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鉴赏古诗离不开意象,意象作为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是古典诗词百花园里五彩缤纷的娇艳花朵。每一枝花随风摇曳,香气袭人,人见人爱。徜徉止步于意象纷呈的百花园里,情不自禁琢磨这些意象在诗词表达上的作用。
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自然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情感之流。
三、借景抒情,为情铺垫。
情景交融,讲究的是感情“不着一字”,诗歌“尽得风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乐景写乐情,或哀景写哀情;或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在表现手法上即是衬托,前两种为正衬,后两种为反衬。诗人极尽意象,为下面的诗歌抒情蓄势作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
四、贯穿全诗,成为线索。
意象像璀璨的粒粒珍珠,耀动着自己的清辉光芒,然而时有一根丝线会将零星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挂夺目漂亮的项链。丝线这个意象,就成为了诗歌的线索。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
表现手法的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铺排、渲染、烘托(侧面表现,正衬、反衬两种。)、衬托、以乐景写哀情、化动为静、动静结合、抑扬、白描与工笔、意象组合、曲笔、重章叠句、以小见大、比兴、铺垫、虚实、用典、点化、对比、叠词、互文、双关、倒装、联想、想象、象征、照应、细节刻画、借古讽今等。
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的送别诗,几乎首首都有新意。这一首艺术构思新巧缜密,想象大胆丰富,比喻自然贴切,感情深切浓郁。
首二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杨柳渡头是实写春景、既为下面的别后相思伏笔,又渲染送行的环境气氛。在杨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烂漫的时候,与朋友分手,心情尤为抑郁。这是以美景反衬离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的意象又暗示离别。“行客稀”,表现别后渡头岑寂之景。行客越来越稀少了,只有诗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友人远去。
的参考
你问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诗歌有什么作用,古人把诗歌作为外交的一种辞令,《左转》等先秦著作中常见引用《诗经》的典故。孔子说,诗歌具有教化的作用。也有人经常把诗歌作为反抗不合理制度的最佳工具,沙俄时期,普希金、莱蒙托夫创作了大量反映自由的诗篇,尤其是普希金的自由颂。莱蒙托夫的《诗人之死》。英国拜伦写就的《哀希腊》,多么的令人颤动。但丁《神曲》,缔造了一个世界,翻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序曲。
诗歌,就像人类的精神食粮一样,每个民族在诞生的时候,都会有英雄史诗之类的神话诗歌,诗经的《公刘》、《生民》,是周民族的创世纪诗歌。藏族的《格萨尔》是藏民族的史诗。
亚里士多德说,诗歌具有净化作用。简单来说,诗歌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有意境,最能抒情的。它对于语言的淬炼、运用,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能够融入国民的血液中,成为精神传统。犹如《离骚》、《诗经》之于中国人的影响一样,《荷马史诗》对于欧洲文化的影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由名句,诗歌无疑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审美境界,深知使一个人能感受得到灵魂深处的悸动。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一般认为雅各布森是从俄国形式主义到现代结构主义进行过渡的代表人物,他移居布拉格以后,在那里拉起了一套叫布拉格学派的班子,承接了并发展了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观点,并且影响了列维施特劳斯这一现代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他的工作成就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提出了文学性这个核心概念,另一个就是更深层次地应用了语言学理论,提出了语言的诗性功能。
| 文学性概念
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诉求就是让文学研究成为一门科学,使它成为一门边界明晰对象明确的现代学科,出于这个考虑,他们要把文学的研究对象和非文学明确地划分开,因此雅各布森提出了文学性这个概念。某一物的本质属性就是使得它与其他事物分开的属性,出于这种朴素而原始的哲学考虑——事实上,这个思路是柏拉图那个时代就提出的——那么使得一个对象成为文学的本质属性就是文学性。而文学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文学性,而不是整体的文学或者个别的文学作品,是使得文本成为文学作品的技巧和构造原则。
讲到这里,雅各布森所说的东西是我同意的,这一概念的提出直接把“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摆在了首要的位置,这种宣言代表了文学研究这门学科的成熟,因为它明确地表达了独立性的原则。不过,对于文学性问题的具体回答并不重要,这个概念只是提供了一个原则,这个原则能够作为一面旗帜指导文学研究,这就够了——这种说法意味着,起码雅各布森和俄国形式主义者对文学性的具体规范虽然有一些道理,但是大体上并不能服众。
| 语言的诗性功能
文学作品总是语言构成的,所以文学所用语言的特点和结构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结构基础,而文学既然是独立的,那么文学语言也是独立于日常语言的。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的特点就是陌生化,它使得读者关注语言自己。雅各布森几乎完全继承了这一观点,只不过用语言学理论重述了一下。
雅各布森的语言学成就是提出了一套包含六个要素的结构模型,这套模型用于研究言说这个行为。首先语言需要一个说者和一个听者,还有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发送者、接受者和信息。发送和接受必须要通过媒介来完成,这个媒介就是接触器和信码(感官物质媒介和抽象符号形式)。听者和说者要互相理解,还必须共享一个语境作为背景。相对应的,这就使得语言具有六种功能,对于发送者来说,语言是情绪的,要表达自己的意向,反过来对于接受者,语言是要有意动性的,是要产生某种效果的。语言还有交际的、元语言的和指称的功能,分别对应接触器、信码和语境,而对应信息的就是诗学的。
诗学是研究诗歌语言结构特点的学科,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普遍结构特点的学科,诗学是语言学的子集。秉持着这种立场,雅各布森把诗歌语言具有的那种“使得读者关注语言自己”的特点和语言的功能类比了一下,这不就是语言六要素中的信息所对应的功能嘛,所以这俩就被直接等同了。“诗”,也就是文学作品,它的唯一要素就是语言的表达功能,就是面向自己的功能。
但是,语言的普遍功能中的一种,真的能等同于文学语言的功能吗?对于诗歌,尤其是俄国形式主义面对的未来派诗歌而言,这个等同是没啥问题的。但是对于诗歌以外的文学体裁,这个等同就完全不合常理了。雅各布森还提出了主导性概念希望弥合这两者之间的裂隙,他说文学作品不仅仅具有诗性的功能,也具有其他功能,只不过诗性的功能是在作品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这就是主导性。不过这种打补丁的方式效力也很一般啦,凭什么规定诗性功能要占主导地位呢……
| 一些别的观点
首先就是隐喻和换喻,这个完全是把索绪尔的语法移植到文学问题上来的。索绪尔语法中的选择性结构被贴上了隐喻这个牌子,用于形容诗歌中以某一词隐喻另一个有着类似意义的词,而组合性结构则被贴上换喻这个牌子,用于指把语义上、语音上或者别的什么方面上临近的词语放在一起组成语句的序列,索绪尔的语法就这样成了诗歌的修辞……
主导这个概念还和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放在一起用于理解文学史的进步和发展,不过这个主要是雅各布森的同事迪尼亚诺夫的工作,这里不提了。
另外,我个人认为雅各布森对于自己语言结构模型的用法其实是有点问题的,这个结构用于解释文学活动似乎更适合一些,文学活动需要一个作者一个读者还有一个作品,还有一些语境背景和媒介要素,文学性就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什么的,雅各布森的想法感觉有点被重视语言的一贯思路带偏了……
给你举个例子吧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