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拒绝挚爱追求,生后却与之同葬,民国才女石评梅为什么要这么做?

生前拒绝挚爱追求,生后却与之同葬,民国才女石评梅为什么要这么做?,第1张

民国时期响誉文坛的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这期中四大才女之一的石评梅,在文坛与张爱玲、冰心等齐名。她虽只有短短26年的人生,却在中国文坛上留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石评梅与中国早期革命家高君宇的旷世之恋,更是成为了千古绝唱,至今为人所颂。 高君宇是我党早期重要***之一,是著名的“五四运动”引领者。曾经创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山西第一个党组织。当年受党的委托,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协助孙中山领导国民革命工作。 石评梅生平 石评梅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20世纪20年代,活跃在北京文坛的文学才女。 在短短的一生中,她的文学才华放射出令人瞩目的光辉。 民国11年,她写了话剧剧本《这是谁之罪》,剧本以深沉的笔触,号召“五四”运动以后的青年们,不要被旧的市俗文化所绑架,做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民国13年,她和陆晶清主编《妇女周刊》和《蔷薇周刊》,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奔波呐喊。 震惊中外的刘和珍“三一八”惨案后,石评梅在《血尸》《深夜絮语》文章中深切悼念友人,并悲愤沉痛地表示:“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民国16年,她在《无穷红艳烟尘里》一文中,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春天,写出 “阵阵的风沙里夹着的不是馨香,而是血腥”。 ***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英勇就义后,她在《断头台畔》中悲壮地指出,烈士的“鲜血已沐浴了千万人的灵魂”。 她虽然活跃在北京文坛,却念念不忘家乡故土。在为思念父母而作的《我的中秋》《归来》,以及回忆童年生活的《红鬃马》《白云庵》《社戏》等文章,写就的都是一篇篇沁人心脾的力作。 石评梅不仅是文学才女,还是受“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精神影响的教育家。 她投身教育事业领域,虽时间短暂,却成就裴然。教学中,大力提倡女子教育,反对轻视女子的封建思想,关注妇女解放运动。 她主张“情育”教育,以真挚的感情去打动和引导新一代。 她倡导教育是人格的陶冶。认为作为一个教师若不以自己的人格与学生接触,就是一个失败的教师。因此她被学生誉为“母亲式的教员”。 这种教育理念在眼下也颇具现实意义。 她在追求真理和光明的征途上,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与中共早期著名活动家高君宇相识,并在革命与进步的事业中互生爱慕,相知相爱,从此忠贞不渝。 民国14年,高君宇英年早逝,她悲痛欲绝,将自己的照片与恋人合葬,并亲手题写了碑铭。 在悲伤了三年后,她终于陪她的君宇哥去了。民国17年,石评梅病故后,葬于陶然亭高君宇墓侧,实现了她“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愿望。这是何等的生死相依的壮举! 石评梅以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 她的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曾受到鲁迅先生的赞誉。由邓颖超题签的《石评梅作品集》于1983年出版。依据小说《风流才女》改编的电视剧《评梅女士》于1990年问世,并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展现了石评梅短暂而耀眼的一生。 北京陶然亭公园,因为有这样一对生死契阔的有情人葬在这里而誉满京城,成为大家争先参观悼念的名胜场所。 周恩来总理和夫人邓颖超,多次来到陶然亭公园凭吊“高石之墓”,向同行的人们讲述二人的爱情,及高君宇同志的革命事迹而成为佳话。

民国四大才女的生命还不满二十七岁;她的创作生涯才仅仅六年。诗歌、小说、剧本、评论等体裁,她都曾驾驭过;但其成功却在散文。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分别由盛京书店(后又改由北新书局)和文化书局出版。1983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又整理出版了三卷本的《石评梅作品集》。第一卷为散文,收入《涛语》、《偶然草》,以及过去未收入的作品;第二卷为诗歌、小说;第三卷为剧本、长篇游记、书信。同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综合性的《石评梅选集》。

石评梅这位现代的薄命才女,正在为当代越来越多的读者所熟悉和热爱。

爱与愁,和泪共吟石评梅曾说:“就是投自己于悲剧中而体验人生的。”

她的一生,便是一个极美丽的悲剧。但是,其年华确也太匆匆,对于人生这部大著,她刚刚读了“爱情篇”、“友爱篇”、“苦闷篇”,正要以她聪慧敏感的心灵,去更广、更深地触及人生各面的时候,这部人生大著便顿然合上了。因此,在石评梅的散文里,尽管也有对于“身外大事”“腥风血雨”,以及自然风光的描写,诸如:《报告停办后的女师大——寄翠湖畔的晶清》、《女师大惨剧的经过——寄告晶清》、《血尸》、《痛哭和珍》、《无穷红艳烟尘里》等等,写的是社会重大事件;《战壕》、《社戏》、《偶然来临的贵妇人》、《董二嫂》等等,写的是社会生活、人世百态;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女高师第二组国内旅行团的游记》、《烟霞余影》等,写的是南游的见闻以及北京西郊的风景,其中亦不乏佳作;但是,从整体观之,她写得最多、最好的,还是爱情、友谊和苦闷这三大主题。

爱情,这是石评梅蘸着血、和着泪抒写的主题,它构成了作者散文的精华。

石评梅的爱情文字,大都写在其爱情悲剧的大幕落下之后,因而带有浓厚的回忆和反思色彩。回忆和反思,使其抒情变得更加缠绵悱恻而又深刻隽永。在石评梅笔下,我们分明读到一颗悲痛欲绝且悔恨不已的心灵,在孤寂凄苦中,独自追踪着、演绎着、咀嚼着那美丽而又痛苦、不堪回首而又永远难忘的尘梦:在医院的病榻前,她和君宇泪眼相望,心灵默契(《最后的一幕》);在陶然亭的夕阳下,她和君宇并肩漫步,低低倾诉(《我只合独葬荒丘》);在一个狂风暴雨之夜,君宇在躲避敌人迫害的危急时刻,前来探视病中的评梅(《狂风暴雨之夜》);在那凄清孤寂的夜晚,她灯下独坐,面前放着君宇的遗像,默默地低头织着绳衣,一直到伏在桌上睡去(《父亲的绳衣》);在落雪天里,她独自趋车去陶然亭,踏雪过小桥,来到君宇墓前,抱着墓碑,低低呼唤,热泪融化了身畔的雪,临走时,还用手指在雪罩的石桌上写下“我来了”三个字,才决然离去(《我只合独葬荒丘》);在白雪铺地、新月在天的时日,她肠断心碎,低泣哀号,恨不能用热泪去救活冢中的君宇,唤回逝去的英魂(《肠断心碎泪成冰》);她面对着那一棺横陈、摇摇神灯,痛悔万分。她责问自己:“数年来冰雪友谊,到如今只博得隐恨千古,抚棺哀哭!”她怨艾死者:“你为什么不流血沙场而死,你为什么不瘐毙狱中而死却偏要含笑陈尸在玫瑰丛中,任刺针透进了你的心,任鲜血掩埋了你的身,站在你尸前哀悼痛哭你的,不是全国的民众,却是一个别有怀抱,负你深爱的人。”(《梦回寂寂残灯后》)不论是责己或尤人,都出自她那一颗慧心,满腔至情。

在1927年的清明节,她在陶然亭高君宇墓畔,写下了扣人心弦的《墓畔哀歌》敬献给亡灵。她愿醉卧墓碑旁,任霜露侵凌,不再醒来。

当我们读这些凄苦哀惋的爱情倾诉时,亦不难发现:在石评梅的爱情观里,固然包含有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现代意识;但更多沉淀着的,还是传统的文化和道德因素。她的感情世界,基本上是封闭式的;她的抒情方式,基本上是自足型的。像中国历代那些薄命的红颜、才女一样,将爱情视作精神、感情上的“圣物”,风晨雨夕,自哀自怨;深闺荒郊,自怜自叹,细细咀嚼着其中的甜蜜与凄苦交织的滋味。也许正是这种爱情心理的复杂性,使得石评梅的爱情倾诉,带有浓郁的古典的缠绵。你看:披上那件绣着蛱蝶的衣裳,姗姗地走到尘网封锁的妆台旁。呵!明镜里照见我憔悴的枯颜,像一朵颤动在风雨中苍白凋零的梨花。

我爱,我原想追回那美丽的皎容,祭献在你碧草如茵的墓旁,谁知道青春的残蕾已和你一同殉葬。

这情调,这韵味,这气氛,乃至这意象,对于心理上积淀着中国古典文化的读者来说,其心灵会产生多么和谐的共鸣。

友谊、亲情,构成石评梅散文的第二主题。自幼被父母看作掌上明珠的石评梅,自然对父母有深深的依恋;当人生风雨袭来时,父母亲情便是其心灵的庇护。不仅像《母亲》、《归来》,写出了她对父母的一片挚情;即使在像《父亲的绳衣》、《醒后的惆怅》;这些哀念君宇的散文里,也时有对父母的呼唤:她说,“在天辛死后,我已整个的跪献在父母座下了”;她要向母亲讲述她那“奇异的梦”。

当然,在人生的凄风苦雨中时时给石评梅以救助、慰藉的,还是庐隐、陆晶清一般挚友。她们的友谊是其颠簸在人生苦海中的一只“方舟”,因而也是其散文的共同主题。

像石评梅散文中的《玉薇》、《露沙》、《梅隐》、《漱玉》、《素心》、《给庐隐》、《寄山中的玉萧》、《婧君》、《寄海滨故人》等等,都是友爱的心声。

在这类散文里,她向友人传递着彼此的消息,公开着自己的秘密,倾诉着内心的苦闷;同时,她又深深地同情、慰藉着他人的痛苦与不幸。试读其《寄海滨故人》,此文作于高君宇病逝的次年,显然石评梅心灵的创伤还未完全平复,然而她却在劝慰不幸的露沙。她说:“半来,我们音信的沉寂,是我有意的隔绝,在这狂风恶浪中扎挣的你,在这痛哭哀泣中展转的你,我是希望这时你不要想到我,我也勉强要忘记你的。我愿你掩着泪痕望着你这一段生命火焰,由残余而化为灰烬,再从凭吊悼亡这灰烬的哀思里,埋伏另一火种,爆发你将来生命的火焰。”又劝露沙“不要消沉,湮灭了你文学的天才和神妙的灵思”,并奢望她“能由悲痛颓丧中自拔超脱”,以自己所受的创痛,所体验的人生,替“有苦说不出来的朋友们泄泄怨恨”,这也是自己“借此忏悔借此寄托的一件善事”。

石评梅及其挚友,同为“天涯沦落人”,尽管聚散无常,但心灵永远相通、相慰:她们在这“空虚无一物可取的人间”,手相挽,头相依,在天涯一角,同声低诉着自己的命运,只有她们“听懂孤雁的哀鸣”,“听懂夜莺的悲歌”,相互理解。(《小苹》)。

石评梅的生性和经历,注定了愁和泪伴其一生。她的散文,就是她那根纤细敏锐、多愁善感的心弦,在人生凄风苦雨中的颤动。

石评梅的愁,其根源既来自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亦出自她自身的心理的冲突。前者固无力改变;后者更难以超越。她的爱情悲剧,实质上亦是心理悲剧。

因此,在爱情上,一方面她爱得那么执著;一方面她又爱得那么痛苦。

感情与理智,爱欲与道德,时时在内心交战;但终未能冲破自己筑起的藩篱,实现自我超越。直到高君宇死后,她才觉悟了“从前太认真人生的错误”;不过,这种“觉悟”,并未达到思想桎梏的真正解脱;反而又将自己束缚在另一种传统观念里,她要做一个“殉情”者,用自我牺牲,去补偿自己欠下的情债。这就不能不使她继续挣扎在爱的痛苦里。

在人生观上,石评梅也表现出矛盾的苦闷。她说,她的心情,“有时平静得像古佛旁打坐的老僧,有时奔腾涌动如驰骋沙场的战马,有时是一道流泉,有时是一池冰湖;所以,有时她虽在深山也会感到一种类似城市的嚣杂,在城市又会如在深山一般的寂寞”。

(《寄山中的玉薇》)她时而幻想去主宰命运:“命运是我们手中的泥,一切生命的铸塑也如手中的泥”,“我们怎样把我们自己塑造呢也只在乎我们自己”;但转而便又陷入宿命的悲观:“我也觉得这许多年中只是命运铸塑了我,我何尝敢铸塑命运”。她说,她愿做个“奔逸如狂飙似的骏马”,把生命都载在小小鞍上,去践踏翻这世界的地轴,去飞扬起这宇宙的尘沙”,使整个世界在她足下动摇,整个宇宙在她铁蹄下毁灭;然而,她终做不成天马,因为她本不是天马,而且每当她束装备鞍驰驱赴敌时,总有人间的牵系束缚,令她毁装长叹。她曾不解造成其命运的是社会还是自己终未能找出答案:她也企图探索人生的究竟,同样得不到解答。她感到信仰的迷惘;她甚至对她所执著追求的爱,也产生了怀疑,她说:“青年人的养料惟一是爱,然而我第一便怀疑爱”,认为:什么“甜蜜,失恋,海誓山盟,生死同命”,这一套都是“骗”,“宇宙一大骗局”,只有“空寂”才是“永久不变”的,因此,她要在“空寂”中生活,将心付于“空寂”(《给庐隐》)可以说,石评梅的散文,就是她心灵的挣扎和呼喊。

原本来自书香门第的石评梅,很受父母喜爱,小时候的生活还是挺好的。

举人出身的父亲石铭乃清末举人,从石评梅3岁起,就严格教她启蒙念书识字,若所教的字还没认熟,哪怕到晚上,也要念熟后才允许入睡。

石评梅上了小学后,父亲便指引她熟读《四书》、《诗经》等古典读物。不久,父亲到山西省立图书馆工作后,她随父到太原,就读太原女子师范附小,毕业后在太原女师继续攻读。

在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影响下,石评梅的学业总是名列前茅,打下了较好的国文底子。兼之她自小聪颖好学,典型的"学霸型"好学生,中学时代就有"才女"之称。

17岁时,石评梅在父亲的支持下,从太原女师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在北京女高师,石评梅除了认真读书学习外,开始创作诗和散文,诗歌《夜行》在校刊上发表后,崭露头角,才华逐渐施展。

次年,在山西同乡会上,石评梅与北大优秀学生高君宇相识,两人"他乡遇故交",分外亲切,一见如故,视为知音,从此密切联系,畅谈理想,共话人生,逐渐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高君宇是一位有思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在他的影响下,石评梅思想进步很快,文学光芒愈加显现。她所写的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刊发后,名声大震,成为北京文坛看好的一颗新星。

1923年,21岁的石评梅在女高师完成学业后,即受聘到北师大附中执教,担任国文、体育教员。

没有想到的是,石评梅引以为傲的知己高君宇在她23岁刚参加工作2年就传来噩耗。

高君宇因积极投身革命,被反动的北洋军阀通缉,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兼之情感郁积,不幸于1925年3月患急性阑尾炎,不治身亡,时年29岁。

高君宇病逝的这一噩耗令石评梅悲怮不已,深受打击。在北大与山西省立一中校友会联合发起的高君宇追悼大会上,她为高君宇题写了挽联:

碧海青天无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

并在葬于陶然亭的高君宇墓的周围种植了十余株松柏。伤感之余,石评梅又在高君宇的墓碑上题写了他生前的自语: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慧星之迅忽。

之后,石评梅还写下十多篇散文悼念他。

为化悲痛为力量,石评梅决心终身不嫁,投入革命活动,告慰知己亡灵。

在好友陆晶清的支持下,石评梅与之深度合作,共同编辑《京报》副刊《妇女周刊》等进步刊物,以此为利刃,刺向反动军阀的"心脏"。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后,石评梅与陆晶清在《妇女周刊》上发表"特别启事",声讨惨案的罪行。

1926年,段祺瑞政府制造"三一八"惨案,好友刘和珍遇难,陆晶清负伤。愤怒之下,24岁的石评梅参加北师大为刘和珍等举行的追悼大会后,如鲁迅先生一样,以笔为武器,相继写下《血尸》、《痛哭和珍》等文章,直斥反动军阀的暴行,表明铸就铁志追随英魂的决心。

此外,石评梅与好友陆晶清还编辑北京《世界日报》副刊《蔷薇周刊》,积极投身于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创作之中,也取得了不斐的文学成就,时称"北京著名女诗人"。她的代表作小说《匹马嘶风录》就是这一时期写的,得到很高的评价。

不幸的是,石评梅创作之路只有6年的时间。1928年9月,石评梅突发脑炎,在北京协和医院医治无效,英年而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59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