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体现了岳飞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体现了岳飞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要想知道其思想感情,首先要了解其写作背景!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

本句既表达了作者收复失地,雪靖康之耻,直捣金国黄龙的决心,也表达了对朝廷那种懦弱的深深的无奈,体现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

满江红表达了作者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诚。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般认为是宋代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此词上片抒写作者对中原重陷敌手的悲愤,对局势前功尽弃的痛惜,;下片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此词约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前后,也有人认为作于绍兴四年(1134)岳飞克复襄阳六郡晋升清远军节度使之后。岳飞(1103—1142),南宋抗金将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以不附和议,被秦桧所陷,被害于大理寺狱。

一生忠义

精忠报国 成大业者

须看天时

地利

人和 需知忍一时

风平浪静 甘愿为国牺牲,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参考: 爱国精神。

岳飞在少年时代坚毅地学文习武的事迹,以及他尊师重道、忠义仁厚的高尚品德借此表扬岳飞,从而亦指出一个伟大的人物必须在少年时代就重视学习,养成良好的品德。 勇敢作战: 岳飞十九岁那年,北方的金兵侵犯宋朝的领土,官府发出告示,招募士兵,抵抗金兵的入侵。岳飞听到这个消息,抛开个人安危,甘愿为国牺牲,决定从军,保卫国家。 学习射术: 岳飞学射于周同,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再次发一箭又中。周同认为岳飞箭术高明,并将自己所学倾囊传授,令岳飞尽得所学。 背上刺字: 岳飞母亲透过在他的背上刺“尽忠报国”四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 苦学武功: 周同教岳飞射术时,岳飞非常虚心,而且非常勤奋,尽得师父真传。 拜祭师传周同: 岳飞对于周同的死,表示非常悲哀,每月到周同墓前拜祭两次。拜祭时,岳飞先开弓射三箭,才在墓前奠酒,表示不忘周同教导的恩典。 父亲对岳飞的教诲: 父亲对岳飞不忘师恩的表现加以肯定,又问及岳飞可会为国捐躯,为正义而牺牲;这都表明岳飞从父亲那里受了很好的德性教育。这令岳飞能够立定以身报国的志向 强记书传: 岳飞天资敏捷聪慧悟性好,能清楚地记住(许多)书与传〔注释: 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对周围人的照顾: 岳飞对父亲,表示孝敬和尊重父亲的意见,只要父亲允许他为国拼杀,他甘愿为国捐躯。岳飞对国家精忠报国,抛开个人安危,甘愿为国牺牲,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不论在家内在家外,岳飞对都考虑了四周的人照顾。

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要坚决反对无条件服从,要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所有事物客观发展规律,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服从于管理的内在联系,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的服从。讲的是道理,服从的是客观规律。

扩展资料:

岳飞因其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典范,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榜样。岳飞一生出入疆场,英勇抗击侵掠,坚决反对国家民族受到压迫,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历代人们所敬仰,值得永远怀念。他的精神将永远保留在中华大地上,永远流传。

在岳飞身上体现的是中华优秀儿女的种种可贵精神和品质,这些可贵精神与品质成为今后学习和人生道路上努力向前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他们为国家民族奋斗、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

岳飞的《满江红》此词上片抒写作者对中原重陷敌手的悲愤,对局势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了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下片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诚。

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此词约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前后,也有人认为作于绍兴四年(1134)岳飞克复襄阳六郡晋升清远军节度使之后。

作品争议

《满江红·怒发冲冠》自明代发现以来,世人一直认为是岳飞的作品。明代弘治(1488—1505)年间,浙江镇守太监麦秀命将《满江红·怒发冲冠》刻于杭州岳飞庙碑之上,并由赵宽书写,显然认为此词系岳飞所作。明人徐阶(1503—1583)所编《岳集》持相同观点。

此后数百年间,人们对此深信不疑。然而,至20世纪30年代起,先后有余嘉锡、夏承焘、徐著新等学者提出对《满江红》为非岳飞所作的质疑。

其理由主要是,岳珂所编《金佗稡编》《鄂王家谱》都没有收录《满江红》词,而且弘治十五年(1502)赵宽所书《满江红》词碑之前,从未见到过此词在世间的流行。

另外的依据是岳飞遇害后的历史背景。迫于秦桧及同党*威,岳飞来往文稿多被损毁灭迹,而且此时岳飞一家已被定性为朝廷忤逆,眷属被远戍遣散,时人唯恐避之不及,和岳飞关联的史迹皆被毁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39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