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是民国著名才女。她不仅文学造诣深厚,而且是著名的建筑师。除了她自身的影响,最著名的是她与梁思成、金、徐志摩,林友谊、陆小曼的爱恨情仇。
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当时她叫的不是林徽因而是林银辉。此时,徐志摩7岁,金9岁。这时候,他们就不知道这三个人以后的纠葛了。
温柔多情的江南风水很有养育力。那是1920年,16岁的林徽因和她的父亲林长民去欧洲旅行。就是在这期间,她认识了徐志摩,当时在欧洲读书。
当时徐志摩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早在1915年就和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结婚了。然而,当她第一次遇到16岁的林徽因时,她被自己的才华和美貌迷住了。爱的种子林徽因也被徐志摩渊博的学识,优雅的谈吐,帅气的外表所吸引。
两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热情地坠入爱河,但与原来的张幼仪分开,张幼仪于1920年去欧洲与丈夫团聚,但看到两人相爱,深受伤害。徐志摩甚至在1921年向张幼仪提出离婚,林徽因在痛苦的选择后终于决定和父亲一起离开欧洲。张幼仪曾经读过诗和书。她知道徐志摩很久不爱自己,终于在1922年生了孩子,正式和徐志摩离婚。
至此,张幼仪放下这段感情,与许的婚姻让她遍体鳞伤。她离开了这个悲伤的地方,于1926年回到了中国。她于1927年成为东吴大学的德国教授,然后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两年。她最终在1954年与苏继之医生复婚,晚年移居美国与家人团聚,1988年在纽约去世。这个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给了徐志摩的女人,最后没能得到他的心。
1922年徐志摩回国,狂热追求林徽因。他们一起参加了许多活动,通信从未停止。也是在这一年,徐志摩认识了他最好的朋友王赓的妻子陆小曼。
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担任他的翻译。他认识泰戈尔后,跟随他去日本留学四年。这四年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去美国留学。徐志摩回归,但一切都变了。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婚后生活幸福。徐志摩知道该放手了。
他选择了陆小曼,徐志摩永远激情四射。他爱陆小曼的美。他在追求林徽因的同时爱上了陆小曼。这次徐志摩想安定下来。
1926年,徐志摩不顾老师梁启超的责骂和世人的谴责,嫁给了新婚的陆小曼。每天早上,她都为妻子准备一束花,非常愉快。时光飞逝,伟大浪漫主义诗人的生命转瞬即逝。1931年,徐志摩从南京飞往北平,飞机坠毁身亡。
我也看过这篇文章的,就叫《一生爱意千寻瀑》。我记得很清楚的 , 以下就是那篇文章,我在你说的书上看过的,一模一样 真的很感动, 有金岳霖这样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
一生爱意千寻瀑
他一生痴爱着她,为了她,他一生未娶,独守孤寂。爱上她的时候,她已嫁作人妇,他内心的苦痛难以言喻,但是为了尊敬自己的内心最爱,他终生以最高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承受力默默挚爱她一生。
一生之中,他固执地追随着她,她到哪里,他跟到哪里,毗邻而居,以礼相待。不能爱她,但他的视野里不能没有她。
也许,现在已经没有人相信柏拉图了,但是柏拉图说过,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
他,就是金岳霖,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始人,著名哲学家、作家、学者。
她,就是林徽因,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建筑学家,新月派著名诗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之一。
林徽因一生中,被三位男子深爱过。但这三位男子中,最令世人感动的还是金岳霖。
三位男子中,其中一位就是著名诗人,北大中文系教授徐志摩。徐志摩在伦敦留学期间认识了才貌俱备的林徽因而产生慕恋之心,最终失意,而后又恋上陆小曼。
另一位是梁思成,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始人,建筑学家,作家,梁启超长子,他是林徽因真正的丈夫。林徽因51岁因病逝世后,梁思成再娶了自己的学生。
而这三位中,独独金岳霖终生未娶,为林徽因长相守望。因此,虽然他并未能够与林徽因一起青丝到白头,但是,惟有他,令无数人为之感动。
作为对一名女子痴情终生的男子,金岳霖自身亦极其优秀,他19岁时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英及欧州诸国近10年,主攻经济学和哲学,回国后执教于清华与北大,并成为北大哲学系创始人。
因长期留学海外,他一口流利英语,生活相当西化,身高一米八几,仪表堂堂,潇洒儒雅,这样的男子,自然会引来异性的爱慕。
然而,当他真的爱上才貌俱备兼人品优秀的林徽因后,他是取次花丛懒回顾,所有的异性都黯然失色,在他心里,她已是无可替代。
人非草木。当一位如此优秀的男人真诚地爱着自己,林徽因被感动了,她陷入了矛盾与痛苦之中。
她与丈夫梁思成同是高级知识分子,彼此都非常尊重和坦诚,她没有隐匿自己的内心,她把梁思成当作一位兄长向他倾诉,告诉他自己非常苦闷,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
梁思成在听到妻子的诉说后,感到呼吸困难,心里很痛,但他毕竟修养极深,他懂得尊重妻子,同时感谢妻子对自己的信任。
一夜无眠的辗转后,他强忍内心酸痛告诉妻子:我想了一夜,我该怎么办?我问自己,徽因到底是跟我在一起幸福还是和老金在一起幸福?我把我们三人反复放在天平上衡量,尽管我在建筑及文学艺术等方面有一定修养,但是缺少老金那哲学家的头脑,我认为自己不如老金。你虽然是我妻子,但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幸福。
说完,他与林徽因都流泪了。
当金岳霖知道了这些后,对林徽因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从此,他们都不再提及此事。
梁思成知道,金岳霖身为中国哲学界第一人,同时又是一位逻辑学家,他具备强大的理智、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人品,而林徽因也是个真诚的人。此后的几十年中,金岳霖将对林徽因那无法表白、无奈而沉痛的爱藏于心底,一生都与梁思成夫妇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甚至林梁二人有时吵架也是他去劝解。
后来的人生中,林徽因的家走到哪里,他就把家安在哪里,这种良好关系持续到梁林的后代,他们的两个孩子将金岳霖称做“金爸”,在梁思成林徽因都过世以后,耄耋之年的金岳霖就与林徽因的儿子住在一起。
爱一个人,就会关注他(她)的一切。
金岳霖一直关注着林徽因的写作。几十年过去,已是龙钟沧桑、记忆衰退的金岳霖还清楚地背得出林徽因的诗作。
有学生拿着编辑好的林徽因诗集样书给他过目,他默默地长久摩挲着,学生问是否能为诗集写点文字,他许久未说一句话,当此间,老人心中定是惊涛骇浪,往事翻卷如云。
良久,他清晰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亲口跟她说,可是,我不能说。可惜,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这种话了。
然后,闭了眼,垂了头,脑海里映现的是她轻柔的笑。
1955年,年仅51岁的林徽因因病玉殒,追悼会那天,金岳霖的泪水始终没有停过——深爱一生的女子,从此走入了另一个世界,与他隔了遥远的银河。她生之时,他有爱不能说,而今她殁之时,他依然是有爱无处诉说。
林徽因走后30年的漫长光阴,金岳霖依然守着对心中女子的念想,孑然而过,时不时去给她扫扫墓。暮年之时的一天,他忽然请众多朋友去饭店吃饭,疑惑的众人来到饭店,老人才深情地说:今天是徽因生日。
座中众朋皆泣下。
1984年末,金岳霖走完了89岁的生命历程,追随他挚爱的徽因去了——他们同眠于北京八宝山,只隔咫尺之遥。他终于又可以与深爱的林徽因毗邻而居了。30年前,在林徽因追悼会上,他满含泪水为她写挽联,30年后,他终于可以笑着牵住她的手。
30年前,他含着泪水写的那幅挽联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只因,她曾经写过一首诗,诗名是——《你是人间四月天》: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人间有很多美丽的感情,无关爱情,无关生命。就是那样在一刹那间触动你的神经。将记忆深处的那份感情铭记在心,这辈子,有你,足矣。。。
都在这了,应该是你要找的那篇吧 我整理得不好,你可以按名字上网搜一下
他是民国风流诗人,女诗人林薇因、才女陆小曼都与他有感情交集,他为爱生,为爱亡,诗歌创作都是为爱而产生,他就是民国风流诗人徐志摩。
01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名门望族,徐氏家族出过很多名人,比如民盟主席沈钧儒是徐志摩表叔,作家金庸是徐志摩姑表弟,女作家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徐志摩父亲是海宁当地有名的富商,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家境富裕,又是书香门弟,徐志摩作为家里的长房长孙自然受到很好的教育,从小就在私塾读书,并且成绩非常优秀,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
1910年,14岁的徐志摩考入杭州府中学堂,由于有很好的文学天赋,读书时就开时发表文章。1915年,徐志摩从浙江一中毕业,考入上海浸信教会学院暨神学院,当年10岁在父母包办下和上海宝山县巨富张润之的女儿张幼仪结婚,当时,徐志摩18岁,张幼仪15岁。
张幼仪也是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出生富商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但相貌一般,让浪漫多情的徐志摩不是很喜欢,再加上徐志摩受过新式教育,对包办婚姻反感,两人的感情并不是很好,为徐志摩后来的“出轨”种下了前因。
为了躲避妻子,徐志摩并没安心读完浸信学会的课程,仅一年后就离开上海,来到了天津的北洋大学,第二年,北洋大学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又转入北大就读。
在北大,徐志摩涉猎了日文、法文及政治学、中外文学的研究成为北平知识界和社交界的双料名人。这时,妻子张幼仪来北平跟徐志摩共同生活,不久怀孕,1918年,徐志摩长子徐积锴出生。
也许徐志摩只是尽一个丈夫传宗接代的义务,长子出生后他并没表现出多大的欢喜,反而再次逃离家庭去外美国留学,在那里,他邂逅了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林微因。
02
1918年8月,徐志摩离开中国到美国留学,先是入读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社会学、经济学获得学士学位,随后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经济、文学,获文学硕士学历,之后前往欧洲,进行一次新的游历。
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求学,先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了半年,后来又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女神:林徽因。
林徽因也是浙江人,跟徐志摩是同乡,17岁,正是花季少女,颜值和学识同时在线,让徐志摩一见钟情,无奈当时的林徽因早已跟梁思成订婚,而梁思成还是徐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儿子,也算是旧相识。
三人很快就熟络了,徐志摩发现自己爱上了林徽因,严格地说,林徽因算是徐志摩的初恋,他对妻子张幼仪并没有感觉,在交往中,徐志摩向林徽因诉说了自己婚姻的不幸。
林徽因以女性独有的温柔和善解人意开解着徐志摩,让徐志摩产生了一种两人在热恋的感觉,以至于他后来回忆英国读书生涯时提笔写下了:我仅要爱的肉眼认识我的肉身,我要你的灵眼认识我的灵魂。
陷入爱情中的徐志摩灵感大发,写下了许多理想主义的诗句,比如《我所知道的康桥》等,遗憾的是其中大部分流失了,只留下大约三十首左右,他给林徽因的《偶然》中这样写道:
从这首诗来看,林徽因不仅是徐志摩心中的白月光,更是他的心灵伴侣。可惜现实不如人愿,1920年,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徐志摩被迫同意妻子来英国与他相聚。
张幼仪对徐志摩还是很有感情的,她带着孩子不远万里来到英国心情很激动,但在看到徐志摩那时,满腔喜悦却变成了失望。
不得不感慨,男人跟女人还是不一样,女人会因为一个男人对她好或跟一个男人有了孩子慢慢生了感情,而男人多半是一开始对一个女人没有感情,后面也一直不会有感情,男人要绝情起来比女人更绝情。
徐志摩心心念念全是林徽因,对张幼仪非常冷淡,甚至张幼仪有两个月身孕了,徐志摩还坚决地提出离婚,张幼仪是位独立坚强的女性,她早看出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她也不愿意继续这无爱的婚姻,1921年,两人离婚,张幼仪去了德国,次年生下次子徐德生,后来成为著名女商业家。
智慧的林徽因也看出了徐志摩并非夫婿良选,最后还是选择了跟梁思成结婚,徐志摩变成了孤家寡人。
03
失恋的徐志摩非常失落,再次灵感喷发,写下了不少著名诗句:
忘记一段感情最好的办法是开始一段新感情,失恋的徐志摩很快就找到了新目标。徐志摩回到北平以后,经常去一个好友王赓家,一来二去就认识了他妻子陆小曼。
陆小曼是民国著名的风流才女,她精通英法两国语言,年轻貌美,善画油画,还会钢琴,文采也非常不错,并且性格开朗,是个有名的交际花。由于王赓是一名军人,平时经常不在家就请求徐志摩代为照顾。
没想到徐志摩一不小心把朋友妻照顾成了自己的妻子,陆小曼也是个性情中人,发现自己爱上徐志摩就迅速跟王赓离了婚准备跟徐志摩结婚。
亲戚朋友都反对二人的结合,更加坚定了两人要结婚的想法,徐志摩父亲见儿子铁了心要跟陆小曼结婚勉强同意,但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结婚费用自理
二、婚礼由胡适担任介绍人
三、婚后必安分守己过日子
这三条徐志摩都答应了,1926年10月,徐志摩跟陆小曼结婚,王赓虽未参加,但大方地送了一份贺礼,也算是大度,梁启超担任了学生徐志摩的证婚人。
闹得轰轰烈的两人终于结婚过上了日子,却发现远不是热恋时那么开心了。陆小曼生活在富贵人家,花钱大手大脚,婚后,陆小曼住在上海的豪华公馆中,每月租金就要100大洋,家里还有众多仆人,她还喜欢购物,且从来不问价钱。
徐志摩只是一名大学老师,收入有限,时间一长,就有点吃不消,为了解决经济问题,他只得到处讲课赚取外快,非常辛苦。陆小曼经常是到处跳舞、打牌、看戏,经常到凌晨三点点才回来,不但跟其他男人传出绯闻,还染上了吸毒的恶习,让徐志摩非常苦恼,只能再次选择了逃避。
1928年,徐志摩回到英国剑桥大学,回忆起了跟林徽因在一起的日子,不禁百感交集,在回中国的轮船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
婚姻出现危机的徐志摩再次想起了林徽因的好,当时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徐志摩也经常去北平,两人有一些接触,被陆小曼知道后关系恶化。
1931年11月17日这天,徐志摩再次见到陆小曼在抽大烟两人又发生争吵,徐志摩心情极,很想找人诉说。11月19日,林徽因要在北平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决定去北平听她的演讲,于早上8时,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中途飞机撞上了济南开山,年仅34岁的徐志摩空难身亡。
陆小曼得知徐志摩死讯后悲痛欲绝,她戒了大烟,还著文《哭摩》悼念丈夫,陆小曼随后还整理了徐志摩一生的作品,编成了《志摩日记》、《徐志摩诗选》、《徐志摩全集》等,也算是作为自己的一种补偿和忏悔吧。
而林徽因找到了徐志摩飞机失事的一件残片一直挂在卧室,我想这里面有对徐志摩的怀念和内疚,也有对爱的一种纪念吧。
徐志摩那首回国前的《再别康桥》似乎在预示着他最后的结局,空难身亡,的确是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位民国风流诗人真是为爱生为爱死,终其一生为情所困,而爱情也成了他所有诗歌的灵感来源。
1921年,分别两年的张幼仪只身远赴欧洲,寻找她在英国留学的丈夫。期待中温暖地重逢相聚都不曾出现,徐志摩对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冷漠,甚至是残忍。可笑的是,即便是这般的冷漠,这个虚伪的男人依然让张幼仪怀上了孩子。可这个孩子,也并没能挽救他们的婚姻。徐志摩就这么不声不响的,消失在张幼仪的生活中了。
一、异国他乡,独自生子
远在英国,幼仪举目无亲,好在二哥张君励当时正在巴黎。幼仪给二哥写了一封信求助,在信里把近况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二哥。寄完信后,幼仪回到家独自坐着,徐志摩走后,她第一次流泪。
几天后,二哥的回信就了。上面写着:要幼仪前去投奔。
幼仪几乎天天害喜,张君励根本不知道怎么照顾孕妇,再加上自己学业繁重,就把妹妹送到巴黎的乡下,托朋友刘文岛的夫人代为照顾。刘文岛与二哥和梁启超共同参加了巴黎和会,是好友,与徐志摩也是好友。
刘文岛
张幼仪觉得可笑,刘文岛是因为二哥和徐志摩的关系,才照顾她的。可是他哪里知道,徐志摩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呢?
二哥和刘文岛夫妇吃过饭后就离开了。看着二哥离开的背影,幼仪内心又凄凉又无助?正是在刘文岛家里这段时间,幼仪的内心经过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独自理性地思考,自己应该做个拥有自我的人,而不是谁的附庸。
刘若英饰演的张幼仪
5个月以后,眼看分娩在即,幼仪的七弟将她带到了德国生产。志摩的次子出生了,取名德生,小名彼得。
志摩次子徐德生
医生告诉她,是个男孩。幼仪有些失望,她希望是个女孩,和她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不是徐志摩的翻版。从这里看出,她对徐志摩已经很排斥了,甚至对徐志摩的为人甚为不悦。
在德国医院生孩子,没有家人的陪伴。自始至终她都没有说一句话,德国妇产医生说,她是他们见过的最勇敢的产妇。只有幼仪知道,这份勇敢浸透着血与泪。
二、生下二胎,收到志摩离婚信
从待产到生子,徐志摩杳无音讯。倒是她生完孩子后,徐志摩神奇般的来信了。幼仪满心欢喜,谁知展信一看,她的心又跌进了冰窖。信上明明白白写着: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
更令人绝望的是,关于次子,志摩提都没提。
信是徐志摩的朋友送来的,张幼仪知道徐志摩就跟她在同一座城市中,但他却没去看望过幼仪和小儿子。他在信中写满了无爱婚姻的痛苦,写着什么奋斗、自由、幸福之类冠冕堂皇的话,而其实,他是为了林徽因。林徽因马上就要回国了,所以他急着跟幼仪离婚,好去追寻林徽因的脚步。
林徽因和徐志摩(剧照)
早在硖石老家的时候,徐志摩就放言离婚,要做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可是,当时他没有。而现在他提出离婚,根本谈不上什么壮举,因为他纯粹是婚外精神出轨了。
绝望中的幼仪,第二天就去见了志摩。半年未见,志摩看上起很活泼,精神很好。他早就拟好了离婚协议,并邀请金岳霖作为离婚见证人。他原本以为张幼仪不肯签字,没想到她爽快地签了字,他们的婚姻就这样结束了。15岁结婚,22岁离婚,张幼仪年纪轻轻就历尽了悲欢冷暖。
金岳霖
张幼仪有她自身的魅力,既有女性温婉的气质,也有男子的气概。常说,名如其人。幼仪之名,“幼”有善良之意,“仪”有端庄之意。她晚年回忆道:不知道是不是名字的缘故,她在娘家和婆家总是努力做到进退得体,结果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她在娘家和婆家的生活,是不尽如人意的。
张幼仪童年时期受过儒家思想的教育,懂得三纲、五尊(天、地、君、亲、师)的道理。志摩爱上了老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的未婚妻。放在今天,这完全属于挖墙脚的不道德行为。对此张幼仪认为,丈夫的做法简直辱没了“五尊”里的“师”。
幼仪给儿子取名“德生”,其实这应该是在给自己取名。德国一行,是她人生的分水岭,来德国前,她是张家的女儿,是徐家的儿媳,是徐志摩的保姆,总之,她充当了太多别人需要的角色,就是没有做自己;来德国后,她不再是谁需要的角色,她有了另一个全新的身份,她是张幼仪!
离了婚,徐志摩才说要去看看新生的儿子,他很高兴,可是却止口不提如何抚养儿子的事儿。
三、幼仪母子抵不过爱情二字
梁启超对学生徐志摩任性的处事方式很不赞同。他说:“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然而人性就是如此,以凡人之心难修圣人之思,人们总在自己快乐时,忽略掉带给他人的“无量之苦痛”。
梁启超
徐志摩给梁启超回信,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说的多么率性而为,如果所有的行为将冠之以自由和率直,那么伦理和道德将变得毫无意义。
离婚以后,徐志摩还特地写了首诗送给张幼仪以作纪念:《笑解烦恼结》。“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他要去继续寻访他的灵魂伴侣,而张幼仪却还没有想好,如何度过劫后余生,她想到了死。好在有兄长的支持,还有公公徐申如的物质支持,她很快就调整了人生的方向。跟徐志摩结婚,她放弃了自我,一心想做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离婚以后,她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这一年,她只有25岁。
张幼仪剧照
她带着儿子在德国留学,虽然有家人的帮助,但是孤儿寡母漂泊海外的生活,又有多少人能够感同身受呢?她过得异常艰辛,尽管公公每个月寄来250美元,但她必须得精打细算才能度日。谁知,命运没有放过这个令人心疼的女人,厄运正在悄然袭来。1925年,她心爱的小儿子德生因病去世。
说来凑巧,在德生生病和去世的那段时间,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感情正好受挫。为了躲避小曼丈夫王庚,1925年3月10,徐志摩来到德国。可是,他却没有见儿子一面。德生的遗体在3月24日火化,他直到26日才赶到柏林。如果单单说他们父子缘浅,是难以抚慰张幼仪的心的。
徐志摩次子之墓
张幼仪继续在德国的留学生涯,而徐志摩仍在欧洲漫无目的的游历。后来,陆小曼来信称自己病重,如果徐志摩赶不回去怕是见不到自己最后一面,于是徐志摩匆匆回国,想与陆小曼修成正果,只留下张幼仪独自咀嚼丧子之痛。
张幼仪悲痛之际将幼子的骨灰带回祖国,安葬在徐志摩的家乡,墓碑上还有梁启超的题字。后来,因工程改造的影响,徐家将徐德生的墓碑迁至徐志摩的墓碑旁边,徐志摩才终于有时间好好陪伴自己的亲生儿子。
文史君说
次子死后,徐志摩写了一篇悼亡词。张幼仪晚年,她弟弟的孙女张邦梅女士读给她听,听后她说了一句话:“文人就是这样子。”悼亡词中,满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对幼儿的宠爱,可事实上,他从没尽过责任。徐志摩对所有的朋友都很友善,朋友中没有不说他好的,可他唯独对张幼仪,太渣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