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助孩子识别情绪,认识情绪的类型是父母的必修课之一

怎样帮助孩子识别情绪,认识情绪的类型是父母的必修课之一,第1张

不知道说到情商,大家觉得定义是什么,高低的标准又是什么?与之相对的智商就比较明确,代表着学习知识、思考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也就是俗话说的聪明与否。

正规的机构都会有专业的智商测试,从而判断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下,立见、准确、靠谱。换言之,湖北省的高考状元,你如果拿着让他去做湖南省的试卷儿,它的分数、排名也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很多人认为情商高就是招人喜欢、说话好听、人际关系良好、社交游刃有余。乍一听似乎没错,但任何一个人又不是人民币,怎么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呢?因此之前这些描述都是一个相对值,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有可能在这一部分人眼里讨厌、反感,但是在另外一部分人眼里却又呆萌、可爱。

因此如果拿他人对自己的喜欢与否来完全去判断所谓的情商,那么就太相对了。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在类似的一些情商管理课当中,经常会听到以下的论调,我们来看一看。

其一,情商低的人不会取得成功,实际上如果没有取得成功,更多说明智商也不行,别都赖在情商上面。一个人的智商要是高到一定的境界,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取代情商的。而智商不足的话,就算费尽心思搞好人际关系,爱因斯坦最终也整不出他的相对论。

其二、说话不中听就是情商低。实际上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故意说话不中听的,他们有时候是缺乏自己说话做事对别人影响的内形力的判断,有时候是因为自控力欠缺,很容易说话脱口而出,从而看上去说话不中听。

而刚才我们提到的内形力、自控力都是执行功能的一种,因此与其费尽心思教孩子怎么样说话,表面上好听去讨好别人,还不如好好培养一下孩子的内行力、自控力等执行功能。

其三、有太多鸡汤,教人如何做一个所谓高情商的人,即为了不得罪人,强忍不满、憋成内伤,面对厌烦的人笑脸相迎、求个好关系。

这样的话表面上是维系了一大堆蜻蜓点水的好关系,但是作为本人,开心吗?舒服吗?适应吗?

如果所谓的高情商不能给自己带来平和、开心的情绪状态,那么这怎么能算是高情商呢?薛宝钗再忍不了林黛玉的小性子,也要禀劳了,把大家闺秀的风度演到底,那这演技和内心的程度岂是一般人所能够承受的?

既然咱们说了对情商理解的误区,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究竟情商指什么?

实际上情商更多是指我们辨识、理解、表达、调节与管理情绪的能力。

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情绪越平稳、心情越美好。情商越高的人其实越能更好的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一个情绪反应,并且能够更好的去理解情绪的复杂性,从而对情绪的细微区别更细致、更准确。

比如说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被老师批评了,可能他会勃然大怒、发脾气,实际上这个孩子被批评后产生的是一种羞辱、惭愧的情绪,但是如果他不能很好地去甄别以及去加以处理,他可能就转化为感受到愤怒,从而爆发出来。

很多脾气大的孩子,甚至成人可能都存在这方面的困难,他不太能很精确地去识别出自己细微的情绪,比如说紧张、焦躁、难过、害怕、甚至有时候可能是疼痛不已,他们都倾向于感知为生气或者愤怒而演出来。

学会识别出情绪,越准确、越细致地去识别情绪,越能够为提高情商奠定基础。

分享几个技巧、策略,可以教给孩子们,帮助孩子们更好的去识别情绪。

一、寻找情绪线索,尝试教会孩子们能够通过表情及姿势线索识别出几种主要的情绪,只有能够识别、认识出情绪了,才能够意识到自己当时的感受,从而才能够去调整自己的情绪。 才能够做到读懂他人的脸色,知道自己的行为引发了别人怎样的情绪,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有些孩子把家长、老师、小伙伴都惹恼了,但自己还不知道,继续我行我素,导致最后对方也不高兴、大发雷霆,自己也不高兴,两败俱伤。

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能够正确地解读,会让我们处理事情顺利。 很多家长可以尝试问问孩子,你能够想到有哪些情绪啊?可以的话找一张白纸帮他写下来。

注意有四大情绪,要通过提示帮助孩子意识到这四大情绪主要是 开心、愉悦、生气、愤怒、悲伤、难过、烦恼、忧虑。

当然其他的情绪如果孩子提到了,也要表示认可。现在网络很便捷,建议家长们可以在电脑或者手机上搜一些人物表情的。例如你如果在搜索引擎当中搜索刚才我提及到的情绪名词,很容易就能够搜到相对应的人物的表情图,把它保存下来。然后询问孩子,你觉得这个人现在是什么情绪,或者问你觉得这个人现在感受?

如果孩子对于情绪识别正确的话,那你还要追问为什么呢?为什么你觉得他现在开心?为什么你觉得他现在难过?要让孩子能够将人物的表情或者姿势的线索和这个人物的情绪建立起来对应的联系。

这个时候有一点要注意,不要选择过分卡通的表情图,尤其现在在网络聊天当中最常用的类似image图标,这样的表情图不推荐使用。因为真实的人类情绪表现在脸部或者动作上时,和抽象的卡通就是这种图标相差还是非常大的。

这类图标并不利于培养孩子识别真实情绪线索的能力。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教会孩子意识到的情绪线索是类似以下这样子的,例如开心、愉悦的时候会有笑容、眼睛弯弯的、手舞足蹈。

悲伤、难过的时候可能会流眼泪、蜷缩成一团,烦恼、忧虑的时候会皱着眉头、唉声叹气、生气、愤怒的时候会面红耳赤、咬牙切齿,甚至可能会挥舞拳头、大声咆哮。

还有一些例如惊讶的时候会瞪大眼睛、目瞪口呆、讨厌、厌恶的时候会翻白眼、不屑一顾,骄傲的时候会抬头挺胸,害怕的时候可能会瑟瑟发抖等等。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做个连线 游戏 ,左边写上不同的情绪,右边写上表情或者姿势的一些描述,让孩子将情绪对应的表情或者姿势连起来。

现在网络上很流行将明星做成表情包,那么家长看到一些典型的情绪的表情包之后,也可以以此为素材与孩子玩个 游戏 ,问问孩子这个表情包究竟是什么表情、什么情绪。那你是怎么判断这个明星是这个情绪的呢?

二、自己得知道自己生气了。生气应该是最容易给孩子带来麻烦的不良情绪之一,也很容易呢影亲子关系,也很容易影响孩子在学校里的师生以及同学关系,发脾气可以说是两败俱伤的一种方式。

经常发脾气的孩子其实自己也不好受,由于经常发脾气影响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又进一步恶性循环,影响了自己情绪的稳定。

如果希望在发脾气之前能够自己做出调整,避免乱发脾气,那么 第一步基础就是你得知道自己要发脾气了。 因此孩子需要学会通过一些躯体线索,知道自己已经开始生气了、即将要发脾气了。

可以与孩子回忆最近一次他生气的经历,或者家长自己生气的经历。如果找不到,你可以尝试找一段动画片儿或者电视上的人物生气的视频,这个你也找不到的话,那家长就给孩子讲下面这个故事吧,不一定要一字一句得去重复,重点的是在于去复述清楚生气当时,当事人的躯体感受。

故事如下,昨天我去星巴克买咖啡,排了半小时的队,好不容易轮到我了,旁边一个男孩子突然就挤了过来,说他有急事,便开始点单。不仅如此,他特别纠结,问问这个、点点那个十来分钟了还没决定好。我觉得他太不礼貌了,不由得就皱紧眉头,撅起嘴,从对方翻了好几个白眼,我觉得胸口挺闷的,呼吸很重,差点就冲他哼一声。好不容易他点单结束了,离开的时候居然踩了我的脚,他居然没有道歉,就呵呵一笑,我顿时觉得头发都竖起来了,胸口就要炸了。我紧紧握着我的双拳,冲着他瞪大眼睛用力吼道:你这个人怎么回事?

讲完这个故事后,与孩子讨论一下这个时候当事人的躯体反应,从而掌握即将要发脾气的很多预警线索。

比如说脸红、发热、头胀、出汗、呼吸急促、攥紧拳头等等。以后当孩子或大人生气之后,或者电视当中你看到有人物生气的时候,你就与孩子玩一玩寻找躯体线索的 游戏 。

如果爸爸刚发完脾气,就可以问孩子:刚才你觉得爸爸怎么了?孩子可能回答哦,爸爸抓狂了、发飙了。那继续追问。那你怎么知道的呢?帮助孩子一起寻找躯体线索。比如说爸爸眼睛瞪得好大呀,爸爸握着拳头,双手在挥舞,说话声音非常大,几乎是在吼,更重要的是慢慢帮助孩子即掌握到自己即将发脾气之前的躯体预警线索,还要学会帮助孩子去甄别不同的情绪。

很多孩子很容易发脾气,其实有时候是难过、厌烦或者尴尬,甚至是担心了。由于他不能很好地去甄别这些情绪当中细微的区别,他只能以生气、愤怒的方式去感知,那他最终就全部以发脾气的方式来呈现了。

要让孩子知道,有时候他自己以为自己生气未必是真的生气,可能是由于别的情绪引起来的。比如很多人都会碰到糟糕的事情,比如说生活中的冲突、学业上的打击、人际交往当中的不顺会带来一些很不好的感受,不一定总是会让我们生气,可能还包括了其他的感觉,例如疼痛、害怕、难堪、尴尬、紧张、烦躁、难过、伤心等等。可以举一些孩子平时生活当中的例子,来说明他的感受并非是真的生气或者愤怒,但结果他都以生气的方式演出来了。

如果家长一时自己难以回忆起来,以下几个儿童期常见的情绪例子可以用来很好的参考,也可以借此回忆下自家孩子相对应的情况,从而更好的现身说法。

例子一、治豪的家很大,从卧室到洗手间要经过客厅和一条细长的走廊,而晚上客厅和走廊的灯都是关着的。志豪每次站在卧室门口,看到洗手间那漆黑走道的尽头就觉得阴森恐怖。妈妈知道治好胆子很小,每天晚上都会陪着她走过去,然而这天晚上妈妈加班是爸爸在家,偏偏爸爸还让治豪去洗手间帮他拿一条毛巾过来,治豪不去,爸爸就三番五次的催他,于是只好大声的反抗说:你自己要用你就自己去拿,你凭什么让我去,你干嘛欺负我?这个例子当中,志豪是因为害怕不敢去做某件事,但是又被家长要求去做。由于没能很好的识别出自己害怕的情绪,又不愿意去表达自己的害怕,从而直接就以对爸爸发脾气的方式呈现了。

例子二,小林在学校里是个积极的好学生,每次大家去食堂集体吃饭的时候,他都积极地帮同学和老师端饭盛汤,可惜他总是毛手毛脚的,每次都把饭菜或者汤水撒播在别人身上。一开始老师都会让其他手脚灵活的学生抢在他前面把这些事儿做完,可这天小林又积极地抢先去端。当他踉跄的走过来的时候,老师委婉地阻止说:小林,你放在那边就好了,不用端过来了。然而知情的同学们就轰然大笑,小林顿时很生气,挥手将碗打翻在地上。为什么不让我端过去?这个例子当中想想看,小林生气背后实际是感受到了什么情绪?答案是难堪、尴尬、丢人。但是他就是以生气、发怒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例子三,欣欣和小陈关系很好,经常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回家、一起做作业、一起游泳,他们还会分享各自很多高兴的事和烦恼的事。最近欣欣因为参加一个模型大赛,和班上的小浩分在一组了,比赛的日期临近了,欣欣的课余时间都和小浩在一起钻研模型,还耽误了两次和小陈一起去游泳。

终于模型比赛结束了,欣欣去找小陈玩,但是小陈满脸不高兴地说:哼,你现在找我干什么?你跟小浩才是好朋友呀,我再也不想看到你了。小陈真实的感受是什么?是真的生气、讨厌欣欣吗?不是的,相反是舍不得欣欣这个好朋友,是觉得自己委屈,甚至可能是伤心、难过了,但是却用生气、讨厌的方式表达出来了,那结果可想而知,会适得其反。

例子四,小峰由于和同学追跑,将膝盖磕破了、流血了,并且磕破的地方沾了不少泥沙。于是妈妈带小峰去医院,医生给伤口擦酒精、消毒,还要用棉签将泥沙都擦干净,这个过程非常的痛,小峰腾得呲牙咧嘴就不停地动,医生就让妈妈按住小风,不让他动,于是小峰就哭喊着捶打妈妈,生气的喊:你干嘛按着我,你干嘛不让我动,讨厌死你了。这个例子倒是相对简单一点,这个也是典型的其实只是因为疼痛,但是却迁怒于家长的一个例子。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情绪宣泄是幼儿园的一个常见现象,同时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幼儿对个人情绪宣泄的认识水平和评价水平都不高,因而他们还不能根据场合合理地宣泄情绪,而不良的宣泄对他们的危害也是无处不在的。如何让幼儿适度地宣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确实是十分重要的,笔者从为幼儿提供适度宣泄情感的方法,让孩子生活或活动中消除内在的积郁,让心中的愤怒或不满情绪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宣泄,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上做一些探讨。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情绪宣泄是幼儿园的一个常见现象,同时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幼儿对个人情绪宣泄的认识水平和评价水平都不高,因而他们还不能根据场合合理地宣泄情绪。由于需要不能获得满足,幼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如,成人强硬的阻止他与同戏;受到溺爱,习惯于在成人的迁就下生活,而不能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等。幼儿园中,幼儿在出现不良行为被批评,和同伴之间发生纠纷,受了委屈……等情况下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发泄的需要。幼儿有宣泄的需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这样那样的条件所限制。独生子女“娇、骄”二气严重,听不得批评,情绪波动大,动不动就产生消极情绪。家长们要不就是溺爱幼儿,要不就是严加“拷打”,有的家长也希望用平等、的方式教育幼儿,但是缺乏技巧,往往凭自己的喜好教养幼儿。教师对此常用的方法、一贯的态度是正面的教育,或者是严厉的批评,还有的是索性将他们丢在一边,不闻不问。家长和教师的忽视,以及方法上的简单,经验缺乏科学的验证,没有控制的具体要点,处理很模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一部分幼儿学会压抑,或者以不正确的方式发泄,而不良的宣泄对他们的危害也是无处不在的,它会助长急躁不安、倔强、无理取闹的坏脾气,在性格方面还会产生自闭症、退缩、缺乏信心等,甚至会造成侵扰其他幼儿,伤害他人等现象。

我们认为,应该理解幼儿的宣泄需要,并以适当的方式让幼儿适度地宣泄,以让他们疏导消极情绪。 快乐的含义并不是无忧无虑,永远愉快的。只有让孩子学会恰当体验、控制和表达他们的各种情绪,才能成为真正快乐的人。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须让孩子适度宣泄。宣泄就是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让孩子淋漓尽致地吐露自己的委屈、忧愁、牢骚和怨恨等不快,使其达到心理平衡。

可见,如何让幼儿适度地宣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确实是十分重要的。下面从一些让幼儿适度宣泄情感的方法,帮助孩子在生活或活动中消除内在的积郁,让心中的愤怒或不满情绪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宣泄,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做一探讨。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内容和情绪体验。

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

如情景讲述活动《消气商店》中,在情景讲述中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理解体验不良情绪,找出情绪宣泄--消气的方法,懂得保持愉快心情的重要。《消气商店》活动中,我们利用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通过设置开商店的游戏化情境,让幼儿自己感受并给予补偿性的教育,引导幼儿正确选择与社会行为规范相一致的宣泄方式。我们对于幼儿表达的情绪体验、感受,不枉加批评或评论,而是通过设置的“冲突情境”教会幼儿表述自己的感受,讨论和商量出合理解决的办法来。在冲突情境出现后让幼儿自己进行评论,并寻找解决矛盾、让冲突双方都高兴的对策,让幼儿通过讨论,自觉的,心悦诚服地按照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去做。经过多次“情境冲突”的讨论,幼儿逐步学会怎样更好地宣泄情绪,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始终让自己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快乐地生活。

当然,幼儿情绪宣泄教育指导并不是一个教学活动单独能完成的,教育应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时时处处关注幼儿的反应,让幼儿始终保持愉快地情绪,积极、快乐地生活。

二、提供适当的玩具,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宣泄。

而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非常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情绪,成人有时也很难理解,对于这样的孩子,适当的玩具是其宣泄情绪的最好方式。

记得带小班的时候,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张靖宇小朋友不小心被人家撞到了,而那位小朋友也没有向她道歉,结果张靖宇就在地上啕大哭,委屈极了,任凭我怎么安慰,劝解,请那位小朋友道歉都还是无济于事,刚好那个时候我们是在体育室里活动,于是我就抱着她一起到海洋球区里,奇怪的是,她很快就止住了哭声,转而听到的是欢快的笑声。

可见,提供适当的玩具,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宣泄途径。海洋球具有鲜艳的颜色,孩子通过敲击海洋球,可以宣泄愤怒和挫败的情绪。同时,敲击球所的声音能够让孩子格外兴奋,球的掉落和滚动又吸引着孩子去追踪从而转移了孩子的关注点,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会变得快乐起来。游戏时,孩子兴奋地用手抓这个又抓那个球,站起来,倒下去,玩得不亦乐乎,全然不记得刚才不愉快的事情了。

三、进行暂时隔离,重在自我发现。

幼儿园吃饭的时间快到了,于伊东还没有盥洗,周老师要开始给小朋友分碗了。平时周老师分碗都有值日生帮忙的,今天是于伊东做值日生,可他很拖拉,手也没有洗,衣服也还没有塞好,于是我就请了另外一位小朋友去帮周老师的忙。于伊东一见急了,想赶快洗好手去做值日生,可是裤子这个时候不听话,总是穿不好,眼看碗都快分好了,可于伊东还没有好,就急冲冲地跑进教室一把夺过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碗,“砰”一声摔在地上,没等我走过去,他就委屈得“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嘴里不停的喊着:“今天是我值日!” 不过我们谁也没有理会。

日常教育中可见,当幼儿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发脾气,幼儿发脾气也是一种情感宣泄。而成人为了让幼儿不发脾气或生怕幼儿的心灵受到伤害则一味迁就。显然,这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做,有意无意地起到强化幼儿无理取闹的作用,使幼儿的不合理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到严重时,稍遇不顺心的事就会出现呼喊、脚踢、打滚等暴怒现象。由于家庭教育的缺陷,幼儿在家中形成的、不良的表达情绪的方式方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来。

当幼儿在情感宣泄时,我们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能怒火万丈,更不能“火上添油”,而应该冷静对待。幼儿的情感宣泄,就像六月里的雷阵雨,一阵狂泄之后,就会云开日出,经过一阵宣泄、撒泼,幼儿紧张、焦虑、不平的心理,就会逐渐得到缓解,重又趋于平衡,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对此,我采取“暂时隔离法”,以使幼儿的情绪更好地、更快地平静下来。

的确,于伊东似乎也发现自己哭了很久也没有人理会,过了一会儿也就不哭了,自己捡起地上的碗,跑到盥洗室里洗干净了,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于是我也过去轻轻地和他谈心,了解发脾气的原因。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不太好的,你可以和老师提出来,今天你是值日生,也可以让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快一些,这样就很好了,他听了我的话也点点头表示同意。在孩子安静下来的时候,与他谈心,并对幼儿宣泄行为进行必要的引导,教会他们用恰当的方法来宣泄。这样,幼儿不仅能正常处理自己的情绪,也能正确地用适当的方法宣泄情绪。

四、给予幼儿宣泄的机会,并进行情绪疏导。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较为普遍,如果排除其他原因,则可把某一些攻击性行为归结为是幼儿情绪宣泄的一种表现,当然这是不良的宣泄。那么这不良的宣泄又来源于何处呢经过观察发现,幼儿在其意愿没有得到实现或者显得无聊等等时,都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类幼儿的脾气往往比较暴躁,而且一触即发。

我班的周辰旭小朋友个性强,喜欢玩皮球,可老是拍不好,每次屡遭“失败”后他就会顿时显出一副悻悻然的样子,随后就顺势推一下,打一下身边的同伴转身就走,同伴霎时被无缘的一击给激怒了,于是难免引起一场纠纷。遇到这种事,我就对他进行情绪疏导,让他克服因情绪波动而产生的坏脾气。我用“移情法”让他多想想:“如果你被哪个同伴突然欺侮会怎么想,怎么做”于情于理让他设身处地体会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再跟幼儿们一起讨论:“皮球老是拍不好怎么办”小朋友们为他想了很多办法。我边表扬他们边说:对,以后碰到不高兴的事可以自己想想也可以请小朋友帮忙想想办法,通过教育周辰旭,他也真的冷静地想了,也真想了不少自我控制的办法,并把办法说了出来:我请别人来教我;我待会儿再玩,我先去踢足球,我想可能我玩累了,我休息一下再玩,等等。在不间断的疏导过程中周辰旭渐渐明白了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既提高认识水平,又能使幼儿明白道理,分清是非,一旦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的大脑中形成,当内心滋生不满情绪时,就能起到指导行为,缓解情绪,控制宣泄强度的作用,长此以往,幼儿的不良发泄将会有所改善。

五、 游戏能为幼儿宣泄内心的紧张和负面情绪提供机会。

幼儿生活在成人主宰的社会中,平时只有听众父母和老师,他们很少有自主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生活得很被动,很压抑,也很紧张。而游戏则是松驰幼儿紧张情绪的良好方式。平时我们发现有些男孩子特别喜欢玩橡皮泥,他们玩橡皮泥时那一系列的“用劲地挤、压、扭、捏”等动作,和最后一下将橡皮泥使劲地摔在桌子上的动作,都具有宣泄的功能。还有“扔沙包游戏”、“扔纸球游戏”里的“扔”,以及用力地捶打羊角球等,有的幼儿有时反复地搭积木,然后又“用力地把它推倒”;在玩娃娃家游戏时,有的幼儿喜欢把布娃娃的裤子拉下来,然后“狠狠地打”它的,并且一面打一面口中念念有词……,在这些“宣泄游戏”中,幼儿把在现实中对某些人、事的不满情绪发泄到沙包等物体上去。又如,在玩游戏时,许多幼儿很喜欢玩“游戏”,这是幼儿将在时所受的痛苦发泄到被的对象--布娃娃等上去。如果我们平时注意观察的话,就可以发现,幼儿经过一系列游戏活动中的“发泄”行为之后,他们的脸上总会露出一种满足和痛快的表情。

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幼儿在游戏中有发泄的机会,并且对幼儿在游戏中无意表现出来的一些具有宣泄意义的行为,即使有一定的破坏性,我们也应多一份谅解和接纳;并且在幼儿表现出有宣泄意义的行为时,我们老师要意识到幼儿正处在心理的紧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让幼儿走出当前的心理紧张状态,千万不可因幼儿的“宣泄行为”带有一定的破坏性而惩罚他们,否则将会使得幼儿处于更加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各种活动,广泛地与他人特别是同龄幼儿交往,是让幼儿学会积极的情绪宣泄的又一种有效方法。尤其要教育幼儿在出现不良情绪时,不能将自己长时间地束缚在引起自己不满的地方或活动上,要让他们学习运用转移的方式消除不良情绪,真正懂得在遇到挫折或冲突时,不能将自己的思想陷入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绪之中,而应该尽快地摆脱这种情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活动中去。

六、利用“兴趣转移法”,让幼儿适度宣泄。

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各种活动,广泛地与他人特别是同龄幼儿交往,是让幼儿学会积极的情绪宣泄的又一种有效方法。尤其要教育幼儿在出现不良情绪时,不能将自己长时间地束缚在引起自己不满的地方或活动上,要让他们学习运用转移的方式消除不良情绪,真正懂得在遇到挫折或冲突时,不能将自己的思想陷入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绪之中,而应该尽快地摆脱这种情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活动中去。

记得有一次,我带孩子们玩“打野鸭”的游戏。在第一批孩子中我请了戴思媛。看得出她是非常喜欢这个游戏的,可惜的是第一个回合她就输了,明显她有点生气。我却笑着对她说:“灵灵,你最爱讲故事了,待会儿游戏玩了,老师就请你给小朋友们讲个故事好吗”她使劲地点点头。游戏完后,当我看到戴思媛正有声有色地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时,我心里乐了,因为她不再为“输”生气了,我的“兴趣转移法”“赢”了。这种“兴趣转移法”不仅使幼儿的情绪得到良好的宣泄,,还能使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七、充分理解孩子,允许向“我”宣泄。

幼儿在遭到冲突或挫折时,往往会将事由或心中的不满感受告诉老师,以寻求同情和安慰。有的孩子喜爱“告状”,是为宣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孩子把成人作为诉说的对象,说完后会心满意足。

这种以寻求支持的方式应付心理压力的策略,对于幼儿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它不仅体现了幼儿对老师的信任,同时也是幼儿消除心理郁积的常用方式。在幼儿面对教师宣泄时,如果教师处理得不好,或批评,或不在意,那么以后幼儿会不知不觉借助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应付各种不良情绪,摆脱情绪的困扰。如自我压抑,向他人投射等。面对孩子的“告状”,我们可以尝试做到这些:

1、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当孩子“告状”时,我们不应以“去,我忙着呢!”或简单地应一句:“知道了。”这样的方法去对待,这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我们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

2、弄清事实,让孩子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应弄清孩子“告状”的原因,适当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应鼓励、启发自己的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想想是谁的错,该怎样解决问题。这样孩子在敢于向我们将自己的情绪真正宣泄出来。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孩子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途径与措施,引导幼儿调节情绪,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及时排解消极情绪,十分必要,对幼儿良好个性形成、认知发展、心理健康发展非常有益。

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幼儿总会有各种各样情绪产生的,作为教师,我们很希望他们痛快地释放和表现出来,得以适当的宣泄。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幼儿是一个有多种需要特别是表达自己情绪需要的个体,我们应通过各种活动有意识地来让幼儿懂得如何对待和处理自己的各种情绪情感,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和谐的方式来表达学会与他人友善相处,更好地促进幼儿自身健康发展。

在孩子的一切认知能力背后,关键因素就是情感的发展。孩子首先通过如何以更复杂的方式来利用情绪而学会更高级的思维方式。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迈克尔的例子。迈克尔想邀请马克而不是保罗到家里来玩,看起来似乎应该有更多的原因,而不仅仅是运动兴趣上的差异。

后来,迈克尔对妈妈解释说:“只要我邀请马克,他就和我玩,但是保罗不是这样。他只是在他其他的朋友都很忙的时候才会和我玩儿。所以我认为他实际上不是真的那么喜欢我。”这里,迈克尔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差别。

通过这个比较,妈妈能帮助迈克尔弄清楚他的情感,于是便问道:“对这个事情,你有什么看法?”

“生气,但是也有点儿难过。不过呢,其他的朋友和我玩儿的时候,我就没有那么难过了。”迈克尔摆出一副老成持重的姿态。

迈克尔对情感感受程度的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你有多生气呢?”妈妈继续追问。

“喔,一点点。”迈克尔伸出两只小手,比划了一个10厘米的距离。“我有点儿想找他算账。总有那么一天,等到他想玩儿的时候,我想说不和他玩儿,让他也郁闷郁闷。”

如果孩子(或者成人)对某一种情感觉得别扭,他们就会忽视灰色阴影,意识不到某种特定情绪具有程度上的差别,就会产生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问题。这很可能与愤怒、难过或者挫败等消极情绪一起出现,但是有些孩子可能也需要更多的支持来讨论积极情感的程度。如果他们带着某种情绪因素而不是其他因素意识到了灰色阴影,那这一能力层次就无法保持稳定。

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1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甚至喜怒、哀乐两种对立的情绪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互相转换。如,“破涕为笑”。

2情感比较外露:如,孩子往往“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或者幼儿小时候受一点委屈就在父母面前大哭,企图寻求父母的安慰,但是长大后,无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受多大委屈,对于父母都是报喜不报忧;在工作中为了不让自己时而的负能量感染同事,有时候强装微笑等。

3情绪极易冲动:情绪的易冲动性在幼儿初期表现特别明显,他们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例如,小班幼儿想要一个玩具而得不到时,就会大哭大闹,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成人这时要求他“不要哭”或“不要闹”,往往无济于事,他甚至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情绪冲动性还常常表现在幼儿会用过激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例如,幼儿看到故事当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即用动作把“坏人”去掉。

(二)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

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如,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大班儿童除去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的笑、偷笑、嘲笑、苦笑等。

2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幼儿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是与幼儿认识事物的发展相联系的。随着幼儿言语和认识过程的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需要和情感也发展起来。

(三)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

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幼儿的高级情感是指由幼儿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

幼儿的高级情感主要体现在道德感

现在的许多家庭中,孩子以最自然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绪。然而,孩子所得到有关情绪的教育和信息都是不正确的。为了让孩子在成人后的心理健康,孩子需要得到情绪方面的教育,让孩子懂得如何正确地区分判断自己的情绪,如何恰当地表达释放自己的情绪。

  1、忘掉家长的身份,记住自己的责任。家长要做的不是改造孩子,而是影响他、感染他。父亲示范给儿子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母亲示范给女儿如何做女人。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强悍的母亲和一个弱势的父亲组成的家庭大多会出现问题,因此她建议母亲们,无论在外面多么能干,回到家请一定定位为“小女人”。

  2、假如孩子看上去需要一个发泄的方式,而不是想把他的感受说出来,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各种方式,允许孩子用这些方式释放出来。例如,用拳击打枕头,到室外活动、怒吼或跑步,或让孩子写下让孩子气愤的那个人的名字放到鞋垫上,然后出门昂首挺胸地散步。这些都是排解孩子的愤怒的好方法。留一些旧报纸,在孩子生气的时候让孩子用手撕。留一些放鸡蛋的纸板,在孩子生气的时候,让孩子用脚踩,把愤怒给排解出来。

  3、一些让让感受和情绪释放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用黏土、画笔、粉笔、泥塑等方式把他的感受表现出来。让孩子把感受写出来也是不错的方式,让孩子到自己房间,写出自己到底有多生气、多烦躁,然后在孩子平静下来后读给你听,这种方式是帮助孩子走出各种情绪困扰的无价之宝。孩子也可以唱出自己的感受,跳舞也行,跑步也行,摆个搏击的姿势也可以,这都能帮孩子把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你可以猜想孩子那样做的时候的感受。同样,当孩子忧伤、生气或烦躁时,允许孩子哭出来。

  4、永远也别对孩子说停止哭泣,眼泪是表达和释放情绪和感受的身体语言。如果孩子不需要通过哭来表达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不哭了。

  5、给孩子做示范,告诉孩子怎样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告诉孩子你会怎么做。教孩子不要把情绪和感受压在心中,很多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或出现各种身体疾病和症状的人往往就是不知道如何把感受和情绪表达释放出来。

  6、通过教孩子区分和判断各种情绪,允许孩子以恰当的方式表达释放出来,这对于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孩子今后将成为一个懂得情绪、懂得控制和释放自己情绪和感受、更懂得生活的人。现在行动,你和孩子都会有巨大的收获。

  7、换位思考。当发现孩子有情况时,换到他的位置思考,放弃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因为理解他才能帮助他。

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认识到孩子情商的重要性,如果说 智商决定孩子人生的下限,那么情商往往就决定了孩子人生的上限。智商决定一时,情商决定一世。

那么,到底该如何培养和提升孩子的情商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范畴,通俗地说,孩子情商的培养,包括5个方面的能力: 理解与表达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管理人际关系。

本文介绍如何让孩子理解和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关于这项能力的培养,父母们可以分三个阶段来逐步进行。

1 -识别并表达孩子的情绪

孩子最早的情绪感知,是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家长自身要具有对孩子情绪的敏感度,随时关注孩子的言行表现及情绪状态,察觉、识别孩子的情绪,并通过询问和关心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女儿早饭前想吃干果没得到满足哭泣,我都会抱着她一边轻拍她的后背一边安抚:“没吃到干果,宝宝伤心了、难过了对不对?”如果她摔倒了磕碰到了哭泣(通常是真的比较疼她才会哭),我也会抱住她安抚:“宝宝摔疼了,很难受是不是?”

如果你看到孩子暴躁发飙,你可以表达:“看得出来,你很生气是不是?”如果你发现孩子闷闷不乐,你也可以及时关心:“妈妈发现你好像不太开心?”

这个步骤的关键在于家长要注意用对应的情绪词汇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孩子的情绪状态,并把它淡定平和地说出来。

有的家长会担心这样做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婴幼儿有意义吗?答案当然是yes!婴幼儿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们除了能听到,还拥有天生对情绪的敏锐感知,你说得多了,孩子自然就对情绪有了一个潜移默化的认知和理解。所以,当襁褓中的宝宝哭泣时,你同样可以抱住她轻拍安抚:“哦,宝宝不高兴了,不舒服了对不对?”

2 -帮助孩子理解和定义情绪

孩子在7岁以前都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所以,要帮助孩子理解和定义情绪,你需要借助一些更直观生动的手段,比如示范、游戏、绘画、音乐等。

女儿还不到两岁,我用得比较多的形式是示范和游戏。我会抓住任何一次与她沟通的时机来进行情绪的示范,让她直观地看到妈妈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感受到这种状态背后所代表的情绪。

比如她偶尔无理取闹时,我就会很严肃地看着她,用低沉的语调告诉她:“宝宝你再这样,妈妈生气了!”并特意做出一个严肃的皱着眉头的生气表情来,慢慢地她就知道了,妈妈用这种表情看着她时,就表示妈妈不喜欢她当下的表现,妈妈生气了。没多久她就学会了自己脱口而出,“哦,妈妈生气了!”通常我就会接上一句:“是的,妈妈生气了!因为妈妈不喜欢你的XX表现。”

她偶尔不好好吃饭闹腾时,我会趁机教她另外一个情绪“伤心难过”,我会撅着嘴巴用手托着下巴,告诉她“妈妈很伤心,很难过,因为你不好好吃妈妈给你做的饭。”几次下来,她就理解了这个情绪。所以当我想要抱抱她,而她故意捣蛋不让我抱时,我就会说:“宝宝,你不让妈妈抱,妈妈伤心了!”然后她就会兴高采烈地很快扑到我怀里来。

除了这种直观的示范和表达,我也经常利用手偶陪她玩简单的情绪游戏。(手偶是一种可以套在手指上表演的小玩具,通常有各种人物和动物等不同造型。)我会一边即兴编故事一边用手偶表演,一边引导宝宝也参与进来。下面我描述一个小片段,帮助大家直观理解。

我拿着一个手偶:“小象你好!我是小公鸡,我的名字叫动动,很高兴认识你!我们做个朋友吧!”

说完我就会问她:“高兴的时候应该怎样呢?是不是要笑一笑呢?”然后我就会笑出声来,女儿就会跟着我一起笑,然后我会接着问:“好朋友见面好高兴呀,是不是要抱抱呢?”接下来我会挥动手偶去抱她手上的手偶,她也会高兴地配合。

除了利用手偶,你也可以用“照镜子做表情”的方式来玩表情游戏,或者配合一些对应的情绪主题绘本,把绘本中的故事情节用游戏扮演的方式表现出来,也是很不错的方式。

另外,绘画和音乐来也是一个让情绪形象化具体化的很不错的方式。画个笑脸,代表高兴;画个哭脸,代表悲伤;**让人感觉开心阳光;黑色让人感觉压抑难过。欢快的音乐会让孩子情不自禁地开心跳跃,低沉悲伤的音乐也会让孩子慢慢安静下来。

在让孩子体验这些不同形象的同时,家长同样要注意表达出不同的情绪词汇,来帮助孩子认知和理解。 比如“太阳是金**的,照在人身上好暖和好舒服呀,所以这样的颜色是不是看到就让你觉得心情很好呢?”

3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

有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之后,你就可以尝试逐步进入到第三个阶段,那就是,鼓励孩子随时说出自己的情绪,注意,这里的说指的是语言表达,而非只是单纯用肢体动作、表情等来表达,比如一味地哭泣,或者生闷气之类。

说出情绪的好处,一是“说”本身也是一个释放疏导情绪的途径,二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没办法奢望人人都能和自己“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有愿意说出情绪和感受的人,才会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回应,这样的人,也通常因为更坦诚更容易相处而更受人欢迎。否则,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就成为一个孤僻或者是怪异难搞的人。

怎样才能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呢,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敢于说,一个是善于说。

1、让孩子敢于说出情绪

敢于说出自己情绪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有着足够安全感的孩子,因为他不担心说出来会遭到父母的否定、训斥,或者是让父母不高兴。因此,作为家长,无论再忙,你都要注意多多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多多关注他的情绪变化,多和孩子聊天谈心,同时也可以多多向孩子表达你自己的情绪,比如你一天中的高兴、难过与生气等。

另外,不要阻止和打断孩子的情绪发泄。比如,当孩子哭泣时,不要不停地要求孩子“不要哭了,不哭不哭”;也不要在孩子哭了一阵之后,忍不住训斥他“怎么还在哭,有完没完?”,前者叫阻止,后者叫打断。时间久了,都会让孩子觉得你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情绪,那么,也就没必要在你面前说出来了。

当孩子发泄情绪时,你要么就做个善解人意的知心天使去接纳宽慰他,要么就做个安静的美男子或者萌妹子就好了。

2、让孩子善于说出情绪

对于年幼的孩子,你可以先识别他的情绪,并且帮他表达出来,然后引导他做出判断和确认,比如“宝宝现在是不是很生气呀?”如果孩子说是,你可以接着问,“因为什么呀?”

对于已经掌握了情绪词汇的大点的孩子,你可以直接提问:“能和妈妈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等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情绪,你可以接着问,“具体是因为什么呢?”

看到了吗?要教会孩子掌握说出情绪的基本表达句式:我很XX,因为XXX。比如“我很生气,因为爸爸不给我买变形金刚。”“我很失望,因为妈妈答应早点回来陪我过生日,可是她又加班去了。”

当然,对于某些比较内向的孩子,也许一开始不愿意直接说出来,你也可以鼓励他们写出来或者画出来,用文字。

喜欢今天的文章,请点赞,并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吧;在家庭教育方面,你还有哪些想说的,欢迎写留言和我聊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06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