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家集体备课中赵冬梅老师提到:“我深刻反思了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总是以导师的身份把政治课上成说教课,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忽略了本应该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兴趣爱好。”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目标为本位的,特别是在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培养。反思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变革,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与实践,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特点有以下科学认识: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具有习得性和渗透性。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的内容标准常常用“体验、意识”等词语来描述、表示这些标准的习得性和渗透性,即教师不能把这些内容标准像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一样,通过讲解、演示、作业、考试等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养成态度,内化成价值观。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具有积累性和渐进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达成过程是一个积累和渐进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活动中的体现和感悟,有些学生当场感受到,并有所表示。也有些学生当场并没有马上感受到,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示,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体验和感悟,暂时积存在他们心中;随着学习的进程,这种积存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顿悟并表示出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具有整体性和完整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的体现应该是整体的、完整的。不能苟求每一个教学过程、每一个学习单元都有完整的体现,应在整个教材实施和教学过程中渗透性,渐进性地体现内容标准。
在专家集体备课中赵冬梅老师提到:“新课标主张三贴近原则,除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还有贴近实际,这个实际其中就有学生的实际。”因此,在选修课教学中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要做到:
1、尊重学生主体、理论联系实际。高中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与逆反心理明显加强,他们反感生硬的比喻、强加的结论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因此,选修课的教学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关注家庭生活,关注校园生活,教给学生有血有肉的知识,不仅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 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同化。适时的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课本知识,又从课本知识反馈向社会;身在课堂而心怀天下。例如:赵冬梅老师让学生们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去体验、去增强关心国际事务,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的意识,培养国家观念,拓展国际视野,通过探究体验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深刻感知中国的发展,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因此我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去设计知识的处理方法。努力通过备课把学生、教材和社会实际统一起来;把备学生、备教材和备方法统一起来。尊重学生主体,使教材和方法都为学生服务。如我在“政府的服务与管理”的知识点的备课中,就搜集了关于四川灾区的一些感人的事例,然后巧妙地将案例和政府的服务与管理结合,通过“演讲、讨论”等形式,归纳出知识点,从而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打下了基础。
2、创设情境,增强艺术性和感染力。这里的“情境”是指语言环境,是把言、形、情融为一体、具体生动、形象感人的语言表达场境。创设这样的情境是为了增强艺术性和感染力,促使学生能主动表达思想、积极抒发情感的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不能靠教师单纯的传授说教,它强对学生的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行为实践。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实现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如运用多媒体演示情境、借助录像再现情境、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情境、扮演相关舞台剧体会情境等等。如在“坚持中国***的领导”知识点的处理中,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了在四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是怎样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通过一系列历史情节的回放,紧紧扣住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后落实目标。
3.合作教学,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与创新的能力与精神,成为时代的需要。⑴我在分析每一个知识点,处理每一个问题时,都尊重学生的观点。学生能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表现;合作能解决的,叫学生合作解决。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与创新。⑵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⑶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机制。首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向学生讲清操作方法,并在具体实践中耐心地指导。按照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顺序,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自主感悟到共同探讨,再到走进生活,努力实现创新。在这种小组自学中合作,合作中探讨,探讨中走进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努力创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⑷实践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行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的思维可以插上自由的翅膀飞翔。只有这样,才有共同探讨的必要,才有开拓创新的可能。因此,我们做到,尊重学生发表的观点,见解,不放过学生任何一点细微的创新光点,激励学生开放性思维,多元化解决问题。
4、问题设计给学生留出思考和辨析的空间。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争议的历史或现实社会事件为导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分析和辩论,培养学生自主判断、决策反思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关于利比亚问题在联合国的表决,中国为什么投弃权票关于南苏丹独立,中国为什么支持其加入联合国我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对亚太经合组织乃至整个世界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努力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学会辨证地去认识世界的政治风云,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阳光评价,呵护希望与成长。阳光寓意温暖、生长、闪光、照亮、透明、成熟与快乐等多种意义。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不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的评价,更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评价。在选修课教学中进行阳光评价,就是要赋予课堂这些新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潜力,给学生一个深情的学习催化剂,让课堂迸发生命活力。情趣性评价、多元性评价等都是阳光评价。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有利背景下,选修课的教学必须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现,让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感恩,做一个有责任感,爱国心的人。因此我们在选修课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情感与实践,努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附:课堂结构流程图: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短片欣赏、自主感悟 学生谈感受 教师总结、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第一阶段:小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第二阶段:共同探讨(方法:观看短片、共同讨论、教师点拨总结)
三、课堂总结:
使学生把握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政体之间的关系
四、走进国家和国际组织:
1、说说你熟悉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2、用你学到的知识谈谈对它们的认识?
五、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观看短片,听歌曲或者相关视频,由学生谈收获,教师表达结束语,实现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升华。
问题一:感情的意义 人的生存与发展要核心内容上就是对于价值的生产与消费,那么,情感对于人类的意义就是:人类依靠情感来识别价值、表达价值、区分价值、计算价值、选择价值和创造价值。 人通过价值观来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通过情感来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再通过情感的相应运算方式来计算各种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联系,然后,通过意志的相应运算方式来计算自己的相应行为所产生的价值,并选择出最佳的行为方案。如何计算价值1、通过价值观来识别事物的价值率。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任何人都必须对所拥有的价值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就需要以“价值观”的形式来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认识和分析,从而引导和控制人把有限的价值资源投入到合理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价值资源的浪费,提高价值资源的利用率,使价值资源实现最大的增长率。事物的价值特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使用价值、劳动价值、价值层次性、价值多样性、价值稳定性、价值率等,对于人类主体来说,“价值率”是所有事物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价值特性。价值率:是指人与事物发生价值作用时在单位时间内该事物价值增量(即投入的价值量与产出的价值量之差)与投入的价值量之比。如何创造1、认知、情感与意志的本质认知的本质:人脑对于事实关系的主观反映就是认知,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最基本形式。认知包括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其中:感性认知是指人对事物所发出的 信号进行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如对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冷热等方面的感知;理性认知是指人对概念或概念系统(即事物的第二信号系统)所进行的认知、理解、判断、推理、分析、归纳等。情感的本质: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就是情感,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情感包括感性情感与理性情感。感性情感是指人对事物发出的感性 (如物理或化学 )信号所产生的感觉取向、知觉取向和表象取向。由于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因此情感是一种特殊认知。意志的本质:人脑对于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就是意志,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第三种基本形式。意志包括感性意志与理性意志。感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感性 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感性 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如体力劳动需要克服机体在肌肉疼痛、呼吸困难、血管扩张、神经紧张等感性方面的困难与障碍。理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理性 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第二信号系统 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如脑力劳动需要克服大脑皮层在接受第二信号系统的 时所产生的思维迷惑、精神压力、情绪波动、信仰失落等理性方面的困难与障碍。由于行为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因此意志是一种特殊情感。2、认知情感与意志(即知、情、意)的关系人的三种基本的主观心理活动(认知、情感与意志)分别反映了三种基本的客观事物(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感知和了解各种事物的事实关系,其次要掌握这些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再其次要掌握每个行为的价值关系并且判断、选择、组织和实施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第一步由认知活动来完成,第二步由情感活动来完成,第三步由意志活动来完成,因此从认知到情感,再从情感到意志,是一条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人类自控行为的流水线。知、情、意的辩证关系在根本上取决于事实关系、价值关系与行为关系的辩证关系。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意志又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客体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也是客体的一种关系属性,只因为它有着特殊的意义,才与其它关系属性区别开来,因此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本质力量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价值属性,只因为它有着特殊>>
问题二:切尔西、阿森纳、曼联谁能代表英超? 阿森纳 最强 叮是 他几乎是 一支法国球队
切尔西 最火 俄罗斯富豪的玩物
曼联 最挣钱 老牌英国强队
曼联
问题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意义 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需要更多的美。创造美的任务虽然不完全依靠美术,但是,美术却是创造美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美术的社会作用,归根结底地说,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密切相关的。
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心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心育”为心理教育的简称,它是旨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促进其个性完善的教育。心育与德、智、体、美、劳诸育并驾齐驱,同步发展,是教育整体工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子系统。最近,中央电视台报道,当令中学生约 30%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当人把依赖、脆弱、焦虑、孤独、固执称为当代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的五大不良心理。为此,正确认识和积极发挥美术的心育作用,是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的途径,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也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学生内心达到审美状态,良好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不良心理受到疗治和矫正,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最后达到提高人的生存价值,体验与实现美好人生的目的。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还具有心育作用。那么,美术和美术教育又具有怎样的心育作用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美术作品、美术构成因素的心育作用。
自古以来,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人们发现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人侵洞开了门户。”[1]远古的美术作品,如古希腊神像、印地安人的图腾和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赋予浓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而被人们当作祛病人邪,保佑吉祥平安的护身符。尼罗河畔胡夫金字塔那宏伟的形体和三角形的稳定造型,曾给千百万埃及的奴隶造成巨大有心理震慑。近代中国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旧社会河北杨各庄的贫苦农民,看着贴在门上的门神(一种年画),对幸福的渴望心理,得到暂时的平衡。蜿蜒逶迤的万里长城、上下习舞的中国龙、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是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无不给每一个中国人心理上注入 和活力。美国小说家欧・享利,构思一画家的墙上画的绿藤叶,支撑着病中少女的生命……所有这些都足以证实了美术作品在人心理上产生的巨大作用。
心理学家还认为各种图案、标志,甚至单一的美术造型因素,例如某种线条、某种形状、某种颜色、某种构图,均可被视为传达特定联想信息的符号,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影响。例如:水平线的开阔感、三角形的安定感、波形的动感、折线的烦躁不安感、旋形的弦晕感等等。据悉,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里,提审“犯人”的候审室的墙壁上绘着旋形纹样,使人看了头昏呕吐,造成难以忍受的心理折磨、德国法西斯真可谓杀人不见血!著名的德国诗人歌德研究色彩的心理效应长达二十余年,他证明“蓝色能引起人心理的冷觉,红色使人感到恐怖,绿色包含着善良与和解,具有安抚眼睛和心灵的能力。 ”[2]法国学者费勒,用握力计测量在不同色彩光线作用下人握力变化,他惊异地发现橙色光线 人的心理,使之兴奋,握力增加四分之三以上。十九世纪末,俄罗医生别赫捷列夫建立了一座专用颜色治疗神经病的医院,用蓝色的房间环境来抑制激动型精神病患者,颇为成功。蓝色首次实现了它的“药物”功能。欧洲一位聪明的足环球教练,让人把足>>
问题四:人生的生活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你好,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你问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开始认真的思考人生了,其实人生在世谁都会有迷茫的时候,人生的生活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都是人类哲学上的终极问题,我认为人生的生活本质就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求索的过程,人生的意义是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当然,这种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有差异的。如果你对人生的问题想有更深入的思考,我建议你看看作家史铁生的作品,比如他的《命若琴弦》,《好运设计》,《我与地坛》等等,最后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祝你早日找到自己的答案。如果你感到满意的话,别忘了及时采纳啊!谢谢!
问题五:爱情的本质意义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爱情,但是,只有我们知道了爱情的本质,那么,我们的追求才更有可能实现。因为在现实中,男女双方会因为许多原因而相互交往,如果我们不知道爱情是怎么产生,怎么发展的。那么,必然会产生出许多误解,甚至导致相互友好关系的破裂。下面我们先看什么是爱情的本质? 如果从现象入手分析,那么,一般被我们称为爱情的行为有如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因占有而满足。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一个有才华的女子,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女子。那么,我们自然会产生一种占有的欲望。通过这种占有而感觉到满足,感觉到幸福。我们的这种态度与占有财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指挥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会考虑被占有对象的感受。当我们希望占有一个女子时,我们会不懈地追求,即使这位追求使女子反感,但是,我们依然不会停止。因为这位女子的反感与我们的占有并没有关系。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献殷勤以博得女子的欢心。但是,这种方式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真的为了女子的高兴。就像我们养一头羊时,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会考虑这头羊本身的生存状态。 因为占有而满足必然会导致一种后果,那就是如果我们因为一个女子的漂亮而产生了占有的欲望。那么,当我们拥有了这个女子之后,如果出现了更为漂亮的女子,那么,我们必然会有强烈的欲望想抛弃当前的女子,而去追求更为漂亮的女子。因为占有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就象当我们拥有了100元钱之后,如果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将这100元换成200元。那么,我们自然是非常高兴的。当然,由于现实的一些原因,我们这种内心愿望可能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只要这种强烈的欲望存在,那么,一旦时机成熟后这种行为表现出来,必然会带来多方面的伤害,产生很多社会问题。 第二种类型:因付出而满足。当我们喜欢一个女子之后,如果这个女子心情不好,或者是受到了伤害,那么,我们会感到异常痛苦,而且这种痛苦往往比这位女子实际承受的还要强烈。当然,我们更希望尽自己的努力使这位女子快乐、幸福。即使我们的行为这位女子完全不知道,也不会有任何的回报。但是,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位女子幸福后,在内心里会感受到充实,感受满足。许多时候,我们也会追求这位女子,但是,我们这时候已经不是一种占有的欲望,而是希望让这位女子更加幸福。因为如果不在一起,我们不能确定她是否会得到幸福,担心她会受到别人的伤害。当然,如果需要,离别会让她幸福,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消失,甚至永远消失。 生命是重要的,但是,在自己所爱的女子面前,如果舍弃生命可以让她幸福,那么,我们依然会将生命结束。但是,当我们在付出生命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痛苦,而是一种满足,一种幸福。 当然,对于单方面来说,如果我们的付出仅仅是因为爱而不是因为占有,那么,不论这位女子对我们的态度如何,我们依然不会受到伤害。而如果这位女子产生了与我们一样的感情,通过使我们幸福而感受到满足,感受到幸福。那么,当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后,爱的天长地久也就很容易实现了。 对于上面的两种类型,我们很容易知道,第一种类型其实并不是爱情,只是一种本能的利益驱动。而第二种类型才是真正的爱情,也就是说爱情的本质是一种因为付出而感受到满足,感受到幸福的情感。 当爱情产生后,我们会相互关心,相互依靠,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化,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幸福。其实,当我们的人生缺少了这种爱的情感后,无论我们占有了多少财富,拥有了多少美丽的女子。对我们来说,生命依然是无趣的。
问题六:情感的解释 所谓人性,就是“情感”+“利益”。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可能没有任何原因,傻子式地喜欢;也可能是因为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理性地喜欢。大多数的喜欢都介于二者之间。男女情感,只是人类全部情感的一部分,更是人性中的一小部分。所以,纯粹从情感角度去解释男女关系,一定会处处碰壁。真正决定男女关系走向的,不是情感,而是人性。
男女情感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是人类一切情感的基石,以及一切利益存在的前提。所有人类的其他情感(如父母孩子、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领导下属之间)和利益关系,都从是最根本的男女情感上衍生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情感)决定物质(利益)。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更多是针对国家和组织,对单个人却未必成立。因为它有两个前提:一、人是追逐利益的;二、人是理性的。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情感驱动,因为人从本质上是感性的――我们最后爱上的那个人,通常不是我们心目中假定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我们进商场前要买的是鞋子,出门时手里拎的却是衣裤。所以,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利益,只有永远的人性。”
完全被利益驱动的人是“挣钱机器”,富裕却未必快乐;完全被感情驱动的人是“情感动物”,稀里糊涂地任人宰割。
利益的本质是“攫取”,情感的本质是“付出”。二者天生就是矛盾的 体。追求幸福,就是在“攫取”和“付出”之间寻找一种符合个性的平衡。
情感的底色是心理学,利益的底色也是心理学,这对天然的矛盾最后全部 在“人性”的大旗下。
一个人爱欲旺盛,本质上是因为她/他付出能力强大。如果付出太多而得不到一点回报,早晚有一天会丧失付出爱的能力,即使她/他内心仍然拥有强烈的爱的愿望。想爱却不能爱,是一种远胜过“哑巴吃黄莲”的痛苦。
真正幸福的生活,是以最低的精神成本实现内心的快乐;真正精彩的生活,是以一种快乐的方式给自己带来极大财富。
受过伤害的人能否重新陷入爱情,不取决于他/她何时遇到心动的人,而取决于那个人出现时,他/她是否已经“好了伤疤忘了疼”。所谓的“经济周期”,就是人类忘记伤痛、蠢蠢欲动的“心理周期”,股市亦然,房市亦然,情场亦然。
问题七:实这个字在感情里面的含义是什么 爱情是一种感情,通常是指人们在恋爱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感情。爱情的本质是化学反应,由激素和荷尔蒙所散发出特殊的气味由大脑识别,知其喜好,而产生的一种感觉。有 些感情是与生俱来的,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有些感情是后天发展的,比如战
问题八:为什么感情与实质生活区别那么大? 主要在两人的价值观。感情的价值观与实质生活的价值观是否同步。你们的区别很大的话。就是你们价值观差异太大。这个很难改变的。应该要互相调整。好好的沟通。从本质上去处理。不要逃避。勇敢的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两人的生活意义接近。携手同心,共创未来。
问题九:情感与情绪有什么区别? 很简单,情感源于长时间的相处了解,或是单方面的感情投入,关键是有一段过程,时间的积累才能够形成情感。而情绪则是感官体验引起的短时间的心理起伏,特点是形成快(一瞬间都可以形成某种情绪),持续时间短(一般很快就可以平复)。
举例来说,一见钟情是典型的情绪反应,但需要特别解释的是比如某女性对某男性一见钟情了,那可能该女性对他久久不能忘怀,那种初次见面的感觉始终围绕着她,其实这是一种情感酝酿的前兆,初次见面的感觉肯定是情绪反应,但由于比如该女性一直以来就对这样的感觉有好感(例如喜欢运动的女生会对阳光健康显露姣好肌肉线条的男性有好感,喜欢香水的女生会对好闻的男性有好感,有洁癖的女生会对打扮白净的男生有好感之类的)这类的情况,所以一见钟情的情绪反应就有了向情感过渡的机会和前提,这种难忘的感觉经过时间的积累,最后就会成为一种情感。
其他的常见的情感或情绪就很好解释了,冲动的愤怒是情绪,爱国的愤慨就是情感;见到偶像的激动是情绪,坚持支持偶像的歌曲,影视的喜爱是情感。
通常情感会伴有携带者本身的个人生活经历,这些经历有了情感注入就会显得重要和具有意义,而情感有了经历做注解就会充实和饱满。
对三维目标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
秦立富
一整天都在看老师们发的文章和交的作业,发现很多的老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上还存在很多疑惑,大都没有跳出旧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目标的窠臼。
新课程改革,其中最明显和给老师们冲击最大的就是三维目标的提出,而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看似很好理解,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无非是旧的思想教育目标的简单扩大化,这样理解就太窄了。
那么如何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呢?我谈一下个人的拙见。
作为国家的教育课程,其中国家意志的东西是不可能删除的,所以我们肯定,情感态度价值观包含着旧课程当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方面。
但是作为历史这样的一个人文学科来讲,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以古知今,服务人生。
我们的教育当中给学生的是学生将来发展的基础,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更包括道德基础和价值观的基础,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为学生将来的全方位的发展打下基础,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用本着为学生终生服务的态度,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因此我们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时候,也要从的多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地去理解。
如果只是把它理解成为简单的思想教育的扩大,就会限制我们的视野,而没有更高的立体的视野,我们有效的历史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老师们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看成是分散的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或者认为知识与能力是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达到的方法。
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它是一个东西的三个维度,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我们不能将他们割裂开来,变成三个叠加的面,而是要把握他们之间的联系,作成一个立体的稳固的三棱体。
我们在平时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从这三个维度来加以考虑。
一个知识点,可能三个方面的目标都有,也可能只有其中的两个,也可能只有其中的一个。
既然很多知识点都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那么一节课中不同的知识点可能就有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样的情况我们如何来处理呢?我们要把握该课的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核心的思想。
教科书的编写者在编写的时候之所以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节课当中,是有他们的原则和思考的,而且这一节课和整个单元的目标甚至整个模块的目标都是密切联系的。
我们老师在备课(备教科书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决不是全部)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体会教科书编写者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教科书的编写者要通过这节课的内容希望学生得到的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然后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延续编者的想法,或者有自己的理解。
我们举例来说明:《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主要是讲了三个制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综观这一课,我们可以提炼出该课的核心点,就是一个词:稳定。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禅让后期,早期的禅让遗风已经不复存在,围绕禅让出现激烈的争斗,为了维持一个稳定的局面,不能再实行不论何姓都可以做王的禅让制,而只让一个姓的人来当。
虽然只有一个姓的人可以当君主,但是同姓之间的众多子嗣也会因为争夺君主而起争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嫡长子继承制的分封制就应运而生了。
随着分封延续,大宗小宗日益增多,为了维持稳定的局面,宗法制也开始出现。
而围绕这些制度产生的礼乐制度,以及孔子等人的思想中的等级观念,同样都是为了服务与稳定这个目标。
那么此时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很明显了。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正是这样稳定的局面,才保证我们中国的发展,保证了我们在古代世界里的地位。
夏、商、西周的这些政治制度是我们的创造,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再进一步联系现在,和谐社会的提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等提法,这些理论在学生的心目当中就不在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理有据的必须。
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我们旧教材当中的,诸如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他们自己的统治等这样的目标相比,高低立现。
我们要更好地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首先需要老师们教育理念上有一个大的突破,真正把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的,有独立思想的人,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多给他们一些真善美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学生终生发展受用无穷的。
可能若干年后,具体的史实学生已经忘记了,但是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东西却会一直在对他起着作用。
其次,老师要在专业上不断加强。
新课程下,对历史的学习是民主的,老师讲授的实际上是自己理解的历史。
而历史专业的功底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老师对历史的理解,而做为指导者的老师不论在理解上还是在史实上是要高于学生的。
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只有不断加强对历史专业的学习,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更高的层面上找到内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才能更好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1结合你的学科特点谈谈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目标概念。
它全面、正确地概括了教学目标的内涵和外延,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审阅和描述了教学目标的合成与区分、作用与地位、达成与效力。
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知识和技能,是三维目标的核心,它具有相对的显现性,知识的丰富或贫乏,技能强或弱,对于学生而言,是客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对于教育者而言,在教育测量和评价中易于操作。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显然是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最大优化。
因此,放置在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订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根据听、说、读、写等内容,把握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把握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融为一体,循序渐进,交替上升;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确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在教学实施中,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受到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包括学习习惯、学习过程等行为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是伴随着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产生的行为、意志和倾向,是三维目标的灵魂。
知识技能的习得,有赖于建立在良好的方法和一定的过程中之中。
良好的方法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包括经验、习惯等,是个人宝贵的财富。
学习不同的知识技能,应具相应的方法和过程。
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方法。
如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养成学生阅读诗歌的爱好和愿望;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等。
要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语言;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留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立跨学科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拓宽学习语文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和能力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和主观判定与取舍,具有行为意志的倾向性,相对隐秘性。
往往不能就使用一种模式或手段进行测量,属于世界观、价值观的范畴,即语文学科而言是思想性、人文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教育。
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并努力学习,克服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如在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时,人应该在杨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要通过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内容,引导学生具有同情心和爱心,具有批判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建立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意识。
2教学实践中你是如何处理过程与结论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我是教语文的,现就我在实践中一点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参与、培养、发展的过程。
那么,如何能拨动学生情感的弦,让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以情诱情。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如能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我在课堂上时刻注意情感陶冶,如一声亲切的称呼,一道期待的目光,一个充满爱意的微笑。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心灵情感相互沟通、相互感染的过程,教师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活跃的因素。
因此,教师一踏进教室就应精神饱满、面带微笑,用和蔼慈祥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让每位同学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的情感表现和投入,对每一位学生给予一份信任,用自己敬业爱生的精神潜移默化的感染他们。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爱与他有关的事物。
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
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以情感人,以情动情”,二者共振才能使情感共鸣,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寻找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多说鼓励、表扬的话语,少训斥,少批评,这无疑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以境孕情。
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不应长时间站在讲台上,高谈阔论,而应走下讲台,融于学生周围。
另外还可免去一些“规矩”:如在注意力基本集中的前提下,不必个个正襟危坐;举手不必有统一的姿势……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以孕育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要甩掉“师道尊严”的架子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自己是“组织者”、“指导者”的位置摆得很正,却很难真正做到“参与”与“合作”。
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把腰“弯一弯”,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师生进行着愉悦、真诚地合作,使整个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是非的裁决者”,而是学生中的一员,是他们的朋友,是和他们一起探索知识奥秘的合作者。
三、以知促情数学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是伴随认知过程的情感发展的过程,同时情感的发展也必将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的情感因素,构筑学生的情感基石,达到知情结合、情理交融的教学境界。
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使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反之,则使情绪紧张,苦闷,影响认知的发展。
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的作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愉快的事。
四、以实践动情激发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创造了富有情趣的教法,这些教学方法也常使学生兴趣盎然,从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收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
学习 ,生命的能量就会在这样的呼唤下爆发释放,惊喜和奇迹就会在这样的呼唤下孕育、诞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实际生活中抽出语文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抓住典型例题,进行引申扩展,编拟出将课本知识隐匿其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如此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的。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而形成学语文呢、用语文的良好意识,也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3谈谈你在教学中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的三大目标之一,语文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做法是:
一是在精讲细读中,使学生认识真、善、美。
语文学习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把握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例如学习《荷塘月色》,让学生在发福反复的阅读中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以及荷塘月色的宁静美;学习《沁园春长沙》,在发福反复的诵读中学习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作为无偿借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
二是在激扬文字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涵养。
文字文本是作家思想的载体,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
学习《过秦论》,在反复的诵读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排比、对比等动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排比句式中所传达出的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从而使学生懂得“仁义不施,攻守之势义演异焉”的道理,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三是在博览群书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读唐诗度读宋词,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壮美,读四大古典名著,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凡有所读,必有所获。
4用自己的课例或案例说明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1)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生以“渔”;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2)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
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重视交流与互动。
(3)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
那么最重要的是重视情境创设与榜样的力量。
让他们在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我认为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5谈谈学习本主题(可以针对整个主题或其中的一个问题)的体会、收获以及意见
新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课堂教学对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进行的整体的、统一的、全面的素质教育。
其核心目的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也是对人的价值和濳能的承认和尊重。
体现了教育要以人为本,教学要尊重个性差异的现代教学理念,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体现了人文性、探究性、实践性、情感性,要求师生在平等、互动、和谐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和增强技能;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和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教学把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培养充满个性特征的个体活动及良好的思维品质放在第一位,以激励鞭策为手段,以学生的有效思维、活动为核心,以训练表现为主线。
更能调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充分重视了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评价与表现,具有更多关注社会、留心生活、先进实用、强化素质的特点。
新课程教学中要把握好“三维”目标的实施,要着重调好课堂教学中的“实”与“活”;“承”与“新”两对教学艺术。
一、“实”与“活”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追求“双基”的落实,“求实”、“求稳”是其主要特征。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学生学得太“死”,太封闭。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各项潜能的发展,即生动活泼的生命发展过程。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我们采用了如:让问题进课堂;让合作学习进课堂;让多媒体技术进课堂;让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课堂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实”与“活”是一对矛盾,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求“实”,不是搞“死”,求“活”,不是搞“乱”。
求“实”不能以丧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代价,不能以压抑学生的愉快体验、积极思考为代价;求“活”,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活动形式的花样翻新。
而是追求学生脑力劳动的适度紧张,思维活跃,体验加深,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二、“承”与“新”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精讲多练也不会过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一定量的训练。
当然,多练的“多”要有一个合适的度;至于讲授法,也会永远使用下去,讲得太多太滥固然要改,但该讲的不讲也不行。
我们要很好学习、理解新课改的支撑理论,同时也要了解民族教育教学的优良传统,拿“死记硬背”来说,过分的做当然不好,但必要的“死记硬背”还是需要,我们在小学背的一些优美的古诗词,不求理解,背下来可以终身受用,如果以为我们如今拥有巨大的信息贮存和传播能力,记忆力就不用了,那将是很危险的。
所有专家都认为,应该从幼年开始就训练记忆力,而且在学校中取消一些被看作让人厌倦的传统训练是不当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创新也离不开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以创新为方向。
这是辩证法。
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也需要讲一点辩证法。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也不能守旧不改,要敢于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大胆突破,这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摇篮;也要不断反思,沿着渠道找方,善于总结,这是提高自己水平最有效的途径。
只有这样才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才会不继发展,才会有创新的后劲。
新课程课堂教学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学生的质量和发展,我们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既热情倾注,又冷静面对;既大胆前行,又稳妥探求,保证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落实。
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中,情绪价值十分重要。具体的原因如下:
增强交流效果:情绪是人类内部的一种特殊状态,通过情绪表达可以更有效地传达自己的信息和想法,增强沟通的效果。
增加彼此信任: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中,诚信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情绪表达能够使彼此更加了解对方的内心状态,增加彼此的信任度。
促进心理调节:情绪的发泄和宣泄对于人们的心理调节至关重要。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中,如果能够开放地表达情感,有助于释放压力和疏导情绪,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平衡。
改善关系质量:情绪价值还可以改善家庭或者朋友之间的关系。当家庭成员或者朋友之间因为某些原因存在矛盾和分歧时,如果能够以积极的情绪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就容易化解矛盾,改善关系质量。
培养情感共鸣:情绪表达能够让人产生情感共鸣,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有时候,情感的共鸣过程甚至比交流的内容本身更加重要。
因此,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中,情绪价值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积极、健康地表达情感,可以促进彼此之间关系的良好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美好。
落实高中生物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运用体验的方法。体验是指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与验证,它是生理与心理、感性与理性、情感与思想等方面复合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体验作为一种方法,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来承载,而生物实验活动是学生获得各种体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自我体会、自我感悟。高中生物实验具有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的几个实验,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生物实验是学生认识主体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和事实材料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手段,是检验和发展假设的实践基础,是使生物学知识达到真理标准的基本方法。学生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对实验原理的学习、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生物学知识,推导和验证生物学假设,从而形成真实的、科学的理性认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在生物实验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谨慎的学习态度和细致入微的学习方法。
如观察池塘水中的生命世界、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结构、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些实验都要使用显微镜,学生使用显微镜时,往往急于想观察到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经常出现因不注意而把玻片标本压碎的现象。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操作的规范性:镜筒下降时,眼睛应从侧面看着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物镜接近玻片标本后再进行调焦。眼睛看着目镜,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看到物象。加强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如果操作不规范,还会出现视野内有气泡、染色不全面、污染镜头等现象。
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落实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规范、熟练、灵巧的操作,整洁、美观的演示,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些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都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
2学习生物学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生物学上有许多经典实验,如:挑战自然发生说的一系列实验、探索光合作用本质的实验、探究DNA结构模型的系列实验等。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经典实验原理、实验设计过程、实验结论、实验优缺点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难、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老师向学生介绍这些科学家历经千百次失败实验而最终获得成功的史实,学习生物科学史能够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3分析失败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高中生物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种子植物花药中发生的减数分裂、环境中化学物质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影响等,这些实验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实验现象也不是一时就能出现,有时甚至出现异常的实验现象。
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问题所在:有的实验进行缓慢,性急不行,要有耐心;有的实验一次不成功,需要进行几次,这就要有毅力,不怕困难和麻烦。教师经常在实验课上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历经千百次失败而最终获得成功的史实,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鼓励并适当引导学生,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实验,体会实验成功的乐趣,塑造自己刚毅顽强的科学态度。
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 1分析经典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之间相互合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关爱、养成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学经典实验中有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是多位科学家分工合作所取得的。
例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沃森和克里克合作的结晶。沃森和克里克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 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经过不到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合作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相互合作的史实,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要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
通过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种子植物花药中发生的减数分裂、环境中化学物质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影响这些探究实验,课前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由组长带领大家制定本组的实验计划,包括:各组员间怎样进行分工与合作、得到数据后又怎样处理等。
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各小组选一名组员站起来发言,公布本小组的实验结果,看看哪一小组的结论更全面更深刻。通过这些实验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实现经验共享,又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高中生物教学要培养的观念主要是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对这些观念,学生可以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体验实验过程中加以渗透和形成。
如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结构、制作真核细胞模型、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就渗透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再如,在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条件实验中,通过实验观察,判断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让学生综合得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认识,群落中生物及其环境间的依赖性,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个体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在化肥与池塘富营养化这个实验中,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
当然,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可能不深刻、不全面,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对蕴含在实验中的观念形成明确的认识,并逐渐发展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用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教育学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生物现象的客观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四、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 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如:在洋葱根尖细胞中含有脂肪吗、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只要取一张洋葱表皮就够了,不必取大块。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DNA的粗提取这些实验中,对于丙酮这类有毒的药品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废弃物进行处理,以免它流入环境,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另外,如擦镜纸、吸水纸、大头针和各种试剂等也要节约使用。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不按照实验所需的量滴加,经常随意加量,在实验中我们也提醒学生,这样的后果一来实验现象不明显,二来浪费试剂。在实验中,不能多用也不能少用,跟学生解释原因,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对于实验:制作真核细胞模型、模拟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模拟染色体的结构变异、设计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些实验鼓励学生废物利用。比如:学生能用方便面盒做细胞轮廓、用废旧塑料袋做细胞膜、用鞋袋折叠出精美造型做成内质网
通过课题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对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爱护环境是一项社会公德,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有利于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