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纪晓岚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的纪晓岚是个怎样的人,第1张

历史上的纪晓岚天资颖悟,才华过人,是个能人。但是他只是个文人,不是政客,文人习气很重,又善于调侃戏虐人,是个比较有趣的人。

《雨窗消意录》说他: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遭侮弄。

《履园丛话》说他:献县纪相国善谐谑,人人共知。

而且纪晓岚很有些怪癖,比如嗜肉好色:

《清朝野史大观》:公(指纪晓岚)平生不食谷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啸亭杂录》(昭在):公(指纪晓岚)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虫鸣漫录》(采蘅之):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他一辈子做了很多事情,有两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举,二是领导编修。

他曾两次为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故门下士甚众,在士林影响颇大。

其主持编修,次数更多,先后做过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馆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官、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胜国功臣殉节录总纂官、职官表总裁官、八旗通志馆总裁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等。人称一时之大手笔,实非过誉之辞。纪晓岚晚年,曾自作挽联云:“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堪称其毕生之真实写照。 

纪晓岚简介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纪晓岚,历任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总纂《四库全书》,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轶事典故纪昀与和珅

传闻二人结怨颇多,事实上,纪昀与和珅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昀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昀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纪昀对和珅的帮助。同时,纪昀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学上固然无人可比,但在治国和理财上远不如和珅。而纪昀本身就只是一个御用文人,也就是说,纪昀与和珅不会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两个人也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两个支柱,乾隆最仰仗的两个大臣,如果真的斗的不可开交,那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了。

纪昀与刘墉

纪昀和刘墉更有着不解之缘。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正是纪昀的乡试主考官。对刘统勋的知遇之恩,纪昀一直是感激零涕。而后来纪昀被发配的案件,又恰是刘墉负责。还有更巧的,举荐纪昀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的,也是这位刘大人。刘墉,刘统勋长子。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刘墉、纪昀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始终不曾依附。他们一个善文,一个工书,却都有收藏砚台的癖好。有时相互赠送,也常为一个心爱之物而互相攘夺,但彼此都恬不为意,并以之为笑谈。

烟袋惹的祸

纪昀喜抽旱烟,文臣武将暗地里叫他“纪大烟袋”,有次,乾隆急诏,纪昀来不及将烟熄灭,只好把烟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见圣上。烟在靴子里燃烧起来,纪昀忍着痛,希望皇上快点结束,直到裤脚冒出烟来,皇上问他怎么回事,纪昀答:“失火了!”皇上赶快让他出去救火,纪昀才颠着一只脚出去了。以后有好长时间,纪昀不得不拄着拐棍。

文字狱牵连

纪昀在乾隆时期文化专制最残酷的一片风声鹤唳中入主“四库馆”,有清以来的文字狱,到乾隆朝达到了最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惩治的范围之内,乾隆朝是为发轫。其文字狱的株连,也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四库全书》开馆期间,发生了50多起文字狱案,大多是从修书得到眼线。和纪昀一起担任总纂、总校的大员,或被吓死、或被罚光了家产,除纪昀以外,无一人得到善终。纪昀本人也曾几次被牵连进相关的文字狱中,颇有几番险象丛生。他也被多次记过,出资赔写讹错书籍。所以,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被异化、被扭曲是难免的。

清乾隆朝的大臣纪晓岚与和珅仿佛是皇帝身边的哼哈二将,一忠一奸。纪晓岚刚直守正、秉公执法、品性无私;而和珅阴险狡诈、惟命是从、贪赃枉法。纪晓岚一直与和珅斗智斗勇,最终胜出,留下美名···。

(剧照)

世间流传的有关纪晓岚聪明睿智的故事很多,给人留下其风流倜傥的上好印象。

史料记载中的纪晓岚,名为纪昀,字晓岚,生于1724年7月(清雍正二年),卒于1805年3月(嘉庆十年)。纪晓岚一生历经三朝,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他是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任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从这些记载可知,纪晓岚的文学文字才华绝不虚传,不然绝不可能胜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在有的影视剧中,给人印象乾隆皇帝与纪晓岚、和珅三个人年纪都差不多,完全像是一代人,而且似乎和珅比乾隆帝年纪还大一点。

查阅史料会吃惊的发现,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康熙五十年)出生,年纪最大;纪晓岚1724年出生,比乾隆小13岁;论年龄和珅完全是一个后生晚辈,他是1750年(乾隆十五年)出生的,比乾隆皇帝小39岁,完全是乾隆的孙子辈;比纪晓岚小26岁,也是隔代人的年龄差。

受文艺作品和世间传闻影响,给人印象好像纪晓岚与和珅二人在朝中结怨颇多。事实却恰恰相反。历史中真实的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是忘年交,而且感情相当不错。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晓岚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更多的是默契配合。

在同朝共事中,和珅对纪晓岚时有关照;在人际关系上,纪晓岚对和珅细心提醒真诚相助。同时,纪晓岚对自己也有自知之明,虽然在文学上朝中无人可比,但在治国和理财上他远不如和珅。

事实上,纪晓岚本身只是乾隆帝的御用文人,也就是说,他与和珅不会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再者,两人都颇受皇帝喜欢,也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两个支柱人物。试想,乾隆帝比较仰仗的两个大臣,每天斗的不可开交,那与“康乾盛世”的朝景也不协调啊。

(纪晓岚画像)

从出身上看,纪晓岚是汉族,其父纪容舒是康熙朝恩科举人,曾任刑部江苏郎中,云南姚安军民府知府,晋封中宪大夫,累赠光禄大夫,也算是一名大学士。和珅则出身于满洲钮钴禄氏的正红旗,其父是福建副都统常保。和珅原名善保,字致斋。作为正宗满人后代,钮钴禄氏渊源还沾有皇亲。这就说明了为何他年纪小、出道晚而升的快了。

和珅19岁时(1769年)以文生员身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没三年就升成了三等侍卫,又没过三年升成为朝廷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副都统,接着又不过一年,也就是1776年,26岁的和珅就已经成为户部侍郎、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国史馆副总裁、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成为乾隆皇帝身边的头等重臣。这时候的纪晓岚,不过是文渊阁大学士和《四库全书》总编修官。从品级上讲,纪晓岚官至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从一品;和珅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纪晓岚尽管年龄比和珅大了26岁,但在官职和实际权力上根本没法跟和珅这位后生晚辈相比。

有人认为,虽然纪晓岚为人没啥不道之处,但他深谙为官之术,也难免为了自己仕途顺利,主动与年龄晚一辈的和珅接近,跟和珅成为“忘年之交”。

 至于纪晓岚在朝野发挥的作用,也远没有民间传说的那么大。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所办成的大事,就是编书。《四库全书》、《历代官职表》、《契丹国志》、《河源纪略》、《八旗通志》这些历史文献的传世均与他有关。直到和珅死了,在嘉庆朝,纪晓岚才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

(和珅画像)

有则史料介绍说,前些年,讲述纪晓岚生平故事的电视剧受到观众欢迎,纪晓岚的后代接受媒体采访时候说:“其实我们的祖先纪昀先生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他跟和珅是忘年交的关系,亲密的时候远比对立的时候多得多···”

阿清人纪晓岚是一位被孔子誉为“好学”的作家。他出生于清朝雍正二年,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被誉为“神童”。

网络图

21岁时,他是中学里的秀才。24岁,31岁考上第二名秀才。他先是被提升到庶吉士的军事学院,后来又被提升到右翼的私生子。掌管太子府,乾隆年间受到双重宠爱。他被任命为《四库全书》的主编。十三年间,他以戴岳编书,最终编出了经、史、子、集四部书。纪晓岚也是自己写的。是研究中国文史的重要参考书。纪晓岚也从内阁学士晋升为礼部尚书。他一生五次执掌都察院。纪晓岚80岁时,还上了合办的大学,加了少保太子的头衔,做了国子监。纪晓岚死于嘉庆十年,享年82岁。嘉庆帝题词:“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而成。”

“敏感”和“达观”也可以说是对纪晓岚的一种评价。所谓“敏感”,就是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背得滚瓜烂熟。年轻时被称为“河间才子”,与袁枚齐名。他有时被称为“北济南袁”。但他一生只留下了一本笔记本小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一本《四库全书》。究其原因,是因为纪晓岚中年时花了很多精力编《阅微草堂笔记》,著述甚少。

内容丰富,知识性强,风格古朴典雅。许多篇章揭示了社会矛盾,敢于抨击时代弊端,具有很高的思想和学术价值。鲁迅的口碑如下:“思妙语,是时候解决问题了;杂考证,还有些见解;叙事优雅飘逸,后世无人可替代。“的确,纪晓岚在清朝被提升为学术领袖和文学领袖。

网络图

明代才子解缙是《纪文达公遗集》的主编。他的才华堪比纪晓岚,但他在43岁时死于狱中。另一方面,纪晓岚因为《四库全书》而享受了一生的繁荣。这个原因,当然和杰、纪2所面对的帝王有关系。永乐皇帝朱棣生性能干、多疑、暴戾,视文人性命如粪土;狄龙是一个善于治理国家、热爱文学的天子。他欣赏有才华的学者,对他们的评论持宽容态度,这也是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与纪晓岚的个人性格有关。嘉庆帝称赞纪晓岚的“敏感”和“有度”,而解缙是敏感而不是“有度”。古代很多有才华的学者都没能过上好日子,也就是没有“造诣”。

所谓“达”,就是理解,也就是讲道理;第二是要有哲理性,即对现状感到高兴,对不愉快的事情持开放态度。在纪晓岚的一生中,由于他敢于直言,他也引起了同事们的嫉妒,皇帝很不高兴。小沈阳曾几次为难纪晓岚。好在纪晓岚机智过人,每次都以巧言令色化险为夷,与乾隆交好,“如虎添翼”。一次,纪晓岚和他的同事在图书馆学习。由于天气酷热,他脱下外套,赤膊翻书。没想到,甘龙突然到了。纪晓岚没有时间穿衣服,所以他赶紧缩着脖子藏在桌子下面。甘龙已经看出他是故意和别人一起笑的。纪晓岚在桌子底下流汗,他无法忍受。他高度近视,就问脑袋:“老人走了吗?”

他的话音刚落,他就意识到甘龙正坐在他面前,生气地骂着。纪晓岚平静地回答说:“年老意味着长寿,头是万物之首,子是圣人之名。孔孟皆有子,所以‘老人’万岁。”

尽管纪晓岚妙语连珠,毕竟他“陪虎”到了一边。他直言不讳地说了几次,有一次provok

纪晓岚在20世纪90年代很出名。在这部电视剧中,纪晓岚由张国立扮演,小沈阳由王刚扮演。但事实上,历史上的纪晓岚丑陋且目光短浅,而小沈阳却是个美男子。据史料记载,纪晓岚比小沈阳大26岁。他们政见不同,经常在诗歌中互相嘲讽,但在政治上,对抗的并不多。纪晓岚在生活中经常提醒小沈阳,而小沈阳在工作中照顾纪晓岚,这与如今电视剧的情节大相径庭。

在历史上并不是如此,历史上的纪晓岚是个官场上的不倒翁。不要说他不会和和珅这样重量级的臣子成为死对头,就算是一般官员纪晓岚也不会招惹。因为纪晓岚实在是太明白自己的乾隆心中的地位了,他知道自己只是个修书匠,没有什么话语权,所以在朝堂之上他也很少开口。正是因为纪晓岚如此会保护自己,所以即便大清朝一直盛行文字狱,但是纪晓岚这个文人却能平安终老,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纪晓岚是一个极其圆滑之人。

之所以有人会觉得纪晓岚和和珅是死对头,那是因为受了一部电视剧的影响,这部电视剧就是《铁齿铜牙纪晓岚》。但是实际上那只是影视剧而已,它和真正的现实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剧中的纪晓岚深得乾隆喜爱,并且在朝廷上也属于职位比较高的官员。

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他一生都属于抑郁不得志的那种。而且他之所以在乾隆一朝没有受到重用,就是因为他长得丑,根据历史记载,他近视,而且口吃,总之就是一个字,长得比较丑。反观乾隆的宠臣和珅,可以说是面目清秀,总之乾隆之所以那么喜欢和珅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和珅长得比较好。

纪晓岚曾经在朝堂上发表过一次个人意见,结果乾隆勃然大怒,直接跟纪晓岚说,以后让他不要议论国事,好好的修他的书就好了。估计这件事儿对于纪晓岚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至此,纪晓岚真的很少再过问政事,只是安安心心的修自己的《四库全书》。不过虽然纪晓岚没有得到重用,但是他经历了乾隆和嘉庆两朝,在官场上都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这一生也算是顺利。反观和珅,他虽然是乾隆一朝的宠臣,倒是到了嘉庆一朝也是被清算。

看过康熙巡防记的小伙伴应该都是知道的,里面的纪晓岚可以说是铁齿铜牙的,因为纪晓岚在里面嘴皮子非常的厉害,作为皇帝的身边的人,纪晓岚可以和皇帝和平相处,同时,纪晓岚还可以处理各种纷繁的事物。和当时的大臣贪官和坤争锋相斗。嘴皮子是非常的厉害。那么,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的纪晓岚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其原因就是因为长得太丑,这到底是真的吗?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之所以说纪晓岚悲哀,是因为乾隆对他的评价: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真不知道纪晓岚当时听到这句话是何表情何心态?

乾隆对纪晓岚说这句话的背景是这样的:内阁学士尹壮图指陈弊政,称各省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而晚年的乾隆早已陶醉在自我美化的怪圈里,再也听不进忠言,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奏议将尹壮图拟斩。纪晓岚与尹壮图之父尹松林为同年进士,因这层关系,纪晓岚为尹壮图求情,乾隆勃然大怒骂出他心中的真实想法,称纪晓岚不过当作娼妓一般豢养罢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千八多年之前,汉朝司马迁也是因为为他人讲情,因而惹得汉武帝暴怒之下对其施以惨绝人寰的宫刑。司马迁以自己血淋淋的教训总结出: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这一幕在纪晓岚身上重演了。幸运的是,乾隆比汉武帝温情多了,训斥一顿之后放过了纪晓岚。

在民间传说中,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材,他与乾隆这对君臣的关系是贤明的君主能干的臣子,相互间充满信任、调侃和幽默。纪晓岚正直、机智、英俊、洒脱,他与和珅针锋相对,时时伺机捉弄对手,出他洋相;自己又每每能够成功避开和珅的报复,整的假亦真时真亦假。其实,历史上并非如此,这些故事情节都是人们想当然善意美化的,全属子虚乌有。据有关资料记载,纪晓岚真实的形象和民间传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历史中真实的纪晓岚貌寝短视。貌寝指相貌丑陋;短视就是近视眼。这位大学士不光有这些缺点还要加上口吃的毛病,朱珪曾有诗描述纪晓岚,河间宗伯姹,口吃善著书。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录。但客观地说,纪晓岚既然能通过各层科举考试,长相也绝对不是对不住观众,应该能过得去,但纪晓岚长相不好看却是无疑的。在乾隆以貌取人的标准下,这些先天不足让纪晓岚吃了大亏。

清史家邓之诚先生说乾隆用人颇以貌取,文达(纪晓岚)貌寝短视,且江北人,故不为纯帝(即乾隆)所喜。一时若翁覃溪、朱竹君、王兰泉、邹一桂皆不得朊仕,际遇颇相似,纯帝所许为明敏之才,率外擢督抚。若于文襄、梁文定、董文恭,皆以弄臣蓄之。乾隆对身边近臣的用人标准不但要求这些人机警敏捷,聪明干练,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轻帅气。和珅、王杰、于敏中、董诰、梁国治、福长安等人就是这样的例子。因此,即便纪晓岚再才华横溢,他相貌一般般、近视眼、口吃这些毛病,是乾隆和纪晓岚一辈子貌合神离,得不到真正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纪晓岚难以做乾隆的宠臣、重臣,难以参与重大的政治决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只能做乾隆的词臣。

纪晓岚曾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判案不力,部议本应受罚,乾隆却说:这次派任的纪晓岚,本系无用腐儒,只不过是凑个数而已,况且他并不熟悉刑名等事务,又是近视眼他所犯的过错情有可原。一个堂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学士,在他的主子心中竟是个凑数的腐儒这般田地,怎能叫人不再说他一次悲哀。纪晓岚一生中两次任乡试考官,六次任会试考官,三次任礼部尚书,这些都是一些无实权的官职,只是大清朝廷花瓶般的摆设而已,是他做词臣真实际遇的体现。

乾隆皇帝让纪晓岚总纂《四库全书》,只是为了给自己多抹点脂粉,为自己的文治武功多弄些噱头。让纪晓岚当总纂,这是因为纪晓岚在这方面确实有他人无可比拟的才气,乾隆认为他只能做一些这类的工作,而并不是把他当成独当一面的重臣。总纂《四库全书》时纪晓岚五十岁,他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以自己博大精深的学识、惊人的意志力,对保存和整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纪晓岚在《四库全书》上经营十三年,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编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他一生的荣耀和辉煌在此达到了顶点。

在纂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纪晓岚和许多同僚都饱尝了文字所带来的窘迫、艰辛甚至家破身亡,后人很难从其中看到爬格子的那种愉悦。总纂纪晓岚、陆锡熊和总校陆费墀等人都因差错而多次遭到乾隆的呵斥、交部议处、罚赔等处分。最后,总纂陆锡熊在前往盛京校书途中,连吓带冻一命呜呼;总校对陆费墀因无力负担修改费用而被革职,郁郁而终,死后仍被抄没房产祖业。纪晓岚也多次受到训斥和处罚,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库全书》复校完成后,又发现许多讹误,乾隆又令纪、陆两人一体分赔。同僚和自己的亲身遭遇带给纪晓岚更深的感触,也使他真切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的险恶。纪晓岚腾达始于笔砚,以文字走上仕途,在他所生活的乾隆朝也正是文字狱达到顶峰的时期,这也一定使纪晓岚噩梦缠身。

纪晓岚为后世留下一本《阅微草堂笔记》。这部笔记流传甚广,鲁迅说此书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孙犁认为这部笔记与《聊斋志异》是异曲同工的两大绝调。纪晓岚之所以也写了这样一本笔记,实是无可奈何之举,他目睹了太多的人由文字而丢了自己的脑袋。这本书完成时,他不无遗憾地吟咏到,平生心力作消磨,纸上烟云过眼多。拟筑书仓今老矣,只因说鬼似东坡。以纪晓岚的渊博博闻,著书立说应是举手之劳。可是好多的话好多的事,不是不可写,实是不敢写。除了这本《阅微草堂笔记》,我们没能看到纪晓岚传承下来的更多文字,这对后人来说绝对是一种遗憾。瑟缩不敢著一语,反映了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生存状况和心态。

晚年的纪晓岚,常以弈道为喻,言其心志,他起了一个别致的号观弈道人,他在下棋时从中体悟官场、世道、人心。纪晓岚久居官场,能够在官场之中左右逢源,肯定有他的为官之道。他追随乾隆吟诗作对,阿谀奉承之作居多,也可见其为人世故的一面;再者他为官是各不得罪,尽量保持中立的身份,从来不去意气用事赌气要强,这也是纪晓岚从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积累出来的经验。

纪晓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给亲家卢见曾通风报信而卷入盐政亏空案。和珅抓住时机给了他最致命的打击,他被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大儿子病亡,爱妾郭彩符也撒手人寰,家破人亡。但纪晓岚依然坚定地从悲痛中走了出来,两年后他又回到朝堂。

纪晓岚一生做过翰林院编修、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事务、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官,诰受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兼文渊阁直阁事,赐紫禁城内骑马。

纪晓岚具有阿Q般自我安慰的本领,表现为豁达开朗和幽默乐观。清代笔记中提到纪晓岚记载最多的就是他的诙谐。牛应之《雨窗消意录》说: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遭侮弄。钱泳在《履园丛话》中也记载:献县纪相国善谐谑,人人共知。纪晓岚这种豁达向上的心态,使他在遭受到各种打击中能及时愈合自己的伤口,积极面对。

纪晓岚在69岁那年自题一首挽联如下: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把自己比作在官场中起落浮沉的鸥鸟;又说自己如生死书中的蠹鱼。这其中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的喟叹,也包含了对自己一生的认识,这也是他毕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从这一自挽联中也可以看出纪晓岚对官场的厌倦之情,久在官场浮沉的纪晓岚并没有体会到多少飞黄腾达的快感,他虽然修炼成了超然世外的态度,可称得上是看破红尘,但他的内心更多的时候是充满孤独、凄苦的感叹。

纪晓岚也并非一味地糟蹋自己的人格,他也有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有史料记载,和珅发达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投靠,纪晓岚作为一个文人,不依附和珅去谋求高位,这本身就很难得。据朝鲜使臣徐有闻所见,当时朝中只有刘墉、纪晓岚、朱珪等人始终不依附和珅。纪晓岚在官场上沉浮了半个世纪,夹缝中走钢丝,以老道的处世经验保全自己求生存,从这一点说纪晓岚是一个成功的世俗人物,是大隐隐于朝的典范。

嘉庆十年(1805年),82岁的纪晓岚死于京城,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嘉庆皇帝御赐碑文有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之句,故谥号文达,这是对他文学才能的最高认可。另外还有满清第一才子、风流才子、幽默大师和一代通儒等称号,每个称号后面都为后世留下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我们不能要求纪晓岚也去效仿陶渊明那样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或者去学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就是历史的多元性,人性的多元性。从另一方面说,司马迁受辱乃有《史记》;纪晓岚忍辱负重才有《四库全书》。

纪晓岚做不成乾隆的宠信之臣、重用之臣,充其量不过是皇帝养起来的一个文学词臣而已。每每看到纪晓岚的故事,就想说一句:悲哉,纪晓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538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