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秦王神情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是? 急

《唐雎不辱使命中》描写秦王神情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是? 急,第1张

1、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传文,收录于《古文观止》,编者是刘向

《唐雎不辱使命》翻译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国君安陵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赏析

开头一段是秦王嬴政在“灭韩亡魏”之后,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胁,企图以“易地”的谎言诈取安陵。在他看来,安陵君哪敢说个“换”字,更不敢说“不”,“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诸侯只有对下才可自称寡人,这就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国的文章分三个段落来做,也是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是斗争的开始。唐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拜见秦王,与此文中心无关,一概略去不写,而直接写会见时的对话。秦王与唐雎的语言,其意趣和以前秦使者迥然不同。“秦王谓唐雎曰”之前,已经“不悦”,这时,他是压住火气说话,不像秦使者那样“简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俨然是胜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是质问。“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纯属威胁。话中句句不离“寡人”如何,还偏要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秦王的狡诈骄横之态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与之周旋。“否,非若是也”,态度沉着明朗。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做一个反问句,并以“千里”对“五百里”提出,就远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不给对方一点便宜。

第二回合是斗争的高潮,从写作来说是全文重心,因此写得最细最详。这一段作者分两个层次来写。第一层,秦王怒气冲冲,施以恐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称“天子”,全不把一个小国及其使者放在眼里。“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背景,委实令人不寒而栗。唐雎“臣未尝闻也”一句,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实际上是按兵待敌。因而这一层犹如两大浪峰中的一个浪谷。第二层,唐雎先是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对“天子”,真是寸步不让。然后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两个判断句,断然驳掉秦王“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的诬蔑,于是条件成熟,反攻开始。先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打掉秦王的气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句,像滚木擂石般对准秦王打过去,以“二人”对“百万”、“五步”对“千里”,不给他一点喘息时间,气氛之紧张,令人屏息。最后唐雎“挺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于是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只有缴械投降。

第三回合写法上反过来了,虚写唐雎,因为唐雎的形象已经完成,再写反而画蛇添足。从“色挠”至于“长跪而谢”,“先生坐,何至于此”,这是此时此刻秦王的所言,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还是刚才那个秦王干的。秦王先因为自己是大强国有恃无恐,误以为可以放胆作恶;后迫于眼前处境,黔驴技穷,不得已而为之,并不能改变他的本性。而且君王的架子并不能完全放下,对唐雎的恭维显然言过其实。

全文不到四百字,前后层次井然而委婉跌宕。以“易地”起论,至”长跪而谢”,国绕着安陵国土的“易”与“不易”,通过“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的波澜起伏,展开了唇枪舌剑的激烈论战,塑造了一位威武不屈、见义勇为的侠士形象,寄寓了作者反抗强暴的理想;同时也勾勒了秦王虚伪、骄横和凶暴的丑恶面目,从而阐明反抗暴秦、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这正是唐雎所以能够战胜强秦的精神力量,也是这篇文章永具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文章节奏紧凑,语言生动犀利,口吻神态毕肖,表现出很高的写作技巧。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释

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安陵国的臣子。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使:派遣,派出。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战国的一个小国,即现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易:交换。

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加惠:给予恩惠。

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

弗:不。

说:通“悦”,高兴、愉快。

谓:告诉。

欲:想。

以:用,用作介词。

秦灭韩亡魏:秦灭韩国在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魏国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

之:的,助词。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在意。错意,在意。

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

作品出处:《战国策》

作品体裁:史传文

作品别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创作背景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此时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这篇文章就是这次斗争的实录。

编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榖梁传》。编订整理《战国策》。又编有《楚辞》,所作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唯《九叹》为完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又有《五经通义》,已佚,清人马国翰辑存一卷。生平事迹见《汉书》卷三十六。

唐雎的任务形象: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有胆有识,不畏强暴,言辞委婉。

重点针对以下几个问题:

1、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2、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3、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4、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5、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我)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真是太好了,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使这样,但是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这块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

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于是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大于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有百万人尸体倒下,鲜血流淌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立刻,马上)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何至于这样!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会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通过《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学习唐雎爱国情感和不畏强 暴的精神。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一、课文类型:

 精读(必学课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的能力目标:

 1学一点文学常识。

 2了解一点写作背景。

 3把握课文内容。积累词语(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古今义异词、词类活用词)和特殊句式(即判断句、状语后置),会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学习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和性格特点。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唐雎爱国情感和不畏强 暴的精神。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

 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帮助学生读懂文意(即翻译)是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学习本课的方法是:点拨--合作探讨-自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把握课文的写作内容,掌握重要的词语,理解重要的句子。

 2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四、教学时间: 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呢?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谋臣策士的活动。

 三、关于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作了全系统的分类整理。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他撰有《说苑》《新序》,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寓言传说资料,内容以人深省。

 四、关于本文:

 本文先自《战国策魏策四》。文中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谁有意来说给大家听听呢?

 五、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说说本文所写的主要内容。

 六、破题: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七、整体把握课文。

 (一)了解一点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秦国的崛起和强大,打破了务国的均势,各诸侯国间的斗争更趋于复杂尖锐。各间斗争的胜负,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国力的强弱,一方面在外交策略上也常一比高低,即决定于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手段。在这种形势的要求下,出现了一大批纵横家一类的人物,开成了一种养士的风气,于是“士”阶层就成为当时社会最为活跃的一种政治力量。贵族所养之士,多达数千人。被养之人行行具备,有的为了猎取功名利禄,奔走各国之间,他们为了个人目的,朝秦暮楚,阴谋狡诈,不择手段。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为解救国家危难挺身而出,做了一些于国于民有益之事。这些夫物的言午,构成了这部史料汇编的基本素材,史学家将其辑录加工成文,保存下来。

 (二)本文的写作内容

 本文记叙了战国时期人,秦王企图并吞安陵国的故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了韩、魏。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王想以交换土地为名,来达到吞并安陵的目的。于是安陵君就派遣臣子唐雎出使秦国进行交涉。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三)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

 (四)齐声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弗fú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

 八、小结:

 (据情小结)

 九、作业布置:

 读熟课文

 十、板书设计: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谋臣策士的活动。

 三、关于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作了全系统的分类整理。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他撰有《说苑》《新序》,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寓言传说资料,内容以人深省。

 四、关于本文:

 本文先自《战国策魏策四》。

第2-3课时

 一、 导入:

 (导语略书)

 二、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一)指导学生理解下列词句:

 1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3)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仅仅)

 (4)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词)

 (5)寡人谕矣(“谕”通“喻”,知晓,明白)

 2一字多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以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徒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夫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怒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使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1挺剑而起(表承接,不翻译)

 而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之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1以君为长者(……的人)

 者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1虽然(这样)

 然

 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

 虽

 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虽然)

 1受地于先王(从)

 于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3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4词类活用:

 “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现在我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因为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

 5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

 “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

 二、把握课文的结构:

 板书: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即缘由)

 第二部分(第2-3)第2段:写唐雎揭穿秦王威逼利诱的骗局

 唐雎出使在秦与秦王

 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第3段:写唐雎反击秦王的威协

 第三部分(4段):写唐雎出使的结局。

 秦王为之折服,安陵国得以保全

 三、研读课文

 1找出文中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见文中“”处)

 2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欲易(不说)

 蛮横狡诈轻寡人沉着镇定

 不可一世秦王天子之怒唐雎义无反顾

 前倔后恭长跪而谢有智有勇

 3文中是怎样体现秦的强大以及安陵国的弱小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也”。

 ○2“秦王不说”,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解释为“因此,于是”,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国之弱。

 ○3秦王羸政当时尚统一注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

 4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

 本文高度赞扬了唐雎面对秦王的寻衅威胁,不畏强 暴的勇气和据理答辩的机智,歌颂了安陵国君臣敢于与虎狼之秦针锋相对的斗争精神。

 5第○2段中,秦王质问唐雎的话与第○1段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的话内容完全相同,而唐雎回答秦王质问的话与第○1段安陵君答秦王的内容完全一致,这是不是重复?如果重复,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作用?

 讨论后归纳:这不是内容上简单的重复,而是用了“隔离、反复”的修辞格。秦王两次说话先后内容一致,意在表现秦王的蛮横与狂妄态度。后者则强调了安陵君不畏强 暴、坚决维护祖国尊严的勇气和原则立场。其作用是既突出现人物性格,又突出了全篇的主题思想。

 6本文的写作的借鉴是什么?

 (1)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公分运用对比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着来写这两个人物。

 (2)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上。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处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而唐雎出使秦廷,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rěn),只要掌握时机,就难一举而战胜之。但反过来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四、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 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五、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习题:一、二

 六、作业的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三、四题

 七、板书设计:

 欲易(不说)

 蛮横狡诈轻寡人沉着镇定

 不可一世秦王天子之怒唐雎义无反顾

 前倔后恭长跪而谢有智有勇

 八、教学反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84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