适区和学习区,学习区里有你未来的价值提升,舒适区里意味着你徘徊不前,舒适区的舒适,是建立在放弃学习区里的未来收益为前提的。

情绪价值还有一个视角,那就是记忆的视角,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记忆最深刻的那些画面,往往都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峰终效应,也就是说一段回忆是否美好,建立在这段回忆里最强烈的情绪是什么?是高兴还是悲伤?

比如出去旅行,就算糟糕事情很多,但是只要有一个时刻的体验极其强烈而美好,那么几年后回忆起来只会记住这个时刻,并把这次旅行标记为最美好的旅行之一。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一段旅行一切都很好,只要发生一次糟糕的事情,比如被骗,被坑被宰,还和人吵架,那么不管如何,这段回忆,这次旅行,甚至这座城市都会被你拉入黑名单里很多很多年。

人生也是一样,等你七八十岁往回总结的时候,在记忆里查询人生轨迹的抓点是什么?还是情绪,还是人生中那些伴随着强烈情绪的事情。

所以对自己来说,情绪是一种价值。

对于他人来说,你能提供情绪价值,也就意味着你能为对方的人生提供更完整的拼图。

比如亲密关系中,怎么让女孩子爱上你?

让对方开心?当然是一种,但是开心只是一种情绪。

还有惊奇,还有安全感,还有恐惧,还有慌张,如果你能塑造更多的场景,让对方在安全感的前提下体验到这些情绪体验,那就离心动不远了。

再然后,就是好奇,紧张,担忧,温暖等亲密关系里才有的情绪了。

心理学上有一种吊桥效应,就是你们在吊桥上相遇时,对方会把因为吊桥而产生的紧张,心跳加速情绪误解成“心动”的信号。

很多时候,恋爱是一种错觉,对方为你创造的类似情绪体验,让你误以为自己已经喜欢上了他!哈哈哈

情绪价值和物质价值也可以相互转换,就像亲密关系中,你提供情绪价值,他提供物质价值,这段关系依然可以很稳固。

还有职场中也一样,如果一份工作需要很大的情绪价值付出,那么自然也会需要更高的薪资,比如老板脾气很暴躁,能忍受的人就少,那么忍受脾气就变成了情绪价值的一部分。

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也一样,当你心理开始舒适时,往往意味着现实价值的流失。

这句话还有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舒适区和学习区,学习区里有你未来的价值提升,舒适区里意味着你徘徊不前,舒适区的舒适,是建立在放弃学习区里的未来收益为前提的。

情绪价值还有一个视角,那就是记忆的视角,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记忆最深刻的那些画面,往往都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峰终效应,也就是说一段回忆是否美好,建立在这段回忆里最强烈的情绪是什么?是高兴还是悲伤?

比如出去旅行,就算糟糕事情很多,但是只要有一个时刻的体验极其强烈而美好,那么几年后回忆起来只会记住这个时刻,并把这次旅行标记为最美好的旅行之一。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一段旅行一切都很好,只要发生一次糟糕的事情,比如被骗,被坑被宰,还和人吵架,那么不管如何,这段回忆,这次旅行,甚至这座城市都会被你拉入黑名单里很多很多年。

人生也是一样,等你七八十岁往回总结的时候,在记忆里查询人生轨迹的抓点是什么?还是情绪,还是人生中那些伴随着强烈情绪的事情。

所以对自己来说,情绪是一种价值。

对于他人来说,你能提供情绪价值,也就意味着你能为对方的人生提供更完整的拼图。

比如亲密关系中,怎么让女孩子爱上你?

让对方开心?当然是一种,但是开心只是一种情绪。

还有惊奇,还有安全感,还有恐惧,还有慌张,如果你能塑造更多的场景,让对方在感受到安全感的前提下体验到这些情绪体验,那就离心动不远了。

再然后,就是好奇,紧张,担忧,温暖等亲密关系里才有的情绪了。

心理学上有一种吊桥效应,就是你们在吊桥上相遇时,对方会把因为吊桥而产生的紧张,心跳加速情绪误解成“心动”的信号

人类心理是有定势的,因此也就存在了被利用的可能性。心理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人类心理的弱点掌控了很多,下面这5个心理学小技巧,可以帮助你通过心理来赢得朋友和影响别人。

(1)使用疲劳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当某人疲倦时,他们更容易被别人说的话所吸引,不管这是一个陈述还是一个请求。因为当人们疲劳的时候,他的智力水平也会下降。

当你请求一个疲倦的人的时,你可能不会得到明确的答复,但很可能是“我明天会做”,因为他们很累。但第二天,他们很可能会跟进,因为人们倾向于遵守诺言;在心理上很自然地遵守自己曾经答应过的事情

(2)高目标请求法

先对他人提一个荒谬的注意,让别人拒绝你,此时大多数人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内疚感,此时再提出你真正的意见,会更容易成功。他们会觉得有义务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3)低目标请求法

和上面那个技巧恰恰相反,先提出一个非常小的要求,如果别人同意了的话,在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要求,此时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这背后是心理学中的登门槛效应,同时心理学家还发现,如果你能在两个要求之间给对方一点思考的时间,比如说一天,成功的几率还会提升。

(4)模仿暗示法

人类的模仿心理是众所周知的,人们会很容易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尤其是那些他们认为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

因此,如果你想更有说服力,可以在谈话中做出具有积极意义的举动,比如,在谈话中经常点头,你会发现,与你谈话的人也会不由自主的点头,行为会影响到心理,因此你说服对方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5)情绪扰乱法

原理等同于第一个,人们在情绪被调动的时候,智商会大大下降。更容易被说服。而常用的情绪调动方法包括:讲故事(人们容易曾经在故事的氛围中无法自拔,这也是很多营销都会在开头先给你讲一个朋友的故事一样),谈梦想,恐吓,惊吓。

只要对方的情绪乱了,智商降低,此时你会更容以攻破他的心理防线。

结语:知识没有对错,关键看使用它的人们,希望这些心理学小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389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