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思贤若渴写下的《短歌行》,其原文与注释是什么?

曹操思贤若渴写下的《短歌行》,其原文与注释是什么?,第1张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誓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鼓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建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而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则是建安作家的卓越代表。

曹操出身于社会地位较寒微的家庭,在政治上他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当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实行抑制豪强兼并、大兴屯田、用人唯才等开明措施,迅速统一了北方。

曹操“外定武功、内修文学”“登高必赋”、“雅爱诗章。”他广罗文土,同时以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现存诗二十一首,全是乐府诗。这些诗作一部分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写得慷慨悲凉。明人钟惺说其诗是“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是符合实际的。另一部分写出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表现了诗人政治上的远见和豪情壮志。还有一部分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写得辽阔雄壮,气度不凡。

在艺术上曹操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他的诗辞句简约,质朴苍劲,雄浑有力。但有一些诗在思想上,艺术上均不足取,表现得比较消极,在学习中应有所取舍。

今译:

我一边饮酒一边放歌,人生岁月能有几何?象那转瞬即逝的晨露,过去的日子苦于太多。喝酒唱歌我慷慨激昂,深藏于心的忧虑难以遗忘。用什么来排遣忧思,只有借助美酒聊解悲伤。那穿青领衣的学士啊,我无时不在把你思想。只是为了你的缘故,我至今吟味“子衿”念念不忘。鹿儿呦呦欢叫,在野地里吃着艾蒿。我若有贵客临门,一定弹瑟吹笙相邀。如同那明洁的圆月,什么时候曾停止过运行?渴求贤才的一怀愁绪,索绕于心不能断绝。客人千里迢迢不辞辛苦,屈尊前来把我探问。久别重逢谈心宴饮,心中怀念旧日的情恩。明月当空星斗见稀,乌鹊展翅向南迁徙。绕着林木飞来飞去,哪个枝头可以栖息?山不辞土石而高峻,海不拒涓滴而渊深。周公吐哺握发,天下贤士归心。

讲析:

《短歌行》属《相和歌·平调曲》,这是第一首的本辞。据余冠英《魏晋南北朝诗选》说,这一篇似乎是用于宴饮的歌辞。诗中感叹时光易逝,抒写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搜揽人才完成统一大业的抱负。就全诗来说基调是高昂的。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品,写于南征刘表之前,。作诗可分为三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诗人有感于人生短暂,便想借狂歌滥饮聊以自娱。“人生几何”“何以解忧”两个设问发出慨叹,表面上看是消极的,实则缘事而发,这正是作者积极进取精神的曲折反映,与一般的及时行乐是不同的。不是吗?现实战乱频繁,人民惨遭荼炭,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而年华却消逝了,怎不令人心急如焚!在这深沉的慨叹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感伤离乱、忧心忡忡,急于建功立业的动人形象。

中间十六句第二部分,引用成句,借助想象,反复陈说求贤若渴的心情,可谓直抒胸臆。承上我们知道诗人是深含隐忧的。何以解忧呢?自然不会是杜康。如果说前八句直用《诗经》成句,通过声音、形象、色彩几个方面的细致描写,表达思念贤才的复杂情感,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程度,那么后八句则直接披露了这种心情,来得更加强烈!在类似幻觉的境界中,诗人把对贤才深沉、久远、热切、纯洁的思慕之情表达尽了。风格自殊。

结尾八句为敏第三部分,点出要旨――天下归心,倾吐了自己的愿望。第七句用比兴手法写景抒情,寄托对贤才在离乱中无枝可依的惋惜心情。乌鹊喻贤才。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董卓之乱后,不少人南附刘表。但刘表“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曹操因此而发出感慨,为将全诗推向高潮作了铺垫。第八句先用脱颖于《管子·形解》的句子表示希望接纳尽可能多的人才。最后以周公吐哺发的典故自喻,表明自己决心象周公那样招贤纳士,从而点明题旨。

全诗在深沉的忧虑中饱溢慷慨激昂的情绪,着眼点是渴望有更多的贤士俊杰帮助实现政治理想,把思贤与实现政治理想结合起来,使全诗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艺术表现上,体现了曹操诗歌初步形成的个人风格。这首诗有较浓的抒情性,诗人把起伏不平的心绪通过几个低沉的回旋,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深沉质朴,慷慨悲凉。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首四言诗,诗人利用乐府旧题表现新内容,成就极高。

一、赏析:

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句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

2、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二、《登幽州台歌》全文: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解析:

⑴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向前看。

⑶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⑷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怆(chuàng )然:悲伤的样子。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涕下:流眼泪

四、翻译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

一、词语解释

1 少时 年轻的时候

2 尝与人佣耕 曾经

3 辍耕之垄上 停止;去、往

4 怅恨 失望

5 苟富贵 如果

6 若为佣耕 你

7 太息 长叹

8 安知 怎么

9 适戍 强迫去守边。适通谪

10 屯大泽乡 停驻

11 皆次当行 编次;当在征发之列

12 会天大雨 适逢

13 度已失期 估计;误期

14 乃谋曰 于是、就

15 亡亦死 逃走

16 等死 同样

17 吾闻二世少子也 听说

18 数谏故 屡次;缘故

19 上使外将兵 皇上;带领

20 今或闻无罪 有人

21 楚人怜之 爱戴

22 今诚以吾众 如果

23 为天下唱 通“倡”,首发

24 以为然 对的

25 乃行卜 去、往

26 卜者知其指意 意图

27 念鬼 考虑卜鬼的事

28 威众 威服众人

29 丹书帛曰 用朱砂;写

30 陈胜王 称王

31 所罾鱼腹 用网捕

32 得鱼腹中书 字条

33 固以怪之矣 通已:本来认为奇怪

34 间令 暗使。 间,私自,偷着

35 之次所旁丛祠中往,到

36 旦日 第二天

37 指目 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38 素爱人 向来

39 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屡次

40 令辱之 使

41 笞广 用鞭、杖或竹板打

42 陈胜佐之 帮助

43 并杀 一齐

44 召令徒属 号令;所属的人

45 公等 你们诸位

46 藉第令毋斩 即使、假若

47 宁有种乎 难道

48 诈称 假装

49 袒右 露出右臂

50 为坛而盟 筑;盟誓

51 蕲下 攻克

52 徇蕲以东 攻占

53 比至陈 等到

54 数万人 几

55 弗胜 不

56 豪杰 指当地有声望的人

57 会计 集会商议

58 身被坚执锐 亲自;通“披”;

紧握着;铁甲;武器

59 伐无道 攻打

60 诛暴秦 消灭

61 社稷 国家

62 刑其长吏 惩罚

二、翻译句子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翻译: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翻译: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时期。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翻译: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5天下苦秦久矣。 翻译: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翻译: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翻译: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8此教我先威众耳。 翻译: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9固以怪之矣。 翻译: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1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翻译:又暗使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又装狐狸叫,喊道

1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翻译: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1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翻译:吴广故意屡次扬言要逃走,使尉恼怒,让他责辱吴广

1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1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翻译: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翻译:(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1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翻译: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17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翻译: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18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翻译:各个郡县里痛恨秦朝的官吏的,都惩罚当地郡县长官。

三、问答总结

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 答:《史记》;司马迁

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

答: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准备是? 答: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

答: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 答: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

答: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7陈胜是什么出身,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答:陈胜佣耕出身,记叙陈胜与别人对话的手法表现陈胜不安现状。胸怀大志,有政治抱负的性格特点。

8陈胜、吴广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举行起义的?他们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答:是在陈胜,吴广等九百贫苦人被征戍边,途中遇雨,道不通而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而按秦朝法律都要被杀的情况下,不得不举行起义的。 这既说明了秦徭役繁重,法律苛酷的暴政,说明了起义是被逼出来的,又表现了陈胜等人敢于反抗的精神。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逃亡和起义同样都是死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为了救国救民而举行起义的决定,充分显示出陈胜的“鸿鹄之志”。

9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为了哪些起义前的准备工作?

答: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

10“陈涉少时,尝与人拥耕”,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陈步是个无田无地靠帮别人打工为生的贫苦农民。

11“怅恨久之”,表明了什么?答:表明陈胜对自己所处的佣耕地位怨恨不满。

12而对话中的“苗富贵,无相忘”,表达了什么?

答:表达了陈胜极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其有朴素的阶级友情。"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则通过形象的比喻,道出陈胜怀有远大的志向。这样课文开篇就让读者了解陈胜虽然出身低践,但却有反抗精神,胸怀大志,不同常人。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一、 词语解释

1 不辱使命 辱没、辜负

2 易安陵 交换

3 其许寡人 答应

4 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5 甚善 好

6 虽然,受地 虽然这样

7 弗敢易 不;交换

8 因使唐雎使于秦 于是;派;出使

9 故不错意也 所以;错通“措”

10 请广于君 扩充

11 逆寡人者 违背

12 轻寡人与 轻视

13 非若是也 像;这样

14 虽千里不敢易 即使

15 岂直五百里哉 难道;只,仅仅

16 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17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曾经听说

18 布衣 平民

19 免冠徒跣 摘掉帽子,光着脚

20 以头抢地耳撞;罢了

21 庸夫之怒 平庸无能的人

22 非士之怒 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23 仓鹰 通“苍”

24 休祲 吉凶的征兆

25 若士必怒 如果

26 缟素 穿丧服

27 色挠 变了脸色;

28 挠, 屈服

29 谢之 道歉

30 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

31 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因

二、 翻译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翻译: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局限性 拿它来交换。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翻译: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翻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翻译: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翻译: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翻译: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翻译: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翻译: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翻译: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三、 问答总结

1本文选自哪部作品? 答:《战国策》

2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答: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3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答: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4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答: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5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答: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7体会下面各句中加粗词的语气。

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③岂直五百里哉?答:强烈的疑问语气,疑问语气兼感叹语气

8秦王所说的安陵君以五十里地而存者的原因是什么?

答:秦王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长者,所以不放在心上。

9安陵君能以五十里地而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原话)答:徒以有先生也

10 “且秦灭韩亡魏”一句,表现了什么?答:炫耀武力,进行恫吓

11 “轻寡人与?”表现秦王的什么性格特征?答:骄横

12针对秦王的表现,唐雎是怎样和他斗争的?

答:针锋相对,“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3唐雎提出“布衣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答:针锋相对,显示平民的力量,阻止秦并吞安陵。

14“与臣而将四矣”其中说到的是哪四个人?答:专诸、聂政、要离、唐雎

15“伏尸二人”是指哪二人?答:秦王 唐雎

《隆中对》-----陈寿

一、 词语解释

1 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2 好为《梁父吟》 喜欢

3 身长八尺 身体

4 时人莫之许也 承认、同意

惟博陵崔州平 只有

5 谓为信然 说;确实这样

6 屯新野 驻扎

7 先主器之 器重

谓先主曰 对……说,告诉

8 此人可就见 接近、趋向

9 不可屈致 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10 宜枉驾顾之 屈尊;拜访

11 先主遂诣亮 于是;拜访

12 凡三往 总共

13 因屏人曰 于是;命人退避

14 汉室倾颓 崩溃、衰败

15 孤不度德量力 估计;衡量;

16 欲信大义 通“伸”,伸张

17 遂用猖獗 因此;失败

18 然志犹未已 仍、还;止

19 君谓计将安出 计策;怎样;产生

20 自董卓已来 通“以”

21 非惟天时 只是

22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已经

23 此诚不可与争锋 的确

24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可以凭借;谋取

25 利尽南海 物资;全部取得

26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大概;资助、给予

27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兴旺富裕;爱抚、爱惜

28 帝室之胄 后代

29 总揽英雄 广泛地罗致

30 外结好孙权 友好

31 命一上将将荆州 将领;率领

32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亲自

33 百姓孰敢箪食壶浆

谁;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34 以迎将军 来

35 诚如是 果真;这样

36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一天天

37 岂有意乎 有(这种)打算

38 岂愿见之乎 是否(可)

39 每自比于管仲 常常

40 君与俱来 一起

41 抑亦人谋 而且

42 挟天子 挟持、控制

43 因之以成帝业 凭借、依靠

44 若跨有荆益 占据

45 愿君勿复言 希望;再

46 所以资将军 用来……

二、翻译句子

1时人莫之许也。 翻译: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翻译:你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翻译: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4孤不度德量力

翻译: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翻译: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6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翻译:曹操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声小,兵力弱

7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翻译:但是曹操终于能虎胜袁绍,以弱胜强,不只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好啊

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翻译: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

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翻译: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

三、问答总结

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答: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答: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3、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答:“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答:“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5、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6、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答: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7、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答: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8、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答: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出师表》------诸葛亮

一、词语解释

1 崩殂 死(皇帝)

2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在;时

3 盖追先帝殊遇 原来是;优待,厚遇

4 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5 恢弘志士之气 发扬扩大

6 陟罚臧否 善恶

7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治

8 是以先帝简拔 因此

9 以遗陛下 给予

10 悉以咨之 都;询问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疏远

11 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12 躬耕 亲自

13 猥自枉屈 降低身份

14 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15 由是感激 感动,激动

16 遂许先帝 于是;答应

17 二十有一年 通“又”,表余数

18 夙夜忧叹 早晚

19 恐托付不效 实现

20 深入不毛 不长草(的地方)

21 庶竭驽钝 差不多;比喻才能平庸

22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23 以彰其咎 表明,显扬;过失

24 咨诹善道 询问

25 临表涕零 流下眼泪

三、 翻译句子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翻译: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翻译: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家会有司论其刑赏。 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 翻译:及有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4必能使行和睦,优劣得所。 翻译: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6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 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翻译: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三、问答总结

1本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答: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2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3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答:三条建议:(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广开言路;(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严明赏罚;(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即亲贤远佞。目的:上面这些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都是为了出师。只有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可以后顾无忧,专力伐魏。

4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答:反复强调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作者以先汉、后汉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亲贤远佞的利弊,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5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答: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八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宜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三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总之,“受恩感激”, “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6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 贤臣——稳定政局,提兴德之言

后主——亲近贤臣,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赏罚分明,以保持国内政局分明

7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最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还包含着诸葛亮哪些未言亦不可言的话?

答:也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修明内政的担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刘禅十七岁继位,诸葛亮此次出师时他也只有二十岁。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官,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对后主确实是无法完全放心的。然而刘禅毕竟是主,诸葛亮是臣,尽管他有很多的不放心,却不能完全明白地表述出来,他只能一再表明其忠心,以先帝托孤、先帝遗志为理由,劝勉后主广开言路,亲贤远佞,以安定大局。说的过多,语气过于教导,难免有教育后主、倚老卖老之嫌,所以他言而未尽。

参考练习:阅读《出师表》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悉以咨之 辍耕之陇上

B 试用于昔日 叹息痛恨于桓、灵

C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塞忠谏之路也

D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人不知而不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B 诚宜开张圣听C 不宜妄自菲薄D 叹息痛恨于桓、灵

3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4.这段文字分析了蜀国的内外形势,作者的用意是( )

A.表达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的怀念。

B.赞扬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的忠心耿耿。

C.表达出师伐魏以报效先帝的决心。

D.希望刘禅认识形势的危急,实施广开言路的政策。

5请将“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其中一条,并就这条建议谈谈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976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